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了解写好作文开头的常用方法(xiexiebang推荐)
中考作文结尾十二种常见的手法
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我概括十二种常见的手法,以飨广大学生朋友。
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三、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五、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六、联想引申多姿多彩
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
如某同学写《花》的结尾: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七、抒发情感气势不凡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习作《公园里的秋色》: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
八、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
例如《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
九、启发思考意犹未尽
即作者用恰当的词语组织形成句子,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让人有所启迪,获得感悟,可谓情韵深厚。
如一同学写的寓言《狐狸和乌鸦续》结尾:“乌鸦遇事不冷静思考,盲目听信狐狸,结果又上当了。”这引起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要学会冷静思考,明辨是非。
十、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
如某同学创造性地写《龟兔赛跑续》:正当乌龟为自己的聪明而夺得冠军沾沾自喜时,裁判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结果——兔子赢了。原来,比赛的规则是比赛谁跑得慢。
十一、含蓄深刻余味无穷
含蓄结尾写法,就是把要说的话、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留有空白,常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使人浮想联翩,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
如《挑山工》一文的结尾: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十二、升华主题揭示本质
所谓升华主题,就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如《母亲》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无私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她是我们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劳动人民才创造了这个美丽世界。我们要发奋学习,将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感情和普通劳动人民系在一起,表达赞美之情,立意深远。
作文结尾方法千万,不管怎样落笔,都应与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文章的结尾关键要有丰富深厚的内容,经得起咀嚼,能启发读者想象和思考,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止”的境地。
如何巧拟精妙的题记
题记在中考作文中使用并不普遍,但从近几年中考高分作文来看,采用题记形式的占有一定的比例。精妙的题记不仅可以提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营造愉悦的阅读心理,而且能够彰显文采、展示才情,从而达到“浓缩言语动人心,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最佳艺术效果,成为作文中得分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出精妙的题记呢?我们不妨从下面的例子中找找门道。抒发真情拨人心弦 作文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流淌,是放飞的心灵,讲真话、抒真情乃作文之真谛。题记是作文的有机部分,只有真正用真心、用真情写出来,才能拨人心弦,引起人们的共鸣。
例:一学生作文《感悟中学》的题记是: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
此题记通过优美的描述,为全文创设了浓浓的氛围。对中学的感情作了诗意的阐发,表现出对中学时代美好生活的挚爱与赞美之情。文章情感因之升华,立意随之深化,具有厚重的质感。
开宗明义醒人耳目
以题记来点题,在结构上提挈全文,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了准确地把握和明确地领会,从而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地评价。对于比较含蓄的散文,或篇幅较长的文章,尤其需要这种点题的方式,它能够让阅卷老师对文章有一个准确地判断。
例:一学生作文《与你同行》的题记是:他们一路同行,一个汲着水,一个负着火,形影相随。在他们携手共进时,就产生了智慧。
这条提记形象而深刻地对“与你同行”这个文题进行了解释,言简意赅,表明作者自己对感情和理智关系的认识,也点明了自己的态度和文章的中心。
创设悬念引人入文
以题记创设一个富蕴悬念的氛围,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想象的美妙意境,能把阅卷老师的目光引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例:一学生写《喝彩》,便拟写了这样的题记:也曾自卑,也曾哀怨,因为我知道你有多丑,可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你喝彩……
为何“自卑”、“哀怨”?又为什么而“为你喝彩”?你究竟有“多丑”?这些疑问,犹如一个个谜团,只有你读完全文才知道作者是“写给残疾的母亲”的赞歌。
设喻寓理沁人心脾
设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画面感强的特点,而在具体和生动的设喻中蕴涵着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
例:一学生在作文《我心依旧》中的题记是:鱼说:你看不见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你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这条题记采用比喻的形式,富有哲理,寓意深刻,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
作文学开头技巧
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卷时首先看第一段,开头段写好,才能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让老师不由自主地随着你的思路走。
开头要新颖夺目、展示你的丰富积累、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向心性。开头应与全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连,为突出中心服务。2.精简性。语言要精简,小巧动人,醒人眼目。请看各地中考满分文的开头技巧: 【技巧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小蚂蚁壮壮是蚂蚁王国的大力士,这可是蚂蚁国王亲口说的。可是那一天小蚂蚁壮壮遇到一件怪事——它的力气消失了。”
(选自2008年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消失的力量》)
【技巧点拨】:这个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小蚂蚁的力气消失了。读者会想,它是怎么消失的,得了什么病还是有其他古怪?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效果很好。
【技巧二】、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余余落辉,我爱一彩最美;涓涓潺水,我掬一片最清;回顾走过的树林,我独恋枫叶最红;回眸成长的足迹——我不忘毅者无疆的坚强。(选自2008年徐州市中考满分文《成长回眸》)
【技巧点拨】:追忆式文题,需要考生追述过去发生的事,此时不妨联想回忆,引发思绪。这个开头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文中先写余晖,潺水,树林,由“我”的独恋枫叶联想,使“我”回忆成长的足迹。这种开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发情感。【技巧三】、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我心中流淌着一条河,河上只有一座桥,走到尽头,我便能抵达母爱的彼岸,而河对岸的父亲,却与我隔开了十五年的距离,似乎遥不可及
(选自2008年河北省中考满分文《那一刻,我们跨过了那条河》)
【技巧点拨】:写作记叙文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吸引人。这个开头就抖出一个矛盾,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阅读兴趣。小作者把自己与父母的感情比作一座桥,这个比喻是富有韵味的。然而开头就把自己与父亲的情感矛盾揭示出来,令人生疑。
【技巧四】、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如果人生是一支“凌寒独自开”的梅,坚守自我就是那默默浮动的暗香,只要你耐得住苦寒和寂寞,你的人生就会香远益清。如果人生是一只小小的鸟,坚守自我就是那“精卫填海”的执著,只要你坚守着心中的信念永不言败,你的人生就会张扬出瑰丽的彩虹。(选自2008年湖南省考生中考满分文《在坚守中成就自我》)
【技巧点拨】: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运用常能为文章增添许多风采。上面的开头用排比构架,句式整齐;再用诗词与典故充实,让这个开头熠熠生辉。【技巧五】: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教室里有一股扑鼻的香味,总以为是同学们身上的香水味,可仔细嗅了一番,却都不是,恍然大悟的我跑到室外花坛之处,果然,通红的鸡冠花静谧的伫立着,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但无张扬之意。(选自2008年河北省中考满分文《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技巧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上面例子,文章从写花起笔,由花及人,烘托了一种香远益清的氛围,歌颂了生活中出处充满关爱的主题。【技巧六】: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看到作文考题,我想起这首歌。半年来,每当听到这歌声,我心里总有惶惶的感觉。歌声让我想起父母,想起一包泥土。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选自2008年江西鹰潭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
三毛说“人生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生,慢慢品味出它的和谐与美。”静下心来,翻开书本,那些沉积的墨香一点点溢满空间,那些尘封的快乐一点点打开。学习,其实很快乐……(选自2008年山东省中考满分文《学习其实很快乐》)【技巧点拨】: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如上面第二例;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如上面第一例。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指导中考考生作文---怎样审题和立意
审题 中考作文的命题有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几种,我们考生面对形形色色的作文题目该怎么审题呢?今天就来面授机宜。
一、紧扣题眼法。对于命题作文,我们考生就是要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挖掘题目中的含义。如作文题“难忘的老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难忘”,也就是要写出内心感触最深的。另外从非关键词可知,这是要求我们写记叙文,并以写人为主。那么写什么人呢?题目要求是“老师”,如果写同学朋友或父母就偏题了。再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告诉我们,重点要写家庭中发生的细琐杂事。
二、添加要素法。至于半命题作文,要求我们考生通过增补一些附加的成分,让原来的作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鲜明。如“笑声”这个题目,如果不想办法缩小范围或具体化,还真难下笔。如果我们在题目前添加上地点或人物,使之成为“教室里的笑声”或“爸爸的笑声”等,写作范围就明朗化了;如果在题目后面添加事件,使之成为“笑声激励了我”或“笑声化解了矛盾”等,这样写作的重点就明确了。
三、引申题意法。可对有些题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题目意思引申。如“路”、“脚印”、“春风”等题目都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路”不仅仅指脚下的道路,更应该指“成长的历程”;“脚印” 不仅仅指地上的脚印,更应该指“人生的足迹”;“春风” 不仅仅指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应该指“轻言细语的教诲”。可见,找到“虚题”的另一半就找到了思维的天空。这种引申法最适于单独词(如“花”)、象征词(如“**”)、比喻词(如“心窗”)和有双关意义(如“黑色的日子”)的作文题目。
四、小题大做法。就是依据题目提供的范围进行联想或挖掘,写出深刻的文章。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口小、范围有限的小题目,如“教室一角”、“我的家”等。同学们经常会被这样的小题目困住手脚。对这样的“小”题必须打开思维,管中窥豹,写出大气超凡的文章,要挖掘“小题”中的“大”思想、“深”内涵。如“一份答卷”这样的小题,我们不能只想到考试时的答卷,还要想到生活中的“答卷”:对某次艰苦经历所完成的答卷,在严峻考验面前所做出的表现,在诱惑面前所提交的答卷等。
五、大题小做法。话题作文开放性和自由度高,我们有些同学很难驾驭,采用“大题小做”,有意识地缩小范围,选择某个小的角度来反映比较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达到“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效果。如湖南某市一个考题就是让同学围绕“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来写作,有的同学大谈特谈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来表现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其结果空洞无物,得分较低;但有一同学用4篇日记连缀起学习生活中的4个片段:睡觉遭受蚊虫、放学下楼拥挤、买饭犹如冲锋、考场胜利而归。文尾又紧扣话题道:“通过初中三年的磨砺,我已经练就了取胜的绝招——吃苦耐劳!我没想到自己与吃苦接触的那些日子,竟然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作者大题小做,把“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大主题化成了小主题“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值得提醒的是,运用“大题小做”法的关键就是在选择材料时要“小”,要典型,要与“大题”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选择自己十分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最容易驾驭的小材料。
六、另求新路法。有些作文题看起来很熟悉,但正由于太熟悉、太容易写,才会掉以轻心,才会容易走向平庸和雷同。对熟悉的题目要抛开常规思维套路,独辟蹊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如以“水”为题写作,有些同学在审题时会走老路,出现了“治理洪水”、“水源污染”等撞车现象,有一位同学在审题时别出心裁,把“水”转换为“泪水”,因为“泪水”也是水家族中的特殊一员,一石洞天开,思维顿时开阔,选材的余地大了,主题也鲜明了。
立意 文章的立意,就是立思想、立见解,也即确立文章的主题。那么,在作文时,如何选择立意的角度呢?
首先,要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自己平时某一方面的优势入手,发现、开掘主题。如“我渴望”这个题目,选材立意的灵活性很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天地,于是有的学生便紧扣自己的生活选材立意,写了“我渴望每天晚上都停电”,文章写的是:一天晚上自己正在做作业,电突然停了,正准备拿火柴,但手不由自主地停住了。爸爸妈妈和老师的面孔一齐涌到我眼前。接着回顾了自己在老师的精心培养和父母的热切希望督促下的熬夜生活。文章最后写道:“电来了,我又写了起来,不由自主写出的却是——„生活需要七彩阳光‟。啊,每一天晚上都停一下电吧,哪怕只有十分钟,我渴望着。”这篇文章选材真实,读来令人信服。小作者通过对停电这一学习生活中小事的描写,巧妙地向学校、家庭、社会发出了“减轻学习负担”的呼声。这呼声在当地中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这样的立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选择角度力求“新”。在作文时我们应尽量考虑把立意的角度与自己的生活挂起钩来,开动脑筋,从求“新”的角度出发,去确立别人意想不到的主题。这里所说的“新”,是指文章不同凡响,或“横看成岭”,或“反弹琵琶”,或“高屋建瓴”,或“峰回路转”,力求不落俗套。其实,只要从不同角度去联想、扩展、类比,就能够翻出“新”意来。
如“滥竽充数的启示”这个话题,起初大多数同学沿着寓言本意,把立意角度放在批评南郭先生没本事、骗人上。后来有的同学换了一个角度,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矛头指向齐宣王的管理不严上,于是有不少同学效仿之,立意也就不“新”了。但有的同学又从不“新”中翻出了“新”意,用侧向思维的方法,从和南郭先生一起吹竽的那299个人里找角度,说乐队里老好人太多,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还有的同学仍从乐队入手,但换了角度,作扩展思考,说乐队里的那299个吹竽者没有互助精神,他们自私自利,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他们一个也没有伸出友谊之手去教他,他们怕南郭先生学会吹竽迟早有一天会影响了他们自己。还有的同学从齐湣王入手,说齐湣王整顿乐队有方,措施得力,促使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去学真本事……由此可见,只要从不同角度认真思考,作文还是能够翻出“新”来的。
最后,选择角度要“小”。由于一般学生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不可能掌握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材料,但我们又要求文章有深度,出“新”意,这就要求学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观察生活,从细小的材料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小”,才能“深”。《一件小事》、《七根火柴》、《记一辆纺车》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小见大”的典范。
以上所讲的仅仅是考生作文中的审题和立意这两方面,要写好一篇作文,还得从构思选材、布局谋篇、语言润色加工等方面进行训练。这些如能对正在紧张复习应考的师生有所帮助,那我就深感欣慰了。
中考作文如何拟题?
2、拟题的方法
拟题的方法很多,对于不同的话题,我们要区别对待,最基本的方法是“大题小作”“化虚为实”。
所谓“大题小作”“化虚为实”就是指将那些抽象的,宽泛的,能表现多个主题或是外延较大的话题,从标题入手,力求从一个很小的角度,从一个侧面切入,把话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上,因此初步拟题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构思立意,初步确定写作内容的过程。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拟题的过程和方法都不是一层不变的,这里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添加成分法
几乎所有的大话题都可以用此方法,就是在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以缩小写作的范围。如以“宽容”为话题,可拟成记叙文题:《感悟宽容》、《宽容他人》、《宽容自己》、《这也是宽容》、《宽容是阳光》、《在宽容中成长》;可拟成议论文题:《谈宽容》、《宽容的力量》、《拒绝宽容》、《学会宽容》、《宽容之后的思考》等。
由此可看出,通过在话题前后添加修饰性词语,从而使文章的选材范围的指向更加明确,更集中,也使文章的切入点更小,更便于写作。
(2)引用法
这也是考场成功作文常用的拟题方法之一。同学们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典诗词、成语格言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到拟题中来,往往会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含蓄隽永,精炼紧凑。
如以“习惯”为话题,可拟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祸患常积于忽微》;以“声音”为话题可拟为《此时无声胜有声》;以“读书”为话题可拟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有时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气息,引用流行的广告语和歌名、歌词、名著篇名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那些流传甚广的,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如:以“体验”为话题可拟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心太软》、《擦干泪,不用怕》;以“自我与他人”为话题,可拟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宽容”为话题可拟为《一笑而过》(那英)、《都是宽容惹的祸》(改自《都是月亮惹的祸》);以“友谊”为话题可拟为《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同名小说)。以“道德”为话题,可拟为:《道德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葛朗台的新生》等。(3)反常法
反常法,就是在拟题时克服常规的思维定势,或者违反常情,使拟出的题目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如以“竞争”为话题,可拟为《感谢对手》、《以败为荣》;以“素质教育”为话题,可拟为《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生病》;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拟为《给生活加点苦吧》等。(4)符号法
符号法,就是指运用数学符号和标点符号来拟题。这种方法既能一目了然的概括文章的内容,又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往往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以“素质教育”为话题,可拟为《7+1>8》、《成绩≠素质》等,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拟为《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以“合作”为话题,可拟为,《1+1>2》;以“成才”为话题,可拟为《天才=勤奋+汗水+方法》。当然拟题的方法远远不只是这几种,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考场上要能灵活的进行运用,多留心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特色的语句。如美伊战争期间,某报就曾发表了一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评论,这样的标题不由得令人拍案叫绝,真使人过目不忘。
三、超越无极限 请根据下列话题拟题。
话题1:以“奉献”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思路点拨:
(1)用添加成分法拟出的标题:
《爱的奉献》、《奉献自我》、《奉献的力量》、《奉献是阳光.》、《学会奉献》、《谈奉献》、(2)用引用法拟出的标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引用古诗文拟题,用比喻修辞写出人的奉献精神)《化作春泥更护花》(引用古诗文,比喻人晚年的奉献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引用成语拟题,可将英雄人物的事迹演绎成文,如:任长霞、孔繁森等)
《这是心的呼唤》、《爱的春风》、《生命的源泉》、《这是爱的奉献》(引用歌名、歌词拟题)
四、升格平台
文章的标题很重要,但它能起的作用也就只能是锦上添花,我们也不能把它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写文章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要拟出一个新颖、含蓄、准确、凝练的标题还必须在审题立意上下功夫,我们更不能为了追求题目的新颖别致而不顾文章的内容,毕竟文章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作文拟题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误区之一:拟题空乏
这些同学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基本的拟题能力,对话题作文“大题小作”“化虚为实”的基本方法还没有掌握;二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一味求新导致拟题失误。
如以“收藏”为话题,有的同学拟成《收藏宇宙》、《收藏地球》,依之行文不着边际,与自身的生活脱节,没有具体的人、事、物可感,导致文章的内容空洞。
误区之二:偏离话题
话题作文如果拟题不准确,失之偏颇,很容易使文章的内容偏离中心。如以“我和学校”为话题,有的同学将之拟为《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虽然这位同学的文题较新,但却不够准确,因为文章的内容中没有“我”。再如2005年陕西的一位考生,写的作文题目是《窗外的冬天演奏会》,它采用的是小标题的形式写了“进行曲——圆舞曲——交响曲”,但文章中没有一处紧扣题眼“窗外”的地方,这都是很好的教训。
下列作文技巧可以实现文章结构的快速升级: 一、一线贯穿。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已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可以是中心事件(如《驿路梨花》中的打听小屋主人是谁),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二、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三、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做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四、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五、三水并流。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就是“三江并流法”。注意:“三水”或者来自同一个源头,或者汇向同一个大流,或者中间交叉相会。我们熟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方法运用的代表作。
六、回环反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比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七、一波三折。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八、首尾出彩。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可以运用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启发鼓励等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为文章配上一个“豹尾”。
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
第二篇:了解写好作文开头的常用方法
中考作文结尾十二种常见的手法
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我概括十二种常见的手法,以飨广大学生朋友。
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三、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五、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六、联想引申多姿多彩
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如某同学写《花》的结尾: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七、抒发情感气势不凡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如习作《公园里的秋色》: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
八、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例如《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
九、启发思考意犹未尽
即作者用恰当的词语组织形成句子,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让人有所启迪,获得感悟,可谓情韵深厚。
如一同学写的寓言《狐狸和乌鸦续》结尾:“乌鸦遇事不冷静思考,盲目听信狐狸,结果又上当了。”这引起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要学会冷静思考,明辨是非。
十、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
如某同学创造性地写《龟兔赛跑续》:正当乌龟为自己的聪明而夺得冠军沾沾自喜时,裁判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结果——兔子赢了。原来,比赛的规则是比赛谁跑得慢。
十一、含蓄深刻余味无穷
含蓄结尾写法,就是把要说的话、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留有空白,常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使人浮想联翩,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
如《挑山工》一文的结尾: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十二、升华主题揭示本质
所谓升华主题,就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如《母亲》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无私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她是我们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劳动人民才创造了这个美丽世界。我们要发奋学习,将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感情和普通劳动人民系在一起,表达赞美之情,立意深远。
作文结尾方法千万,不管怎样落笔,都应与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文章的结尾关键要有丰富深厚的内容,经得起咀嚼,能启发读者想象和思考,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止”的境地。
如何巧拟精妙的题记
题记在中考作文中使用并不普遍,但从近几年中考高分作文来看,采用题记形式的占有一定的比例。精妙的题记不仅可以提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营造愉悦的阅读心理,而且能够彰显文采、展示才情,从而达到“浓缩言语动人心,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最佳艺术效果,成为作文中得分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出精妙的题记呢?我们不妨从下面的例子中找找门道。抒发真情拨人心弦
作文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流淌,是放飞的心灵,讲真话、抒真情乃作文之真谛。题记是作文的有机部分,只有真正用真心、用真情写出来,才能拨人心弦,引起人们的共鸣。
例:一学生作文《感悟中学》的题记是: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
此题记通过优美的描述,为全文创设了浓浓的氛围。对中学的感情作了诗意的阐发,表现出对中学时代美好生活的挚爱与赞美之情。文章情感因之升华,立意随之深化,具有厚重的质感。
开宗明义醒人耳目 以题记来点题,在结构上提挈全文,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了准确地把握和明确地领会,从而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地评价。对于比较含蓄的散文,或篇幅较长的文章,尤其需要这种点题的方式,它能够让阅卷老师对文章有一个准确地判断。
例:一学生作文《与你同行》的题记是:他们一路同行,一个汲着水,一个负着火,形影相随。在他们携手共进时,就产生了智慧。
这条提记形象而深刻地对“与你同行”这个文题进行了解释,言简意赅,表明作者自己对感情和理智关系的认识,也点明了自己的态度和文章的中心。
创设悬念引人入文
以题记创设一个富蕴悬念的氛围,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想象的美妙意境,能把阅卷老师的目光引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例:一学生写《喝彩》,便拟写了这样的题记:也曾自卑,也曾哀怨,因为我知道你有多丑,可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你喝彩……
为何“自卑”、“哀怨”?又为什么而“为你喝彩”?你究竟有“多丑”?这些疑问,犹如一个个谜团,只有你读完全文才知道作者是“写给残疾的母亲”的赞歌。
设喻寓理沁人心脾
设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画面感强的特点,而在具体和生动的设喻中蕴涵着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
例:一学生在作文《我心依旧》中的题记是:鱼说:你看不见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你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这条题记采用比喻的形式,富有哲理,寓意深刻,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
作文学开头技巧
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卷时首先看第一段,开头段写好,才能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让老师不由自主地随着你的思路走。
开头要新颖夺目、展示你的丰富积累、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向心性。开头应与全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连,为突出中心服务。2.精简性。语言要精简,小巧动人,醒人眼目。请看各地中考满分文的开头技巧: 【技巧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小蚂蚁壮壮是蚂蚁王国的大力士,这可是蚂蚁国王亲口说的。可是那一天小蚂蚁壮壮遇到一件怪事——它的力气消失了。”
(选自2008年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消失的力量》)【技巧点拨】:这个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小蚂蚁的力气消失了。读者会想,它是怎么消失的,得了什么病还是有其他古怪?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效果很好。
【技巧二】、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余余落辉,我爱一彩最美;涓涓潺水,我掬一片最清;回顾走过的树林,我独恋枫叶最红;回眸成长的足迹——我不忘毅者无疆的坚强。(选自2008年徐州市中考满分文《成长回眸》)【技巧点拨】:追忆式文题,需要考生追述过去发生的事,此时不妨联想回忆,引发思绪。这个开头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文中先写余晖,潺水,树林,由“我”的独恋枫叶联想,使“我”回忆成长的足迹。这种开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发情感。【技巧三】、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我心中流淌着一条河,河上只有一座桥,走到尽头,我便能抵达母爱的彼岸,而河对岸的父亲,却与我隔开了十五年的距离,似乎遥不可及
(选自2008年河北省中考满分文《那一刻,我们跨过了那条河》)【技巧点拨】:写作记叙文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吸引人。这个开头就抖出一个矛盾,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阅读兴趣。小作者把自己与父母的感情比作一座桥,这个比喻是富有韵味的。然而开头就把自己与父亲的情感矛盾揭示出来,令人生疑。【技巧四】、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如果人生是一支“凌寒独自开”的梅,坚守自我就是那默默浮动的暗香,只要你耐得住苦寒和寂寞,你的人生就会香远益清。如果人生是一只小小的鸟,坚守自我就是那“精卫填海”的执著,只要你坚守着心中的信念永不言败,你的人生就会张扬出瑰丽的彩虹。(选自2008年湖南省考生中考满分文《在坚守中成就自我》)【技巧点拨】: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运用常能为文章增添许多风采。上面的开头用排比构架,句式整齐;再用诗词与典故充实,让这个开头熠熠生辉。【技巧五】: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教室里有一股扑鼻的香味,总以为是同学们身上的香水味,可仔细嗅了一番,却都不是,恍然大悟的我跑到室外花坛之处,果然,通红的鸡冠花静谧的伫立着,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但无张扬之意。(选自2008年河北省中考满分文《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技巧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上面例子,文章从写花起笔,由花及人,烘托了一种香远益清的氛围,歌颂了生活中出处充满关爱的主题。【技巧六】: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看到作文考题,我想起这首歌。半年来,每当听到这歌声,我心里总有惶惶的感觉。歌声让我想起父母,想起一包泥土。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选自2008年江西鹰潭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
三毛说“人生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生,慢慢品味出它的和谐与美。”静下心来,翻开书本,那些沉积的墨香一点点溢满空间,那些尘封的快乐一点点打开。学习,其实很快乐……(选自2008年山东省中考满分文《学习其实很快乐》)【技巧点拨】: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如上面第二例;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如上面第一例。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指导中考考生作文---怎样审题和立意
审题 中考作文的命题有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几种,我们考生面对形形色色的作文题目该怎么审题呢?今天就来面授机宜。
一、紧扣题眼法。对于命题作文,我们考生就是要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挖掘题目中的含义。如作文题“难忘的老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难忘”,也就是要写出内心感触最深的。另外从非关键词可知,这是要求我们写记叙文,并以写人为主。那么写什么人呢?题目要求是“老师”,如果写同学朋友或父母就偏题了。再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告诉我们,重点要写家庭中发生的细琐杂事。
二、添加要素法。至于半命题作文,要求我们考生通过增补一些附加的成分,让原来的作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鲜明。如“笑声”这个题目,如果不想办法缩小范围或具体化,还真难下笔。如果我们在题目前添加上地点或人物,使之成为“教室里的笑声”或“爸爸的笑声”等,写作范围就明朗化了;如果在题目后面添加事件,使之成为“笑声激励了我”或“笑声化解了矛盾”等,这样写作的重点就明确了。
三、引申题意法。可对有些题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题目意思引申。如“路”、“脚印”、“春风”等题目都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路”不仅仅指脚下的道路,更应该指“成长的历程”;“脚印” 不仅仅指地上的脚印,更应该指“人生的足迹”;“春风” 不仅仅指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应该指“轻言细语的教诲”。可见,找到“虚题”的另一半就找到了思维的天空。这种引申法最适于单独词(如“花”)、象征词(如“**”)、比喻词(如“心窗”)和有双关意义(如“黑色的日子”)的作文题目。
四、小题大做法。就是依据题目提供的范围进行联想或挖掘,写出深刻的文章。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口小、范围有限的小题目,如“教室一角”、“我的家”等。同学们经常会被这样的小题目困住手脚。对这样的“小”题必须打开思维,管中窥豹,写出大气超凡的文章,要挖掘“小题”中的“大”思想、“深”内涵。如“一份答卷”这样的小题,我们不能只想到考试时的答卷,还要想到生活中的“答卷”:对某次艰苦经历所完成的答卷,在严峻考验面前所做出的表现,在诱惑面前所提交的答卷等。
五、大题小做法。话题作文开放性和自由度高,我们有些同学很难驾驭,采用“大题小做”,有意识地缩小范围,选择某个小的角度来反映比较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达到“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效果。如湖南某市一个考题就是让同学围绕“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来写作,有的同学大谈特谈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来表现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其结果空洞无物,得分较低;但有一同学用4篇日记连缀起学习生活中的4个片段:睡觉遭受蚊虫、放学下楼拥挤、买饭犹如冲锋、考场胜利而归。文尾又紧扣话题道:“通过初中三年的磨砺,我已经练就了取胜的绝招——吃苦耐劳!我没想到自己与吃苦接触的那些日子,竟然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作者大题小做,把“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大主题化成了小主题“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值得提醒的是,运用“大题小做”法的关键就是在选择材料时要“小”,要典型,要与“大题”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选择自己十分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最容易驾驭的小材料。
六、另求新路法。有些作文题看起来很熟悉,但正由于太熟悉、太容易写,才会掉以轻心,才会容易走向平庸和雷同。对熟悉的题目要抛开常规思维套路,独辟蹊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如以“水”为题写作,有些同学在审题时会走老路,出现了“治理洪水”、“水源污染”等撞车现象,有一位同学在审题时别出心裁,把“水”转换为“泪水”,因为“泪水”也是水家族中的特殊一员,一石洞天开,思维顿时开阔,选材的余地大了,主题也鲜明了。
立意 文章的立意,就是立思想、立见解,也即确立文章的主题。那么,在作文时,如何选择立意的角度呢?
首先,要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自己平时某一方面的优势入手,发现、开掘主题。如“我渴望”这个题目,选材立意的灵活性很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天地,于是有的学生便紧扣自己的生活选材立意,写了“我渴望每天晚上都停电”,文章写的是:一天晚上自己正在做作业,电突然停了,正准备拿火柴,但手不由自主地停住了。爸爸妈妈和老师的面孔一齐涌到我眼前。接着回顾了自己在老师的精心培养和父母的热切希望督促下的熬夜生活。文章最后写道:“电来了,我又写了起来,不由自主写出的却是——„生活需要七彩阳光‟。啊,每一天晚上都停一下电吧,哪怕只有十分钟,我渴望着。”这篇文章选材真实,读来令人信服。小作者通过对停电这一学习生活中小事的描写,巧妙地向学校、家庭、社会发出了“减轻学习负担”的呼声。这呼声在当地中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这样的立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选择角度力求“新”。在作文时我们应尽量考虑把立意的角度与自己的生活挂起钩来,开动脑筋,从求“新”的角度出发,去确立别人意想不到的主题。这里所说的“新”,是指文章不同凡响,或“横看成岭”,或“反弹琵琶”,或“高屋建瓴”,或“峰回路转”,力求不落俗套。其实,只要从不同角度去联想、扩展、类比,就能够翻出“新”意来。
如“滥竽充数的启示”这个话题,起初大多数同学沿着寓言本意,把立意角度放在批评南郭先生没本事、骗人上。后来有的同学换了一个角度,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矛头指向齐宣王的管理不严上,于是有不少同学效仿之,立意也就不“新”了。但有的同学又从不“新”中翻出了“新”意,用侧向思维的方法,从和南郭先生一起吹竽的那299个人里找角度,说乐队里老好人太多,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还有的同学仍从乐队入手,但换了角度,作扩展思考,说乐队里的那299个吹竽者没有互助精神,他们自私自利,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他们一个也没有伸出友谊之手去教他,他们怕南郭先生学会吹竽迟早有一天会影响了他们自己。还有的同学从齐湣王入手,说齐湣王整顿乐队有方,措施得力,促使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去学真本事……由此可见,只要从不同角度认真思考,作文还是能够翻出“新”来的。
最后,选择角度要“小”。由于一般学生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不可能掌握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材料,但我们又要求文章有深度,出“新”意,这就要求学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观察生活,从细小的材料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小”,才能“深”。《一件小事》、《七根火柴》、《记一辆纺车》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小见大”的典范。
以上所讲的仅仅是考生作文中的审题和立意这两方面,要写好一篇作文,还得从构思选材、布局谋篇、语言润色加工等方面进行训练。这些如能对正在紧张复习应考的师生有所帮助,那我就深感欣慰了。
中考作文如何拟题?
2、拟题的方法
拟题的方法很多,对于不同的话题,我们要区别对待,最基本的方法是“大题小作”“化虚为实”。
所谓“大题小作”“化虚为实”就是指将那些抽象的,宽泛的,能表现多个主题或是外延较大的话题,从标题入手,力求从一个很小的角度,从一个侧面切入,把话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上,因此初步拟题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构思立意,初步确定写作内容的过程。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拟题的过程和方法都不是一层不变的,这里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添加成分法
几乎所有的大话题都可以用此方法,就是在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以缩小写作的范围。如以“宽容”为话题,可拟成记叙文题:《感悟宽容》、《宽容他人》、《宽容自己》、《这也是宽容》、《宽容是阳光》、《在宽容中成长》;可拟成议论文题:《谈宽容》、《宽容的力量》、《拒绝宽容》、《学会宽容》、《宽容之后的思考》等。
由此可看出,通过在话题前后添加修饰性词语,从而使文章的选材范围的指向更加明确,更集中,也使文章的切入点更小,更便于写作。
(2)引用法
这也是考场成功作文常用的拟题方法之一。同学们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典诗词、成语格言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到拟题中来,往往会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含蓄隽永,精炼紧凑。
如以“习惯”为话题,可拟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祸患常积于忽微》;以“声音”为话题可拟为《此时无声胜有声》;以“读书”为话题可拟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有时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气息,引用流行的广告语和歌名、歌词、名著篇名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那些流传甚广的,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如:以“体验”为话题可拟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心太软》、《擦干泪,不用怕》;以“自我与他人”为话题,可拟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宽容”为话题可拟为《一笑而过》(那英)、《都是宽容惹的祸》(改自《都是月亮惹的祸》);以“友谊”为话题可拟为《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同名小说)。以“道德”为话题,可拟为:《道德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葛朗台的新生》等。(3)反常法
反常法,就是在拟题时克服常规的思维定势,或者违反常情,使拟出的题目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如以“竞争”为话题,可拟为《感谢对手》、《以败为荣》;以“素质教育”为话题,可拟为《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生病》;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拟为《给生活加点苦吧》等。(4)符号法
符号法,就是指运用数学符号和标点符号来拟题。这种方法既能一目了然的概括文章的内容,又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往往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以“素质教育”为话题,可拟为《7+1>8》、《成绩≠素质》等,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拟为《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以“合作”为话题,可拟为,《1+1>2》;以“成才”为话题,可拟为《天才=勤奋+汗水+方法》。当然拟题的方法远远不只是这几种,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考场上要能灵活的进行运用,多留心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特色的语句。如美伊战争期间,某报就曾发表了一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评论,这样的标题不由得令人拍案叫绝,真使人过目不忘。
三、超越无极限
请根据下列话题拟题。
话题1:以“奉献”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思路点拨:
(1)用添加成分法拟出的标题:
《爱的奉献》、《奉献自我》、《奉献的力量》、《奉献是阳光.》、《学会奉献》、《谈奉献》、(2)用引用法拟出的标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引用古诗文拟题,用比喻修辞写出人的奉献精神)《化作春泥更护花》(引用古诗文,比喻人晚年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引用成语拟题,可将英雄人物的事迹演绎成文,如:任长霞、孔繁森等)
《这是心的呼唤》、《爱的春风》、《生命的源泉》、《这是爱的奉献》(引用歌名、歌词拟题)
四、升格平台
文章的标题很重要,但它能起的作用也就只能是锦上添花,我们也不能把它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写文章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要拟出一个新颖、含蓄、准确、凝练的标题还必须在审题立意上下功夫,我们更不能为了追求题目的新颖别致而不顾文章的内容,毕竟文章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作文拟题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误区之一:拟题空乏
这些同学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基本的拟题能力,对话题作文“大题小作”“化虚为实”的基本方法还没有掌握;二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一味求新导致拟题失误。
如以“收藏”为话题,有的同学拟成《收藏宇宙》、《收藏地球》,依之行文不着边际,与自身的生活脱节,没有具体的人、事、物可感,导致文章的内容空洞。
误区之二:偏离话题
话题作文如果拟题不准确,失之偏颇,很容易使文章的内容偏离中心。如以“我和学校”为话题,有的同学将之拟为《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虽然这位同学的文题较新,但却不够准确,因为文章的内容中没有“我”。再如2005年陕西的一位考生,写的作文题目是《窗外的冬天演奏会》,它采用的是小标题的形式写了“进行曲——圆舞曲——交响曲”,但文章中没有一处紧扣题眼“窗外”的地方,这都是很好的教训。
下列作文技巧可以实现文章结构的快速升级: 一、一线贯穿。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已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可以是中心事件(如《驿路梨花》中的打听小屋主人是谁),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二、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三、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做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四、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五、三水并流。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就是“三江并流法”。注意:“三水”或者来自同一个源头,或者汇向同一个大流,或者中间交叉相会。我们熟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方法运用的代表作。
六、回环反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比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七、一波三折。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八、首尾出彩。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可以运用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启发鼓励等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为文章配上一个“豹尾”。
第三篇:写好作文开头的方法[模版]
写好作文开头的方法
考场写作时一定要写好开头段,紧紧抓住读者的目光,让读者不由自主的随着你的思路走。总的来说开头方法多种多样,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简洁明了迅速入题。请看近年各地中考满分文的开头技巧。
技巧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指文章的开头要紧扣题目,略作解释的方法。这是作文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这种先破题的方法,用途挺广泛。如:写人的文章,可以从主要人物叙起;写事的文章,就抓住主要事件开头,只要扣住题目就行了。不过,破题应灵活些,不是说,凡是作文,第一句话就要扣题目下笔,死板地解释题目,而是说,开头部分应尽快地进入题目。
1、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留恋的往事。我做过一件事,即新奇又有趣,说出来能让人大吃一惊。那就是烤蚱蜢吃。《烤蚱蜢》
2、哥哥,多么亲切的称呼呀!每当我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和他的哥哥手牵手在路上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别人的哥哥在辅导自己的弟弟妹妹学习的时候;每当别的小朋友叫哥哥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你--和蔼可亲的哥哥。《怀念你,哥哥》
3、古城开封是北宋王朝的国都,开封的龙亭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暑假,我有幸和妈妈一起游览了龙亭。《龙亭游记》
4、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伟大。登山铁道、森林、云海、日出、晚霞五者,确是阿里山的特色,可称为“阿里山五奇”。(杨一峰《阿里山五奇》)
5、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雨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学生作文《父与女》改为《一条黑色的围巾》)技巧二:设计悬念,引人入胜
开头用一定的方法,制造一个疑团,将读者的心思、意念悬吊起来,使别人产生弄清底细的愿望,吸引别人读下去。这是一种较好的开头方法。其实,这种开头的形式是很丰富的,如: ①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②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③先交待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④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
⑤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示例:
1、“天哪!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已经是午夜十二点了,我依然无法入睡。想起大华今早那紧张、失望的神情,我的良心就不断地谴责自己。(《我该怎么办》)
爸爸,现在已是凌晨两点,您可知道女儿已经站在门边好一会儿了?回想起白天发生的那一场“内战”,我心里好伤心、好难过。(《说声对不起》)
爸爸这个亲切的称呼,同学们每天不知要叫多少次,可是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喊“爸爸”。《我和爸爸》
2、大队长打架了。” “大队长被警察带走了。”消息随着早晨的风吹遍了校园,吹进了每个人的耳朵。大队长是中四二班的李大明,全校有名的好学生。“他鼻子流血,同他打架的人,鼻子也流血。”早晨上学的同学这么说,他们是在上学的路上看见李大明被押往派出所去了。消息越传越多,整个学校也突然热闹了。《我的同桌》
3、然间收到一个小小的邮包,我轻轻地打开一看,不禁怔住了。这不是磊磊珍藏的雨花石吗?难道她把它送给我了吗?她不再埋怨我了吗?我感到疑惑……(《雨花石》)一个
4、经到处流浪的小叫化子,竟然威为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当王欣开始向我讲述他那段不平凡的遭遇时,话还没说出口,他就已经激动得热泪满眶。多少往事又涌上他的心头……(《不平凡的遭遇》)
5、著名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这次参加音乐学院入学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当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像这样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考生,苏林教授还是第一次碰到呢。可是复试时,陈伊玲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第二次考试》)
技巧三: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1、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引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
小小年纪,孤身一人在异乡奋斗的你,一切还好吗?(选自河南中考满分作文《当我面对“溶溶月色”的时候》)
2、“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东子拿着父亲的信,泪水溢满了脸颊。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已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东子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选自甘肃省中考满分文《常回家看看》)
技巧四: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1、“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来米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妈妈对爸爸的呵斥声,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烈袭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今天不知又为了什么。(选自湖北仙桃中考满分文《“民主墙”的**》)
2、“今年夏天太热了,干脆明天去买空调!”妈妈边吃饭边说道。“买空调,买空调,你只知道享受!应该节约点钱供孩子以后上大学,简直不会打算。”奶奶唠叨着,脸上没有了笑容。“你这老人,应该享受享受,今年70岁了,还能活多久嘛?”妈妈随口答道。
我心里纳闷着:他们有时说话不投机,但很少闹矛盾,今天的气氛很紧张,人们常说婆媳间没的血缘关系,所以很难相处好。(选自重庆市中考满分文《责任》)
技巧五: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1、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2、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选自贵阳市中考满分文《诠释回报》)
3、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选自江西中考满分文《待人和善》)
技巧六: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在作文的开头先描写景物,然后再叙述作为文章主体的人物或事件。这也是常见的开头方法。
开头的景物应该要和文章的叙述内容紧密关联的,不是为了卖弄,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用描写景物开头,一定要想清楚写什么景物?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衬托人物吗?是为了渲染环境?为了制造气氛?还是为了暗示中心思想?如果开头的景物描写和主体内容无关,那么,这个开头便是多余的了。
1、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选自湖北仙桃中考满分文《心中筑起一堵墙》)
2、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3、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首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选自安徽省中考满分文《曾经拥有》)
4、色朦胧,星儿稀疏,风儿挟着夜的深沉,悄悄地钻进窗口。在这样的夜色里,台灯发出柔和的光芒,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桌上放着
一张洁白的卡片,上面写着“祝你前程似锦”。我不禁又回忆起发生在我和她之间的一些往事……(《忘不了她》)
5、朦胧的、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凝固了。骤然的一声大哭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一种预感像电流般触动了我混乱的心境,我不愿它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华儿,你爷爷……”妈妈泪流满面,我可从来没有见过她这样的悲伤啊。(《泪,流在心里》)
技巧七:巧妙引用,迅速入题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别人的诗句或是成语、谚语、典故等,这能像开门见山的方法那样,很快进入本题。由于所引用的诗句、谚语是大家熟悉的,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引用的诗句、谚语是前人经过高度概括的产物,其本身就具有哲理性,引证过来,能增加文章的哲理性等等。
1、用诗词开头。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的爸爸四十多了,白了头,可是依然很平凡......B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千古名诗。暑假中,我有幸跟爸爸到九华山一游。《游九华山》
2、用俗语开头。
A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三棒槌打不出一个屁来。”我的爸爸就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B“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农谚真是神,去年中秋节的晚上,月亮被云彩遮得严严实实!爸爸就说了这句谚语,还说来年的元宵节会下雪。我听了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因为我最爱观灯,惟恐元宵节的灯会被“雪”搅散了。谁知道这次元宵节虽下了雪,灯会却更热闹,我倒看到了一次雪里灯的奇景。《观灯》
还可用用对联、用成语开头,引用小故事。但是,这些引用都必须要有选择,要能与文章的内容有联系,能总括全文,或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是点醒题目。否则,胡乱引用,与文章的内容不沾边,那就不好了。
还用一种特别的“引用”那就是——用声音开头。
1、用歌声开头。
“笑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快深夜十一点了,我的爸爸还是电脑前扯起五音不全的破嗓子在网上唱歌,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真是好心烦啊,明天还有语文考试......2、用响声开头。
“皮哒,皮哒。”深夜静寂的楼梯里响起沉闷而懒散的脚步声,一定是我的爸爸打麻将回来了,可能这次又输得很惨......还可以用对话、用琴声、用风声、用雷声等等,凡是可以出声的都可以用来开头。
第四篇:写好作文开头
专家教你三方法写好作文开头
时间: 2008年12月25日作者:佚名来源:北京考试报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切入主题的写法。考生在一开头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直接点题;既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论点。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所以是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制造冲突
曾老师介绍,中考作文体裁一般以记叙文为主。写作时,考生在文章开头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写作时,考生如果跳出常规“顺叙”思维,制造矛盾冲突,就可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吸引评卷老师读下去。另外,在文章开头即向读者展现事件的矛盾焦点,利于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开头先写一段场景、情节描写,能为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故事氛围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善用名言
文章开头引用一些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吸引读者,突出中心。这种开头法,也是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多数考生都会记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或名言。名言警句式的开头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气势,但是考生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考生还可在文章开头引用一些常见的对联,甚至引用歌曲中耳熟能详的歌词,以便引出下文的叙事抒情。这样的开头不仅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还可增加文采,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篇:写好高考作文开头的四大方法
写好高考作文开头的四大方法
好的开头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毋需多言,可不少同学不但写不出精彩的开头,就连平平常常的开头也要绞尽脑汁才写得出,结果文章一开头便索然寡味,令人不愿往下读,得分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怎样的开头才算好呢?第一,要漂亮,像“凤头”,引人注目,叫人非看下去不可;第二,入题要快,尤其是当今时髦的话题作文,最好在第一段就切入话题,摆出观点,引出人物及矛盾等。
要做到这两点,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求深,即求深刻。
这个要求实际上首先是对审题的要求,只有立意深刻的文章才谈得上开头的深刻。而所谓深刻,是指开头具有哲理意味或含蓄深邃。
例如,《三国演义》的开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气磅礴,纵横捭阖,揭示了古今中外历史变迁的必然规律。
又如,《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语道破家庭生活的隐秘,回味无穷,并为全书定下了基调。再如,以“位置”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这样开头:“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便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时,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但在这整个生命历程中,你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紧扣了话题,又说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二、求新,即求新颖。
这里的新颖,既可以指内容,也可以指形式。如果内容确有新颖之处,开头就可以直接把它点出来。
例如,要求以“网”为话题作文,有同学这样开头:“给自己结张网,„„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必须给自己结张网,将现实生活中的歧途、贪欲、对自然的破坏等网在外面,给自己网一方净土。”既有现实性,又打破一般人所谓“摆脱网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定势思维。
如果开头有新的写法(即使内容不很新)也会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巧借其他艺术形式的做法就很不错。请看《门的变迁》的开头:
时间:远古朝代
地点:北京周口店的一个山洞里
人们:一群原始人
事件:(文章主体,较长,略)
画外音:此时,这些原始人最想要的是一个坚固的木门
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文章,全文通过古今门的变迁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揭示了现实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果不用剧本形式开头,文章的新鲜感失去不说,语言也一定比现在复杂、拖沓。这种打通艺术门类,杂取种种,重组创新的开头是很有意思的。
三、求奇,即求奇特。
这种开头,主要用超常规的东西来吸引、打动读者。
有一篇叫《梦游2050年》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北京空气污染指标8级,请大家牢记每天要把足够的氧气装到氧气瓶里,以免发生意外。今天的新闻联播到此结束,明天再见。
由于这个开头,文章所要表现的环保主题一下子便凸显于读者面前。
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将“共产主义”这一抽象的政治概念一开始就形象而神秘地展示到读者面前,令人急于了解下文。
四、求美,即求美感。我们经常称好的文章为“美文”,“美文”的开头岂能不美?而“美”的开头,其类型是很多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
简洁是一种高层次的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何其痛快。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似乎很平常的一句话,用在这里,直奔所叙之事,又隐含自己的态度,看似无技巧,实则是最大的技巧。
有篇叫《合作》的文章,开头是这样的:“生活中有些事情确实非得跟人干才行,不然就干不成。”接着列举了几个因合作而成功的事例,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结到合作重要这一主题。
2.巧设悬念。
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一篇复赛获奖作品是这样开头的:
讲台上放着一只被咬过的苹果
讲台下坐着一脸茫然的我读了这个开头,你能不想继续读下去吗?人都有好奇心,爱读文学作品的人尤其如此,当你在文章的开头,设下许多能激起人们好奇心的悬念时,你的文章无疑已成功了一大半。
3.引用。
巧妙借用前人已有的深刻、精辟的论述,有助于对道理的阐述,而且可以省去许多笔墨,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有一篇敷衍汉武帝功绩的长篇小说,开头就引用了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不过,作者没有简单地抄录,而是合理设想了一个汉高祖吟诵《大风歌》的过程:即先意气昂扬地吟诵了前两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随即沉吟不语,想起了北方的匈奴入侵这一隐患,于是吟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样,汉武帝打败匈奴这一丰功伟绩就通过与其先皇汉高祖的比较凸现出来了。这个开头,可谓妙绝。
4.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这种开头,不少同学都会使用,而唐弢回忆鲁迅的文章《琐忆》就是一个典型的先抑后扬的构思。
5.精彩描绘:
具体、形象、精彩地描绘开头,总是特别吸引人。
例如《药》的开头: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里简明、带象征意味的景物、环境描写,放在了文章的开头,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包身工》开头关于包身工起身场面的生动描写,既开门见山地写出了包身工们非人的居住条件,又使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工头的凶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无定法,只要我们在写作实践中用心揣摩开头,掌握各种技巧,甚至发别人所未发,便可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来源:冠华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