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革命烈士诗两首doc
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囚歌》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的第一首:《囚歌》。作者是叶挺。(板书)
请看这节课的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囚歌》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齐读教学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叶挺和《囚歌》的写作背景)出示自学指导一:
查阅资料,了解叶挺和《囚歌》的写作背景。1.生自学。2.检测。
叶挺(1896——194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军事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 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禁地”。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初次读词,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如有困难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工具书。2分钟后比谁读得好。
1.生自由读,师巡视。2.指名读,其他人纠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次诗歌,理解诗意)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人”在这里指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至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第一小节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与苟且偷生的考验。
第二小节将革命者坚定的选择。“深深地知道”写出了革命者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
第三小节表达了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势力的热烈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师:从这首诗歌中我们体会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五、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六、当堂训练(背诵)
同学们,我们比一比谁背得最熟练。(3分钟)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耕荒》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的第二首:《耕荒》。作者:蓝蒂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耕荒》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齐读教学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蓝蒂裕和《耕荒》的写作背景)
蓝蒂裕(1916——1949),共产党员。1948年冬被捕,囚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1949年牺牲于重庆大坪。
《耕荒》是蓝蒂裕临刑前在渣滓洞楼上第六号牢房写给儿子的遗书希望儿子继承他的遗志,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战、革命到底。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初次读诗,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如有困难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工具书。2分钟后比谁读得好。
1.生自由读,师巡视。2.指名读,其他人纠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次读诗,理解诗意)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写出了儿子出生时祖国和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 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荒芜,兵荒马乱,而孩子长大了也要向父亲一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和众多革命者一起拯救这片土地。
“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表现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满街狼犬”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们。“遍地荆棘”是指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生活在一块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
第三小节:春天是播种、耕耘、希望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希望儿子永远都满怀希望地参加革命,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
师:大家说的不错,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诗抒发了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五、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六、当堂训练(背诵)
同学们,我们比一比谁背得最熟练。(3分钟)1.生自由背。2.同桌互背。板书设计: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囚歌
叶挺 坚贞不屈 英勇献身
耕荒
蓝蒂裕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教学反思:
第二篇:《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读懂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
3体会内容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学习先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先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朗读录音带,搜集相关历史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囚歌
一、解字导入新课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介绍时代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二、初读,质疑问难
1师放范读录音带。
2生自读课文,要求想办法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学生质疑,师筛选补充。
三、研读课文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设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
3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等的喻义,重点体现在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自由讨论。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师补充介绍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并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回到课题的歌字。
4再读诗第一、二小节。集合学生从书中读到的,从影像中看到的,从老师那儿听到的进行强烈对比,相信学生对敌人和叛徒的憎恨会更深一层,对叶挺的坚贞不屈会更加佩服,真情流露,感情会水到渠成。
5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③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四、指导朗读
1初步划出节奏。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多形式读背诵。耕荒
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
2让学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学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是写给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囚歌》和《耕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交流。重点指导对荒沙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理解。
3猜想这位父亲在给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4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儿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2假如你是作者的孙子,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五、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
六、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交流活动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02
诵读赏析:革命烈士诗二首
1、抒情导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同时,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先看第一首《把牢底坐穿》(板书课题、作者)
2、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3、朗诵比赛
4、探究《把牢底坐穿》的相关问题
(1)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明确: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2)“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讨论后明确: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3)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5、诵读《花》,思考问题
(1)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2)“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揣摩后明确: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3)“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交流后明确: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
6、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布置作业
熟读《革命烈士诗二首》,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革命烈士的诗歌。
第四篇:诗两首
第一单元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讲解: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请一生朗读,读出感觉;请大家评价,能否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⑴ 问:诗歌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忧愁呢?通过什么表现出忧愁?
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 ——雨巷
“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请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⑵ 问: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问:为什么说丁香一样的姑娘呢? 丁香这个意象有什么特点?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⑶还有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⑷问: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解说: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解说: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2、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解说: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结束语:“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附:
1、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3月5日出生于杭州。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戴望舒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现当代诗歌介绍
⑴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时期的诗歌。
特点:用白话语言写作,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表现科学民主的时代内容。
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
各种流派: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以郭沫若为代表,有创造社诗人组成,著名的还有田汉。他们的是个具有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
“为人生”诗派。主要成员朱自清,俞平伯等。他们以“为人生”作为诗歌的核心价值,主要代表作:朱自清《踪迹》,冰心《繁星》《春水》。
“湖畔”诗派。代表诗人冯雪峰,潘漠华。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冯雪峰《落花》,潘漠华《月夜》。
新格律诗派(因成立新月社,也被称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他们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红烛》《死水》。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代表作有:戴望舒《雨巷》,何其芳《预言》,卞之琳《断章》。
中国诗歌会诗派。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诗歌宗旨是“捉住现实”。代表作蒲风《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得名。只要诗人还有贺敬之,艾青,田间。代表作有:胡风《为祖国而歌》,艾青《我爱这土地》,田间《给战斗者》。
⑵当代诗歌
第一时期: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激励战斗与建设的“战歌”与“颂歌”为主。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田间,公刘,闻捷,都有歌颂新时代的乐章。代表作:
第二时期: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当代诗歌的暗淡期。代表作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流露着忧思与激愤。
第三时期: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也被称为“新时期诗歌”。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归来者诗群”“朦胧派诗群”“新边塞诗群”,“新生代诗群”。我熟悉的影响较大的是朦胧派诗群,北岛《》,顾群《》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⑶外国诗歌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到5世纪)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到公元5世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
第三阶段:中世纪(5到15世纪),也称圣经诗歌时期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到16世纪),伟大的诗人有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到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诗歌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时期(18到19世纪)。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莱蒙托夫;美国的惠特曼《草叶集》匈牙利的裴多菲。
第七阶段:19世纪以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等层出不穷。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重点:
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艺术上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再别康桥》
1、了解徐志摩(问答式)
从刚才的介绍中知道,他是新月派诗人。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标题出自林徽因的同名诗歌》吗?将它与三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张幼仪,林徽因,陆晓曼,他比较风流,中国有一不太好的传统,一成了名人,缺点也成了优点;不过因为感情丰富,所以才能写出好作品,两方面应该分开评价。他因飞机失事去世。他对新诗贡献很大,还做过大学教授,那个时代的人,很多20几岁就做了教授,比如胡适。朱光潜的文章里讲过,人不一定要写诗,但要有诗情。
2、同学齐读,老师指导
插问:标题为什么是“再别”?
“康桥”即剑桥,1920年——1922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之后他写了诗歌《康桥西野暮色》(1922);《康桥再会吧》《康河晚照即景》(1923),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6)。1928年秋,他重访康桥,在回国途中轮船上写这首诗。他对康桥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
范读第一段:
作别——西天的云彩。问:为什么在这里停顿?表现依依不舍。
同学再读第一段。
大家自由读,体会感情。
请一女生,一男生分别朗读,谈谈处理理由。
老师朗读,大家评价,讨论设计理由。
3、分段朗读指导
同学一段段朗读,老师与一朗诵水平高的同学做朗读指导。
第一段:读第一节,借用诗中的那个词作基调?“轻轻的”——留恋,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
第二节:大家读,学生评为评价。老师指导:“金柳”,“金”要重一些;“新娘”要有幸福感;“波光里的艳影,读时眼前要有一片波光,“荡漾”读得轻柔;
第三节:请学生评委讲讲如何读。
“油油的”停顿一下;“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第四节:“天上的虹”要读得快一些,“彩虹似的梦”要读得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
第六节:“悄悄”慢一些,后面停顿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家有感情的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像一位美艳的新娘。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第3节,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向诗人招手,使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成后康河轻波的爱抚。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拜伦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清泉倒映彩虹,五彩斑斓。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清泉是一种颜色,虹是五颜六色,怎么比?(余霞的倒影,以虹形容梦想,为下句作铺垫);为什么在国外的河里做水草?(表达喜爱,爱国和爱地球其他地方的美景不矛盾,理解不能狭隘)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夏虫。连虫子也在这宁静而充满深情的意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它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不能放歌?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总有“伤离别”的味道。这首诗却“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而且,选取的景物都是自然的,避开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诗歌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为什么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来就不能带走。(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二、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三、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1、音乐美: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轻轻的”有轻微跳跃的节奏,展现了一个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回环呼应: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2、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这首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字数也大体相同。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第五篇:原创诗两首
古老的大陆
赖伟荣
一片古老的大陆,曾生存着美丽的精灵。然而,却因这片天地的主宰者的自我混乱
而崩塌
日月星河没有了,大山没有了,江河没有了,最美妙的生命也没有了。崩塌之后,会是什么?
是再次的循环,抑或是万古的荒凉
但不论如何,这片美丽的大陆,曾经存在过!
英雄的剑
(一)赖伟荣
这是一把英雄的剑,曾经,它削铁如泥,它的主人,一位旷世奇才,曾带着它闯荡江湖,它和它的主人曾创下无数的神话。
然而,如今
它的主人失去了往日的功力,而它的光芒,亦随着时间的消磨,日渐黯淡,它开始生锈,它的主人也似乎失去了生机,谁能想到,他们,也曾风华绝代!
英雄的剑
(二)赖伟荣
这是一把英雄的剑,它
已锈迹斑斑 似乎
随意的一击就能让它解体
但,谁能想到
它的主人,曾是风华绝代之人物 它在等待,等待它的下任主人,下一个传奇,一旦他出现,它又将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再成万古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