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古代散文欣赏的重点与难点

时间:2019-05-13 13:4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中国古代散文欣赏的重点与难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中国古代散文欣赏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篇:谈谈中国古代散文欣赏的重点与难点

谈谈中国古代散文欣赏的重点与难点 吴碧芬 语文 安溪八中

我认为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质疑,充分发挥其想象联想力,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古代诗歌散文的意旨和情境。

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开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高中学生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就能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比如,我在教授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一文时,让学生围绕“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这样死去值不值得?”这样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中更深层次地全面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旨。通过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大胆地对传统定论进行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产生共鸣。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中的“绿”和“弄”,一字风流,意境全出。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这样才能领会诗中诗句的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代诗歌浸润着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力。如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想象联想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更能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漫步于古诗词苑,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联想。我们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驱遣自身的想象联想力,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才能走进诗词的意境,走近古代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 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力,是教学过程中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的催化剂和良药妙方,其作用不可小视。

第二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什么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什么

孙文心

散文被誉为“美文”,被人们说成是形散而意不散,因此在解读散文时,要注意散文的这个特点,尽量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这样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解读文章。

散文教学,从“教”的角度讲,关键是引导学生往“散文里”走,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散文教学有两个要点: 1.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

在语文课,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在日常教学中这种链接是通过“学案”来完成的,在学案中,我们会详细的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和这篇文章有关的左右资料,帮助学生在分析文章前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有关的知识网,以便在解读的时候随时调用这些资料。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不仅要把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交代给学生,同时还要介绍一下社会的大的时代背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作者才会这样的彷徨无助,才会这样的夜不能寐,才会这样的不知进退。只有交代清楚这些内容,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在这样一个夜晚,独自一人去荷塘散步,为什么会觉得“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所以这种联系时必要的。

2.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学生的已有经验,笼统地讲,包括“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作者在“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也可以分为“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这两个方面。

现在的学生一般生活都比较简单,他们不能体会作者那种复杂难平的心情,更无法理解那些远离故土,客居他乡的作家,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想念,那种有家不得归的无奈是他们无法深刻体验的。

就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无论是南方的秋天还是北方的秋天,无论是阴雨霏霏还是阳光明媚,无论是潮湿阴冷还是秋高气爽,无论是落英缤纷还是红叶漫天„„所有的这些都不抵作者心中故园秋天的一景来的让作者心动,让作者难忘,即使时隔多年,即使人世沧桑,也无法消除那份感怀,那份“相思”„„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认真体会那份情感。而不是生搬硬套。

散文的,没有很多种,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那么在阅读或教学时,就要格外注意这三个方面。

1、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石钟山记》的文眼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的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总领全文;《雨中登泰山》的“我们敢与在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这 “雨趣”二字,乃文之瞳孔,不仅画出了泰山的“雨趣美”道出了登山者的“雨中志”,而且更突出了全文结构美的神韵。

2、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质朴而自然。散文教学,品读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以及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分析它们对散文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荷塘月色》“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哼着”的情味与“迷迷糊糊”的情态一致;还是《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的运用尽显其妙。

3、散文教学要抓住”意境美”这个难点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棗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读《荷塘月色》,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那“淡淡”的月光,那“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一种朦胧美的环境,是因为这环境正是他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尽管景色“恰是到了好处”,尽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是我仍然“什么也没有”。在此,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仅使他暂得偷闲而已,那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问。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丝丝相扣么?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散文教学要讲究心意相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融入到文章中去,也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就理解作者的意图或者想法,只能慢慢引导,耐心辅助,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品读文章,欣赏美妙的语言,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

《庖丁解牛》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项羽之死》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已经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啊!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于是再次带兵向东跑,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骑了。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然而今天我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有过错。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江东父老怜惜(我)而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于心有愧吗?

《阿房宫赋》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出现云,怎么出现了龙。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忽然有一天,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戍守边关的士兵一呼,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方山子传》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2、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3、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经会声名显赫了。

《大铁椎传》

1、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

2、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那伙强盗围成环形向前进逼,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

《六国论》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诸侯(由于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伶官传序》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交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

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因此,当他兴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酿成的,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种树郭橐驼传》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4、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⑤。

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

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⑨。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⑩。

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

《项脊轩志》

1、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

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5、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依靠,就派人再次 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散文教学设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教学设想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误区一:眼中只有形象,忽视手段创造 创造怎样的形象?怎样创造形象?

我的理解是,不仅是创造怎样的形象,还应是如何创造形象。如《项羽之死》,既要通过阅读,分析出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误区二:眼中只有文没有诗,忽视诗与文的有别。

学习本单元有两个重点,既要求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创作”,同时又要求让学生理性地区别“诗文”是如何“有别”的——因为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全是诗歌,而这个单元正好是由诗歌到散文的过渡,十分有利于区别。A、创造形象

1、散文类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①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过小孤山大孤山》)②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③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④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项羽之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⑤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祭十二郎文》)

2、形象不同,方法不同

山水游记类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细致真实的描绘。

哲理型散文——《庖丁解牛》——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生动的场面和传神的神态描写。史论散文——《阿房宫赋》——铺叙、夸张、渲染的赋体特征,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作用,描摹形象的手段(如繁笔和简笔的配合,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形象刻画;精湛典型的场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B、诗文有别

注意教材“赏析指导”第二段中“诗文有别”这一教学提示,重视赏析示例文后导引分析的这一段文字: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凌空飘扬,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脚踏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在此建议在教一个单元、乃至一册书之前,悉心地去研读教材,去吃透教材的编排体例、意图,以及教学要求。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 1 体味方可。

如何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 提要钩玄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沉思力索 融会贯通(探究•讨论)反复推敲

关于提要钩玄: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语出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指学习记载史事的书(资料性的书)必须提出它的要领,学习立论的书(理论性的书)必须探究它的精义。这是一种在阅读中抓要点、找本质的读书方法,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读书过程中抓知识的要领,抓精髓之所在,探索其精神实质。如此,所读之书就是再多,也能若网在纲,被系统掌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

1、注重章法。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章有章法,读有读法。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

2、注重学法。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的方法,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

3、注重积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苏家的一些情况等。这不仅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需要。

4、注重比较。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尤其要充分重视文后的比较类型的“探究•讨论”题。

5、注重模仿。本单元是一个非常适合学生写作模仿谋篇布局的好散文!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很典型,结构完整,感情充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欣赏这种“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妙处,还要教学生尝试着去模仿。

议论文性散文可尝试学写《六国论》和《伶官传序》的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如《六国论》,虽然我们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已经学过,学科指导意见里也没有要求上,但本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如文中的总分式结构,对比、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其论证周密、说理清晰的逻辑性和文中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激切的抒情文气完美融合,对那些不会写议论文的人来说,再带着新眼光来读肯定是不一样的,定会在温故知新中提升。

抒情性散文可尝试学写《祭十二郎文》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抒情线索。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以骨肉至情贯串始终的写法。记叙性散文可整合第三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叙事)《项羽之死》(写人)的写法。

(六)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韩大胜)

三、对教材内容调整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是选择——从各单元(专题)中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二是选择后重组——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专题,可以选择后重组来教学。选择相关诗文,组成如下单元:

一是按照 文学史线索 来安排——“先秦诗文”“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文”“唐宋诗文”“元明清诗文”,一是按照 写作要素 来安排——“立意篇”“形象篇”“意境篇”“手法篇”“语言篇”,把诗文合在一起,再把鉴赏方法揉进去来教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的安排补充进自己喜爱的名篇或者你认为比教材中的选文更为经典的名篇。

第五篇: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陶器、瓷器和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出示课题)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主要从陶器、瓷器和青铜器来进行欣赏和了解

一、1、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 器:有罐、鼎、鬲等;

饮 器:杯、角、觚(gu)、(gui)等;

食 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 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 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 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介绍《舞蹈纹盆》)

二、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三、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录象:曾侯乙编钟)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下载谈谈中国古代散文欣赏的重点与难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中国古代散文欣赏的重点与难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 第九课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一、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天旋日转会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春风桃李......

    中国古代名画欣赏

    中国古代名画欣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名画更是美轮美奂,让人如痴如醉,古语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种意境真叫人身在其中流连忘返。 本人在看到画卷展开效果时,突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乌,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金谷园......

    《管理学原理》重点与难点

    《管理学原理》重点与难点 一、判断 1. 一般认为,秘书不是管理者。 2. 企业也要学雷锋。 3. 企业并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的。 4. 现代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约尔。 5. 泰罗被......

    数学分析难点与重点五篇

    《数学分析难点与重点分析》 基础篇 第一讲数列极限 参考书(高等数学考研习题(八几年的书)16开,32考研的习题解答(八几年棕色),华罗庚的高等数学) 前言 先写数列极限的定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