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 全册精品
龙的传人
远古时期,我国就有龙的传说。《周易》曾有“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说法,意思是说,天上的乌云,闪电和雷鸣,都是龙所为。从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看,那时龙的形象比较简单,样子也并不完全一致。唐宋之后,才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龙的形象。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与一身:“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这里所描绘的龙,已经接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龙的图案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简单()描绘()逐渐()接近()保留()2.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有哪些特征?
3.你想象中的龙有哪些特征?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来。
4.写六个关于“龙”的成语。
5.在人们的心目中龙象征什么? 大人们这样说
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那是龙的轰鸣; 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 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
老师告诉我们,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它正在跃出东海。它要去搏击,它要去迎接。在人类的新世纪里,全世界将为它的腾飞震惊。一.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二。“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中这条“巨龙”指的是什么? 二.在新时期人们赋予龙什么新含义? 三.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诗句。四.作为龙的子孙有哪些感想?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写: 窥: 牖: 施: 走: 其:
2.叶公好龙出自()代的〈〈 〉〉一书。3。联系课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A.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B.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4。“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意思?
5.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吗? 神奇的书 即令你一贫如洗
也没有任何(珊 栅)栏能阻挡 你在书的王国(遨 傲)游的步履 ; 多么质(朴 扑)无华的车骑!可是它(确 却)装载了 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1.划掉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一贫如洗: 质朴无华:
3.写两句读书的名言 4。“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中的“灵魂”的意思是()
A.迷信认为主宰人的躯体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它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B.指思想,心灵等。C.良知、良心。
D.比喻对事物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5.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是: 忆读书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 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中英雄立首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
去,()越看越懂,()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
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A.果然 B。虽然 C。居然 2.根据意思写词语。
A.形容对某事物兴味浓厚。()B.形容知道的少,理解不透彻。()
3.谈到读〈〈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说明了()A.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喜欢半途而废。()B.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很投入。()4.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作者是,它主要讲 了。
5.走进“三国”
(1)“三国”指的是()()()三国。走遍天下书为侣
所以,我(同意 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 我会(思考 考虑),想想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会写那个故事。以后,我会在脑子里(持续 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 回忆)我最(欣慰 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他们。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 忽视)了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 判别)他„„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1.划掉括号里用的不当的词语。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3.如何反复的读好一本书?重新排序。
()脑中继续故事,回味精彩片段,在读另一部分,寻找忽视了的东西,把学习所得列个单子。
()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凭作者的写书方式去想象作者模样。()想象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
4.你反复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吗?你有什么体会? 献你一束花
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 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位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的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我真糟 她赶紧垂下头 不 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我是失败者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 我想 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让失败属于过去 胜利属于未来 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1.给后面四个自然段加上标点。2.文中的“她”指的是()A.失败者 B。机场服务员
3.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4.找出描写机场服务员外貌的语句,抄写下来。5.机场服务员为什么要向失败者献花? 微笑
人人都(须 需)要微笑,而没有人,比一个(望 忘)记微笑的人,对它更加需要。
在“我的‘窗子’”永远明亮灿烂“这句话中“窗子”一词加上引号属于第()
种用法。
3.这首诗在用韵上很有特点,一节一换韵,诗的一、二、三、四节分别押()、()、()、()韵。
4.文温同学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一首诗,有两个词语没有想好,请你帮他写
一写。
都说眼睛会说出千言万语,我的话语永远()。真诚的目光胜过千万礼物,目光赠送的是()的情谊。5.说说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信任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采摘
果实的欢愉中,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
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只大花猫。“你认为它会数钱吗?”我对丈夫说。“也许会学会的。”先生幽默地回答。1.照样子,写词语。又香又甜 沉甸甸 小心翼翼
2.读画横线的句子,用下列词语造句。沁人心脾-----馋涎欲滴-----3.文中多处描写小狗、小猫的作用是()
A主人虽然没有亲自来看管果园,但这些小狗,小猫可以帮他看管。B主人训练这些小猫,小狗去对付不主动付钱的人。
C.桃园主人的狗、猫,训练有素,热情好客,善解人意,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处
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的美好品质。4.为什么桃园主人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猫和狗? 5.文中用第()人称进行讲述的?
6.馋涎欲滴的“涎”读()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修鞋姑娘
我掏钱给她,可万万没想到,钱包没带在身上,浑身的兜掏遍了,只找出三 角钱。我窘极了。想起几年前因为买布只差一分钱,被售货员挖苦了一顿的情景,心里更是紧张。我知道,只要她一嚷,来往的行人就会把我包围起来。我不想难 堪得无地自容,就尴尬地向姑娘讲明情况,要摘下手表做抵押。谁知,姑娘嫣然
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
1.“我窘极了”中的“窘”字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窘”在字典中的解 释有A穷困 B 难堪,为难。这里选()。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挖苦----()情景-----()尴尬----()情景----()3.根据意思写词语。
(1)没有地方能让自己藏身,形容羞愧到了极点。()(2)形容女子甜美动人的微笑。()
4.用“---------”画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语文十册第五六七单元阅读题
十年以后,他们又回到这里。现在他们已成了三个刚强、健康的小伙子了。他们相互看看,心里充满喜悦。泉水和从前一样,静静地冒着晶莹的凉水。周围 的树木茂盛起来了,向大地投下浓荫。这里增加了许多通向四面八方的林荫小路,这都是人们来这里取水或者来这里解渴踩出来的。潮湿的沙土上布满鸟爪的痕
迹,草地上留下了野象和羚羊的脚印。
年轻人看到这一切,激动地说:“我们的劳动()不伟大,()它 带来多大的好处呀!” 1.“充满喜悦”指的是:
(1)小伙子们为他们的相聚感到兴奋。()(2)小伙子们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欣慰。()
(3)小伙子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及自己的劳动带给他人的好处感到高兴。2.孩子们的劳动带来的好处是:(1(2)为人 类; ;(3)为飞禽走兽:。3.请在()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4.请把划线部分改成转述句。5.三个孩子认为幸福的真正含义
《蜂》的作者是 代诗人 的作品,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
上暗喻了。其中 用来 赞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无私精神,成为千古名句。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去桌上躺
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
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秤煤了。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解释。
抽:A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 B(某些植物体)长出
(1)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2)春风吹过,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2.“抽掉”一词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万丈深渊”的意思是
4.文中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我” 5.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王七说“我(平常 常常)看见师父走路时能穿过墙壁,弟子能学到这个 法术,也就心满意足了。”
道士笑着答应了,便教王七一个口诀,让他念了一遍,道士大声说:“进去!” 可是王七对着墙壁不敢进。道士又说:“放大胆子,试一试!”王七提心吊胆,慢
慢地往前走,到了墙面前又被挡住了。道士说:“低头快走,不要(犹豫不决 吞
吞吐吐)。
王七壮着胆子向墙冲过去,到了跟前,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等回头看时,人已来到墙外。他喜出望外,进屋向师父道谢。道士说:“回去以后,不要炫耀,也不可有邪念,否则法术就不灵了。” 1.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2.解释“喜出望外”。3.缩写文中划线句子。4.写四个含人体器官的成语。例:提心吊胆
蒲松龄写《崂山道士》用意何在?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屡屡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 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的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
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快活()晴朗()
2. 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3. 这段话写的是的景色。具体写到的景 物、、、、?? 4.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5.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凡卡在农村时的生活很幸福。
B凡卡想念爷爷和家乡,反衬学徒生活的悲惨。
C凡卡给爷爷写信时,心情十分高兴,所以有兴趣回忆乡村夜景。我愿意相信它的盟誓,醉心于它忙碌的许诺里,我把爱情倾心交付,把生活酿造成金色黎明的蜜。风将摇落我的果实,把它送到另一片土地。于是我溶化在母亲的怀抱,并且相信: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1.“盟誓”指()。A种子的誓言 B花儿的誓言 C蜜蜂的誓言 2.“爱情”在本文中指 3.朗读这两小节时语调应:
(1)低沉()(2)缓慢(3)欢快
4.结尾句“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A点明主题B总结全文C 抒发情感D 照应开头 5.联系课文回答:种子如何实现它的“梦”? `仅仅是一把糖果
一天上午,爱因斯坦刚要走出办公室,助手过来告诉他:“有人想请你周末去作一次演讲,报酬是一万美元。”
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回绝:“我周末有安排,没时间。” 助手知道他每个周末都去给读初中的小女孩苏菲辅导数学。
“不能,我还想着她的糖果呢。”爱因斯坦笑眯眯地说道。
“她的糖果就那么甜吗?”助手不明白他对那个偶然认识的并不知道名字的小女孩为何那样用心。
这一天,看到爱因斯坦从苏菲那里回来,助手忍不住(好奇、惊奇)问他为什么那样高兴。
爱因斯坦告诉助手:“今天,苏菲的老师夸奖了她的进步,说她找了一位优秀的家庭教师;小姑娘也特别高兴,奖励了我一把糖果,这让我感到特别愉快。”
原来,在这位大科学家眼里,小女孩灿烂的笑容和一把普通的糖果,就是甜润生命的最好的甘泉。多少年过去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已被人们(淡忘、忘记)了,但那一把糖果,那份一尘不染的真爱纯情,却穿越沧桑岁月,向我们传来依然甜润心灵的屡屡芬芳。
1.用“\”删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犹豫——()夸奖——()3.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4.认真读第七自然段,文中为什么说:“小姑娘也特别高兴”?请你联系上下问想一想,除了小姑娘,还有谁高兴?为什么?
5.读文中标横线的句子,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
A郝副营长非常喜欢电灯。()
B郝副营长对书下读书的孩子很羡慕。()
C战斗的空隙有空读书,郝副营长觉得心满意足。()5. 这段话抓住了郝副营长的、描写。不灭的灯光
我同我的班主任郑老师是邻居,他家的窗对着我家的窗。一年四季,郑老师 家的灯光总要亮到半夜。
去年秋天,学校开运动会,郑老师不但跑上跑下组织和照顾同学们,自己也 上场参加了比赛。一天紧张的运动会过后,回到家里,我累得一头栽在床上和衣
睡去,母亲的呼唤把我从梦中惊醒:“小辉,半夜了,脱衣裳睡吧。”我向窗外望
去,室外一片漆黑,唯有郑老师的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
国庆之夜,我看电影回来,多少人家透出酒宴的浓香;多少人家传出欢声笑 语;多少人家传出电视机、录音机的乐曲„„只有郑老师家仍然是那静静的灯光。
严冬之夜,停电了,多少人家正好早睡一会儿。这时我注意到,只有郑老师 的窗前跳跃着“灯光”。
一个无月的夜晚,我发现郑老师的房间破例没有灯光。我宽慰地对妈妈说: “郑老师今天休息了!”妈妈说:“傻孩子,郑老师的爱人病了,怕影响她休息,郑老师到厨房备课去了。”果然,郑老师家的厨房一灯如豆。
啊,老师家那不灭的灯光,在我的眼前逐渐扩展,照亮了我的心,照亮了我 脚下的路。
啊,老师家那不灭的灯光,给人以温暖和力量,给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照例——()后退——()轻松——()黑暗——()2.“和衣”的意思是
3.根据文章内容填关联词语。
(1)()郑老师经过一天紧张的运动会后很累,()他还照样备课到深 夜。
(2)()我和郑老师是窗对窗的邻居,()对他家的灯光是那样熟悉。4.文中四处描写灯光的词语分别是:、、、5用“
6. 这篇文章歌颂了()A郑老师关爱同学的好品质。
B郑老师一年四季辛勤工作的好品质。C郑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率先示范的好品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八九十单元阅读训练题 肖东静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我记着金奎(kuí guí)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小,()我们实在比它强(jiàng qiáng)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kēng h áng)吭“叫几声,扇(shān shàn)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1、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语 摇摇摆摆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再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
4、作者为什么以后不再怕鹅了?为什么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了?
5、找出金奎叔说的话,说说对你的启发.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2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
2、从诗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3、你还知道哪句诗中也隐藏着反义词?请写出这句。
4、有时候,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人们
常说的。这首诗中: 这 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5、《题西林壁》的意思是()A、以西林壁为题 B、题写在西边树林里的诗 C、题写在西林墙壁上的诗
D、题写在庐山北麓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6、解释词语的意思 横看: 不识: 缘:
7、写一写后两句诗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
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 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
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
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了漳河。
1、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对号,错的打错号
A、西门豹不送这个姑娘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姑娘不漂亮。B、西门豹过几天会再给河伯送一个漂亮的姑娘
C、巫婆下去是去给河伯说一声过几天再给他送一个漂亮的姑娘 D、巫婆和官绅也认为河伯是真实存在的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
(2)、西门豹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
(1)、“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这句话表面是说姑娘,实际上有 两个用意:为了 ;为了 找借口。
(2)、“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表面上,实际上。
(3)、“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表面上,实际上。(4)、“站了很久”再次让人相信,其实是为。
4、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个人?
5、西门豹的方法妙在哪里? 阅读并做一做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1、写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撩()趋()蔽()踉跄()愕然()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归: 值: 语: 益: 俄顷: 复: 踉跄: 愕然: 号呼:
3、写出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 饮{ 号{
4、“赴饮夜归者”为什么要把那个人挤到河里?
5、为什么“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2)、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
4、这一段主要说徐霞客“奇”在哪儿?
5、概括这个自然段的段意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我愿意当一个长久忠实生活的旅行者。我在大山和海洋之间行走,我跨过山岭、河流和无数的小路。我要去找大山做朋友,找海洋做朋友,找河流跟道路做朋友。
大山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大海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
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我愿意一生在这些地方行走,从它们那里去寻找这些东西,分送到每一个人的心田、、、、、、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镇静--()热情---()灵巧---()前进---()
2、读句子,照样子写句子。
大山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使?.像?..:
3、仿写句子 大山使我坚强、镇静,大海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小河使我 长空使我
4、语段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
5、文中的作者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你愿意干什么?请写几
句。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_全册精品
龙的传人
远古时期,我国就有龙的传说。《周易》曾有“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说法,意思是说,天上的乌云,闪电和雷鸣,都是龙所为。从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看,那时龙的形象比较简单,样子也并不完全一致。唐宋之后,才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龙的形象。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与一身:“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这里所描绘的龙,已经接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龙的图案了。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简单()描绘()逐渐()接近()保留()2.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有哪些特征?
3.你想象中的龙有哪些特征?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来。
4.写六个关于“龙”的成语。
5.在人们的心目中龙象征什么?画一画你心目中的龙。
大人们这样说
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那是龙的轰鸣;
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 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老师告诉我们,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它正在跃出东海。
它要去搏击,它要去迎接。在人类的新世纪里,全世界将为它的腾飞震惊。
一.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二。“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中这条“巨龙”指的是什么?
二.在新时期人们赋予龙什么新含义?
三.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诗句。
四.作为龙的子孙有哪些感想?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写: 窥: 牖: 施: 走: 其: 2.叶公好龙出自()代的〈〈 〉〉一书。3。联系课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A.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B.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4。“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意思?
5.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吗?
神奇的书
即令你一贫如洗
也没有任何(珊 栅)栏能阻挡
你在书的王国(遨 傲)游的步履 ;
多么质(朴 扑)无华的车骑!可是它(确 却)装载了 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1.划掉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一贫如洗: 质朴无华: 3.写两句读书的名言
4。“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中的“灵魂”的意思是()
A.迷信认为主宰人的躯体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它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B.指思想,心灵等。C.良知、良心。
D.比喻对事物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5.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是:。
忆读书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中英雄立首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越看越懂,()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A.果然 B。虽然 C。居然 2.根据意思写词语。
A.形容对某事物兴味浓厚。()B.形容知道的少,理解不透彻。()3.谈到读〈〈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说明了()A.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喜欢半途而废。()B.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很投入。()
4.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
,作者是,它主要讲了。5.走进“三国”(1)“三国”指的是()()()三国。
走遍天下书为侣
所以,我(同意 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 考虑),想想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会写那个故事。以后,我会在脑子里(持续 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 回忆)我最(欣慰 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他们。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 忽视)了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 判别)他„„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1.划掉括号里用的不当的词语。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3.如何反复的读好一本书?重新排序。
()脑中继续故事,回味精彩片段,在读另一部分,寻找忽视了的东西,把学习所得列个单子。()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
()凭作者的写书方式去想象作者模样。()想象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
4.你反复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吗?你有什么体会?
献你一束花
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位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的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我真糟 她赶紧垂下头 不 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我是失败者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 我想 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让失败属于过去 胜利属于未来 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1.给后面四个自然段加上标点。2.文中的“她”指的是()A.失败者 B。机场服务员 3.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4.找出描写机场服务员外貌的语句,抄写下来。
5.机场服务员为什么要向失败者献花?
微笑
人人都(须 需)要微笑,而没有人,比一个(望 忘)记微笑的人,对它更加需要。
如果(匆 勿)忙中我忘记对你微笑,请(原 愿)谅我,而善良(纯 淳)厚的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
永远微笑吧!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1.划掉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
2.读第一节诗,想一想:为什么说“忘记微笑的人,对它更加需要”? 3.为什么说微笑就是“最好的身份证”?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微笑()忘记()善良()永远()5.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微笑带给我们什么好处?结合实际谈一谈。
用目光倾听
妈妈说过一句最平常的话:
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长大,我的“窗子”永远明亮灿烂。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生活,当我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她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我用耳朵,也用目光倾听。
1.“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生活”,这里的“一句话”是指()2.引号的用法有三种:A.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B.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C.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在“我的‘窗子’”永远明亮灿烂“这句话中“窗子”一词加上引号属于第()种用法。
3.这首诗在用韵上很有特点,一节一换韵,诗的一、二、三、四节分别押()、()、()、()韵。
4.文温同学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一首诗,有两个词语没有想好,请你帮他写一写。都说眼睛会说出千言万语,我的话语永远()。真诚的目光胜过千万礼物,目光赠送的是()的情谊。5.说说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信任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愉中,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只大花猫。“你认为它会数钱吗?”我对丈夫说。“也许会学会的。”先生幽默地回答。1.照样子,写词语。
又香又甜 沉甸甸 小心翼翼 2.读画横线的句子,用下列词语造句。
沁人心脾-----馋涎欲滴-----3.文中多处描写小狗、小猫的作用是()
A主人虽然没有亲自来看管果园,但这些小狗,小猫可以帮他看管。B主人训练这些小猫,小狗去对付不主动付钱的人。
C.桃园主人的狗、猫,训练有素,热情好客,善解人意,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的美好品质。
4.为什么桃园主人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猫和狗?
5.文中用第()人称进行讲述的?
6.馋涎欲滴的“涎”读()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
修鞋姑娘
我掏钱给她,可万万没想到,钱包没带在身上,浑身的兜掏遍了,只找出三角钱。我窘极了。想起几年前因为买布只差一分钱,被售货员挖苦了一顿的情景,心里更是紧张。我知道,只要她一嚷,来往的行人就会把我包围起来。我不想难堪得无地自容,就尴尬地向姑娘讲明情况,要摘下手表做抵押。谁知,姑娘嫣然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 1.“我窘极了”中的“窘”字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窘”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穷困 B 难堪,为难。这里选()。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挖苦----()情景-----()尴尬----()情景----()3.根据意思写词语。
(1)没有地方能让自己藏身,形容羞愧到了极点。()(2)形容女子甜美动人的微笑。()
4.用“---------”画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十年以后,他们又回到这里。现在他们已成了三个刚强、健康的小伙子了。他们相互看看,心里充满喜悦。泉水和从前一样,静静地冒着晶莹的凉水。周围的树木茂盛起来了,向大地投下浓荫。这里增加了许多通向四面八方的林荫小路,这都是人们来这里取水或者来这里解渴踩出来的。潮湿的沙土上布满鸟爪的痕迹,草地上留下了野象和羚羊的脚印。
年轻人看到这一切,激动地说:“我们的劳动()不伟大,()它带来多大的好处呀!”
1.“充满喜悦”指的是:
(1)小伙子们为他们的相聚感到兴奋。()(2)小伙子们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欣慰。()
(3)小伙子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及自己的劳动带给他人的好处感到高兴。2.孩子们的劳动带来的好处是:(1)为植物:
;(2)为人类; ;(3)为飞禽走兽:。3.请在()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4.请把划线部分改成转述句。
5.三个孩子认为幸福的真正含义
《蜂》的作者是
代诗人
的作品,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暗喻了
。其中
用来 赞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无私精神,成为千古名句。
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去桌上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秤煤了。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解释。
抽:A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 B(某些植物体)长出(1)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2)春风吹过,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2.“抽掉”一词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万丈深渊”的意思是
4.文中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我”
5.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王七说“我(平常 常常)看见师父走路时能穿过墙壁,弟子能学到这个法术,也就心满意足了。” 道士笑着答应了,便教王七一个口诀,让他念了一遍,道士大声说:“进去!”可是王七对着墙壁不敢进。道士又说:“放大胆子,试一试!”王七提心吊胆,慢慢地往前走,到了墙面前又被挡住了。道士说:“低头快走,不要(犹豫不决 吞吞吐吐)。
王七壮着胆子向墙冲过去,到了跟前,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等回头看时,人已来到墙外。他喜出望外,进屋向师父道谢。道士说:“回去以后,不要炫耀,也不可有邪念,否则法术就不灵了。” 1.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2.解释“喜出望外”。3.缩写文中划线句子。
4.写四个含人体器官的成语。例:提心吊胆
蒲松龄写《崂山道士》用意何在?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屡屡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的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快活()晴朗()
2. 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3. 这段话写的是
的景色。具体写到的景物、、、、„„
4.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5.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凡卡在农村时的生活很幸福。
B凡卡想念爷爷和家乡,反衬学徒生活的悲惨。
C凡卡给爷爷写信时,心情十分高兴,所以有兴趣回忆乡村夜景。
我愿意相信它的盟誓,醉心于它忙碌的许诺里,我把爱情倾心交付,把生活酿造成金色黎明的蜜。风将摇落我的果实,把它送到另一片土地。
于是我溶化在母亲的怀抱,并且相信: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1.“盟誓”指()。
A种子的誓言 B花儿的誓言 C蜜蜂的誓言 2.“爱情”在本文中指
3.朗读这两小节时语调应:
(1)低沉()(2)缓慢(3)欢快
4.结尾句“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A点明主题B总结全文C 抒发情感D 照应开头 5.联系课文回答:种子如何实现它的“梦”?
`仅仅是一把糖果
一天上午,爱因斯坦刚要走出办公室,助手过来告诉他:“有人想请你周末去作一次演讲,报酬是一万美元。”
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回绝:“我周末有安排,没时间。” “难道您不能少给苏菲少补一次课吗?”助手知道他每个周末都去给读初中的小女孩苏菲辅导数学。“不能,我还想着她的糖果呢。”爱因斯坦笑眯眯地说道。
“她的糖果就那么甜吗?”助手不明白他对那个偶然认识的并不知道名字的小女孩为何那样用心。这一天,看到爱因斯坦从苏菲那里回来,助手忍不住(好奇、惊奇)问他为什么那样高兴。爱因斯坦告诉助手:“今天,苏菲的老师夸奖了她的进步,说她找了一位优秀的家庭教师;小姑娘也特别高兴,奖励了我一把糖果,这让我感到特别愉快。”
原来,在这位大科学家眼里,小女孩灿烂的笑容和一把普通的糖果,就是甜润生命的最好的甘泉。多少年过去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已被人们(淡忘、忘记)了,但那一把糖果,那份一尘不染的真爱纯情,却穿越沧桑岁月,向我们传来依然甜润心灵的屡屡芬芳。1.用“\”删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犹豫——()夸奖——()3.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第七自然段,文中为什么说:“小姑娘也特别高兴”?请你联系上下问想一想,除了小姑娘,还有谁高兴?为什么?
5.读文中标横线的句子,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
(1)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把带给人类,使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么生活的伟大英雄,(2)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 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 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 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3)普罗米修斯忍受了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声,决不乞求仁慈,决不对自己做过的事说一句懊悔的话。1.在空白处填入标点。2.“懊悔”一词的意思是
3.朗读品味
A敬佩 B同情 C 感激 文中的句子(1)(2)(3)应分别读出、、的语气。4.用横线划出普罗米修斯受难的相关句子。5.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大家知道,光是一个飞毛腿,一秒钟可以跑30万千米,从地球上射到月球的激光,经过两秒多钟就反射回地球。用这个时间乘上30万千米再 除以2(因为纪录下来的是光走一个来回的时间),就得到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38、4万千米。这样测量出来的距离是很精确的。
1.“飞毛腿”在文中指。
2.这段话主要写。3.画横线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 千米,是用 测量的。5.把文中最后一句话改为反问句。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qian jian)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一手()自制的烟卷,()火柴盒,一手轻轻地()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xi qi)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那幅图,默默地()。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填在括号里。出名——()消灭——()大概——()靠着——()
3.在文中括号里依次填写词语,最准确的一组是()
A沉思着 夹着 注视着 划着 借着 拿着 坐着B 坐着 夹着 拿着 划着 借着 注视着 沉思着
C坐着 夹着 借着 划着 注视着 拿着 沉思着 4.从郝副营长观看图画的神情可以看出: A郝副营长非常喜欢电灯。()B郝副营长对书下读书的孩子很羡慕。()C战斗的空隙有空读书,郝副营长觉得心满意足。()5. 这段话抓住了郝副营长的、描写。
不灭的灯光
我同我的班主任郑老师是邻居,他家的窗对着我家的窗。一年四季,郑老师家的灯光总要亮到半夜。
去年秋天,学校开运动会,郑老师不但跑上跑下组织和照顾同学们,自己也上场参加了比赛。一天紧张的运动会过后,回到家里,我累得一头栽在床上和衣睡去,母亲的呼唤把我从梦中惊醒:“小辉,半夜了,脱衣裳睡吧。”我向窗外望去,室外一片漆黑,唯有郑老师的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
国庆之夜,我看电影回来,多少人家透出酒宴的浓香;多少人家传出欢声笑语;多少人家传出电视机、录音机的乐曲„„只有郑老师家仍然是那静静的灯光。
严冬之夜,停电了,多少人家正好早睡一会儿。这时我注意到,只有郑老师的窗前跳跃着“灯光”。一个无月的夜晚,我发现郑老师的房间破例没有灯光。我宽慰地对妈妈说:“郑老师今天休息了!”妈妈说:“傻孩子,郑老师的爱人病了,怕影响她休息,郑老师到厨房备课去了。”果然,郑老师家的厨房一灯如豆。
啊,老师家那不灭的灯光,在我的眼前逐渐扩展,照亮了我的心,照亮了我脚下的路。啊,老师家那不灭的灯光,给人以温暖和力量,给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照例——()后退——()轻松——()黑暗——()2.“和衣”的意思是 3.根据文章内容填关联词语。
(1)()郑老师经过一天紧张的运动会后很累,()他还照样备课到深夜。(2)()我和郑老师是窗对窗的邻居,()对他家的灯光是那样熟悉。4.文中四处描写灯光的词语分别是:、、、5用“ ”画出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6. 这篇文章歌颂了()A郑老师关爱同学的好品质。
B郑老师一年四季辛勤工作的好品质。
C郑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率先示范的好品质。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我记着金奎(kuí guí)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小,()我们实在比它强(jiàng qiáng)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kēng háng)吭“叫几声,扇(shān shàn)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1、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语
摇摇摆摆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再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
4、作者为什么以后不再怕鹅了?为什么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了?
5、找出金奎叔说的话,说说对你的启发.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
2、从诗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3、你还知道哪句诗中也隐藏着反义词?请写出这句。
4、有时候,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首诗中: 这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5、《题西林壁》的意思是()A、以西林壁为题
B、题写在西边树林里的诗 C、题写在西林墙壁上的诗
D、题写在庐山北麓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6、解释词语的意思
横看: 不识: 缘:
7、写一写后两句诗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了漳河。
1、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对号,错的打错号
A、西门豹不送这个姑娘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姑娘不漂亮。B、西门豹过几天会再给河伯送一个漂亮的姑娘
C、巫婆下去是去给河伯说一声过几天再给他送一个漂亮的姑娘 D、巫婆和官绅也认为河伯是真实存在的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
(2)、西门豹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
(1)、“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这句话表面是说姑娘,实际上有两个用意:为了 ;为了 找借口。
(2)、“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表面上,实际上。
(3)、“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表面上,实际上。
(4)、“站了很久”再次让人相信,其实是为。
4、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个人?
5、西门豹的方法妙在哪里?
阅读并做一做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1、写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撩()趋()蔽()踉跄()愕然()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归: 值: 语: 益: 俄顷: 复: 踉跄: 愕然: 号呼:
3、写出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 饮{ 号{
4、“赴饮夜归者”为什么要把那个人挤到河里?
5、为什么“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小故事,完成练习
一个指头的“妙用”
三个秀才上京赶考,路过一座寺庙,恳请老和尚推算他们是否能考中。和尚双目微闭,思索片刻,伸出一个手指表示答复,没说话。三个秀才不懂是什么意思,请和尚解答。和尚摇摇头说:“此乃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恳请---()推算---()思索---()答复---()
2、写出“此乃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知”的意思
3、三个秀才上京赶考的结果有()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E、五种
4、和尚伸出一个手指,无论三个秀才赶考结果如何,他推算的都对,请填空:(1).考中一人,一个指头表示
(2).考中两人,一个指头表示(3).三人都考中,一个指头表示(4).三人都没有考中,一个指头表示
5、老和尚为什么不肯说出结果,而要用手指表示?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而 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搜 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约 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状 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查 察)。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在 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 既)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1、划掉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汉字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字
伍:()伴:()攀:()涉:()
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2)、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
4、这一段主要说徐霞客“奇”在哪儿?
5、概括这个自然段的段意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我愿意当一个长久忠实生活的旅行者。我在大山和海洋之间行走,我跨过山岭、河流和无数的小路。我要去找大山做朋友,找海洋做朋友,找河流跟道路做朋友。
大山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
大海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
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我愿意一生在这些地方行走,从它们那里去寻找这些东西,分送到每一个人的心田、、、、、、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镇静--()热情---()灵巧---()前进---()
2、读句子,照样子写句子。
大山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
使„.像„..:
3、仿写句子
大山使我坚强、镇静,大海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小河使我 长空使我
4、语段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
5、文中的作者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你愿意干什么?请写几句。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全册教案集【推荐】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白杨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教学准备: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练习设计 1 读拼写词语:
Qǐng xī yǔ sǎn fumo jiâshào biānjiāng ﹙ ﹚ ﹙ ﹚ ﹙ ﹚ ﹙ ﹚ ﹙ ﹚ xiǎnlîu ﹙ ﹚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不管(),它总是(),那么(),不软弱,也不()。突然,他的嘴角又(),那是因为他()的右面,在一棵()身边,()正迎着风沙()。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 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 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2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材简析:
这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学习这篇文章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4 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1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2 教师收集有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文题 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 6 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 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 品读文章 称赞挑战精神 置留作业 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教学建议
1、可让学生自读《詹天佑》,进行比较阅读。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
练习设计
1用“∨”选择带点字的读音。
妖娆(rāo náo)隧﹙suì shuì﹚道 机械﹙jiâ xiâ﹚ 青藏﹙zàng zhàng﹚ 狰狞﹙níng líng﹚ 巍峨﹙wâiwēi﹚
2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资料补充
青藏铁路简介: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 原铁路。翻越唐古拉 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 072米,经过海拔4 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 公 里以上。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是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铺轨建设的决战之年,年底将完成铺轨工作,2007年7月将正式通车运行。青藏铁路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地区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口语交际与习作一 教材简析: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走进西部”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讨论和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并开展活动,从而增进对彼此的相互了 解。这次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并付诸实践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策划与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随后安排的“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同时也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设计理念: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要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同学们自己去策划去开展。教师只要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能够令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去参与的气氛,就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去策划。这种策划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通过学生自己的主持记录汇报发言,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设计策划能力。在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上,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材引路,指导写出真实想法,完成合作学习,合作策划,合作表达的结果。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策划交友活动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3.利用书信开展交际活动,在信中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4. 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营造氛围激起活动热情。2 能够在表达中理清思路。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 激起热情
1.读一则来自远方的学校的报道。展示那个地区的风貌。2.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土色彩吗?(生尽情的说一说。)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从各地风土人情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策划方案 展开活动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1.各地的风格迥然,你们想结交更多的异地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实施“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千山万水,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联系起来呢?怎样才能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 电视栏目„„ 【集思广益 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
三、确定方式,开展联系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学生的策划可以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3)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那么我们利用书信把这个活动告诉他们好吗?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教师提供联系地址: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设计好策划的内容,决定付诸行动,为行动的实施作好准备】
第二 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心连心,手拉手”建立相关的联系的。记得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分组讨论 确定写信内容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情况:可以包括学习、生活、学校、班级等的情况。详细地进行介绍一下自己班级所策划的活动方案。提出自己对这次活动方案的实施建议。并希望活动开展成功及建立永久联系。„„„„
2.回忆书信的格式及封皮的填写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分别回忆这四部分的写法。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回忆书信写法
三、付预行动 开始写信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自行修改 完成初稿(1)自行修改(2)简单整理 形成初稿 五 小组合作 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互相找出写作中的优点,发现不足。
3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六 再行整理 写成书信 进行邮递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或整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2 工工整整的写在稿纸上。3 邮递出去。
【把策划的内容,以书信的形式传达给远方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回顾.?.拓展 一 教学简析:
“回顾?拓展一”包括三个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交流平台是对本组四篇课文的内容的回顾与交流,本次交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走进西部,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对祖国西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的交流。这个交流的内容是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习中的其他收获,如,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质疑、背诵、搜集资料等方面,只要有所收获,都可与同学交流。“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本单元的趣味阅读主要讲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
设计理念: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借助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展开交流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内外资料的引用和延伸,也是在本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5 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资料补充。.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5 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教学建议:、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交流要结合具体课文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在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趣味阅读的教学要突出阅读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也就是把握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品读故事中的诗和“词”,最后可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并让学生将原诗诵下来。
资料补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称刘、白。他们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一生所到之处很多,曾深入民间,学习民歌,并且创造了不少新词,在文人词发展上起了一个重要作用。
附 刘禹锡的诗一首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或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
学习这组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永远的童年”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5.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 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6.冬阳?童年?骆驼队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四.品读课文, 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4)分角色感情朗读。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课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 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7*.祖父的园子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
①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②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扩展练习。
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教学建议:
本文作者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饱含真情实感。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先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潜心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心情。然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补充资料: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8.童年的发现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全册教案集【推荐】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 1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 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四 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 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 1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2(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1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2 教师收集有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文题 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4)指导朗读第5 6 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17(3)指导朗读第8 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 品读文章 称赞挑战精神 置留作业 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口语交际与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策划交友活动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3.利用书信开展交际活动,在信中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4. 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营造氛围激起活动热情。2 能够在表达中理清思路。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 激起热情
1.读一则来自远方的学校的报道。展示那个地区的风貌。2.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土色彩吗?(生尽情的说一说。)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从各地风土人情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策划方案 展开活动
1.各地的风格迥然,你们想结交更多的异地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实施“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千山万水,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联系起来呢?怎样才能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 电视栏目„„ 【集思广益 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
三、确定方式,开展联系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学生的策划可以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3)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 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那么我们利用书信把这个活动告诉他们好吗?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教师提供联系地址: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设计好策划的内容,决定付诸行动,为行动的实施作好准备】
第二 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心连心,手拉手”建立相关的联系的。记得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分组讨论 确定写信内容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情况:可以包括学习、生活、学校、班级等的情况。详细地进行介绍一下自己班级所策划的活动方案。提出自己对这次活动方案的实施建议。并希望活动开展成功及建立永久联系。„„„„
2.回忆书信的格式及封皮的填写
21(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分别回忆这四部分的写法。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回忆书信写法
三、付预行动 开始写信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自行修改 完成初稿(1)自行修改(2)简单整理 形成初稿 五 小组合作 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互相找出写作中的优点,发现不足。
3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六 再行整理 写成书信 进行邮递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或整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2 工工整整的写在稿纸上。3 邮递出去。
【把策划的内容,以书信的形式传达给远方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回顾拓展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5 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3(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资料补充。.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5 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教学建议:、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交流要结合具体课文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在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趣味阅读的教学要突出阅读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也就是把握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品读故事中的诗和“词”,最后可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并让学生将原诗诵下来。
资料补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称刘、白。他们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一生所到之处很多,曾深入民间,学习民歌,并且创造了不少新词,在文人词发展上起了一个重要作用。
附 刘禹锡的诗一首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2. 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1(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四.品读课文, 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4)分角色感情朗读。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收集反映童年难忘的生活片断,通过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在交流中表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难点:
把故事讲述具体,清楚,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
1.回顾学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说说这些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你能说说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吗?(有趣、天真、可爱„„)[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回忆已学的课文来导入本组专题,同时又为下面的口语交际设下铺垫。]
二、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自己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回到回忆的深处,去找回我们的童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导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发学生回忆生活,打开话匣子。通过自主回忆,再小组交流,让学生在碰撞中击活思维的火花。]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评选出最难忘的童年故事(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2.班级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组内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3.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让其他学生在参与评议中进一步学会交际语言,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2.开展童年故事会。
3.从内容、态度、表情达意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
[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形式,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评文教学的以
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又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还记得《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那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会不时地在我们的眼前浮现,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再来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往事,并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板书:童年趣事)
[情境激趣,引发期待,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可以分两种方案进行:
方案A: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明确图画内容。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编成一个内容具体的故事。
方案B: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以前的有趣的事情。(内容不限,可以是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是发生在家里的趣事。)
三、班内交流,评价指导
1.指名学生叙述刚才准备的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鼓励学生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意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四、明确要求,草拟作文
1.读“作文内容”,明确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什么要求。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洒脱、迂回、拘束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三、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浑黄一体、高大挺拔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2. 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
2.生个别回答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2.欣赏交流佳句。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三。总结延伸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2)评读。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2)激情配乐朗读: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4.交流评析。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3.创设情境引读。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C.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18.将 相 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2.回顾课文内容。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19.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2.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1)指读课文,正音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2.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语: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谈自己的看法。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学生读,正音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一搂。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拓展
阅读《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3、简介吴敬梓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四、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人员代表小组发言。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自学生词新词。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B.认读词语,体会词语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收集你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读回顾,再感“美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悟境界。
1、引读第三自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7)理解“颇耐人寻味”。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家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26、威尼斯小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威尼斯风光片)(画面停滞在扩大的小艇画面上)大家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艇的样子吗?(学生口述)
2、板书:
26、威尼斯的小艇
二、整体感知,抓住重点。1.听录音, 整体感
2.自由放声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5、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三、合作研读,学习写法。
1.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和小艇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并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2.汇报
3.威尼斯的小艇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4.让我们目睹小艇的样子。(出示图片)找出课文中写小艇样子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5.(教师出示对比句)(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6.你能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吗?练习读,指名读,引导背。
四、发挥想象,体会情景。
1.说说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干些什么?感觉又如何?
2.发挥想象,谈一谈,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 3.带着这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背诵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同学们课下可以查阅有关威尼斯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2.回顾: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坐在小艇里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
3.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样精彩呢? 5.教师引读: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然后填表: 4.我们一起去看看晚上的威尼斯。出示威尼斯夜景图。5.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威尼斯的夜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四、总结
师:学完《威尼斯的小艇》这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发言)
五、布置作业,扩展活动
1.熟练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阅读《威尼斯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