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素材之食品安全三人
哈维·华盛顿·威利:一个食品安全先驱者的光荣与梦想
时间:2008年10月06日18:00 关键词:食品安全、先驱、“纯食品药品法之父”
内容摘要:现在的美国,几乎是世界上对食品、药品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有着100多个分支机构的FDA,有几千名科学家在为它工作,护卫着人们的餐桌和健康。可是,一百多年前,美国联邦政府对食品和药物几乎没有任何监管,他们的安全状况比当下的中国更让人揪心„„
近来,因“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撩拨起国人的神经,有网民戏称:“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100多年前,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假药横行,但现在,他们几乎被称为世界上食品供应最安全的国度。
为什么?
因为有了Harvey Washington Wiley(下简称“威利”)这样的人。
作为一名科学家,威利博士深知“科学滥用”之于食品的危害(一如三聚氰胺添入奶粉之中抑或饲料之中),在科学人文主义理想的驱使下,他不遗余力促成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尤其是《纯食品和药品法》——这部法律的诞生,几乎奠定了美国现代药品法的雏形与骨架,直接催生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
不仅于此,威利还充分利用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向人们宣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他因此被誉为“纯食品和药品法之父”,人们称赞他是“人丛中的一座高山,好斗的一头雄狮”!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怀念威利,是怀念他对食品安全事业做出的贡献,矢志不渝为公众服务的勇气,更是怀念他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理想的价值——因为,食品安全是个系统工程,威利的事例恰恰说明,单靠立法行不通,需要全社会更多热心人人的参与,而根本上,这是一个社会人文意识觉醒的过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食品安全引发全民关注的今天,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可能值得我们关注。
这个人,被誉为“人丛中的一座高山,好斗的一头雄狮”。是他,直接推动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的立法,因此被誉为“《纯食品和药品法》之父”。
这个人,逝世26年之后,美国政府特地发邮票来纪念他。
当然,直到现在,他一手创办的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 International),依然以他的名字来颁布大奖。
很多美国人说,由于这个人的努力,他们的餐桌安全多了。
这个人他创立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他,叫Harvey W.Wiley(下简称“威利”),一个值得我们今天来纪念的人。一个让人愤怒的年代
现在的美国,几乎是世界上对食品、药品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有着100多个分支机构的FDA,有几千名科学家在为它工作,护卫着人们的餐桌和健康。
可是,一百多年前,美国联邦政府对食品和药物几乎没有任何监管,他们的安全状况比当下的中国更让人揪心:
利欲熏心的商人把苯甲酸钠注入坏了的西红柿中,防止它继续腐烂,泼洒硫酸铜使蔬菜看起来更鲜嫩;肉类加工企业用硼砂除去烂火腿的臭味;而所谓的草莓酱是没有一点果肉的苹果皮加上葡萄糖制成的„„
面包商人为了节省面粉,竟然在原料中加入粉笔末、尘土和融水石膏;还有人在红糖里掺杂碾碎的虱子(表面看起来非常像红糖);至于罐装火鸡里没有火鸡,橄榄油实际上是棉籽油这类的欺诈行为,更是数不胜数。
1905年,记者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潜入芝加哥一家大型肉制品厂,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了七周,看到的场景让人震惊:“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核细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乡村集市上亲眼见证食物生产过程的场景一去不返,为了赚取更高利润,企业主们肆无忌惮在食品中添加各种添加剂和替代物。
一个能说明当时情况的事例是,1898年美西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组织骑兵队奔赴古巴,结果,战争中没有让士兵倒下多少,而国内供应的变质肉罐头,却“成功”地让数千名美国士兵病倒!
1899年,美国陆军总司令迈尔斯将军(General Nelson Appleton Miles)就此向联邦政府提出抗议,声称这些牛肉罐头比敌人的子弹杀死的士兵还多!
与食品安全失控相似,当时的药品安全也让现在的美国人尴尬。
比如,丽迪亚·平克汉姆(Lydia Pinkham)这个美国很有成就的医药专利所有人,声称她的植物合剂,可医治从神经衰弱到子宫下垂的任何妇女疾病。但其实,她的蔬菜合剂20%是酒精,成千上万个宣誓戒酒的女人,都在饮用。
还有一种称为“Liquozone”的灵丹妙药,其实99%是水,再加上一点硫酸增加气味,却声称可以治疗37种疾病。
在马萨诸塞州医学会年会上,一位医师说:我坚信,如果把今天我们使用的所有药物全部倒入海里,那样会对人类健康更有益,却会把海中的鱼统统害死。
这时,威利出现了,当时他的身份是,农业部化学局的首席科学家。一个斗士的执着努力
一百多年后,我们已把“威利”当成成功推动食品、药品立法的先驱,但在当时,他工作的艰辛难与外人道。
“我推动纯净食品和药品立法,被认为是古怪的人才从事的工作,很多人认为我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有时,威利会这样向周围的人小声抱怨。
作为一名兼通药学、医学的专家,1844年出生的威利先后在印第安纳医学院、哈佛大学学习,后在普度大学任教,他很早就注意到罐装食品为延长保存期,而加入各种化学添加剂,这对人体非常有害。
在1883年被邀请到农业部化学局担任首席科学家以后,他开始向让人愤怒的食品安全状况开战。在他的主持下,化学局出版了由八部分组成的“食品和食品掺假”报告,揭示出许多食物都普遍存在掺假问题。
在威利看来,美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促使了食品、药品供给的转型,他把那些所谓的秘方、药膏、药械中充满了鱼目混珠的情况,称为“最卑劣与无耻的恶”。
在1902年担任美国农业部化学局局长后,威利进一步行动,把一批有志于改革现行食品监管制度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将一些常见的添加剂,比如硼砂和苯甲酸纳,注入到他们身上,看会产生什么效果。
这些志愿者被称为“试毒小组”(Poison Squads)。
结果,证明那些添加剂对人体非常有害,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威利希望通过严格的药品立法,规定所有药品都要在标签上真实说明所含成分。
但是,当时的美国,奉自由放任为圭臬,认为宪法中的商业条款不允许联邦政府去规制产品生产——在1879年1月20日到1906年6月30日,美国国会规制食品和药品的动议有190次之多,但却屡遭挫败。
威利深感他所作的一切,犹如登山爬坡。他指出,或许,要用很多年的时间才能让农业部化学局以及其他管制机构,去理解一部食品和药品法的意义。
为获得更大的政治影响力,他开始联合联邦妇女俱乐部的成员,并常常举行各种演讲,指出掺假食品的巨大危害。
此外,他还向意见领袖们提出建议,要控制各州之间药品和食品的商业销售,因为“我发现我们每天消费的食品充满有害的细菌,以至于我都不敢去餐桌”。
在1905年至1906年间,威利在克林斯周刊上写了十二篇文章,来揭露药品掺假现象。此外,威利还去游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颁布一部法律“以管制州间贸易中的食品、饮料和药品的掺假和伪造商标行为”。
而罗斯福总统也正为食品安全的事情发愁——一个略带戏虐化的故事是,一天早餐,罗斯福总统看到记者厄普顿•辛克莱描写肉制品污秽不堪的小说《丛林》(Jungle),读到那些令人作呕的段落,一下跳了起来——吐出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又把盘中剩下的香肠抛出了窗外!
一项法案的出台和修正
鉴于以威利以及“扒粪”记者们造成的强大社会舆论压力,罗斯福总统命令劳动部部长Charles Neill和社会工作者James Bronson Reynolds,对肉类加工业进行彻底调查。调查结果让人震惊,当报告公诸于世的时候,引发了更为强大的舆论风潮。
同时,在威利的影响和带动下,美国医学会也以自己的方式向国会施加压力——它向每一个参议员提交了一份呼吁食品药品立法的陈情书。
在1905年12月,罗斯福总统也向国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我建议应该颁布这样一部法律,对州际贸易中标签不实的和掺假的食品、饮料和药品予以规制。这样一部法律将保护正当的生产和贸易活动,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福祉。”
1906年6月30日,在失败了100多次之后,威利参与最后一稿拟定的《纯食品和药品法》,在美国国会以63票对4票的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尽管法律中并没有出现威利的名字,但他还是被认为是这部法律的真正作者。
这部法律,奠定了美国现代药品法的雏形与骨架,直接催生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同一天,《肉制品检查法》(Meat Inspection Act)获得通过。《纽约时报》欢呼:“民众可以享受纯净食品和真正药品的时代来临了!”
然而,威利深知,这只是阶段性胜利,因为,《纯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食品掺假,但对药品的管理却仅限于标签真实无误——药品可以宣传它的疗效有多么神奇,无论说法有多含混都行!
当威利麾下的化学局来执行法案的时候,还遇到了尴尬——他们起诉Cuforhedake Brane-Fude药品,因为它的标签有歧义,但是胜诉之后,700美元的罚款,很难与该公司从这个药品中赚到的200万美元相比!
在威利时期,农业部化学局人员从110人发展到146人,经费也从155000美元达到 963780美元,搬进了自己的大楼。但是,农业部内分别成立了食品和药品检查委员会(the Board of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和科学专家顾问仲裁委员会(the Referee Board of Consulting Scientific Experts),而且,化学局的很大一部分职权还被法院取消。
1912年,威利黯然辞职——“因为他的基本原则,纯食品和药品法已名存实亡,已无力惩罚贴假商标的制造商以及掺假食品。”
威利的离去,被人们惋惜地称为“厨房里的保护神没了”,很多妇女哭了。
让人欣慰的是,68岁的威利虽然离开了政府,但这位斗士并没有离开他为之奋斗的食品安全事业,他去了《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杂志,继续自己的努力——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对政府进行监督。
在掌管这份杂志19年的时间内,他和同仁一起对独立地对肉、面包、面粉等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公布在杂志上,逐渐形成了杂志富有责任的品牌形象——直至今天,《好管家》杂志依然在消费者那里留有美好印象。
就在去世前的前三年,威利还发表了烟草可能致癌的看法,并使《好管家》杂志比“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说法早12年拒绝刊登香烟广告。也是这一年,由农业部化学局重组而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诞生。
1930年,86岁的威利逝世于华盛顿的家中,后被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在他死后20多年后,美国邮政局发行了以他的头像为图案的邮票来纪念他对《纯食品和药品法》的贡献,不仅与此,美国多处建筑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很多美国人说,提起食品安全问题,他们就会想起一个先驱者的名字——威利。
厄普顿·辛克莱:“揭发黑幕运动”的作家
“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
有“五香火腿”、“红焖松鸡”、“红焖火腿”。作火腿有巧妙的机器专门灌注盐水。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
香肠是最可怕的:肉仓里肉就丢在地下,和垃圾、锯沫混在一起,一任工人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仓库里污水横流,老鼠乱跑,毒死的老鼠连同作为毒饵的面包和肉一起铲进一个大漏斗绞肉机去作香肠„„”
这样令人作呕的场景,是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00年前的小说《屠场》的片段,描绘的是芝加哥某肉类食品加工厂。
传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读到这里时,罗斯福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揭开食品安全问题冰山一角的辛克莱,他到芝加哥的肉联厂里和工人们一起生活了七周,亲眼目睹和听说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这本小说以立陶宛来美移民日格斯一家在肉联厂打工的悲惨生活为主线,揭露了肉联厂工人们的非人道的劳动状况。
令辛克莱没有想到的是,小说出版后,对现实的影响远远大于其艺术贡献。他后来曾就此调侃,“我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1906年2月,这本扒粪文学的先驱之作甫一问世,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削减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美国整个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而书中暴露的美国肉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在新生的城市中产阶级中,引发了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
罗斯福看过此书后,专门约见了作者辛克莱,并责令美国农业部调查肉联厂的情况。调查的结论是“食品加工的状况令人作呕”。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当年6月美国国会即通过了两部联邦法律:食品和药品法案以及肉类检查法案,并建立了以化学家威利博士(Dr.Wiley)为首,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ederal Drugand Food Administration,FDA)的雏形。
辛克莱肯定无法料到,他早年写就的为劳工权利呐喊的小说,居然直接促成了日后在美国食品安全方面扮演守护神角色的FDA的成立。
1878年9月20日,辛克莱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祖上是名门贵族,传到他的父亲时,家境已经破落。父亲以卖酒为生,收入微薄。后全家迁居纽约。他一边工作,一边求学,先后在纽约市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15岁开始给一些通俗出版物写文章,靠稿费维持生活;1902年参加社会党;曾对芝加哥的劳工情况进行调查,并据而写成长篇小说《屠场》(1966)。1906年以后30年间,辛克莱继续创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的长篇小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描写科罗拉多州煤矿工人罢工事件的《煤炭大王》(1917),抨击垄断资本家的《石油》(1927),揭露政治腐败和警察暴行的《波士顿》(1928)等。
辛克莱在写作之外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他对“产业民主联盟”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他支持“美国公民权同盟”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1934年他提出“结束加利福尼亚州的贫穷”的口号,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参加州长竞选;
从1940年开始,辛克莱以《世界的终点》为总题,写了11部长篇小说,描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和欧洲各国的社会情况,其中《龙齿》(1942)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62年出版自传。1968年11月25日于美国新泽西州逝世。
岳中瑾:最早向官方报告“结石娃娃”的医生
“一粒种子”的一天
3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滋润着干燥了一冬的兰州。
早晨的空气难得如此清新,岳中瑾不由得多做了几次深呼吸,顿感浑身通畅。英俊白净的脸庞,矫健有力的身躯,使年届不惑的他看上去像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带着病人们熟悉的微笑,他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病区。虽说昨天下午他接待了30多位门诊病人,晚上又加了两个多小时的班,但此刻,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疲惫。
“你好啊,今天感觉怎么样?”走进病房,岳中瑾温和得犹如邻家大哥。根据43床的病情,他如数家珍般调整着治疗方案:“10%的糖2000 ml,盐水1500 ml,10%的氯化钠40 ml……”身后的6名研究生,飞快地做着记录。查房,看片,讨论病情,做完这些例行“早课”,已经是8时40分。
心电监护器的嘟嘟声,让4号手术室充满了紧张空气。3床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助理医生和护士有条不紊地做着术前准备。8时55分,岳中瑾又出现在手术室。拎着衣领,他将后背开口的手术服空中一抛,双膊同时穿进了袖管。9时10分,手术开始了。今天做的是膀胱全切术,这是泌尿外科最大的一种手术,顺利的话也要到下午一两点才能结束。
这是兰大二院泌尿外科主任、在省内医学界创下多项第一的岳中瑾教授普通的一天。
“我是一粒种子,将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家传身教的熏染
秦安县西川乡自古人杰地灵。
这里有一位被称作“岳先生”的名医,他正是岳中瑾的父亲。
在岳中瑾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一个画面至今清晰可见:冬季,烧着炉子的上房热气腾腾,他和哥哥、妹妹趴在炕桌上学习,父亲坐在椅子上把脉问诊,屋子里挤满了来自四邻八方的病人。
他看到了父亲的辛苦,急促的敲门声经常让他半夜出诊,几天不回。
他体会过父亲的成功,每逢农忙,自己家的地里总有不少陌生人前来帮忙。
父亲的影响,让年少的岳中瑾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向往。参加完高考,他在志愿表上一口气填了8所医学院校,并如愿以偿地被兰州医学院医疗系录取。
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岳中瑾以他的勤奋和聪颖,一步步迈向医学的最高殿堂。
在华西医科大学攻读博士时,他师从全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唐孝达教授。“无论你是硕士、博士,你首先是一名医生,你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导师的理念让岳中瑾在3年读博期间,接受了一种超常规的医学教育———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临床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上,参与了近300台手术。3个春节都是他的妻子陪同他在华西医院的病房度过。
英国绽放的甘肃“种子”
1995年博士毕业时,岳中瑾以优异的成绩留到了华西医院。这年假期,当他回家探亲时,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听着亲友的一言一语,一种强烈的感觉涌上心头:甘肃是我的故乡,如果我不爱这片土地,那谁还愿意到这里来?
导师的极力挽留,成都的优美环境,华西医院的显赫名声,没有让他动心。回到成都,他办理了改派手续,成为甘肃外科领域的第一个医学博士。
1999年,岳中瑾再次得到了深造的机会———被国家教委公派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导师是世界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伍德豪斯教授。
上班了,跟着导师记录、画图、拍照、询问:下班了,钻进图书馆查阅资料,温习功课。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导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个年轻的中国医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大大出乎导师的意料。伍德豪斯先生先破了个小例,允许他对所有手术全程拍照;然后又破了个大例,允许他参与手术。中国大使馆的有关负责人得知消息大吃一惊:因为,这在以前没有先例。
在英国,岳中瑾先后参与了30多台手术。正是这段经历,塑造了岳中瑾的手术风格——精确掌握临床解剖结构,锐性分离,快速高效。
回国前夕,他在给导师的信中写道:我是一粒种子,将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收获医生的快乐”
2000年9月的一天,清晨的阳光照耀着省城的大地,金秋的季节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我省第一例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在兰大二院手术室拉开序幕。
为了挽救年轻的生命,60岁的父亲决定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献给30岁的儿子。深深的父爱,浓浓的亲情,沉甸甸的信任,让主刀的岳中瑾既感到激动又有不小的压力。
摘取,处理,移植,岳中瑾熟练地操作着手术刀,按既定的程序进行着手术。下午两点多,他走出手术室,轻舒了口气,面带微笑地告诉家属:“手术很成功。”这个刚刚进修回国的年轻医生,用他的自信、沉着和勇气,完成了西北五省第一例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
停顿多年的我省肾移植工作,开始系统地开展起来了。我省广大尿毒症患者远赴外地求医的现状,由此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截至目前,岳中瑾成功完成亲属活体供肾移植34例,居西北5省区之首,完成各类肾移植手术250多台次。
2006年,在临夏召开的全省腹腔镜新技术演示研讨会上,岳中瑾演示了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手术,清晰的视野,清楚的层次,精细的操作,不仅让各地学员佩服不已,也让与会的北京301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赞不绝口。
“帮助别人享受人生”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岳中瑾对此深有感触。
自从过年前查出肾肿瘤以来,西峰市的左学萍心就没安稳过。肿瘤太大,当地医院做不了,她又来到了西安一家大医院。医生告诉她,先得交6万元押金,能不能切除只能打开以后再说。
全家人傻了眼,左学萍更是情绪消沉,茶饭不思。经人指点,抱着一线希望,她来到了兰大二院。
经过详细的检查,岳中瑾笑呵呵地说:肿瘤是比较大,但你们不要紧张,心情放松,我们马上安排手术。几句话说得左学萍心里踏实了。
几天后,一个小西瓜大小的肿瘤被成功切除了,全部费用还不到两万元。
美国《读者文摘》的调查表明,世界上有三种人最快乐:给自己的婴儿洗澡的母亲,用手术刀解除病人痛苦的外科医生,叨着烟斗欣赏自己作品的画家。
岳中瑾无疑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无论社会对当今的医生怎么看待,但我从每一位医治成功的病人身上,收获了做医生的快乐。
每年,岳中瑾诊治的泌尿外科患者达600人次,每年完成手术约200台次。
“我要让家乡人民知道,甘肃也有最好的医院,也有最好的医生”
2003年下半年,48岁的张利民被双重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
糖尿病导致尿毒症,而且由于个体差异,注射胰岛素基本不管用,他随时面临双目失明的危险。
如果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得进行胰肾联合移植,但这种手术风险极大,一旦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达60%。正因为如此,西北5省区还没有进行过一例此类手术。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进行单纯的肾移植,但糖尿病会很快损坏新移植的肾脏,因此无法彻底解除病人的痛苦。
经过慎重考虑,岳中瑾感觉自己有把握实施胰肾联合移植:一是科室已经进行了20次胰肾联合移植动物实验,二是自己拥有成熟的肾移植经验。
2003年11月底的一天下午,西北五省第一例胰肾联合移植在兰大二院展开。
先移肾,岳中瑾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再移胰腺时,困难出现了——血管的复杂程度出乎意料。凭借对人体结构的熟悉,岳中瑾小心翼翼地施展他的岳家刀法。漫长的9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排斥反应未产生,血糖控制没问题,术后危险期也顺利度过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胰肾联合移植宣告成功。
一次手术同时治疗了糖尿病和尿毒症两大疾病,张利民仿佛浴火重生,灿烂笑容代替了满面愁云。
这一课题获得2006年度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兰大二院近10年没有获得过的奖项。
岳中瑾说,“我要让家乡人民知道,甘肃也有最好的医院,也有最好的医生。”
2000年,岳中瑾主刀完成了我省第一例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而
2004年做的腹腔镜膀胱全切术,成为他的得意之作。
传统的膀胱全切手术,需要拉开一个25厘米长的刀口,出血量很大。对病人来讲,这无疑是一种痛苦。而在那次手术中,岳中瑾利用先进的腹腔镜技术,只开了几个小口子,就成功完成了泌尿外科最大的手术。
患者是位来自陇西农村的67岁老人,术后快速恢复的他逢人就说:“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么大的手术刀口才这么一点。”
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失败率很高,在全国仍然是个难点。但兰大二院的成功率高达80%,远远高过全国不到60%的水平。参观完医院,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李森恺感慨地说:“没想到兰州的小儿泌尿外科手术开展得这么好。”
医学科研硕果累累
在医学科研道路上,岳中瑾大胆创新,硕果累累。
岳中瑾的肾移植手术成功率高达95%,从而使我省的肾移植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他主编出版的我国首部《尿道狭窄》专著,受到北京大学教授郭应禄院士好评;他主刀完成了全省第一例多囊肾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移植和高龄患者肾移植;他对一些传统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进,如逆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腔内联合膀胱切开治疗后尿道闭锁等……
在传统的手术过程中,经常采用人工方法牵拉刀口,以便让手术视野更大。这种方法存在着力量不均匀、手术视野暴露不稳定的缺点,而且费人费力。岳中瑾发明的一种“环形手术拉钩”,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不用人工牵拉,大大提高效率。目前,他的这一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全省所有的大中型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正在向全国推广。
2005年,岳中瑾的“肾癌干细胞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万元的资助,实现了我省泌尿外科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零的突破。
在他的邀请下,英国、美国的著名专家先后来兰讲学,传授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他的导师伍德豪斯和世界著名小儿泌外专家库克在兰州讲学时,来自我省和陕西、宁夏、青海等省区的学员多达上百人,推动了全省泌尿外科医疗水平的提高。
“我们的使命是生命”
毋庸置疑,“红包”已成为当今医疗行业的一个焦点话题。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岳中瑾自然也受到“红包”困扰。然而,他却用三道防线,成功地将“红包”拒之门外。
“手术前你一旦单独找岳主任,他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然后就刻意跟你保持距离”,省直某机关的梁女士说:“在这种情况下,你根本没机会把„红包‟拿出来。”保持距离,是岳中瑾拒绝“红包”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有人执意要送,岳中瑾就得使用第二道防线:说服。对此,兰州城市学院的吕凤莲老师有着深切的体会。
丈夫做肾移植手术前夕,忐忑不安的吕老师揣着一个“红包”,硬要送给岳主任。岳主任耐心地说,这个病要花很多钱,今后用钱的地方很多,作为医生我们只能雪中送炭,绝不能雪上加霜。如果遇到“执着”的人还不罢休,他干脆来一句:“你再这样手术我就不做了。”
还有一类病人,如果术前医生没收“红包”就感觉特别不放心,甚至不敢做手术。对这类人,岳中瑾只好使用第三道防线:术后退还。
泌尿外科护士长张平常常担当着退还“红包”的任务。就在前几天,甘南一位患者的手术结束后,岳主任交给她一个“红包”,只说了句:这是35床的,告诉他们手术很成功,叫他们放心。
久而久之,病友们都知道了,岳主任确实不收“红包”,不收“红包”手术照样做得漂亮。
经济学家茅于轼有一句名言:“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岳中瑾对此非常推崇。
岳中瑾说,每个做肾移植手术的患者家里,几乎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能送进医院医治,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不仅要全力医治,还要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负担。
兴隆山管理局的晏伟,今年初本来计划在西安一家大医院接受换肾手术。医院告诉他,至少准备15万元。为了救命,家里人只好东凑西借。然而,这家医院提供的肾源与小晏配型不成功,而与此同时小晏接到了兰大二院的电话:有了合适的肾源。
这次阴差阳错,让晏伟一家节省了将近10万元费用。住院17天,总共花费5.4万元。查看用药清单时,他的家人惊奇地发现,医院使用的抗生素居然是普通的青霉素,一支才5角钱。
曾在基层医院工作的贾其磊,现在是岳中瑾的研究生。他发现,岳主任用药特别简单,用的药好多都是价格便宜的常用药,这在三甲医院很是少见。有些县乡医院都不愿意使用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等常用药,在岳主任的处方中却是“常客”。
岳中瑾说,青霉素等常用药,临床使用时间长、疗效可靠、价格便宜,为什么不用呢?他用药的原则是看药的疗效,他也开价格比较贵的药,只在确实需要的时候。
名气大了,调走的机会也就多了。广州、上海的两家医院请他出任泌尿外科主任,被他婉言谢绝牷北京有家医院招聘泌尿外科主任,他也毫不动心。
面对别人的劝说,他说:目前正值西部大开发,家乡人民需要我,这里有我的广阔天地。
“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面对一项项荣誉,岳中瑾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我做的无非就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医院要求做的,患者和家属期盼做的。
由于个体差异和医疗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限制,外科医生难免会遇到手术失败的时候。对极个别失败的手术,他总是铭记于心,内疚不已,并对患者和家属表示深深的歉意。
“我们的使命是生命”——西方一家医院的这条院训,被岳中瑾奉为座右铭。病人有需要,他就全力以赴。
第二篇:作文素材:食品安全
近日,在南京六合大厂丁家山路上藏匿着一处黑作坊非法生产鸭血。该处鸭血作坊不仅无证无照,生产中添加多种不明添加剂。三四斤原料,加入添加剂后即可生产多达20斤的鸭血。消泡王、胶类、明矾及碱类、面精粉等添加剂等做添加剂,让鸭血鲜嫩,品相好。工人说“卖到南京的店里”。
“膨大鸭血”折射出血淋淋的人性问题
从三聚氰胺奶粉、化学火锅、地沟油上餐桌,到后来的石灰面粉、万能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洗衣粉油条,现在就连看似平常的鸭血也“不甘落后”,加入到这个黑暗的问题食品链中来了。看来,如今的我们真的需要像金庸小说里那样练就一个“金刚不坏,百毒不侵”之身才行了。
坊间有个笑话,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猪肉挣来的钱,兴高采烈的出去买馒头,没想到被人染了色。卖染色馒头的人出去给孩子买奶粉,里头有三聚氰胺。卖奶粉的每天早上都吃地沟油炸的油条„„可是看到这笑话后我们是应该笑还是应该哭呢?这其中所折射出来的血淋淋的食品安全问题,又是谁之过呢?
微小的蚂蚁能为了一块“巨大美食”而倾巢出动,团结搬运回巢后再分甘同味;狼,何等凶猛的动物,可他们从来都是走的同进同出的统一战线。都说人类是凌架于所有动物的灵长类动物,可现如今有些人为了一己之私,昧着良心为生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毒”产品而机关算尽。在这黑暗的问题食品链中早已没有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情操,而是被“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丑恶所取代。试问,在这众多“用毒高手”当道时,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从三聚氰胺奶粉、化学火锅、地沟油上餐桌,到后来的石灰面粉、万能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洗衣粉油条,再到如今的黑作坊“膨大鸭血”,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让人震惊。质检总局的一个报告,让民众知道了,美国进口的肉里也有“瘦肉精”,中华民族的食品安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以食为天,民众对吃在嘴里的东西都不敢相信了,还能再相信什么?不知道这是老百姓的悲哀,还是政府管理和商人良心的悲哀。
做“膨大鸭血”的黑作坊老板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鸭血,卖“染色馒头”的可以不吃自己造的馒头,用瘦肉精的生产商可以不吃自己产的火腿,但你能逃过“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牛奶”和“毒豆芽”吗?坊间有个笑话,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猪肉挣来的钱,兴高采烈的出去买馒头,没想到被人染了色。卖染色馒头的人出去给孩子买奶粉,里头有三聚氰胺。卖奶粉的每天早上都吃地沟油炸的油条。„„在一个为吃而人人自危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逃不掉“毒”食品带来的危害。
法律制裁特例,道德约束群体。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这样的起码认知:人类社会的生态链条上,大家彼此依存。如果为了一己利益不择手段连害人的事也敢干,到头来,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切记: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你给别人吃什么,别人也会给你吃什么。先哲孔子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任何时代都是至理名言。
而追究起来,制造“膨大鸭血”的黑作坊出现的的源头,是商人道德 底线的滑落。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强对商人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引导和提高,另外更要加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树立良好的道德观、诚信观,让商人找回良心,让道德归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商人“站着挣到钱”,也只有这样,才能根除像“膨大鸭血”这样的安全隐患,还百姓心安。
关于“火锅底化学添加剂”,已经掀起了食品安全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舆论沸沸扬扬,全民战战兢兢……在这老少皆知的“安全事故”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巨大危害。
在2010年的“千年寒冬”里,热腾腾的火锅本是都市人们的最爱,是人们驱寒保暖的首选。然而,当化学添加剂扫荡各地火锅店的危急下,人们又不得不无赖地选择退缩。原本冬日里的享受就被这个“化学火锅底”给搅合了,“食品危机”的冷风将这个冬天的寒气都凝固成冰了。
毫无疑问的是,市民怕了,恼了,不吃了,厂家商家的利益当然也受牵连了。火锅店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火锅锅底原材料没法大量销售了,被大量用于火锅的各种蔬菜、肉制品、主食销量续而下降,这些食品相关的农民、渔民、经销商、代理商及其他大大小小厂家、商家都会收到利益牵制……当然,身为“罪恶的根源”,食品添加剂自身由于使用不当变成过街老鼠,变得臭名远昭,以至需求减少了,食品添加剂原料厂商自身利益自然也大打折扣了。
其实,如果按照“蝴蝶效应”不停追踪,我相信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民生问题,甚至涉及到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化学火锅底敲醒了的是全民警钟!
然而,在这个涉及全民利益的危急中,却有一个令人发指的现象:监管部门对此束手无策。江苏省质监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政府自己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
由此看来,添加剂之所以带来有如“化学火锅底”的诸类食品事件,不仅是由于厂家的偷工减料、商家的唯利是图、市场的恶意竞争和监管部门的玩忽职守……归根到底,它还是一场知识的斗争:一个消费者常识丢失和监管部门知识匮乏的结果 “我战友没的时候喊的是‘大哥’,只要是该做的、能做到的,我这个大哥都去做了,没的说。”
像往常一样,几天前,通州区梨园镇的杨德永来到稻香村挑了几种点心,包好后就直奔战友的母亲张永兰家去了,“无糖的给老爷子,软乎的给大婶儿”。
20多年前,杨德永在大连当兵,刚分完班后,与上铺的王亚军攀谈,两个人是同一个乡里出来的,倍感亲切之余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虽然后来两人被分到了不同的岗位,但俩人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兄弟关系。曾经有一次,杨德永连坐汽车带骑自行车,翻山越岭赶了一天路,就为了到王亚军所在的部队看望这个兄弟。
1989年,复员不久的二人生活刚刚起步,王亚军就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很快便撒手人寰。
临终前,他嘴里说出的最后两个字是“大哥”。
在场的人都清楚,“大哥”喊的就是杨德永。
杨德永当时不在,但他事后默默承担起了“大哥”的责任,下决心要一生照顾王亚军的父母。从此,他用双肩挑起了这份情和义。22年来,几乎每个大年三十儿他都在张永兰家度过,只有这几年过节时需要在单位值班才没去。一开始,张永兰和老伴不愿他来,说他一来他们会伤心。但杨德永还是逢年过节必到,好吃好喝的送,老人病了陪着瞧,老人心情不好说两句暖心窝子的话。这不是给老人“伤口上撒盐”,而是真的想好好帮扶这对需要有贴心人在身边的老人。慢慢地,老人接受了这份温情,思想也转变了,两边就如一家人一样。
“这么多年,我特别感谢我爱人和父母,他们从来没说过一个不字儿,每逢过年过节,我爱人都会早早地把给这边的东西准备好,这边老太太要是病了,家里的钱说拿就拿出来。”杨德永一直觉得自己做的这些没什么,而真正做出奉献的是理解他的家人。
战友的母亲张永兰说,现在杨德永几天不来,他们老两口就“想得慌”,什么都不买,只要他过来就高兴,“我也想开了,有些有儿子的老人恐怕也无法像这样”。也许只有杨德永才能体会到,这个倔强的农村老太太思想转变得有多么不容易。
仨人坐在屋里,杨德永劝两位老人得每天都高高兴兴,别老吃剩饭;两位老人嘱咐杨德永少喝酒、少吃肉、多穿点。杯子里刚沏好的茶,腾腾热气让屋子里充满清香与温暖。
第三篇:作文素材:食品安全.
近日,在南京六合大厂丁家山路上藏匿着一处黑作坊非法生产鸭血。该处鸭血作坊不仅无证无照, 生产中添加多种不明 添加剂。三四斤原 料,加入添加剂后即可生产多达 20斤的鸭血。消泡王、胶类、明矾 及碱类、面精粉等添加剂等做添加剂,让鸭血鲜嫩,品相好。工人说 “卖到南京的店里”。
“膨大鸭血”折射出血淋淋的人性问题
从三聚氰胺 奶粉、化学火锅、地沟油上餐桌,到后来的石灰面粉、万能 牛肉 膏、瘦肉精、染色馒头,洗衣粉油条,现在就连看似平常的 鸭血也“不甘落后”,加入到这个黑暗的问题食品链中来了。看来, 如今的我们真的需要像金庸小说里那样练就一个 “金刚不坏, 百毒不 侵”之身才行了。
坊间有个笑话,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猪肉挣来的钱,兴 高采烈的出去买馒头, 没想到被人染了色。卖染色馒头的人出去给孩 子买奶粉,里头有三聚氰胺。卖奶粉的每天早上都吃地沟 油炸 的油 条„„可是看到这笑话后我们是应该笑还是应该哭呢?这其中所折 射出来的血淋淋的食品安全问题,又是谁之过呢? 微小的蚂蚁能为了一块“巨大美食”而倾巢出动,团结搬运回巢 后再分甘同味;狼,何等凶猛的动物,可他们从来都是走的同进同出 的统一战线。都说人类是凌架于所有动物的灵长类动物, 可现如今有 些人为了一己之私,昧着良心为生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毒”产品而 机关算尽。在这黑暗的问题食品链中早已没有了“人人为我,我为人 人” 高尚情操, 而是被 “人人害我, 我害人人” 的丑恶所取代。试问, 在这众多“用毒高手”当道时,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从三聚氰胺奶粉、化学火锅、地沟油上餐桌,到后来的石灰面粉、万 能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洗衣粉油条,再到如今的黑作坊“膨 大鸭血” ,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让人震惊。质 检总局的一个报告,让民众知道了,美国进口的肉里也有“瘦肉精” , 中华民族的食品安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民以食为天, 民众对吃 在嘴里的东西都不敢相信了, 还能再相信什么?不知道这是老百姓的 悲哀,还是政府管理和商人良心的悲哀。
做 “膨大鸭血” 的黑作坊老板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鸭血, 卖 “染色馒头” 的可以不吃自己造的馒头,用瘦肉精的生产商可以不吃自己产的火 腿,但你能逃过“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牛奶”和“毒豆芽”吗? 坊间有个笑话, 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猪肉挣来的钱, 兴高采 烈的出去买馒头, 没想到被人染了色。卖染色馒头的人出去给孩子买 奶粉, 里头有三聚氰胺。卖奶粉的每天早上都吃地沟油炸的油条。„„ 在一个为吃而人人自危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逃不掉“毒”食品带来 的危害。
法律制裁特例,道德约束群体。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这样的起码认知:人类社会的生态链条上, 大家彼此依存。如果为了一己利益不择手段 连害人的事也敢干,到头来,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切记:在食品安 全问题上, 你给别人吃什么, 别人也会给你吃什么。先哲孔子说的 “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任何时代都是至理名言。
而追究起来,制造“膨大鸭血”的黑作坊出现的的源头,是商人道德
底线的滑落。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必须加强对商人价值 观和责任感的引导和提高,另外更要加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引 导,树立良好的道德观、诚信观,让商人找回良心,让道德归位,只 有这样,才能让商人“站着挣到钱” ,也只有这样,才能根除像“膨 大鸭血”这样的安全隐患,还百姓心安。
关于 “ 火锅底化学 添加剂 ” , 已经掀起了食品安全一次又一次的轰动, 舆论沸沸扬扬, 全民战战兢兢 …… 在这老少皆知的 “ 安全事故 ” 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巨大危害。
在 2010年的 “ 千年寒冬 ” 里, 热腾腾的火锅本是都市人们的最爱, 是人们驱寒保 暖的首选。然而,当化学添加剂扫荡各地火锅店的危急下,人们又不得不无赖地选 择退缩。原本冬日里的享受就被这个 “ 化学火锅底 ” 给搅合了, “ 食品危机 ” 的冷风将 这个冬天的寒气都凝固成冰了。
毫无疑问的是,市民怕了,恼了,不吃了,厂家商家的利益当然也受牵连了。火锅店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火锅锅底原材料没法大量销售了,被大量用于火锅的各 种 蔬菜、肉制品、主食销量续而下降,这些食品相关的农民、渔民、经销商、代理 商及
其他大大小小厂家、商家都会收到利益牵制 …… 当然,身为 “ 罪恶的根源 ” , 食 品添加剂 自身由于使用不当变成过街老鼠,变得臭名远昭,以至需求减少了,食品 添加剂原料厂商自身利益自然也大打折扣了。
其实,如果按照 “ 蝴蝶效应 ” 不停追踪,我相信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民 生问题,甚至涉及到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化学火锅底敲醒了的是全民警钟!然而,在这个涉及全民利益的危急中,却有一个令人发指的现象:监管部门对 此束手无策。江苏省质监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 政府自己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
由此看来,添加剂之所以带来有如 “ 化学火锅底 ” 的诸类食品事件,不仅是由于 厂家的偷工减料、商家的唯利是图、市场的恶意竞争和监管部门的玩忽职守 …… 归 根到底,它还是一场知识的斗争:一个消费者常识丢失和监管部门知识匮乏的结果
“我战友没的时候喊的是„大哥‟,只要是该做的、能做到的,我这个大哥都去做 了,没的说。”
像往常一样,几天前,通州区梨园镇的杨德永来到稻香村挑了几种点心,包好 后就直奔战友的母亲张永兰家去了,“无糖的给老爷子,软乎的给大婶儿”。
20多年前,杨德永在大连当兵,刚分完班后,与上铺的王亚军攀谈,两个人是 同一个乡里出来的,倍感亲切之余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虽然后来两人被分到了不同 的岗位,但俩人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兄弟关系。曾经有一次,杨德永连坐汽车带骑自 行车,翻山越岭赶了一天路,就为了到王亚军所在的部队看望这个兄弟。
1989年,复员不久的二人生活刚刚起步,王亚军就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很快 便撒手人寰。
临终前,他嘴里说出的最后两个字是“大哥”。在场的人都清楚,“大哥”喊的就是杨德永。
杨德永当时不在,但他事后默默承担起了“大哥”的责任,下决心要一生照顾 王亚军的父母。从此,他用双肩挑起了这份情和义。22年来,几乎每个大年三十儿 他都在张永兰家度过,只有这几年过节时需要在单位值班才没去。一开始,张永兰 和老伴不愿他来,说他一来他们会伤心。但杨德永还是逢年过节必到,好吃好喝的 送,老人病了陪着瞧,老人心情不好说两句暖心窝子的话。这不是给老人“伤口上 撒盐”,而是真的想好好帮扶这对需要有贴心人在身边的老人。慢慢地,老人接受 了这份温情,思想也转变了,两边就如一家人一样。
“这么多年,我特别感谢我爱人和父母,他们从来没说过一个不字儿,每逢过 年过节,我爱人都会早早地把给这边的东西准备好,这边老太太要是病了,家里的 钱说拿就拿出来。”杨德永一直觉得自己做的这些没什么,而真正做出奉献的是理 解他的家人。
战友的母亲张永兰说,现在杨德永几天不来,他们老两口就“想得慌”,什么 都不买, 只要他过来就高兴, “我也想开了, 有些有儿子的老人恐怕也无法像这样”。也许只有杨德永才能体会到,这个倔强的农村老太太思想转变得有多么不容易。
仨人坐在屋里, 杨德永劝两位老人得每天都高高兴兴, 别老吃剩饭;两位老 人嘱咐杨德永少喝酒、少吃肉、多穿点。杯子里刚沏好的茶,腾腾热气让屋子里 充满清香与温暖。
第四篇:作文素材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作文。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菜根谭》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龢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上面的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出背景】
一、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得那份坦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决定或担风险。有时可能苦苦思索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得出结论,采取行动。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我们害怕跨入未知领域所带来的后果而引起的。生活在当前这个即使不算是混乱,但至少可以说是变幻无常的时代,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作出调整。
二、生活中的浮躁
1、热衷与人攀比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2、爱钻牛角尖
对任何细节都不肯放过,只会让自己深陷纠结、痛苦之中。不如换种解决思路、或者干脆把它暂时放到一边,先做一些能释放压力的活动,回头再看棘手的事,也许根本不是问题。
3、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4、总是追求完美
超人的标准、高高的期望值,会让幸福变得可望不可及。想想“完美”所要付出的代价,及时告诉自己,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
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总觉得别人针对自己,会让你变得畏首畏尾。其实别人真的不太在乎你做了什么,将注意力转移到身边的人和事上,才能提高自尊心、轻松生活。
5、负面环境的影响
如果交往的人、听到看到的消息都是悲观的,消极的环境会让你的生活也充满痛苦、限制。不如多花点时间与“阳光”的人聊聊天,看看振奋人心的书籍,让自己心情舒畅。
6、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7、沉浸于往昔或未来
活在过去的回忆里、或不断为将来担忧,只会错失眼前的美好。最好专注于那些眼前的事情,比如每一项工作、每一顿晚餐等,如果走神了就深呼吸几次,把自己拉回来。
8、习惯快节奏静不下来
快节奏的生活,让你像陀螺样不敢停歇。试着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只把最重要的2—3件事列入任务清单,少些猜疑。简单的习惯,会让生活简约自由。
9、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解决之道】
一、信念支撑
1.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3.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刘心武
4.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5.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于丹
6.知足,是多么难得的品质。淡定,是多么高深的境界。—— 何炅
7.淡定是一种人生涵养,纯真是一种性格使然。
8.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
9.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陶潜
10.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三毛
二、找准根源
浮躁,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并非与生俱来。浮躁的产生必有其滋生的土壤。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里,当各种各样的诱惑扑面而来而又缺乏足够的约束的时候,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所特有的贪婪与盲从,必然导致心态难平。
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是心理失衡在作祟;欲望是浮躁的动力。
浮躁实质上就是一种焦虑的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态度统治了人的思想。人如果没有定见,没有定力,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何来独具慧眼?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的绊脚石,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为什么我们的心境会反复振荡于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其实说白了,浮躁就是失衡的心态在作祟。当压力太大、急于成功等问题出现并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时便会滋生浮躁。过多的浮躁、焦虑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捺住自己一颗驿动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和一定程度上的急功近利。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从个人主观方面来说,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从文化的角度看,畸形的快餐文化也是让人浮躁的诱因。动不动是畅销读物、排行榜,用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眩目的色彩,来夺取本已无太多抵抗力的人的注意力。人们在物欲涌动的今天,对这些快餐文化变得束手无策,只能选择默默地接受。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在劝诫人们戒骄戒躁,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宜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看看身边,好像人人
都如此,于是,便不由自主浮躁起来了。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状态中,长久下来,脾气暴躁,神经紧绷,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凡成事者,既要脚踏实地,更要心存高远。
浮躁从何而来?起因于欲望,欲望大了,脑子发懵,心里起火,手足无措,于是浮躁的所有生成条件顿时全部具备,有如电脑病毒一样瞬间爆发。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包含了对现有目标的专注度不够,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以及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
三、认识危害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其主要特点是,为获得及时的满足而缺乏奋斗的耐性,盲目追随潮流而丧失自立性的选择,追求感官刺激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凭感觉行事取代了思考的作用。浮躁者往往学习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工作拈轻怕重,眼高手低;做事急功近利,做人玩世不恭;听不得批评,也经不起挫折。
浮躁对人有很大危害。浮躁不像疾病让人一望而知,它属于隐形杀手。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使得一些人在虚荣心、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经不起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与驱使,不正确看待自身能力和客观实际,看见他人发展比自己快,产生了羡慕又嫉妒的心态;而当自己突然发了大财,或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便妄自尊大、忘乎所以,以为自己了不起、什么都能干;在遇上挫折、情绪低落时,即刻就失去理性……于是浮躁使然,孤注一掷,以侥幸的心态投机,铤而走险。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浮躁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好象毒瘤一个。工人浮躁,就图数量,不顾质量;干部浮躁,就不讲工作实绩,大搞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一点不顾百姓的实际,只图个人仕途的升迁。其实,社会各个群体都有想不经过努力,一锄就挖出个金娃娃者,不讲工作实绩,一味幻想自己海市蜃楼般美好的未来。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病,社会也跟着打喷嚏。人浮躁,社会就浮躁;而社会浮躁,会将人影响得更浮躁不已。如此恶性循环,其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懂得点辩证
(一)淡定,不是看破红尘,不思进取,它是经过岁月磨砺后的沉稳含蓄,看淡世俗名利,只会活得更加潇洒、更加丰实。
淡定,不是不屑一切,只是少了份热烈,多了份稳重。
淡定的人,善待生命,沉稳而不缺少热情,淡然而不缺少善良。淡定的人,总能以微笑面对困难、面对环境,不为日常琐事而计较,不为生活的压力而焦虑,不为现代人儿女情长的善变而烦恼忧郁。失意时,用笔记录潮起潮落的心绪,挫折面前,告诫自己重新振作,适应新的处境;苦难面前,命令自己跨过颓唐,去拥抱新的一轮红日。
(二)淡定是一种态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胜不骄,败不馁;
淡定是一种勇气。行事放松自如,从容冷静,闲看庭前花落,轻摇羽扇城头;
淡定是一种原则。展示出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
淡定是一种风度。神鹰背上秋风过面、静若处子,名利场中灯红酒绿、过眼云烟;
淡定是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淡定是一种能力。深思熟虑能扬长避短,内省自知可有进有退,待该出手时再出手;
淡定是一种力量。气定神宁,如巨岩阻浪,坚持不懈,如水滴石穿;
淡定是一种效率。稳而避其乱,洞悉而练达,如庖丁演刀、如鲁班弄斧;
淡定是一种境界。兰秀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淡定是一种人生。人生如一副锐利的老花镜,难得糊涂,难得清醒。
淡定是是词,不是动词,不是一个动作,不是一种方法。所以淡定不能直接解决你肚子饿的问题,不能直接阻止环境污染,不能……。但是,淡定能辅助和提升一种方法,让你在解决肚子饿的问题时、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时,解决任何问题时,提供给你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超人的勇气、过人的力量…….,帮助你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淡定,是我们做任何事前必不可少的心理准备。
(三)有点主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应该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尽量使自己有完满完成目标的可能。
再次,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排除不良情绪,让自己在愉快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稳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因此生活中应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遇到不好的事,要换个方法变个方式思考,你将大有收获。
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何慕浮云
这世上,浮华的东西太美,吸引着人们爱美的心;金钱与名利的诱惑太大,使太多的人想要靠近。然而,用尽自己的一生,成为家喻户晓之人却也逃不过青春与年华的流逝;一生被众人顶礼膜拜,却终究逃不过孤独一死的结局。一言以弊之,名与利,如是而已。
这位女演奏家衣着朴素地站在舞台上,他的一句“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唤醒了那些做着追名逐利美梦的人们。有些人目光的焦点并非音乐本身,而是表演者如何有名,衣着如何华丽,而台上的表演者亦是以有名为荣。在功名的驱使下,人们都忘记了“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真谛。
滚滚红尘,名似浮云利如暖风。从红得发紫的芙蓉姐姐到凤姐,再从红十字会“推出”郭美美在网上打炫富有……太多的人想要出名,不择手段,煞费苦心,只要能出名,无所不为。有的人甚至不惜丑化自己,还有的人因为负面新闻“出名”而兴奋自豪。倘若他们出不来名,就会对善人善事品头论足,说他们做好事是别有用心。追利的心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世间的真善美,看不到生活的真谛。
不畏浮云遮望眼。放眼古今,淡泊名利的人身影依稀可辨。陶渊明因为不慕名利,才会弃官归隐,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邓稼先因对忙碌的研究工作甘之乐之。袁隆平因为不慕名利,才会把自己当做普通的农民,隐身水田荒泽。
心中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盛名宠坏。为了心中的追求,诺贝尔不惧环境的艰苦,不畏实验的危险,不怕旁人的嘲笑。为了心中的追求,居里夫人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在意容貌的修饰,不被已有的名利所累。为了心中的追求,马克思不怕专制政府的驱逐,不屑反动言论的污蔑,从容地等待死神的召唤。与毕生的事业相比,不论赞誉或者批评,也不论贫穷或者富有,都不重要。zuo
浮名亦浮云。放下浮名,才会看到很多名利背后的真善美,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才会注意到沿途美丽的风景。何慕浮名?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才是人生的真谛。
隐于世界背后”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当我们被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吸引时,如果忘掉了自己的初衷,终将走入低谷。隐于世界背后,用心去感受一切。
音乐家演出衣着简朴,不需要用华丽的服装包装自己。她想隐于音乐背后,音乐才是她生命魅力的外观。观众们聆听优美的音乐,忽略她华丽的服饰才是对音乐的真正热爱。
隐于世界背后,才能站在巅峰之上。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前,没有主动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一直在人们不曾注意的角落里努力挥洒汗水,直到他在奥运会上一鸣惊人。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之后,面对人们对他的猜疑,他从未去解释什么,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不接报酬丰厚的广告,主动淡出大众的视野。他每天积极养伤,每天积极锻炼,把身影留在训练场。如今,他又重新登上了事业的巅峰,跑出了12秒87的好成绩。当别人问他能否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冠时,他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不是没有自信,而是要用实力去证明自己,不需要用语言来修饰自己的征途。即使他承载着太多的辉煌,他的心仍要隐于世界背后,他站得总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隐于世界背后,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面对官场的黑暗,放弃官职,归隐田园就是陶渊明的追求。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官职,或许有人感到惋惜;当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闲适,又有谁不羡慕他的这份宁静,丢掉的是蝇营狗苟的忙碌,他做出无悔的选择,他做得总比我们想象的好。
隐于世界之后,何必浓墨又重彩?现在的人们,总会追求高档的服装、奢侈的饰品,总喜欢用最美的事物来最大化地包装自己。而他们却忽视了心灵的润饰。其实,人的内在大于外表。亮丽的外表给别人的好印象永远是短暂的,而美丽的心灵才是长久的。不要刻意去追求外在美,这样会失去自己的初心——失去曾经的梦想、生活的意义。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追求,而不是不断地欋取个人欲望的满足。真实的生命才是最美的风景,不需要什么高格调的炫耀。隐于世界背后,让全世界看到最美的你。莫不静好
这是《诗经》里的句子,凝练,素净。
“莫不静好”四个字,仿佛是清风拂过发际,溪水漫过脚踝,舒适且美好。
这样四个字,常常让我想起外婆戴上老花镜纺棉的情景。棉花是从秋天的棉桃里采出来的,用压花机把棉籽压出来,外婆把纯的棉花搓成小棒槌一样,然后在纺棉机上纺成一根根结实的棉线。外婆一手摇动纺车,一手拉线,线轱辘逐渐丰满起来,外婆的脸上露出丝丝棉线一样的微笑。那一刻,我总感觉,安然静谧的日子都是从外婆的纺车上纺出来的,大凡庸碌的日子经由外婆的纺车一摇,脉络都清晰了。
我曾认识一对夫妻,他们是小区的看车人。月亮爬上来的时候,女人在给男人煮面,男人拉起二胡嘤嘤呀呀地唱,整个小区都飘满二胡的轻音。缠绵而美妙。
得知我会写一点文字,男人和我搭讪说,他和妻子以前也是搞文艺的,在剧团里,他曾写得一手好字,妻子唱得一口地方戏曲“二夹弦”,那是他们最好的时代,他们度过了许多幸福浪漫的日子,直到他们从剧团里退下来。他们没有找别的工作,选择为小区工作,他们说,地下室安静,吹拉弹唱都有回声,这是生活赐予他们的美妙音响。
春来的时候,女人在地下室养了一盆兰草,男人拉二胡的时候,兰草给二胡镀上了一层芬芳,丝丝缕缕地穿越五官。
多静好的岁月!一度让我想起《三字经》里的句子,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各安其位,各有所得,各自据守着自己的一番无风无雨的岁月。
还有,胡同里蹑手蹑脚的猫,慢慢地爬过桂花树;巷口的修车人,用砂石打磨破了的车胎;还有铁匠铺里叮叮当当打制剪刀镰刀的匠人,点心铺里制作绿豆糕的小女人……他们都在岁月深处暗流一般流淌出自己的水花来。
日子如荷底风声,带着潮湿的气息,这潮湿让日子内敛实在,没有丝毫浮尘一样的轻飘和驿动。懂得安享生活的人,大都愿做莲蓬上停栖的蜻蜓,在莲蓬上吮吸养分,安歇休整。荷下,有蛙鸣点点,涟漪圈圈,这些都是岁月的伴奏。
生活的水流潺潺而过,那些像外婆和看车夫妻一样的人,如莲子,安然地睡在莲蓬里,带着睡梦的甜香。有梦的生活都是丰满安宁的。
午后,安然而静谧。李丹崖说,多年来,他总觉得文字是一顶小轿子,他小心稳妥地抬着,丝毫不敢懈怠,也丝毫不敢自满,手指是撑起他一排排文字的肩,如今,已经磨出了茧子,但是,他一点不感到疲倦,他说,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永远做文字脚下的一名虔诚的轿夫,一路向前,充实而快乐……
第五篇:作文经典素材之
作文经典素材之——孙膑
一、人物事略
1、师从鬼谷子:孙膑,自幼聪慧。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因兵乱走失。孙膑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强,隐居鬼谷山中收徒传艺,世人尊称“鬼谷先生”,孙膑于是学艺于鬼谷先生。与孙膑一起学艺的还有庞涓、苏秦、张仪,被后人称为“鬼谷四友”。
2、因才遭妒:庞涓是其同学,孙膑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而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嫉贤妒能。庞涓比孙膑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就悄悄派人召孙膑到他那里共事。等孙膑到了以后,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削去了他的两只膝盖骨(古代称为膑摈刑),想使孙膑的才能不得显现于世。这是“孙膑”这一名字的由来。
3、逃魏奔齐:孙腔被削去了膝盖骨后,成了残疾人,并且是受人贱视的“刑徒”。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陈说自己的遭遇、行军布阵的策略及政治主张。齐国的使臣大为感动,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带回齐国。
4、赛马显才:孙膑到齐国时,齐威王即位不久。齐国王公贵族常以赛马为乐。有一次,孙膑去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出主意说:“将军先用下等马和威王的上等马赛,再用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田忌照做了,结果一负两胜。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召见孙膑,跟他谈论兵法和治国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为师”。
5、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攻占了卫国的漆和富丘,卫国原来就依附于魏国,当受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后,卫国屈服了。魏惠王为了夺回属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次年,邯郸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赵国便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战略。田忌依计而行,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泪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
6、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十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咯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他命令军队进人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人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白刎,临死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7、回归田园、著书立说:齐宣王拜田忌为右丞相,孙膑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权贵大臣不断向宣王进谗言,宣王起了疑心。孙膑知道后,即劝田忌一同弃官隐居。孙膑回到自己的老家,在这里写成了《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这是一部享誉世间的兵家宝书。
二、素材运用
(一)话题1:磨难 [材料加工]
中国兵法是在天下倾覆、生灵涂炭中概括出来的学问,掌握中国兵法思想有两个必由途径:一是胸怀天下安危,躬身实践,在实践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赌,在腥风血雨中闯荡,获得胜利者自然成为兵法大家:一是潜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难,在磨难中体悟兵法思想,在书本上钻研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皮毛,磨难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难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在钻研过程中身受磨难,在身受磨难中反复钻研者自然成为兵法通家。舍此两个途径不能掌握中同兵法的精髓,从书本到书本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言辞,夸夸其谈,无济于事。孙膑就是在研究中国兵法的过程惟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不能不让曾经躺在担架上谋划中国革命战略的毛泽东感慨赞叹。(《攻魏救赵 千古高手》节选)
(二)话题2:转化 [材料加工]
鞋的历史,己相当久远。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庞涓。尖头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后来人们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高跟鞋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这些发明怪鞋的人,发明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本来为掩盖缺陷的作品会转化为时髦的装束。(《鞋的由来》节选)
(三)话题3:妒忌
[材料加工]
寓言诗《鸟的评说》讲的是: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总之,众鸟都只会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是优点,也被认作了缺点。这则寓言诗想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应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
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就难以有大作为。战国时的魏将庞捐,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对孙膑才智过人由嫉妒进而心生恶念,使孙膑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终也恶有恶报,兵败身亡。三国时的周瑜,年少有为,前途无量,但气量狭小,不是虚心学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优点,而是心生嫉妒,发出了“既生喻,何生亮”的哀叹,最后忧愤而死。
庞涓、周瑜二人本来都可以更有作为,但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心生嫉妒,想挤掉对方,结果不但没学到对方的优点,还断送了前程,赔上了性命。这危害可谓大矣!(《写作中样例教学法的运用》节选)
(四)话题4:变通
[材料加工]
孙膑归齐以后,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在一次赛马游戏中,他用“以盈去虚”的战术,助田忌胜威王而崭露头角,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田忌赛马,谁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人手,逐渐养成我们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善于“变通”的孙膑》节选)
(五)话题5:低头
[材料加工]
“该低头时就低头!”为什么暴风雨过后碗口粗的大树会折断,但纤细的竹子却仍完好无损呢?因为风来则竹弯,风大则竹更弯,风有多大,竹有多弯。而风雨后,竹子仍旧那么直。是啊!竹子一弯风雨过,那人一低头不必要的麻烦不也就过了吗?孙膑一低头,成为一代军事家,否则他也只是黄泉路上一个孤魂野鬼罢了。
总之,做人要忠要义,但不要迂:要善要信,但不要任人欺:要有骨气,但不可太固执:要会变通,但不可太圆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天空之外,你还可有一番作为!(《也说屈原》节选)
四、成品展示
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
孙膑,战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部。经多次邀约,我终于在两千年后的一个秋夜采访到了他。
梅子煮酒,梅雾氤氲,酒香浓烈,我与孙膑相对而坐,话题由“剜膑”切入。
一、荒凉的枯泪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膑,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沉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亲如手足。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相信他,从不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信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过相信,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缓点头):灾萌于不疑啊。
二、冰冷的铁血
记者:那么,孙膑先生,在后来的两次交锋——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您如何下此狠心痛歼庞涓之军,尤其是马陵一役将他逼死?
孙膑(沉默):……
记者:是否……是因为感情上的疏远?
孙膑:也许是吧……我常想,自己在那两次大战中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单纯的敌方谋士,还是一个怀着冰冷铁血的复仇者?
记者:复仇者?
孙膑:剜掉的膑骨是仇恨的种子。我与庞涓的情谊彻底断绝了,这让我的心在刹那间变冷。我用冰冷的目光看待与他的交锋,用冰冷的头脑酝酿每个陷讲……
记者:是感情上的疏远让您对与庞涓的战争有了一个新的定位?或者说,感情的疏远让您重新认识兵法,认识战争?
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又不知是哪朝哪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