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时间:2019-05-13 13:2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第一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本文题目: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文言,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就非常重要),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中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他们的作品90%以上用白话写成,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他们在语言‚敏感期‛所接受‚语文教育‛,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是在废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们,在语言‚敏感期‛,基本是‚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不是‚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这种文言本位的‚语感‛,跟随他们成人,伴随他们终生,奠定他们文字表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他们文字表达的‚下意识‛,使得他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他们能够自如、娴熟地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生动、鲜活地或摹像、或写意、或达情,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

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白话还没有创造出自己‚辉煌‛、‚丰厚‛的历史‚积淀‛,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言。用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一母一子,一本一末。人们在孩童的‚语言敏感期‛,从‚根源处‛ 学习语言,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相反,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就难以达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冗长、繁琐、欧化、罗嗦、抽象。

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大陆作家、学者,整体上文字水平(主要是白话表达水平),难以与上半叶的大师‚比肩‛,根源就是少年时代‚语言敏感期‛接触的文言愈来愈少。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如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成为‚白话大师‛,开白话运用的一代风气,根本原因是,他们在19世纪接受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文言教育,可以说,这些‚白话大师‛们,少年时期在文言的‚酱缸‛里浸泡过的,成人后登上文坛,每个‚汗毛孔‛里都渗透着文言的滋养。而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文人、学者们,少年‚语言敏感期‛,恰好处在大陆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从诞生、发展、再发展的时期,也即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此时,正是大陆所谓的‚现代语文教育‛对文言否定愈演愈烈,语文课本摒弃文言愈来愈多的时期。大陆语文课本在七十年代彻底告别了文言。因此,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成人的文人们,少年时期接触文言的数量‚一代少之于一代‛,因而他们成人时的文风也基本上‚一代逊于一代‛。几十年来,大陆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 ‚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不可否认,这正是所谓大陆‚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果!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不汲取,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的文言,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少年‚语言敏感期‛仅仅涉猎极少的文言,或者仅仅学习白话,哪怕是一流的白话,那么,成人时期,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法则。

可以听听香港著名学者,堪称语言大师的董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点评:‚(鲁迅)‘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仔细阅读鲁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 ’,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

我绝对不是主张在中小学阶段全面恢复文言教育,全面实行‚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我主张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适度加大中小学阶段文言的课文比例,而且是小学、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增加,至高中阶段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也绝不是放在培养‚白话大师‛上,我们着眼于奠定一代几代‚现代人‛的‚白话运用‛的根底,提高‚现代语文教育‛‚学习运用白话‛的效率。

现代汉语等于‚现代‛‚进步‛,文言等于‚非现代‛和‚落后‛,用啥即学啥,不用啥就摒弃啥,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思维逻辑。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我们是‚现代人‛就应该学习现代文,现代语文教育应当着眼于‚现实运用‛,文言已经不用,至少是几百年前的书面语,是一种落后的甚至是陈腐语言,现代人何必再去学,再学说不定会受到拘囿、禁锢甚至毒害,也无益于应用。这里面潜藏着一种简单的认知逻辑:白话等于‚现代‛、‚进步‛、‚民主‛、‚自由‛,文言等于‚非现代‛、‚落后‛、‚陈腐‛、‚封闭‛、‚禁锢‛。包含着一种简单的实践逻辑:现代生活应用用什么,就直接学习什么,现代生活不直接应用,干脆就可以摒弃不学。

其实,对文言和白话这种简单的认知逻辑,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存在过,我们还是细细听听‚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先生是如何说的吧:

‚古学诚不能无病,现代人也决不能单看古书,这何消说,但一见古书,便视为毒品,未免有点晒不得太阳吹不得野风的嫌疑。现代人贵能通古今,难道专看什么斯基译作,读洋书、说洋话、打洋嚏、撒洋污。《史记》、《汉书》不曾寓目,《诗经》、《左传》一概不识,不也是中洋毒吗?‛

文言诗文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正像白话中有语言垃圾,也有语言珠玉一样。对于中小学课本来说,宜古今兼选,不可偏执一端,或偏古失今,或偏今失古,关键是编写教材者选择、取舍得当。‚古者则幽深淡远之旨,今者则得亲切逼真之妙。两者须看时并用,方得文字机趣。‛‚国语要雅健,也必有白话、文言二源。‛(均为林语堂语)林语堂先生还说,文言与白话的谁现代与谁保守,关键不在于‚之乎‛或‚了吗‛,而在于文中是今语还是陈言。如文中是今语,即使借了 ‚之乎者也‛穿插,也不碍事,不伤大雅;如果文中是陈言,即使借了‚吗呢吧‛来穿插,也还是鬼话。其原因就在于,一真切、一浮泛。所以,林语堂说我宁可写 ‚白话的文言‛(明白晓畅、雅俗共赏、简洁素朴的文言),不写‚文言的白话‛(貌似白话,口语,却罗嗦、繁冗,让人不明不白)。

我们再想想,司马迁《史记》所体现的精神气度、文化襟怀,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堪称博大、恢弘,李白诗歌中所体现的铮铮傲骨,俯仰天地的目光,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称超绝。诗经的质拙、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丽,都已经成为文化史、文学史的绝唱。我们能够说以上这些是‚非现代‛、‚保守‛、‚封闭‛的吗? 文言诗文,更有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感染的作用。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 ‚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作家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这里的诗词指的是古典诗词,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气质的形成。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吧? 另外,如果须循着‚学什么,就用什么;不用什么,就摒除什么‛的思路,发展下去,进行语文教学,那么,现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大量产品说明书、市场调查报告、手机短信、QQ聊天语等等,放在语文课本中呢?因为它们是今天用得最多的呀!鲁迅、胡适、郭沫若反对文言,更多是从政治、思想、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的。而他们自身的文言素养,却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奠定得异乎寻常的雄厚了,所以他们成年后,无论怎样大张旗鼓地反对文言,而自身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养,是反对不掉的;他们自身的文言功底或者说是文化的根底,是不会因此而变薄的。而如果出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语文教师们‛,自身文言根基很浅,却也跟在大师后面,齐声附和‚废掉文言‛,那么,我们可能‚废掉中华文化灯塔‛,废掉几代人‚文化根基‛,同时废掉‚白话的根基‛。使几代人的‚白话‛成为‚浮萍‛!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现代大陆文人的文字正在出现‚粗鄙化‛ 趋势,广大青少年的语言也正在‚网络语言‛、‚商业语言‛的冲击下,出现‚垃圾化‛趋势。

学生厌学文言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我们教文言文时,花的力气很大,却收效甚微。若算一下时间,学生从小学时就接触文言文,到了高中,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比外语短,但‚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这一要求是否达到了呢?显然没有。学生面对一篇哪怕是浅显的文言文,还是一片茫然。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没有搞清楚。我们的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若说是为了交流吧,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变成了古人,峨冠博带,一见面就是‚之乎者也‛一大串,显然是很荒唐的。若说是为了研究古代文献吧,这显然是少数人的责任,从普及的角度来说,这少数人把古代文献翻译成现代文,做成光盘,或直接进入网络,全民即可受用,为什么要让一个高中毕业生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呢?现在,你若是随便到高中生中做一下民意测验,问你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他保管回答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考试不考文言文的话,他会立马将文言文放弃。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模糊不清,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没有明确的方向。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我觉得应当把文言文当作一种文化,而不应当仅仅当作一种语言来学,更不应该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把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经由我们的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尚书》,一直到清代,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中国文化!我们让学生接受什么?就是接受这种文化。可我们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严重走偏了,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文言文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那么面目可憎。其实文言文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它里面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我有时不无偏激地想,我们今人和古人相比,我们的智慧和思想是不是越来越变得迟钝了?你看,我们所有发现的智慧和思想,在《论语》中都可以找到。过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事实上,我们的古代文化对于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的企业家就曾拿我们的《孙子兵法》来管理他的企业;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就对我们的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我们阅读古代典籍,可以了解到孔子、孟子、庄子、晏子、鬼谷子、诸葛亮这样的大智,也可以了解到郑袖、吕后、秦桧、魏忠贤这样的大*,了解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看到现代生活的影子,为我们了解现代社会提供一面镜子。

其次,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有些混乱。学生的认知过程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符合这条规律,在过程安排上有些混乱。比如说,你能说出《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放在初中和放在高中有什么区别吗?事实上这几篇经典篇目并不比《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等浅显,于是就出现了同一篇课文,过去是放在初中的,如《醉翁亭记》,现在又放在高一的情况。上海的二期课改也没有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比如《左忠毅公逸事》,过去上海H版教材是放在高二的,现在新教材放到了高一,你不能说它的根据是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的。我觉得过去学习文言文可能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的。这点是不是可以值得我们编排文言文教材时借鉴,还望方家考虑。

再次,文言文的学习方式应当改变。我认为,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的读书被做题目所代替,尤其是文言文学习,被标准化的A、B、C、D的题目所代替,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做这样的题目,只能使本来就不高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加弱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靠长期诵读、感悟培养出来的。尤其是那些繁琐、细碎的所谓文言句法训练,不是真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存心捉弄学生,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绞尽脑汁,让他们在那里做着大量的无用功,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改变,害莫大焉!试想一想,一方面现代文在淡化语法,一方面文言文在强化语法,不是与我们的课改精神背道而驰吗?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让学生对语法一无所知,毕竟古文和现代文有着许多不同,我们只需引导他们了解究竟有哪些不同即可,不必在这里做过多的纠缠。关于这一点,吕叔湘先生在《语言的演变》一文中讲得很清楚,不需要我在这里饶舌。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呢?我在这里强调两点: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读书方法。我们只要这样实践过,就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理性。

二、文以气为主。现在能够留存下来的文言文,是经过了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大浪淘出来的金子,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这种气韵,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像《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范仲淹的宠辱皆忘,欧阳修的超然自乐,韩潮柳海,等等,你不通过反复诵读,是难企其妙的。别的不说,每当我咏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觉得有一股清泉流溢胸间,那种快意和美感是别的享受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到文言文的文美和质美,使他们受到文与质的感染与陶冶,充实其底蕴,丰富其情操,何愁他们不具备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样,学生面前的文言文还怎会是那样面目可憎而索然无味呢?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写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较高的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诗句至今传诵。古人写作时是非常讲究谋篇布局,章法技巧的。为写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贾岛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说。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仅可以使我们受到文学熏陶,而且对我们的写作也会有帮助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第二篇: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节录)

作者:陕西王亚其

编审:赵怀兵

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 1.实词 2.虚词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3.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

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动词+者(…的人)6.词类活用

(1)名词 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

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 活用为动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例:六王毕,四海一; 统礼仪,一制度;

句:

1.判断句:“…者,…也”、“…,…也”、“…者,…”、“…,…”、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 “于”

(3)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何操。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未之有也。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

一、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通“措”(2)声母或韵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强” 通“僵”(jiāng)“女”同“汝”(rǔ)“反” 通“返”(fǎn)“被”通“披”(pī)“属” 通“嘱”(zhǔ)

“要”通“邀”(yāo)

“畔” 通“叛”(pàn)“说” 通“悦”(yuè)“乡” 通“向”(xiàng)“与” 通“举”(jǔ)

二、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病(重病——病)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

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 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

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

怨(恨。“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

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金(金属——金子)

臭(各种气味“其臭如兰”——难闻的气味)丈人(老人——岳父)子(孩子——儿子)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C:词义义项的减少。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学”,“肃劝权召瑜海”——劝说,规劝)

迁(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战、守、迁皆不及施”“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迁移,变换)让(责备,谦让——谦让)怜(爱,怜悯,爱惜——怜悯)

③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A: 由表示甲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涕(眼泪——鼻涕)

币(礼物“置币遗单于”《苏武》——钱)B: 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走(快步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廉颇》——一般步行)去(离开——到某地去)

勤(辛苦,与“逸”相对。勤而无所,必生悖心”《崤之战》——做事尽力,不偷懒)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牺牲(作祭品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为正义事业献身)假(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假期,真假)偷(苟且——偷窃)

④ 感情色彩变化。A: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爪牙(勇士,武将——坏人的党羽)

衣冠禽兽(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道德败坏的人)B: 贬义词转为褒义词。

乖(偏执、不驯顺“行为偏僻性乖张”——听话,安顺)锻炼(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批驳退回,内通纳《汉书》—— 锻炼身体,褒义)

C: 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贬义词)

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者”——无中生有的诬蔑,贬义词)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的形制——各用心机,互相排挤)祥(预兆,有吉有凶“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

⑤名称说法改变。“目”改为“眼睛”,“日”改为“太阳”

⑥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

注意单音词不能与现在的复音词混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复音节词为主。如:

痛恨(痛心,遗憾——非常恨)

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的某一地区)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 配偶)

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方位名词)

注意不要把双音词误认为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

“匍匐以进”《中山狼传》 “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个双音节词。注意古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和睦”是同义连用,都是“和好”的意思。登即相许和 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古汉语中有的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 逼迫兼弟兄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况,其实某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防止以“今义”解释“古义”。三、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①本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②引申义。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奥);友谊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静(时间久);颜色太深(浓、重)

③比喻义。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乱扣帽子”(坏名义或罪名)冻结资金(阻止流动或变动)

④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A:连锁式。

寒:冷--寒冷季节--缺乏冬衣而受冻--贫寒--恐惧、害怕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B:辐射式。

节:竹节--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 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篦击节碎 例1:“引”,①会意字,由一弓一箭组成,本义是“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尽心上》

②“拉开弓”引申为“拉”,“左右或引相如去”

③“拉”引申为“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 太祖纪》

⑤“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 田单列传》 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则”《北史 周武帝纪》 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例2: “一”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自然数的开始。)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例3: [卒](zú)

1.名词

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古代军对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2.动词

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3.副词

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cù)同“猝”,突然,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检测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①(答应)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赞许、赞同)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③(表约数)④曳屋许许声《口技》

④(拟声词)⑤吾头颅如许。

⑤(这样)⑥一生长恨奈何许。⑥(语气词)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 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

(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朝服衣冠”服,穿戴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二月草已芽”,发芽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蹄而杀之”,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2)介+名+动,用蹄踢(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二)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 “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间“至军中”,从小路 “草行露宿”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三)形容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山多石,少土”,有许多,少有“素善留侯张良”

2.前面有能愿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争高争远 形容词作动词的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飞奔的马。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吾射不亦精乎 射:射技。猛浪若奔 奔:奔马。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五)使动用法: 动、形、名后面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具有的动作行为、具有形容词的性状或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1、动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发出动作,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项伯杀人,臣活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会盟而谋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名词的使动用法:宾语成为名词代表的事物。“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的译法是:

(1)动+宾=使+宾+动(2)形+宾=使+宾+形(3)名+宾=名+宾+为+名,有时也可以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 活,救活

检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穿丧服。名为动。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完。形为动。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为状。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凄凉。使动

(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名动形后面带有宾语,含“以…为…”“主语主观上认为…怎么样”、“把…当作…”

1、形容词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动词意动用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以恶衣恶食为耻 “且庸人尚羞之”

(七)此外,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五、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教学大纲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基本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练习(实用)》

六、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但“常见”者毕竟有限。《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仅举一例: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

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他17个略。

七、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时要译作:“……是……”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1:莲,花之君子者也。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例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例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动句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1.用“于、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例1: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

例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例3: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李4:宅边有五(棵)柳树。例5:见二虫斗(于)草间。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忌不自信。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唯命是听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 “顺装”过来。

例如: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

状语后置 君与俱来

省略句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动句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状语后置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虫草为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课堂小结: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责任编辑语焉)

第三篇:文言文文化常识

1、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谥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忤:违反,抵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忤:违反,抵触。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脚镣和手铐。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5.听事:办公的地方。6.逆旅:旅馆。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第四篇:高考必备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考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训练

苟变食人两鸡子

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卫侯:指卫慎公.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sh 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⑤杞梓(q z):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才可将五百乘()2.故弗用也()3.然变也尝为吏()4.良工不弃()二,翻译

1.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__________,现在“爪牙”一般比喻__________.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_________,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3.有功者害之()3.给饷馈()5.群臣说服()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②鞫(j):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3.取大瓮()4.因起谓兴曰()二翻译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2.何以明之()3.日渐中狭长()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猫 犬

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导读:苏东坡的意思是: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而“我”更深入地认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注释:①主:主人.②非捕鸡乎: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蓄犬以防奸()2.余谓不捕犹可也()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4.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二,翻译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 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导读: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i n):不要辱没.忝,辱.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在家足可读书作文()2.汝既不能如此()3.然今遣汝者()4.汝若到彼()5.则吾犹可望()6.不然,则徒劳费()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 B.故意 C.老朋友D.旧有的,原来的 1.力改故习()2.故令汝一行()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4.故弄玄虚()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说 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导读: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一则有发达的大脑,因而有高于万物的智慧;一则有发达的双手,因而能制造并使用工具.有这两点,因而能无敌于天下.但有的人,有大脑而不会用智,有双手而不会使物,以至于只能“自用而不用人”,那么其结果必将是“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实在太可悲了.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3.则人之食于虎也()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二,翻译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 虎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或②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⑤.他日,豕曝(p)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导读: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注释: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③牖(y u)下:窗户之下.④焉:它.代象虎.⑤啼而踣(b):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⑥驳(b):马名.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乃使作象虎()2.狐入遇焉,啼而踣()()3.豕曝于其田()()4.被象虎以趋之()5.颅磔而死()二,翻译

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氏之鸠(陈子龙①)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鸩乃食.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前的柱子.③贾(g):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d i):欺哄.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慧()市()且()去()竟()怜()捐()乃()二翻译

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试概括本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导读:本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一个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注释:①雅:美好不粗俗.②比:等到.③适:刚才.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亦稍知医药()2.或指所在()3.比相见,喘息良久()4.似乎可虑()二,翻译

1.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文中关于傅显迂腐,恪守礼教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认为傅显不直接叫醒兰嫂,而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l.两牧竖入山至狼穴()2.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3.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4.既而奄奄僵卧()二,翻译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导读: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人都会死于狼之口了.想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于虎狼一样的秦国吗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2.狼自苫中探爪入()3.惟有小刀不盈寸()4.股直不能屈()二,翻译

1.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四弟书①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3.余微俭而不甚俭()4.后来恐难挽()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文言文7常识练习

文言文阅读(第7课时)

孟凡河

文化常识练习题

1.关于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7.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例如“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指“晋升”“提拔任用”。

D.“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符节是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10.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答案:

1.B(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帝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举荐。)

4.A(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5.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如《五人墓碑记》就提到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

6.A(“左迁”是降职。《琵琶行》中写到“左迁九江郡司马”。)7.D(皇帝的庙号。)

8.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9.A(不是中午12点,古时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上午11时至下午 1 时。)10.C(帝后死称为“崩”。)11.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12.B(吏部管理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礼部掌管科举。)

13.C(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辰时即上午 7 时至上午 9 时。)

14.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15.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6.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17.D(“转”是调动职务。)18.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下载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文学常识(最终版)

    文言文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是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本站推荐]

    想要做好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得有一定的文言文常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1与政事相关......

    2016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大全

    2016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大全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

    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沁园春,词牌名,雪,题目。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高中文言文常识-官职[模版]

    文言文常识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文言翻译常识 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5篇)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常识复习

    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文学常识、文言文复习一、理解性默写 1.《陈涉世家》中有陈胜的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句写男儿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