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种粮情结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村、农业和农民,一直是党中央牵挂在心重中之重的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念在兹的情怀。“三农”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把粮食安危这个天大的事情,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
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虽然都是当年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但他们却做了几十年的农民。母亲当年因为赌气没有抓住当小学教师的机会,于是做了农民;父亲高中毕业后去当了兵,三年后退伍回到当时很吃香的物资站工作,后来物资站撤销,父亲选择回村种地做农民。对于父亲的选择,作为离休干部的爷爷并没有反对,或许是因为当时“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倡导使得父亲自信能做个好农民,兄弟5人,只有他一人坚持留在农村,同时也照顾离休在家的爷爷,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父亲仍然坚持在村里种地,虽然一直没有达到“大有可为”的目标,但是种地仍让他觉得欣慰、充实。有时候我和弟弟也会问父母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父母总会沉思那么一段时间,然后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现在也挺好,只要你们姐弟两个过得好,我们就知足了。”
小时候,父母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走出农村,因为他们深深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很苦很累,不愿我和弟弟再受这种苦,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前程。可是他们却依然任劳任怨耕种着家里的土地,辛苦劳作,用心侍弄,在意每一次的粮食收成。有一句话他们常对我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父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种地上,但为了能给我们姐弟俩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父亲贷款买了一台拖拉机,种完自家的地,就忙着给别人耕地赚钱。那时候不仅要上交公粮,还要交农业税,只靠自己那几亩地的收入根本不能负担全家的支出。农忙时节,父亲会从早忙到晚,午饭都是母亲在家做好了带给他。给别人耕地的时候,母亲要围着村里的地转好远的路,不停地打听父亲耕到谁家的地,才能找到他。
父母非常疼爱我们姐弟俩,很少让我们干农活,只在晒粮时让我和弟弟看好粮食,以防村里的鸡鸭牛羊糟蹋。于是,每个农忙的日子里,我和弟弟放学后就在晒粮的场里写作业,等父母回来,帮忙收粮食。每次收粮食装到袋子里时,父母都会把地上留下的麦子、大豆、玉米或者花生一粒一粒的捡起来,我每次都不情愿的说:“爸,不就是几粒嘛,捡起来也没多少,别费那功夫了。”但父亲仍然弯腰捡着粮食,并不停地絮叨着:“没让你去下地干活,你是不知道种地的辛苦,这粮食都是俺一滴滴汗珠子换来的,你不觉得稀罕,俺可是一粒也不舍得扔啊。”每次收好的粮食,父亲都会留一部分,一直到第二年新粮下来时再卖旧粮。我们不理解为啥,父亲说担心没有粮食吃,因为他们那一辈人知道小时候饥寒交迫的滋味,所以一定要存好余粮。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开始倡导种植杞柳,亩产高,收入多,很多人把家里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杞柳,而父亲最多的时候也只种两亩杞柳,其他三亩多地用来种粮食。我曾问过父亲:“种杞柳能赚更多的钱,为啥咱家不多种点?有钱也能买粮食,干嘛要那么辛苦的种粮食。”父亲却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要是都不种粮食了,再有钱也买不到。”之后,一直到国家提出“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我才真正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感慨父亲作为农民对种地收粮的重视。
父亲种的最多的是小麦、花生、红薯(地瓜)、玉米、大豆,这几种粮食在不同的田地里轮作。风调雨顺的年份,能有好的收成,光景不好的时候,连成本也收不回来。即便这样,父亲仍然坚持种粮,而且总结了他自己的种粮经验,不同农作物种植的步骤是不一样的。比如,种小麦:耕地-播种/化肥一起-锄草-灭虫-灌溉-收割;种玉米:播种/化肥一起-拔苗-灭虫-锄草-收获。还要时刻关注二十四节气,不同的节气要干不同的农活,并且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父亲最高兴的是粮食获得大丰收,并能卖个好价钱。随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不仅免交公粮、农业税,种粮还有补贴,父亲种粮的积极性也更高了,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近几年,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大不如前,我劝父母到县城居住,家里的土地交给别人种,或者流转给种粮大户。父亲却执意不肯,他说:“现在都机械化操作了,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省时省力,一点都不辛苦,我只要还能下地干活,就会一直坚持种地种粮。”每逢周末,我们只要有时间就回老家,看望父母的同时,也想帮他们干点农活,虽然出力很少,但我在田地里看到绿油油的庄稼茁壮成长时,心里也不由得热爱这片土地。我们每次从老家回城,父母都把车后备箱塞满自己种的各种粮食蔬菜。
我的父母是农民,他们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双手满是老茧,皮肤晒得黝黑。然而,土地是最懂回报的,种地种粮使他们感到踏实,劳动使他们感到充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父亲经常对我说:“做人做事要踏实,只有努力付出才会有回报。”我深知农民种地收粮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念父母一直以来的辛苦付出。岁月悠悠,季节转换,父亲喜欢站在地头看春来麦苗起身,看夏至麦穗染黄,看秋归麦子成熟,看冬藏瑞雪盖地。
我虽然大多数时间在城里,但对于农村有着深深的眷恋,对于农民有着深深的敬意,我的根依然在乡下。乡情难忘,乡音不改,乡愁还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更希望农村改革有新突破,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农民的收入得到新提升,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在工作中更要多关心农民疾苦,多帮助农民增收,多向农民学习,多从农民角度研究政策。坚守“三农”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展现新风貌新干劲新业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