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作文教学的“新”艺术5篇

时间:2019-05-13 13:3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求作文教学的“新”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求作文教学的“新”艺术》。

第一篇:追求作文教学的“新”艺术

追求作文教学的“新”艺术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的重要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传统,效果偏低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且认为行之有效解决办法就是“教”与“学”的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作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化素养。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就是考察应考者的作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性质和地位也作了相关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就必须摒弃当前教学中那些阻止、妨碍创新意识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做法,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创新精神。但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陈旧以及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种定式,弱化了创新精神,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作文变成一项僵硬呆板的活动。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硬是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分数和教师的双重压力下,受的束缚也很多,很难张扬自己的个性,更别说开拓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作文表现出来的大多都是老师课堂上教的,严重缺乏个人的见解,因此形成的作文也都是一种固定模式。结合本人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感受,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单调

中学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就是教师一味的灌输、传送知识,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知识“复制”的过程。教师通常的就是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主体性可言。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明确,作文训练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知识缺乏连贯性。这些都是“师本观”造成的,就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自身为本,在进行问题考虑和分析时,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强加给学生,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生这个受体来得以表达。

这种“师本观”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就是:首先,老师命题。在命题之前,没有经过周详的考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且参杂着很多的主观因素,题目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也不可能对写作抱有高度的热情。其次,进行指导。粗略地给学生分析题目,进行一些相关的指导,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干脆就撒手不管,任凭学生自由发挥,导致出现大量的偏题之作,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然后,草率评改。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作文评改,具有很强的主观因素,所以通常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评改会有不同的分数,给予的评价也悬殊极大甚至相反。最后,公开讲评。在这一环节,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主体性。一方面将学生的作文分为不同的层次,另一方面筛选出几篇“范文”来进行详细讲解,让其他学放弃自己的个性和观点来对这几篇“范文”进行模仿。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必然就没有了创造的激情,他们的文章也就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而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是题材单一,结构雷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作文的教学本应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不是固守陈旧,方法单一,这样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虽然每个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都形成了各自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对自己方法的实效进行检验,重复使用着同样的方法。一个教师通常只有一种教学方法,要么就是单纯地强调写作要点,要么就是通过范文的讲解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仅限于课内,没有利用到课外的一些素材来辅助教学。很多教师都缺乏作文指导的专业技能,不能让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审题能力。学生通常在进行写作的时候通常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唯一可采取的办法就是胡编乱造,内容虚假空泛,没有自己真实的个人情感。

教师讲解作文的方法也比较单一,通常不厌其烦,从开头到结尾,可谓是面面俱到,过分的强调行文的格式,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无形之中给学生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使学生不能逾越。通常老师讲解得越是详细,越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教师仅仅通过口头上的讲解,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为了减少麻烦,教师通常在作文指导时过分依靠现成的范文。因此,老师往往传授的是“应试”的方法,甚至单纯的让学生熟记各类范文的格式,最好加以背诵,完全把学生当做是考试的机器培养,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三)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学生写作的最大的素材来源是什么?是生活,凡是与学生有所接触的人和事都可以归为生活的范畴。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之内,恪守成规,缺乏创新,学生也被禁锢在课堂之上,与生活失去了联系。具体表现在:其一,作文与生活隔离。一说起作文,教师就将目光局限在教室的范围之内,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较好作文。其实不然,社会才是更加重要的课堂,学生的生活融于社会,因此,作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章。就目前来看,教师对社会这个课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生活的重要性,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其二,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时,没有接受生活教育。教师通常习惯性地以教室、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认为只有书本知识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就是说要把整个社会看成一个大学校,把整个的社会生活内容看成教学内容,劳动和做事的方式就是教育方式。语文学科的生活教育,就是要过语文生活,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词造句的流利,要尝试开会发言写通知搞创作的语文生活,要尝试做老太婆思想工作的语文生活。总而言之,就是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没有突破。

二、作文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但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学生学习作文最直接的目的还是为了语文文化知识,以获得教师,家长,学生心目中共同期待的分数。学生为了拿到升学的一张门票,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魔掌”。作文不管是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是必考的一项内容,并且占有很大的比例。

(二)教师认识不到位

作文虽然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占据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基本上就能应付考试。众所周知,作文水平的高低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提高作文写作水平,不仅有利于文化成绩的提高,而且能够增强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师傅领进门,修为在个人”,一个学生的文化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个人。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只要学生足够努力,就没有学不好的东西。可是现实情况是,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无话可写,即使这样学生也不会注重写作能力的提升。因为在他们看来,语文的学习不是靠一篇作文来衡量的,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语文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成绩。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作文是写作其实就是基础知识合理运用的过程,如果学来的知识不会用,那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学生个人对作文的不重视是导致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

三、改善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教师教学的“新” 1.教学理念的“新”

要改变当前教师的教学观念,把作文教学看作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升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专门的作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作文的练习。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作文的学习看作是一门单独的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作文课并不是由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踊跃发言,逐个解决学生的疑惑。课堂上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随堂联系,保证作文学习的时效性。2.教学手段的“新”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教学任务局限在课堂之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其实,生活才是最好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让他们体验自己的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中,通常会出现一些经典的镜头和感人的画面,让学生养成一种随笔记录的习惯,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不应该仅限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应该因材施教,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本人认为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阅读与写作并进。曾经本人做过一个实验: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级,一开始两个班的作文写作的平均水平不相上下,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求1班的学生一天至少额外阅读一篇优秀作文,第二天进行随机抽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而2班进行正常教学,一个学期下来,1班的平均写作水平明显高于2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当前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3.教学模式的“新”

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出题——分析——写作——讲解的教学模式。我们虽然不能否认这种教学模式,但是至少可以不断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尝试着不断变换教学模式,首先出题,然后让学生自行审题,审题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再随机检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最后教师再进行分析。因为学生之前是经过独立思考来形成对题目的理解,通过其他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来进行对比,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思考角度与其他同学,老师有什么不同,在哪里出现了偏差,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其实,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适应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就应该采用。

(二)学生学习的“新” 1.写作思维的“新”

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写作思维,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也基本雷同。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学生写作时立意才能新颖,才能各不相同。立意就是确定文章主题的过程。“文章以意为主”,也就是说,主题才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和灵魂,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价值的重要标准。立意要深刻,新颖,就必须由表及里,变换角度来进行思考。人们的思维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对于同一题材的文章,学生往往表现出相同的思维习惯,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一般化,老生常谈。所以必须要进行变向思维,选取最佳角度。比如“育人”的话题,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学校育人的问题,如果基于社会上不文明的行为而进行立意,就会显得特别有新意,且令人深思。2.写作方式的“新”

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往往采取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大多数文章也是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新意。写作方式的“新”主要表现在文章的体裁,结构和手法上。比如采用文言文的写作方式,虽然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写作手法。又比如,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可以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继续往下读的欲望。因此,写作方式的新颖也是文章的一个亮点,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3.写作材料的“新”

选取新颖的材料,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富有生气。要做到材料的创新,学生就必须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要求,以一种独到的眼光从素菜库中选择最佳材料,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材料的新颖是建立在宽泛的阅读量基础之上的,显示出学生素材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文章要想打动读者,就必须选择让人怦然心动的素材。那些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作者运用特色鲜明、富有感情的材料形成的。比如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学生就以他和继母之间的一种细腻的感情为题材进行写作,感人至深。小结

总之,要改善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师一方面要从自身着手,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写作思维,写作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冉臻,任晓华.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创新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08,8.[2]施建忠.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文学教育,2010,(7):122-123.[3]吴晓花.浅谈如何走出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5):72-73.

第二篇:不断追求教学的新境界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 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 :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忘记了教学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锤炼与提升)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理想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教学应当同时关注这两个层面。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值得去过。回归可能的生活。

3.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

第一生活现象的更新

第二生活问题的更新

第三科学技术的更新

第四文化意识的更新

第五社会关系的更新

帮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深刻认识生活,保持时代性,是对本课程教学的挑战。

追问二: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1.学生需要关怀而非冷漠、理解而非说教、尊重而非霸道的教学氛围。

2.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并不一定等于教学的高效益。

3.教学中评价表扬的异化。

此类问题的产生与评课导向有关。

追问三:如何实现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1.适宜、适当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的表演化问题。

2.在教学中必须反复追问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有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3.重视仅仅追求教学形式的负面影响。

追问四:学生作业形式、功能如何拓展?

1.作业是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

2.对本课程作业的功能的认识

3.本课程的“高水平作业”:调查采访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分析性作业、综合作业、养成性作业。

第三篇:追求艺术的生命——徐悲鸿

追寻艺术的生命——徐悲鸿

悲鸿实验小学 四(1)班 裴梁烨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追寻艺术的生命——徐悲鸿》。

开学初一拿到课文,我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到《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老师讲完这节课后,带着我们一起观看了讲述徐悲鸿一生的纪录片,更让我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一代画师有了深刻的了解。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学者一样,出生贫寒的徐悲鸿,在追逐理想与维持生计中度过了他,沧桑、沉重而又伟大的一生。

徐悲鸿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正因为我也出生于徐悲鸿的故乡,从小耳薰目染,对于他的事迹才略知一二。其实对于绘画,我一窍不通,对于大师,我也仅闻其名。虽不懂欣赏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但就是这篇课文,这几部写实的纪录片,使我读出了对徐悲鸿其人其事的浓厚兴趣,读出了对徐悲鸿精神的强烈认同,读出了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沉重而真切的历史使命感。

细细品味,才真正体会到,他的一生是如此艰辛。在看到他由于生存压力流落街头,动念自杀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助;看到他为了真心开始新的生活,不惜贴钱贴画与蒋碧薇了断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奈;当看到他颓然倒地竟无法写下遗嘱时,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伟大的人必定是孤独的,正因为深感孤独,青年时代的他就为自己改名“悲鸿”。“悲鸿”,一只飞翔于天际的孤独鸿雁,象征着画家的艺术生命的孤独。

老师总爱问每一个孩子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要开飞机,有的说当老师,有的说考大学,每一次我都脱口而出:我想成为一个画家。年幼天真的我也曾披上床单扮演戏中人,也摆出戏中人的姿势,也唱着无词的歌。我想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隐藏着创造的奇迹,而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则不再有很多可能。你的家境,你的朋友,你的恋人,你受过的教育以及你所处的社会正在决定你必须是怎样一个人。一切都在无可奈何地安排下走向平庸。我想,当一个人的梦想一再被否定却能始终如一的实现自我的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徐悲鸿就是这样的人。徐悲鸿自小就学画,而出身贫寒的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支持他去学画,他的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不允许儿子学画,而是教导他熟读诗书经传;然而,天生我才,必有所用,徐悲鸿似乎注定是一位画家。当有一天,他的名声享誉国际,回首走过的路,我想他必定惊叹不已。因为那路途的起点,站着的是一个穿着粗布衫的穷孩子,那个孩子出生在一座寂静的江南小镇上,若干年后,孩子长成了血气方刚的青年,站在黄浦江畔,那时父亲贫病死去,母亲独守在家,妻死儿夭,他也在偌大的上海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他纵身一跃,中国便没有大师徐悲鸿。然而,他在那样的境况下挺过来了。他的梦想依然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画家。他成功了。

重要的是,徐悲鸿的学术功力和成就也许是我们难以到达的,但前人的光芒正可以为后继者引路,没有动荡的社会,没有饥荒的困苦,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是否能坚持最初的梦想,谱写别样的人生,也许在这位一代国画大师身上能找到让我们执着与坚持的原因。

第四篇:物理教学新课引入艺术探讨

物理教学新课引入艺术探讨

一、新课引入的意义及目的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新课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新课引入是上一堂成功新课的第一步。好的新课的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好的新课的引入,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地、艺术性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如何设计物理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课如何引入?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兴趣产生于对事物的好奇,需要来自对活动目的的认识,责任源自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兴趣、需要和责任都是激发、维持学生主动学习愿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水平,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重视知识价值的发现,关注物理学学科与自然、社会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性,树立学习的远大理想;尊重学生的选择,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让课堂教学的引入成为学生愉快学习之旅的开始!一般好的新课引入都渗透有启发性、情景性、趣味性、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参与性、实践性、评价性、探究性和美感性等多个因素。在此就这些因素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浅谈如下:

1、启发性。运用启发性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以先通过“硬币跳高”游戏启发学生是什么力量把硬币抬起,从面引发思考。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或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等。如设疑:飞机的机翼要设计成“上凸下平”,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所学《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比较机翼上、下方面压强大小,从而理解机翼升力的产生。教学实践证明,引入环节一旦具有启发性,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局面。设计渗透启发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力求针对性,所选问题应是学生最为关注、最感兴趣,又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问题。

2、情景性。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一节中,在一密闭的盒子上开一小孔,让学生通过小孔向内观察,因没有光的照射,学生看不到任何东西,然后揭开盖子,学生看到老师事先放置在里面的小白兔。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3、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棒”的游戏,教师先让两位同学各自抓住木棒的两端,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

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当然设计渗透趣味性的引入环节,要注意把握分寸。

4、知识性。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然后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5、感染性。感染性是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从中品味到它包蕴的思想,从而激起强烈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在引入环节中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感染性:①、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对老师产生崇敬的情感。②、介绍物理学史从中得到人生感悟,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实用性。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例如,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虎口钳口上为什么刻有花纹?1度电是什么意思?等等。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7、参与性。这里所说的“参与性”,既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参与新课引入活动,又指学生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引入环节更完善和更有实效。例如在讲解教材中的《热机的效率》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课前准备的背景材料,可以达到不错的教学教学效果。设计渗透参与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教育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实践性。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好动,教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设计含有实践性的引入环节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围绕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其形式有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赛一赛等、设计渗透实践性的引入环节,一般应注意: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花费时间少,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要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如在讲解《电压》时,进行分组进行连接电路“元件”的比赛,这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9、评价性。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渗透评价性是很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发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示意评价,还可以用启发式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不仅可以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在于公平地对待学生。如在进行《欧姆定律》讲解时,先客观公正地对前一节课学生各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进行点评,能较好的进入新课的教学。

10、探究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猜想,然后进入新课讲解,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探究性引入,要求教师对教材和学情有很充分的了解,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同时对教学硬件条件也有更高的要求。

11、美感性。美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它具有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渗透与新课题相关的、能够引发美感体验的内容,让学生从新课一开始就感知到美的语言、美的情景、美的行为、美的教具等,从而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的学习新课。设计渗透美感性的引入环节,可运用多种方式:精心修饰教学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精心加工用以引入新课的各种教具。如讲解《声现象》一节时,先播放舒缓,优美的小提琴独奏片断,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12、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应注意两个方面关系: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较好地渗透这些因素,教学就会有吸引力。同时还应注意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还应该摆正两个方面关系: ①、摆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的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因此,初中物理课无论采用什么引入形式,都要简明扼要,生动有趣,有的放矢。努力做到不多设一个没有必要设置的情境,不多说一句不必说的话,不多做一个与课题联系不大的实验,不追求没有实际价值而徒有表面上热闹的课堂气氛。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以后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②、摆正热烈和凝重的关系。引入新课需要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因为在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会有热烈的情绪,大脑易进入适宜的兴奋状态。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单纯热烈的课堂气氛,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为无关的事物所陶醉,从而影响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设计引入环节时,首先应该适应本课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教师特点出发,设计出合适的引入新课的形式,使引入环节既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进行思考。

三、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形式

一般来说,新课的开始,学生受好奇心驱使,学习劲头较足,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种好奇心,使其转化为真正的求知欲,所以必须重视新课的引入。巧妙地、艺术性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新课的引入方法很多,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1、做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做有趣的并且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认识,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奠定了基础。而且能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例如在上《大气的压强》时,教师可以先演示模拟的《马得堡半球实验》,也可以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盖上硬纸片,先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在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实际演示,这时水不会洒出来,纸片也不会掉下来。这两个实验都会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这对本节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浅而在上《长度的测量》时,可事先印制许多易产生错觉的线段图,从学生的判断错误中引出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2、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物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使学生明确到这一点,则对新课的学习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在上《密度知识的应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条金项链或一个金戒子,问学生这是不是纯金的?然后教师说明要回答这个问题,方法有多种,但有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后就能掌握它了。

又如在上《蒸发》时,可让学生根据如何凉衣服才能让衣服干的快的事例,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3、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研究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上《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先介绍物理学史: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他的说法跟人们的某些日常经验相符。比如,用力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停止用力,桌子就停下来。他的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人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4、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

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引入新课,不仅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材料的回忆,使其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能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上《惯性与惯性现象》时,可先举例“当汽车突然起动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倾倒”、“人跑步时脚碰到障碍物,总是向前摔倒”,这些例子是学生经常碰到的现象,却说不清其中的道理。通过提问,学生就有了学好新概念的强烈愿望。

又如在上《液化》时,可先提问“如果我们在装有温度十分高的水的锅上盖一个擦干了的锅盖,过一段时间打开锅盖,在锅盖里面我们会看到什么?”学生会回答看见了许多小水珠,再问“那么这些小水珠是那里来的呢,它的产生有那些规律?”学好本节知识就懂得解释这种现象了。

5、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引入新课

复习旧知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过的旧知识;提出新问题,可以起到“承旧起新”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纵横的联系,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上《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时,可先用提问的形式复习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然后教师提出:放在水平面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对支撑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那些特点呢?

6、通过讲故事引入新课

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一大乐趣。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呤十遍还不一定就能记牢,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听就能较完整的复述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例如在上《机械运动》时,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又如上《大气的压强》时,也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得堡市的市民看到了一件令人既惊奇又困惑的事情:他们的市长,把两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空心铜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对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球,“连16匹马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或者只有费了很大的劲才能拉开它们,当马用尽了全力把两个半球最后拉开的时候,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象放炮一样。”市民们惊奇的问:“是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得这么紧呢?”“没有什么,是空气。”市长这样回答。而如果把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空气经阀门流进球里,用手一拉球就开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得堡半球实验。空气怎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压力呢?

通过这几种方法,可以简单方便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令物理教学更生动。

四、结论

总之,新课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新课引入是上一堂成功新课的第一步,好的新课的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在设计教学时:①、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水平,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②、应该适应本课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教师特点出发,设计出合适的引入新课的形式,使引入环节既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进行思考。巧妙地、艺术性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

第五篇:学习教学新理念追求高效新课堂

学习教学新理念 追求高效新课堂

新学期开学以来,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通过新进教师汇报课、各学科展示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在授课与评课中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积极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彦法文教授亲临教学现场,为我校创设思维课堂进行指导点评。我校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理论学习上,还是在教学施行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0月底,我校在任务重、学情紧的情况下挤出宝贵时间,安排初一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处主任的带领下,会同大学区东仪中学语文教师一起赶往浙江杭州建兰中学,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千课万人”全国中学语文“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

在会上,我校初一全体语文教师认真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思维型说明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浙派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吴丹青老师的诗意一般的《雨巷》、浙派著名特级语文教师赵群筠老师的写作训练《微点小博》以及杭州教坛新秀们的九节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堂,大家仔细记录教学过程,认真笔记教育智慧,积极与著名特级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

与会期间,我校教师还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与中学语文教学》、余映潮老师解读《2011年版新课标中的12条语录》等五场语文新课标下建立高效课堂的报告会,每个老师都在其中汲取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此次研讨观摩会结束后,我校初一语文教师表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眼前教育方式的冲击,更是对现有教育理念的冲击。高效课堂符合学生实际的成长和发展,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为我校追求高效新型思维课堂提供了展示平台。

下载追求作文教学的“新”艺术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求作文教学的“新”艺术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代 新征程 新追求

    新时代 新征程 新追求 ——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店埠学区北苑小学 余莉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

    杂色:王蒙的艺术追求(范文)

    杂色:王蒙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 ——从《杂色》看王蒙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陈洪英 摘要:“杂色”是王蒙艺术追求。本文即以王蒙的小说《杂色》为主要视角,主要探索王蒙意识流的东......

    艺术的追求与美的感受

    内容提要:艺术与美是相呼应的,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艺术的追求,也就是追求解放、追求进步。追求艺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如何诠释艺术,如何去感受美…......

    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林王平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导致......

    教学艺术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杨浦高......

    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教育专家魏书生谈学习指导》读后感 - 小结、复习是学生消化、巩固形成新的知识,并事其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过程、魏书生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它,并形成了一套......

    新时代--新征程--新追求(大全5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追求 涞源县甲村中心小学 苑月亮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向......

    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追求

    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追求! ——展望2007年 2007年是震纶集团谋求新的发展的关键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沈总的领导下,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