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念父
清明念父
每年的这个日子,我的内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想着那些逝去的人,那些远去的记忆,那些来不及的爱与被爱,而心绪对父亲的思念愈加浓烈。父亲去世,也在清明时节,转瞬间,阴阳相隔二十三载。远在天国的父亲,你还好吗?
2012年4月3日,踩着乡间的泥土小路,闻着一路的油菜花香,我和母亲来到父亲的坟前,爸爸已经在这儿休息了整整二十三年了。爸爸,二十三年来,您是否也会感觉到时间的无情和岁月的沧桑。二十三年了,您的音容笑颜仍然历历在目。二十三年来,您不时在我的梦里出现,微笑依然如初。然惊喜之余,却梦已醒,遂泪洒枕巾。二十三年来,您坟前那些小草青黄周而复始,田间的油菜花儿开了又落。二十三年了,我已不再是那个任性调皮的小子,站在不惑的路口,偶尔仍会感到迷茫,但我知道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励着我„„
爸爸,请您放心,作为家中的幺儿,我想不管生活给了我们怎样的艰辛和磨难,我都永远会尽力、努力地做到最好。二十三年过去了,每每想起您脸上的皱纹,灰白的头发,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父子情深,什么是父爱如山。爸爸,我永远想念您。
每日下班路过老屋旧址,看着那些房屋早被夷为平地,一切物事人非,心中感概万千。从上堤开始,我一直徒步走过记忆中的每一寸土地,找寻那些曾经的美好或痛苦的过往。站在堤上,记忆中的一切事物已被深深地埋在了那一棵棵意杨树周边。洒落的阳光下,我的身影是如此的孤单,思绪又回到了多年以前,想起过去我们一起在这里生活十多年的点点滴滴,记忆中您的样子总是忙碌着的,在那个生活环境艰苦的年代,总是为温饱问题而奔波着。
爸爸,您还记得您的同学周治本吗?您学生时代的挚友,当年在得知您病故的消息后也非常难过。可惜我们一直没有时间去拜访他老人家,偶尔得知周叔叔已在两年前病逝,黄泉路上,忘川河边,又有了一位远行人。今年的清明,哥哥和嫂子仍从孝感回来看您了,还有红艳——您没见面的幺儿媳,贤淑、明理、懂事,她远在昆明生计,嘱托我代她给您作揖磕头。
悠悠岁月几悉思念,道不尽的千言万语。爸爸,安息吧,二十三年时间,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对您的思念与日俱增,不管您是否走过奈何桥,喝过孟婆汤,或许早已轮回转世,请您好好的保重自己。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永远都是您的儿女。谢谢您的教诲和养育,请您放心,我们会照顾好母亲,还有——像您一样做个好爸爸„„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我挚爱的父亲,愿您在天堂里幸福快乐,保佑我们健康平安。
(淚於2012年4月7日
写在父亲辞世二十三周年)
第二篇:怀 念 慈 父
怀 念 慈 父
武汉大学 叶晓明
父亲啊,您就这样地走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
儿子接受不了啊„„
您也曾经年轻、清爽,您的琴声也曾经那样婉转、悠扬,您的笛声也曾经那么清澈、明亮,您的声音也曾经是那么洪韵、爽朗。
儿最喜欢抚摸您宽阔的胸膛,儿最喜欢拥抱您有力的臂膀,您让儿子崇拜,让儿着迷、向往。
您也曾经也那么健康、强壮,放下粉笔您照样挑起草头,放下书本您照样犁田、插秧。课堂上您抑扬顿挫,课堂外您也热情奔放„„
忘不了您啊,父亲,那倒水河畔严冬的冰霜,为了儿 您独自隐忍饥寒。
忘不了您啊,父亲,那仓阳公路上如火的骄阳,为儿求学您替儿挑起那沉甸甸的书箱,是您骆驼般的毅力引领儿走出田野,奔向远方。
忘不了您啊,父亲,“再穷也要读书”,“知识才是人生的希望”,这就是您让儿享用一生的力量泉源„„
父亲啊,您让儿发奋,您促儿成长,为了儿女,您呕尽心肠„„
您刚直不阿、一身清正,可您曾为此蒙受了多少讥谗?
您耿直、您善良,可您实际是一无所获,两袖清风,一生清寒„„
可是啊,父亲,您越来越老了,您两鬓斑白,青春不往。儿女们是大了,可无能的儿女们却辜负了您的期望„„
父亲啊,您就这样走了,就这样空手地走了,甚至连一句怨言都没有留下,您的沉默无语让儿子多么心痛啊。
父亲啊,您用节俭、朴实和沉默来书写您一生的平凡,您用慈爱、忍让和无怨来书写您一生的善良,不要理解、没有埋怨„„
平凡善良的父亲啊,儿带您回来了,脚下就是生您养您的故园,这里有曾经疼您、爱您的爹娘,您热爱的乡邻、故土,您熟悉的山林、村庄。
平凡善良的父亲啊,您就走吧,愿您在天堂里不再蒙受屈冤,愿您在新的世界里不再忍受饥寒。
平凡善良的父亲啊,您就走吧,您慈祥的面容将永远铭刻在儿女们的心坎,您不倦的教诲将永远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愿您的在天之灵继续鞭策着我们吧,让我们进取、让我们刚强,让青山常在、让青泉流淌,让树木常绿、让谷粮满仓,让子孙万代生生不息,让叶家凹人丁兴旺。
操劳了一生的父亲啊,好好安息吧。
2012-04-01于阳逻
后记:父亲叶文德生于1940年1月18日,自幼家境贫寒,勤奋好学,1958年毕业于湖北麻城师范学校,默默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因心脏病于2012年3月28日晚8时30分在武汉中南医院去世,享年73岁,于2012年4月1日安葬于新洲叶家凹故里。愚子仅以此文字为纪念。
第三篇:想 念 父 亲
想 念 父 亲
今天我看了青年文摘上的一篇文章,故事讲述了一个单亲母亲如何辛苦的抚养自己的女儿的,可女儿却不懂得母亲的辛苦,甚至非常嫌弃自己的母亲的故事,直到有一天突然明白母亲原来是如此的不易和伟大。
我不由想起了我的父亲,我不是单亲家庭,父母双全,兄妹五人。我是最后出生的小女儿,我出生时父母都已40岁了,可尽管如此我还是在父母加倍的呵护和关爱下健康成长,等我长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我也跟其他人一样有了攀比心理,我羡慕别人的新衣服,新房子,觉得别人都比我强,都比我好,我什么都没有别人好,连父母都没有别人年轻,父母那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没有了劳动能力,哥姐他们早已长大成人,结婚的结婚,嫁人的嫁人,只剩下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时候住的房子又破又旧,而且在一个很深很深的巷子里,交通也非常的不便利,我觉得很是丢人,不愿意让同学们知道我家住在一个这样的环境里,怕他们笑话我,初中毕业以后我没有再继续上学,而是走上社会开始找工作,可家里没门路又没钱能找到一个什么像样的工作呢?这时我又开始羡慕别人有一个有能耐的父亲,可以为他们铺平道路,找一个体面的工作,而我不得不去建筑工地上做小工,每天搬砖和泥,干着又脏又累的工作,我那时很讨厌自己的父亲,觉得他是个没用的父亲,从心里很抵触父亲。后来父亲不幸患上了心脏病,在他生病期间我都没有很好的照顾他,给他一个女儿应该做的一切,只因那个可怜的虚荣心。父亲在生病一年多后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直到那时我才忽然明白,我是多么的爱我的父亲,家里随处都是父亲的身影,我每时每刻都能想到父亲。我生病父亲给我买罐头;我下班回家时父亲赶紧喊母亲快给三闺女做饭;父亲说话时都要看我的脸色生怕说错了话我会责怪他……这所有的所有的一切都再也不复存在了,他没有等到我这个不懂事的女儿能够明白就匆匆的走了,再也不回来了,留下母亲孤身一个,依旧住在那个破旧的小院子里。每每想起这些我的眼泪都会止不住的倾泻而下,虽然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快20年了,可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好疼,爸爸!你在天堂里能看到我这个不懂事的女儿吗?我会好好的孝顺母亲,让您的在天之灵放心,那个曾经什么都不懂的女儿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如果能够又来生,我还做您的女儿,但这次一定要做个懂事的、孝顺的女儿。
青葱的岁月里,总会有一些小小的虚荣和敏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他们就算再不优秀,也是我们的父母,是上天赐予的缘,所以,唯有珍惜。
女儿小丽
第四篇:清明祭父
清 明 祭 父
又是一年清明节,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回一次老家,一是为了看望一下年迈的老母亲,也是为了给过世多年的父亲上个坟,祭奠一下。
父亲是一位农民,跟大多数农民一样,朴素、善良、耿直。父亲为了我上学,为了我有一个好的未来,吃了不少苦。但却在我一步一步好起来的路上,突然离开了我们。走得很突然,甚至都没能好好跟他说说话。走得真的很突然,连同微笑都没留下一个。
当父亲查出那个病时,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父亲的身体很好,平时一点感觉都没有,也正因为身体好,父亲那时还很年轻,才50多岁,所以选择了手术,也是这一次选择,却让父亲过早的离开了他深爱着的母亲与子女。
母亲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咳嗽是她多年的毛病了,她不愿离家千里陪我们生活,我知道她舍不得离开家,这里是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更主要的是这里离父亲永久的住所比较近,她要把对父亲的怀念点点滴滴融入到生活的琐琐碎碎中去,也许她抬头看到父亲的头像时,会悄悄的抹去眼泪,再告诉父亲,她很好,儿子也很有出息。
来到父亲坟前,倒杯茶、点支烟、斟杯酒,这都是父亲生前最喜欢的,如今天人永隔,我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陪陪他了,有很多话想跟父亲说,但总是涌在心头,说不出口,也许在父亲面前,我还是很羞涩的。我很感谢父亲,在哪个年代,父亲的决定一下子改变了我未来的人生。记得父亲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是“养儿不如我,养儿做什么。养儿胜似我,养儿为什么”。当左邻右舍跟我同龄的甚至比我小的,都辍学出去打工挣钱时,我父亲却选择让我读书,每年春节是我最难过的一段时光,每家每户都挣了很多钱回来,我总是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家庭条件不好,没钱,出来别人家是看不起的,更有甚者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我承受了,父亲更是承受了。我一位好心的叔叔过来跟父亲聊天,希望我也不要上学了,上学没用,出去打工,父亲还是坚持了,我在房间里听得清清楚楚,“别人家孩子打工挣钱,我就让我儿子读书挣钱吧”,这句话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心头里。我知道叔叔们是好心,我甚至都动摇过,父亲却在我打算告诉他我想辍学去打工之前,告诉我“爸爸没什么本事,读书只能靠你自己,只要学校要你,爸爸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你”。我眼睛红了,为的是我的不争气,为的是我的辍学的想法,为的是父亲那朴素的爱。老天很公平,我努力了,也让在世的父亲为我感到骄傲。我成了我们队里第一个大学生,我看到了父亲的鬓鬓白发,我看到了父亲眼角洋溢的笑容……
母亲也吃了不少苦,为了我们子女,为了这个家,母亲任劳任怨,把好吃的都留给父亲跟我们,却总是很巧妙的告诉我们,她咳嗽,不能吃腥味的、不能吃油腻的、不喜欢吃这些,你们吃。在我上学的时候,因为学费不够,经常是半夜起来,走很远的路,赶在人家出门前,去张家李家借点。这当中的辛酸,这当中的白眼,我能想象到,但却到现在,都没有听母亲说过一句过。因为劳累,母亲的咳嗽却是越来越重,以致到现在求医问诊,却总是医治不好,落下了病根,想想这些,心头就一阵针痛。
父亲留给我的记忆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还是喝酒。父亲爱喝酒,但是酒性并不好,喝多了就喜欢骂人,甚至打人,我们兄妹几个没少受苦,当然最苦的还是母亲,父亲总是拿她当出气筒,打骂是常有的事,就因为这样,父亲在那段时间里让我看不起他!在外面不如意,就回家拿亲人出气,这不是大丈夫所为。我上初三那年,有一次父亲喝醉了,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摔得很严重,脸上的肉都掉下一大块,只是一点点皮连着,当他出现在门口时,我确实吓懵了,随口说了一句“我怕”,招来了父亲的一顿呵斥,并称我为“不孝子”,连夜把父亲送到医院,父亲硬是不让我去,让我心理一阵阵痛,后来我还是跟去了,那晚上父亲脸上缝了256针,每一针,都像扎在我的心头,心疼与委屈的眼泪也随之而下……经历了这件事,父亲喝酒收敛了好多,我再也不用担心喝醉了在家里拿母亲出气了,在县城里求学,安心了很多。
这次清明回家,除了祭拜父亲,看望母亲,心头还有一个牵挂,那就是我叔叔,叔叔的身体越来越差了,跟父亲一样的病,也顺利做了手术,但无奈病魔还是在折磨着他,每见一次,难过就增加几分。想象父亲的突然离去,再看看叔叔现在的样子,我还是更庆幸父亲选择离开的方式,都是父辈,而叔叔一直把我当自家孩子一样对待,真的为叔叔的现状难过。就在前几天,叔叔经受不住病痛的折磨,也离开了我们,是舍不得,也是释然,终于可以不用再痛了,叔叔,走好,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病痛!
起身拍拍身上的雨水,双手合十,深深鞠躬,拜三拜,父亲,放心吧,我也长大了,也为人父了,您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他们很听话,很乖巧!也深深理解您对我们的付出,谢谢您,爸!
万事虚无自辱荣,世间至爱是亲情。愁思才寄坟前纸,悲思又随春草生。逝者以去,愿安息!
第五篇:清明思父随笔
清明思父随笔
清明思父随笔 篇1
在路上,我不停地追问着妈妈:“妈妈妈妈,爷爷是长得什么样子呢?”妈妈总是和蔼可亲地说:“就和妈妈一样啊!”我的外公在妈妈读四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也没留下一张照片。每当其他同学提起外公对自己怎样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伤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们迎来的便是年过六旬的外婆。我来到房间里,折起了纸花,也把一个个思念折进了纸里。下午,太阳当头照,我、妈妈、大姨和外婆顶着烈日到山上给外公扫墓。一到山下抬头仰望,就看见满山一派翠绿的景象。大姨扛着锄头一会把这丛草给除了,一会又把那根刺藤给割了。不一会,一条小路就被我们给“开辟”出来。
来到外公的坟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满青苔的陶罐,封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里面装着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开始除杂草,她们一会把坟墓上的小山竹给锄了,一会又把杂草给割了,不一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干干净净的坟墓。
我麻利地从袋子里取出纸花纸带,洒在了外公的坟墓上,最后把一束美丽的菊花摆在陶罐,听妈妈说,菊花代表对去世亲人的思念。这时,坟墓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坟墓前摆上圆鼓鼓的鸭蛋、香喷喷的肉、红通通的'苹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饯……
我们把香点着,双手举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随后,我们烧起了纸钱,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声好像是外公在我们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来:“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妈妈对我说:“孩子,你别哭!人死了不可能复活。你外公虽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孙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会很欣慰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对外公的思念。”我懂事地点点头。随后,妈妈拉着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清明思父随笔 篇2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清楚清明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只是觉得这一天没有国庆节、儿童节那样欢庆热闹。人们的脸上少了一份欢笑,多的却是一份沉重与忧伤。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后,我才对清明节有所了解。婆婆三年前离开了我们,还记得婆婆的棺木被黄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哗哗直流。我也说不出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长这么大第一位亲眼目睹离去的亲人,我伤心,的是不舍。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全家人像往年一样到乡下祭祀扫墓。穿过开满金黄色油菜花的农田,我放眼望去,山还是那座山,婆婆的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只是坟头又多了些杂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爷爷的`带领下用锄头等工具把杂草清理干净,并把它们扫到一块空地用火烧,听说是为防止起山火才选择在空地的。我看见爸爸在角落烧一种黄色的纸,便好奇地问:“烧这个干什么呀?”爸爸回答说:“这是纸钱,烧给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点点头再也不愿多问,因为我知道,他们心里很难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吗?
爷爷点燃了香蜡,伯伯铺好了垫子,我们长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坟前磕头。我跪了下来,望着随风摇曳的烛火,仿佛看到了婆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充满爱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对我的爱护与念叨,也似乎听到了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我的小名。记忆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听爷爷讲,她年轻时是位生意能手,那时她家因为做布匹生意成为当地的一户富裕人家。后来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变得一无所有,并逃亡到桃源乡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坚强地生活。婆婆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因为旧疾瘫痪了,从我有记忆开始,她几乎就没出过门。婆婆虽然手脚不方便,但还是很关心我们,听爷爷讲,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孙后代。
灰蒙蒙的天依然下着细雨。烛火熄灭了,鞭炮声震耳欲聋。婆婆,清明节到了,我们又来看您啦!知道我们有多想念您吗?您听到我们正在向您问好吗?您一定也在天上关注着我们吧!这样您就不会寂寞了。
站在坟前,我一边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丝寒意,一边胡思乱想,忽然记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我的脸颊湿湿的,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清明思父随笔 篇3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从唐代就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在清明节充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而细雨绵绵让心情变得低沉,伤心欲绝。
父亲去世已经一十三载,十三年对一个人的一生已经不是小数点的岁月,而是生命旅程中很重要的一段历史。
父亲一生少言寡语,除了微笑之外,很少说话。在我记忆里很少看见父亲闲着,不是干农活,就是给猪拌料,或者在家里修修补补家里桌椅板凳。家里虽然清贫,却是收拾的利利落落,我大舅是个木匠,父亲却很少去麻烦他,自己买了木锯,斧头,剁刀和很多的工具,自己在家的时候就是喜欢做一下简单的家具。
父亲基本没有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没有做事的时候,就喜欢抽烟,他抽烟有瘾,自己给我讲过一件事,就是有一次自己在外地没有烟抽了,实在憋不住就捡人家丢掉的烟屁股过瘾。我当时是心里隐隐作痛的,当时我还在上学,我心里想一定要让家里的生活改变。
父亲为了供我上学,一直都在菜地里忙碌,直到我工作了,我劝他不要再干了,他却说已经习惯了,不干倒难受。
直到二零零二年,我给他买了人家的二手房,劝他到新沂来住,他才停止一生的劳作。
可是没有想到,他不适用城市的生活,而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城里人却在他过马路的时候,却闯红灯把他撞下了三轮车,而在说送我父亲去医院的路上逃之夭夭。我的`父亲没有说什么话,却从此更加沉默寡言。
父亲有过一次脑梗塞,我在医院陪了九天,从住院医生断言半身不遂到父亲奇迹般走回家去,我相信父亲本身就是奇迹,而第二次父亲又一次摔倒之后,却没有发生奇迹,从住院到去世,四十多天,就是咽气之前让我把他孙女找来,可是他最终没有看到他孙女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从此在每一个清明节,不论刮风下雨,我都要去给他扫墓添坟,而眼泪却流在心里,父亲,我们想你。
而想到清明就想到杜牧的诗,今年的清明节照例又下起了雨,让我泪眼婆娑。
我又一次认真的研读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不见阳光,只是细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父亲,在细雨蒙蒙的清明节,我在家里写了这篇文章怀念你,希望你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吃苦受累 。
我和家人都过的很好,母亲身体尚好,请你老人家安息。
清明思父随笔 篇4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