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基层播种希望.郑友青
在基层播种希望
春草孕育希望,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心中的滋养;夏荷孕育希望,在“出淤泥不染中”贮存心中的圣洁;秋叶孕育希望,在飒飒之萧条中汇聚心中的归根;冬雪孕育希望,在漫天之素美中饱经心中的飘然。世间无物无不播种希望,他们要创造的是前面的光明,我们更应如此。
诚然,希望于心,永存信念,终会迎向成功。
就像我看到的这篇故事一样深深的打动了我。也让我体会到希望的力量。
本是成都名校的音乐教师,只因偶然的一次旅行拨动了爱的琴弦,她毅然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到500公里外的高原学校支教。3年后,她主动前往更偏远的学校,甚至转了工作关系,举家扎根高原……
放弃成都的一切到高原,那是一种怎样的勇气?
淡定从容地安家高原,那是一种怎样的纯净?
担当1000个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那是一种怎样的挚爱?
带着疑问,驱车数百公里,前往平均海拔3800米的塔公草原,听她上课,看她排练,陪她查寝室,跟她一起吃泡面……我们希望,以这样贴近的姿态,去近距离感受她那颗高洁美丽的心,去探问她不同于常人的人生追求。
这个教师节,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位从成都到高原支教的老师:谢晓君。
正午气温10摄氏度。8月底,海拔3800米左右的甘孜州康定县塔公草原,已经笼罩着深秋的寒意。
在塔公乡江巴村牧民定居点,村长吾吉正在打电话通知村里各个小组长,9月10日教师节,他们要代表全村给6公里外的学校老师送去自家产的酸奶和省下来的白糖。这是高原人表达感激的至高礼节。
这所九年制乡村学校,海拔比塔公乡镇还要高200米。在塔公,人们都知道一位叫谢晓君的汉族女老师,她来这里8年了。记者见到谢晓君时,她正在学校指挥400名学生排练她编排的舞蹈《祖国你好》,热情奔放的锅庄配上欢快激昂的乐曲,这是学校的保留节目,将会在教师节表演。
舞蹈中有一个让谢晓君情有独钟的动作,同学们举起双手,手腕相抵,手掌和十指做出花的手势,一圈圈地围起,由低到高,400名同学拼成一朵巨大的花朵,“那是格桑花,草原的花朵,像孩子们一样。”谢晓君说。
在她眼中,两腮透着高原红的孩子们,像极了草原上最美的格桑花。谢晓君说,格桑,藏语为幸福的意思。格桑花就是幸福的花朵,别看它们杆细瓣小,却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花。
改变人生的草原之旅
与丈夫胡忠一起在成都石室联中教书的谢晓君,人生轨迹的改变,缘于2000年国庆大假的塔公之旅。
工作上,谢晓君也面临转型考验,学校最需要生物、数学、生活老师和图书管理员,而她是音乐老师,一双弹钢琴的手,初来乍到帮不上什么忙。
“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不服输的谢晓君,让朋友从成都邮寄生物教材、数学教材、图书管理书籍,一个人在夜里自学。她转型任教,只用了不到5个月。
2003年的六一儿童节,谢晓君作出了让丈夫也感到惊奇的决定:“留下继续支教一年。这里的孩子和天空一样纯净,他们需要老师。”
五颜六色格桑花的召唤
谢晓君说,成都的学校没有她,会有更多的好老师。而在塔公,她的作用更大,这里缺老师。
谢晓君去康定支教后,石室联中曾收到她的两封延期支教申请书。2006年初,是谢晓君支教的第三个年头。得知成都石室联中已经安排她在新学期任班主任,同时教初一14个班的音乐课,谢晓君只好放下写第三次申请支教的笔。
2006年秋季开学,谢晓君回到石室联中。但,她的内心经受着另外一番挣扎。她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回到成都,再也没有停电和寒冷的困扰,再也没有繁重课时量的负荷。成都的一切都很好,领导好,工作好,孩子好,家长好,当名校班主任的感觉更好。但,我内心常常涌动的却是一种歉疚和失落,因为我的眼前常常浮现塔公孩子们期待的双眼……”
谢晓君收到高原孩子们寄来的信,里面是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夹在书里做成了标本。“谢妈妈,我们想您!”“谢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啊?”这样的话语让谢晓君那么牵挂,“每次一读就落泪,就想回到塔公。”
决心已下。谢晓君悄悄瞒着父母,开始调动自己的工作关系。“给我办手续的工作人员很纳闷,为什么坚持去那么偏远的地方,是不是爱上了那里的小伙子?”谢晓君想起当年的调动场景,就忍不住地笑,“我当时就回答,差不多,不过我是爱上了那里的一大群人。”
“摔跤的山坡上也有浪漫”的扎根
康定县教育局王康乾局长现在还很感慨,谢晓君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位从成都教育系统将工作关系调入康定的,“仅凭这一点,她就感动了我们整个康定!”
2007年春季,谢晓君来到康定县教育局报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没有继续选择位于塔公乡上的西康福利学校,而是到了条件更艰苦,距离塔公乡镇20多公里外的一所九年制乡村学校。当时,这所学校刚刚选址完成,四排白色的板房和一顶帐篷就是学校的基础设施,600多名学生在此上课、住宿。
“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多当地老师都受不了,但是谢老师坚持下来了。”学校校长德吉央宗说。
谢晓君和另外4个教师姐妹挤在一间板房里。吃饭,要从100米以外的食堂端到大帐篷里。冬季风雪大,两层风雪帽和厚厚的围巾遮得眼睛连路也看不清,走一步要停一步。
4月风沙最大。大风一刮,漫天的黄沙扑面而来,让人无法躲闪。出门上一趟厕所,刚刚换上的干净衣服,就会变成土黄色。“这些都不算什么,大家团结一致,克服学校初创期的困难。”而今,随着学校工程建设的加快,一座现代的教学楼正在拔地而起。
刚到的一年半时间里,通讯,曾经是谢晓君与家里联系的最大障碍。“学校驻地没有手机信号,每次打电话要到一公里外的山顶上去打。”谢晓君指着校外的一座山丘,高原的山,看似平缓,实际行走却艰难,冬天冰雪覆盖,走一步滑两步;夏天浇过雨的土层,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这段路,谢晓君光上山就要用1个小时。
胡忠仍然在塔公,由于交通和工作太忙,夫妻俩一个多月才能见上一面。于是,每个周末中午,大家都会看到谢老师踽踽独行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爬山身影。
“看得我们都不忍心啊,谢老师付出了太多。”德吉央宗说,但身边的老师从来没有听到她对这里的艰苦环境抱怨过一句。
而在谢晓君装着五线谱的音乐情怀中,让自己多次摔跤的山坡上也有浪漫,“蓝天白云,大地青草,你可以躺着大声地跟父母聊天,跟丈夫交流工作和生活感受,那一刻,很幸福……”
事实上,这样的幸福是“骨头里面挑出的鸡蛋”,谢晓君选择在中午爬坡打电话,是怕遇到狼,尽管如此,她还是碰上过几回白天出来觅食的野狼。
随时装着创可贴的文具盒
“你看草原上的格桑花,太阳下每一朵都是这么精神抖擞。”谢晓君说,老师对待孩子,就应该像太阳照耀草原上的格桑花。
谢晓君给孩子们讲述草原以外的世界——
走出草原,翻过群山,有一个地方叫天安门,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从天安门广场上升起;走出草原,翻过群山,有一些更大的学校叫大学,那里有家乡草原最需要的知识力量;走出草原,翻过群山,再回望自己的故乡,它有最美丽的草原和最善良的乡亲,值得我们去爱,不管走到哪里……
这些谢晓君自己编写的励志话,和她的关爱一样,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学生们的心里。
学校创建时有600名学生,她是600名孩子的“妈妈”。现在学校有1000名学生,她是1000名学生的“妈妈”。师生们都知道,谢老师房间里的灯,是学校里熄得最晚的。
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0点半学生就寝,谢晓君的心思一直在课堂和校园。晚上,当学生们睡觉后,她还要查寝,为蹬被子的学生盖被子。等学生宿舍响起均匀甜美的鼾声,谢晓君才拖着一天的疲惫回到宿舍。
师生们都知道,谢老师晚上要用艾条灸敷她的风湿病。那是一个塔状的木盒,点燃艾条,用一个棉布做的罩子罩上,等木盒发烫,放在肚子上、腿上,慢慢地敷。“这个法子是其他老师教我的,对付风湿关节痛很有用。”敷热完后,谢晓君会披上军大衣,打开电热器,批改作业、备课,经常至凌晨两三点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谢晓君说这样的日子:充实。
而孩子们还看到了其他。六年级6班、来自江巴村的14岁女孩泽仁巴姆,最揪心的是谢晓君的手指,这双弹奏钢琴的手,来到高原后粗糙了很多。
“谢老师手上总是缠着创可贴,每次我们问她是不是手指伤了,她总说这样写粉笔字比较快。”泽仁巴姆小声地说,“其实我们都知道,谢老师手指甲都裂了,所以每次我们听讲都很认真,不让谢老师多写字。”
每次谢晓君上课,会拿出一个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上面放着彩色的粉笔,下面放着几张创可贴。“在高原本来皮肤就缺氧,冬天皮肤开裂也是正常,很多老师都用创可贴缠手指。”谢晓君说。在这所乡村学校的4年多里,谢晓君用掉了近5000个创可贴。
不能叫声“妈妈”的女儿
女儿在学校六年级6班就读,妈妈是班主任,但她在课堂上从没有叫过一声 “妈妈”。“学校里有些孩子是孤儿,考虑到这一点,我和胡忠让女儿在公共场合叫自己老师。”谢晓君说。
“我和妈妈有默契,别人都不知道。”小胡文吉笑着说。这个住在学生宿舍,会说一口流利藏语的汉族女孩,脸上也有两朵红彤彤的高原红。胡文吉的藏语名字叫曲桑拉,不仅同学们叫,连谢晓君上课点名也会叫一声“曲桑拉”。
胡文吉所说的 “默契”是什么呢?原来,谢晓君夜晚查寝时,总会来到女儿床前,裹一下被角,然后轻轻地在女儿额头上留下暖暖的吻。
谢晓君与丈夫都感到对女儿亏欠太多,夫妇俩没少和家里人争论。谢晓君的母亲郑文馨希望外孙女能回到成都读书,“父母去实现人生价值,不能让孩子也在高原上受苦。”
而从三岁就跟父母来到高原的胡文吉,似乎已经适应了高原生活,“这里的同学都很好,大家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相互照顾。”胡文吉说爸爸妈妈已经答应了,读高中的时候她就可以回成都了,“成都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她对记者说。
胡文吉最喜欢寒暑假,“放假了可以回成都,可以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剧。”
在高原学校,“每周给学生放录像,肯定不能照顾到每个人的口味,而我一天到晚都在忙,根本没有时间看电视。”谢晓君说。
这个暑假,谢晓君和女儿在家里待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娘俩很少出门,她们窝在家里看电视剧。“人家孩子放假回来总要到处耍,她们母女俩倒好,一天到晚在家看电视剧。”郑文馨说。
暑假,谢晓君终于能把心思全部放在女儿身上,这是迟来的补偿,虽然很少;对女儿而言,这是最幸福时段,可以在家里跟妈妈撒娇,即使只是叫声“妈妈”给自己拿一瓶饮料。
“忠孝不能两全”的理解
谢晓君说,能够支撑自己在高原坚守下去,也有来自父母的力量。“从小父母给我讲,忠孝不能两全,现在才真正体会到。”话里藏着她心里永远的痛。
2008年春节,大年初三,谢晓君的父亲谢景熹选择了女儿在身边的时候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还不知道,女儿已经把工作关系调到了康定。
“只要您当初说一声不让我去,我肯定在家照顾您。”谢晓君撕心裂肺地呼喊没有唤醒父亲,这位经历过朝鲜战场洗礼的父亲给女儿留下了太多的愧疚……
原来,调转工作关系这件事,谢晓君一直瞒着父母,也没有告诉大姐、二哥。
回想2003年,当谢晓君离开成都奔赴康定支教的前夜,父亲站在门口,看着女儿收拾行囊,竟落泪了。他曾在朝鲜战场上流过血负过伤,却从没流眼泪。谢晓君的眼泪也扑嗒扑嗒地滴在了背包上。
是母亲郑文馨过来相劝:“老头子,哭啥子,女儿支教是好事,你应该支持!”谢景熹的童年是在孤儿院长大的,他不希望女儿再受苦。“就是因为不让更多的孩子在孤儿院受苦,我们的女儿才要去帮助他们!”这句话果真劝止了谢景熹的眼泪。
“要去就把工作干好,当成是战斗,别怕吃苦。”父亲这句话,成为了谢晓君的一个精神支柱。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支教这件事做下去,我会像谢晓君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贡献力量,为家乡的孩子们开启一片新的天地。
第二篇:在基层播种希望
在基层播种希望
石各庄中学 王雪
2007年,一个难忘的年份,那一年的春天即将走出校园毕业的我,对人生忽然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对未来忽然感到无限的迷茫,我不断问自己:“未来在哪里?毕业怎么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国家的三支一扶政策,就在那一刻,希望似乎在一霎那出现,我的心顿时激动起来,热血似乎也在沸腾,要知道当一名优秀的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去农村回报父老乡亲一直是我的愿望!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上名。2007年8月份经过重重选拔和审核后,我如愿并且幸运地成为了一名三支一扶支教志愿者,经过严格的培训后被分配到了天津武清区石各庄中学,从此开始了我的两年的支教生涯。
一、在现实面前 梦想似乎有些褪色
一个人面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与世隔绝的感觉。起初的城乡差距让我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有许多的不适应,于是我满怀憧憬的心开始有些失望,梦想在现实的面前有些退缩了。好在在此期间,我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渐渐习惯了支教生活,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师生之间亲如朋友,为我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充足优良的条件,我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更加热爱和珍惜现在的机会。
二、坚定信念 我更加无悔我的选择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经在旗帜下许下的誓言不断在我脑海中涌现,临行时市领导勉励的话语时不时萦绕在耳边,在我悲观失望的时候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慢慢的,我融入了我的支教生活,也渐渐地投入了自己的工作。于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信念。更加无悔于自己选择。
通过在校学习,为我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让我能够迅速适应学校工作,并在老教师的带领与帮助下,融入备课、听课、评课等众多教学活动,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与水平,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与沟通中,了解了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及时有效的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
我教的是初二两个班的物理课。学生们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天真无邪而且充满着朝气。每每站在讲台上看到他们一双双晶莹剔透而又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总是充满了干劲,有种把自己所知道的、所学到的全部倾注给他们的冲动。于是我倍加的努力,在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并做好课后辅导。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个字、每句话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并能运用自如,为了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还用省下来的生活补贴安装了自己的电脑,到书店购买教学光碟和辅导资料,仔细分析和构思,用最简捷明了的方式向学生授课。
教学之余我跟学生们是要好的贴心朋友。我与学生们经常一块过课余生活,一起运动一起玩耍,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
三、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学习让我更充实
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毕竟初为人师,因此要下大功夫进行业务方面的学习。对自己所教授的课从内容到方法等各方面都应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初中知识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但当其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时我还是缺乏足够的方法与经验的。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具备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工作中,我在校园里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达不到的。在实践中,我更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向老教师请教教学经验。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勇于发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
我常常在备课时,边参考教学用书,边考虑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课堂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我坚决不允许自己搞特殊,从来不迟到、不早退,绝对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教师工作是一份良心工作,你付出多少,孩子们就会回报多少。当我的教学成绩从大幅落后于同科教师,发展为大幅领先于同科教师的时候,我更加认同,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与学生的心灵互动。两年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孩子们与我已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两年来,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特别对我来说,通过支教工作,已经让我充分了解的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掌握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学会了如何教好自己的学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工作是一份示范工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平时的点点滴滴都会看在学生心里,所谓为人师表,正是如此,学生会对每一位老师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只有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获得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
支教工作相对苦点、累点,但也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支教工作的磨练使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体魄更加强健、人格更加完美。我记得一位支教同仁在博客中的一句话:“有一种工作,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四、支教 让我感受到人世间更多的温暖
自从选择了支教,踏上支教的道路,我所感受到的总是处处是关怀,处处是温暖。区里领导经常慰问我的生活和工作,学校领导更是对我关爱有加,平时还在生活中给予特别的照顾。学校里的同事更是对我视如亲人,经常从老家拿来农产品给我,看我晚上一个人在宿舍很孤单,便邀请我到家里吃水饺„„
最最珍贵的,是我们支教战友们所建立的亲如兄妹的感情。我们互相温暖、互相照顾、互相勉励、互相学习,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这些兄妹总是尽力不让彼此感到孤
单。周末,一块去赶集;春天去地里挖野菜,馋了就一起买条鱼或是买只鸡,日子虽然简单却是其乐融融。
支教生活给了我一段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给自己人生划下永不磨灭的记号。支教工作让我亲身体验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使之更加坚强,我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支教工作也塑造了我的人格,使之更加完美。让我对农村的情况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让我在人生这条漫漫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支教工作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重温自己的支教生活,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是它让我受益匪浅,更使我对支教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能成为一名支教教师,是我无悔的选择,支教生活所焕发的光芒将照亮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我相信,这两年的工作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实现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深深地感触到:我是在用两年的时间做一件让我终生难忘而又使我终生受益的事情。
第三篇:在基层播种希望
在基层播种希望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出象牙塔,放弃城市高薪就业的诱人机会,远离都市绚丽多姿的精彩生活,毅然来到基层,扎根农村。他们,用青春和激情为美丽的乡村增添了活力。
有人说“你们真傻”,他们却说“到农村去,那是锻炼意志、磨练品格的地方,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怀着这种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将爱心和希望薪火相传,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就是青年志愿者!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要求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明确提出了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全国累计选拔招募的16.7万名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在各地乡镇一级的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上。他们不怕艰苦,敢于担当,服务群众,奉献青春,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给当地带来了知识和力量,带来了憧憬和希望,为农村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犹记得,2012年9月9日晚8时,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上怀着“他们因播种光明而美丽,你我为弘扬崇高而寻找”的宗旨,我们跟随着主持人,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又一次视觉的震撼,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无尽的感动。“美丽的田野孕育美丽的心灵。”乡村教师用朴素的情怀书写着崇高与博爱!“老师好!”“老师好!”多么清脆,多么嘹亮,多么甜美,多么温暖的问候!在飘洒着书墨气息的九月,她不仅仅响彻了央视的演播大厅,更加响彻了全中国千千万万个教师的心扉!这个场景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小男孩,系着红领巾,背着小书包,骄傲地挺着小胸脯,用力踮起脚尖,满含着对教师的感恩,满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满含着对大山外世界的期待。那是一个为爱而感动而倍感温暖的夜晚!那些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乡村,为爱坚守,播种希望的乡村教师都是最美的!他们为我们青年大学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农村基层的感人故事。他们是支教大学生邓丽、杨朝丽,支农大学生郭军,支医大学生陆玉秀,扶贫大学生张鸿烨。他们代表了广大“三支一扶”大学生,也代表着那些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大学生。看到这群可爱的青年人,我们更加坚信,他们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因为在祖国农村基层广阔的天地间,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正用青春播种希望。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是最有理想、最进步、最活跃的群体。90年前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凭借一腔爱国热忱,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21世纪的今天,青年志愿者们积极投入“三支一扶”活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是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在贫困山区孩子心中传播文明、播撒希望,为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的同时,新一代青年也在基层服务中接受精神洗礼,在艰苦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心中无不闪烁着梦想,那么现在就是我们努力实现梦想的时候。我们是在新社会红旗下长大的青年,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亲爱的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青年的神圣使命,这就是我们的光荣梦想。对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时代青年来说,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青春,只有接受党的领导,献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不断改造世界观,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才有光明的前途。在当前,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大潮,找到自己准确的坐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卓越,奉献青春。在自己的岗位上绘彩描金,才能使自己的青春与时俱进光彩飞扬。
作为三扶一支成员的我起初在心里对基层的认识并不是那么的专业,从小生活在生产建设兵团的自己只是知道那是生活条件比城市、城镇要稍差或者差很多的农村。但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是我的发源地,是我生命的来源,我并不曾嫌弃她的贫穷与艰苦,我是这里的一份子,是这片土地培育了我,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本来就是兵团人的精神,理所当然,我需要为她奉献我的青春,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因此对我而言,那不叫基层,那叫家乡。
而希望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希望总能作为我的指向标,成为我人生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小时候希望让我们学会长大;后来,希望让我们学会奋斗;高中,希望让我们懂得拼搏;大学,希望让我们学会展望;今天,希望让我在已有的工作职责中学会坚持。人生,走过的这些岁月,一直都是希望伴随,不离不弃,它始终陪伴在侧,无论伤心难过,无论喜悦高兴。2012年8月,我终于如愿以偿,与众多的志愿者一道来到乡镇来到兵团。对我来说,所谓的基层艰苦不叫艰苦,对我而言兵团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这里是我的故土。曾经我怀揣着对大学的美好愿望走进大学学堂,那时我曾想或许有一天我会荣归故里,为这片贫瘠的土壤带来希望和财富。在学校,我学习的是知识,收获的是财富,我时常想起家,时常想着放假了,回家。今天,我回来了,我是一名志愿者,虽然我并没有像曾经想的那样富有,但是,我即将要在这边天空下播种属于我们每一个志愿者的梦。我也喜欢大城市的繁华,喜欢站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中间看车辆的 川流不息,看人来人往,喜欢在高楼的脚下仰望它的容颜,喜欢在灯火璀璨的商城里穿梭,喜欢那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我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还是我曾行走的那些繁华,或许都是我所喜欢的、所爱的、所怀念的。我想所有人和我都是一样的。但是今天,它离我很远了。我离它也很远了。我们来到基层,看到的是贫苦,体会的落后,感受的是痛楚,我们后悔,我们后悔怎么会做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埋怨,我们要放弃,要离开。可是,我们看到了前面的道路,选择了坚持与守候、留下。无论结果是什么,无论过程是什么,将来会怎样,但此刻,这便是我们的抉择。
不止一次的幻想过工作的环境,独立的办公场所,独立的私人空间,充实的业余生活,丰富的其他活动……很多,所有能想到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像过电影的一样在自己的脑海里盘旋。不过,如今我感受到的是每天除了忙碌的工作却还不知道自己一天做了什么之外,似乎再也感受不到其他了。没有想象中的繁华,上班下班之后似乎便只剩下睡觉了。枯燥无味,但是当每天躺在床上那一刻,已没有了那些不满与不悦,有的是我该做什么,怎么做;有的是好好做好自身工作,鞠躬尽粹。此刻的我,在没有繁华的街灯下努力的工作,这里没有我所期待的,但是有无限我要做的。我不再那么的浮躁,只是在梦想繁华的背后默默的哀悼青春,曾经浪费在虚无缥缈的岁月——大学里那无所事事的过往。在岗位上,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有价值。在这里,我们没有能力说,少了我这里便不能运转了如此的夸大自身的作为,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有我还是可以为这里的一角贡献绵薄之力。志愿者,对于身边的朋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份,在他们心里,他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我们留在了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但是我们却无法向别人阐释我们的身份“来源”,这样的尴尬曾让我无奈不已,我似乎在集体的边缘做着组织需要我做的事情。曾经埋怨,曾经伤感,曾经想要放弃,背井离乡,他乡闯荡,可是我没有那份勇气,我想,如今的这一切也是机会吧,不能轻言放弃,放弃了我现在拥有的或许我就选择了放弃了我的梦想,我的希望了。转眼,我已经在这里呆了快一年了,我需要的是将那已经付诸东流的杂乱思绪抛弃,扎实完成任务,让那所有的埋在记忆力,让岁月风华。今后在这里,怒放生命的花,不是被无情摧残,而是将希望深种;在这里,我收获的是对如今工作的执着,对青春岁月飞奉献,对家乡的支持,对未来道路的选择的坚定;在这里,播种希望,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扎根基层,让我用满腔的热血,让青春烈火燃烧永恒,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用所有热情换回时间,让生活的每一天都精彩无限;用勤劳的双手弹起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自己生命的每个乐章;用青春昂扬的激情,奏响出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让年轻的梦没有终点!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在基层 播种希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播撒希望在基层 商南县白浪镇九年制学校张毅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还是在儿时,我的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地在我心中,生了根,发芽了,长大了。今天,它终于结出了果实——我也成了一位老师。当我还怀着期望看“老师”时,在他的周围总围着一圈光环,“春蚕”、“红烛 ”、“灵魂的工程师”。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一份崇敬走进了教师的队伍,当我穿过了它面前的光环,走进了它的内核时,也渐渐地理解了它的内涵,教师也是平凡的,普通的:就如一颗小小的铺路石,也只是社会中的沧海一栗,大多数的老师,都只是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燃烧尽了自身全部的光和热,再悄悄地退下了,没有惊人的事迹,没有辉煌的成就,犹如一块黑板,曾经写满了神奇,最后擦去的都是功和利。但在老师的手中,都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希望,这就是教师的全部财富,也是教师的神奇之处。当每个生命来到这世界上,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块空白的土地。很多的爸爸妈妈细心地给它浇水,施肥,唯独望了播下种子,于是他们就带着这块空白的沃土来到学校,请求老师在那儿播种。老师便大把大把的把金种子散向他们的心田。老
师的关爱,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热爱生命的种子;老师宽容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善待生活的种子;老师的才华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渴求知识的种子;老师的期待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当其余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扎下根,成为泥土的一部分时,这希望的种子变成了上面最灿烂的一朵花。于是,老师笑了,笑着等待结出希望的果实……
不知不觉工作在基层近两年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想想当时报考振兴计划从医从教的热情,培训期间的见闻,到现实工作中的艰辛和快乐,走过的道路让我在白浪镇这片乐土上成熟了许多…,有一种生活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纯粹。
2011年12月3日,我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被商南县教育体育局派到商南县白浪镇九年制学校至今在这个学校任教。细细回味,我在教育战线上度过的数个春秋,微笑过、哭泣过、感动过、彷徨过,带过低年级,带过高年级,在不断地总结分析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典------那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一切因爱而生,一切从爱出发。我有责任和义务教弟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做一个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当我怀揣爱生如子的心和他们在一起时,我就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当他们不经意的犯错时,我会诚恳地指出;当他们情绪低落时,我会用眼
神和语言鼓励;当他们身体不适时,我会像妈妈去关爱;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我会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点石成金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把爱镶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镶嵌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中,播撒在他们的心灵里。
当我慈祥的微笑、赞许的目光、亲切的话语、连同作业的批语,在孩子们心中激起涟漪时,我才真正领会到“教师”二字的丰富内涵,真正明白“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深重责任,当我看到桃李满天下的日子,也就是我的爱洒满天下之时。
清晨,当黎明的曙光射进教室,我已静候在三尺讲台旁聆听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那是天底下最动听的乐章,而我仿佛在享受人世间最美的旋律;黄昏,踏着最后一抹儿夕阳,我目送他们安然的离去,我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夜晚灯光下,看着孩子那稚嫩的笔迹,在我严格要求之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便感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地追求与安慰。
然而,工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班里淘气韧性、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暴自弃的学生时常有之,他们常常使我头疼万分,不知所措。但身为人师的这颗心告诉我:不要放弃!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颗草都有泛绿的时候。用爱去宽容他们,呵护他们,赋予他们怒放的生命。我相信:野百合也有美丽的春天。
一年多的工作实践,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感悟,特别是做为一名教师,既要有严师的风范,又要有慈母的情
怀。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失去亲人的痛苦。去年年底,当我们沉浸在合家团聚的时刻,而年幼的他却承受着失去父亲的悲痛,我心里在痛恨这位年轻的父亲自私冷酷、不负责任之余,更多的时候是对他充满着忧虑与同情。我该用什么方式来抚慰这颗受伤的心呢?开学了,他一如既往地来到学校,当我真正地面对他时,我觉得一切言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沉默了好久,我说:“到老师跟前来好吗?”望着他那无助的眼神,那颗幼小的心灵现在也许还无法丈量生与死的距离。我轻轻地告诉他,你知道吗?你不在的这几天,我们都很想你,同学们有很多知心话想对你说,你一定要坚强!你是男子汉!几句简单的话,使他顿时泪如雨下。他哭着说:“会的,老师,同学们,我一定会坚强!”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习上我们时时关心他,生活中,我们处处照顾他。我惊喜地发现:久违的阳光又一次回到他的脸上。
背负记忆的行囊,一路采撷他人的野果琼浆,只为自己能够成长为教坛的一颗长青之树。一代名师魏书生老师那诙谐幽默的谈吐、那渊博的学识,让我崇拜不已。大灾面前,谭千秋老师那无悔的抉择,用男儿血肉之躯托起人间最美丽的彩虹,他是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一个是生者永无止境的燃烧,一个是死者用一种舍己的大爱共同谱写对人民教育的无限忠诚,更奏响了新时代教育嘹亮的凯歌,他们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我,更鞭策着我。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该耐心、细心。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对他们充满希望,真诚地爱着他们,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女儿或者儿子,把浓浓的师爱化作每一个孩子心中最美的云彩,一定会有更多的奇迹和惊喜。人生因为事业才显示生命价值。我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我将继续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分分秒秒地珍惜宝贵的时间,真真切切地爱着所有的学生,踏踏实实地做着该做的工作,这,就是我的平凡人生平凡路。套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作为我的结束语——一个好老师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误人子弟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骄傲地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孩子。
是呀!既定目标,行无彷徨。平凡之中,更能彰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勇敢地去做叶的事业吧!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一次释放它的魅力,让教师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再次镀上它金色的光环。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至死不渝的情怀将滚滚红尘中种种诱惑淹没,更让那些功名利禄随着一江春水付诸东流。我坚信: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心,足以让我的人生写满精彩!
第五篇:在基层播种希望 征文
在基层播种希望
如今的社会,虽然在发展,仍是有一些地区存在着发展上的差距。面对着这样的差距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走到基层去,在基层播种阳光,在基层播种希望。
_____ 题记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碧绿的草地,早上推开窗都会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虽然是一个市,但是它非常的小,人口少,在周边地区经济仍是落后发展。我看到过许多人仍然为了生活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们可追求的,也是唯一可以追求的只是也只能是吃饱,穿暖,别生病。
在我上学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上学需要学费,而对于那些贫困的家庭除了吃饱穿暖别生病以外,对于知识的追求是渴望而不可及的。现在国家重视教育,知识是改变贫穷的唯一武器,义务教育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提供了希望。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的,我希望能通过我,为家乡的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力量。二零一二年四月我在北京工作,实习期马上结束,由于表现优秀领导决定正式聘用我,而且比其他人高一
个岗位。我是从朋友那里听说参加三支一扶这样的考试的,于是我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参加考试,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家乡的基层工作中去。
依然记得在呼和浩特培训的那些日子,有一位内蒙古经济学家给我们上的一堂课,讲的就是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趋势,内蒙古经济能源,内蒙古的国家重点开发能源等等经济发展问题,其中有一些话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兴安盟是内蒙古发展落后的地方,是重点扶贫的地方。然后我就在想,为什么我的家乡发展落后,为什么要拿我的家乡当典型,可能人都有这样的心里,谁都希望别人说自己好,我当时想了好多,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大,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坐在这里的人这么多,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在基层去做点什么,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把这顶典型的帽子摘下去。培训的日子是短暂的,通过在部队的生活,更加坚信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
通过体检,九月份我被分配到了离家一百零九公里的小镇上,成为一名美术老师。在这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地方,一条街,步行南面走到北面仅仅需要二十几分钟,人口少得可怜,仅有的两趟楼房还是今年新盖起来的,几家 商店,几家饭店,一家歌厅构成了这个小镇上最繁华的“商业区”。
当我走进学校的时候,更是说不出心里什么感受,一排红瓦粉色的平房,一个空荡荡的操场,没有草坪,没有滑梯,更没有一些体育器材,围绕着操场的是一圈随风沙沙作响的老树,仿佛在唱着一曲曲悲凉之歌。老校长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他告诉我,这个学校从来就没有一位专业的美术教师,我问道,那么孩子们的美术课怎么上,他说:“就是照着美术课本画一画,要不然就上别的课,这回来了一个美术老师,孩子们不定高兴成什么样呢!”如果我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我就会感到欣慰了。
我向老校长了解了一下学校的情况,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最多的人数不超过二十人,最少的仅仅九人,还有一个幼儿园在一到六年级的后面,也是新盖的,但是因为没有专业老师,不能午睡吃饭等问题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然后老校长领我去了办公室,分给我一张办公桌,上面有放电脑的专用位置,但是没有电脑,老校长说,这样的桌椅还是新换的,电脑还得等有条件了在说。可想而知孩子们更是没有上过多媒体那样的课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更是少的可怜,视野更是由于条件的限制狭隘不堪,突然有一些心酸,有一些难过,这就是基层,它需要更多地人,更多对它有用的人!
还记得第一次拿着笔记本电脑用课本以外的资料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孩子们的兴奋劲儿,当他们看见他们所不知道的新鲜事物,他们每个人的眼中,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感动,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啊!
学校没有宿舍,我在学校的后面租了一个房子,是一位在那里教了一辈子学的老师给联系的,说实话我真的很感动,没有住的地方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帮我想办法,他们是伟大的,在那样的地方播种着希望。学校在山脚下,每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的笑声,树上小鸟的叫声,蔚蓝的天空,白白的云,这一切仿佛融合在天地间。
基层最需要那些热爱生活,热爱社会,敢于拼搏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这个世界会变得灰暗,大学生都是这个社会的天之骄子,他们拥有着知识,拥有着改变命运的力量,社会培养出他们不是为了让他们“天高任鸟飞”,而是真正的投入到需要他们的地方,为社会做出贡献。
很多人都在为这片曙光而努力,做出贡献。记得我刚到那个小镇上的学校,来了一些马来西亚四驱车队的爱心捐助人士,他们来到这所希望小学,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桌椅,校服,学习用具,每一位孩子都捐赠了一百块钱,每一位老师都有二百块钱的生活补贴,这些物质虽然不能改变太多,但是他们确实给这里带来了属于这里的每一份感动,在他们离开的时候,孩子们居然哭了,谁说眼泪不值钱,在这里眼泪是最宝贵的馈赠,孩子们最真心的,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共鸣。我无意中在网上和我的大学同学聊起了孩子们,我说孩子们没有课外读物,记得小时候我在班级还有图书角这样的地方,可是在这里他们什么都没有,那么孩子们通过什么来了解这个世界呢?我的朋友他也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他马上就从遥远的地方邮寄过来一些课外读物,虽然不多,那也是一份投入都基层中去的小小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说过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那么积少成多的这份力量一定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所以不要这样认为:我的力量渺小不堪,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没有必要在基层吃苦受罪。那么你就错了,社会就像一条流动的大河,而我们就是这条大河的支流,没有支流的汇入,大河会干枯,只有一条支流的汇入,大河也会干枯,要有源源不断的支流,才能造就鱼肥而美的社会。
我们要知道,基层需要我们,我们也同样需要基层,因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一份力量,壮大基层力量也就是巩固社会的发展,没有没有用的人,只有不作为的人,那么你是希望成为有所作为还是碌碌无为的人呢?就像鲁迅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基层不需要“死人”如果你已经走到了基层中去,就不要做所谓的“死人”碌碌而为的混日子,像僵尸一样没有人格意识,要用你的激情和青春铸就基层最稳定的堡垒,然后就像工程师看见自己设计的楼房,一层层盖起来的时候的满足感。
“三支一扶”这一计划国家实施了七年,七年以来“三 支一扶”计划为农村基层充实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缓解了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状况,为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村基层送来了一批高校毕业生,引领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为农村基层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优化了农村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奉献,受到了基层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在他们心中,“三支一扶”计划成了民心工程、人才工程、利民工程。
大学生应该成为基层最活跃的力量,带动当地的发展,为贫穷落后的农村建设带去希望,祖国的建设有你们,祖国的繁荣靠你们。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要认真的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基层中寻找实现自我价值,寻找实现自我梦想,圆自我梦,成就“中国梦”。在基层播种一个太阳,然后长出许多个金黄色的太阳,让希望的金光照亮那里的一切,给自己的人生写满精彩的一页,那就是属于我们的崔璨钻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