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技巧

时间:2019-05-13 13:5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谈初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谈初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技巧》。

第一篇:试谈初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技巧

试谈初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技巧

论文关键词:初中抒情性散文

散文赏析的角度与技巧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但是在赏析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角度来欣赏,笔者在本文中就从文题、文章主旨、文中的线索等角度与各位读者来讨论如何赏析抒情性散文。

现代散文的阅读已经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并且对有些学生来说也成了一个难点。尤其是抒情散文的欣赏,有的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更是抓不住头绪,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就结合部分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欣赏散文:

一、读懂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它有助于初步感知课文。

如朱自清的《春》,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一切充满生机。当带着这初步印象学习文章时,我们就进一步知道这篇课文借描绘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看了标题我们就知道“济南”说地点,“冬天”说节令,“济南”对“冬天”这个中心词起限制作用,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点冬天。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不禁在猜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怀着怎样的感情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借描绘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找出揭示主旨的语句:每篇散文都会有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即中心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有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枣核》课文最后一节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不仅总结全文而且呼应文章开头,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再如于漪的《往事依依》最后一节说“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这句话篇末点题,不仅写明了回忆往事对自己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告诉少年人要珍惜青春美好时光,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趣高尚的人。

三、找出本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抓住了文章的线索能有效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品的主题。

在课文《枣核》中“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文章开头写几颗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朋友的心中,这几颗枣核的分量简直同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理清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通常被称为“谋篇布局”,结构的作用就是把文章各部分统一起来,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理清结构有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这点多做训练有利于我们在写作中很好的组织材料,把文章写的井井有条。

我们都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玩乐到入学的成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里的游戏、玩乐。第二部分则写长大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五、从细处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抒情散文语言或高昂,或低沉,或紧凑,或舒缓,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其精妙处,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赏析语言美则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在描写父亲攀越站台时用了:蹒跚行走,慢慢探身,双手“攀”,两脚“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我们通过这几个词也可以想象出当作者看到这充满父爱的身影时,心里是如何的感动。

六、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抒情性散文可以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联想、想象等角度进行分析其写作技巧,进而挖掘出文章的深度内涵。

如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手法。作者紧紧把握住形象的特征,如乌云低压、狂风怒号、海燕高傲地飞翔、企鹅胆怯地躲藏等等,内在地照应沙皇反动势力、勇敢的革命者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的各自特征,使得象征义十分鲜明突出,既隐又露,既暗又明,既隐晦曲折又富有斗争效果,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只要学生在把握好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基础上,再结合以上六个方面。我相信学生在赏析抒情性散文的时候就不会一无所得。下面我就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赏析《阿里山记行》。

问题设置一 你对题目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得到:阿里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点,文章是作者到阿里山游玩后写下的感受。而阿里山所在的特殊地方(台湾)又使人想到我们对她的特殊感情,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问题设置二 你认为课文哪句话能揭示中心?

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依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再追问:为什么作者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因为神木历经沧桑任然屹立山间,它的精神就是台湾人民精神的写照,作者写它是表达了对台湾人民的赞美。

问题设置三

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写了阿里山哪些景观?(要求学生用偏正短语来概括)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

再追问:描写了这样的美丽景观,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呼吁大家爱我中华,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问题设置四

根据以上的探讨,请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一节),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第三节——第九节),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第十节),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问题设置五

分小组活动,赏析作者在描写“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这四个景观的语言美。举例:作者在描写“静谧的森林”这个景观时用了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写出了森林的宁静,让人享受一种净洁的世界。同时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形成轻松迷人的节奏,有音乐感。

问题设置六

师生互动讨论本文在写作中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明确:(1)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托物言志:借神木表达对台湾人民精神的赞美;借歌曲表达出希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

(4)大量运用叠词、拟声词、双音节词,使得文章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第二篇:抒情性散文教学之我见

抒情性散文教学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而且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法以及文体类型。抒情性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它主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首先,从抒情性散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上来说,抒情性散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切合新课改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的要求。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新字词,通过对这些新字词的积累转化为自己的语文写作与实践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与个性阅读,尊重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使学生在自主品味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课文。同时,在把握抒情性散文的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抒情性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借景抒情。抒情性散文中的语言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

一、初步感知,理清线索,找出文眼。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表现灵活多样;神聚,是指散文立意明确,题旨集中。散文之所以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那是因为散文中的线索把文章中看似分散的内容与形式连接成了一个“神聚”的整体。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某一事物或某一思想,它可以是景,可以是物,可以是事情的发展,也可以是人物的心理或情感变化。散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思路在行文中的体现。抒情性散文的线索有些较隐晦,有些较外露。较隐晦的线索在文章中的表现往往是含蓄蕴藉,文脉时断时续,教师应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与理解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蕴涵的线索。而对于较外露的线索,教师可以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线索,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把握课文的思路,作者的写作技巧等。不少的优秀散文都有“文眼”。文眼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它可以是深含哲理的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可以是饱含激情或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可以是揭示中心的一个词语或词组,甚至可以是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例如《山中访友》的文眼就是饱含作者激情的句子“带者满怀的好心情”。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文眼,给课文定下整体的感情基调,将对学生理解全文的基调起到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二、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推敲词句。《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抒情性散文的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言美。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如《山中访友》中的语言轻快明丽,富有童话色彩。所以要想使学生体会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通过反复的朗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除朗读外,还有默读、泛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朗读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朗读学生一方面可以领会到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所以要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进行口、耳、情皆到的朗读。抒情性散文有的是通过借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的是通过托物言志,如高尔基的《海燕》;有的是通过直接抒发感情的。前两者是间接抒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文中深晦难懂,别有用意的词句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在理解这些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别有用心”。

三、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意境。教师在本堂课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缺少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一堂成功的抒情性散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所以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可用对话型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的目的。散文的意境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的描绘熔铸在作品中所引起读者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7]。要想使学生有效的体会抒情性散文的意境,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另一方面,教师应抓住文中典型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特点,掌握作者抒情的凭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抒情性散文的能力。

四、个性体验,情感共鸣,拓展迁移。教师通过巧设情境,批文入情导入新课,学生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就老师的提问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提出“读出问题”这一教学目标,把文中富于哲理的经典语句指出来并和学生共同探讨,以使学生的思路迁移到对作者内心世界、思想感情的体验与理解上。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宽松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发生碰撞,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情境、语境,从而与作者、文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3]。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布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摘抄文中或优美或富有哲理的句子,使学生形成摘抄积累的好习惯,为他们日后写作提供优美的语言素材。加强学生对抒情性散文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使学生间接的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生活阅历”。

第三篇:抒情性散文的考查点

散文的考查点

1结合语境,练习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3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句子的妙处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以是事或物,也可以以情感为线索。理清文章线索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在文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地变化,需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文中得到的感悟和启示。

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1抓线索 抒情散文的线索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或作者的情感,有时文章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A 明白一篇散文是通过什么来抒情的,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还是把感情寄托在某物上?B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C 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记叙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把握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明确人称 掌握结构 A 开头和结尾

B 过度

C 连贯

D 照应:文题照应 首尾照应 文中前后照应 4 段落层次的划分

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

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分

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线索

事件人物 思想感情或其变化 时间地点 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可有单线和复线 6 记叙顺序 顺序

倒叙

插叙

7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如何分析人物的性格

A 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 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及心理等描写 C 抓住关键性词语

D 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

如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2 怎样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A “文中词语的含义”指“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需要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

B 了解词语本身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C 词语出现的地方

注意文章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转折连接词等 如何体味和推敲文中某些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和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方法:

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抓关键词语,强有力的动词,富于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一些特殊的副词 根据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把握,联系上下文,培养语境意识,构建对全文整体感知 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密切联系 从表达方式入手

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4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真实性

不同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解题技巧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第四篇:我的家乡抒情性散文

我的家乡在周至,在繁体字里盩厔是既难写又难认的。古人创造这两个字起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因为地形复杂,才选了这两个汉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曲者弯弯也。弯弯的山、弯弯的水,山环水绕,有清流映碧,有青山翠黛,多么富有诗意的地方啊!春秋时期最善观天望气的天文学家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看到这里是一块宝地。,来这里结草为庐,日察天象,夜穷地理,遂成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楼观台也成为天下道教祖庭。以天下第一福地独占道教三十六洞天的鳌头。天下财神赵公明降生此福地,为天下赐福降财。在后世的历朝历代中,有多少达官贵胄、名人高士朝拜此地,为周至留下了很多的美好诗篇和动人轶事。

周山藏宝,至水蕴玉。从秦岭主脉到绵绵渭水。从秦岭出峪的一条条清隽的溪流滋养着这片沃土。因山的茂盛涵养了水的充盈,因水的充盈,滋养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物产。所以历来就有“金周至”的美誉。

当初春的风最先融化渭河的冰凌的时候,周至的每条河流都会被春意然的绿水盈盈。赤峪河、田峪河、泸河、沙河、阳化河、仰天河,直到最西边的泥峪河,就像一条条绿色的飘带在周至大地上灵动着。

笑看春风染秦岭,别样山花满目红。周至的春天最长,当平原上开始收麦子的时候,秦岭深处才初透春意。四五月份到周至。那真是一路绿波衬花海,四野芬芳满目来。原野上春华刚刚退去,夏蕾就赶趟似的裂唇吐艳。雪槐飘香、榴花似火,猕猴桃吐露腊梅似的花瓣期待授粉的机会。山区更是林海凝翠绿,花山染丹彤。

如今的周至更是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漂亮的周至新城展示着时代的风采;焕然一新的农村新镇正以崭新的姿态改变千百年来陈旧的生活习俗。产业园、示范园、精品园、旅游观光园正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給周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条条水泥路、柏油马路代替了泥泞的土路,如网络一般四通八达;一幢幢明堂华屋代替了昏暗的旧舍……房子新了,路新了,街新了,人的精神风貌更新了。真是靓丽锦嘉园,人在幸福中!

周至处处是新景:黑河水库,碧波荡漾,度假山庄是休闲疗养的绿色天然氧吧;沿山一带的杂果林花秀春风,果迎秋阳。平原上绿树掩新村,佳桃遍野香。渭河湿地天蓝水碧、绿苇白鸟,更是让人流连往返。裕盛的奇花异草、古木奇树正行销全国,大有绿遍神州之势。

金周至在变,正由金光灿灿变得五彩炫目。这个以《道德经》和财神故里称著的地方会变得更美。假若白居易重游周至,一定不会自豪他的佳作《长恨歌》,而是为五彩绚丽的金周至谱一首新曲。我想你一定知道那首曲子的名字:《长乐歌》!

第五篇:浅谈写景散文的赏析技巧(精选)

浅谈写景散文的赏析技巧

中枢镇初级中学 秦艳琼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感官、对象、对象的特点,表现手法、写景的目的而谈论散文赏析技巧。

关键词:对象 特点 表现手法 感官 情感

一、明确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侓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既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那么散文具有哪些特点?第一、形散而神不散,第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第三、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写景散文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写景散文的形是指写作的内容即景是外在的形式。它的神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它是外在形式所流露的一种意境,是作者的写作宗旨。作者为什么写景,选择什么景来写,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是由神来决定的。即由作者的写作宗旨来决定,所以说写景散文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三、赏析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既然是形与神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分别从形与神方面去分析。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赏对象

(1)确定写作对象。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写景散文中的景又是作者具体情感流露的工具,亦即写作对象。自然,赏析写景散文时,我们首先就要赏析景。确定作者写什么,也就是小景,这还不够,还要具体到大景,小景要为大景服务,要为写作目的服务。作者选取景时,往往考虑到它的文化意义与自我独特的感官、心里所得。通常情况下文章的标题就是写作对象,如:《白杨礼赞》写作的对象就是白杨树,《济南的冬天》写作的对象就是济南的冬天。而一些特殊的写景散文,游记或非游记的写景随笔等,它们写作对象往往在文中,像郦道元的《三峡》,其景具体是三峡的山、水、树······

(2)赏对象的特点。明确了作者的写作对象之后,接着便是赏析景的“形”。任何写景的文章,作者都要突出景物的特点,只有特点才能把景物彰显开来,只有特点才能打动读者。那么怎样找出事物的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据写作内容直接在文中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语。《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自然段中“响晴”“响亮”“温晴”,这些词语高度概括了景物的特点,整篇文章在选材上都是围绕此三个词语来展开。二据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来归纳景物的特点。这种方法主要是抓住景物描写中的 修饰词。从词性方面上看,大多是形容词、数量词及短语等。

2、赏感官

“形”需求助于观察方式与观察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使用什么感觉来观察,又是站在什么地方去观察。通过感官我们能看到景,闻到它,触摸到它,品尝到它等等。所以我们赏析景时就要分析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触摸到什么,尝到什么,想到什么。如:朱自清《春》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看到小草,作者触摸到小草“嫩嫩的”、“软绵绵的”。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看到桃树、杏树、梨树,颜色是红的、粉的、白的。作者品尝到 花的味道是甜味,听到蜜蜂“嗡······”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因此分析形时,通过视觉去看它的形、色、态,通过听觉去感受美好的声音,通过触觉去感受质地,通过味觉去感受事物的酸甜苦辣等。除此之外,感官的应用还要考虑到观察角度,作者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是俯瞰,还是仰望;是从上到下,还是从里到外······如此才能全面、准确的感受斌把握到景,进而体微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赏手法

当写作对象确立并调动了系列感官后,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手法。怎样去分析呢?

第一、修辞手法。初中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在阅读该类散文时,必须掌握其知识点,学会运用它们。使用修辞手法文章就增色不少,还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抒发情感。就如朱自清的《春》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第四自然段中写到“像母亲的手抚摸你”,句中运用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春风的温暖、亲切,给人母爱搬的感觉。

第二、表现手法,要懂得写景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就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说,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北平、伦敦的冬天,热带的气候与济南的冬天相对比,明显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因此,抓住手法,我们就能把握住作者对景物的情感,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赏情感 写景的目的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情感可看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写景散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也会使用;作者要表达对景物的情感,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是极好的手段。有时是直抒胸臆,就可能用到抒情或议论,梁衡的《夏感》文末“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夏天的热爱的赞美之情。而间接表达情感时,作者可能就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陋室铭》《爱莲说》便是这样的篇章。无论何时,作者在字里行间就渗透了充裕的情感,我们赏析时,每个字,每个词,还是一句话都要认真揣摩、分析。

5、赏背景

背景是作者写作冲动的平台,是写作的缘由。它交待了与作品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发生的社会思潮,经济、政治状况等;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有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是这些因素使作者产生思想情感的起伏变化,于是有了写作的念头。任何作品都可以从背景中找到与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东西。写景散文也不例外,从背景中就可以找寻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赏析该类文章时,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重要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被贬谪到邓州做知州,应老朋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作记,一方面重申了自己的报负,另一方面借此勉励、规劝老朋友。我们也知道范仲淹敢于直言进谏,屡遭贬斥,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身受当世和后人称道。对于作者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的描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也就很好理解了。

6、赏意境

意境本是诗歌的专有词语,指的是诗人思想感情表达所需要的环境,诗人写作所显现出来的风格。写景散文也讲究意境,意境需要结合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通过阅读全文才能赏析出来。现在,我们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谈一谈如何赏析意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为称道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柳宗元将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景抒情,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排遣怨忿抑郁之情。所选例文便是其中的一篇。以上是该文的背景。文中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作者写到“下见小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皆体现了凄清幽寂的意境,由此深深浸透了柳宗元凄苦、悲凉的情感。

上述技巧只是阅读写景散文的冰山一角,运用时不可能独立成行,都要联系使用。总之,阅读时要遵循字、词、句、篇、章的原则,贯彻落实读、写、听、说的能力。

下载试谈初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谈初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初中散文阅读 (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 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二)(合集五篇)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二) 1 / 9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炊 烟 赵丰 ( l )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炊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 2)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

    高考作文训练第三周 写景类抒情性散文大全

    高考作文训练第三周 写景类抒情性散文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景物,抒发美的情感。 2.用散文化的表现形式,抒发感受,表达观点。 1.四季轮回,春华秋实,登高望远,临风把酒。自然的造化总......

    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2

    2013年七(上)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初中散文阅读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

    散文赏析(推荐14篇)

    篇1:散文赏析散文赏析圣诞的雪平平安安地度过圣诞平安夜,很静美。早晨起来,朵儿兴奋地喊:“下雪了,下雪了。”推开7楼的窗户,一看,屋顶上果然盖着一层雪。防护栏上的盆景,也累积了一......

    当代散文赏析

    复习重点和考试题型考试题型 I. Rewrite the following (2x5=10%) 高级英语(二)教与学指南 unit 2, unit 6的rewriting II Paraphrase in English the parts underlined in......

    林清玄散文赏析

    林清玄散文赏析1、接触的缘由 我接触林清玄,是我们缘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文章,想必大家还都记得,那篇课文叫《和时间赛跑》,文章中“我”的外祖母去逝,小小的我悲伤、惆怅、......

    粮食散文赏析

    篇一: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 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 考点解读 1、“作品的形象”广义上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