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时间:2019-05-12 13:3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第一篇: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林王平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脱节,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和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作文教学成了长期困扰学生和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形成这种现状与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教学过程的盲目性。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写作教学的要求非常明确,但是由于作文教学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好多教师对各阶段的教学都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和严格的目标管理,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正是这种错误做法,常常给作文教学埋下了隐患,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即使写作,亦是敷衍塞责,不利于提高。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简单化。作文教学,向来被看成学生写、教师改的工作,尽管学生不住地喊“难”,教师一个劲地叫“苦”,但究竟该如何写、怎样改,却很少有人深究。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关心学生的情趣,不注意创设情境气氛去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是生硬的训练,于是出现了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机械地写这样一个令人寒心的局面,可见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实在是造成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再次是教学环节的孤立化。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许多环节。如果忽视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势必相互脱节,各方面成为一个个孤家寡人,分庭抗礼,难成系统。目前教学的种种迹象表明,许多教师缺乏系统观念,对作文概念理解偏狭,主要表现为:读与写分离;写作与修改背离;文体训练与思维训练游离。

怎样才能使作文教学从“慢、差、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呢?笔者根据以前在教学岗位时的教学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分题五步作文教学法”,重积累引导,抓信互批点评,形成了“分题引导:创设情景——口头说评——快速成文——师生评改——二度作文”的分题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这种作文教学法依据心理学无意记忆等相关理论和教育学启发式、因材施教学等教学原则设计,其核心是利用“线索”启动学生的内隐记忆,将表象激活,提取后加工成文。即所谓的“变形创新”,是在原有的生活或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其内容或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变化,使之与已有的有所不同。

一、分题引导,专项训练

所谓分题引导,即在初中三个年级段分设专题、话题、主题三个层级,进行归类有序地指导。

1、分专题,对学生规范化作文训练

规范化作文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规范,有文体意识,语法意识,能够进行一般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作文中做到有对象、有思路、有重点。对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多数老师一直比较忽视,主要是认为那些知识性的要求束缚了学生的人性,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时间。还有现行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种思想体现,写作部分除了话题设计外,几乎没有作文的指导与要求。这些因素使得作文知识教学淡化所带来的问题越发突出,学生作文当中的通病如缺少集中的思想、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章法、文体不清、病态语言皆是等问题,应该归咎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不够。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学生基本是在同一个水平线的目标上作文,没有体现出作文的发展规律。

我认为,学生进入实践阶段,首要的是进行作文的规范化训练。老师应根据作文构成的基本因素设计成多个训练系列,如“表达方式”“记叙要素”“记叙顺序”“文章结构”等。笔者曾就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颇有收获。第一步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感受,让学生对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建立印象。第二步选取教材中多个片段让学生辨识,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第三步对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分析,这一步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并非知道了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运用于作文。通过对教材范例的分析,我和学生归类出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多种方法,如“叙述+描写”“描写+抒情”“叙 1

述+议论”“议论+叙述”“抒情+议论”等。作文中很少单独使用一种表述方式,但综合运用中如何让作文不显杂糅,技巧就在其中。第四步进行片段训练,在实践中学会表达方式的运用。通过训练,学生大都对表达方式有了鲜明的认识,作文文体意识慢慢建立起来。这一阶段是带领学生入格的过程,重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构成、基本表达、基本技巧,指导学生读大量的经典作品,在大量的阅读中去揣摩体会。值得提醒的是,写作知识的要求是死的,只有把这些升华为学生的智慧才能有助于写作,这需要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作精心设计,不要只是概念化地讲解和传授。

2、分话题,对学生进行生活化作文训练

生活化作文,要求作文能再现生活,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能够把生活与作文自然联系起来,作文即生活。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成为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缺少生活体验,而是缺少生活作文意识。为什么学生对身边事件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呢?一方面因为他们对生活缺少感情的投入,缺少一份感恩的心,缺少一份关注和留意;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些事情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不自觉地把作文与生活隔离开了。很少有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真实表达就是作文。2006年冰心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妈妈回来了》只有107字,讲述的事情再细微不过,但因为真实,因为真情,所以获得好评。旧教材里有一篇《摆渡》的文章,作家梁晓声通过讲述一个四人渡河的故事告诉读者也警示自己,作家最不可丢掉的就是真情。生活化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体察身边的事,哪怕小到一片落叶在风中摇曳,只要学生能带着感情去揣摩,就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

八年级作文教学分话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敏锐度。教学活动中,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一位老师作“妙笔生花写场面”的作文指导,先让学生根据回忆写运动会场面,学生大都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写。接下来教师播放一段自录的学校运动会中本班学生参与“拔河比赛”场面的录像。录像播放出来,同学们兴趣来了,越看越兴奋,竟要求播放了三遍。然后,教师让学生们复述看到的场面,再让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复述,让他们抓住特点、氛围来复述。一层层的推进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观察的角度,学会了观察生活的方法,尝到了捕捉亮点的技巧,更学会了如何用自己有情有味的语言来表述。同样的内容,从无话可说到说不完的话,原因在于学生内心世界由沉睡而苏醒。这种体验情景的设置,唤醒了学生对身边事情的感受,促进学生内心世界同生活世界的互动与融合。感受的过程就是作文生成的过程,作文最后只是把内心书面化而已。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精力给学生营造更多的情景加以体验,但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唤醒生活的感受,唤醒了学生,作文的泉水就会长流不断。

3、分主题,对学生进行生命化作文训练

生命化作文,要求作者能够在文中审视自己,审视他人,文中不仅能见“我形”,更能见“我心”,作文能表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化作文,并非以生命为话题,而是作文中有发乎生命内心的智慧表达。作文的价值,在于独特的感悟。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曾经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200多篇的记录。他提出:作文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作文不是和学生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我常想,为什么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因为我们一直以考试的标准、个人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这并非真正意义的写作。老师“指导”得再卖力,“纠正”得再热心,但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行为没有真正改变,作文水平只能永远停留在老师的理想中。“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工具的熟练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潘新和教授这段话,成为我们解开作文教学困惑的一把钥匙。

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态度。真正的作文,首先应直指学生心灵,这样的作文融入了学生的生命思考,包含了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或是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观,是智慧的表达,它能给学生作文带来成就感。

指导学生作文走向生命化,教师可以读读林清玄的《清净之莲》,可以把毕淑敏的《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作为作文教学的借鉴。我曾以“我用我手写我心”“青春档案”等为主题,指导学生

写个人成长的经历,学生写得都很真实、充满了情感,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怎么会拒绝呢?九年级的作文教学,应该重点在这方面指导,帮助学生在平常的事件中生生发独特的感悟,如人性光辉、善待生命、学会感恩、发现幸福、讴歌亲情等。从写作知识的角度,这一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二、五环节作文教学法

当我们明确了初中不中年级段的写作训练目标后,就得分步骤科学地安排相应的写作辅导。

(一)、情景创设,素材积累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所谓创设情景,即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氛围的、形象而生动活泼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一次上作文课,我给学生出了个“和老师分别的时候”的作文题目。在出示题目前,我用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明天老师要调走了,特向大家告别。和大家相处的日子老师将永远留在心底······”在“告别”的过程中,我尽量把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溢于言表。看着同学们都沉默在回忆之中,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注意到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的作用,把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可见,教师只要抓住有利契机,给学生创设真实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情景,学生就会产生写作欲望,启动情思。

这正如冰心所说:“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文向生活开放,就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自然召我以美景,大地假我以文章。学生有了生活,感情就被激发,做到“我手写我心”,写作就成了乐事。这样学生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激情。激情,即激动的情绪。学生有表达的激情,作文就会写好,所谓“不吐不快”的境界,就指这种激情。学生激情从何而来,来自于对所写事物有激情;感情又来源于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对直接与间接生活渠道中接触的众多事物加以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事物,就会产生作文的激情。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如植树节开展“我为绿化祖国做贡献”活动;中秋节、国庆节开展“爱我中华,爱我湛江”活动······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所以要充分挖掘学生自发写作的动机。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你煞费苦心拟就的一个作文题,学生却并不感兴趣,甚至见了就生厌,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空洞无物,便是大段抄袭。因此,对于课本作文训练给出的作文参考题目,我总是每题试着写,将自己无从下笔的题目删掉。每次要求学生作文时,尽可能地少给学生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多让学生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把自己体验过的事真实地写出来。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并给达到这样要求的学生作文打最高分。让学生明确:好的文章不是虚构出来,或是拼凑、抄袭出来的。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有了写作动机,由“要我写”变“我要写”,长期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无形中提高。

2、紧扣教材训练,观察与阅读结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创设情景感受后,要逐步培养学生勤观察、勤体验的习惯。陆文夫说过:“创作总是源于生活,但浩如烟海的生活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地跑进我们的创作里,作家必须有善于捕捉形象的理解力。”作家创作如此,学生写作也是同样道理。

其实,学生的天地是广阔的,关键是学生是否具有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这双眼睛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也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做教师的,要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抓住一切可以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切身体悟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观察体验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整理记录下来。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水到也就自然渠成了。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精心筛选的文质俱佳、内容与形式几近完美结合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这些佳作,从立意到选材,到布局谋篇,到语言的运用表达,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语文课本的篇目大多是可供我们仔细品味、揣摩、欣赏与学习的写作范文。几乎每堂语文课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而语文教材中则一个单元安排一次写作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读与写孤立起来,一味的解释语修逻文,肢解文段,讲授段落大意,概括中心大意,而应该侧重于“读”到“写”之间的迁移、延伸,做到写作天天讲,天天学。

无论篇、段,我们可尝试围绕着这样三个步骤来引领学生阅读,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从内容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精彩片段的揣摩中去感受作者行文的匠心独运,从而积累丰富的词语,积累各种类型的句式,积累多种多样的文章结构模式,引领学生从文本到写作技巧的探讨,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在长期反复训练和积累中,不仅形成阅读能力,还形成写作能力,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整合。

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主题为“人物风采”,安排了一组文章,分别是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阿累的《一面》、魏巍的《我的老师》、余玮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赵普》(宋史),而这五篇文章中除了《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其余篇章皆为“写人”文章的很好的范文,内容也浅白,学生读起来通俗易懂,更易于学习与模仿。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结合本单元的写作目标和要求:“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有的放矢地进行读与写紧密结合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如何做写人的文章”的作文教学,以“读”带“写”。在学习《童年的朋友》时,可引领学生这样来学习:(1)、文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外祖母?——慈爱、和蔼(落实写了什么)(2)、作者如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外貌、语言、眼神。(落实怎么写)(3)、外貌、语言、眼神描写的作用?——突出人物个性风采,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真实可感(落实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一过程中本人尤其引领学生感受关于祖母眼神的描写,让学生感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眼睛细腻的描写可以传神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在学习《一面》时,本人着重引领学生品味文中对鲁迅三次的外貌描写,感受其外貌特征,并体会为什么反复写?在学习《我的老师》时,从本文写了几件事中引领学生感受蔡老师的形象,侧重于对学生写作上如何为表现中心选择材料、并根据中心需要确定详略的引导„„这样就将文本与写作技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具体可感,让学生对写人的文章既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认识,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章可循。

另外,还要让学生适时适量地阅读一些与课文体裁相同或相近的文章,以巩固课内所学,正向迁移学生读写能力。

(二)、口头作文,说写结合所谓口头作文,就是在审题、立意、构思的基础上,口述腹稿内容,经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点快速优化的过程,是快速成文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快速审题,快速立意构思

学生结合课前或课上的心理及知识储备,快速审阅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审题);根据头脑的积淀与题目接合,经分析、综合、归纳,确定文章中心(立意);围绕中心选取素材,设计大略的内容提纲(构思)。

2、口述成文,学生点评

指定两名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口述腹稿,其余同学每4-6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口述的文章作点评,本组成员作必要补充。

3、教师总评

教师主要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综合各组评议情况进行总评。

以上三个环节,通过对口述学生的点评和总评,调整并矫正每个学生的原始信息,促进了学生说与写的有机结合。实施三个环节的关键是锻炼学生大胆说,有东西说,正确流利地说。这就要因地制宜地加强口头表达训练,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说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好。如开展课前两分钟的演讲,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材料由学生事先准备好),再由学生进行一分钟评议。长期这样以说促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而且对学生写作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形式多样,快速成文

1、速写与演讲促提高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结合对口述者的点评和总评,快速调整自己的思路,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快速完成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此时,教师也写“下水文”。学生的快速作文,要以强化快速训练为基础。作文运用的时间随年级的升高可逐渐缩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分类限时,并注意以同题而不同

体裁的作文强化变形训练。训练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书面作文,也可口头演讲,总之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路不断开拓,潜能不断开发。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当前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2、常写随笔加强训练

笔者认为,中学生作文表达的训练还可以从周记入手,以随笔为主。对教师而言,周记是每周批阅一次,对学生而言,是每周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可以是片段,亦可以是完整之文。每周至少一篇。随笔则不拘形式,不限文体,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确立一个主题,融入自己的思索,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依据体验,力求真实的表达。总之,给学生较大的表达的空间,先把学生从苦恼、被动的命题写作中释放出来,逐步走上“情动而辞发”的良性写作之路,这是一种跳出误区的返璞归真。

随笔不像命题作文,要在规定时间里写作,它可以选择适当的时空,使学生获得了主动写作的最佳时机和盎然的意趣,更觅得一份忠实于自己的真诚感悟。

随笔源于对生活真实的感悟,面对的是生活的海洋,社会的茂林,一涓一滴地积累,一叶一瓣地采撷,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真。积少成多,炼铁成钢。

随笔写作的日常性也不同于命题作文的庄严性,其功能在于坚持不懈,习久成艺。随笔像练功一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助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和熟练写作能力的提升。命题作文每学期写七八篇,两三周动一次笔,这样的写作,指导得再好,评讲得再神,要想培养习惯与兴趣,无异于杯水车薪。与命题作文相比,“随笔”对写作水平提高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常写随笔,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思辨能力,还能培养“老老实实写作文,踏踏实实做人”的思想品格,使之达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四)、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1、学生互评

以4-6人为单位划分成若干小组,互相传阅批改,也可结合“下水文”谈写作体会。最后,教师统一收齐查阅,选取写作和评改有代表性的作为范例观摩,教师进行详细总结,并提出改进性的意见。

2、教师点评

教师批阅和评讲作文以鼓励为主,多肯定长处和优点,尽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批阅时,对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的习作采取不同的评价和打分标准(用于平时习作,作文考试除外)。评价及打分标准主要通过“纵向”比较。所谓“ 纵向”比较是指把这篇习作和该学生以前的作文(指同种文体)相比较是否有进步,幅度如何。这一做法对于差生具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

3、师生共评

这种对学生互批、教师抽阅评改总结的方法,可以做到当堂快速作文,随堂批阅完成,彼此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相互评改,教师可以在每一次学生评改前,把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方法、步骤分条例列举给学生,引导学生参照改评,写出眉批和总批,那样效果会更好。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观摩习作,让学生结合眉批和评语阅读几篇别人的习作,经过分析比较领会写作技法。

(五)、二度作文,重振信心

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师生共评之后,大部分同学能认识到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这是作文成功的一个标点。但有些同学看到自己的作文与别人相差太远,而信心不足,可就此适当安排一次二度作文,以巩固作文改评的实效,为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树立信心,满足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激发其作文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二度作文决不是作文的机械的重复,而是对原作文的再创造、深加工。如有一同学写了一篇《爷爷的锄头》,由于写作水平低,二度作文时,还显得开拓不够,经过反复提示,直到四度作文后,才使他和同学们满意,这篇作文还在我市报刊中发表了。实践证明,二度作文甚至三度、四度作文是重振学生信心,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

分题进行五环节作文教学模式,从创设情景入手,以情导行,符合接受知识的情意原理;指导观察,不断积累,紧扣教材设计训练,符合“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是作文的借鉴”这一写作学原理;学生的说写活动与教师的调控指导相结合,符合反馈原理;作文教学始终以学生的说写训练为主线,符合活动原理和序列原理。同是这个环节,听说读写互相结合,以说写训练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当专业作家。“通过以前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懂得走路,而且要让学生善于走路。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艺术初探

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艺术初探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学生语汇积累是否丰富,语法运用是否得当的体现。对于思维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来说,定然会困难层层,如不知写何物,不知如何下笔,更不知如何才能把作文写得有血有肉。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作文的指导既没有定法,更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公式和秘诀,作为教师,就要“活”用所学专业知识,“活”在小学生的阶段,灵活指导学生写作文。写出“活”作文——写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作文;写出贴近学生生活,记录学生学习生活的作文;写出充满学生趣味的、活泼生动的作文。“活”写作文——鼓励学生用自己稚嫩的童言,充满童趣的表达来写作,支持学生生动、活泼地作文。引导学生写出充满丰富内涵的、充满新意的,具有深刻含义的,思想境界非一般的作文。

一、鼓励指导学生写出“活”作文,让学生有物可写,写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之物,记录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下学生自己的感受,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写出“活”的作文。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充分“活”用教科书。现在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编排的习作题目,许多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只要教师能够好好利用,结合地区、本校实际,进行教学,挖掘课本上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事件,灵活地把教科书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写作的题材是很丰富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到六年级下册课本所编排的习作题目:

三年级的习作有写家乡的景物的,这是学生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是学生自己成长的环境,是学生所熟悉的;有环境变化的,这是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家乡做了调查了解才要求学生写的;有写人的,介绍自己,这更是学生所熟悉的;有写事的,写学生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趣事;有写人,写自己的父母,这也是学生所喜写乐写的内容;有写科学想象的,这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因为学生的思维和活跃,想象力丰富,唯恐没有空间展现;有神话想象作文,可以说比科学想象更为活泼,可以神话想象;„„

四年级的各组习作与各组的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学完课文后再写作,各组课文对各组的习作有指导的作用,如:有写校园的,校园是学生每天都沉浸在其中的幸福乐园,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并且是在学生学了本组3篇写景课文和3首写景古诗之后,课文的写作方法对这次习作又指导的意义,这样学生写起来不会感觉没什么可写的;有写说说心里话,可以对父母说,对老师说,对同学说,或对自己熟悉的人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有写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是在学了《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和《大自然的启示》等科学课文才写的,在这些很有趣味性的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之后紧接着出现的;有看图作文,如下册第四组,图片是1937年8月28日,在南京火车南站所拍的,这是学生在学了本组课文了解不少战争对儿童的伤害之后才出现的,学生定能写出自己对战争的感受;有在学习了几篇生命现象和热爱生命的课文才出现的热爱生命的作文;有写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的了解和感受的作文,而该组的课文就是讲乡村田园的,并且这也是生活的农村的学生所熟悉的;有写人的,写学生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这可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第八组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喜欢写的,自己所熟悉的内容;„„

五年级的习作难度题目比三、四年级有所提高,但内容也还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教学生写信的,写的内容还是学生之间自己的趣事;有看图作文,如下册的第二组的习作,图画的是踢足球,是学生小时候所喜爱的活动;有写改选班干部的,选班干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熟悉的内容;有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结合所学课文、电视广告和电影,写学生自己学生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有缩写,缩写所学过的课文的;有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资料,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越来越为学生所熟悉;有写印象深刻的人,可以写身边的人物;还有是自由习作,可写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或想象,只要是学生所愿意写,会写的就行;„„

六年级的习作有写难忘的第一次,是写学生自己在成长路上经历过的第一次经验,无论是成功的第一次还是失败的第一次,对学生来都是难忘的经历,为学生所熟悉;有写民俗的,写学生所生活的地区的民俗,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有写理想的,请学生畅谈理想,写自己的抱负;„„

纵观小学阶段的习作题目,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或写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写写学生内心所想到、所想说的,或与学生学习的文章相关的。所写的都是学生自己的作文。

其次,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在挖掘写作题材是,既要站在教师的高度上,把握全局,又要“活”在学生的年龄阶段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鼓励学生挖掘写作素材。因为,有很多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在学生眼中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这些都鼓励学生写下来,真正让学生过自己的学习生活,写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挖掘和积累素材,不然就会使学生陷入无物可写的局面。一到写作文就只好编造左一个拾钱包右一个捡手表,千人一面,没有新意。这样学生有“物”可写。

再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积累写作素材,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学生平时注意写学习生活日记积累素材,并要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充实的材料库,例如:①人:从容貌,身体,动作,表情等几方面收集;②事:收集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等;③物:平时注意收集对书包,建筑物,布娃娃,日月星晨,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动态及静态的描述。这样一来,到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积累素材的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方法就写日记,而写日记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写四素句。四素句的训练,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曾分为四个阶段的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一阶段,句型阶段,可以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熟悉四素句必须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要素,掌握四素句的句型;第二阶段,丰富词汇阶段,在熟悉四素句句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学生学过的词语进行修饰,使句子较为生动;第三阶段,事情较为具体阶段,这是可增加词语对事情进行更为具体详细的描述,也可增加句子,使四素句的单句变为多句,渐渐与段落联系,进行片段训练;第四阶段,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阶段,指导学生在对事情进行较为具体详细的描述后,写上在积极的真实感受。使四素句向段落发展,进而发展为写整篇的日记,鼓励学生把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经历的感到有趣的,自己认识是大事的或有点意思的事情写下来,既记录了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记录了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为学生以后的作文积累的丰富的素材。

二、给学生一个发挥写作的空间,让学生“活”写作文,使作文充满童真童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不要把该如何写规定一些条条框框,也不要限定的死死的。因为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要发展学生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从小开始培养,反映到作文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多角度作文。多角度作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灵活把握,作文不能限定框架。

有这样的例子:有教语文的同事在面对作文指导、批改时,常叹道:“难啊!”然而,当考试中出现的独立作文,未经指导、训练过的作文题材时,学生却是那样的“镇定自如、挥笔疾书”,迅速地完成“任务”,其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写法又是“新颖多变”,老师叹为“天才”。也有同事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独自莫名其妙发笑,说:“学生用词可爱,连自己都没有想到”,笔下给学生作文写上“生动、活泼”等评语。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动手“写”作时,要指导,更要提供空间让学生灵活发挥。即使学生在本子上写下:“„„,我家来了位阿姨,阿姨是个女的。„„”也是让人欣喜。给学生空间,并不是说完全放手,作文的方向还是必须教师把握好。也有听到同事高声朗读学生作文:“语文老师布置作业,数学老师布置作业,英语也有布置作业,为什么受苦受累的总是我们„„”这算是学生在作文中己的心声了。

也许也有脑袋不灵活的学生,不会灵活表达,写不出作文。那么说作文总会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一组课文的习作前都有口语交际,并且口语交际的内容跟习作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习作是把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而口语交际是将习作的内容说出来。如:

三年级的习作写家乡的景物的,习作之前就有口语交际“介绍家乡的景物”,先让学生介绍家乡一处风景,介绍了景物特点,表达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感情,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询问补充之后才要求写的习作。写环境变化的,之前有 “我们能做点什么”的口语交际,让学生先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再进行商量如何在班上汇报,再进行讨论要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工作做点什么,最后再进行写作。写人的,介绍自己的,之前有“说说我自己”的口语交际,让学生在班上介绍自己,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还可以请同学做补充,再进行写作。写自己的父母的之前有“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的口语交际,先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在平时是如何养育和教育自己的,而在自己面对困境(如生病、危险)时是如何照顾自己的,也说说了自己应该怎样爱爸爸、妈妈,然后再进行写作的。写科学想象的之前有“我想发明的机器人”的口语交际,先让学生结合所看过的电视科幻片动画片说说机器人可以进去险区,排除险情;可以潜入深海,寻找宝藏;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它有哪些本领,说清楚后再进行写作,写神话想象作文的之前有“神话、传说故事会”的口语交际,可以在班开个故事会,让大家都来说一个故事,再评一评谁说比较好,再要求学生写作。„„

四年级的习作,写校园的之前有“走,我们去春游”的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去春游,到哪儿春游,开展哪些活动,做哪些准备?再引入到校园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写说说心里话的之前有“以诚待人”的口语交际,让学生先说说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如何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或熟悉的人说说。写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的之前有“自然科学成果汇报会”的口语交际,先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或是谈谈从自然中得到启示而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再写作。如下册第四组的看图作文,之前有“小小新闻发布会”的口语交际,先搜罗发生在国内、国外的大事,谈谈国际关系的历史。写热爱生命的习作之前有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班会。写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的了解和感受的作文之前,有口语交际,先让学生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等,再进行写作。写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之前有口语交际,让学生选择一位人物,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或执着追求精神,或刻苦学习的精神,或默默工作的态度„„ 五、六年级的习作之前都有习作,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谈论,补充,再进行写作的。这些都为习作作了铺垫,让学生更灵活地、更生动、更活泼地进行表达。

所以教师在教学习作时,充分的利用口语交际,用提示性的问题或语言引导学生说作文。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很喜欢说话的,有口头表达的冲动和积极性的。让学生先说了在写,学生的语言可是很生动活泼的,所以作文这样的作文一定是“活”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才是学生喜欢写、写着喜欢的作文。当然,这样的作文写后要进行一番修改,避免过于口语化。

三、学生写出了一篇作文之后,如何使作文思想深刻,精神更具深意,使作文“活”起来,也是很重要的。作文并不是仅仅写出一事、一物而已,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表达的意思,或所要传达的精神,要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小学的精读课文中,常常在课文结尾的地方用一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读者深思、感悟,从而领会文中包含的意思,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写完一篇文章后,用一两句话写上自己的所感所悟,以加深文章的内涵。

四、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的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指导。小学作文的指导时,也无法用一刀切的方法,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加以启发,特别是要多采用个辅导,这是因为每个学生也有自己独立的个性。

第三篇:初中阶段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初中阶段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林王平

摘要:

本文根据对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指出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分题训练、五步教学法等作文改革理论。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大块。引言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作文教学现状与选题的缘由、目的与意义。正文部分,由两个主要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明确提出了初中作文教学目标,确定训练范畴以及各阶段训练的专题作文内容。第二层次阐述了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相应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分题训练五步教学法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脱节,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和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多年来,作文只是在阅读教材中或是作为练习题出现,或是在阅读教学中杂以少量的写作知识短文,再附几个练习题目。仅就训练而言,也不够系统和完善。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文标准》中有关作文的条文有闪光思想,但是仍然没有一套完备的学科理论去统帅它,它只能成为难以实践化的理论。在实际作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学校一学期无计划的写上5-8篇作文,一些班级连大纲规定的五篇都完成不了。而课外练笔,别说10万字,1万字都难以保证。另外,各级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鲜有作文教学课程。显然作文成了雷池,无人敢越一步。历史上我们当然的文章大国,现在看,一些地区学校的作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缺乏积极有效的推广,令人惋惜。因此,作文教学成了长期困扰学生和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形成这种现状与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教学过程的盲目性。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写作教学的要求非常明确,但是由于作文教学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好多教师对各阶段的教学都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和严格的目标管理,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正是这种错误做法,常常给作文教学埋下了隐患,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即使写作,亦是敷衍塞责,不利于提高。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简单化。作文教学,向来被看成学生写、教师改的工作,尽管学生不住地喊“难”,教师一个劲地叫“苦”,但究竟该如何写、怎样改,却很少有人深究。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关心学生的情趣,不注意创设情境气氛去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是生硬的训练,于是出现了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机械地写这样一个令人寒心的局面,可见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实在是造成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再次是教学环节的孤立化。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许多环节。如果忽视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势必相互脱节,各方面成为一个个孤家寡人,分庭抗礼,难成系统。目前教学的种种迹象表明,许多教师缺乏系统观念,对作文概念理解偏狭,主要表现为:读与写分离;写作与修改背离;文体训练与思维训练游离。

怎样才能使作文教学从“慢、差、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呢?笔者根据以前在教学岗位时的教学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分题五步作文教学法”,重积累引导,抓信互批点评,形成了“分题引导:创设情景——口头说评——快速成文——师生评改——二度作文”的分题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这种作文教学法依据心理学无意记忆等相关理论和教育学启发式、因材施教学等教学原则设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时有感而发,其核心是利用“线索”启动学生的内隐记忆,将表象激活,提取后加工成文。即所谓的“变形创新”,是在原有的生活或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其内容或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变化,使之与已有的有所不同。这一教学法也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顾及了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让一部分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保持写作的激情。

一、分题引导,专项训练

所谓分题引导,即在初中三个年级段分设专题、话题、主题三个层级,进行归类有序地指导。

分专题对学生进行规范化作文训练。

规范化作文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规范,有文体意识,语法意识,能够进行一般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作文中做到有对象、有思路、有重点。对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多数老师一直比较忽视,主要是认为那些知识性的要求束缚了学生的人性,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时间。还有现行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种思想体现,写作部分除了话题设计外,几乎没有作文的指导与要求。这些因素使得作文知识教学淡化所带来的问题越发突出,学生作文当中的通病如缺少集中的思想、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章法、文体不清、病态语言皆是等问题,应该归咎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不够。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学生基本是在同一个水平线的目标上作文,没有体现出作文的发展规律。

我认为,学生进入实践阶段,首要的是进行作文的规范化训练。老师应根据作文构成的基本因素设计成多个训练系列,如“表达方式”“记叙要素”“记叙顺序”“文章结构”等。笔者曾就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颇有收获。第一步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感受,让学生对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建立印象。第二步选取教材中多个片段让学生辨识,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第三步对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分析,这一步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并非知道了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运用于作文。通过对教材范例的分析,我和学生归类出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多种方法,如“叙述+描写”“描写+抒情”“叙述+议论”“议论+叙述”“抒情+议论”等。作文中很少单独使用一种表述方式,但综合运用中如何让作文不显杂糅,技巧就在其中。第四步进行片段训练,在实践中学会表达方式的运用。通过训练,学生大都对表达方式有了鲜明的认识,作文文体意识慢慢建立起来。这一阶段是带领学生入格的过程,重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构成、基本表达、基本技巧,指导学生读大量的经典作品,在大量的阅读中去揣摩体会。值得提醒的是,写作知识的要求是死的,只有把这些升华为学生的智慧才能有助于写作,这需要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作精心设计,不要只是概念化地讲解和传授。

1、分话题,对学生进行生活化作文训练

生活化作文,要求作文能再现生活,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能够把生活与作文自然联系起来,作文即生活。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成为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缺少生活体验,而是缺少生活作文意识。为什么学生对身边事件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呢?一方面因为他们对生活缺少感情的投入,缺少一份感恩的心,缺少一份关注和留意;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些事情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不自觉地把作文与生活隔离开了。很少有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真实表达就是作文。2006年冰心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妈妈回来了》只有107字,讲述的事情再细微不过,但因为真实,因为真情,所以获得好评。旧教材里有一篇《摆渡》的文章,作家梁晓声通过讲述一个四人渡河的故事告诉读者也警示自己,作家最不可丢掉的就是真情。生活化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体察身边的事,哪怕小到一片落叶在风中摇曳,只要学生能带着感情去揣摩,就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

八年级作文教学分话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敏锐度。教学活动中,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一位老师作“妙笔生花写场面”的作文指导,先让学生根据回忆写运动会场面,学生大都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写。接下来教师播放一段自录的学校运动会中本班学生参与“拔河比赛”场面的录像。录像播放出来,同学们兴趣来了,越看越兴奋,竟要求播放了三遍。然后,教师让学生们复述看到的场面,再让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复述,让他们抓住特点、氛围来复述。一层层的推进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观察的角度,学会了观察生活的方法,尝到了捕捉亮点的技巧,更学会了如何用自己有情有味的语言来表述。同样的内容,从无话可说到说不完的话,原因在于学生内心世界由沉睡而苏醒。这种体验情景的设置,唤醒了学生

对身边事情的感受,促进学生内心世界同生活世界的互动与融合。感受的过程就是作文生成的过程,作文最后只是把内心书面化而已。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精力给学生营造更多的情景加以体验,但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唤醒生活的感受,唤醒了学生,作文的泉水就会长流不断。

2、分主题,对学生进行生命化作文训练

生命化作文,要求作者能够在文中审视自己,审视他人,文中不仅能见“我形”,更能见“我心”,作文能表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化作文,并非以生命为话题,而是作文中有发乎生命内心的智慧表达。作文的价值,在于独特的感悟。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曾经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200多篇的记录。他提出:作文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作文不是和学生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我常想,为什么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因为我们一直以考试的标准、个人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这并非真正意义的写作。老师“指导”得再卖力,“纠正”得再热心,但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行为没有真正改变,作文水平只能永远停留在老师的理想中。“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工具的熟练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潘新和教授这段话,成为我们解开作文教学困惑的一把钥匙。

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态度。真正的作文,首先应直指学生心灵,这样的作文融入了学生的生命思考,包含了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或是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观,是智慧的表达,它能给学生作文带来成就感。

指导学生作文走向生命化,教师可以读读林清玄的《清净之莲》,可以把毕淑敏的《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作为作文教学的借鉴。我曾以“我用我手写我心”“青春档案”等为主题,指导学生写个人成长的经历,学生写得都很真实、充满了情感,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怎么会拒绝呢?九年级的作文教学,应该重点在这方面指导,帮助学生在平常的事件中生生发独特的感悟,如人性光辉、善待生命、学会感恩、发现幸福、讴歌亲情等。从写作知识的角度,这一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当我们明确了初中不中年级段的写作训练目标后,就得分步骤科学地安排相应的写作辅导。

(一)、情景创设,素材积累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所谓创设情景,即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氛围的、形象而生动活泼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一次上作文课,我给学生出了个“和老师分别的时候”的作文题目。在出示题目前,我用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明天老师要调走了,特向大家告别。和大家相处的日子老师将永远留在心底······”在“告别”的过程中,我尽量把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溢于言表。看着同学们都沉默在回忆之中,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注意到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的作用,把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可见,教师只要抓住有利契机,给学生创设真实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情景,学生就会产生写作欲望,启动情思。

这正如冰心所说:“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文向生活开放,就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自然召我以美景,大地假我以文章。学生有了生活,感情就被激发,做到“我手写我心”,写作就成了乐事。这样学生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激情。激情,即激动的情绪。学生有表达的激情,作文就会写好,所谓“不吐不快”的境界,就指这种激情。学生激情从何而来,来自于对所写事物有激情;感情又来源于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对直接与间接生活渠道中接触的众多事物加以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事物,就会产生作

文的激情。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如植树节开展“我为绿化祖国做贡献”活动;中秋节、国庆节开展“爱我中华,爱我湛江”活动······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所以要充分挖掘学生自发写作的动机。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你煞费苦心拟就的一个作文题,学生却并不感兴趣,甚至见了就生厌,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空洞无物,便是大段抄袭。因此,对于课本作文训练给出的作文参考题目,我总是每题试着写,将自己无从下笔的题目删掉。每次要求学生作文时,尽可能地少给学生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多让学生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把自己体验过的事真实地写出来。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并给达到这样要求的学生作文打最高分。让学生明确:好的文章不是虚构出来,或是拼凑、抄袭出来的。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有了写作动机,由“要我写”变“我要写”,长期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无形中提高。

2、紧扣教材训练,观察与阅读结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创设情景感受后,要逐步培养学生勤观察、勤体验的习惯。陆文夫说过:“创作总是源于生活,但浩如烟海的生活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地跑进我们的创作里,作家必须有善于捕捉形象的理解力。”作家创作如此,学生写作也是同样道理。

其实,学生的天地是广阔的,关键是学生是否具有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这双眼睛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也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做教师的,要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抓住一切可以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切身体悟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观察体验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整理记录下来。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水到也就自然渠成了。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精心筛选的文质俱佳、内容与形式几近完美结合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这些佳作,从立意到选材,到布局谋篇,到语言的运用表达,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语文课本的篇目大多是可供我们仔细品味、揣摩、欣赏与学习的写作范文。几乎每堂语文课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而语文教材中则一个单元安排一次写作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读与写孤立起来,一味的解释语修逻文,肢解文段,讲授段落大意,概括中心大意,而应该侧重于“读”到“写”之间的迁移、延伸,做到写作天天讲,天天学。

无论篇、段,我们可尝试围绕着这样三个步骤来引领学生阅读,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从内容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精彩片段的揣摩中去感受作者行文的匠心独运,从而积累丰富的词语,积累各种类型的句式,积累多种多样的文章结构模式,引领学生从文本到写作技巧的探讨,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在长期反复训练和积累中,不仅形成阅读能力,还形成写作能力,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整合。

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主题为“人物风采”,安排了一组文章,分别是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阿累的《一面》、魏巍的《我的老师》、余玮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赵普》(宋史),而这五篇文章中除了《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其余篇章皆为“写人”文章的很好的范文,内容也浅白,学生读起来通俗易懂,更易于学习与模仿。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结合本单元的写作目标和要求:“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有的放矢地进行读与写紧密结合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如何做写人的文章”的作文教学,以“读”带“写”。在学习《童年的朋友》时,可引领学生这样来学习:(1)、文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外祖母?——慈爱、和蔼(落实写了什么)(2)、作者如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外貌、语言、眼神。(落实怎么写)(3)、外貌、语言、眼神描写的作用?——突出人物个性风采,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真实可感(落实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一过程中本人尤其引领学生感受关于祖母眼神的描写,让学生感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眼睛细腻的描写可以传神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在学习《一面》时,本人着重引领学生品味文中对鲁迅三次的外貌描写,感受其外貌特征,并体会为什么反复写?在学习《我的老师》时,从本文写了几件事中引领学生感受蔡老师的形象,侧重于对学生写作上如何为表现中心选择材料、并根据中心需要确定详略的引导„„这样就将文本与写作技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具体可感,让学生对写人的文章既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认识,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章可循。

另外,还要让学生适时适量地阅读一些与课文体裁相同或相近的文章,以巩固课内所学,正向迁移学生读写能力。

(二)、口头作文,说写结合所谓口头作文,就是在审题、立意、构思的基础上,口述腹稿内容,经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点快速优化的过程,是快速成文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快速审题,快速立意构思

学生结合课前或课上的心理及知识储备,快速审阅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审题);根据头脑的积淀与题目接合,经分析、综合、归纳,确定文章中心(立意);围绕中心选取素材,设计大略的内容提纲(构思)。

2、口述成文,学生点评

指定两名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口述腹稿,其余同学每4-6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口述的文章作点评,本组成员作必要补充。

3、教师总评

教师主要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综合各组评议情况进行总评。

以上三个环节,通过对口述学生的点评和总评,调整并矫正每个学生的原始信息,促进了学生说与写的有机结合。实施三个环节的关键是锻炼学生大胆说,有东西说,正确流利地说。这就要因地制宜地加强口头表达训练,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说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好。如开展课前两分钟的演讲,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材料由学生事先准备好),再由学生进行一分钟评议。长期这样以说促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而且对学生写作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形式多样,快速成文

1、速写与演讲促提高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结合对口述者的点评和总评,快速调整自己的思路,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快速完成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此时,教师也写“下水文”。学生的快速作文,要以强化快速训练为基础。作文运用的时间随年级的升高可逐渐缩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分类限时,并注意以同题而不同体裁的作文强化变形训练。训练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书面作文,也可口头演讲,总之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路不断开拓,潜能不断开发。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当前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2、常写随笔加强训练

笔者认为,中学生作文表达的训练还可以从周记入手,以随笔为主。对教师而言,周记是每周批阅一次,对学生而言,是每周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可以是片段,亦可以是完整之文。每周至少一篇。随笔则不拘形式,不限文体,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确立一个主题,融入自己的思索,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依据体验,力求真实的表达。总之,给学生较大的表达的空间,先把学生从苦恼、被动的命题写作中释放出来,逐步走上“情动而辞发”的良性写作之路,这是一种跳出误区的返璞归真。

随笔不像命题作文,要在规定时间里写作,它可以选择适当的时空,使学生获得了主动写作的最佳时机和盎然的意趣,更觅得一份忠实于自己的真诚感悟。

随笔源于对生活真实的感悟,面对的是生活的海洋,社会的茂林,一涓一滴地积累,一叶一瓣地采撷,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真。积少成多,炼铁成钢。

随笔写作的日常性也不同于命题作文的庄严性,其功能在于坚持不懈,习久成艺。随笔像练功一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助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和熟练写作能力的提升。命题作文每学期写七八篇,两三周动一次笔,这样的写作,指导得再好,评讲得再神,要想培养习惯与兴趣,无异于杯水车薪。与命题作文相比,“随笔”对写作水平提高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常写随笔,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思辨能力,还能培养“老老实实写作文,踏踏实实做人”的思想品格,使之达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四)、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1、学生互评

以4-6人为单位划分成若干小组,互相传阅批改,也可结合“下水文”谈写作体会。最后,教师统一收齐查阅,选取写作和评改有代表性的作为范例观摩,教师进行详细总结,并提出改进性的意见。

2、教师点评

教师批阅和评讲作文以鼓励为主,多肯定长处和优点,尽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批阅时,对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的习作采取不同的评价和打分标准(用于平时习作,作文考试除外)。评价及打分标准主要通过“纵向”比较。所谓“ 纵向”比较是指把这篇习作和该学生以前的作文(指同种文体)相比较是否有进步,幅度如何。这一做法对于差生具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

3、师生共评

这种对学生互批、教师抽阅评改总结的方法,可以做到当堂快速作文,随堂批阅完成,彼此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相互评改,教师可以在每一次学生评改前,把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方法、步骤分条例列举给学生,引导学生参照改评,写出眉批和总批,那样效果会更好。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观摩习作,让学生结合眉批和评语阅读几篇别人的习作,经过分析比较领会写作技法。

(五)、二度作文,重振信心

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师生共评之后,大部分同学能认识到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这是作文成功的一个标点。但有些同学看到自己的作文与别人相差太远,而信心不足,可就此适当安排一次二度作文,以巩固作文改评的实效,为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树立信心,满足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激发其作文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二度作文决不是作文的机械的重复,而是对原作文的再创造、深加工。如有一同学写了一篇《爷爷的锄头》,由于写作水平低,二度作文时,还显得开拓不够,经过反复提示,直到四度作文后,才使他和同学们满意,这篇作文还在我市报刊中发表了。实践证明,二度作文甚至三度、四度作文是重振学生信心,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

结论

分题进行五环节作文教学模式,从创设情景入手,以情导行,符合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观察,不断积累,紧扣教材设计训练,符合“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是作文的借鉴”这一写作学原理;学生的说写活动与教师的调控指导相结合,符合反馈原理;作文教学始终以学生的说写训练为主线,符合活动原理和序列原理。同是这个环节,听说读写互相结合,以说写训练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当专业作家。“通过以前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懂得走路,而且要让学生善于走路。

第四篇:艺术指导岗位职责

1.版面设计。产品目录、图形样本、海报或其他营销资料。

2.完稿。目录、样本、包装或类似材料。

3.与摄影师、修图师、造型师、模特等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创作完美图片效果,修饰、变造、合成或强化图片。

4.协助资深艺术指导从事多种工作,如分镜头列表等。

5.印务管理。包括打样、调色、印刷校对等。

第五篇:作文指导 ——艺术留白 3.19

【作文指导】

让艺术留白,为作文加分记

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林语堂

一、“艺术留白”的魅力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名画中“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韵味,都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更给人很高的审美价值。

有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在巴黎的卢浮宫内,有一面空墙,特别吸引人,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在这面墙上,曾悬挂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是1891年的一天,这幅名画却被人偷走了。打这起,这面空墙前竟然变得人如织,人如潮。人们久久地看着空墙,感叹着,猜测着,愤怒着,遗憾着。据统计,两年来,在空墙前驻足的人,竟然超过了过去十二年来观赏名画的人数的总和!

维纳斯断臂的“空白”充满了一样的魅力!

绘画如此,写作也是如此。空白处,可以使情节变为集中凝练;空白处,可以有利于作品的意境,造成波澜。空白处着力表现,可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用。

艺术留白有“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式的全空白,还有“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式的部分空白,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一样的。含而不露,留待他人,是“留白”手法的重要职能,它给读者阅读的空间、弹性和丰富的想象,正所谓“言已尽,意无穷”,比直白地给与要强过千百倍。

二、“艺术留白”的运用 1.对比激疑,启发构思藏情节

有些故事情节,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往往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为此,需要在构思时有意识地在叙述时将有些情节“藏一藏”,往往激起读者心理上的一种好奇,造成一定的悬念,效果比较好。教学中,笔者采用片段写作,对比讲评的方法,激发好奇心,启发学生认识这种方法的作用。例如,可以从一个情节的不同写法来看这种方法的效果。【例1】

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呆傻的青年在浴缸里淹死了。

写法一:你听说这件事没有?今儿个上午,咱们村里的那个傻子,掉在洗澡缸里淹死了。写法二:你听说没有?今儿个上午,一个男孩子,十四五岁,个头四尺多,却掉在浴缸里淹死了。你说稀奇不稀奇?

一个故事,两种写法,哪个有情趣?当然是写法二的。原因是写法二将“傻”这个情节隐去了,因而让人听了之后感到很新鲜。而写法一就过“实”。一个傻子,在浴缸里淹死不足为奇。因此,古人曾经说过:“人贵实,文贵曲。”其中的“曲”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善于“藏”。这就像说相声一样,要善于抓住听者(读者)的心理,欲漏先藏,吊人胃口,先逗一阵,到适当的时候,出其不意地抖包袱,将情节推向高潮。【例2】

写法一:

那天早晨,起床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今天要去送小华。他爸爸妈妈调到深圳去工作了,他也要转学到深圳去。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

我带上礼物,打车到了机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我一眼就发现了小华的身影。那身影对我来说,实在太熟悉了──十几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就像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我怎么不熟悉呢?这时,小华也看见了我。我们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我的眼里流出了热泪……

这种写法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写的,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构思方法。应该说写得还可以。但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全都表露出来,下面还怎么写呢?

写法二:

那天,当着许多人的面,我第一次哭了,哭得那么绝望,那么彻底。

一直把施瓦辛格那样的硬汉当作偶像的我,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放任自己的感情。窗外,停机坪上那乳白色的波音747就要把语凡带走了。我怎能不泪水滂沱?

语凡是我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十几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就像一对情同手足的姐妹一样……

两种写法,谁优谁劣,不言自明。“写法一”按思维发展的顺序和时间顺序直来直去,一点也不隐藏,而“写法二”则先藏去机场的原因和流泪的原因,再进一步交代,使情节形成一定波澜。由此可见“欲漏先藏”这种方法的妙处。2.榜样激励,人物描写藏语言 【例3】

“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啊?”这是驼背五少爷到了。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此时恰恰蹩到临街的壁角的桌边,便坐下问话,然而没有人答应他。“炒米粥么?”仍然没有人应。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鲁迅《药》)

作者连写驼背五少爷的问话,却偏偏不肯写老栓的答语。(从文中来看,肯定是问老栓──因为他“来得最早”)作者有意识“藏”了老栓的问话,不答方显丰富而深邃的蕴涵。一是无心回答,因为他们正忙着为儿子烧人血馒头,二是有心藏秘密,因为购买人血馒头的秘密只有康大叔知道,对其他人保密。三是用心良苦。怕儿子知道,若是知道了这药是人血馒头的话,可能拒而不吃。可见话语的“藏”真可谓一石三鸟。从中可见老栓夫妇对药的虔诚、他们的愚昧麻木。

【例4】 轮船就要离岸了,妈妈向姐姐身边走近了一步,拉过姐姐的手,扯过辫子,想再叮嘱些什么,可终于没有讲出来。过了一会儿,妈妈替姐姐整了整胸前的衣襟和纽扣,爸爸则把姐姐的行李包逐一做了收拾,拎在了手里。(习作)

这是一个学生写自己的爸爸妈妈送姐姐去外地工作的情景,这段描写没有一句对话,只是重点描写了“妈妈”和“爸爸”的动作,而将人物要说的话隐去了,结果却非常真实地写出了父母依依不舍的感情。3.去“头”割“尾”,意在言外

古人云:文章有三等:上等的是藏锋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等的是步骤驰骋,飞沙走石(气势十足);下等的是用意庸常,走事造语(即怪词,新词)。这里上等的所谓“藏”,即要在情节的安排中留有一定的“空白”,就是指要省略一些东西,这样可以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使记叙的内容变得含蓄起来。

有很多同学喜欢把文章写得“有头有尾”,这本是一件好事,说明同学有完整的结构概念。但“头”一旦延长到不必要的地步,“尾”总要说穿说到底不结束,就不再是一个好习惯了。其实作为短小的文章,一般总是取其断面来写的,因此作为文章的头尾不应该延伸太长,入题快,收题妙,应是可提倡的写法。

然而有些同学写作过于“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写运动会,不从开幕式写起就不舒畅;写秋游,不写到晚上回来誓不罢休。事情写完,不加入一些直白式点评的话,总担心读者看不懂。其实干净利落的开头和结尾,会极大地提高文章的品位,可以给读者更多的阅读空间、弹性和丰富的想象,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疑 惑

选材,构思,修改,抄写,她忙乎了一星期,一篇令她满意的文章总算完工了。她决定亲自赶往报社,把稿件送到编辑手里,听听前辈的指教。

“请问,××编辑在吗?”她礼貌地问道。

“我就是,有什么事吗?我现在很忙,说得越简单越好。”戴眼镜的编辑头也不抬地说。她看见他正欣赏着一张罗纳尔多的巨幅海报。

“我……我有一篇文章,想……想投稿。写得很幼稚,想请您提一些建议。”他不耐烦地接过稿纸。

她站在一旁紧张地等待着,同时又有一丝兴奋,两眼盯着眼镜编辑,注视着他的每一个表情。

“哗哗”,他飞快地翻阅着手中的稿纸。她很惊奇他的速度,简直是一目十行。“内容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深刻,望你继续努力。”编辑的话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她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聆听完他的谆谆教导,回家后记下了编辑的评语,把它压在了台板下。

一次,她父亲的朋友前来拜访,那位朋友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他看了她的几篇习作,甚为欣赏,尤其是退稿的那一篇。他决定带她去见几位报社编辑。

巧得很,又是那位眼镜编辑。

“真可谓是一篇佳作啊,独特的眼光,巧妙的构思,内容丰富,很有内涵。”他笑盈盈地说,“不错,不错,有其父必有其女,令嫒是一位才女啊!文章可以立刻见报。”

“这是我的朋友的女儿。”作家解释道。

“原来如此,你一定是经常给她指导,她的文章里透出你的那种自然清新的风格。”眼镜滔滔不绝地说着。

你的艺术留白: 原文艺术留白: 【点评】本文以“选材,构思,修改,抄写”这一连串的组合动作开头,以粗略的显性信息作集中描写,其优点在强化了主要内容。其表现的信息从明处看似乎缺略了,但究其隐性信息并没有缺损,只不过它位于暗处了,它置身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了。

文章的标题《疑惑》,清楚地泄露了作者的情绪,情节由“不在意”到“重视有加”的发展,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否定,文章的结尾干净利落,且言有尽意无穷之感。

黑梳子

雯雯是在华灯初放的傍晚走进黑梳子美发店的。

黑梳子美发店里坐着几位待做头发的女子。雯雯一进门,这几位女子的目光都被雯雯吸引过去了,吸引众人的除雯雯秀美的容颜,还有她时尚脱俗的美发:她黑亮的长发披肩,头发左侧上部喷绘着一枚金黄色的手印。

雯雯进店的时候,店里的美发师黑梳子小姐正在给一个女子做头发,黑梳子是在她面前的镜面墙中看到雯雯的,雯雯头发上的图案是黑梳子按雯雯的要求设计喷绘的。一年前的一天,雯雯慕名找到黑梳子问:能为我的头发喷绘一枚手印吗?

这要求一时将黑梳子难住了,但黑梳子热情地对她说:大姐,我会让您满意的。您好先看看这个,看有没有更适合您的图案。黑梳子说着,将一本喷绘美发影集递给她。但雯雯执意要喷绘手印图案,并讲了个中原因:雯雯不满一岁的儿子最喜欢用小手摩挲妈妈的秀发了,儿子摩挲她头发的时候,也是她感到最甜蜜、最幸福的时候。可是,最近,她要被派到国外当一年的访问学者,为减少思念儿子之苦,她想将儿子的手印绘在儿子经常摩挲她头发的地方……

黑梳子被这位年轻的母亲感动了,她便精心在雯雯的头发上设计喷绘了一枚金色的手印。

这是一年前的事了,恐怕这枚手印雯雯在中外翻新几回了。那么,今天,雯雯在头发上是要翻新原手印,还是重塑发型呢?

当黑梳子问雯雯的时候,雯雯的眼里立时汪了泪水说,黑梳子,请给我剃个光头吧。黑梳子以为自己听错了。

店里所有的人都被这位秀发女子的话弄蒙了。是的,光头。

黑梳子这次听真切了。原来,雯雯不满两岁的儿子得了白血病,令天上午,儿子住进医院准备接受脐血移植手术。为防止把细菌带进手术室,护士将儿子的头发刮去成了和尚头。小儿刚走到移植室门口,突然意识到这间小屋要把他和妈妈分开一个来月,他的小手抓住妈妈的头发绝望地大哭。雯雯心如刀割,她找到医生,要求自己陪着儿子进移植室,医生说,只有剃光头发才能进移植室陪护儿子……

黑梳子听得泪水盈盈,她抹了泪,对雯雯说,大姐,孩子病好后,请一定再让我给您喷绘一次手印图案。

雯雯点点头。

你的艺术留白: 原文艺术留白: 【点评】《黑梳子》一文以新颖奇特的故事情节,感人肺腑的真实情感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母亲雯雯即将出国一年,为了减少思念儿子之苦,她让美发师黑梳子把儿子的手印绘在儿子经常摩挲她头发的地方。一枚金色的手印折射出浓浓的母子情;牵动着思念的母子心。可现在雯雯要把这绘着手印的时尚脱俗美发全剃去。读者为之一惊,店里的人为之一震。原来,雯雯剃光头发是为了能进移植室陪护儿子。母爱的无私伟大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对雯雯的言行描写不多,但十分精当,给读者以很强的感染力,这源于文章巧妙的构思!

爱生活,读世界,写青春!自由地写,真诚地写,艺术地写!感情丰富,描写细腻,思想深刻!

——市语文教研员寄语

原文结尾:

黑梳子的目光在雯雯的手纹图案上停留了一下,然后举起了剪刀。不几天,她的文章真的变成了铅字。

下载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聘用艺术指导合同

    甲方:乙方:甲方愿聘用乙方为本公司投资制作的_____电视电影_____,现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 双方在此确认,甲方聘用乙方为 ,负责___工作。二、 该剧是甲方投拍的电视电影作品......

    粟裕战役指导艺术

    10101013313 贾蒙蒙 10财务管理2班谈谈粟裕的战役指导艺术 粟裕是我军百战百胜,蜚声中外的一代名将。他指挥战役的艺术、驾驭战局的才能和支撑危局的魄力,历来为全军全党所......

    读《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学习心得(合集)

    读《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学习心得 冶玉梅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

    作文教学指导

    有方法 无捷径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一些作文指导方面的思考。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这样说:—— 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

    教学艺术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杨浦高......

    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教育专家魏书生谈学习指导》读后感 - 小结、复习是学生消化、巩固形成新的知识,并事其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过程、魏书生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它,并形成了一套......

    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教研室 2014.12) 一、现状: 目前全县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学生的练写方法单一,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不会收集......

    关于作文教学的指导

    关于作文教学的指导(转文,并附一节指导课录)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命题→作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过程忽视了学生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