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

时间:2019-05-13 13: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

第一篇: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

摘要:李白诗歌中的西域元素是历来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西域风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饰、胡客、胡姬、胡马、胡雁、胡鹰、胡床、胡麻……色彩各异的西域元素,都曾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西域文化,在灵魂、精神、气质上对李白的吸引则是本质上的影响,深层次的融合。李白的诗歌中有着浓郁的西域歌舞情结。

关键词:李白;诗歌;西域;歌舞情结西域乐舞东传之后,“不仅把唐代乐舞艺术推向一个高峰,而且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也起到催化作用。”[1]具有极高艺术情趣的唐代诗人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外来的事物,引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描绘西域乐舞诗应运而生。

1李白对西域意象的独特偏爱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元素是历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西域风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饰、胡客、胡姬、胡马、胡雁、胡鹰、胡床、胡麻……色彩各异的西域元素,都曾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经笔者粗略统计,李白作品中,涉及西域风物的诗歌高达45首之多。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西域由衷的向往与喜爱,寄寓着对边疆民族气质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边塞安定统一的向往。终其一生,西域在李白的心中、诗歌中都积淀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关于李白出身,历来众说纷纭。郭沫若曾认定李白生于碎叶,[2]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李白“陇西成纪人,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3]这一说法比较普遍。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那时中原大乱,“大业末,华民多奔突厥。”李白的先辈流徙到西域,也将汉文化带到西域;同时也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甚至与西域人通婚。由此可见,在李白身上很可能有西域人的血缘,而且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证据之一便是李白通晓西域梵语。范传正说李白在翰林院时“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李白也说“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2李白诗歌当中的歌舞元素:乐与舞

盛唐时期,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文学重心移向都市。[4]都市生活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音乐的昌盛;一是乐工歌伎的增长。以西域乐舞为表现客体的作品。首先,有西域之乐器、乐曲。唐诗中出现的古代乐器名目众多:琵琶、筝、横笛、箫、琴、笙等,《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惟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在李白所作涉及乐器声音的诗歌中,“笛声”值得注意。笛“其元出于羌中,”[5]属西域乐器的一种。李白作品中写笛之作共有五篇,《春夜洛城闻笛》《金陵听韩侍御吹笛》《观胡人吹笛》《青溪半夜闻笛》《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司马将军歌》等。西域乐曲东来,不仅是形式上的文化融合,它与中原传统的人文情怀也紧紧相连。前所举“笛”之例即为典型:笛声悠扬,诗人很容易将其作为抒发思念之情的载体,这样,笛声就成了特定情感的符号。其次,有乐舞之场面。李白诗歌不仅注重“听”,同样注重“视”,视听结合才更具韵味。李白作品中的西域乐舞场面众多,如“伏拜祝千岁寿,周舍为之辞”,描写西域胡人进献祝寿之乐舞情景的《上云乐》;描写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舞蹈“青海波舞”的《东山吟》;以及描写当垆笑春风之胡姬的《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二)。再次,有佛音与梵曲。佛教音乐即于佛寺中进行的唱诵仪式活动,如《庐山东林寺夜怀》,绘写了“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为典型的净土音乐场景。任半塘说:“弄婆罗门一体,今但知《舍利弗》戏为最早。此原梵戏,……今日关于此戏之我国资料,厥为乐曲《舍利弗》与《摩多楼子》二调,而此二调之传辞则以李白之作为最早。”

3西域乐舞与李白诗歌的艺术构思

李白诗歌当中提及的西域胡人、胡姬、名物、地名等,是表面可观的文化互动,而西域文化――尤其是西域歌舞在灵魂、精神、气质上对李白的吸引则是本质上的影响、深层次的融合。

3.1西域乐舞与诗歌节奏

西域乐舞中新奇的旋律和美妙的韵味,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葛景春认为:“李白的一些长篇乐府歌行和盛唐的一些大曲、法曲一样,其结构布局、节奏的韵律,纵横开阖,富于变化。例如,著名的《蜀道难》一诗,就是这样。从结构布局上来看,此诗像一曲宏伟的交响乐,既结构完整,又富有变化。既有主调,又有变奏;既有丰富多彩的变化,又有主题的一气贯通……它节奏鲜明,灵活多变,极富有音乐舞蹈流转变化的动态美。”唐代大曲,以西域大曲为主,是胡汉融合而成的新型乐舞形式。就总体而言,唐大曲的体制可分为三段式:“慢板(散序)――略快(中序、拍序或歌头)――极快至慢下来结束(破或舞遍)”。这种节奏在李白的诗歌中也有十分显著的表现。

3.2与“中庸”背道而驰的张扬基调

中原乐舞由于受儒家美学影响,讲究音律平和的“中庸”美,而西域乐舞则不同。西域乐舞的激情和痴狂、矫健和奔放,与中原传统欣赏模式形成鲜明对比,适应了汉民族艺术审美追求,因而“胡风大盛”,西域乐舞在中原迅速流行。

(1)飞跃流动之美。西域乐舞的基本律动特征,是通过一系列舞姿的组合、变化、交替来表现乐舞内容与精神。以对唐朝乐舞影响最大的西域龟兹乐舞为例:它格外注重旋转、跳跃,时而含情娇媚,时而粗犷奔放,在律动中展现风情万种。而腾跃与旋转方面更为典型的,便是《胡旋舞》与《胡腾舞》。与此近似的美感特色在李白山水诗中并不少见。“六朝山水诗中所缺乏的,而被李白紧紧抓住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诗歌形象的飞跃感,或者说是流动感。”例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全诗气势奔流直下,飞扬激荡,代表了诗人内心壮阔的想象与夸张,恰与西域乐舞中飞跃旋转的特色高度吻合。类似诗歌还有《剑阁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登锦城散花楼》《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渡荆门送别》《蜀道难》等。

(2)铿锵磅礴之势。西域乐舞东来,不仅在节奏上对唐代诗歌造成影响,也改变了清乐旧曲“清淡娴雅”的风格。以西域健舞为例。健舞刚健有力,与李白诗歌中澎湃的激情、奋发的力量是一致的。在李白的战争诗中就很能够得到说明,如《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一诗:作者以奋发昂扬的笔调叙说胜利的辉煌,用以鼓舞军队作战之士气,极具“铿锵镗?p”的音乐特征。《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等都有这种特征的表现。

4总结

西域乐舞在传入中原之后,就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常见元素,也打破了以往的诗歌风格与创作传统。并采用了二者兼具的表演方式。在李白身上,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必然是不会少的。就诗歌而言,不仅表现在西域元素的运用上,更加表现在,其诗歌构造在西域乐舞文化的影响下打破常规,以昂扬不羁的姿态为世所瞩目。可见,西域乐舞对李白在诗歌的创作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考文献:

[1] 王嵘.论西域文学艺术的开放性[J].文学研究,1995(5).[2]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3.[3] 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4] 李从军.唐代文学演变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86.[5]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5.

第二篇:论李白诗词中明月之情结

论李白诗词中明月之情结

姓名:林燕娜 专业:护理学 学号:10061078 摘要:在中国诗歌精汇情操篇中,描绘明月的诗不计其数,古代诗歌所描绘的明月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在诗人的笔下,梦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它可以是清新脱俗之美、游子思乡之美、悠闲旷达之美甚至是忧愁迷离之美,在品读中我们可以走进不同的精神世界,感受李白之所想。

明月,是古代诗词中的诗人笔下的一个意象之一,是传统的诗歌意象,许多流传于世的名诗中有不少诗句将明月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互相映衬,共同缔造了诗歌更高的境界。

在古典诗词中,由于诗人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背景下,因此即使描写同一个物象——明月,也会带有不同的内心情感。想知道李白作品中明月的意涵,下面就让我们到李白诗词的花园里漫步,共同拾取古人对明月的的情感。

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承载思乡之情的明月 “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乡是从古自今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则是思乡的一种典型的诗歌,思乡在在明月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明月已经成为我们思乡的代名词。通过月亮这个媒介,人与故乡联系在一起。在诗中,诗人将明月比喻成地上的霜,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月亮是高挂天穹的,照在异乡更照在游子的故乡,游子却望不见千里之外的家乡,进而产生了丝丝的思乡之情。但低头时,那满地的白白的霜犹如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这时,那月亮在心理上距离渐渐的缩短,虽然在不同的地域观赏月亮,但无论怎样游子与亲人观赏的是同一个月亮,传达同一份祝福。

当然,除了游子思乡,还有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戍守边疆的将士,面对凄凉辽阔的边关,思念故乡与亲人更是浓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明代胡应麟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李白以一贯的浑雄磅礴之气一举将边疆辽阔浩渺的风光尽收眼底。但恰恰这种雄浑,将将士的思乡离别之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在诗中。其次,“长安一片月,万物捣衣声。”(《子夜吴歌》)更是表达了思妇与征夫两地相思而又不得相见的情感。

一轮普普通通的明月,经过了李白的加工与修饰,成为了人们最能表达思乡别离之物。

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寄托理想的明月 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有时候也会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在李白的诗中,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同样展现了李白潇洒的形象,虽然走在落魄潦倒的路上,但诗句展示出的是一种精神俊朗,豪迈端正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即使怀才不遇,却没有潦倒样子的可悲可怜。虽有怨恨,但对仕进并没有绝望。诗人把“明月”比拟成崇高的志向与抱负。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可爱而不可辍,明月成为理想的代名词。这更表现诗人对理想追求的高尚。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虽然表面上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但往更深一层的剖析,是因为现实中的腐败,进而寄托于梦境中。虽有些消极思想,但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李白的一生是充满抱负的。倒映在湖里的明月,正如李白的理想,虽然有些高尚,有悲悯天下百姓的胸怀,但却有些捉摸不透,有些虚渺„„

其余,寄予诗人的抱负的诗句还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将进酒》)“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大王十二雪夜独酌有怀》)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道谈溪。”(《乌栖曲其一》)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事与愿违,在他的理想旅途上,充满了许多的坎坷,相伴而来,即使在潇洒的人,再豪迈的诗中,还是会有些许的哀愁与哀怨。“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皎洁的月亮在他笔下,象征着理想与抱负成为最好的载体。将人类中的理想,提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如天上的明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古代诗词中明月意象的思想内涵,开拓了这一意象更广的情感边界。

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诗人灵魂的明月 李白,自古被人称之为“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脱庸俗之处的地方,就会有凭虚御风,飘逸、高洁,于是那高挂斗牛之间的一轮皎洁的明月,如同一个舞蹈者,在舞台中央舞蹈着„„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形象地道出,月亮与人类在地理上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那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彼岸。但是,明月,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情感的一种寄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随他的感情起伏而起伏。月与影的关系,就是人与影的关系。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并从世俗社会中超脱出来,在幽寂的高空中舞蹈。

月亮之于李白,永远是一个情感抒发的对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月是美好的,生命也是美好的,但对于月而言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感叹。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流露出与李白同样的人生感喟。此例诗句,还有许多,摘取其中几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登州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在李白的诗中,月有的被打上地域的称号,如“山月”,又或是带有时间的痕迹,如“秋月”。但无论怎么样的变化,李白笔下的月早已超脱月的本身,而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结束语

李白一生对月一往情深,甚至有传说说他的死也与明月有关联。传说他是因为喝醉了酒,跳到水里去捞月亮,最后淹死在水里。且不说这个传说的真假,单单从这个传说就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向往,是一种主动的意志追求。从而,使这个本无生命的物象,充满了人类情感的意象,更显得弥足珍贵。那一片唐宋的明月,如今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情怀呢?当我们一次次的吟诵李白的咏月诗的时候,总有层层的遐想,那就是李白的诗歌所带给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

〖参考文献〗

1.过常宝《依然旧时明月》东方出版社 2007年版 2.张晓云《雄浑飘逸大唐诗》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3.柏桦《日日新——我的唐诗生活与阅读》江苏文艺出版2009年版

4.李浩《唐诗美学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三篇:李白诗歌浅析

李白诗歌浅析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思想性格: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理想化了。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自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他的明朗、自信、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从诗人一生来看,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屈居逆境,诗人的襟怀始终是豁达开朗,纵有忧愁,亦不是愁眉不展,哀痛欲绝,而是忧愁缠绕之中,能独立派遣、寻找欢乐,驱散愁云,这就显示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豁达的性格灌输到诗作中,就必须使自己作品的风格变得豪放雄迈、明朗潇洒、落拓不羁。

二、李白的艺术个性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发的火山。

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豪放雄壮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司空图在《诗品》中用“吞吐大荒”、“处得以狂”来形容豪放的情状;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来描绘豪放的气势。

就主体而言,李白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气度、骨力等内在的素质必然表现在作品中,显现在风格上,从而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出格夸张;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放不羁。

就客体而言,李白描写对象,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美,或者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表现出如下的特点: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限。

李白的诗歌确实带有一种雄壮之气。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例如《蜀道难》感情就特别强烈,写到激情处,甚至当头棒喝蜀道上的行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感情也十分强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豪壮的情怀,可以说正是李白诗歌的基调。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1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2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

3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象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写山势高危,行路艰难,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上有突兀而立的高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挡住了太阳的运行;下有深不可测的河川,冲波激浪,曲折回旋,展露骇人的声势。这两句融夸张和神话为一体,直写山高川险,突出蜀道艰险难行。接着又借黄鹤和猿猱来反衬山势高危,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三)飘逸洒脱

杜甫《春日忆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诗评)苏轼《东坡题跋〃书李太白诗》也说:“李白诗飘逸绝尘。”所谓飘逸,既是指李白浪漫洒脱的风采,也是指其诗歌超脱、潇洒的一种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蔑视礼法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折光反映。李白现存诗900 余首,其诗作内容丰富,意象繁多。据前人统计,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共出现76 次,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 处。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那样纯洁、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明月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或者说正是由于李白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他的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四)天真率直

李白《古风》其一云:“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三十四云:“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论诗主张“清真”,反对字雕句琢,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杜甫也称赞他“嗜酒见天真”,可见李白具有天真的个性。的确,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他的“天真”,是一种天然之真,是开朗与豁达,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是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

(五)清新自然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明快,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称誉别人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好可用来说明诗人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这些诗句无不清新秀美,自然天成。李白还有些诗句写得很豪壮,甚至用散文句式入诗,但也同样非常自然,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等。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第四篇: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1 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

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醉月”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内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4、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

李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登上谢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5、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

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李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6、问月——永恒的时空感 李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是醉语,从而倍有诗味。月与人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感。

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亲近的物象。由此构建意象,造就了一个纯净、宁静的世界。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简单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早在先秦时,《诗经》、《楚辞》中就大量的运用意象传情达意了,有《诗经》中的月、柳、日„„《楚辞》中的香草、恶花,„„而月亮则成为了一个让无数文人墨客着迷的“象”,让人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广阔感觉和遐想。关于月亮的意象指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学长河里各有不同。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他们以月来寄托思念,李白的“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而张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则对月亮展开了宇宙人生的质疑和探讨,南朝周祗的一曲《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美感,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清幽的审美内涵。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如思乡、思亲人、惆怅、感叹„„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而在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写月高手。

“经对全唐诗的搜索统计,李白共做诗1059篇,其中仅仅出现“月”意象的就有341篇之多。”[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李白对于月亮的特殊情怀,对于李白来说,恐怕最美好的,最感亲切的,而且最能抚慰他心中无限情思的东西莫过于始终潜藏在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了。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通读李白诗,就很容易确知“月”在其诗中所占比重之大,在他的诗中月亮被赋予多情明丽,情意绵长,亲切依人等诸多的形象。有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嵋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可寄愁心的解意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还有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之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明月,如:《古朗月行》中把月亮喻为玉盘,《把酒问月》中把月亮喻为嫦娥,还有的喻为蟾蜍,天镜,玉镜„„而且给月赋予了感情,出现了如:《把酒问月》中的问月,《姑孰+咏·桓公井》中的孤月,《赠孟浩然》中的醉月,还有思月、邀月、弄月等被人性化了的月,甚至“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赊月色”(《陪族叔哗及贾至游洞庭》),由此可见李白对明月之喜爱。还有“李白入水捉月而死的传说,与其说它表达了后人对李白的思慕之情,莫如说是特别为李白设置了那‘水中散碎月影’的景致更确切。” [2]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也只有在李白身上才能显示出对月的痴迷而死的浪漫气息。“近人曾指出‘明月’和‘月光’对李白来说是‘一种皎洁真率象征’(王瑶《李白》),同时也指出李白,字‘太白’,妹称‘月圆’,孩子称‘明月奴’” [3]在生活中李白也显示出对月亮的眷恋。他这样恋月,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商周时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而且还要祭祀月神,至秦汉以后,民间流传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免”、“月中蟾蜍”等等。这一系列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诗人李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他独特的心理倾向,使他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意境,如果对此作以分类,就会更清楚李白诗中关于月亮的意象之美了。

李白笔下的月是一个多情的月亮,是一个融合了诗人全部情感的月,月亮在李白眼里就是他的精神之所在。他以明月作为诗歌中的“象”,表达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或以明月来象征美人和恋情,或以明月来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或以明月来象征哲理的启迪等等,诗人通过独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给月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下就李白诗中的月之意象,粗略谈谈。

一、月亮是美的映衬物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而谢庄《月赋》中则把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衬托下写的更加的清美,陶渊明的《闲情赋》中“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这些以月象征美的神韵在李白的诗中大可见到,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了一种宁静的美景,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再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素白的盘子在月光下显得分外纯洁和晶莹,正是农妇淳朴心地的象征。”[4]在月光的映衬下,这颗淳朴的心在诗中被美化的那么纯洁与美丽。皓月当空,不尽的意象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李白的月亮显示出优美动人的物境之美,月在李白笔下总是表现得美丽非凡。如《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此诗描写了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诗人着意突出秋月这一景象,夜幕中的山峦本是漆黑的,却在明月的映照下如白雪一样明亮,这种黑与明的反差,使人感到夜幕的漆黑中白壁山的美丽。“月”是李白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美。诗人在描写月色时,总是有水相伴,月光与水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趣。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浑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湖水如同一面镜子,宇宙万物皆倒映其中,月下乘舟,湖水与岸的真实感被月夜模糊了,眼前倒置的景观反击着诗人传统习惯思维,诗人感觉上产生了错觉,恍惚行进在空中,向月亮游去。”[5]诗人如入仙镜,诗句也显出“仙气”,呈现出一种超凡境界。李白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月诗像被涂上了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让人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又像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清美、朦胧、浪漫的境界。

二、月亮是诗人失意的寄托

李白一生政治不得志,一生之中的伤痛太多,在现实中屡遭打击,他需要更多心灵的慰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找不到可以安慰他当时心情的寄托之物,而只有明月皓月当空,陪伴着他,所以月亮便成了他一生的投影,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把整个月亮都拥在怀中,装在酒壶中,始终坚定执着的在月亮上寻找着一片可以慰藉他心灵的宁静之地。如《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在酒后月下拔剑而起舞,高歌泪下,何等悲壮!《长相思》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诗人对着明月暗暗心中诉苦,对月倾诉自己被迫离京后的痛苦心情。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诗人面对秋月,心情无限孤寂,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无处寻找知音,只有明月时刻陪伴自己,久而久之,明月成为失意时李白的精神寄托。以上诗人寻找心灵慰籍的愿望和表达自己孤独与失意的心情在(《月下独酌》其一)这首诗中写的尤为突出。如: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诗人在月下的独白,(《中国诗苑英华》李白卷)云:“此诗写饮酒以解孤寂愁怀,邀月对影,饮酒歌舞,以热闹场面写寂寞心境”[6]诗人在月下悟道,体验尘世孤独,寻找 4 精神的依托。诗人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于是,他请出了明月作证,在月光下既舞既歌,写活了明月,也写出了诗人真实的自己。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而是执意与月光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表现了诗人与明月在精神上的契合。虽然此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与孤独,但诗人找到了失意时情感的寄托,在月下独酌时,孤独,无情,短暂都化为一片银色的月光。同样在李白留居京城长安时被闲置于翰林院,他非常不满现状,写下了《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李白)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白免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鸟,天人清且安。阴精此论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此诗以月寄情泄愤,《唐诗宋词十五讲》云:“借月影被蚀暗喻天宝时政治逐渐黑暗的形势,表达了诗人的忧怨与沉痛。”[7]以蟾蜍蚀影为喻,诗人把起伏不平的思想寄托在明月上,诗中月亮载负着诗人愤闷不平的感情,使诗人的文辞如行云流水,发人深思。

尽管诗人长期被拒绝于政治之外,但诗人在旅途中难免望月思乡、思亲、想起边塞上戍守的将士。

三、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在李白那个时代,人们只有以普天之下共有的那一轮明月传达思念。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制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8]的确,李白借月抒情的诗很多,李白诗中月亮首先是思乡、思亲人的代名词,以《静夜思》为例: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了,而是加入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思故乡”是由“明月”到“故乡”的联想,诗人的神思飞越千里之外。《唐诗三百首》云:“诗人抬头一望,明月在天,此时才清楚知道自己身在外乡,因而触发起思念故乡的情怀。”[9]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凝望着月亮,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中的亲人。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诗人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望月便能勾起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情,但月影是无法拂去的,相思之情也是无法排遣的。其次,李白诗中还有一种边塞月下的相思,表达了征夫与思妇的怀念之情,同时又从另一侧面对人民蒙受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通过描写妇女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而《关山月》则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戊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乐府古题要解》指出此诗乃“伤离别也。”[10]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思念寄托于明月了。这类边塞诗还有很多,但李白的独到之处就是以万里边塞月下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他把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为背景,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入月亮中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月亮在李白眼中不仅代表美,引起他的相思,而且在李白看来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四、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作为天才诗人的李白,他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性。月亮高悬天空,它唤起了诗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理,它启示着诗人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之意,月亮此时成了历史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之奥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将月亮的哲理升发到一个高度。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与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了人的悲剧性。(《中国诗苑英华》李白卷)云:“诗人借问月以发人生之感慨。”[11]由此可以看出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李白认为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一切,人生一样可以像月亮自由自在,人生虽然是短暂的,但其精神可以永存。在这些诗句中,人与月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月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然而人终不能像神仙一样,所以,此时,亘古不变的明月成了李白对酒当歌的倾诉对象。在这种情景下,诗人可以暂时逃脱残酷的现实,去追寻短暂的欢乐。正是由于明月的亘古永存,李白才达到了对人生、社会、宇宙的透悟。

综上所述,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意象之美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选择了一些李白的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李白诗中的月亮所具有的意象之美。希望有助于我们对李白诗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五篇:浅谈李白与酒的情结

浅谈李白与酒的情结

目 录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正文

一、送别酒„„„„„„„„„„„„„„„„„„„„„„„„„3

二、相思酒„„„„„„„„„„„„„„„„„„„„„„„„„3

三、糊涂酒„„„„„„„„„„„„„„„„„„„„„„„„„4

四、郁闷酒„„„„„„„„„„„„„„„„„„„„„„„„„5

五、豪情酒„„„„„„„„„„„„„„„„„„„„„„„„„5

注释„„„„„„„„„„„„„„„„„„„„„„„„„„„„8

参考文献„„„„„„„„„„„„„„„„„„„„„„„„„„8

浅谈李白与酒的情结

内容摘要:李白将人生体味诉诸于美酒,由酒来激发,以诗来张扬,彰显其浪漫气质和狂傲的独立人格,诗歌因青春的魅力和酒的醇香而获得了生命的品质。他将酒与诗的完美结合,以其自由不羁的生命唱出了一曲“酒神颂”,豪放飘逸与清新自然的诗风,把整个盛唐带上了诗意---青春的高峰,获得了“诗仙”的佳誉。

关键词:李白 酒 情结

自古酒文一家,诗酒一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可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如其中的《卷耳》、《七月》。魏晋时期的曹操、曹植父子,曹操有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更有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香酒酿成的,盛唐则留下了中国文学美的极致,其代表就是李白。就连老成持重的杜甫也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更是好饮,善饮,被称为“饮中八仙”之一。杜甫给李白的画像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也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杯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可见,他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也能使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使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它也能使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使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酒,它见证了人类生活的酸甜苦辣,欢喜时饮酒助兴,痛苦时以酒解忧。到现在还留传着婚丧嫁娶时都要饮酒的习惯。第一悲剧哲学家尼采说过: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他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李白就是这样将人生体味诉诸于酒,由酒来激发,以诗来张扬,诗因青春的魅力和酒的醇香而获得了生命的品质。综观其诗歌,可窥其一生所饮之酒有以下几种:

[2]

[1]

一、送别酒

古人与友分别时,均要饮酒设宴,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祝愿等思想感情。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也是,他将离别的心情倾在酒杯中为友人壮行,如《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此诗饯别风格平淡、自然朴质。天宝三年,由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生活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常醉酒狂放,被玄宗疏远,最后不得不自请放还。次年,与杜甫第二次分别时,做《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别后重逢,又举杯相送,表达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感慨世事艰辛。

二、相思酒

此非红颜之思,而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之思。主要是对古今嗜酒达人的思慕、想念。开元二十七年,李白过襄阳与自京放还的孟浩然相见时所作《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之。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何仰?徒此揖清芬。”其中孟把酒赏月,常常醉于月色中,盛唐的繁荣激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科举的失败造成政治上的失意,最后归隐。这也是诗人李白的写照,在开元年间第一次到长安求仕,同样失意而归,最后寄情山水,不得不漫游祖国的江河山川,虽已是“文窃四海声”,但却落得“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中。

再如《沙丘城下寄杜甫》中有“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言鲁郡的酒美,齐女的歌舞更是多情,只因好友杜甫走了,日夜思念,以至于再醉人的美酒也无味,再多情的歌舞也没意思,美酒、佳人不醉人,诗人独醉于对杜甫的思念之中,直接倾诉无法排遣的愁情,最后发出了“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不仅以酒思慕同时代的友人,更仰慕古代嗜酒的达人。他在《东山吟》中仿效谢安的纵情游乐:“白鸡梦后三百岁,酒酒浇君同所欢。”又自喻为陶潜、阮籍和张翰等人的迁兴于酒:“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此窗下,自谓羲皇人。”(《戏赠郑溧阳》)

三、糊涂酒

当李白历尽沧桑之后,就会在酒中思考现实,追求人生的契机,产生了难得糊涂的心理思想。这偏重于消解不快,平衡心理。首当其冲的是《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不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饮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风格相似。在广袤的时空中思考宇宙人生:何时有明月?想象嫦娥与谁为邻?从而发出了宇宙之恒、人之渺小:今人古人皆流水!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与自由,对自身一定的解脱,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又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写自己因李璘之事长流夜郎。“借巴陵无限酒”醉倒在洞庭湖的秋天,淋漓尽致表露出内心的悲愤苦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唯有酒抚平作者内心的苦痛与创伤。

再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在淡远宁静的洞庭湖畔产生超凡脱俗、忘却世俗的幻想,奇思异想如何才能乘流直上九天?内心充满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无处可诉,只有洞庭充满人情味,月光美酒以痛饮,在糊涂中追求逍遥洒脱。

还有,李白在《行路难》中,对历史的观照中重新发现现实,从而发出了“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之感慨。及《答王十二独酌有怀》、《江上吟》等,均以饮酒求解脱。

四、郁闷酒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当诗人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忧国忧民,苦闷不堪,但饮酒赋诗透露出对理想与追求仍是坚定不移的,独立不迁。如《月下独酌(其一)》: 花前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独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月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前面说过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的不得志,更有孤独与悲伤,只能在花前月下独酌超脱,自醉于人生的醒醒醉醉。

又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开始就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逝者如斯,人生多悲,这是永恒的悲剧意识。李白笔下却毫无遮蔽,脱口而出,突兀、自然、直率、深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正值秋雁南归,登高畅饮以感怀青春不驻、岁月无情的大悲与理想无觅、壮志难酬的烦忧熔铸在一起,使壮思腾飞,青天览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只得归隐扁舟,写出了诗人由悲而隐的心灵里程。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绝唱。

又如在《梁园吟》中借畅饮作诗抒己不遇之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李白的郁闷酒,虽有不称意的苦痛,却不消沉悲观,透露出明朗与豁达。

五、豪情酒

人生或得志或失意,或怀才不遇、或不满现实,总会以博大胸怀饮酒赋诗,唱出自己的豪情壮志与豁达乐观心理,塑造了狂放不羁,豪气冲天的李白风格,豪情酒是李白最具魅力的酒,而豪情酒中最具代表的当属《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莫停杯。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开头两句,意境开阔,大自然依然如故,而人生几何,但悲观不是李白的性格。“人生得 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有饮酒作乐的机会,就纵情狂饮作乐,虽此时被玄宗赐金放还,但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及“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情。“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用夸张恣肆的语言,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享受人生的快意,诗人兴之所至,禁不住“杯莫停”,“与君歌一曲”。美酒、美食、美乐不足为贵,但愿永远沉醉其中永不醒。古来圣人都寂寞地死去,只有纵酒者留有声名。昔时陈王曹植嗜酒,“斗酒十千”不足惜。东道主担心饮酒过多时,诗人却发出了将“五花马,千金裘”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饮酒之狂,忧愤深广,执着无忌,自然奔放。

这首诗中,李白尽情挥洒着天赋本真,醉酒撕破了灵魂的栅栏,破除了心灵的桎梏,酒将他引向了审美之维,使他能够面对本真的心灵和悲剧的真相:圣贤自古就是寂寞的,理想是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这万古之愁是酒也化不开的。但是,李白的悲剧感不是消极的,他不仅在追问中体验到了超越的快乐,更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追寻和对不合理的因素的否弃而使自己的思想趋于澄明,使自己的人格和境界得以提高。因此,酒不仅使他的生命得以张扬,使他的人生趋于审美化,酒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发挥到了极致,酒也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形式。此诗解脱了功业、生命和价值的桎梏,只有一股冲决一切、喷薄而出的激情,将人的自然情感发挥的酣畅淋漓,也使李白的诗歌登上了不可企及的浪漫主义的颠峰。

又如《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罗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百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其中我们可以完整地感受到诗人早年的精神风貌,虽有几涉放荡之嫌,李白将心理情感发泄于酒,表现出天真超脱,青春之狂的魅力。

天宝初受唐玄宗征诏,年过四十的李白终获仕宦的机会,激动之心溢于言表,乃饮酒助兴作《南陵别儿童入京》:“呼童烹鸡酌白酒,高歌取醉欲自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表现出豪情、自信并出狂言。

又如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手下士兵在洛阳城肆意横行,无恶不作,百姓南逃,李白也不例外,乃作《扶风豪士歌》,“来醉扶风豪士家”写扶风豪士与己同仇敌忾,“饮酒岂顾尚书期”,不必考虑昏庸无能的朝廷,朝廷是靠不住的。“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举酒干杯,抒发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胸怀。

[3]又如《行路难(其一)》,虽内心苦闷,设宴饮酒解忧,但仍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时,他还狂放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鄙视那些庸才贵仕的权要:“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李白于酒中的狂放尽兴,至老未变。如《九日》:“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三月,空歌怀友生。”、“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

此外,还有闲情酒,主要是诗人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暮年归隐山林,赋诗饮酒,找到本真的安逸与自然。如《山中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写与友人在和谐自然的山林生活,还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且有《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此诗是诗人客游南陵,借酒抒怀,乐以忘忧。

李白一生饮酒千杯,他却是非一般酒徒对酒的嗜好,而是寄人生于酒,酒品人生。实际上,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太天真,他把时代投影的假象当作真实的现实,以为自己的任何浪漫的理想乃至幻想都会实现;他又爱憎太分明,不委屈求全,傲骨太硬,不愿屈身权贵。这样一种以理想取代现实的人生必然充满着现实的悲剧性,酒则是对现实的不满。然而理想、天真、爱憎、傲骨,却正是一个青春人所具备的条件,酒则是对青春的唱响。他不同唐初王绩的“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的消极避世,也不同于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闲适感怀,也不同于晚唐罗隐的“今日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借酒消愁。李白则是借酒诉愁,却不消沉,是清醒者的咿语,豪迈者的狂啸。

总而言之,李白与酒,如虎添翼,如鸟添羽,水乳交融,相依相赖,诗酒人生,酒诗佳章。酒张扬了诗人昂扬进取、坚不可摧的人生精神。同时,酒抚慰了诗人痛苦郁闷、屡遭排斥的有情之心,酒成全了诗人才华横溢、脍炙千秋的名篇佳作。李白与酒的完美结合,以其自由不羁的生命唱出了一曲“酒神颂”,把整个盛唐带上了诗意——青春的顶峰,从而使其成“仙”。(贺知章曾称其为“天上谪先人”)

[注释] [1] 何满子.中国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薛天纬.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M].黄山书社,2005 [3] [4] 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参考文献] [1](唐)李白.李白集.张瑞君解评[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2]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郭预衡.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郁贤皓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薛天纬.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M].黄山书社,2005 [6]王步高等.唐诗鉴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何满子.中国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下载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合集5篇]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诗人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去观察、体认世界,进行自然与人......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论文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了李白诗歌......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毕 业 时 间 W*** 2011年03月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戴伟华 :李凯敏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

    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的多处使用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 白 诗 歌 中 的 盛 唐 气 象 德阳 赵昀 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最终定稿doc

    重庆三峡学院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定稿修改)院 系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 业 汉语言(师范类) 年 级 2009级 学生学号 200903024206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

    李白与酒的情结论文

    小议李白与酒的情结 [目录] 一、阐述酒的文化含义,引出李白诗正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人以酒入诗这一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二、李白诗中所饮之酒的分类。 1、送别酒:惜别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