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指导
作文教学指导至少具有下面三重价值:
1.方法价值。它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的写作入题、入体、入格;可以指导模仿、举一反三。这种指导不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可以怎么做。
2.思维价值。学生写作的难点不在技法,而在似乎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理可说;或者事不生动、情不高雅、理不深刻。因而作文指导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趣味和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理不直则气不壮;气不盛则言不宜。即使平时作文不太好的学生,一旦作文题目与其生活接近,或者涉及到他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领域,也能“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3.激发情感价值。作文指导的情意价值、思维价值是有限价值。有限的指导,面对大千世界,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对具有不同写作个性的学生,仍然有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还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或者动笔之前觉得写作太难,或者写完之后没有成功之感,因而对写作没有兴趣。只有将作文指导建筑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其方法价值才会显现,情意、思维价值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实现。一旦作文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去找“米”、去模仿、去研究。兴趣问题是动力问题,作文指导的兴趣价值是无限价值,作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写作情感和兴趣。
二、关注学生作文习惯培养
习惯,夯实人生成材之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架设幸福生活之桥。根据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作文习惯。
(一)留心观察的习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会多起来。
(二)读写结合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以及读写互相运用的得体与否有关。读写结合是培养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必须要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进行长期的积累,反复的历练,从而把握写作的规律,打造习作方舟。比如,阅读优美的叙事性文章,从学中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笔,如续写、补写、改写、仿写等方式训练习作。
(三)勤于练笔的习惯。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无话可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①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口,拳不离口”,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②善于思考。要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于细微处提炼出深刻的主题。③经常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表达出来。练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写日记,二是写周记,三是写信,四是自由练笔。
(四)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可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矢;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剪裁,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和考试质量的良好习惯。
(五)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做好后,在进行构思中深思慎取的同时,顺着思路拟好作文提纲。熟练之后,特别是考试或即兴发言,要养成打腹稿的习惯。为了为了避免作文时提笔便写的盲目性、随意性,倡导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很有意义。
(六)一气呵成的习惯。有了构思和写作提纲之后,就正式写作。若条件允许,先写草稿,文字粗糙、简略一点也无妨,修改时再作加工,然后誊正。但是考场作文,时间略显紧迫,可以边想边写边改,正式入卷。不管怎样,都要讲求快速,一气呵成,要讲求表达艺术和语言运用,求得最佳表达效果。
(七)反复修改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是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三、优化作文训练策略
“自悟”是作文的基本特征,学生作文最终还是靠“自悟”习得。如何“自悟”?这就需要教师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优化作文训练的策略,夯实学生作文的基本功夫。
(一)优化课堂教学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主要渠道。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这是不容质疑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地运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尽快获得作文自悟的意识和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指导学生作文,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例子,帮助学生自悟自得。
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从读到写,读写结合,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将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读写结合”主要有下面几种训练形式:
一是摘录。可帮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摘录的内容可以是名人警句,俗语佳词,可以是某方面表达精美的语句,可以是某话题的作文素材。
二是仿写。可于课文的精彩片段处仿写,可结合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专项仿写训练。
三是拓写。可在思维的空白处补写,可在结尾处续写,可变换人称或文体改写,可联系自身体验迁移写,可由此及彼创新写。
(二)坚持课外辅导是提升作文素养的合理补充。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外结合是提升学生作文素养、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必然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到生活实践中去,开辟第二课堂,是作文训练的合理补充。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一是教师组织作文兴趣活动,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团,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自主活动。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编手抄班级“日报”“周报”活动;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宣传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走出校门,丰富生活。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感知祖国美好的大好河山,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积累林林总总的写作材料。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订报刊,看电视,听收音机,关注焦点新闻时事,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5.有组织地开展和参加写作评比活动。每学期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搞一两次作文比赛,评出等级并给以适当奖励。有条件的还可参加一些区县级、省市级甚至全国级的作文评选活动,以此来检验促进自己。
6.结合学校传统活动和传统节日,指导学生写演讲稿、新闻简讯、短信祝语等。
(三)强化专项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1.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学习写作的人应该记住,学习写作不单是在空白的纸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还要在于学习思想。”语文教育家、人教社中语室的顾振彪先生说:“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没有思维,就没有作文,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要素。
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可结合文体的基本要求、作文的基本程序加以训练。但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的、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要毫无选择平均用力。一般地,应该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上下重锤。
为了使写作的内容丰富化、深刻化,要掌握一些思维技巧,如想象力的训练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丰富感性想象。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尽量扩大对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储备。如社会调查、参观、游览、欣赏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等,都可以扩大形象的储备。
(2)借用模糊想象。运用模糊想象,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一些原来意想不到的相似点,从而触发想象和灵感。
(3)融合想象与判断。合理的想象只有同准确的判断力一道才能发挥作用。丰富的想象力,既需思想活跃,又需判断准确。不然,就可能给人无端杜撰之嫌。
(4)练习比喻、类比和联想。比喻、类比是想象力的花朵。经常打比方,可使想象力活跃。
(5)多做随意性想象。要放开思想想象,然后将不合理的地方修改或删除,思想拘谨是很难产生出色的想象的。
2.强化专项系列训练。有位教师经过10年的探索,总结出“一个系统,三个系列,30个学习要点”的“初中写作教学应对策略”,可资借鉴,开拓教师的思路。
“一个系统”是指初中三年的写作教学的系统。
“三个系列”即“基础等级系列”、“发展等级系列”、“考场作文系列”,分别在七、八、九年级分三个学年实施;其中每个系列有10个学习要点,共30个。
“基础等级系列”的10个要点是:文面、观察、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写景、顺序、详略、结构。
“发展等级系列”的10个要点是:找准题眼、深度立意、加工素材、合理联想、点面结合、侧面描写、个性描绘、夹叙夹议、真情实感、凤头豹尾。
“考场作文系列”的10个要点是:审题、拟题、立意、选材、构思、波折、文采、开头、结尾、修饰。
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老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具体说来,制订计划时可依据以下四点:
1.紧扣学期教学重点
作文的命题应紧扣学期教学重点,或以“主旨的确立与深化”为主要训练目的,或以“材料的选择与剪裁”为主,或以“结构的安排与优化”为主,并通过作文指导把这些能力训练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写起作文来确实有“法”可依。学生在同一目的、同一范畴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过程中就有可能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规律,从而使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结合单元教学重点
教材中每单元自成一个小体系,有一定的教学重点,可结合有关课文,借鉴课文的写法,侧重某一文体的训练。比如,进行记叙文或议论文的“主旨的确立与深化”训练,指导学生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使课文讲授与写作指导紧密结合。
3.兼顾口教学系列
口头表达训练与书面表达训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作文命题时可根据口语教学内容,考虑相关的作文训练。例如,口语教学中“介绍与解说”可配合训练说明文的写作;“交谈”配合记叙文的写作;“演讲”、“论辩”单元配合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当然,这些训练都应紧扣学期训练重点,训练形式可以是大作文,但更多的是小作文、片段写作等随笔形式。这样做可以使写作训练变得灵活多样,反馈迅速。
4.紧抓语言表达训练
文章就是由字、词、句这些语言的基本单位组成的,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因此,作文训练计划中不能忽略了语言表达训练。我们知道,学生“作文难”,除了“无话可说”之外,“有话说不出”也是一大原因。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除鼓励学生多读名篇、多用新词之外,进行词语积累的“每日一练”、“每日一记”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作文指导,重在授之以“渔”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处的“渔”就是方法。虽然人们常说“文无定法”,但“文无定法”对于文章大家而言是真理,对于学生而言却往往只能使他们无所适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对学生出售玄虚的“文无定法”,而应当切切实实地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技法给他们,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1、模仿
模仿的文本可以是课文范例,也可以是课外范例,只需是有可学可取之处的篇章即可。
这需要语文教师拥有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的执着精神,练就善于发现模仿素材的慧眼,强化学以致用的观念。
2、片段
作文命题之后,如果仅仅列出作文要求,诸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旨明确,选材得当”之类,至多再用理论知识简单地解释一通就算是作文指导的话,那么,这样的指导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所谓的作文指导,似有实无,学生只能是似懂非懂,毫无收益。因此,对于“主旨的确立与深化”、“材料的选择与剪裁”、“结构的安排与优化”等能力以及三大文体的写作要领,宜进行分解,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进行片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
3、诱导。
有些命题作文,如果教师在作文指导时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投向自己的心灵深处,那将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启发诱导学生“写什么”、“怎样写”。
(三)批改讲评,强化作文目的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教师提倡学生自批与教师选批相结合的方法。然而,如果批改缺乏目的性则容易流于泛泛而谈,难有实效。只有紧扣作文目的和作文指导中强调的内容,学生才能在批改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并为教师的作文讲评奠定基础。因此,作文批改的原则应当突出本次作文命题目的这个重点,兼顾其他。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尤其是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增强写作兴趣和信心。
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作文需要材料。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材,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挑选出作文所需的材料。
1.从真实生活中挖掘材料
有句话说“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很有道理的。作文与生活息息相通。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小作文与平时生活联系起来,到生活中寻找题材。日常生活又可以分类:
(1).学校生活,如各种节日里举行的庆祝、竞赛活动,班级内干部改选,师生间的交往,一堂生动的课等;
(2).家庭生活,如每天的起居住行,生活上的酸甜苦辣,家里的变化,体谅父母的辛劳等;
(3).社会生活,如热点新闻、读报感受、社会公德、英雄人物事迹等;
(4).自然生活,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夜的浩渺星空,蝉鸣蛙叫,秋天的金黄灿烂,冬天的白雪皑皑等。
生活这样丰富,学生的写作对象也应索定于此。一个周末,我布置大家写周记,鼓励他们就写这两天发生的事,什么给你印象深就写什么。交上来的作文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写草地上痛快地踢了一场球;有的写市场里买衣服学会了挑挑拣拣,讨价还价;有的写在家里等待劳动未归的妈妈时的焦急心情;还有的写了一场暴雨的前前后后„„疏通了写作与生活的渠道,开拓了写作的领域,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真情可言,文章也就富于生动性和感染力了。
2.从课本范文中模仿选材
在联系生活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课本,使课本起到“阅读示范”和“写作示范”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挖掘出教材里可示范性的地方,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从而将课堂的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转化
为能力。怎样做到读写结合?挖掘教材中的什么呢?
(1).仿写。我们说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但其中也不能不讲究一些技法。文章好的方面,如布局谋篇、结构章法,语言风格,修辞表达都是学生可效仿的地方。如《羚羊木雕》,可对进行结构的模仿;《我的老师》可进行选材方面的模仿;《背影》可进行人物神态、动作描写的仿写;《爱莲说》可进行托物言志的描写。
(2).想象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也对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可供学生学习借鉴的文章,开头、结尾,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技巧,优美富于生命力的句子及可挖掘学生想象力的地方,教师可随处随时提示和指导,成为读写结合点,以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比如:《狼》学生可想象两狼如何商量攻击屠户;《羚羊木雕》学生可想象事后“我”的心情如何,“我”想对父母说什么?《最后一课》学生以“下课以后”为题,想象小弗郎士有何表现?
第二篇:作文教学指导
有方法 无捷径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一些作文指导方面的思考。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这样说:——
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
在另一篇《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先生这样说:—— “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一百来篇外国作品。
看来鲁迅先生对于文章作法是很反感的。但他说的是小说,而不是小学生作文。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说的?
“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
梁启超的这段话,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可教,什么是不可教的。文章的基本规矩是可教的,天才是不可教的。真正好的文章是不可教的,陶渊明的诗肯定不是教出来的。方法永远敌不过实践和天赋。
对于小学生作文,还是需要指导的。
芦田惠之助说,没有指导的作文如放置不管的植物,会生长,但不会结果。
我们的学生要写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合格?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令学生练习作文,唯求其能将所知之事物,所思之意念,以书面语言写出之,确切明白,无误无赘。此是毕生所需用,非学好不可。至于吟诗作歌,撰写小说戏剧,学生苟有兴为之,教师亦予以鼓励,然非语文课之学习标的也。”
叶老对于学生作文,要求只有八个字,确切明白,无误无赘。新课标对五六年级作文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也是八个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往往是拔高了的。
作文达到优秀的标准,需在 40 分钟以内能写出500字以上的习作,内容真实新颖,想像大胆新奇,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详略得当,感情真实、健康、有趣味,语句通顺,段落,主次,句子之间条理清楚,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这是我们小学生应试作文的标准,同时也就限定了我们小学生写作的思路和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这里有一个时间的要求,即40分钟,也有一个字数的要求,500字以上。我想要是让司马相如来考试肯定比不上扬雄,因为司马相如是慢工出细活,而扬雄的写作速度更占优势,但是两个人都写得很好。我们的教育选拔的是像扬雄一样落笔成章的人,而司马相如却很可能落榜。
高考作文,九十秒钟决定生死。阅卷老师在试卷上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分钟。所以一般的高考作文,不求满分,但求不扣分。
下面我想谈一下关于作文的几对矛盾,如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那么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帮助。
1、作文的长与短
作文到底是写得长好还是写得短好?
鲁迅说,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这当然会让文章显得简练。也符合叶圣陶说的无误无赘。或者鲁
迅的老师说的,不蔓不枝。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有个字数的规定。所以我的想法是,先让学生努力写长,尽可能地写长些,然后再考虑怎么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把那些费话去掉,最后达到可长可短,详略得当。
2、作文量的多与少
写好作文当然要多写多练。但是,学生是否需要每天都写日记,这个量是否太多了?没有一定的量无法保证质的提高。但是如果是大量低劣的作文,反而会破坏学生对作文的感觉和态度。吕叔湘先生说:“那么这个‘多’,多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人主张‘一日一文’,就是每天写一篇,这值得考虑。每天在作文上花这么多时间,他还有别的功课呢,别的老师是不是会有意见?”
3、应试作文与性情文章
有些学生平时在写日记时,那种小孩子的活泼可爱,都能写出来,算是好作文。但是当我们以一篇考试作文的要求来看时,它却得不了高分。或许因为它的字数不足,或许因为它的立意一般。但是这种文章真的很合适他们写,他们也喜欢写。我把它称之为应试作文与性情文章的冲突。性情文章是一些随地疯长的草,但是让应该作文一框,它就不知道怎么长了。应试作文写不好,我们就剥夺了孩子当下的发展机会。他考不了好大学。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子只会写应试作文,从来不会“我手写我心”,从来不会梳理自己的思想,甚至发泄自己的情感,那么他的思维品质与人格力量就不会真正地成长。那等于是牺牲了孩子一生的写作能力。
4、真实与虚构
作文要真实还是要虚构?
清朝黄宗羲说:“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所以学生写作有一个真实与虚构的问题。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作文中第一次学会说谎。我们说要写出真情实感,是对的,而且要努力追求真实的写作,但这并不排斥虚构。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虚构是合理合情和设身处地地想象。“情之所至,化无为有”。
5、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肯定有密切的联系。喜欢阅读的不一定会写作,但是作文真正写得好的学生,必定是喜爱阅读的。余华说:“没有一位作家的写作史长过他的阅读史。就像没有一种阅历长过人生一样。”作文选要看,但是说实话,作文选中真正好的作文也不多。6、发散与限定
对于难的题目,我们要对话题进行发散。一个话题就是一个引子。它有点像百度搜索中的关键词。当一个话题出来时,它会让人在大脑中进行关键词搜索。相关的人与事,或情与理。这首先需要人的脑中有一定的储备。对于简单的题目,我们要更多地进行限定,即禁止,这类不能写,那类也不准写,这样迫使学生进行更远的思考。写出新鲜一些的题材来。
7、标新与立异
作文要写得不落俗套,人云亦云,这是难的。能将作文写得与众不同,那已经是入门了,不是门外汉了。但又不要跑偏了题目,跑偏了题,那说明还没有入室,登堂入室,只有登堂没有入室。普通学生要注意不落俗套,优秀学生要注意立意太险太偏。
8、文笔与题材。
文笔好,写什么都好。文笔是一个人对于语言的感悟力和驾驭力。同样一句话,这个人说出来比较好听,另一个说出来不好听。这是跟人的思维习惯,性格特征,个人阅历都密切相关。所以在短期内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文笔是困难的,就像改变一个的生活习惯或者思维习惯一样困难。但是文笔不好的,可以用题材来弥补,选择一个好的题材,即使文笔差一点,至少是完整而集中的叙事。
9、命题作文与自由练笔。
张志公先生认为:“传统的命题作文,如果运用得当,对于锻炼学生的构思和想象能力有一些作用。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
度。„„” 叶圣陶也倡导,“减少命题作文,指导自由练笔,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以日记,以笔记取代命题作文”。10、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改
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吕叔湘先生也这样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家长、校长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也努力‘精批细改’,可是作文本子多,时间不够,尽管天天开夜车,仍然是不够‘精’,不够‘细’。在学生方面,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这样,教师的辛勤劳动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了。”叶老认为应该“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张志公说,“把学生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一两篇作文拿到堂上作示范批改,能对全班学生有启发作用,间或用一用这个办法,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教研室 2014.12)
一、现状:
目前全县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学生的练写方法单一,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不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素材)等。老师怕改作文,烦改作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评改学生的作文,但是学生在习作时依然无话可写,瞎编乱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2014年六年级毕业素质测试语文试卷抽样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作文30分,抽样100人,共3000分,实得2120分,失880分,失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普遍语言贫乏,叙事过程简单,缺乏真情实感。
二、依据: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第二学段(3~4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第二学段(3~4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3、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第三学段(5~6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5、对习作的评价建议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三、建议:
每学期8篇课内习作训练不变;取消8篇周记,改为“读写训练”。
四、做法:
原则——依据课标,凭借教材。语文,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带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爱读乐写。学好语文就是要做好两件事:读和写。阅读——大量的、高品味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阅读、语言、文学),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交流与表达)、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语言和文字能力)、综合性(情感与审美)。1、8篇课内习作训练
按照教参、教材要求,认真指导;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根据习作内容、班额大小,可以指导学生自评、同桌或小组互评;评价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注重对学生习作整体情况的总结、反馈和优秀作品的展示。
2、读写训练(结合全县开展的“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从读学写,以读促写。习作源于积累,只要积累得多,沉淀得厚,写作就会文思如涌,笔下生花,一挥而就。
①、课内摘抄——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包括课文中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课内练笔——课文中优美句式、段落的仿写;续写;读后感等。
③、课外摘抄——摘抄课外阅读读物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段、篇;摘抄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
④、课外练笔——指导学生找准课内外结合点、读写结合点,进行单元、系列性练笔;结合学校、班级举行的活动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日记、片段等)。
3、要求
低年级——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句、段口语表达和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习惯。
建议:每周2——5次练笔。
中年级——进行组句成段、组段成文的段、篇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表达的信心和习惯。
建议:每周3——5次练笔。
高年级——进行布局谋篇、读写结合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练写各种文体(记实、想像、读书笔记、应用文等)的能力。
建议:每周2——4次练笔。
总体要求:各年级段的读写训练,教师必须有简单的“指导教案”,即每周的总体设计——①、读的内容;②、写的形式;③、指导的方法。
第四篇:关于作文教学的指导
关于作文教学的指导(转文,并附一节指导课录)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命题→作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过程忽视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他提出“一改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变成:实践(进行某项活动)→讨论(回顾活动过程,各自发表观感)→作文(教师在学生作文过程中进行指导)→指导(批改与讲评)→总结(谈体会、收获或旧题重作)。”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作文教学程序上是简单的两个环节:实践和讨论,其实质却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心理过程的转换。这是学生作文成败的症结所在。
作文心理转换理论认为,作文是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心理过程中,除了思维和表达两大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即转换。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是因为这种心理转换的复杂性;作文教学之所以难见成效,一是因为忽视心理转换过程,二是因为这种转换是内隐的,使作文教学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并加以合理的调控。
作文心理转换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在组织结构和运作规律上的差异性造成的。首先,人的思维是立体性的,而非线性的,人的语言表达却必须是线性的。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把存在于大脑中的立体性的、非线性的的思维一一分解,形成便于表达的线性的结构。其次,思维可以跳跃的,而表达必须具有逻辑性。因此,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经历一个按逻辑顺序加工整理已有思维的过程。再次,思维可以是残缺不全,也无须顾及他人理解与否,而表达具有交际性,把思维直接反映到作文,极有可能造成语无伦次或不知所云。因此学生必须加以转换。思维与语言的差异是最能说明为何有的学生想清楚却不能写清楚。思维与语言的差异形成了学生作文心理转换过程。
贾志敏老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难点,在作文教学中安排了实践和讨论,使学生思维活动定向、并完成由思维向语言表达的两次转换。
其主要运用以下策略:
一、借助讨论和板书,形成语言点。二级转换理论认为,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存在两次转换。第一次是运用语言点将思维中想要表达的内容挑选并固定下来,然后进行一定的组合排列。第二次是运用语言点扩展语言结构,形成完整的句子。贾志敏老师在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常深入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处,通过讨论,分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点将思维中想要表达的内容挑选并固定下来,再进行一定的组合排列。如:他教学生围绕中心句“今天很冷”说一段话。
1. 要求每个学生想一句话来表达,但说的话中不能出现“冷”字。学生经过讨论,彼此启发,说出了北风呼啸、寒风刺骨、裹紧大衣等内容。他一一写出这些句子。
2. 要求学生将黑板上的句子按照“环境”、“衣着”、“动态”分别归类。
3. 介绍组合这段话的方法:先写“今天很冷”这句总起句;再分别从“环境”、“衣着”、“动态”三组分述句中找出内容依次叙述。90%的学生都写出了一段完整的话。
贾志敏老师将学生思维中要表达的内容写在黑板上,通过分类帮助学生挑选表达的内容,通过规定组合成段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内容的排列组合,形成语言点。这样原本内在的、隐性的学生作文过程的第一次转换轨迹,就显现在课堂里的黑板上了。使无形的、个别化的思维活动,借助讨论和板书变得有型有序。90%的学生完成了写段任务,可见这种基于思维与语言的转换的写作指导的有效性。
二、借助实践活动,寻找语言点。由于学生观察、想象等能力上的差异,使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贾志敏老师借助课堂组织实践活动,在学生思维活动定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自己的语言点,并扩展语言结构完成两次转换。如用课堂素描的方法指导写《一分硬币》、《一个苹果》等状物文章;用小品表演的方法指导写《看图作文》;用游戏的方法指导写活动类文章。如他指导写《一种水果》。
贾志敏老师出示一只橘子,要求观察它的形状,想象一下它像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大大的”“圆圆的”,“像小皮球”。这时,贾志敏随手将橘子扔给一个学生,问:你掂一掂,它有多重?“沉甸甸的,”学生答。贾志敏老师又将橘子抛给另一位学生,请他用鼻子闻一闻,说说香味。学生回答:有淡淡的香味,是一种橘子自身散发出来的果香。接着他剥开橘皮,请一个学生数数橘瓤,看他们像什么?学生回答“像10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最后他把橘子掰开分给学生尝尝,学生兴趣浓厚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甜中带酸。8分钟后学生完成了状物文章《一只橘子》。这里学生的两次转换几乎同时进行。
附:作文指导课实录《记一件()事》 执教:上海特级教师 贾之敏 第一课时
一、听话,找中心句
师:我们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每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每一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写好作文,就要用好每个词,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下面老师念几段话,大家认真听,仔细想,每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老师念第一段话)生:这段话是围绕“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来写的。师:(翘起大拇指)你讲得真好!(老师念第二段话)
(生紧张,在老师启迪下,第5次才说完整:“这段话是围绕„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来写的。”)师:(提高声音,高兴地)真了不起!(走上前)我可以跟你握手吗?(跟这位学生握了手)你一共错了4次,第5次才正确,同学们都没有这种学习经历。学习就是要这样,错了没有关系。(师又说了第三段话,学生很快答出。)
二、指导仔细观察 师:(出示一个大橘子,放在学生容易看见的位置)这是一个橘子。(板书:这个橘子真可爱)谁来读呢?(一生读)
师:读得一般,谁再试一下?(又一生读,“这个”拖调了。)
师:不是念“这——个”,应该念“这个”,语速要快些。你读。(学生读)师:你读得真好!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板书:啊!)在前面加一个“啊”,谁能读好?(学生读得不错)
师:啊,这个橘子真可爱!怎么个“可爱”,要用事实说话,要表达形象,要把话写具体。怎样写具体?要——(板书:观察)。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观察要——(板书:仔细)。如果要写这个橘子,你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学生说了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板书。)
师:小朋友真聪明!还有吗?(见学生不举手,老师走过去,拿起橘子,作了一个“掂”的动作。)生:(脱口而出)重量。
师:(板书:重量)好!再近一点呢?(老师把橘子送到鼻子前,作出嗅的动作。)生:(抢答)味道。
师:(反问)是味道吗,鼻子能知道它的味道吗? 生:(恍然大悟)香味。
师:(板书:香味)再仔细观察(特意展示了橘子带叶的柄)。生:这个橘子上有叶子。
师: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板书:特征)。现在剥开橘皮,你就看到——(生:橘瓤)一尝就知道——(生:味道)
师: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板书:写得具体)。
三、指导写具体
师:光写具体还不够,文章还要生动,怎么写才生动呢?那就要展开想像(板书:想像),想像要合理(板书:合理)。把你想像到的写进去,文章不就具体、生动了?(老师手拿橘子,引导学生边看边展开想像。)师:颜色—— 生:黄中带绿。生:黄中透绿。
师:“透”用得好,这说明绿色是慢慢显现的,很淡。形状—— 生:圆溜溜的。生:像一个小南瓜。师:大小呢?
生;有我的拳头那么大。
师:请你掂一掂,它大约有多重? 生:(用手掂了掂 大约有二三两。)师:(把橘子送到一个学生鼻子前)你闻闻。生:清香。(师又送到另一个学生面前)生: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对,不是刺鼻的香,再看特征,橘子上有叶子,像什么? 生:像顶着一个小小的帽子。师:再想开去,它一定是——
生:它一定是刚摘下来,一定很新鲜,一定很好吃。
师(剥开橘皮,请了一名学生)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橘瓤?(学生数了,共有12瓤。)师:它看着像什么呢?
生: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生: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让两位学生摘下两瓤)你们尝一尝,什么味道? 生1:甜滋滋的。生2:甜中带点酸。
四、学生写段,教师评价
师:我们以“啊 这个橘子真可爱啊。”开头写一段话。(具体讲了写的格式要求。学生练笔。)(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师:你读出了感受,我听了,也觉得这个橘子真可爱。生:它黄中透绿,扁扁的,像个小南瓜。师:写得形象。这么一想像,文章就生动了。生:又像节日里挂着的灯笼。你看!你看!
师:好!这儿为什么要两次用“你看”呢?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惊喜的感觉,小孩子就喜欢这样说话。生: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闻”“有”可以去掉。另外。“放在鼻子前一闻”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间缺了一个字。你再读,读好了,语气出来了,这个字也就出来了。
生:(一连读了好几遍,直到读进去仿佛为清香所陶醉时,“啊”字脱口而出。)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加上“着”和“呢”,再读一下。
生: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我摘下一瓤,放在嘴里。师:“放”是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阳台上等,嘴是一个腔囊,应该说“放进”。生:我摘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还有点酸溜溜的感觉。师:是感觉?
生:还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呢。
师:这位小朋友写“吃”用了12个字,三个动作:“摘下一瓤,放进嘴里,咬上一口。”写得细腻,文句通顺,好!
(第二个学生交流,老师评讲,再下课。)第二课时
一、师生表演
师:上一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橘子,大家边看边想,通力合作,最后,把这个橘子写得形象、生动了。这一节课,你们先观看一个小品,也请大家边看边想,最后,把这个小品叙述清楚。谁愿意当小演员?(学生纷纷举手,一名男生上台。)
师:(亲切对男生)我们合作,一起演爷孙俩,高兴吗?(学生高兴地表示同意)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小品的故事梗概。
一天晚上,一个叫小明的孩子正在家里做作业,到7点了,爸爸妈妈还没有来,小明饿坏了。这时,爷爷来了,还捎来了一个大橘子。这个橘子又大又新鲜。小明好不开心,他剥开皮刚想吃,突然想起平时爷爷那么关心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吃,现在,他也要尽一份孝心,把这个橘子留给爷爷。但是,他又怕爷爷不肯吃。怎么办呢?于是,他故意说这个橘子是酸的。爷爷听说这个橘子是酸的,便抢过橘子不让小明吃。爷爷吃了橘子以后,发现橘子并不酸,还很甜,心里很纳闷。这时,小明见爷爷真的吃了橘子,便高兴地叫道:“爷爷上当了!”
(师生共演小品,表演很成功,台上台下一片笑声。)
二、概括要点,进行练笔
师:你们看了老师和这位同学演的小品,能不能用几句话概括说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完成以下板书:
①晚上,爷爷回来了,还捎回一个大橘子。②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吃起来一定很甜。
③我想给爷爷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橘子是酸的。④爷爷抢过橘子吃了,发现橘子很甜。⑤我高兴地说:“爷爷上当了!”
师:(请学生读好这几句话后)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如果一位小朋友真的是这么写的,并把它当作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你们说,老师会满意吗? 生:不满意,因为他写的内容不够清楚、具体。
师:对,这篇作文缺少具体的内容。作文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要表达清楚,不说空话,不说套话。比如说,“晚上,爷爷捎回一个大橘子”,写“晚上”,不能出现“晚上”这个词,可以从天色、时间等多个角度去写。“我想给爷爷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桔子是酸的。”想,是心理活动,为什么要把橘子给爷爷吃,怎么估计到爷爷不会吃的?等等。小明的这些心理活动都要写出来。“故意说橘子是酸的”,怎么做动作,怎么装出“故意”的样子?如何把这几个“怎么样”“为什么”写清楚,写明白,这篇作文就具体了。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句话进行扩写,每个人选择一句展开内容。)
三、当堂评点
(学生写完后,请了5位学生上台交流。)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意思是朗读很重要,文章写得一般,如果读得好,还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生1:屋外一片漆黑。
师:“屋外”改成“窗外”更好。
生1:窗外一片漆黑。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唉!都快7点了。师:没有用“晚上”二字,而写的全是晚上。生1:家人怎么还没有回来呢?
师:把“家人”换成“爸爸、妈妈”。
生1:爸爸、妈妈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我的肚子都快饿瘪了。还好,不一会儿,爷爷回来了,他惦记着我这个小馋猫,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大橘子。师:表达清楚,语句流畅。好!
生2: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圆溜溜地,像个小南瓜。师:你展开了想像,比喻十分恰当。
生2:它金灿灿、黄澄澄的。我用手掂了掂,大约有二三两重。你瞧,你瞧…… 师:“你瞧,你瞧”表示惊讶,能引起读者注意。
生2:橘子上面还顶着一片绿叶呢?多像戴着一顶绿色的小帽子。我想,它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十分新鲜,吃起来一定十分可口…… 师:推断严密,合乎情理,一连用了三个“一定”,构成排比句式,读起来顺口。
生3:我突然想到,爷爷平时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给我,凡是不好吃的,他都抢着吃。这么一个甜橘子,我一定让他也尝尝。
师:“一”可以去掉,更简练。
生3:这么个甜橘子,我一定让他也尝尝。可爷爷一定不会吃的。师:爷爷怎么“不会吃”呢,换成“不肯吃”就准确了。生3:可爷爷一定不肯吃的。这可怎么办呢?
师:好一个设问!
生3:我踱着步子,左思右想……
师:我这么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思考问题才“踱着步子”呢,你这么个孩子怎么会像个老人了?改一改。(教师作出歪脖子思考的样子)
生3:我歪着脖子,左思右想。突然,一拍脑门,有了!
师:语句轻快,写得好啊!
生3:我摘下一片放进嘴里,左手捂着脸,歪着脖子,叫起来:“爷爷坏,坏爷爷,这橘子真酸,不好吃!”
师:这儿写“我”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烘托了“我”尊老、爱老的主题。生4:正做饭的爷爷连忙跑过来,抢过我手中的橘子……
师:“抢”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文明的行为,然而这里用上“抢”字却再恰当不过了,写出了爷爷对“我”的疼爱。
生4:取下一瓤就往嘴里塞,咬了几下,奇怪地问我:“孩子,这橘子不是很甜吗?”
生5:我见爷爷上当了,就捂着嘴巴笑了,爷爷正疑惑不解时,我一蹦三尺高,边鼓掌边大声叫:“爷爷上当了!爷爷上当了!”
师:“爷爷上当了”为什么要说两遍呢?小孩子高兴起来就是这样,写得活灵活现。生:爷爷这才恍然大悟,搂着我,捏着我的小鼻子,说:“真是我的乖孙子!”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都很清楚,很具体,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四、起题目
师:这篇作文很生动,咱们一起来给它起个题目吧!可以从文章中摘录一个词语或短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生:爷爷上当了。
师:好!如果用“我”作题目呢?
生:我骗爷爷吃橘子。师:“骗”要加引号。生:我哄爷爷吃橘子。生:我笑了。
师: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生:我让爷爷上当了。
师:都不错。语文老师平时出的多是这样的题目。(板书:记一件------事)你们再起题目。(学生说了很多,如:难忘的、高兴的、快乐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值得回忆的等。)
师:如果按地点来起题目呢?
生: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师:按时间呢?
生:发生在晚上的一件事。师:按事情的大小呢? 生:记一件小事。
师:同学们,这些都能作为这篇作文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作文有点像兰州拉面,一个面团,拉长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面条越拉越细,最终拉出的面条竟然比机器上轧出的还要细。写作文也是由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而后再由几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数百句话。
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却是改出来的。改作文,几遍才算好呢?我的体会是,一百遍不多。谁改得多,谁的进步就快。希望同学们多读多改,把文章写得更好。
第五篇:作文专题指导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作文专题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教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学会写作,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学会审题的基础上如何快速的写出自己想出表达情感的文章。
教学难点:应试中突破审题,确定文章中心,选好材料,写好作文。富有情感。
教学方法:情感交流法、举例法、观察法、情景教学法、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写作六步:一审题来而命题,四选材料三立意。
五写提纲六修改,写作顺序莫忘记。
二、授新课。
1、题目。
我会表达
一说起父母亲,都会让我们有说不完的话,你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那就拿起笔来写一写你的父亲或母亲吧。请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习作。
题目一:《啊,我的_》(提示:从“啊”看出你对父母的赞美)题目二:《哈,我的_》(提示:从“哈”看出你父母的幽默有趣)题目三:《咳,我的_》(提示:从“咳”看出你对父母某些方面的不满)要求:
(1)内容具体,情感真实,语句通顺,书写整洁。(2)字数400字以上。
2、审“好”题目
审要求,明确写作的内容 考试作文类型:半命题作文。 写作体裁:写人的记叙文。
写作对象:写父亲或者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能同时写父母亲他们是怎样的人。
要求:
(1)内容具体,情感真实,语句通顺,书写整洁。(2)字数400字以上。
3、命题“定眼” 三个题目任选一个 题目一:《啊,我的_》 题目二:《哈,我的_》 题目三:《咳,我的_》
4、学生定题,相互讨论
5、立意明中心
(1)三个题目的特点及要求,中心不一样。作文一:《啊,我的_》
(提示:从“啊”看出你对父母的赞美)作文二:《哈,我的_》
(提示:从“哈”看出你父母的幽默有趣)作文三:《咳,我的_》
(提示:从“咳”看出你对父母某些方面的不满)
6、选材真实,情感真挚
(1)通过一两个真实的、比较典型的事例来体现你对父母的情感。(2)表现父母特点的内容(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甚至容貌等方面的描写)要写具体、生动、形象。
7、列 提 纲(草稿或者腹稿) 文章开头:开门见山,亮明观点(第一自然段)
文章正文:主题鲜明、详略得当(尽量控制一到三个自然段) 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前后照应(最后一个自然段)
8、初稿 写作过程
(1)书写整洁、规范,速度适中。(2)语句通顺、层次分明。(3)思路清晰、富有条理。
9、修改作文
通读作文,找出错字、错句、错标点,搭配不当的 词句等细节问题。
表现父母特点的部分是否具体,中心是否明确,作文是否完整。 掌握用修改符号修改。
三、巩固知识、练习
1、讲评学生作文(1)较好学生作文(2)较差学生作文
2、分析优秀作文
四、总结
1、应试作文方法
2、应试作文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
11学年冬六年级期末考试作文
板书设计:
写作六步
一审题来而命题,四选材料三立意。五写提纲六修改,写作顺序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