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世纪老人季羡林
论世纪老人--季羡林
摘要:2007年初步了解季羡林先生,慢慢地又走进这位国学大师。他坎坷的学习经历,为他在写作方面打下基础。他的散文创作在文坛上有很高成就尽管一生中挫折不断,但他有着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在学术领域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季先生的一些文学著作,把真情传递与人,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
关键词:季羡林 先生 研究 文章 散文
初了解季羡林先生是在2007年。他是2006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开始知道了这位国学大师的一些生平事迹。
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是季羡林的《清塘荷韵》①,文章情感朴素真挚,蕴涵哲理,如同芳香四溢,让人回味。文章描绘了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流露出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之后,这篇文章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觉得季羡林真是非同凡响,于是开始关注季羡林。走进季羡林,了解季羡林。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
重大的成就。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贡献,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季羡林早期就读于德国一所大学,并获得了瓦尔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学位。在德国大学里,教授是至高无上的,不肯轻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对博士生的论文要求又高又严。季羡林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论文写成后,他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长的绪论,自我感觉良好。当他把绪论交给教授时,不但没有得到夸奖,反而被退了回来,彻底给否定掉了。教授对他说:“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毫无价值。”在这剧烈的打击面前,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
季先生读书治学的做法也很平常,使用的是笨办法,是从基础做起的。通常情况下,他是用比较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有时候随便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材料往往顺手拿一些手边能拿到的东西,比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之类,把材料写上,再分类保存。今天写上一点,明天写上一点,久而久之,资料多到能够写成一篇了,移到纸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他的这些做法既动脑又动手,更有价值,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积累资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问题,再科学运用材料。《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罗摩衍那>初探》(理论);《天竺心影》((散文集);《季羡林选 2
集》(散文集);《朗润集》(散文集);《季羡林散文集》,所有这些,并不是作者一时之作,而是他惨淡经营多年的结果。
在季先生90年代的作品中,《二月兰》②展现出真情,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突出了,先生自己所说的:“形式似散,经营惨淡”。做到这样的“形散而实不散”并非易事。先生的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独具匠心的结构。特别是一些令人难忘的短小篇章,其结构总是让人想起一支奏鸣曲,余音袅袅。先生写景文章之一《富春江上》③就是如此。除了结构,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在先生笔下,燕园的美实在令人心醉。“凌晨,在熹微的阳光中,初升的太阳在长满黄叶的银杏树顶上抹上了一缕淡红”(《春归燕园》④)。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⑤,又完成了《牛棚杂忆》⑥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在我看来,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只要有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明确方向与目标,并持久以恒,坚定的走下去,胜利的“果实”就会向你招手。时代在发展,学无止境,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不断有新的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注释:
①《清塘和韵》:《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二月兰》:《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③《富春江上》:《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春归燕园》:《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⑤《罗摩衍那》:《<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⑥《牛棚杂忆》: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
期的一本回忆录
参考文献:
1.《读人生》:季羡林 2008 华艺出版社
3.《季羡林散文集》:季羡林 1986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作者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等外国语言,被誉为国学大师、国宝等。2009年7月11日,这位学富五车的学者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遗憾。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影响着很多人。
《季羡林论人生》简介:
此书是季羡林这位学术大师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总结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全书共分五卷,分别是:故乡明月、清塘荷韵、山中逸趣、人生感悟、阅尽沧桑。全书由数十篇散文和游记组成,可以说是一本季老先生的自传,表现了他文字表达的功底,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写出了一种睿智、淡然的人生态度。
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
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摩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清塘荷韵》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清塘荷韵》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这真是多此一举,然而没有法子。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二月兰》
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这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二月兰》
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处寒否?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一条老狗》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听雨》 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黄昏》
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黄昏》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年》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成功》
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八十述怀》
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八十述怀》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一个老知识分子》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走运与倒霉》
第三篇: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我今年整整100岁了,小时候,家就住在罗布泊湖畔,那时候,罗布泊碧波万顷,我跟小伙伴常常撑小船在湖面上转悠呢。我们看野鸭在水面嬉耍,我们听小鸟在空中歌唱,啊,那时候,阳光那么明媚,天空多么美丽,湖面多么广阔!听老人说,塔克拉玛干沙漠多么可怕,那还远着呢,我们这里可是神仙住的地方。一排排胡杨林,像绿色的长城,遍地绿草,牛马成群,夏熟时节,田野里翻滚着金黄的麦浪,家家过得挺殷实,新疆是个好地方,咱罗布泊也是个好地方。
可是好景不长,我25岁那年,就是1925年吧,国民党政府不知为什么,偏要将塔里木河改道,让河水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那年头,我年轻力壮,也被拉去当河工,又打坝,又开河。塔里木河改道了,我们庄上断了水,风沙飞扬,田没法种了,日子没法过了,只得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新疆解放了,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听说我老家那一带又好了一阵。你问我如今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唉,那会儿人傻呀,根本不知道什么生态不生态,建设边疆,热情是挺高的,队伍浩浩荡荡开来,地质队又发现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许多矿藏,开垦农田,开矿办厂,好不热闹,耕地要水,开矿要水,这里修水库,那里修引水渠,河水哗哗流淌,流向农田,流向矿山,真有欣欣向荣的气象。可想不到,塔里木河下游遭了殃,罗布泊水域一天天缩小,最后完全枯干了。前不久,我给考察队当向导,到过小时候住的地方,那里连棵草也不见,连只鸟也不见,更不要说胡杨林了,望着成片倒塌的胡杨林,我心疼啊,那胡杨树我也亲手栽过,祖祖辈辈的汗水都白流了!望着茫茫沙漠,我心疼啊,我蹲下去抓了把黄沙,对考察队员说,你们想像不到吧,80年前,这里曾是我童年的乐园啊。
四、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第四篇:民进世纪老人—雷洁琼(小编推荐)
民进世纪老人
百年光辉人生
——追忆民进创始人雷洁琼的百年人生
2011年1月9日17时38分,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雷洁琼在北京溘然长逝,走完了她106载的传奇人生。这是一位览尽中华百年风云,见证民族沧桑巨变的伟大女性。她代表着一个时代,她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振兴、人民解放和幸福、国家富强和民主的见证人。”
作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的雷洁琼,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于1905年9月出生于广州的一个读书人家。祖籍是著名侨乡广东台山。父亲雷子昌曾考取过清朝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思想颇为开明,主张妇女受教育和经济独立。雷洁琼在孩提时代,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而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的背景,则让她少了一些女性的细腻,多了一些侠女的气概。
1919年五四运动,年仅14岁的雷洁琼,满怀家国情怀,奔走在南国广
州的街头,登台演讲,振臂呐喊。19岁时远赴美国,在南加州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一二·九运动中,她与学生一起冒着凛冽寒风并肩前进,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游行的女老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处于历史大转折关头。1945年12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雷洁琼及丈夫严景耀与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等共26人,在上海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正式宣告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从此,他们夫妇二人共同为民进的事业呕心沥血,并开始了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合作。
1946年6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南京“下关惨案”,雷洁琼作为上海请愿团最年轻的代表,血洒现场、身负重伤。1949年9月,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并出席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以后,雷洁琼与严景耀夫妇二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在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建设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北京市副市长、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要职。此外,她还参与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并于1997年赴港见证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瞬间。
雷洁琼长期活跃在中国政坛和学术界,但是人们对她的家庭却知之甚少。其实,她的丈夫严景耀不仅是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法学家,而且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严景耀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1934年,他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犯罪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犯罪学博士。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严景耀和雷洁琼走到了一起。建国后,严景耀出任燕京大学政治系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1976年1月12日,他因突发脑溢血而溘然长逝,享年71岁。
雷老为多党合作事业和民进的发展殚精竭虑。她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
会,带领广大民进会员,积极履行职能,不断开创民进工作的新局面,投身于新中国的建国大业和建设事业。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说:“雷老永远站在我们队伍的前列,永远激励和指引着我们在正道上前行。”
她心系民进,心爱祖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注了无数心血。她是当代中华儿女的楷模,是中国人民非常尊敬和爱戴的世纪革命老人。她一生追求民主、平等、自由,她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终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她把宝贵的人生全部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她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体民进会员的骄傲。在她一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中,她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她亲历过下关惨案,曾和毛泽东一起商谈过建国大事,出席过开国大典。她参与起草香港特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区基本法。74岁任北京市副市长。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始则为国家和平独立、人民免于涂炭而奋斗;继则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尽力;直到晚年,仍对妇女、儿童和教育事业时时关心。雷老矢志不渝地坚持以自己的学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崇高的思想品格则堪称世人典范。她的一生不仅为中国的民主事业而奋斗,也为教育工作孜孜不倦地耕耘。参与筹建中国政法大学就是雷洁琼。雷老从教70余年,即使是在她担任领导职务,从事政务活动非常繁忙之际,也仍担任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雷洁琼曾亲自到北京广渠门宏志班看望那里的孩子们,并亲笔题写“宏志班”三个字。她认为要解决所有贫困孩子的读书问题,要靠全面贯彻《教育法》。只要长期坚持实施全民义务教育,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就会一代比一代强。
雷老是历届副委员长中年纪最长的一位晚年,雷洁琼尽管年逾百岁,但思维依然清晰。从1985年到1993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
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法学家,她为两个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殚尽竭虑。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亲赴港澳,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她还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的工作。
雷洁琼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她从青年时代走上讲台,一直到霜染华发,从教70多年,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令人惊奇的是即使在她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务活动十分繁忙期间,她依然担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雷洁琼一直为加强教育、依法办教育奔走疾呼,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的制定,并奔波于大江南北多次参与对这些法律的执法检查。“雷老的一生充分证明: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也只有在奉献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赢得祖国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说。
雷洁琼生活平淡而简朴,膝下无子女,一直同侄女在一起生活。即使是长期陪伴在她身边的侄女雷浣妍大学毕业后要被分配到云南艰苦边疆中学教书,她也从没想过靠关系把侄女留在身边。“回忆她、怀念她,最重要的是用她作为明亮的镜子反照自己,净化自身。走她所走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她最好的纪念。”曾经担任过民进中央主席的许嘉璐用这番话表达对世纪老人雷洁琼的敬意
这位106岁高龄溘然而逝的老人,调皮地说自己并不会养生,其实对长寿而言,一个宽广的心胸最为重要。雷洁琼幼年时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所以她特别注意锻炼身体,骑自行车、游泳、骑马、打球,她样样都学。曾有记者追问其养生之道,雷老的回答是九个字“不抽烟,不喝酒,不锻炼”。
她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喜大鱼大肉,且烟酒不沾,青菜、杂粮则每日吃。早饭吃些小米、玉米面粥等杂粮;中午常吃面条或米粉;晚餐才吃一点米饭炒菜。她从不吃补品,即使外出参加宴会,也不多进食,更不饮酒加上心平气和,生活规律化,这就是雷洁琼健康长寿的一大要诀。
懿行美洁,高山仰止。满头银丝的雷洁琼在走过了和一个世纪一样长的岁月之后,平静而安详,她的每一张照片都在微笑,他关心人,爱护人,时刻以微笑对人,淡淡的笑意始终驻留在她的嘴角、眉梢。虽曾久居政坛,位高权重,而雷洁琼晚年却说:“说到底,我只是一个老教师。在所有的称呼中,我最喜欢教授这个头衔。我虽然做过一些社会工作,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教师岗位。”
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评价说:雷洁琼在106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了近现代祖国从衰弱到奋起、从新生到繁荣、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她的人生轨迹中始终贯穿了一条红线——爱国、爱人民、爱真理、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她曾在《我的幸福观》一文中写道:“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奉献,从而得到满足和快乐,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星移斗转,往事历历。雷洁琼曾说过:“民主党派要多奉献,少索取。年轻一代要在老一辈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方法来发展民进。”回顾学习民进先哲的高尚思想和品德,滋润心灵,纯化情操,将激励我们沿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不断前行。有了民进先贤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的心灵将永远是充实的。
雷洁琼和丈夫严景耀
雷洁琼和冰心两位民进的世纪老人
第五篇:论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
论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i
摘要:当代信息发达,我们时不时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好心人扶起老人却被讹钱的事件。尤其在彭宇案发生之后,网络上便开展了激烈的“该不该扶起摔倒老人”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以彭宇案为例,试图说明,虽然法律并未规定见到摔倒的老人一定要扶起,但人类作为有道德有思想的主体,在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是应该将摔倒老人扶起的。
关键词: 彭宇案 社会 道德
2006年11月20日,一名老太太在南京市某公交站台等车,不料被人碰倒骨折,医院鉴定为8级伤残,花费了不少医药费。老太太指认撞人者乃刚下车的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这个事件一经媒体传播便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该不该扶起摔倒老人”的大讨论,有人认为该扶起老人,乐于助人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有人认为不该扶起老人,要是原本出于好意去搀扶老人反被指撞人并需要赔偿费用,岂不是得不偿失?
据江苏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透露,在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协议并撤回上诉,最后案件已和解撤诉结案。但是,彭宇案的发生,仿佛是压死中国社会道德这个大骆驼的一根稻草。看到摔倒的老人,有人就以害怕有彭宇一样的遭遇为借口,只是围观却不去搀扶。有网友评论道:“‘彭宇案’的一纸判决,让中国水平倒退了30年。”夏学銮教授认同道:“本来社会上就存在信任危机,这个判决加速了道德的倒退。这是制度对正义的粗暴,并已产生了示范效应。”这就是彭宇案的最大悲哀,它不仅引发了道德败坏,害不幸成为了
1为道德败坏辩护的工具。
对信任危机笔者深有体会。就如,笔者的亲戚在驱车过程中看到了在道路上被车撞伤且伤势严重的人,而当时肇事者已不翼而飞。他在看到后边的车也停下后,才下车要求后边的目击者为他作证人,得到答应后方将伤员送往医院。事后,笔者得知此事,便问道,假如没有目击证人是否会上前救助。对方迟疑了一会,便回答,不会。笔者追问,那就放任其不管让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对方回答,会打110求助,但不会上前帮忙,因为怕治疗好后的遭遇事故者把罪赖到自己身上并要求赔偿。若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能做到打110求助而不是视若无睹却也是无可厚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变少了,人与人变得陌生了,有时甚至连自家对面住着谁都一无所知。有些人,连邻里间的一些小忙都变得不愿意帮,更何况遇上了陌生人呢?在学校里,每每提到安全问题,老师就很有可能是这么教育学生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是在现代社会下,人与人渐渐变得相互不信任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而由不信任引发的道德问题随着人们相互间不信任程度的加深也愈来愈严重。看到老人不敢不扶,其中有一点就是对老人的不信任,怕老人会赖上自己。其实真正会这样做的老人又有多少呢?再有一点就是对道德的淡漠,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看到老人摔倒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帮助老人才能使老人免于受伤害,而不是首先想着自己有可能会被老人讹上。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近些年中国的道德滑坡现象确实是较为严重的。尤其表现在食品行业中。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火腿等无一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在食品里加点别的东西就不能获利似的。在开放的市场中,有些企业竟然为了利益而至消费者的安全于不顾,实在令人发指。有网友调侃道:“被毒蛇咬了一口都没事,原来我们已被中国制造弄得百毒不侵了。”确实有夸大之嫌,但也的确道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上到企业,下到个人,道德滑坡的现象确实存在。1羽戈:道德危机之重与彭宇案之轻
http://news.ifeng.com/opinion/detail_2010_01/17/1337082_0.shtml
那么,大环境的道德滑坡现象就能作为我们见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而不去搀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了吗?答案是,不能。
就个人道德发展方面来说,孔子认为:“知耻近乎勇。”所以,在见到别人有难却不去帮忙的话,有道德的人就会感到羞耻,而没有道德的人,因为和禽兽无异,并没有羞耻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此道德培养的目标就是保持并发展原初的善。帮助他人,源于内心的一种善行,当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便会使心身充满一种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将是推动你继续实行善的动力。人要保持高尚的道德,就必须修身养性。而荀子的观点与孟子正好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为了帮助人们获得善性强调了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善性的方法。同样的是,孟子和荀子都认识到了学习和自省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在这个日益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传统文化呢?因而,该怎样做才能重拾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需要大力探讨的问题。但是,它并不是本篇论述的重点。
就法律方面来说,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见到摔倒的老人要上前搀扶,可是社会发展至今,我们都应该有这个义务去扶起摔倒的老人。当然,我们也该看到,法律该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用以保护救助者的权利不受损害。该不该强制规定见义勇为、危难相助为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需要大量探讨的话题。2就笔者认为,既然法律的作用是由外向内而道德的作用是由内向外的,那么这两者就应该结合起来,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但是,该如何制定法律法规才能最大化的保护施救者的权益不受伤害,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就社会道德发展来说,市场经济的确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腾飞,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一些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人脆弱的神经。如何重建中华传统文化,以对抗西方文化的强烈入侵,扬我国威,这可不是一个将清明节等纳入公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将心比心,若等你老了之后,也不小心摔了一跤,而此刻围观众多,却没有人上前帮忙,甚至连一句问候都没有,那么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若社会发展至此,那么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剩下什么呢?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是与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相背离的。若人人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将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另外,笔者想在单独列出就想要救助老人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若是老人摔倒后受伤,不具备急救知识可能会产生二次伤害。同时,要切实保护自身的权益,若是身旁无目击者或周围环境存在异常,不要贸然向前,打110报警或是120急救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有人可能认为笔者在这里的论述与上面的观点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以上观点是强调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再去救助他人。例如,一个有道德的人,若不会游泳,就算看到有人溺水,也不能跳下水去营救,因为那样他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若贸然跳下水去营救,此时要救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了。因而,此时大声呼救或打119是一个较妥当的方法。
综上论述,笔者认为,为了自身道德、社会道德的发展,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我们都应有义务去扶起摔倒的老人。
i 参考书目、论文:刘余莉 《儒家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张哲 《道德与法律的困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鸿文 《别故意放大社会冷漠》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