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溪情结抒情散文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有幸参加中华巴渠文化千里行——走进红军之乡清溪镇文化采风活动。这次活动由达州市诗词协会、达州市作协,宣汉县文联、作协以及清溪镇党委政府等单位联合组织。
我们乘坐的中巴车由县城出发,穿过近年新建的明月大桥,欢快的行驶在宽阔的标美泥青路上,不到一个小时,已经站在了宏文校的操场上!我竟像久别的游子重回故里!
蓝天白云下,工字楼顶“承王老风范,传红军精神”十个红色的大字非常醒目,楼前的花坛里,矗立着王维舟塑像,我们深深的鞠躬表达敬意。操场边的一排整齐的垂柳,随风摇曳,新建的校舍整洁美丽,建筑工地也井然有序。
在芦苇草堂开座谈会的时候,我从宣传片中了解到,江口电站建成后,清溪镇处于库区尾端,由于后河、清溪河交叉入湖,将其辖区隔为“一湖三地”,颇有江南水乡的情调。清溪近年的农业、交通建设、城镇建设、乡镇企业都取得了飞跃发展,正在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重镇。
流连在这片亲切的土地上,我的内心充满温馨,思绪随着那雄壮的翠色山峦回溯往事,我怎样向我爱的清溪倾述衷肠呢!
与清溪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同学旭时任宏文校团委书记。在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八妇女节,我赶上早班车,风尘仆仆的踏上了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旭带我参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创建的工字楼,也去了王家坝王老的故居。讲述学校的光荣传统:1904年,王维舟的兄长王佐卿创办该校,开办之初以老街上的古庙为校舍。1923年初王维舟接任校长后,将校舍迁往场镇对岸的清溪寺,集资兴建“工字”形校舍,寓意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为工农服务。同年秋天,王老吸收冉海昉、冉雨生等进步青年,在清溪木鱼山创建清溪共产主义小组,系川东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点燃了宣汉的革命火种。至1927年建立中共宣汉共产主义小组,他们发展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上百人,后来都成为川东革命和川东游击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红三十三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让我心潮澎湃,肃然起敬。这时候初升的阳光正洒向做课间操的孩子们,运动员进行曲的旋律回荡在青山绿水间。多年以后,每当我听见这曲调,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副潮气蓬勃的画面。
素称宣汉四大名山之一的四王山,山势巍峨险峻,绿意盎然。旭陪我登山,一路呼吸着植物散发的清新,耳畔鸟儿争先恐后歌唱,不知名的野花悄悄的展示着风姿,偶尔还有惊慌的野兔,飞快的逃离我们的视线。汗流浃背也不感觉累。到了山顶,一副美丽的风景画映入眼帘: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像给大地母亲穿上新装,场镇、村落孩子般静静的在她怀抱中,炊烟袅袅,道路从横交错,而河流则像绿色的飘带柔柔的滋润着万物生灵。
夕阳的余辉洒在清溪河上,像长长的金色水袖在熠熠飘舞。岸边芦苇倒映在清且涟漪的河水里,鱼儿悠闲的在水草、鹅卵石间游来游去。最让我惊奇的是,调皮的鱼儿居然跃出水面,像在练习三级跳。
夜幕降临的时候,躺在大石盘上,望着漫天的繁星,蛙声、蛐蛐声此起彼伏,偶尔还远远的传来几声狗叫。这是大自然弹奏的最美妙的音乐,让人达到忘我的境界。突然,旭从芦苇丛出来,学着英国绅士,单腿跪下,用一枚狗尾草戒指向我求婚。那浪漫美好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爱上了清溪,也爱上了她清贫却优秀的儿子!美好的感觉平时是沉睡的,一旦醒来,它是那么的明媚靓丽,充满诗情画意。
小家是温馨的,一个人却是孤独的,我强烈要求旭回县城工作,可是他仍然留在宏文校,领导同事们称赞他发扬艰苦朴素的红军精神。20年后旭调离清溪,还是依依不舍。那天春雨绵绵,我们坐着打鱼的小船,撑着伞,在青山绿水间穿行三个多小时,才回到县城。
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感受到她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脉动,我由衷的祝愿清溪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二篇:红薯情结抒情散文
每当我在街市上看到卖烤红薯的,就会忍不住的一边深吸几口红薯散发出来的香味,一边说,好香!然后就会挑一,二个喷喷香的红薯来吃。不认识的人看见,还以为我没吃过红薯呢!其实我是吃着红薯长大的,而且对红薯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结。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在记忆深处那些与红薯有关的光阴故事却依然清晰,隽永。
我的家乡在河南平原地带,我们这里的农民除了种植主作物小麦和玉米外,还喜欢种植芝麻、大豆、油菜、红薯等杂粮作物。因此,红薯对于我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而且非常熟悉。记得从我记事起,我们家的地里每年都会种植红薯。种植红薯其实是一件很麻烦也很辛苦的工作,从下种到收获有着繁多的工序。首先要挑选好的红薯在四,五月份埋入地下(红薯有早,晚两次栽种的时间),等红薯发芽长出长的枝蔓后剪下来才可以去地里大面积的栽种。当然也有人家不育红薯苗,而到集镇上去买人家养育好的红薯苗来栽种。我们家种植红薯时,大多是父母先培育一些红薯苗,种一小片早红薯,也叫春红薯,然后等春红薯长出很多的红薯秧时,再把春红薯秧剪下来进行种植晚红薯。每当父母去春红薯地里剪红薯秧时,我总爱跟着去玩,或在红薯地里捉蚱蜢或帮父母整理剪下的红薯秧。他们把长长的红薯秧剪好后,就把红薯秧剪成一尺左右长的短红薯秧,再把短红薯秧下端的两,三个叶柄去掉。妈妈说,这样的红薯秧下端干净利落便于栽种,封土。红薯秧整理好后就带回家,然后再把红薯秧和种红薯必需的小铁铲,水桶,扁担以及两大袋柴禾灰装到架子车上,这样就可以出发到准备种红薯的地里去栽种红薯了。红薯地是父母事先修整好的,一条一条土垄就象一条条长龙俯卧在地上。你可别小看这些土垄,修整它们可是个苦差事,那需要用铁锹一锹一锹的挖,培。培起一亩地的土垄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又很累。说到这,肯定有生长在城里的朋友会问,为啥种红薯要培土垄?呵呵,我也曾这样问过母亲。母亲说,因为红薯怕水淹,水淹过的红薯既容易烂到地里又不好吃。培了土垄,把红薯种到土垄上,就不用担心下雨多时红薯被淹了。而且,种在土垄上的红薯便于结出硕大的红薯,也便于把长好的红薯从土里刨出来。
在土垄上栽种红薯时,要先挖好株间距为一尺左右的小坑,再抓两把柴木灰放到小坑里,这样土壤会变的松软,便于红薯扎根,结果。放好柴禾灰后,把剪好的红薯秧苗的下端弯一个弯埋种到小坑里。妈妈说,如果把红薯秧直直的栽种到土壤里,红薯秧是很难结出红薯的,即便结了也是极小,极小的。
红薯秧苗栽种好以后,就只等红薯秧苗成活,抽枝长叶。那些成活的红薯秧苗会一天一个样的疯长,长出很多的红薯秧向四周伸展,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些红薯秧就拖的满地都是,碧绿的叶子在风中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摇曳,别有一番景色。虽然长满地的红薯秧很好看,但却不能任其疯长。因为红薯秧一直疯长的话,会消耗红薯主根上的营养,将来结出的红薯就会相应的少而小。所以,为了让红薯的主根上结出大而多的红薯,就要进行翻红薯秧。而且翻一次红薯秧还不行,要隔一段时间后再翻,一般翻上三,四次就行了。之后就不用管它们了,任其疯长就行。因为翻过几次红薯秧之后,红薯的主根已经扎下大根,结上了果。那些红薯秧也已错过了扎根的最佳时间和温度,已经成不了啥气候了。不过,此时的红薯秧可以割一些嫩头喂猪马牛羊。另外还可以到红薯地里采摘红薯秧上的叶柄用做菜吃。什么?红薯秧也可以吃?呵呵,是的。红薯上的叶柄也可以吃。叶子摘下后可以用热水烫一下放到面条锅里当菜叶吃,口感挺好的,清香而滑润。而摘去叶子的红薯梗可以从一头把外面的一层薄薄的皮剥去,洗净后切成一寸左右的短梗,再切上几个或红嫩或碧绿的辣椒,加上大蒜和葱花放到锅里爆炒,炒熟后可是一道美味的菜。反正那个味道我是喜欢,而且至今依然怀念。最让人高兴的是红薯梗可以吃的时候正是秋天没什么新鲜菜可以吃时。当然现在的秋天,那是想吃什么菜都有,超市里什么菜都有的卖。可在我年少的时候,农民的生活还处于贫穷阶段,秋天吃的最多的就是萝卜,白菜,让人吃的腻。所以总想吃点别的什么菜调调味口,于是我们就会去地里釆摘鲜嫩的红薯叶和红薯梗来做菜,既营养又实惠。
红薯收获的时候也是挺辛苦的,但人们望着那大而多的新鲜红薯总会忘了苦和累。在那个时候,收获红薯需要人们用铁钉钯一钉钯一钉钯的把红薯一棵一棵的从土里刨出来。每当在父母去地里刨红薯时,我和妹妹就会跟着去地里玩,有时也会帮忙把红薯拾到一起。但我们大多是拾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毕竟十多岁的孩子还是贪玩的年龄。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又跟着父母去地里刨红薯,我和妹妹拾了一会儿红薯就不想拾了。我突发奇想的要和妹妹比赛一下看谁把红薯扔的远。于是我们俩个就你扔一个,我扔一个的向远处扔去。就在我们玩的起劲时,只听爸爸大声说:“你俩在干啥?”
我和妹妹转头一看,只见爸爸已板着脸孔走过来。我和妹妹连忙低下头,不知如何是好。爸爸生气的说:“你俩闲着没事干了是吧?去!去把扔出去的红薯捡回来。”
我一听傻眼了,那些红薯都扔到邻着我家地的别人家的红薯地里了。人家的红薯还没刨,红薯秧还长的好好的。那么多的红薯秧,根本就看不到扔过去的红薯。于是我壮了壮胆说:“不就是几块红薯吗?还要再捡回来。再说我们地里还有这么多呢!”那时候,我家种了有一亩地左右的红薯。
爸爸眼一瞪说:“赶快去捡!”
我和妹妹一看爸爸真生气了,只好顺着刚才扔的大概位置去找。此时,妈妈听到了,也走了过来说:“你俩咋那么乱扔,那扔的可是吃的东西呀!”妈妈一边说一边帮我们找被扔的红薯。经过一阵儿寻找,我们终于找到了好几块红薯。妈妈说:“走,不找了。回去给你爸认错。”
我和妹妹回到爸爸跟前,爸爸正蹲在地上抽烟。我说:“爸,您别气了。我们以后不乱扔了。”妹妹也点头附合。
爸爸把烟摁到地上弄灭后看了我们一眼,此时爸爸似乎已经不生气了。爸爸叹了口气和谒地说:“不是爸吵你们,你们不能因为有东西吃了就乱糟蹋东西。”爸爸略微停了一下又说:“给你们讲讲过去的事吧!五九年(1959年)的时候,我们这里吃食堂,闹饥荒。人们饿的啥东西吃的都没有,饿死了好多人。地里的草和树上的树叶和树皮都被吃的净光。那时候我才九岁,吃过草吃过树皮。那年刨红薯时,你爷爷在地里给生产队看红薯,比我小的你们的姑姑不知道怎么跑去找你们爷爷了。你们的姑姑看到地里的红薯就哭闹着要吃红薯。你们爷爷左右哄不住,就捡了个红薯尾巴给了你们的姑姑。结果不知道被谁看见了举报到了生产队,说你们的爷爷偷拿了红薯。生产队里有一个当官的是个恶人,就让人用棍子打你们爷爷。可怜你们爷爷的腰就被打的受了伤,就一病不起。那时候是没地讲理的,也没钱治病,你们的爷爷就那样病着死了……”爸爸说到这里用手揉了揉发红的眼圈,我和妹妹也难过起来。爸爸又说:“现在好了,自己种地自己吃,多好。可我们不能有了吃的就不爱惜东西。要知道就你们扔的那几块红薯,要在五九年能救活好几个人的命。”
我和妹妹听了拼命的点头,表示再也不糟蹋东西了,爸爸点点头笑了。爸爸开始去干活了,我和妹妹则开始比赛看谁拾的红薯多。那件事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我依然记忆犹新。这么多年,我一直勤俭节约,尽量不糟蹋东西。因为我从爷爷的红薯事件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红薯刨完后,爸爸妈妈就把红薯用架子车拉回了家。然后就是挑捡红薯的工作,长的大而光鲜的红薯放在一起,用来放到红薯窑里收藏。长的小或被刨烂的红薯放在一起,用来打成红薯粉子,做红薯粉条。现在我先来说说红薯窑的事。红薯窑就是那种在家里的地下挖的地窑,用来收藏红薯。因为红薯怕冻,而地窑在冬天就相应的暖和一些。红薯窑一般都挖在庭院里,也有的人家挖在配房里。那时候我家的红薯窑就挖在灶房里,又深又大,但入口只能容下一个人的腰身下去。我曾经下去看过,里面的空间很大,能装下两架子车的红薯。当我每次下到红薯窑里时就会想到电影《地道战》里的地道。我还乐呵着想,要是在红薯窑里挖出个通道通到别处,不就成了地道了吗?呵呵,想归想,太平年代谁还挖地道。红薯窑还是红薯窑,还是把红薯藏里面吧,什么时候想吃红薯了就到地窑里面拿出来一些来吃。至于红薯的吃法有多种,可以蒸,煮,煎,炸着吃。我们那时候喜欢蒸红薯吃,蒸的红薯有的干面,有的香甜。如果把蒸熟的红薯放到太阳下晒两天,那个滋味会更甜。也可以把红薯切成小块块放到稀饭锅里做成红薯稀饭,很好喝。还可以把红薯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存放起来,吃的时候放在稀饭锅里做成红薯干稀饭,那味道和红薯稀饭又会略微不同,别存一番滋味。而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妈妈做的红薯烙馍,做法也简单:把蒸熟的红薯去皮弄碎放到面粉里一起和成一个大面团,面团要柔软一些。然后把大面团拽成一个一个的小面团,再把小面团擀成薄薄的,圆圆的烙馍,之后放到铁烙子上(那时候专门用来烙饼,烙烙馍用的东西)烙熟就可以吃了。其味香甜可口,松软好吃。你如果吃了这次,还让你盼着吃下次。当然,红薯还有很多吃法,我就不一一的说了,呵呵,给你们留点念想。哦,对了,红薯窑里的红薯还有一个光荣的任务,就是用来包过年吃的红薯包馍。打从我记事起,我们的家乡就是要在过年的时候包红薯包,一直到现在依然是如此。所以那个时候如果谁家不收藏些红薯,那年都没法过的去。红薯包那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香甜可口,余味无穷。要做红薯包首先要把红薯去皮,洗净,切成花生籽大小的红薯颗粒,我们叫红薯豆。然后再和煮好的红豆均匀的调在一起,之后把它们包到事先准备好的面团里做成半圆形的馍状上锅蒸。当蒸熟后,没有打开,你就能闻见只有红薯包才有的馍香味。如果打开锅盖,那个馍香味便袭卷入鼻,让人食欲大增。
好了,说了这么多红薯的吃法,现在我再来说说红薯粉条。红薯粉条好吃但不好做,工序麻烦而辛苦。首先要把那些挑捡出来准备做红薯粉条用的红薯洗净打成红薯泥,再把红薯泥放到吊担(吊担就是把大一些的细白布的四个角用绳子吊起来做成的,用来过滤红薯泥或者豆泥用的东西)里,加水过滤,让红薯粉子顺水从吊担里流到下面准备好的容器里沉淀。红薯粉沉淀好后,容器的,下层就是红薯粉,红薯粉的上面就是水,此时把水放出来就剩下红薯粉了。之后把红薯粉放到干净的薄膜上或者其它的东西上晒干,存放,等待做粉条的时候用。做粉条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的,而是要等到天气非常冷,水能结冰的时候做粉条。因为做好的粉条必须经过上冻,结冰,融化,晒干的过程才好吃。所以每到冰天雪地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就会聚积起几个做粉条的地点。人们会自觉的排队,帮忙。做粉条事先要在地上挖临时的地灶,上面架一口特大号的铁锅,用来烧热水烫粉条。做粉条的现场那是热火朝天,井然有序,人们按照不同的分工守着自己的岗位。做粉条开始了,首先要几个人把大量的红薯粉用水调和,揉成软硬适度的粉团,然后有一个人负责把面团拽成小面团放到专门用来做粉条用的漏勺里,而手拿漏勺的那个人就一手稳拿漏勺,一手握拳用力的捶打漏勺里的面团。而那些面团经过捶打就从漏勺底部的很多小孔中流下来成了粉丝,粉丝流到下面烧着沸水的大铁锅里就立马变成了粉条了。那些粉条在沸水中上下沉浮,过一会儿感觉熟透了就要用木棍把粉条捞起放到旁边盛着冷水的大盆子里激一下,然后用粉条杆(用细木棍做的)把粉条均匀的放在木棍上晾到粉条架子上(用一些大而粗的木棍做的专门放粉条杆子的)。这样,一个做粉条的工序才算完成了,当然这个工序要不停的重复,才能做出更多的粉条,才能让来做粉条的人家都满意的做好粉条。在做粉条的过程中,人们会自觉的争着换下在岗位上忙的久的人,让人家休息一下。人们也会自觉的帮忙提水,放粉条杆子,自觉的把自家的柴禾送来烧灶。没有人耍赖,偷懒。而新鲜的粉条出来了,做粉条的人家都会让周围帮忙的,观看的人们尝鲜,毫不吝啬。人们有的就推说不吃,有的就毫不客气的挑起几根或抓上一把粉条来吃。新出锅的粉条虽然经过冷水激了,但依然散发出热乎乎的余温,吃到嘴里滑软,津津有味。要是用盐巴,葱花,蒜蓉,香油调一下,那个味道更美,唇齿留香,让人吃了还想吃,常常惦记着。呵呵,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嘴馋啊?告诉你们粉条还有很多种吃法,可以做菜汤,炖豆腐白菜,炖肉,做菜饺子,蒸菜包子,做酸辣粉等等,我就不一一的细说了。现在我们还是说说粉条晾到粉条架上之后怎么办吧!粉条晾到粉条架子上后,由于天冷很快就会结冰,那些起初柔软的粉条就会被冻成硬棒棒的,此时就可以把自家的粉条连带杆子一起取下来用架子车拉回家了。回家后在院子里的大树之间拉几根绳子,在绳子上系上一些小绳圈,然后把粉条杆的两头穿入小绳圈套一下固定好,这样粉条就被吊在了绳子上。晚上,粉条不用收,就让它们在夜里上大冻,结冰。如果第二天有太阳,就把粉条取下来放到干净的东西上用木棍捶打,让粉条上的冰融化,脱落,然后再挂到绳子上去晒。这样反复结冰,捶打,晾晒几日至直粉条完全晒干为至。粉条晒干后就可以把粉条杆子取下来了,然后把粉条收藏起来,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随取随做,很是方便。
总之,红薯虽然小,但全身皆是宝,红薯可以吃,可以做粉条。红薯叶和红薯梗可以做菜,就连刨红薯时割下来的红薯秧都可以喂猪。那时候人们喂猪都不喂现在卖的猪饲料,当然那时候还没卖猪饲料的。人们就把割下来的红薯秧晒干,放到打糠机上打成糠,喂猪时再拌点玉米料就行了。当然也有人家把晒干的红薯秧当做柴禾烧锅的,反正红薯的秧和果都有各种用途。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打工的热潮升起,农民开始出外打工,像种红薯这样的繁琐的种植,人们渐渐放弃了。红薯的种植相应的少了许多,就连农民有的也要买红薯吃。红薯从当初的平凡入不了大家的眼而变的珍贵起来。据说,红薯的营养价值相当的高,富含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镁,铜,硒,钙等10余种元素。而且红薯还有抗癌,抗糖尿病,预防肺气肿,有益于心脏,甚至对保护人的皮肤,延缓衰老都有一定的作用。既然红薯的营养价值和药食作用那么大,当然就会受到人们的青睬。便有大大小小的啇贩做起了粉条生意,但有的粉条加入了淀粉,化工原料,吃起来没有我们自己做的粉条的原汁原味。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买了那些加入了淀粉,化工原料的粉条,我就失去吃那些粉条的胃口了。后来,我买粉条时就专门找那些农民自家做的粉条吃不完了拿来卖的人家买,那粉条有着农家的最纯朴的滋味,百吃不厌。
有时我想:也许越是纯朴,平凡的东西或精神,越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就象那平凡而渺小的红薯,它曾在贫困的年代救济过人们的生活,如今又调膳人们的餐桌,增加人们的营养,保健人们的身体。它与大鱼大肉相比是那么的不起眼,当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时,总是会想到那亲切,带着丝丝缕缕独特泥土芳香的红薯。而红薯的平凡、坚强、隐忍、朴实与那些默默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又是多么的相似啊!
哦!红薯!你永远是我记忆里永存的温馨和感动,也是我永远割舍不下的情结。
第三篇:庙会情结抒情散文
今年10月30日农历9月18日恰好是星期天。爱人的舅舅村子里过庙,爱人鼓动我去赶庙。我是不喜欢热闹的人,所以很不愿意出门。这一段时间,因为一些琐事,心里很是烦乱,自然更不愿意出门了。怎奈两个孩子听说要赶庙,千磨万缠非得去。不忍心看孩子们祈求的眼神,带着十二分不情愿出了门。
汽车行驶在柏油路上。两眼望见的是空阔的田野。麦田麦苗经过前几天的雨水的洗礼,是一种娇翠欲滴的绿。白杨树的叶子叶脉有些微黄,那一丝淡淡的柔柔的黄意,昭示着秋已尽冬已来。天空不再蔚蓝,有一抹冬天的印痕,太阳也有些微黄。风,很是凄凉。
一路堵车,乡间小路上,窄窄的,只容两辆汽车并排行驶,会车时大家都格外小心。其实我们为了赶时间,拐进更窄的一条土路,只容一辆车驶过,绝对不可以会车。心中自然更是堵塞。
以蜗牛的速度前行,真的还没有步行快。放眼四望,一片碧野。这里都是麦田,空空旷旷,只在小路上是迤迤逦逦的各种各样的车辆,远望竟如一串串省略号一般,从天边一直点到眼前,一幅绝美的农村风光水墨画。
心情有所好转,所有不快也得以缓解。怪不得古人能寄情于山水,忘怀得失。这一刻,我是深深体会到了,不必奇山异水也无需天下独绝,仅眼前这一片这一片平原就足够了。
不愿意赶庙会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多年以前的故事了,不愿意再提起。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日子已然过去了,总是在告诉自己该忘记就忘记该舍弃就舍弃吧。而那过去的时光就是一个美丽的剪影,只是青春年华的一个片段而已。
十六年前的这个日子和爱人手挽手十指相扣,还是这个村子,只不过这里那时是一片梨树林,绵延数十里。风风雨雨十六载,不离不弃十六载。看看眼前的孩子,最小个头也蹿到我的肩膀了。
日子就是在这么不咸不淡中一天天滑过去了,有时又有做梦一般的感觉,只是慨叹时光的流逝是如此飞快!
我没有权力剥夺孩子们的快乐,也不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在孩子的身上。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把自己有限的时间花在陪孩子身上,也是一件乐事,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
到了,车还没有停稳。俩个孩子如离弦之箭直奔庙会。
村子主街上是一顶顶布篷,卖吃穿用品。村北入村口处是一个巨大的充气城堡,俩个孩子早已脱了鞋,玩了起来。我只有气喘吁吁跟着跑掏钱的份。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儿子竟然碰到他的同学了,这是外县的村子啊!俩个小男孩又说又笑地玩了好大一会儿。
玩痛快了,孩子们喊叫着去赶庙赶庙,是的,到现在还没有走到庙会上呢!庙会真热闹。比集市还要热闹。卖衣服鞋子的,卖锅碗瓢盆的,样样俱全。但是庙会上特有的东西不得不记。
玩具是必不可少的。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女孩子只瞅各种发饰配男孩子喜欢刀啦枪啦和各种玩具汽车。充气的氢气球也是庙会必有的,儿子选定的是海蓝色鲨鱼气球。俩人还各要一个"发泄果"。就是一种摔在地上还可以恢复原形的胶状玩具,大小如鸡蛋一般。卖"发泄果"的特别会叫卖"走过的,路过的,瞧一瞧,看一看。吆喝,摔坏了!吆喝,弹回来!"引得众人纷纷围观,小孩子们各个都买。
玩乐的游戏是必须的。充气城堡,旋转木马,是大型玩具。其他的套圈的,扎气球的,掷沙包的,应有尽有。
特色小吃层出不穷。最有特色的当属棉花糖,只摊位就有十几个。电机开动,"呜呜"之声不绝于耳。两三勺子白糖放进去,一丝丝一缕缕,很快成为一团。卖棉花糖的用一个竹签,左缠右绕好了。一个白白的胖胖的棉花糖就完工了,令人垂涎欲滴!
其实庙会上也无非就是这些,在我眼里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欢乐是孩子们的,从他们洋溢的笑容的脸足以看出。
饭后,爱人说带你们出去走走,于是来到村外。忙忙碌碌中我很少走出来,很少有时间和自然亲密接触。孩子们更是撒腿就跑。这里只有麦田和菜地,没有任何建筑物,空气出奇的好。
一路小跑一路追赶,爬坡上坎。在一处高坡背风向阳的地方,刚好有一个做好的土灶,看得出来是有人在这里烧烤过了。爱人玩性大发,从菜地拔了三棵胡萝卜,带领孩子们烧烤,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捡柴火。胡萝卜还没有烤好,小脸都是黑黑的印痕,堪比京戏里的大花脸。裤子上鞋子上沾满的是带刺小草的草籽,活脱脱一个小刺猬。很快闻到香味了,熟了。拨拉出来,黑乎乎的就像黑炭块。削掉黑皮,咬一口,热乎乎软乎乎,瞬间融化,唇齿留香。
烧烤,野外烧烤。你,有没有品味过?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逝去了。带着几分感慨和留恋,依依不舍作别西天的云彩和那遥远的村庄。当夜纱笼罩下来时,一切犹如梦境一般。而我怀里熟睡的儿子和靠在我身上打鼾的女儿却是那么清晰和触手可及。
第四篇:我的野菜情结抒情散文
野菜,顾名思义,也就是非人工种植的天然蔬菜。它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繁衍生息在苍茫大地,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那些纯净、本真的鲜香,是大自然赐予的珍贵厚礼。它含着浓浓的绿色生活气息,闯进我们的生活,与人们息息相关,同时它又是可供人们医治各种疾病的良药,为广大农民群众排解了许多忧患。野菜也是我家乡常见的“亲人”,在山上山下,田间地头,涧谷溪畔……都有它们娇美的身影,它就像我儿时的好伙伴陪我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那时,我们兄弟几个还小,母亲忙着赶队里的生产,荒芜了菜地,奇怪的是,自种的菜没见长,却长出了一地的野菜。以马齿苋为最,还有蕨菜,鱼腥草,蔬桐杆……不胜枚举,有的状若蝴蝶,有的好似鸡翅,有的犹如爬虫………是满地满陇,各式各样的野菜花红叶绿,远远望去如一张盛典上铺的华美地毯,走近一瞧,个个娇羞欲滴,千姿百态,秀色可餐,不忍踩踏。但耐不住饥肠辘辘,在几番伸手缩手,举步退足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忍痛割爱”,就地取材,在葱茏的地方“修剪”一番,很快就装满一网兜了。拿回家,洗净,或煮或炒,或炖或煎……做成各种佳肴。有的虽略带甘苦,却是我们当时最可口的佳肴,对于贫困的我家,真是“莫道寻常无佳肴,只要适口即家珍”啊!?
我们家乡流传下来最好采野菜的时节,要属五月“端阳节”,据说五月节采的野菜可驱鬼祛邪,除瘴避疫,叫“百样菜”。凡是山间田野的植物花草大都可做菜入药,所以百样菜也叫“百样茶”。
于是每年一到端午,人们便赶前一夜备好网袋子或蛇皮袋置于床头,早早躺在床上,约好与谁结伴,美美想着明朝往哪个山头或哪条沟圳进发。
次日大早,公鸡“喔喔”一啼,便听见村里各家各户“吱吱呀呀”的打门声,“悉悉索索”的脚步声,连脸也顾不上洗、牙也顾不得漱就悄悄上路,好像怕被人采走似的朝各条沟沟壑壑奔去。
瞬间,嘈杂声、喧闹声打破了山的沉寂,鸟儿也被惊得四处扑楞楞飞鸣,好像责备人们惊扰了它们的清梦,鸣虫也忽然闭口,生怕恐怖的灾难会降临自已头上。
满山遍野都是影影绰绰的人影,隔山隔溪有人遥相呼应。
有的问:“阿二麻,你那边有没有啊?”
那边答:“涯这里有是有,就是很单一,全是鱼腥草!”
这边回:“你鱼腥草多采滴,我这里多地胆头,两种草细人子寒烧感冒用得着,回去我们互换些哦!”那边应:“好啊,好啊,就这样讲好个啊!”
有的则边采边抱怨:“涯昨天还看过今朝又被鬼足先登咩!唉!”
有的却为一朵百合争得面红耳赤,一个说:“我先看到个!”
另一人毫不示弱:“我还更先看到!我先见先摘,食露水子的植物是阿公的须大家都捋得!”
这时情景有点像“五子夺莲”,人人一个心肝百个肺,常常是顾此失彼.于是就有人打趣道:“百灵喳喳叫空肚,黄哏咕咕得肚饱”!那意思有“蟹蚌相争,渔翁得利”之意。引得满山满坡的人哈哈大笑,笑声在山旮旯里一遍遍回荡。
有激情的热辣山妹子就放声山歌:
五月五日是端阳,家家户户采草忙。
采得菖蒲配雄黄,采得艾叶插门框。
采得莲花并蒂香,采得菱角两头长。
采得葛藤缠阿郎,采得后生心又痒。
后生若是有心肠,摘把粽叶裹衣裳。
衣裳送妹披身上,乐得妹妹喜洋洋!
这山歌一唱啊犹如带路公鸡啼天光,满山会唱的不会唱的,雅的俗的到处是山歌,处处震天响,真个鬼都会被人吓走呢!
家乡的野菜就是如此的诱人啊!
还有一种令我记忆犹深的野菜叫“毛冷”,是根茎滕蔓植物,果实埋土里,形状像“药胡”,藏在花草树木间,一般难觅其踪,但懂行的就只要拔开草芒树叶就可见其节节枝叶上长有“小葫芦籽”。然后顺滕摸瓜揪出“毛冷王”,浑身根须犹如捕获只“小土鼠”,就用根须倒吊着它往家飞奔。
母亲死后,我们尚幼,常常没米下锅,特别是青黄不接之时,左邻右舍都借遍了,又放不下面子去讨饭,兄弟几个只好提着砂锅来到溪畔,就地取材,用几块石头支起沙锅当炉灶,拾些柴火,在溪中舀一锅水,在田坎上扯些车前草、蒲公英、大水前、鱼腥草……
下锅煎滚后撒把粗盐,清香扑鼻,我们兄弟几个围着砂锅,从身边折两段树枝当筷子,戏称“兵”,几兄弟异口同声“一二三!”就像小猪拱食手扒手拽,一不小心碰歪锅,汤流了一地……
大哥一边吃一边给我们讲起了“红军长征过草地吃野菜”的故事,见锅歪汤倒,喜欢吟打油诗的我就即兴来了首“顺口溜”:
兄弟合围一孤城,一心想把敌将捉。
谁料冷炮把城摧,城内乱成一锅粥。
水将仓遑把命逃,草兵被我兄弟捉。
恰逢弟兄腹内空,一枪一个挑肚中。
不嫌野菜甘和苦,只道肚饱文章出。
二哥一听哈哈大笑:“不押韵,不押韵!听我的:
黄毛鸡子假老成,胸无墨水作诗魂。
牛头不接驴嘴唇,罚你研墨诗才成!
接着四兄弟笑翻了场,那情那景浸透到了骨髓里了。
家乡的野菜啊!一枝枝一叶叶,一条条一根根!根深蒂固铭刻在心中,把山村的田野装点得格外鲜艳美丽。时时蛊惑游子的乡愁。哪怕走遍天涯海角,也要在记忆的心壁上烙下野菜的影子,让我像牛反刍那样反复咀嚼回味,几许梦回,依稀浓浓的野菜暗香浮动。
哦!家乡的野菜,我曾经的“好伙伴”,你让我久久地思念久久地回味……
第五篇:思乡情结
思乡情结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这种情结折射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让我们一起进入当代诗人周天侯的《思乡》体验这种感受:“登高楼,望故乡,重重山峦遮眼水东流。梦里泪湿枕头。思念苦,相思忧,家书怯写离愁。敢问魂魄几时回岳州。”从远古时“狐死必首丘”的传说到前些年唱红的《常回家看看》,无不展示华夏民族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诗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话题。人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一部中国文学史,写尽了乡情、乡愁。
相关散文, 诗词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两相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台湾乡愁诗举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出塞曲 席慕蓉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当代大陆乡愁诗举例
还 乡 舒婷
今夜的风中 似乎充满了和声
松涛、萤火虫、水电站的灯光 都在提示一个遥远的梦 记忆如不堪重负的小木桥 架在时间的河岸上
月色还在嬉笑着奔下那边的石阶吗 心颤抖着,不敢启程 不要回乡,不要回想 流浪的双足已经疲倦 把头靠在群山的肩上 仿佛已走了很远很远
谁知又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 纯洁的眼睛重像星辰升起 照耀我,如十年前一样 或许只要伸出手去 金苹果就会落下 血液的瀑布
使灵魂象起了大火般雪亮 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青春的背影正穿过呼唤的密林 走向遗忘 乡愁 卞之琳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罢,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唱。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典故、故事
狐死首丘:战国时期,屈原因遭人忌妒与陷害,得不到楚王的信任,被放逐到外地,他在被放逐的困苦生活中,写下许多反映人民愿望与现实矛盾的诗篇,他的《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古代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也比喻对故国、故乡的思念。亦省作“狐首”。
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西汉时,梁孝王刘武在开封东南建造了一所大花园,名为梁园。“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极尽欢宴逸乐之事。但好景不长,刘武不久因罪失宠,于是宾客云散。
后以“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指此不如彼,或用指思归故乡。
纳兰性德《长相思》: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家乡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