8 台阶 写父亲的诗歌 (崔丽萍))

时间:2019-05-13 13: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 台阶 写父亲的诗歌 (崔丽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 台阶 写父亲的诗歌 (崔丽萍))》。

第一篇:8 台阶 写父亲的诗歌 (崔丽萍))

父亲

朦胧时候 父亲 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肩头 总能看的很远、很远

懂事时 父亲

是一棵倔强的弯松

这才发现

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

而现在 父亲啊

你是一首深沉的诗 儿子默默的读 泪轻轻的流

写给父亲

都说风 能让石头吹裂 都说雨 能将钢铁锈蚀 都说岁月 能把你的脊梁压弯 惟有你的意志 百折不挠 千磨不变 挑起全家老小 一生的重量

第二篇:诗歌风教学设计苏丽萍

《日有所诵》之《风》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苏丽萍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诵叶圣陶的诗歌《风》,了解风特点,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2、能模仿诗歌的写作形式,续编诗歌。

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仿写能力,进行《太阳》和《爱》的诗歌创编。

4、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学重难点:进行诗歌的创编。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诗歌。

同学们,这两天绥芬河的气温骤降,真把我们冻得够呛啊。树叶也禁不住寒冷,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投向了大地的怀抱。你们看到了吗?树叶是自愿离开大树妈妈的吗?是谁强迫他的呢?(大风)你看到风了吗?风长什么样?请描述一下。著名作家叶圣陶老爷爷用一首小诗,告诉了我们风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读读那优美的小诗吧。

二、学习诗歌。

1、打开《日有所诵》24页,自由读读这首小诗。

2、指名读 比赛读 齐读

3、叶圣陶爷爷告诉我们风有什么特点了吗?是什么呢?

风:来无影、去无踪,我们看不到他,也抓不到他,却能感受到他。

4、喜欢哪一小节,就试着背一背吧。可以同桌比赛哦!

指名背诵,加分。

三、续编诗歌。

5、风让我们看不见,抓不住,那我们经常能看见的太阳,你摸过他吗?

让我们一起来模仿《风》的写法,写写太阳吧,行吗?试试看。

四、创编诗歌。

6、小组合作,老师巡视指导。

7、小组汇报,加分。

8、同学们很了不起,让我们感觉到了太阳的温暖。

9、生活中,我们常常都会得到来自亲人、朋友的关爱,你们能把这种爱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吗?再试试。小组合作、自己独创都行,小组合作双倍加分。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高兴吗?那就把你写的小诗回家送给爸爸妈妈吧。

11、最后再来齐读一遍叶圣陶爷爷的《风》。

第三篇:《台阶》_徐小丽

《台阶》说课稿

扬州市翠岗中学徐小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所选的文章可读性强,风格不一。本课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用几个简短的追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悲凉画卷。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厚实深沉,给人启迪。

二、教学背景

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打下一定的现代文阅读基础,但仍缺少思维的主动性,在鉴赏文本时过于依赖教辅书和老师而忽略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鉴于上述情况,我将通过适当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内驱动力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整体规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默读中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提炼主要信息,概括主要情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疑阅读,前后比较,探讨父亲衰老的原因;结合背景,理解父亲衰老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语句,品析父亲身上的精神;创设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衰老的原因,理解父亲的这种衰老。

四、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文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适时地指导和评价。采用设疑法、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贯穿圈点勾画阅读法(圈点勾画作旁批,结合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评价人物形象)、默读、朗读教学法(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一段100左右字的片段,让学生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五、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如熟读课文,尝试质疑,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包括四个板块,共八个环节。

眺望台阶 走近父亲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刘和刚的《父亲》: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透过这感人至深的旋律,我们看到了在困顿中艰难前行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重的爱。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也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们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就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而凝重的精神世界吧!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父亲》,预设和营造适宜本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用时约4分钟。

(二)认识作者读准字音

1、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利用PPT适当补充:

李森祥,当代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 1

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

力。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

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2、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面对大屏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红色字体的字词要重读。其余同学认证聆听后着重从字

音角度进行评价,经老师点评后全体一起读。

凹凼(āo dàng)涎水(xián)揩汗(kāi)嘎嘎(gā)

黏性(nián)掺水(chān)蹿上(cuān)胯骨(kuà)

尴尬(gān’gà)撬石板(qiào)硌(gâ)了一下

(三)概括情节初识父亲

这篇小说以台阶为题目,那么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再用三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看

完后尝试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提示:可以围绕三个小问题概括内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

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后,父

亲却老了。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用时约5分钟。

踏上台阶 感受父亲

(四)研读课文分析父亲

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望,与其说是对地位的渴望,还不如说是对尊重的渴望。但他耗尽毕生精力铸就起

了这凝聚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时,他的感受却不一样了,下面就让我们透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地

走近父亲,感受父亲的形象。

父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一样了,他究竟怎么了呢?

用作者的来说“父亲老了”。

1、找到父亲衰老的表现

身体的衰老:

从第二十二段,父亲的腰: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

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腰闪了,看出父亲老了,但很要强。

从第二十八段,“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

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

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父亲老了,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是不服老。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一

句中一个感叹号为什么不用问号?

这句话不是问句,父亲肯定他能挑动,用感叹号表现了父亲不服老的强烈感情;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是因为父亲担水很累了,所以说话不连贯。

请学生读出这不连贯和不服老来。

心态的不自然、衰老:

从第二十一段,父亲的笑容“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父亲明明该高

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可以看出父亲很尴尬,不自在。

从第二十六段,“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可以看出父亲

修建台阶之后的不自然。

从第二十七段,“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

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可以看出父亲的谦卑、不自在。

从第二十九、三十段,“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也不愿意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 父亲的头颅“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

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既有父亲精神上的失落,也看到了父亲身体的衰老。

修建台阶前父亲是这样的吗?

2、找到台阶修建前父亲的表现。

从一、六两段,反复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来看,父亲十分想建成一座新台阶。他有追求,有志气,自尊心强。

从第二段,“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以看出父亲身体好,有毅力;

从第十、十一、十六段,“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却做得很认真。”“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父亲就是这样准

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做事认

真的人,他很勤劳,有毅力,执着。

从第十三段,父亲的目光“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

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可以看出父亲修台阶的专注,执着。

从第十五段,父亲的草鞋“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

并结合文本进行筛选,加工,整理。精彩的地方,让学生尝试朗读,体会父亲的形象。注重学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可以看出父亲很勤奋,执着。

从第十七段,“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看出父亲很勤劳,热情。

从第十九段,父亲的汗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

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

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可以看出父亲充满干劲的精神。

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父亲的衰老。

前后比较,探讨父亲衰老的原因。

第一、时间的流逝,岁数的增长,父亲变老是种自然现象。

第二、要强、倔强的父亲不肯面对老去的现实,不服老,但又无力改变,所以烦躁,不自在。

第三、老实厚道,谦卑质朴的父亲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新的生活,虽然台阶高了,但他还是习惯了以往的生活,农民自卑心理已经在父亲的心理生根发芽了,所以会不自然,不自在。

第四、父亲失去了目标,没有了奔头,没有了追求,这是父亲精神颓废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采用逆推的方式,从结尾入手,通过前后对比解决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文

本阅读,用圈点勾画作旁批的方法,从文本中提炼信息。

(五)巩固提炼 总结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梳理,相信刚才模糊的父亲形象在你心目中,应该已经是清晰、生动、立体了起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下面请用“父亲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式来总结一下父亲的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理想,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

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

去。

设计意图: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父亲的形象,对父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审视台阶 理解父亲

(六)标点探究 情感体验

思考:文中的儿子是饱含着感情来刻画父亲的,结尾段落,如果叫我们同学来写,你们会用什么标点符号

并说明理由?该怎样去读呢?(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

感叹号:用了一生来修建台阶,这种执著勤劳的精神值得敬仰;父亲把一切都用在了修建台阶,改善

家庭环境,提高家庭地位,这种要强的信念、美好的愿望值得敬佩。

省略号:新屋建成了,父亲却老了,憔悴了,让人伤心、怜悯。

句号:台阶是父亲的追求、是父亲的向往、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的尊严、是父亲一生的精神寄托高

台阶造成了,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

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许多农民像

父亲一样,再勤劳、再坚韧、再要强,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吗?

小说通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

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

作为儿子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

酷现实面前无能无力。因此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还有

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地面对困境更让人扼腕心疼呢?这个貌似波澜不惊的句号,更能于平淡而冷静的语境中凸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凉。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当时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

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设计意图:

仍然从结尾处着手,注重语文的“人文性”,通过自己创作,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

解。结合结尾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回味台阶 描写父亲

(七)学以致用描写寄情

文中的父亲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地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让我们感动,面对这个父亲,怎能不从心底唤起我们对自己父亲的感恩呢?

文中“父亲的脚”“父亲的目光”“父亲的头颅”这些细节让我们难忘,你最难忘的是父亲的什么呢?请

以 “我最难忘父亲的”为题,写几句心里话,好吗?

通过站展台展示学生的佳作。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关注生活。

(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坚韧;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家里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欢笑,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梦想赋予了他们健壮的步伐,追求引领他们走向光明大道,成功则证明了他们的真实与壮美。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深爱着的父亲,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心里话送给父亲,把你的深情告诉给父亲吧!

设计意图:

呼应开头,承接上面的写作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意在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父辈们命运的坎坷,激发学生的爱父之情。

作业

课外利用互联网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七、板书设计

根据上课的内容和环节,我将这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要强

坚韧怜悯

辛苦崇敬

谦卑

八、教后反思

学生经过近9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大多数同学多感性领悟,少理性分析,多直觉认知,少条分缕析。所以引导其结合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来进行阅读就颇为重要,本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化学生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注意抒情、议论的语句,注意结构和内容有特殊作用的语句,启发学生注意阅读技巧。

阅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圈点勾画作旁批,督促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是颇有好处的。

阅读教学还需要老师的预设和控制,并且随机生成创造性的知识;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还要施加评价和影响。在本节课中,预设内容完成较好,但没能及时结合学生的思考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创造。此外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还很单一,缺少感染力。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亟需提升的。

第四篇:崔丽的读后感

切莫让语文教学失去本真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

高一语文组崔丽

“语文,本来应该是最有情趣的学科,现在变得索然无味;语文,本来最应该让人陶醉的学科,现在变得让人讨厌;语文,本来有着丰富„„”看着书中的文字,再联想到我们在2011年末去文登三中参加的“元旦诗会”真的是感慨万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语文教学这几年中遇到的困境,我们的语文课的确如黄老师多说,已经变得索然无味,语文课堂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太多的功利色彩,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几乎是在用教理科的的方法在教授语文,语文课堂失去它本该拥有的色彩,更失去了本真,感慨之余,也让我开始思索,我们如何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

要想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首先,我们得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追求,正如黄老师所说,我们就是要上“家常课”,而书中对“家常课”并没有什么定义,只是借助于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话“(1)目标简明;(2)结构简单;(3)方法朴实;(4)教师省力;(5)学生卖力。”这位老师的表述很浅显,但也确实很实用,我们的课堂本就应该是这样的,每一位老师都上过这样那样的公开课,我们都明白很多公开课都带有浓重的表演色彩,而缺少实用性,我们过多的追求一些不实用的“花架子”一节课下来我们自己感觉自己都是在作秀,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的本色课堂,也就是:“(1)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教;(2)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老师都可以这样教;(3)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我们只有做到了这些,致力于常规教学的改革,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其次,我们要走出思维的怪圈,不能人云亦云,让自己迷失方向,就像现在推行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倡议本身没有错误,可是我们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忙于开展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起结果必然是一节课下来学会根本没有什么收获,就像以前我们重视的语文诵读,现在为了让路给学生的“合作——探究”往往只是“走马观灯”,很少再听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深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离开了诵读的语文课堂根本就称不上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再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如果只是把一首诗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

学生去思考讨论,而不重视整体的把握,一首诗就被分解的体无完肤,我们破坏了诗歌的魅力不说,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来说没有多少的帮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走极端,从“填鸭式”教学到“开放”教学是一种进步,但我们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次,我们要建立具体的效率标准,黄老师给我们提出了“(1)目的指向要明确,(2)内容涵盖要全面,(3)分项要求要清楚,(4)分段任务要到位。”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明确自己应该教什么,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听说读写对语文教学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一味的为了应对考试而忽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否则,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其意义。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这几年的教学中都有一个感受,为了应对考试,我们重视的是专项训练,每天忙于练习字音、字形等等,重视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虽然在现在的高考模式下,让我们完全抛开高考那是不能的,但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尽自己的一份力,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色,让语文课堂回归,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而不是像理科学习一样,在数山题海中迷失自我。

黄老师在书中也提到了,我们要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这也是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所面对的困惑,我们也不想把语文课堂变成现在的模式化,功利性为主的课堂,在这一点上黄老师提出的“共生课堂结构”对我很有启发,“一个点,一条线,多层次,求共生。用一个比喻说明,就是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长出片片绿叶。”“‘种子’、和‘主干’更多的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预设,‘分枝’和‘叶子’则更多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但教师必须对这些‘枝叶’进行教学现场的及时‘人工选择’和‘修剪’,以使课堂教学既内容集中、主线突出,又能形成最大的教学空间,具有活力和张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老师发挥自己的作用,学生也能学有所成,当让要上好这样的课,老师必须事先静心的备课,也就是“筛选好种子”,确立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一节课的任务,然后我们要从多个层面来考虑这一节课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活动,使教学主线清晰而丰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种子顺利地长成一棵大树。而如何让大树生长的枝繁叶茂,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具体活动,我们都

知道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设来思考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需要不可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偏离我们预设的轨道,这是完全正常的,这也正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所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黄老师的文章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行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高中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们自身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拥有自己的本真,永远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

第五篇:姚丽萍教案

《行道树》教案

教学背景:2013年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前,想通过讲这节课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树木,因为它们一直为我们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教学课题:《行道树》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③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分析:

①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行道树》教学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1)朗读课文 2)识记字词

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苦熬

整体感知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合作研讨:

①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② 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④ 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拓展延伸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教学反思:

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是一篇满含着哲理与情感的优秀散文。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两大难点:一是对文中所写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议一议、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写一写等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予以解决。做到既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认清了行道树这一奉献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引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第一次真好》教案

教学背景:毕业生在中考前压力大,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课题:《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③ 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分析:联系生活实际内容,真正领悟课文主旨。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

②探究性默读课文(独立思考解决以下问题)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③针对以上问题小组内交换主意,合作学习研读赏析

请你提出最感兴趣的语句或疑难的问题,如: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②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 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经历让我深思: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与展示中,去学习语文,感悟生活,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种和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应该是平等互动的,教师应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消除“惟我独尊”的思想,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更新观念,平等交流。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用语使课堂产生魔力,激发学生更投入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短文两篇》教案

诸城市实验中学 初三语文

姚丽萍

下载8 台阶 写父亲的诗歌 (崔丽萍))word格式文档
下载8 台阶 写父亲的诗歌 (崔丽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丽萍演讲稿专题

    用爱托起幸福的明天 大姚中医医院 杨丽萍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来宾们、同事们: 大家好!很荣幸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今天的演讲,我是大姚中医医院的选手杨丽萍,从事的是中医医......

    杨丽萍演讲稿 - 副本 (大全)

    用爱托起幸福的明天 大姚中医医院 杨丽萍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来宾们、同事们: 大家好! 我叫杨丽萍,在大姚中医医院从事公共卫生科的工作。我演讲的题目是: 《用爱托起幸福的......

    人物·杨丽萍

    杨丽萍 自然生长的舞者 发表时间:2011-07-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杨丽萍去中甸采风途中(摄于二○○一年左右) “云南映象”歌舞团代表着杨丽萍......

    心得体会 汤丽萍

    听送课下乡优秀教师的心得体会 9月15日抚顺市师德标兵在我苇子峪中心小学为期一周的送课活动。听了下乡送课优秀教师的课之后,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好的办法,真是......

    心得张丽萍

    知法守法敬法心得体会:遵纪守法 方能久安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杨丽萍1(范文模版)

    在众多艺术家中,我比较敬佩、欣赏的还是舞蹈家—杨丽萍老师。她是云南大理白族人,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跟母亲过。在杨丽萍的童年记忆里,大都与贫穷与歧视有......

    张丽萍先进事迹

    心系信合事业情洒三尺柜台 ——张丽萍同志先进事迹材料“青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字眼,然而只有奋斗的青春才是美丽的青春,只有拼搏的青春才是有意义的青春。张丽萍,南康市联社......

    张丽萍事迹

    用爱心撑起一片蓝天——记长利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丽萍 张丽萍现任中山区桃源街道长利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2000年12月,她告别了军旅生涯,怀揣着一种别样的心情,走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