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的追求与美的感受
内容提要:艺术与美是相呼应的,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艺术的追求,也就是追求解放、追求进步。追求艺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如何诠释艺术,如何去感受美……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中,由于技术合理性统治的强大作用,人们的思想意识、行动等等一切都日趋一体化对立面消失了……
关键词:艺术、追求、美、感受
艺术,当这个词跃然 纸上,我们大脑中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的艺术作品,乃至它们的作者,当我们更深层次地追问为什么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时,我们又无法很确切地讲出这个道理。究竟什么是艺术?在前人已经提出 的所有解释中,任何一种解释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 任何一种解释也并不是有道理,于是艺术变得抽象化了。
艺术与美是相呼应的。狄尔斯认为艺术的意义在于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孔子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歌剧《白毛女》是四十年代解放区创作的歌剧,艺术成就高,当时很受解放区人民的喜爱。《白毛女》讲述的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贫苦农民杨白劳和女儿喜儿遭受恶霸地主黄世仁的残酷压迫,家破人亡。喜儿逃进深山野林,靠吃野果为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全身毛发变白了,所以称作白毛女。后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翻身得解放,喜儿也报了家仇,又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姑娘。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直接表演给大家看的,演恶霸地主的是著名演员陈强,他扮演得非常好,但因此却遭了不少苦。一个秋天,他在河北一个地方演出《白毛女》。他自然是演“黄世仁”,他全身心地投入,演得十分精彩。可突然之间,台下飞来许多烂苹果之类的东西,打伤了他的左眼。还有一次,当演到最后一幕时,台下看演出的战士早已泣不成声,突然,一个战士哗啦一声把子弹推上膛,瞄准了他,幸好坐在旁边的班长夺走了枪,否则,真的就差点枪毙了这个“黄世仁”。同样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抒发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听了那样好的音乐,一听便感叹不已,再听便热泪纵横,其他在坐的人也都会伤心的流着眼泪。这正是我们审美过程中所探讨的“共鸣”,既审美的人(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审美客体)产生某种相互融通的现象。
现代诗人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同一自然之物“青纱帐”,在战争环境里和在新中国的和平年代就有着绝然不同的知觉。孙犁在他的代表作〈荷花淀〉中讲到迷茫的淀里的荷花时,这样写到:粉色荷衣箭高高举起,仿佛是监视敌人的哨兵。这是战争年代作家眼中的景物知觉,如今的年代,再去看荷花淀,作家眼中 会产生绝然不同的知觉。许许多多的事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规律,艺术家们在孜孜不倦地求索自己心目中的艺术,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受众们寻觅的自己感觉中的美。
分析哲学的先驱乔治.E.摩尔认为:“美”不是一个自然的客体,因此不能采用象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早期维特根斯坦也认为美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而艺术与之在本质的追问上亦有同感。因此,而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追问,而是要改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首先思考艺术为之的心灵特质。
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艺术的追求,也就是追求解放、追求进步。我们在聆听音乐,欣赏绘画,阅读小说,观看舞蹈等艺术活动中,不假思索地确认它们就是艺术。评价它们水平的高下,但如何确定水平的高下呢?这其实又回到了我们对艺术问题的追问这一根本上来。奴隶社会的“艺术”(例如古希腊,罗马的雕刻,中国青铜纹饰),不亚于资本主义社会,石窟时代的洞窟、壁画、岩画(野牛和壁画),仍然使所有的现代作家们叹为观止,上个世纪初的一、二十年代,毕加索、马蒂斯等许多先锋派画家开始搜集欧洲以外其他大陆部落 时代的艺术品,吸取“原始主义”手法的精华,给本世纪艺术以巨大的活力,直到如今,来自非洲丛林的绘画、音乐和舞蹈,仍然使许多摩登的“现代派”相形见绌。
追求艺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如何诠释艺术,如何去感受美……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中,由于技术合理性统治的强大作用,人们的思想意识、行动等等一切都日趋一体化对立面消失了。马文.哈里斯描述得比较全面了:“要使人民服从,不能全靠恐吓和威胁,而在很多情况下是使他们和统治集团一致,因壮观的国家盛典感到高兴和自豪,象宗教行列、加冕典礼、凯旋游行之类的公共壮观场面,可以抵消贫困和剥削造成的离心效果。在罗马帝国时期,帝国之所以能一直统治人民,办法就是让他们观看格斗竞赛的宏伟壮观的竞技场面。现代国家也通过电影、电视、无线播音、大型体育比赛、卫星运行、登月等强有力的技术,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和使他们得到娱乐。政府通过现代媒介或电缆直接播入贫民的房屋或公共宇所,可以说是现代发明的一种最有效的“罗马竞技场”。电视和无线电广播不仅给观众提供娱乐,从而阻止离心行为的发生,而且还能使人们不上街。但是最强大的控制手段不是娱乐界的电子麻醉剂,而是国家控制的普及教育。教师和训练每一代人,提供为人们生活和福利所必须的技能和服务,这样做显然是在满足复杂的工业文明对工具及手段的需要。此外,教师和学校还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市政学、历史、公民资格、社会调查等课题,这些课题有很多关于文化、人民和自然的假定,它们都明显或暗示地表示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系是伏越的。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比较的观点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课本、课程、课堂讲述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着现状。”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逐渐被同化了,有了一种“幸福感”:国家许诺的更高的工资,更好的住房,更好的娱乐。而这些又不断的实现,那么我们有什么必要不满现实呢?这种情绪逐渐地吞噬了所有高级文化——音乐、绘画、诗歌、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艺术将会怎样?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艺术家是孤独的。他们的作品——极度抽象的符号,酶涩的释义,材料与工作方式的反常规,使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但是他们并非故弄玄虚,自高自大。对于西方艺术家来讲,他们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在维护艺术的神圣。现代艺术家注定了不同于以往的大师,我在许多现代绘画作品中发现了昔日大师们的作品所不具有的那种特殊的美。先辈大师和当代画家之间的不同,或许当代的画家更是更深刻的思想家。当代艺术中,“原始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是前卫艺术家不满于实实在在地描绘自然这种教条,而去求索能够直接唤起情感效应的手段。更理性地讲:是艺术家对弥漫当代社会的虚伪的强烈批判——人们为什么不揭去冰冷面具,把自己跳动的心、火热的激情展现出来?……在科学取代了宗教,技术合理性统治了的今天,人们为善的冲动越来越淡化,最终隐蔽到一片普照的光中,退行到无意识领域。人们失去了自觉。为了使人们看到人的本质并没有消亡,从而克服绝望感,进一步唤起人们心中固有的但已经沉寂下去的力量。艺术就必须回答,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主要通过对社会的批判表现出来,这符合作为一直支反对力量的艺术的本性。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弊病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而工业文明的成就成功地弥补了大量的反对力量。关注人类存在境况,永远向上的艺术家举起了不合理的旗帜,为一个更加健全的社会而奋斗,他们成为为了追求真理、追求美的急先锋。
美,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王熙凤。这句话的确揭示了受众在艺术欣赏中的积极性和创造作用,读者看了《红楼梦》之后各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 说她是个刽子手,有 的说她是个女英雄,有的说她可悲,有的说她可耻,有的说她漂亮,有的说她奇丑无比……这正是因为读者个人的生活背景、思想感情、心理条件以及审美观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美感。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都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扎克的小胡须的清瘦老人,到了高尔基头里,也许变成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相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译成了俄文一样。”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奇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角度),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等等,这些都会使它们对于同一部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正与美感问题相联系,美感是人类特有的把握审美对象的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性,美感是人们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超越感官刺激和生理快感的精神愉悦性,具有精神愉悦性,正是人类所追求的。
什么是美感呢?让我们先从美感的具体表现谈起。据说,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为了一件小事,和妻子发生口角,气氛极为紧张。为了使自己平静下来,梅亚贝尔 坐在钢琴前弹奏起肖邦的名曲《夜曲》。顿时,他被这支乐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沉浸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夏天美好的夜晚,一弯新月出现在枝头,情侣的幽会,温存的陶醉……所有这一切驱散了他心头不快的阴云,刚才跟妻子吵架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他的妻子也为这支乐曲的魅力吸引过去,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一步一步地走到钢琴旁边,激动地抱住音乐家,两个人和解了。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美感就是指审美主体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在感情上产生的反应,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怡情的心里状态。茅盾曾讲过:“看到某种自然物或人造的 艺术品,我们往往要发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总之我们是被感动了,我们对所看到的事物起了美感。”因此,美感的愉悦绝不等同于快感,快感是由实用功利目的满足所引起的生理性愉快,美感是由精神希求的满足所引起的心灵性愉快。前者是低级的愉快,后者是高级的愉快。生理快感的过程先愉快后判断,美感是先判断后愉快,生理快感是短暂的,美感是长久(永恒)的,所以我们说美感是生命力,也就是说人只有把自己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才有可能把自己当作普通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现有的是 受限制的,生命的是有需要的。有限制、有需要有痛苦,才有生命、有力量、有热情。然后感性动力才能活跃起来。
韩非子曾说:“千斤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卮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玉制的卮,虽然质地很美,但是无底,是漏的,不能盛饮料,也就失去酒器的作用,这说明生活用品首先要考虑实用,其次才考虑审美要求。艺术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据高尔基回忆,有一次,列宁在听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以后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
这里所说的“绝妙”,实际上是对贝多芬作品中艺术美的肯定,也就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肯定。列宁热烈地捍卫了艺术中真正的美。他说:“应该把美作为根据,把美作为构成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艺术的标准。”列宁还在讲艺术美的推陈出新时说:“即使艺术品是旧的,我们也应当保留着,把它作为一个范例,推陈出新,为什么只是因为它旧,我们就要撇开真正美的东西,抛 弃它,不把它当做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呢 ?”这里所说的“真正美的东西”,也是暗示美是艺术的重要特性,要发展艺术的美,必须对传统艺术中真正有审美价值的东西加以批判继承。
艺术美中的主观因素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艺术美对人的感染力和形象中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分不开。徐悲鸿曾经说过:“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人深,意浅者动人浅。”这里所说的“意想”,就是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艺术家所追求的美。艺术家对生活形象的加工,取什么,舍什么,都是受本身思想感情的支配。艺术形象已经是被艺术家所理解过、体验过的生活形象。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在艺术家头脑中打过转的东西”,所以中艺术形象上必须留下艺术家思想感情、艺术追求的烙印。因此不同的文学艺术家虽然反映同一对象,由于主观条件的差别,在艺术形象上会产生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是咏梅,毛泽东同志的《咏梅》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陆游的《咏梅》则给人以消沉、哀伤的感受。再如朱自清。俞平伯两人曾同游南京的秦淮河,在1923年两人各自写了一篇同名的散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在这两篇散文中表现了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所 产生的某些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艺术风格上也有不同特点,这些都说明主观因素在艺术美的创造中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对美的追求。
不同的艺术种类中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型艺术中是从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在对绘画作品做理性分析时,才能清楚地揭示形象中的主观因素,鲁迅先生曾讲:“看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一座雕塑,实际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另一些艺术部门更善于直接地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如音乐的主要特点不在于提供直观的形象,音乐较之造型艺术更善于表现感情,因此黑格尔把音乐称之为“心情的艺术”,例如听了《二泉映月》的演奏,凄婉、悲切的调子使听众在情感上直接受到感染,仿佛听到旧社会中那些下层人们的不幸的倾诉,从这凄婉的调子里,人们可以联想到旧社会中受迫害的下层人苦难的生活。虽然这些形象是不确定的,但是在听众的心中产生了共鸣,达到了艺术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的追求绝不是抄袭古人。丹纳曾说:“卢佛美术馆有一幅但纳的画。但纳用放大镜工作,一幅肖像画四年,他画出的皮肤纹缕、颧骨上的细微莫辩的血筋,散在鼻子上的黑斑……眼珠的明亮甚至 把周围的东西都反射出来。你看了简直会发楞:好象是一个真人的头,大有脱框而出的神气……可是梵.代克的一张笔致豪放的速写就比但纳的肖像有力百倍。”但纳的作品虽然细微逼真,不过是自然摹本。而梵.代克的作品虽然简略,但把握了对象的特征,却是艺术家的创造,体现了艺术的生命。照抄别人的作品,哪怕是艺术大师的作品,也不能体现真正的艺术美,因为这是和艺术美所包含的创造的特性相违背的。清代的石涛曾说:“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所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齐白石曾说:“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这也是反对那种抄袭古人的做法。外国著名艺术家也有类似见解。罗丹曾说:“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达.芬奇也说过:“画家若专以他人的画为准绳,就只能画出平凡的作品。”有无创造这不仅是评论一件作品艺术美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时代艺术成就之一。达.芬奇 说:“从罗马人以后的绘画;里可以见出这一点。他们彼此抄袭成风,以致艺术衰落,一代不如一代。”中国清初山水画家所谓“四王”(王翚,王时敏,王鉴,王原祁)重仿古,王原祁说他自己“东涂西抹,将五十年,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然求出蓝之道终不得也。” 这种仿古的风气对当时艺术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当然艺术的创造不能脱离开继承前人的优秀遗产。临摹艺术大师的作品也是必要的,从临摹中可以深入细致地体会前人如何表现生活和情感,作为我们艺术创作中的借鉴。但是,临摹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借鉴,为了创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艺术有了新的生命,这是对美的进一步诠释。吉朋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描述这样的一段历史:朱莉亚皇后决定将帝国一分为二,卡瑞哥拉占有欧洲;杰他拥有亚洲和埃及。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内战,避免兄弟间的争斗。他们答应在母亲的宫中会面。会谈中,杰他遭到袭击,母亲起身保护儿子。在这场绝望的搏斗中,母亲受了伤,身上沾满了少子的鲜血。而同时,长子在怂恿着刺客。刺杀结束了,卡瑞哥拉带着恐惧,匆忙把自己投到保护神前,向自己的士兵诉说自己的“危险”和“幸运。权利斗争的血腥,手足之情的沦丧,闪光的母性,一切都跃然纸上。人们清楚地感受到崇高与卑鄙,亲情与冷漠在一个狭小的场景中强烈的对比,更能体会到一个母亲在目睹这惨景时受到的刺痛。这是历史,还是诗,还是……不管是什么,它都震撼了人的心灵,荡涤了人的头脑,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人性。吉朋华美、典雅的语言使读者感受 到了艺术的美感。
禁止超越,实际上就是晋职美,这不仅是对艺术的否定,也是对自己的蔑视和遗弃。这种力量永远也不会胜利。纵然是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或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纵然是在十年浩劫里满街涂抹着红字,书店里空着书架,没有一朵鲜花掷向挂牌示众的诗人和艺术家,夫妻互相监视,科学家奴颜婢膝,朋友们相遇时匆匆走过,眼睛羞愧地看着地……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住人们对美的向往、对艺术的追求。这些既是异化现实,也是理性结构。理性结构肯定它,而感生动力却否定它。由于这种否定,或者说由于这种感性批判,我们才有了《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等伟大的艺术作品。我们要说,美是真理,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的滔天巨浪中,淘出了许许多多的“金子”——艺术,同时,人们仍旧在布满荆棘的艺术道路上不懈地追求着、探索着、超越着心中的美。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 杨辛 甘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7月第一版
2.《外国文学简编》 朱维之 赵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0年6月第一版
3.《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
4.《美学》 朱立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第二篇:感受艺术之美
感受艺术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美、欣赏美、传播美,各人都有不同的见解。置身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到处都在传播着美。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一首曼妙的乐曲,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处优美的风景,可能会让自己的心情刹那间好转,让自己忧郁的心得到抚慰,这就是美的巨大魅力.其实,一个人对美的欣赏能力不仅是为了体现所谓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一个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的人能在美中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想象,从而使美成为一种滋养心灵的甘露,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容易享受快乐和幸福的人.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让我们为日出而激动,去体验春风秋雨,花朵绽放,欣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让我们倾听和体验吧,因为美是滋养心灵的最甜美的甘露!
体验音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美妙动听的音乐来源于情感,又潜移默化地影响情感,让我们进入瑰丽多彩的虚化与现实的意境之中。向上追溯百年或千年,直至最原始的音乐诞生之初,我相信音乐是为了倾诉而不是表现,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技巧的夸张,是自我的沉醉而不是别人的掌声。因为爱与感动,因为生命的圆满与缺憾,因为思想的灵动与创造。所以音乐不单在乐谱上,更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可以不会乐器,可以不懂乐谱,可以五音不全,但这不妨碍对音乐的喜爱,不妨碍纵情歌唱。当需要倾诉的时候,需要聆听的时候,就全身心浸润在音乐中,那时心中的音律与音乐已合二为一,即使音乐之声嘎然而止,一切都归于沉寂时,心灵的音乐才真正开始。我看到灿烂的阳光,绿色的森林,连绵的群山,潺潺流动的溪水,穿梭林间的百鸟……。情感的波澜如海浪奔涌,我静静 地倾听自己内心的乐歌,在那里,在内心深处,有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心灵舞台,不需要掌声,不需要听众,在静寂与孤独中,自由快意的歌唱。
其实世界万物都有音乐——当你用心听,而不仅仅是用耳朵。它存在于季节的变换中,脉博的跳动中,大海波动中,山峦的起伏中,欢欣与悲欢的循环中。哪怕是骇人的暴雨来临之时,电闪雷鸣之际,狂风怒吼之中,也不要惊怕,那里面也有最恢宏、壮美的音乐。闭上眼,把双手放在胸前,默然静听,雷声象大鼓,一首音乐没有了鼓该会多么沉闷;闪电如灯光,炫目刺眼的灯光;风声如琴、如笛,随着狂风的节奏、力量变化不断的变换,多美的自然天籁之音,多动听的暴风雨的交响!人生的旅程中,当生命遭遇暴风雨时,也别害怕,别抗拒,让心镇静下来,静静的体味生命音乐的韵律之美。痛苦就是那乐曲中最深沉、最铿锵的音符,生命的音乐因此有了力度、深度,旋律便有了起伏。当生命走出低谷,回头展望,生命就是一篇波澜壮阔、曲折婉转的乐章。
音乐之美
音乐是一种感想,也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生活的韵味,音乐是美的艺术。当古人懂得将物体发出的声音编织成有序的篇章时,音乐也就产生了。从曾经单一的拟声到如今纷繁的乐曲,音乐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其独有的韵味与美丽,令人们如痴如醉。
音乐是美的,是人们传达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表达心境的一种途径。不同的人演奏出的音乐之美是不同的。开朗者奏乐有其轻快活泼之美;豁达者奏乐有其深远清爽之美;悲伤者奏乐有其阴郁低沉之美;忧郁者奏乐有其深沉缓慢之美。正是因为音乐可以传达人们的心境,奏出不同的美感,俞伯牙何尝不是为了知音者而鼓琴,才演绎出了那高山流水之美。
我喜欢听音乐,因为每当你静心去倾听每一首音乐时便会有不同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你仿佛进入了音符舞动的世界,乐音环绕,远离了世俗的喧嚣,远离了社会上的明争暗斗,远离了你所背负的一切沉重的责任的包袱。有的音乐似水,品之无味却有良多益处;有的音乐似咖啡,味苦却闻香,尽显潇洒与随意;有的音乐似酒,愈陈愈烈,狂放而落寞;有的音乐似茶,有清香却也宁静。
我喜欢听班得瑞轻柔的旋律。每当轻柔的曲子响起,音乐便舒缓着人们急躁的心灵,好的音乐是人们心灵的洗涤剂,可以荡涤掉内心的丑恶,只留下真、善、美。若说音乐是无用的,孔子又怎会一心向往礼乐之邦,而今又怎会出现“乐以教和”这一说法呢?音乐之美,美在其饱含真切的思想,饱含着最原始的自然情感,承载着人们心灵纯洁的一面,也承载着生命平淡的一面。
聆听音乐吧!不管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忧愁伤感,还是“以我无弦琴,喻其非弹意”的旷达飘逸;不管是“但识琴中味,何劳弦上音”的落寞孤寂,还是“曲中人不见,江上树峰青”的清幽静雅。去感受一下春的明媚,夏的清爽,秋的飘零,冬的纷飞。去感受月的朦胧,星的灿烂,心的眷恋,情的忠贞。去感受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精彩,青春的美妙。
第三篇:感受艺术之美——听《六口茶》有感
感受艺术之美
——听《六口茶》有感
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
尤丹华
从教音乐多年,音乐给我带来快乐,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我觉得无比幸福!一直认为,音乐是情感的教育,音乐是艺术之美。聆听姜莺老师的《六口茶》再次让我感受到音乐之美、艺术之美!现谈几点浅薄的体会:
一、视觉的盛宴。
《六口茶》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明快的旋律、生活化的歌词,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极致。
开课之初,老师播放了一段“土家风情”的视频,有歌、有舞,浓郁的地方风情,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无疑是一场是视觉的盛宴。
二、听觉的大餐。
当《六口茶》的旋律响起,学生们个个竖起耳朵仔细的聆听。活泼的曲风,口语化的歌词,让学生觉得很好玩,很有兴趣。听觉的大餐开始拉开序幕。
学唱歌曲时,老师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方法,如:师生接龙、男女生接龙、小组接龙等。避免了学习歌曲时候的单调和乏味。
三、师生风采的展示。
音乐课,不同于其它课,它可以成为展示师生风采的一个舞台。教师的歌、教师的舞,都可以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风采。在师生合作创编这一环节,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弹琴、“小乐手”拿着乐器伴奏、教师带领学生边歌边舞….将师生的音乐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听课,促使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更多更好的认识。同时,我也在认真地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音乐课“魅力无限”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真挚的情感永远让人觉得美、让人感动。
2、要提升专业技能。老师的专业技能是决定课的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唱、弹、跳要有拿手绝活。
3、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点、难点的把握与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自然流畅。
4、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系统构建,才能理清音乐的脉络,不致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5、钢琴、演唱等基本功要苦练,绝不能丢。
6、课堂小结一定要真正起到强化、巩固本课重难点的作用,不 能走形式。
7、课堂导入一定要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 情绪和求知欲。
8、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展示、范唱等一定要“扬长避短”,否则展示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9、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贴近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一定要干净利落,不要过于随便,也不要啰嗦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
10、不要用过多的说教、生硬地逼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来走“学生参与”的形式化,要加强引导学生体验,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
11、很有必要纠正学生的唱法,提高其唱功。
12、教唱每一部分前,都要学生找出将要教唱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唱。
13、教学中,在知识的重难点设计、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循序渐进,力求课堂表达思路清晰、完整。
总之,我觉得这次听课,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艺术盛宴”,使我真切地感受到艺术之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让艺术之花开的更灿烂!
第四篇:浅谈如何让学生感受抽象艺术之美
浅谈如何让学生感受抽象艺术之美
在我们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学习中,很多学生能对写实艺术进行欣赏与分析,而对产生于近代西方的抽象艺术,学生们通常都会对其感到陌生和茫然。抽象艺术,很多人其实也是雾里看花,阿尔森·波里布尼认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它仍然像喜马拉雅山一样太高、太远、无从探测、不可理解。”一部分人也经常会将“抽象”这一词和资本主义的腐朽、颓废和堕落联系起来,在我们传统的概念中,认为画得像的画才是好画,所以学生在欣赏毕加索、康定斯基、米罗等艺术家的作品时,经常会说“啊,画的是什么呀?”“画得一点都不像、感觉像乱画的。”所以每当给学生介绍抽象艺术时,学生接受起来也很牵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讲过,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最后的发明和创造靠的是灵感和顿悟。灵感和顿悟正也是我们完成抽象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和我们的抽象艺术紧密相关。内森•卡伯特•黑尔的《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一书的第一句话也是:“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家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了解艺术的抽象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对国内艺术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们美术教育的内容也由传统艺术为主的方向逐步向抽象艺术扩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抽象艺术有进一步的认识,并通过通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抽象艺术之美。
抽象艺术欣赏者为什么会发生“欣赏障碍”的心理现象呢?要让学生感受抽象艺术之美,首先,我们就不得不究其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更多的是接触具象艺术作品,对抽象艺术作品接触较少,即使接触到了在传统的思维下也通常贬低它们的价值。因此大部分学生从小就受家长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为画得像的就是好画,被具象绘画限定了他们的美术思维,在之后的基础绘画了解中又被美术基础知识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心灵不在像儿时那样自由,想象力也大受影响,因此在后来的抽象艺术学习中,接受起来难免牵强。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撞,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应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其次,应让学生了解抽象艺术表现的是什么,让学生有个缓冲的阶段。抽象画的概念有多种解释,但缺少一个明确定义,抽象画表达的不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理念或道理,而表达只是一种视觉形式,它们是非理性和非逻辑的,因此学生要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它,若非要分析像与不像、像什么就不太现实。抽象作品在其创作中注重即兴和偶然性,是无主题、无形象和无故事人物的、纯粹形式的创作,这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应让他们学会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欣赏美术作品,应该让他们明白有些美术作品不一定让你喜欢,但不能否定它的艺术价值。
再次,中国绘画的意境追求和中国书法的形式与西方的抽象绘画理论本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注重意境,神似重于形似。中国书法是中国抽象艺术最典型的象征,有人认为抽象画鼻祖康定斯基的理论只是将几千年的中国抽象艺术换了一种时髦的说法。那么我们在为学生介绍抽象艺术时可以结合中国绘画与书法来讲,如草书的线条就具有抽象艺术中夸张的线条美的因素,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清楚明白。同时在课堂中注入尹少淳教授所倡导的“费氏欣赏程序”虽然这一方法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多,但我个人认为其对于高中美术的抽象艺术教学也同样适合,就是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欣赏: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任何一件作品,首先给人产生的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往往难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列举出一些描述的词汇,如愉快、崇高、庄重、强烈、幽默、轻柔、朦胧、悲怆、沉重等等,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还应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美术这门学科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是他们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从而引发学生对抽象艺术的情感。
虽然自己从事美术工作的时间只有一年,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觉得抽象艺术欣赏这块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如果不会欣赏就逃避是不符合发展趋势的,应让学生学会欣赏抽象艺术。因此,作为新手在此表达自己的拙见,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一起探讨,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学生的美术鉴赏思维也会越来越广。
参考书目:
《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及其教育》
《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
《抽象绘画》
《外国美术史》
第五篇:科学艺术与自由之爱及美
科学、艺术与自由之爱及美和真
李明光
我在1977年秋著作的《科学.真理与人民》一文开首给科学下了定义,历经35年至今,得到中外广泛的认同,即:“什么叫科学,实事求真的理性反映正确认识了解过去客观世界事物始今规律之变化,和怎样实事求是进行进步改革客观世界事物的继承发展创新未来规律之变化,这就是科学。”
何谓艺术,艺术是思想精神的析晶产物。它表达了人类心灵智慧创造的过往回顾与探新未来的欲望展示。艺术从不虚无,必须有作之于行的表现,坦之于目的达观,逥之于耳的听觉。它是人类思维活跃后现实与想象之形象印象抽象具象物象表象实象意象虚象幻象气象合象图象真象镜象对象影象映象的具体的有机与无机和独立或联系美的作为反映。科学与艺术究其本来,也是文化,是突出的文化,文化的突出,科学与艺术是高端特殊的文化。一般说文化素质高低,即是指对科学与艺术认识掌握的程度,文化涵盖包括了科学与艺术。何谓文化?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形态中产生思想意识精神层面上一方一元或多方多元的有形无形的认识共识的现象归总提升概括理解。对其认识有高中低之分,浅平深的过渡,并可作出单方面和多方面的评析。它存在于各行各业各人事物的表现中,它的存在有各自的地方性、区域性、民族性、差异性、通融性、统和性、一致性及附属性。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翱翔的二大最高标识。
人类文明史的精华即是科学与艺术。
科学反映天地人,艺术表达精气神。科学是对自然物质奥秘真的实证的严谨探索揭示,艺术是对情感伦理美的想象的灵感表现的揭示。科学须和谐的真善美,艺术须真善美的和谐。科学讲逻辑的探索美,艺术讲形神的表现美。古代科学艺术是同源,近代进行分流,现代发展又在交汇。过去科学艺术曾分道扬镳,异径而走,各奔前程,科学是生活理智的本质,艺术是生活欢乐的升华,是人类的双胞胎,是钱币的自然二面,是人类创造力的二翼。外科医生的双手和钢琴家的双手一样具有神奇的聪颖,他们在科学艺术的高峰上碰面握手融通。这是由于感情与感受相同,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来越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越来越艺术化,二者從山麓分手,又至山顶汇合。”至今汇聚一起,殊途同归,复原合流。这种心灵碰撞只存在于学识到最高境界顶端才会产生结合构建人类更统一的和谐美。科学史家萨顿感慨:“但能够明白这些不过是同一秘密的不同方面的人为何如此之少啊?”历史长河中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二者兼备的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的杰出天才亦均华诞存在,如达·芬奇、罗蒙诺索夫、伽利略、爱因斯坦、诺贝尔、鲍罗丁、徐霞客、李四光、钱学森、梁思成等等,且均是名家大家。理解科学须艺术,理解艺术须科学。愚者之我也千虑一得,曾经心致身同地感受过,作为本人创立黄土高原灾变水成说的科学专著《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黄土高原沉积形成》的弘扬科学真理的文艺创作读本: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影视剧(黄土沉浮)插曲——李明光歌曲66首——黄土高原大合唱》中的《黄土高原山顶大沙滩壮歌》、《黄土高原地下大象赞歌》、《科学无国界,真理传四海》等,人们认为这是科学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典型,真使我体会到放歌科学,科学放歌。这等人事在世界历史上确实存在。
科学艺术在精神信仰上是并驾齐驱,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背道而驰。因为科学本质是不断进步,逐步发展,以往过旧的科学成果却要被时间前进列车所抛弃,尚今去阅读牛顿的书令人费神,而艺术并非不断发展,作品就可永葆青春,从而是永恒的。唐诗宋词仍然琅琅口传,书画佳作更是老显巨辉。科学家虽努力更加客观更加精确,但过时理论要遭淘汰,过时技能亦遭放弃,艺术家听之自然任之自然的精益求精,故能久之弥香更宝贵,因为科学是艰苦勤奋步进不懈的长期分析进化累进加的发现结果,艺术却是综合直观短期瞬间感觉的灵魂转化的才华闪烁。科学上的成功 4-1 很大因素取决课题的正确选择的能力,艺术上的成就除铁杆磨针水滴石穿外,很大程度应有悟性的发挥。科学令人震颤的可以改变历史进程,艺术令人震颤却只可粉饰人类的精神面貌。科学艺术在其创造性的劳动几乎是同样,但对社会而言,一个是物质性,一个是精神性,创造的规律似乎一样,但创造的结果各不相同。这尤如人类左右手脚,缺一不可,也不会缺一,而只会相互呼应,互补共存。因这都是社会发展所须要与必须,且一定要产生的。并在表现形式行为上自然地与时俱进。
科学艺术是人类进取的最高产粅,是人类发展的终极境界,是人类思想的精神超越寄托。所以,要获得科学与艺术的成果业绩亦非易事。因之,科学家与艺术家历来被人们推崇敬仰,因他们带动与推动了时代社会历史向更文明方向的进步与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劳动成果与人格。只有黑暗的时代社会与不良心态的人,才会对科学家与艺术家进行人生迫害与轻视成就。但是,无论何种何式的阻挡迫压,科学家与艺术家们坚决肯定会得到光明正义历史和广大人们的永久由衷赞扬和怀念。这是任何黑暗的时代所永远阻遏阻挡不住,阻挡不了的。贝多芬讲:“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进步。”科学亦应如此。
要获得超越突破创新性的科学与艺术成果,首先必须让思想自由地无拘束的飞翔。当然,能有或得到各方面各种支持的自由生存环境条件也是非常很重大的。那末,若无自由环境和良好生活条件,就不产生优秀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了吗?不,也不,决不。没有或失去此自由环境生活条件,虽会被扼杀或夭折一些天才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划时代的灿烂作品面世,却无法灭绝另一些更伟大撼世的令人景仰不已又流传万古的真正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光辉巨著出世。贫困的马克思、凡高、曹雪芹、徐渭„„等如是,即而失去人生自由的布鲁诺实践自己名言: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他坚崇日心说《宇宙无边论》,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秋瑾、吉鸿昌、陈然、陶铸等等更是创作出了惊天动地的足使鬼神泣的千古绝唱。因虽身陷囹圄,一日二餐,伴随血肉拷鞭死亡,但他们的心灵因信仰而自由放飞。信念的支持,使信心无比量增强大,这种大义凛然的心灵自由,更是铁镣牢房锁不住关不住他们自由之心任情自由创作的。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卡斯特罗《历史将宣判我无罪》,都是在失去人生自由的极端恶劣环境下产生心灵自由又正气浩然而创作出激动天地广播全球的自由之声。等等,等等。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自由精神最纯洁的结晶粅,它摒弃一切势利庸俗,惟取最崇高的信仰。所以,自由,只有自由,没有框框的自由,尤其心灵自由,才会有创世纪划时代的作品彪炳于史。
倘若不予自由、没有自由、束缚自由、失去自由的状况不应是一个公平正义光明社会所应听到看到的。公民应该拥有真正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学术自由,应该是这法定条文的执行者维护者。否则,恰恰是这些经过绝大多数人表决同意共识条文却没有执行维护,空泛其言,欺天行地,那才是真正的反动派、反革命,是反人类罪。不能说一套标榜一套,而实际干的又是反面一套,阳奉阴违,阴阳二套。践踏国法党章,违背国义党义,这才是真正祸国殃民的卖国贼,党之败类,因其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文出不行,文过饰非,实乃是欺世欺民的大骗子。对科学艺术的发展提高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是压制扼杀科学艺术进步繁荣的顽凶。追溯历史,元明清大兴文字狱,无自由还民,故少有科学艺术进步可言,都是一些万无可用的假冒伪劣套格式的八股文而已。因其封建专制黑暗统治,凭白无故地产生因言得罪、因文累祸的黑无天日,使社会沦入万恶不还的道德沦丧、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亦使社会国家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欧洲的文艺复兴得益于之前的自由解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空前的学术大自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继希腊、意大利、英国、法国后的第五个科文中心,出现了马克思、爱因斯坦、欧姆、西门子、拜耳、伦琴等等一大批科学与艺术先锋。使近代西方的科学艺术成就走在世界前列,诞生了众多光彩夺目辉耀人间的科学艺术明星。人应有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的探求真理的自由,即有歌颂与批判的自由,这才能有真正活跃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局面。若不予批判的自由,压制自由的批判,那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也会将批判的武器——笔杆子,换成武器的批判。如列宁、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是也。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都经历过这种笔与枪的血火斗争的转换才得开放自由,自 4-2 由能与要并会激发普通凡人的天才因素,天才成分,因自由而产生了举世瞩目又难克隆的科学天才艺术天才。
科学艺术是人类所爱所向,自由更是人的所向所爱。谁都不愿受到禁锢,思想束缚。人身与心灵受制约的不自由。爱自由,这是人类的通性共性天性,如世界著名的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就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自由,产生了多少不畏牺牲的成功革命家;要自由,又产生了多少前赴后继的英雄故事;有自由,又产生了多少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
自由与科学艺术是休戚与共的鱼水关系。那末,为数不少的宫中官府指定的科研项目艺术创作是否压缩了自由的空间而不能至极最好了呢?也是,也不!因这种遵命科学、遵命艺术,一是得到衣食无忧的良好生存生活的物质资助虽不占创作自由的主导地位,但名利地位观令其不敢懈怠地用全付心血毕取一切而产生奇观奇效。二是由于在经济桎梏中命题而为,无以放飞心灵自由,根本发挥不出天才思路灵感,大都是教条或庸凡而落拓作品。因其受制于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灵不自由,也是绝对创作创造不好的。但其安逸的地位也会使人产生社会责任感,回报人民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进步发展而创作出科学成果和艺术精品。此过去和现今不乏众例。只要不违背人类的良知良心就好。就自由成器。
人是大自然中最高级一员,大自然是最自由的。万物竞自由,自由产生飞禽走兽的生动活泼,自由产生万鲜千奇的繁荣茂盛。大海之鱼,千异百态就是有广阔的自由,原始热林,叶大干粗就是有生长的自由,若予人在大自然中自由,如笔者在1991年著作出版的真文学创作系列之 旅游考察探险纪实《黄土高原有双眼睛》,书里《翻越子午岭》一文中即写:“自由于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意念、灵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无私无畏为国为民,万念俱灭唯生超越,产生忘我的境界。至此去著书立说,会产生里程碑式的科学巨著;至此去作文写诗,会产生划时代的文学杰作;至此去书画雕刻,会产生传世的不朽之作;至此去赋词放歌,会产生难忘的千古绝唱;至此去舞蹈音乐摄影,会产生永恒的生命形象„„兴之所至,奋之必出。人身与心灵自由,勤奋而天才必现。”
人与大自然分不开,人与自由分不开,人与自由与科学艺术与大自然都是共生一体分不开的,互补成为的。放逐大自然,放飞心灵自由,因大自然无欺诈无势利,对每个人都是最公平无私的。故可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故搞科学艺术的人,最喜欢去大自然体验采风,从而使心灵感悟自由享受自由的快乐激动灵感产生。因为大自然给人一种天生俱来俱有的美,如青春美、感官美、理想美。这种山之挺拔劲峭,水之柔情四溢,风之呼鸣和熙。杨柳摆荡,花草香飘、动物灵活„„处待久之,观察深之,见识广之,无不给人的创作使严谨细致的科学有来龙去脉的展望美、整体美、突破美。即而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钱德拉塞卡评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说:“为什么几乎所有科学家都同意并引起了美的共鸣,因它是很优美的理论。也是现在物理学中最美的理论”。诺奖获得者杨振宁甚至为此专著《物理学与美》。另一位诺奖获得者李政道还著述《科学与艺术》论统一。认为其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这创造力须自由先导。许多有名的数学家深钻进去,提高上来后均言,枯燥干巴的数学其实内涵结构是很美的,如黄金分割法、勾股定理、圆周率…M.克莱因说:“人类最伟大和富于理性的艺术就是数学”。罗素甚而言之:“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数学是冷静严肃的美,因它从混沌中找出秩序,将繁杂统筹成简单,把经验升华为规律,使复杂还原为基本的人性的统一。但须自由的爱,爱的自由,且与天地大自然融通。中国古代的河洛、八卦、太极理论亦早已向世昭示向人呼唤。培根说:“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 海森堡亦言:“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庄子云: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深奥的科学理论其实都遵从一种奇异简单与和谐的美,这种美在大自然中可以自由地心领神会,并赋予心灵的体验美。
科学与艺术与大自然也构建了人的和谐美。大自然各个方方面面蓬蓬勃勃,甚至弱肉强食也表现了整体优存劣汰、适者生存的和谐,只要我们把它选择、组织、析解、秩序、联系、连贯、4-3 统一规范,同样可以将我们研究寻找探求到规律和谐的科学美,在追求科学探索真理中得到满足。科学须要美,就须大自然就须自由就须爱。艺术更须美,就更须爱就更须爱自由就更须爱大自然。在艺术创作中,离开和谐就谈不上美,离开大自然之自由,就更谈不上美,文美诗美词美歌美绘画美书法美雕塑美舞蹈美摄影美戏剧美服饰美建筑美园林美„„所谓美,就是协调和谐,当然这种和谐美,有它的个性特点就更是优秀美了。美必和谐,和谐必美,不和谐就肯定不美。即而具体到人,美女必然线条美,曲线美。那男性凸宊的肌肉,也表达了线条与曲线的统一美,高倭与胖瘦的和谐,那才美得雄健与柔媚。这就能全部的整体美。绘画书法亦讲究布局谋篇的线条力度硬度的适当,摄影关键的取景,舞蹈雕塑就更讲究了,与其它所有艺术门类一样,创造总体的和谐美。也即艺术与科学的美与使人享受的美感美学。
当然,还有刘翔的高美、潘长江的倭美、赵本山的幽默美,还有妖怪的丑美„„美,其实还须从多方面的反馈。十全十美有,但不多,故有维纳斯缺陷美、林黛玉病态美、卡扎菲悲壮恐怖美也是人的心理平衡后的心灵美。但其内心都有自由美。有峭岩的粗犷美,有奔马的狂野美,有毒蛇的阴柔美,有狮虎的阳刚美,有劲松的苍老美,雨雾的朦胧美,鲜花的艳丽与静谧美,书法者领悟了孙公娘的舞剑美而行草如飞,绘画者感觉到了山河美才有富春山居图„„天下无人不爱美,美亦到处存在,就在于人们站在何度何处的观察颖悟而运用于科学艺术创造之中,产生非凡效果,这仰智慧才华悟性与灵活协调和谐统一起来的自由之真爱。
真爱于美于大自然于自由于艺术与科学,其必应表现人性的力量,即正义的力量,那才能有口皆碑,流芳万世不朽。屈原的诗、岳飞的词、郑燮的竹、毕加索反法西斯的画、张书旗的百鸽图等等。几乎所有科学家反对原子科学研究用于杀人的联合签名书等。若义于心裹身,其成果其作品才必刚有力、义貫云天,且硬冲高端。站在人民道义方,暴露黑暗歌颂光明必永生永存。在科学与艺术的创造中,须自由须爱,那才会美。美须真,真出美。美应有真,真召理,理显真。真连接理,即真理。真理自正义,正义呼实践,实践出真知,真知是经验,经验到科学,还必须强调时间的检验,人民道义的公认。若实践无时间和道义的认可,实践有时会偏面偏差出格过激成歪门邪道,会出现霸道的乱象劣象假象丑象坏象伪象烂象恶象冒象怪象„„这在社会中或许一捅即有,伪科学假艺术 俯视可指,因霸权与钱力可以强势炒作宣传推广命令,甚欺民生,迷惑玩弄百姓,强加于人,甚嚣尘上,蒙蔽天下,假充真时真的反受欺受压,差水平却得高价格,闹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但绝对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没有时间检验的科学成果和艺术作品虽会窜红捧红及至潮流淹君。没有时间与道义检验,绝对是不可靠的,决不会成为历史的正品真品精品。只有时间是公平正义最威严的裁判官,去伪立真,淘劣存真,汰假保真,灭恶显真。一切科学艺术创造的实践,只能应此前提或后续追加才能称为唯一正确的标准。
对科学与艺术中真理的认识,至今看《科学、真理与人民》一文,尚未过时,益显真美,散发恒香,持葆春天。更亟望诸公,予以指教,以匡不逮。即:“什么是真理?能够经受时间和历史考验,最后必为人民所接受、公认,并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结论,应称之为真理。即真理所必具有的四性:科学性、实践性、时间性、人民性(道义性)”。
(著作于2011.10.14日20时25分—10.16日7时59分—修正于10.24.23时12分)
参考文献:
李明光,论日心说与地心说和黄土高原灾变水成说与风成说斗争的是非真理观,2011《旅游考察与探险》 李明光,重研《毛泽东诗词书法全编》感评诗50首,2011,《旅游考察与探险》
李明光,阅读百年前美国克拉克、索比尔踏察队《穿越陕甘》书中原生态描写叫好,《旅游考察与探险》 李明光,晨走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2011《旅游考察与探险》 许延浪等,科学与艺术,2008,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编辑部,20世纪的科学美文,2004,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通联:310008 杭州市.南星桥.真理考察探险队
李明光(收)电话:0571-86088952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