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源于生活,情感真挚——记叙文文写作(教师版)
源于生活,情感真挚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⒈学会取材于生活的真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⒉加强自我表达能力和对美的情感体验,学会用真挚的情感和独立的思考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⒊掌握抒发情感的一般技巧。【名作导引】
一个异乡别居的“我”,一个让“我”揪心不已的背影,一份重拾亲情的愧疚与挚爱。——《背影》
一个遭遇青春挫折叛逆、变形的“我”,一个遍布母亲寻找儿子的脚印的地坛,一份长大后懂你的忏悔与感悟。——《我与地坛》
一个久试不第落寞的“我”,一间伴“我”成长、记录悲欢的小屋,一份对逝去亲人的追忆与人生沧桑的感叹。——《项脊轩志》
“诗缘情。” ——陆机《文赋》 “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写作指导】
一、导入新课:
文因情感而发,情感是文章的血液,是文章的生命,情与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要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二、例文引路:
米粒、谷粒、血汗
这是他第一次到女同学家吃饭,走进她家的大门,他才知道什么叫奢华,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乳白色的天花板,古铜色的墙壁,青蓝色的地毯„„“喷喷,北京故宫也不过如此吧!”他在心里暗自赞叹。
上饭时,热情的主人给他盛来了满满一碗雪白的米饭,颗颗雪白的米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直往他的鼻孔里钻,他咽咽口水告诫自己:“千万别吃得太快,要文雅一点。”他几乎是数着米粒进口的。吃到还剩浅底的时候,他犯难了:“是吃得一粒不剩,还是故意留点底儿?”父亲送他上车时的叮嘱又在耳边回响了: “娃儿,城里人一辈子也没碰过泥土,他们不知道种田的辛苦,不知道米粒的珍贵,你以后吃饭要故意留点底儿,别让人家把咱看扁了,以后吃完之后千万别再舔碗了。”其实,他早就养成舔碗的习惯了,每次吃饭时,父亲总要看着他把米粒吃得干干净净才让他离开。可现在究竟是吃得干干净净还是留点底儿呢?他偷偷抬眼想从主人的碗里得到一点启示,却发现主人早已吃完,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看着他,碗筷也不知什么时候撤走了。他现在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正在舞台上表演吃饭的小丑。以前父亲盯着他吃饭,心里是一怀的亲切,可是现在?他也说不出那种奇怪的感觉。
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迸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他的心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炎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吃到浅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胡扯!”父亲像豹子一样吼了一声,他一辈子也没见父亲如此愤怒过,接下的情形更让他终身难忘: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城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是艰难的一咽„„“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呀!”父亲对满腹委屈的他说。
“是的,这是咱农家的血汗。”他夹起一块豆腐,想将那米粒连同那颗黄色的血汗一同咽下,“也不知怎么搞的,现在米价怎么这么低。”主人有意无意地说了--句。
“农家的血汗不容亵渎。”他心里说着,将碗里的东西畅快地吞了下去。
【点评】对比中见真情,对比中出真知。文章通篇采用了对比手法,在对比中彰显“情感”,在对比中体现“真知”。文章描写了一次“他”到女同学家中吃饭的过程,一件小事却写出了大波折,文章始终是在对比中展开的,有“他”和女同学家庭的对比,有“他”在家吃饭的方式与在别人家中做客吃饭方式的对比,有“他”对待一粒谷粒的态度与父亲对待一粒谷粒态度的对比,有“他”在吃饭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对比,在一层一层的对比中,人物思想性格不断变化,对“粮食”这一事物的认知也随着“他的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不同”这一论题。
三、知识梳理:
(一)有个性的亲情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讨论交流:这段文字是否做到了感情真挚?为什么?
片段一:晚自习后,我独自走在那通向家门的幽深黑暗的小胡同里。抬头仰望,一盏属于我的灯不知疲倦地亮着,那盏灯在我眼里,总是那样明亮而温暖, 夜空的星月相比之下顿显失色。回到家,桌上照例摆着一只削得平滑完美的苹果和一杯飘着浓香的奶茶。我舒服地陷在沙发里, 品味那清脆的香甜和浓郁的醇美,沉醉其中,久久不愿醒来。
病因分析:初看语言还不错,但对照《陈情表》、《项脊轩志》等几篇文章之后,发现文中少一个“真我”,体现出的是学生在感悟亲情时内心的空洞。类似的情况还不少,无论是写母爱的细腻,还是写父爱的厚重, 多数同学都写得较平淡、肤浅,细腻不足,厚重不够。片段二:自己家离校很远,常到同学家写作业。每当看到同学的妈妈站在家门口迎接自己的孩子或是在同学的头上、脸上抚摸两下, 心中便好生羡慕——她真幸福呀!我的妈妈是名营业员,工作很忙,每天回到家便往床上一躺,累得起不来, 根本没有精力过问我和哥哥。每次我放学路过她的商店,她都在帮别人抬货,身上又是灰又是泥的。我亲热地叫上一声“妈妈”,多希望她能像同学的妈妈那样把我搂进怀里问寒问暖。可她只能抱歉地向我示意“手脏”,让我赶紧回家,注意安全。她眼神里写满了关切和歉意,我便如得到了补偿一般, 满足地踏上归途。别人的妈妈用手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我的妈妈却是用她深情的目光抚摸着我, 令我同样感到温暖。”
点评:片段中不仅写出了母爱的共性, 更展现出自己对母爱独特的观察和感悟(母亲的爱在深情的眼光中)。例文将亲情中最珍贵的东西充分展现出来, 写出的作文有个性,有深度,因而引起别人注意。
(二)有载体的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有了“情”后如何让学生把这种无形的虚体展现出来, 至关重要。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大多与一定的人、事、物相关,特别是某种强烈情感的爆发, 往往有其特定“触发点”或“动情物”,它可能是一个人或物, 也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等等。作者要善于抓住这些触发情感波澜的“点”与“物”。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项脊轩志》中的“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呼唤”。以“之”为媒,不仅可以掀起文章的情感波涛, 而且可以在读者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迹。以下一段学生的描写就比较成功。
1、阅读下面两个片段文字,讨论交流:这两个片段文字是否做到了感情真挚?为什么?
片段三:我看见父亲指间的香烟在漆黑的卧室中忽明忽暗, 借着微弱的星光,我能看到的,只有父亲那如雕塑般的背影。
我倒了杯茶,走到父亲身边,低着头轻声说道:“我以后会努力学习的,您别再生我的气了!”父亲依旧抽着他那廉价的黄果树牌香烟。我依旧低着头,扯着自己的衣角,默不作声。
沉默良久,父亲叹了口长气,说:“考得不好不要紧, 关键是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我只低声道:“下次不会这样了。”
黑暗中,父亲又长长地抽了一口香烟, 借着渐次亮起的火光,我看到的,分明是父亲那日渐憔悴和苍老的容颜。
点评:此段在描述父亲时抓住了“香烟”这个载体,借助“廉价的黄果树牌香烟”, 我们了解到父亲生活的俭朴和艰辛;借助“渐次亮起的火光” 我们感受到父亲的深沉和希望。
片段四:爸爸非常爱我。他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百般呵护,他深深地爱着我,在他心中,只有我最重要。可以说,爸爸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爸爸呀,我最亲爱的爸爸,您深爱着我,我也永远深爱着您。
病因分析:这是一段写父爱的文字,语言通顺,中心明确,但是,父亲怎样爱我们?父亲对我们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方面都没有具体的描写出来,可以说,这段文字内容空洞,空喊口号,父亲的爱没有具体表现出来,因此,没有抒写出真情实感,并不能真正打动读者。那么,如何表达出真情实感呢?那就要“化虚为实”,即把无形的父爱化为有形的生活小事,在叙事中做到情物交融、情事交融、情人交融。这样,让人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感受到要表达的情。当然,表达的情也可以化为物或人,做到情物交融、情人交融。升格训练:爸爸,今天看到窗前临风摇曳的竹,我便想起了你对我的爱。不能忘记,几回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地托起,在遍地的花草间奔跑;不能忘记,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水,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不能忘记,在我深夜生病时,你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外边风狂雨骤,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卫生院。不能忘记,我康复出院时,您喜极而涕的憔悴的面容。爸爸啊,每次看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顾心痛的泪珠串串地落在您的双肩,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06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范文点拨:把升格前后的文段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第二段文字要比第一段文字更感人、感情更真挚,因为它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通过三件事表现爸爸对我们的爱。这样,抽象的情就化为了具体可感的事,做到了融情于事,真挚感人。
3、写作训练:下面这段文字,赞颂的母爱有点抽象。请你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在原文基础上添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母爱表现得更加形象,感情表达的更加真挚。
片段五:妈妈,你的爱博大精深,纯洁无私,永远照亮着我们,伴随我们一生。你是这样的爱我们,你柔弱的肩膀担起我们姊妹的成长,你无私的慈爱啊,如涓涓细流。怎能忘记,在季节的轮回中你执着的坚守家园,默默为我撑起爱的浓荫。妈妈啊,我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最温暖、最芳香、最坚强的同义词。
升格训练:妈妈,你的爱博大精深,纯洁无私,永远照亮着我们,伴随我们一生。仍然记得,寂静夜,油灯下,您飞针走线,细细地缝补着孩子们因顽皮弄破的衣裤。灯影下,依稀可见,苦难磨砺了本该白润、娇柔的双手,风雨雪霜使双手变得干枯、龟裂,岁月的沧桑刻满额头,银丝早发。你柔弱的肩膀担起我们姊妹的成长,无私的慈爱啊,如涓涓细流。仍然记得,那年隆冬,体弱的我午夜高烧不退,几近昏迷。您二话不说,备上爬犁,扯上被褥,紧紧包裹着我,和哥哥一起连夜用爬犁把我拉出深山、送入医院,一直守候七天七夜。妈妈啊,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您用博大的母爱为我们保驾护航。在季节的轮回中你执着的坚守家园,默默为我撑起爱的浓荫。妈妈啊,我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最温暖、最芳香、最坚强的同义词。(07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
教师总结:这段文字,与第一段相比,增加了妈妈油灯下缝补孩子们衣裤的情节和妈妈送我去医院的情节,这样,妈妈爱的无私、爱的伟大就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三)有细节的表达
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要使学生的作文打动读者的心, 细节描写这样的亮点显得尤为重要。如:《项脊轩志》通过选取生活中的琐事, 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大母过余曰:“吾儿,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吾妻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正如清代黄宗羲对《项脊轩志》的评价:“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同样在描写亲情时我们也应学会捕捉人物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细微的举动、表情、语言和心理变化)。
片段六:真正感受母亲深沉的爱,是在医院醒来的那个深夜。那天夜里,我睁开眼睛,看着周围的环境,心里满是慌张。我知道,这里是医院。可是,我怎么会在医院呢?转过头,看见母亲侧趴在床边,她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心头一阵酸楚,我转过头,眼泪流下来了。
⑴病因分析:这段表现母爱的文字虽然没有空喊口号,有了具体内容,但是纯粹叙述,缺少具体细微的描写,所以母亲的形象不鲜活、不生动,整个文段仍然缺少打动读者的真挚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中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因此,在叙述中加入典型的细节描写,就可以做到感情真挚。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简洁地说,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它可以是一个细小动作,可以是一个细微的痕迹,可以是一处细小的景物。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之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⑵升格训练:真正感受母亲深沉的爱,是在医院醒来的那个深夜。那天夜里,我睁开涩涩的眼睛(肖像细节),看着陌生而令人心悸的惨白的环境(环境细节),心里满是慌张。我知道,这里是医院。可是,我怎么会在医院呢?转过头,母亲侧趴在床边,脸上写满疲惫与沧桑,眉间隐约流露着内心的焦灼与担忧(神态细节)。凌乱的头发,苍灰中夹着根根白丝,随着母亲的呼吸微微抖动(肖像细节)。那双长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细白的手(动作细节)。心头一阵酸楚,我悄悄的转过头(动作细节),眼泪不听使唤的哗哗而下,像一场春天下的甘霖,想滋润母亲沧桑的脸庞。
范文点拨:升格后的文段既有事件的叙述又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其中有肖像细节、环境细节、神态细节、动作细节等。例如,上面第二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就真切的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焦急和担忧,突出了母亲的深沉的爱。但是,细节描写必须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中心思想表达的需要。烦琐、冗长、游离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不仅会模糊主题思想,读者看了也会枯燥乏味。
(四)有抒议的情理
片段七:高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那一刻,我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⑴病因分析:这两段文字,既有具体的事件叙述,又有动人的细节描写,但从作文题目《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来看,总让人觉得感情有点单薄,中心没有点透,原因就在于文中缺少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如果能在在叙述描写后适当地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既可以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又可以使主题得到升华,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可以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穿插抒情议论。
升格训练:高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
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⑵写作训练: 片段八:“守望”是母亲默默无私的奉献。我的母亲很平凡,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俭朴勤劳。这是她们可贵的品质。她从十几岁就开始下地,如今虽已年近四十,却依然踏踏实实地“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着。端详母亲,几缕花白的发丝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凝重,也见证着母亲几十年辛苦的历程。母亲用自己的血泪哺育了我,使我茁壮成长。母亲身为一个乡下妇女,虽然没有受过多大的教育,但是直白的话语中却孕育着对我的浓浓的关爱和对儿子深深期待。她们不图回报,只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为我们默默操劳。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家里还是田间,她永远那样埋着头劳作,似乎永远也不劳累。
升格训练:“守望”是母亲默默无私的奉献。我的母亲很平凡,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俭朴勤劳。这是她们可贵的品质。她从十几岁就开始下地,如今虽已年近四十,却依然踏踏实实地“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着。端详母亲,几缕花白的发丝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凝重,也见证着母亲几十年辛苦的历程。母亲用自己的血泪哺育了我,使我茁壮成长。母亲身为一个乡下妇女,虽然没有受过多大的教育,但是直白的话语中却孕育着对我的浓浓的关爱和对儿子深深期待。她们不图回报,只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为我们默默操劳。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家里还是田间,她永远那样埋着头劳作,似乎永远也不劳累。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的心再也难以平静――那是母亲用血汗奉献着自己最无私的爱,那是母亲用生命守候着自己最关爱的人的成长。这就是母亲,她用自己朴实的期待,奏响了自己人生的歌。
四、课堂巩固:
以下是两个学生的写作片段, 请结合本文所讲内容进行比较,评评哪一个更好。片段一: 中考后,因为我的不争气,我的成绩考得很差, 上不到好的高中,父母四处求人,就是想让我进好的学校,特别是我的爸爸,一吃完饭就出去找学校, 安排我上学的事。
终于,一所学校肯收我了,但是要额外交许多钱,爸爸知道后,一句话都没有说, 到银行取完钱就带着我去报名了。
烈日当空, 爸爸骑着电瓶车带着我,依然很吃力,过了半个多小时,到了学校,爸爸跑进跑出,可是因为我是花钱进来的, 所以报名处的人都先给那些考进来的学生报名,把我和爸爸晾在一边。
看着爸爸满头的汗水, 我心里很难受。
终于报完了名, 回家的路上竟下起了大暴雨, 爸爸把外套脱下来盖在我的身上,他淋着雨,还要开车带着我, 爸爸浑身都湿透了,可却一句怨言都没有。
那一刻, 我想说的只有:爸爸,对不起,谢谢你,还有,我爱你!片段二: 刚刚走进第一中学的那天,天空中下着濛濛细雨, 来学校报名的学生很多, 家长挤满了老师的办公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后,爸爸手上拿着领书本和生活用品的单据,让我站在教学楼里等着,外面下着雨,爸爸冲进雨里,学校里渐渐变得寂静下来,家长们都回家了,学生在宿舍里收拾, 偌大的一栋教学楼里, 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等了好久好久, 一个身影往我这边跑了过来,是爸爸,他用左手撑伞,右手捧了一堆书!走近时,我发现爸爸的眼镜片上都是雨水, 蒙上了一层“雾”。右手中的书都没湿,可他身上的衣服已经湿了一大片,衣角在不断地渗着水。我接过爸爸手中的伞时, 一不小心触到爸爸的手,好冰冷,好粗糙的一双大手,而这一双大手却撑起了这个家。我抬起头时, 爸爸的脸上也不断有水往下滴,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但我很清楚的是:我的眼里是泪水。
点评:片段一: 该生对于父亲的爱已经有所感触, 只是由于方法不当,没能充分表达出来,以致叙述平淡, 缺少能够让人记住的一些情感载体和感人细节。
片段二: 此生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悟: 一方面,“迷蒙”的镜片和“冰冷“的大手这些物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文章中“天空中下着濛濛细雨”“学校里渐渐变得寂静下来”这些细微的环境描写默默传递出父亲深沉的“爱”。
第二篇:记叙文写作之情感真挚
记叙文写作
之感情真挚
【小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用饱满的情感震撼读者的心灵,文章才会具有内在的魅力。如果没有情感作基础,无论怎样的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感情真挚‛是指所抒发的情感应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抒发情感时要力求做到: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要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抒发感情要恰如其分,不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能胡编滥造。【方法说略】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用借托,无须遮掩,显得激越奔放,直率动人。这种抒情,有的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有时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有时是为了表达作者不可遏制的强烈感情。有的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常常是为了升华所抒之情。
2.叙事抒情。叙事抒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是指不使用抒情性的文字,将浓烈的情感融于典型的事件之中,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来。所叙述的事件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依托,所流露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也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是指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客观景物之中,通过客观景物的触发,唤醒藏在心中的某种情感,从而收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借助物象时,一定要注意所借的物象在本质上或特征上要与寄寓的感情相似、相通,不能牵强附会。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寄寓的情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才能以饱满的情感扣响读者心扉。
4.细节抒情。细节抒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艺术价值的细节。真挚的情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描写,灌注了情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作用。要抓住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细小神情、细微的动作、微妙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刻画,以此衬托出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
5.修辞抒情。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也能彰显情感。如对比手法能突出某事物的性质、状态,从中表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排比手法能将情感行云流水般地抒写出来。比喻手法能突出其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从中凸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衬托、反复、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都能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病症描述】
1.矫揉造作,情感失真。很多文章在抒情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或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陈旧呆板,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衰退颓废,表露偏执。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比较突出。文章中没有一丁点能引起‚触动‛的因由,而主人公却早已泪雨滂沱,哽咽难支了,显得十分矫情。
2.自以为真,格调不高。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有些情感是被严重扭曲的,格调太低。有些考生所抒发的看起来确乎是真情实感,但其流露出来的思想意识却是灰色的、低级的,‚真‛则‚真‛了,却不‚善‛不‚美‛。有些文章流露出的是自以为真实则是应该摒弃的悲观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崇洋媚外和封建迷信思想等错误思想情感。
3.观点错误,情绪偏激。有什么样的境界格调,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有的考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阳光下一角的阴暗就全盘否定太阳的存在,对有些社会问题或现象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或不法行为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去认识,反映到作文中便是愤世嫉俗的宣泄,即冷眼看社会,颠倒成文章。
4.情感幼稚,立意俗气。有的考生作文的思想情感与所处的生理年龄极不协调。比如写小时候打碎了花瓶不敢承认,写拿了人家一个苹果心里的忐忑,写在幼儿园里如何听老师讲‚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写如何退回商店营业员多找的钱,写父母如何用‚狼来了‛教育自己,写为了一块橡皮和同桌闹别扭等等。所抒发的情感散发出浓浓的‚奶‛味儿。【标杆作文】
温暖 张力
来到教师宿舍旁的水管前,我拧开水龙头,我洗着饭盆。一阵炒菜的香味飘入我的鼻孔,我情不自禁地抬起头,一窗明亮的流溢着温馨的灯光在眼前闪亮。一时间,我忘记了自己在干什么,只是出神地望着那暖暖的亮色。
好一会儿,我依恋地望着窗子,慢慢退下台阶。突然,‚咣当‛一声,击碎了我的遐想,我撞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我的裤子被盆中泻下的水泼得透湿。我慌乱地转身,慌乱地连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没啥,想什么呢?‛一个温和的女教师的声音。我支支吾吾,狼狈地想逃走。不料,她一把拽住我,‚别走,孩子,你的衣服湿了。‛这时我才醒过来,我只有这一条棉裤,宿舍暖气还没修好。‚跟我到屋里烤烤吧!‛想想别无它路,也就默默地跟她进了屋。
细打量这位老师:头发白了大半,五、六十年代的布褂穿在身上,朴素又大方,笑起来那么和善而亲切。‚脱下来,到床上去吧——扯条被子盖上‛。她吩咐道。我把饭盆和塑料袋放在桌上,迟疑了一下。‚这儿就我自己,孩子们在外地上学‛。还是她打消了我的顾虑。‚高几啦?‛ ‚高三‛。
我的目光转到她身上。她正在炉子边,捧着我的棉裤细心地烤着。‚高三很累吧?‛想起刚才在水台上的‚神游‛,我哑然失笑,随后答道:‚累是累,不过挺有意思。‛ ‚想家吗?‛
‚嗯,已三个月没回去了。‛我低着头说。‚老师,你一个人住这儿,不寂寞么?‛
‚唉,两个孩子上大学,老伴工作也忙得很,常年也不着家,不过,有他们——这么多学生呢。‛ 她笑了,扭着头看看墙上。这时我才发现墙上挂着的大大小小的镜框,里面全是一张张毕业合影,黑白的,彩色的……
‚这个月联考成绩怎样?‛我惭愧地低下头,喃喃地说:‚三十名,523分。‛‚孩子,别泄气,我上学那会儿,比你们笨多了,拼命学,也没学好。‛我全神贯注地听着,‚当时我考差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刻苦学习,直到高三下半年,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我才发现,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融会贯通;急于求成,有时会适得其反。你的分数表明你已有一定的基础,再坚持一下,就能上一个台阶。‛生平第一次被人鼓励,我的心里暖暖的,一股强烈的情感撞击我的心,使我坚信——我还有潜力。老师来回地翻转着我的棉裤,边烤边说:‚吃得怎么样?‛‚还可以,只是半路常常饿。‛‚学习累,得多吃点——那是什么?‛老师朝着我那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努了努嘴。我不好意思地说:‚咸菜。‛老师把我的裤子递过来,摸着那暖热的棉裤,我鼻子有些酸,这是我妈妈经常为我做的事啊!老师已在往我的袋子里装菜。‚老师,这……‛我不知所措。‚你不用说了,这么多,我一个人也吃不了,正好你需要。‛我捧着沉甸甸的袋子,老师把我送出了门,‚好好学习,功到自然成。‛‚嗯!‛我使劲点了点头,紧紧地攥着袋子,几滴泪珠轻轻滑落…… 【简评】
作者写了打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时间跨度小,但情节连贯,衔接紧密,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很强的向心力——使一位朴实无私、热爱学生的中学教师形象得以生动凸显,揭示了平凡人的可贵品质,以小见大,感人至深。从拉我取暖,替我烘烤湿衣,到送我饭菜,虽然每件小事都微不足道,但串联起来却让人体会到恩师如母的无微不至;我们不知道她叫什么,相貌如何,只是动容于那一声声体贴的询问和叮咛,那一句句坦诚而恳切的鼓励,情感真挚,可亲可感。一位可敬又可爱的人民教师如在眼前。【习作展示】
思念我的爷爷
佚名
往事如潮,心绪如丝。爱的脚步轻缓而又激越,伴着岁月的和声,穿越悠悠时空,再一次碾过我的心灵……
前年的这个时候,我和爷爷坐在窗前,望着屋外那一片黑压压的桃林憧憬着一个灿烂的春。突然,一颗流星划过,爷爷高兴地说:‚快,许个愿吧!那一定会实现的。‛我在心里默念着:‚永远和爷爷在一起。‛ 今夜,我又坐在了窗前,但我听不到爷爷和霭的声音,也看不到他那慈祥的脸。爷爷,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啊?!
掀开童年斑驳的记忆,我又看见了爷爷劳碌的身影。我的童年在爷爷宽大的胸怀中,爷爷用他长满老茧的粗犷的手在我童年的调色板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爷爷的家在小河旁,屋前的沙滩地上栽满了桃树。爷爷说桃树是他的命,童年的我只有瞪着好奇的大眼睛,却怎么也不懂那一棵棵的桃树怎么就成了爷爷的命。有时爷爷锄地,我轻轻地走到他的背后,‚喵‛地一声猛扑到爷爷的背上把爷爷吓得一颤。爷爷扭头笑着吓唬我:‚这坏小子,看我怎么收拾你。‛说着用他那长长的胡须茬在我的脸上乱扎。有时爷爷只顾锄地半天都不理我,这时我便非要折下桃枝编一个绿草帽戴,这时爷爷便会放下锄头,用哄孩子的口吻对我说:‚你把桃枝折下来,桃树妈妈会生气的,‛我便松了手,用孩子疑惑的眼睛望着爷爷那微笑着的脸。也曾有几次,任凭爷爷怎么说我就是不退让,但最终都是以爷爷给我五分钱去买几个糖块吃而结束。
每年夏天的傍晚,我和爷爷便躺在平整的沙滩上,看远方一抹晚霞,数点归燕,任带着湿气的风凉飕飕的吹在身上,听虫、鸟脉脉的鸣叫和远方悠悠的柳笛声。当茫茫的大山吞没了如血的夕阳,星星也悄悄的点燃了天空的灯,夜老人把自己的慈爱都洒向了大地。我静静地偎在爷爷的怀抱中,望着月光照耀下沙砾斑斑的河道,听爷爷讲那个十分遥远的童话,我的思绪随着爷爷那并不优美的乡音而跳跃,有时真希望自己能长上一双坚硬的翅膀飞到那座遥远的大山,去看一看那棵永远长不大的小桃树。
星空不变,世事如梭。我在爷爷的爱慰中一天天的长大,童年,伴随着那个古老的童话早已被我深深地藏到了记忆的相册里。第一次离家上学,想到不能和爷爷在一起,我第一次真正地哭了。而爷爷却捋着他花白的胡子,微笑着说:‚小鸟长大了总是要飞的,哪里有不出窝的鸟呀?‛假日回家,远远地望见站在村口的爷爷,我的心便不由地加快,真想扑到爷爷怀里大哭一场。我知道,爷爷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我——他最亲爱的人。
岁月的沟痕蜿蜒在绿色的土地上,时间的箫声逡巡在蓝色的天空中。爷爷一天天的苍老了,伴着春天里的第一场雨,爷爷永远的去了。听爸爸说,爷爷在临终前一遍又一遍地嘱咐爸爸一定要把桃园管好,又不停地念叨着我的名字,希望能再看我最后一眼,但没有等到便含着泪去了……我跪在爷爷的灵前大哭了起来,但爷爷却永远也听不到了。爷爷曾经说我和锄是他的两件宝贝,劳碌了一生的爷爷临终也没能见上自己最亲爱的人一眼,我为自己不能满足爷爷的遗愿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只有让眼泪伴着纷飞的雨滴,在春天为爷爷送去一份祝愿,道一声平安。
按照爷爷的遗愿,爷爷永远留在了沙滩。爷爷说过是那片土地养育了他,土地上灌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是他这片树叶最终要归的根。我为爷爷用桃枝编了一个偌大的花环插在爷爷尖尖的坟顶。我知道等花凋落时爷爷的灵魂也会随花瓣一起沉淀在黄色的土地中。
屋外,雨停了,风轻轻地吹着,几颗星星也睁开了慵懒的眼睑。那颗最亮的星星可是你吗,爷爷?那飘浮着的几朵白云可是你绵长的思绪?爷爷,你是不是又要给我讲那个古老的童话?噢!不,爷爷,小桃树如今已经长得很高大了。你看到那划过星空的流星了吗?那是我的眼泪在飞,你的小桃树哭了,你的小桃树想你了。爷爷,你可曾听到,你的亲人在呼唤着你!
爱如蓝,不是少年的梦呓;爱如蓝,一如荷叶的清香。采一朵白云载着我的思念,送给你——远方的爷爷!【简评】
亲人的离去,常会为我们的记忆笼上抹不去的阴霾,追忆故人,我们总是习惯于回味逝者的深情厚望,留下无以为报的遗憾。而本文则更像是痛定之后的长歌当哭,作者将对爷爷的一腔思念之情寄予满天星斗和灿烂桃林,星光下爷爷的美丽童谣,桃园中祖孙的忘情嬉戏,是我快乐与希望的源泉,沐浴着绚丽的晚霞或斑斓的星辉,和着鸟语虫鸣和清脆的柳笛,似一支悠扬而深情的歌谣,在我们的心头久久回荡。景美如斯,情美如斯。文章以桃树串连回忆,缀结情感,借景传情,使每一读者的心灵都沐浴着爱的暖意。语言清新淡雅,情感真挚感人。
第三篇:写作素材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写作素材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语文学科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这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是作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不难看出新课标指明了在作文教学中仍然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路。因此,本人认为在写作中学生应该继续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采搜集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并加以整理,然后充实到写作内容中,再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然,写出富有个性的新作文、好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平时搜集一些有益的写作素材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生活,再现自我,搜集写作素材的源泉
《课程标准》强调写作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生活中一次匆匆的见面、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含蓄深刻的话语、一次难忘的经历就如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它能激起我们深深的回味,久久的沉思。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观察体验,只要你抓住这短短的一瞬间,就能让它成为永久的回忆。如:高一新生刚进入职高校园就迎来了军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事先安排以“军训”为话题的作文,并引导学生从军训生活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军训生活的闪光点,花点时间去搜集身边的点点滴滴。相信多数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感而言的。
二、走进自然,亲身体验,丰富写作素材之源泉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农村山区有自己得天独厚的重中之重自然资源,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作文教学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去发现自然的美,去享受自然的美。
三、走进社会,参加实践活动,不断充实写作素材之源泉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职高学生本身的特点就是毕业后将走向社会,成为服务社会的技能型人才。由此,笔者在教学中启发他们在和社会接触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搜集写作素材。也可以从所学专业特点出发,关注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多看看新闻(学校每间教室都已安装电视机及相关网线),积极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有五个单元的作文教学要求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息息相关:第一单元的口头作文是“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村镇)”;第二单元的自由写作是“社会见闻”;第四单元的口头作文是“我敬佩的一个创业者”;第五单元的自由写作是“事件通讯”;第六单元的口头作文是“超市见闻”。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搜集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人和事的素材,同学们走出家门、校门,就会留意发生在身边的、周边的以及国家的人和事,也搜集了很多相关的素材。
四、走进图书室,走进网络,畅游知识海洋,探寻写作素材的新源泉
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进程中还强调了利用图书室、网络资源的重要性,这是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的资料库。笔者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书籍并坚持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随着学生课外阅读量的逐渐增加,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搜集的写作素材在题材时更加广泛。但部分学生到图书室只顾求多,抄一些没有质量的资料“滥竽充数”,到永的时候不一定那得出来,这是搜集素材的误区。笔者发现后及时引导学生制定“一周一素材”的计划。这样一来搜集素材的路子有多选到精选,使搜集到素材内涵丰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近几年来,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也人手配备笔记本电脑,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课件,这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主动学习网络信息技术,而且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一些写作需要的素材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得,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素材非常直观,学生看了印象深刻。现代网络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为写作找到了新的素材而且对语文整体教学都帮助很大,我愿意和学生一道乘坐这辆时代的快车,积极探寻写作素材的新源泉。
搜集写作素材是写作的重要源泉,而整理写作素材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不然学生搜集到的素材是零乱的,到用的时候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从高一开始我指导学生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整理素材。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可以是小册子的方式一册一类;也可以是一学期一册。每册还应注明类别,如生活篇、自然篇、社会篇、时政篇、名著名人篇、心得篇等等。通过分类整理,学生将搜集的素材从新梳理一遍,同类素材可以好中挑好,达到优选、精选的目的,也使得到的知识系统化,合理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使学生在写作中做到胸有成竹,运用自如。
高中二至三年的学习生活是职高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认知能力、写作能力逐步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如果正确引导学生将写作与实践向结合,从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等等多角度用心体验和感受,并主动获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能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富有个性的佳作来。者正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四篇:实现生活情感与写作的密切结合
实现生活情感与写作的密切结合
[摘要]柳宗元的著作《小石潭记》被安排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助于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及感悟生活等。这篇文章展示了优美的景色,加之悲凉的情感,可促使中学生对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进行品味观察,积极关注自然和思考人生,体会当时背景下作者的那份寂寥凄楚,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文人内心世界的体悟。
[关键词]生活情感语文写作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2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处于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重点培养阶段的初中生,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品读文章,发现和感悟生活,并将其诉诸笔端,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及联想到的人生感悟等,提高自己感悟生活、书写生活的能力。本文结合《小石潭记》教学实践,具体探讨怎样实现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的密切结合。
一、分析背景,新课导入
《小石潭记》是名家名篇,其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基于此,在教学开始前的新课导入环节,应当大致总结下以前学过的唐宋八大家及作品,大致介绍下这八位文人,接下来提醒学生以前学过的苏轼的文章,这样抓住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并结合他们对大作家的好奇,提示即将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因为学生对苏轼略知一二,对柳宗元却不怎么了解,势必会有听听关于他的故事的欲望。这样,在分析背景的愉快问答氛围中,学生对于作者写《小石潭记》的背景也能形成初步了解,完善了新课的导入环节。
二、仔细阅读,体会自然之美
因为《小石潭记》是文言文,初中生不易理解,针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结合以往学生积累的文言常识加之课文底下的注释,对于该篇文章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等进行探讨,并借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具体实施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遣词造句的方式。如文中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全句未提水字,却使读者联想到了潭水的清澈见底,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别致的描绘令人回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情感,融入生活化气息,使文言文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得到缓解。如与学生探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景象,于细微之处发现动人之处,这样利于引导学生更专注于探寻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动人之处,深刻体会作者的构思行文,将其转化为对自身生活的向往,学会感悟生活,并注重用文字记录生活。
三、教学对比,更显自然之美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使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因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风格与文体上有相似之处,均写景状物,借景抒怀。客观记录是《小石潭记》的特色,作者的感情则表现为一条暗线,于侧面体现出自己内心复杂芜乱的情绪,但鲜有主观情感流露。针对此,借助于两篇或多篇类似文章的对比,综合出柳宗元写作的小而精致,选材的独到。教师应适时结合学生的日常写作,向他们传授在对自然描写中流露真情的技巧,更要借鉴作者的思路,去完善自己的写作。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探索发现不同类别文章中的变化及行文等,能加深对文体的了解,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多元教学,体会生活之美
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白,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点极其重要,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是语文课堂应注重的关键点,需要明确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通过一系列探讨交流,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使课堂气氛自由活泼,进而实现课堂容量的扩充,完善此课时的课堂教学。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联想到的生活之美,借助于这种相互交流分享的方式,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体会和分享生活之美,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五、完善写作,记录生活之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极其重要,因为生活之美仅是停留在学生课堂记忆里,终会有烟消云散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思维转变,结合现实生活与所感所想,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展现文字的不俗魅力,用心用笔去记录大好的风景和飞扬的思绪。所以,在《小石潭记》教学结束后,应当基于锻炼写作能力的考虑为学生留开放型作文题,使其能借鉴柳宗元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中描绘美景,抒发感情,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本文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立足教材取经,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启发他们亲近自然,感悟生活,并最终实现对生活的记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
第五篇:“关心教师思想、关心教师情感、关心教师生活” 行动实施办法
“关心教师思想、关心教师情感、关心教师生活” 行动实施办法
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干部教师队伍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开展干部下基层教师访万家活动实施方案》,经研究决定,在全学区范围内开展“关心教师思想、关心教师情感、关心教师生活”(以下简称“三关心”)行动。为将 “三关心”行动落到实处,现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明确目标,增强三种意识
“三关心”行动是建设教育强镇、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吴铺教育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是学区和学校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行动的重要意义,将“三关心”行动由工作要求变成自觉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暖人心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着力为教师创设一个公平、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幅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构建和谐教育、打造和谐校园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1、增强管理的人本意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更要体现以人为本。各校要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智启人的理念,使校园成为教师依恋的精神家园。
2、增强领导的服务意识
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竭诚为教师服务。要学习借鉴行业内外经验,理清工作思路、更新服务理念、提升工作标杆,坚持一切从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困难和需要挂在心上,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情感、物质的投入,做让教师信任、爱戴的好领导、好干部。
3、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
“三关心”行动,要注重体现教师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履行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追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地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认同度,使每个教师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明确要求,遵循三项原则
1、实事拉动,立体推进的原则
“三关心”行动要采取实事拉动策略,首先从教育自身做起。学校要为所属学校教师办10件实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工作。要争取学生、家长、社会和各级政府的理解与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尊师重教,关心教师。形成学区和学校上下联动,教育系统内外互动,立体推进的态势。
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各校领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本校的优势,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通过开展深入的谈心活动,了解教师思想、情感和生活方面的需求,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对教师反映最强烈、要求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凡符合政策规定,又有条件解决的,要尽快予以解决;对不符合政策规定,或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主动与教师协商沟通,通过平等交流和真诚沟通,增进理解,扩大共识。
3.注重激励,讲求实效的原则
要按照“科学评价,优质优酬”的要求,建立健全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逐步满足教师需求来提高教师参与意识和转变工作态度,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校要合理设置激励项目,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谋求最佳效果。通过恰如其分、适时适宜的激励来焕发职业情致,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尊严,享受职业乐趣,实现职业追求,创造工作业绩。
三、落实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各校要让关爱体现在细节中,切实做好以下规定动作:
1、采取多种形式,走入教师家庭,走进教师心灵,倾听教师心声,把握教师思想动态,了解教师的困难及需求,征求教师对学校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切实为教师解决思想、工作、情感及生活中的困惑和困难,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干群关系。主动与教师家属沟通交流,进行家庭访问,或组织教师家庭联欢活动,有效释放教师的家庭和工作压力,争取教师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积极与教师开展平等对话,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和劳动付出,重视感情交流。
2、完善教师教学常规考核细则,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同时,在职称评审、评优、晋级中,在同等条件下,对长期在偏远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优先。
3、建好“教师之家”。开辟活动、阅览和交流空间,逐步添置健身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热心搭建教师间交流、沟通的平台,组织专题性的热点讨论与多种形式的沙龙,在交流、沟通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坚持校务公开,凡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或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均须在教代会上审议,做好教代会提案的办理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4、坚持人文关怀,从生活的细节上关心教师。如在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勉励教师自强不息,超越自我,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
5、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要改善伙食,为在校教师提供营养卫生的工作午餐;有条件的学校要专辟教师午休室。
6、为教师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培训进修机会。各校要按规定足额安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举办多种形式专业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团体活动,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活。
7、充分利用工会功能,组织教师开展健身锻炼等活动,并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8、建立学校困难教师档案,尤其要关心女教师、年老体弱教师、离退休教师、单身青年教师以及生活困难教师的生活,建立“互助金”,以解困难教师的燃眉之急。对于身患重症和家遇变故的特困教师,除给予经济补助外,要更多地给予思想上的开导和情感上的关怀,使其能够坦然直面困难,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9、要关心学校单身教师的恋爱、婚姻问题,积极创造机会,提供平台。
10、各校要详细记载“三关心”行动开展情况,认真记录为教师解决问题的实际内容,以资查核。
各校在完成以上规定动作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在实践中创造“三关心”的特色。
四、强化保障,务求行动实效
1、加强组织保障
各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力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切实做好“三关心”工作。
2、加强考核表彰
各校要结合实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认真搞好阶段工作总结(每学期1次),并及时上报。各校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活动报道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学区对“三关心”行动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年对各校开展“三关心”行动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干部考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