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枫树情结的诗歌
那是你的谁?
那是你的谁?
那是你的谁?
……
我问
而你却不答
任北风向南
南风向北
偏偏你乘南风而北
我驾北风而南
梦中这样与你邂逅
你感染着
微笑
扬起迷人的弧度
悠悠
飘向蓝天的心事
任其越飘越远
越飘越渺茫
蓝天燃烧着
我蓝色的火焰
——勿忘我第一次
我们零距离的热吻
蓝色火焰
燃烧你我的沸点
我用血刻在你的身上,心上
——勿忘我为你燃烧的蓝色的火焰
血染红了夕阳
我向往南方
憧憬温暖
那是你的谁?
那是你的谁?
那是你的谁?
……
我拼尽全力
刻下勿忘我转身而去
你抚着血迹
流着泪微笑
至少
彼此在心中依旧徘徊
悄悄,你已飘远
飘远
你的忧愁与哀愁
燃尽北方
化作一把锋刃
在夏虫沉默时
我中了第一剑
在冰雪消融时
我记得
那一剑正中我的心怀
你落地的那一刻
我的心随你飘远
勿忘我,在我心中
深深的扎了根
轻轻道一声
我不会忘你
卷在枫树下燃烧的蓝色的火焰
我的枫叶随风飘远
第二篇:小巷情结爱情诗歌
难忘那日
天空飘着绵绵细雨
我漫无目的走在铺着红砖的小巷里
你撑着一把碎花伞
与我不期而遇
一头长发乌黑飘逸
一件长裙裹住你
苗条的身体
白色的高跟鞋发出
有节奏的韵律
你成了小巷一道
美丽的风景
连两边盛开的蔷薇
也不及你的魅力
你留下莞尔一笑
便擦肩而去
我沉浸在你惊鸿一瞥里
却忘记询问你的姓名
从此,我的心丢在了红砖地
时光匆匆
冲不淡心中的记忆
在每一个飘雨的日子里
总渴望再次的见到你
那款款落地的红叶里
是否,有你留给我的只言片语
当我捡起
没有惊喜
只有叹息
那粉色的花瓣里
是否,有你要对我表露的心迹
仔细搜寻
它们摇动身躯
留给我满目的迷离
每次走在小巷里
眼前总是浮现那日的情景
你撑着一把碎花伞
一头长发乌黑飘逸
一件长裙裹住苗条的身体
白色的高跟鞋发出
有节奏的韵律
第三篇: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
摘要:李白诗歌中的西域元素是历来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西域风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饰、胡客、胡姬、胡马、胡雁、胡鹰、胡床、胡麻……色彩各异的西域元素,都曾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西域文化,在灵魂、精神、气质上对李白的吸引则是本质上的影响,深层次的融合。李白的诗歌中有着浓郁的西域歌舞情结。
关键词:李白;诗歌;西域;歌舞情结西域乐舞东传之后,“不仅把唐代乐舞艺术推向一个高峰,而且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也起到催化作用。”[1]具有极高艺术情趣的唐代诗人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外来的事物,引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描绘西域乐舞诗应运而生。
1李白对西域意象的独特偏爱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元素是历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西域风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饰、胡客、胡姬、胡马、胡雁、胡鹰、胡床、胡麻……色彩各异的西域元素,都曾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经笔者粗略统计,李白作品中,涉及西域风物的诗歌高达45首之多。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西域由衷的向往与喜爱,寄寓着对边疆民族气质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边塞安定统一的向往。终其一生,西域在李白的心中、诗歌中都积淀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关于李白出身,历来众说纷纭。郭沫若曾认定李白生于碎叶,[2]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李白“陇西成纪人,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3]这一说法比较普遍。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那时中原大乱,“大业末,华民多奔突厥。”李白的先辈流徙到西域,也将汉文化带到西域;同时也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甚至与西域人通婚。由此可见,在李白身上很可能有西域人的血缘,而且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证据之一便是李白通晓西域梵语。范传正说李白在翰林院时“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李白也说“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2李白诗歌当中的歌舞元素:乐与舞
盛唐时期,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文学重心移向都市。[4]都市生活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音乐的昌盛;一是乐工歌伎的增长。以西域乐舞为表现客体的作品。首先,有西域之乐器、乐曲。唐诗中出现的古代乐器名目众多:琵琶、筝、横笛、箫、琴、笙等,《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惟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在李白所作涉及乐器声音的诗歌中,“笛声”值得注意。笛“其元出于羌中,”[5]属西域乐器的一种。李白作品中写笛之作共有五篇,《春夜洛城闻笛》《金陵听韩侍御吹笛》《观胡人吹笛》《青溪半夜闻笛》《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司马将军歌》等。西域乐曲东来,不仅是形式上的文化融合,它与中原传统的人文情怀也紧紧相连。前所举“笛”之例即为典型:笛声悠扬,诗人很容易将其作为抒发思念之情的载体,这样,笛声就成了特定情感的符号。其次,有乐舞之场面。李白诗歌不仅注重“听”,同样注重“视”,视听结合才更具韵味。李白作品中的西域乐舞场面众多,如“伏拜祝千岁寿,周舍为之辞”,描写西域胡人进献祝寿之乐舞情景的《上云乐》;描写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舞蹈“青海波舞”的《东山吟》;以及描写当垆笑春风之胡姬的《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二)。再次,有佛音与梵曲。佛教音乐即于佛寺中进行的唱诵仪式活动,如《庐山东林寺夜怀》,绘写了“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为典型的净土音乐场景。任半塘说:“弄婆罗门一体,今但知《舍利弗》戏为最早。此原梵戏,……今日关于此戏之我国资料,厥为乐曲《舍利弗》与《摩多楼子》二调,而此二调之传辞则以李白之作为最早。”
3西域乐舞与李白诗歌的艺术构思
李白诗歌当中提及的西域胡人、胡姬、名物、地名等,是表面可观的文化互动,而西域文化――尤其是西域歌舞在灵魂、精神、气质上对李白的吸引则是本质上的影响、深层次的融合。
3.1西域乐舞与诗歌节奏
西域乐舞中新奇的旋律和美妙的韵味,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葛景春认为:“李白的一些长篇乐府歌行和盛唐的一些大曲、法曲一样,其结构布局、节奏的韵律,纵横开阖,富于变化。例如,著名的《蜀道难》一诗,就是这样。从结构布局上来看,此诗像一曲宏伟的交响乐,既结构完整,又富有变化。既有主调,又有变奏;既有丰富多彩的变化,又有主题的一气贯通……它节奏鲜明,灵活多变,极富有音乐舞蹈流转变化的动态美。”唐代大曲,以西域大曲为主,是胡汉融合而成的新型乐舞形式。就总体而言,唐大曲的体制可分为三段式:“慢板(散序)――略快(中序、拍序或歌头)――极快至慢下来结束(破或舞遍)”。这种节奏在李白的诗歌中也有十分显著的表现。
3.2与“中庸”背道而驰的张扬基调
中原乐舞由于受儒家美学影响,讲究音律平和的“中庸”美,而西域乐舞则不同。西域乐舞的激情和痴狂、矫健和奔放,与中原传统欣赏模式形成鲜明对比,适应了汉民族艺术审美追求,因而“胡风大盛”,西域乐舞在中原迅速流行。
(1)飞跃流动之美。西域乐舞的基本律动特征,是通过一系列舞姿的组合、变化、交替来表现乐舞内容与精神。以对唐朝乐舞影响最大的西域龟兹乐舞为例:它格外注重旋转、跳跃,时而含情娇媚,时而粗犷奔放,在律动中展现风情万种。而腾跃与旋转方面更为典型的,便是《胡旋舞》与《胡腾舞》。与此近似的美感特色在李白山水诗中并不少见。“六朝山水诗中所缺乏的,而被李白紧紧抓住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诗歌形象的飞跃感,或者说是流动感。”例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全诗气势奔流直下,飞扬激荡,代表了诗人内心壮阔的想象与夸张,恰与西域乐舞中飞跃旋转的特色高度吻合。类似诗歌还有《剑阁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登锦城散花楼》《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渡荆门送别》《蜀道难》等。
(2)铿锵磅礴之势。西域乐舞东来,不仅在节奏上对唐代诗歌造成影响,也改变了清乐旧曲“清淡娴雅”的风格。以西域健舞为例。健舞刚健有力,与李白诗歌中澎湃的激情、奋发的力量是一致的。在李白的战争诗中就很能够得到说明,如《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一诗:作者以奋发昂扬的笔调叙说胜利的辉煌,用以鼓舞军队作战之士气,极具“铿锵镗?p”的音乐特征。《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等都有这种特征的表现。
4总结
西域乐舞在传入中原之后,就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常见元素,也打破了以往的诗歌风格与创作传统。并采用了二者兼具的表演方式。在李白身上,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必然是不会少的。就诗歌而言,不仅表现在西域元素的运用上,更加表现在,其诗歌构造在西域乐舞文化的影响下打破常规,以昂扬不羁的姿态为世所瞩目。可见,西域乐舞对李白在诗歌的创作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考文献:
[1] 王嵘.论西域文学艺术的开放性[J].文学研究,1995(5).[2]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3.[3] 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4] 李从军.唐代文学演变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86.[5]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5.
第四篇:思乡情结
思乡情结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这种情结折射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让我们一起进入当代诗人周天侯的《思乡》体验这种感受:“登高楼,望故乡,重重山峦遮眼水东流。梦里泪湿枕头。思念苦,相思忧,家书怯写离愁。敢问魂魄几时回岳州。”从远古时“狐死必首丘”的传说到前些年唱红的《常回家看看》,无不展示华夏民族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诗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话题。人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一部中国文学史,写尽了乡情、乡愁。
相关散文, 诗词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两相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台湾乡愁诗举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出塞曲 席慕蓉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当代大陆乡愁诗举例
还 乡 舒婷
今夜的风中 似乎充满了和声
松涛、萤火虫、水电站的灯光 都在提示一个遥远的梦 记忆如不堪重负的小木桥 架在时间的河岸上
月色还在嬉笑着奔下那边的石阶吗 心颤抖着,不敢启程 不要回乡,不要回想 流浪的双足已经疲倦 把头靠在群山的肩上 仿佛已走了很远很远
谁知又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 纯洁的眼睛重像星辰升起 照耀我,如十年前一样 或许只要伸出手去 金苹果就会落下 血液的瀑布
使灵魂象起了大火般雪亮 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青春的背影正穿过呼唤的密林 走向遗忘 乡愁 卞之琳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罢,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唱。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典故、故事
狐死首丘:战国时期,屈原因遭人忌妒与陷害,得不到楚王的信任,被放逐到外地,他在被放逐的困苦生活中,写下许多反映人民愿望与现实矛盾的诗篇,他的《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古代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也比喻对故国、故乡的思念。亦省作“狐首”。
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西汉时,梁孝王刘武在开封东南建造了一所大花园,名为梁园。“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极尽欢宴逸乐之事。但好景不长,刘武不久因罪失宠,于是宾客云散。
后以“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指此不如彼,或用指思归故乡。
纳兰性德《长相思》: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家乡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第五篇:书法情结
书法情结
书法是一门艺术,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很多非专业的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须多看多写多练。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学写字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毛笔字比一般的硬笔书画在线条的要求上更为细致,它的笔画并不是从如至终完全一样的,从提笔,运笔到最后收笔,线条的丰满程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好的视知觉能力才能对整个字的边、线和角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且,对着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与手指之间,对手部小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力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
练习书法能使人静,而静又是书法的前提!静以修身,对书法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曹老师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便喜欢写写画画,还给我们展示了他十几年前的作品文章.和他的一些书法练习手稿。这也使我联想到了很多,这个时代的人们,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都是很浮躁的,做事情缺乏持久力,也总是静不下心来!而老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却不知道好好的运用!认真练习书法,不但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还可以让渊源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书法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块文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都如巧夺了天工一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鲁迅先生有言,汉字具三美:音美,以乐其耳;形美,以悦其目;意美,以感其心。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书法艺术不仅为历代中国人所钟爱,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8年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写下一段话: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书法是内涵丰富,表现力较强的一门艺术。持之以恒的练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持久,使观察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理解力加深,能够让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法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精神的寄托,情趣的陶冶,大有益于身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确,人们可以靠精通一门学问来认识世界。
曾国藩曾经说过:“习字贵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取法上上,仅得其上,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学习就要学习一流的人和事。选贴要选上乘的法帖,像欧颜柳赵等人的,他们的也要选上乘的成熟作品。(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称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很适合女孩子练,日本女士练书道长习该帖。日本《朝日新闻》报名就取自该帖。)临帖一定要追求像,“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不下苦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可能成功!
醉过方知酒浓,当置身于那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才知道书法爱好者如痴如醉地“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那种情结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