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三首(精)(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3:3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诗三首(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诗三首(精)》。

第一篇:现代诗三首(精)

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电影《人间四月天》,对主人公徐志摩都有自己的欣赏观点,对他的爱情、生活和才华,也都或欣赏或同情或羡慕,但电影毕竟是文学作品,有虚构的成分,那么徐志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华到底怎样呢?我们从他的名作《再别康桥》来分析。

二、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诵读欣赏 1.播放朗读录音《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2.老师指导朗读。3.学生尝试朗读。

四、赏析诗歌(一)分析意象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4.具体分析这些意象是怎样传达感情的。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二)分析新诗“三美” 1.建筑美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句回环对应。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2.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绘画美

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挥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 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死水》(闻一多)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二、分析诗歌

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

“死水”的外表: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

“死水”的内里: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

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

这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一般研究认为,这首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因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义:(1)从其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此诗后面所署创作时间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回国的前夕。

留美期间的闻一多有两个突出的情绪,一是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满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从《死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赞美》穆旦(自读)

一、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铮,笔名梁真。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长沙又转昆明。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1949年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国“九叶诗派”(这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的一个流派)诗人中最具有现代诗风的一位。写有《赞美》、《诗八首》等有影响的诗篇。

二、思考题。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虽以“赞美”为题,但描写的重点却是祖国的苦难现实和悲怆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3.诗题为《赞美》,作者究竟要赞美什么?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从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4.诗中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反复。尽管诗人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而悲伤,但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作结,就是让读者从诗中看到希望,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表达了对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第二篇: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2005年4月23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2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第三篇: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⒈领会诗歌的韵律美;

⒉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⒊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高高瘦瘦,儒雅飘逸,而又充满忧郁的主人公――徐志摩。

二、解题:

⒈康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⒉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不仅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对比阅读柳永《雨霖铃》,领会作者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帝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再别康桥》:淡淡的别愁,哀而不伤。

四、体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⒈韵律美。四句一节,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每节换韵。于整齐中见变化,每节押韵,逐节变韵,追求章节的波动和旋律感。练习:读这首诗的感受像:()

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C、领略白居易笔下瑟琶女的弹唱。D、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⒉重章叠句:继承诗经的传统。

死 水

闻一多

教学目的:领会诗歌中死水的象征意义。

体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再别康桥》

二、导入新课。搜狐网新闻:美能源部司法部策划荒唐闹剧 李文和案真相大白 8月14日,美国各大媒体都纷纷刊登了美国司法部13日公布的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称,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文和间谍案竟是一件冤假错案。报告称,这宗闹剧的始作俑者系美国能源部,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则接受了能源部的误导,没有对能源部的结论进行调查与质疑,就对李文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审查,并将其关押了9个月,还对他提出了59项重罪起诉。报告称,在这一事件上能源部和FBI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自诩为人权卫士。但是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且是历史由来已久。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于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 年,诗人心理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和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却令他痛心。于是,他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从那激愤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死水》是闻一多的名篇。

三、学生诵读《死水》,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象征意义。

⒈每行诗以四音节为主,双行押韵,每节一韵。

⒉四句一节,每句九字,排列整齐。

⒊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华美的词藻给以视觉绘画感。

⒋象征意义:把旧社会比为死水,象征地描写出和辛辣地嘲讽了那丑恶的现实,鞭挞了反动统治者,抒发了无比憎恶和悲愤的心情。

体味本诗时,应整体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不宜一句句拆开来理解。

四、课堂背诵《死水》

赞 美

穆 旦

教学目的:⒈了解穆旦和时代背景

⒉了解穆旦新诗的特点

⒊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译家,西南联合大学的才子,曾与日本侵略军残酷厮杀的中校,刚正不阿笔锋犀利的报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奇异混合体,中国式的普鲁弗洛克,呼求上帝、冷峻而又热切的中国诗人,留美硕士,历经苦难的爱国者,深情真挚的丈夫和父亲,优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历史反革命”,曾被浓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宝石——这就是穆旦(查良铮)(1918——1977)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查初白(慎行)的后人,1918年生于天津。穆旦则取义“慕旦”也。他算得早慧,6岁就有作品发表,十几岁时的诗就气度不凡,1935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8年随迁西南联大,对英美诗歌深感兴趣,尤好叶芝、艾略特、奥登。1942年曾参加远征军入缅甸抗日,这段不算平凡的经历尽管他本人很少提及,但其影响一定是深远的。1949年赴美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致力于英俄诗歌的翻译,1958年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然著译不辍,1977年病逝于天津。有诗集三册:《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自费自选集)、《旗》;译著甚丰,主要有《欧根·奥涅金》、《唐璜》等。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2), 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 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

穆旦已成为诗歌界回顾历史、着眼当前和展望未来都不能轻易绕过的重镇。穆旦生前只出版过三本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在他去世后,海内外都出版了他与几位诗友的合集,他的个人选集和全集也相继面世。穆旦另有一些佚诗、佚文和遗作,特别是晚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不能公开发表。作为翻译家的查良铮,则向人们奉献了拜伦、普希金、雪莱、济慈、艾略特、奥登等诗人的译著二十多本,质量均属上乘,深受人们的敬慕与欢迎。这些精美的译诗,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穆旦对艾略特诗艺的接受,不仅体现在诗学理论方面,同时表现为对其词汇、意象乃至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大量借鉴与化用。

二、时代背景:写于抗战时期,诗歌歌颂劳动,歌颂人民,是三四十年代的主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三、诗歌特点:不重意象格式,重意象的描绘。意象的聚合(其它两首:整体象征《死水》;逐一象征《我爱这土地》)

四、诗歌结构:

第一节:美丽的祖国呵,有多少故事,我的一颗中国心拥抱着你们――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劳动者只相信实干,他放下了锄头,投入了战斗,――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三节:他抛弃了家,他们忍受饥饿,但他从不回头,为他而感动吧―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四节:悠久而又荒芜的大地,我们在等待―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教后记

第四篇:现代诗三首(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现代诗三首(600字)作文

(一)一时绽放一追寻

常念这如花笑靥

绽放那一瞬触碰了心弦

宛若如梦的星夜

愈深愈入心

只爱那朦胧的破晓

就如氤氲的薄雾

若近若远

或应怀着平淡的心情

也或凝望

直到视野中出现一抹惊艳

或应只需淡然的心绪

也或念想

直到心田中透进一股暖流

只爱那静谧的晴夜

就如北挂的宸星

若明若暗

常念这如花笑靥

追寻那一时羁绊了柔情

宛若如歌的岁月

愈深愈入心

(二)一花盛开一世界

常盼你一回顾

于天于地盛满明媚

只愿你一回眸

若生若死开尽繁华

时欣喜于梦靥

后忧愁于现状

梦里花开的声响停顿了思绪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而后却

念你如初

常想你一眉弯

恋树恋花溢满灿烂

只愿你一凝望

如梦如诗守到荒芜

时温暖于梦靥

后冷却于现状

心上悸动的情绪碾碎了哀伤

一情一美景一爱一轮回

而后又

念你如初

(三)一生相思为一人

等南归的候鸟

飞离了萧瑟的杨林

等回游的鱼群

忘却了冰冷的弯钩

等天上那月亮

交替成了太阳

等那一面旗

在我心中飘扬

东坡曾云: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为那一人为这一生

唯我所爱仅我所念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如入愁肠的酒

满肚相思泪

等北去的大雁

飞越了江南的烟雨

等迁移的蚁群

入住了新的巢穴

等天上那太阳

交替成了月亮

等那一声叹

在我心中回荡高一:陈桐 篇一:《园丁颂》诗歌三首

老师,我要赞美您

篇二:现代诗三首

富安镇初二语文

集体备课教案 17现代诗三首

执笔:丁中 潘成兰

教学目的:

1、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以及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有感情的朗读各诗,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表现的主题,品味优美的语言。

能力点:用形象的语言去理解抽象的概念,用所托物寄寓一种感情。(考察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对事物的想象力,对生活的感悟力)。

教学过程:

但诗人孤独惆怅,无心观赏,含泪叠船,寄表深情。

“从不肯”“总是”表诗人并非现在才有此举,而是对母亲的思念由

来以久。

“一只一只”说明所叠纸船数量之多,可见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2、诗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海中,结果如何?诗人又怎样?对表达有何作

用?

(1)指名朗读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然,是诗人早期的人生观哲学的三根支柱。这首诗抒写

b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一句中“我要它到的地方”指

1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一条小河》写的是“我”是一条“小河”与“你”相遇

为“你”编织裙裳和花冠,最后无奈流入无情大海的过程。命七种色彩,表达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告诉我们以深

感情

1通过“纸船”来抒发感情,那么“纸船”就是意象,这

是什么? 条小河》:小河;《色彩》:色彩。

2冰心赋予纸船多种含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时代

对“小河”以及“大海”的理解?

的无形的,可闻一多先生却写的具体、形

呢?

1组讨论→ 班级讨论(老师巡视、适当点拨)

2、母爱、童心、自的是母爱的情结。、“总希望有一只能母亲的身边,而不是、提示思考:、讨论明确:《我是后,流过森林和花丛《色彩》诗人寓于生刻的道理。

五、寻找意象,体会、提示思考:冰心两首诗的主要意象讨论明确:《我是

一、提示思考:(1)及写作背景谈谈你(2)生命本是抽象象,他是如何写的、反复朗读 → 小、讨论明确:(1)

诗人把“我”比作“小河”,“小河”即“我”是抒情

主人公,一个对心中恋人(或广义理解为理想)执著、痴迷的青年;“大海”是

与自己理想格格不入却又不得不归附的力量(或险恶、复杂的社会人生);“小

河”流入“无情的大海”的过程就是“我”的追求以悲剧收场的过程,象征与

恋人的分手,自由恋爱的失败(或理想的无法实现)。

命”比成“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然后用赋予各种象

面作画,完成彩图的过程即生命的过程。

1诗歌仅就表层理解是情诗,倘能根据时代及写作背景

认为是典型的爱国诗。对此请同学们思考《我是一条小河》

么?

诗一般被当作爱情诗来读。写少男少女纯洁、执著、怀的爱恋。(2)也可以理解的更广些,如:小河追求的执著

理想、自由及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忧与喜。

2“色彩”包含什么哲理意味?文中哪些诗句最能点明

“从此以后 爱它的色彩”诗人用自然界的色彩来比喻

和情绪,甚至包括了死亡,可见诗人热爱生命,对生命价值

象,告诉我们,生命中不仅有希望也有失望,不仅有快乐

意味着活着,同时也意味着死亡。惟其如此,才要更加珍

追求发展、高洁和希望,才能正确看待悲哀,坦然面对死

(2)诗人先把“生征意义的颜色在上

六、领悟主题、提示思考:有些作深层次的理解,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讨论明确:(1)这首美好而略带忧郁情与痴迷,可理解为对、《色彩》中生命的中心?

讨论明确:诗句是生命中的种种品格的重视,寓抽象于形也有悲哀;生命不仅惜生命,才会执著的亡。

七、学生质疑、解疑

八、总结归纳

九、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2)学习指导书(3)课后练习

(一)十、巩固迁移

1、填空

(1)《纸船》的作者是我国 代著名的女作家,它的副标题

是。在初一我们曾学过她的散文。

(2)《我是一条小河》的作者是,原名,他是我国现代

他是“ ”。

现代著名的、。代表诗集有、2哪些修辞手法。

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价值的白纸。()

3的用法。

()

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地方/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4上句子。(使上下文句子形式相似,比喻、拟人等手法

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

天,;秋天,白长袍。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诗人、学者,鲁迅称(3)闻一多是我国等。、下列句子运用了(1)把那些碧绿的(2)无奈呀,我终(3)生命是张没有、指出下列破折号(1)、总是留着留者(2)、流入那无情的(3)、飘漾到无边的、在下面空缺处填构成排比句)祖国的大自然经常;冬天,它换上了朴素的雪、比较阅读(甲)我是一条小河,/我)/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

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

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

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

散了的彩霞一样!

(乙)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呀异,/更无须

欢喜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这两首诗都是以

下页 余下全文篇三:随笔诗三首

三、打油诗—我的中国梦随笔诗三首

一、赞星光大道 星光熠熠炫舞台 选手观众一起嗨 嘉宾巧舌展风采 评委高举公正 牌

二、初雪 雪花下九霄 玲珑似琼瑶 银装素裹色 江山如此娇

一直有梦买件貂 怎奈不舍掏腰包 工资已然近半万 还是觉得价太高 农家女儿好勤俭 粗布衣衫乐逍遥 待到小康全面至 衣柜挂满各种貂

篇四:现代诗三首

教学设计示例(语文)语文)《现代诗三首》教学设计示例 现代诗三首》纸船——寄母亲 纸船——寄母亲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制作提示】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另一种分类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击后添加相应的内容,可以直接填写,也可以从资源库中,添加进相应的备课素材.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 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3.疑点:诗的 教学设计示例(语文)语文)2~3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 论.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七,教学步骤 导语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 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 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 ,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 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 篇章.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 年 8 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 留学, 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 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生字 叠 dié 抛 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吹卷:吹动翻卷.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制作提示】 1.添加本文的朗读(本图链接音频资料)―

教学设计示例(语文)语文)2.一些学习素材(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1923 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 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 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 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 , 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 母亲的深情.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 共6页 ―

教学设计示例(语文)语文)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 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 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 风格质朴,委婉.【制作提示】 为帮助学生学习,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扩展资料.作者像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制作提示】 添加一些学习提示的视频资料(本图链接视频资料)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语文)语文)纸船——寄母亲 冰 心【制作提示】资源库中,有本诗的板书,可以直接点击添加.十,随堂练习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 ,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 情.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 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下页

第五篇:中国现代诗三首

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2、反复阅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感知诗歌语言,品味诗的意境美。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感知、分析诗的语言,把握诗歌意象。教学难点: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学会评价诗歌及扩展自己的评价。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再别康桥》。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教学步骤:

一、导入《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见课文注释1)在语言形式上追求艺术美,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的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要知道,不是每一个写诗的人都能被人牢记的。也许一个诗人生前是寂寞的,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被忘却。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但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而且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他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觉得他以35岁的年华而“云游”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为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地闪现而更显其光耀。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深情吟唱——《再别康桥》。

二、诵读提示: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的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三、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度重阳,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七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有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四、内容大意: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以轻轻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枝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这所谓“榆荫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淳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高声放歌。诗人的快乐到达了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第七节:呼应开头。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吧,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这一节当然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五、鉴赏要点:

1、构思别出心裁分,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带点“伤别离”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六、课后练习第一题,1。

题旨:此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色对于表达感情、营造意境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领会重叠反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萦绕心头。

七、作业:

1、朗读本诗。

2、预习后3首诗。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蕴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死水》:

1、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2、诵读提示: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首诗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

3、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4、内容大意:

《死水》全诗五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第一节:总写这沟绝望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活力和生气,已无药可救。不如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诗人以深沉的失望和愤懑的心情,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

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变。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孼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的本意。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毫无生机。然而,青蛙的鼓噪又怎称得上是歌声,那不过是受死水恩赐的人的无耻吹捧罢了。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5、鉴赏要点:

(1)寄托和象征:(课后练习第一题,2)对死水的寄托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流型的一种认为,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对《死水》的象征意义也有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在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318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现实。

(上述内容,可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酌情介绍,开拓视野。)(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琦、云霞等华丽词语描述的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但所用的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这里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二、《赞美》:

1、作者:剑客本主食。

2、诵读提示:

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3、写作背景: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日战争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回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4、全诗内容: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冬天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愿的感情。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他感受到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二、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第四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生存下去。

5、鉴赏要点: a)广大的包容性。

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吝惜笔墨,铺排开去。b)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6、课后练习第一题,3:

(1)“我”可以指代一个中华民族苦难历史与觉醒的见证者,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2)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但在民族危难中觉醒并义无反顾地走上反抗道路,加入抗站的行列。

(3)象征了无数的中国人,甚至整个中华民族。

(4)意味着诗人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及诗人对民族抗战前途的坚定信念。

三、课后练习第三题: 赏析提示: 《老马》:

1、老马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

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他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的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

2、字句推敲显功力。

《老马》中,动词的运用尤为精彩传神,“扣”、“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表现出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易中见神奇。

3、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作,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以前,人们总是把作家写出来的书面文本称为作品,实际上,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的空白处;以前人们总是认为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所决定和赋予的,实际上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也要承认的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者有别于作者的意愿。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见《集外集拾遗补编》)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其实写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诗贵含蓄,其中意味听凭读者去品评。《断章》:

这首诗玲珑精巧,是短诗中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想象留下开阔的空间。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上,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写一位美人。作者撰文认为,意思着重在“相对”上,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

四、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第五题。

2、完成两本练习册上本课部分的习题。

3、预习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

五、课后练习第二题:

题旨: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学过和读过的近现代诗歌作品,从整体上关注爱国主义诗篇。近现代以来,反映爱国主题的诗歌作品大量涌现,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闻一多的《一句话》,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我爱这土地》,郭沫若的《炉中煤》等。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诗篇,了解这种特殊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传统文化根源、社会政治背景。教后感:

下载现代诗三首(精)(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诗三首(精)(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中国现代诗三首

    2 中国现代诗三首(返回目录)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教学目的: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组织学生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代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卢沟桥事变......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1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一、......

    普高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

    普高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 ●课文鉴赏说明 再 别 康 桥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总序第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

    冰心诗三首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 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