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小岗到渔儿沟--第一书记观后感
从小岗到渔儿沟
——观《第一书记》有感 我非常有幸在当村官后观看了一部与我国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影——《第一书记》。
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故事来源于基层,也对基层工作是个非常真实的写照。影片的开始就是一个大大的牌楼,一片祥和安静的气氛,似乎让人们暂时忘了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小岗村和我们渔儿沟村很像,沈浩书记和我们梁书记很像。小岗虽然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但在沈浩书记到任前一直没能脱贫致富。渔儿沟村也是在梁书记到任前只是脏水沟,破房子,烂泥塘。电影里沈浩书记在铁路上修路的片段,让我联想到梁书记为了在横穿村子的京哈高速上架高架桥到处奔走的经历。
小岗村在沈浩书记的带领下,以改造房子,建特色旅游点,建工厂等方式拉动小岗村的经济增长。渔儿沟村与其他村子不同,在我们那里有三个主要的问题限制着村子的发展。一是村中没有自己的企业,所以没有办法为村民带来长期的收入。二是京哈高速贯穿全村,征收了大片的耕地,农民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维系生命的动力,这个问题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而且高速的横穿也把整个村子分成了两部分,影响了团结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三是由于靠近良乡机场,没有办法建高层建筑,所以不能充分的响应房山整体向宜居城市转型的号召。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中,在梁书记的带领下,渔儿沟村人民努力拼搏变成了现在这个房山区特色城中村。虽没有村建企业
但我们村每年都可以圆满的完成国家的税收任务;虽有高速的横穿村子,但我们村也有高架桥,我们的村民也可以在村子的两个部分安全行走;虽然有高空管制但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建起了整齐的小型别墅区。
虽然我们这届村官刚到村里只有两个星期,但是通过“民主议政日”和工作中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渔儿沟村在梁书记到来后的转变,也了解到梁书记对渔儿沟的重要。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像沈浩这样不为了“镀金”来到基层的基层干部全国有多少?像沈浩这样办实事的书记在生前又有几个人知道?像梁书记这样的从基层上来的书记,没有像沈浩书记那样的“硬背景(财政厅)”工作又有多难?这些问题一直引我思考,也让我再次思考自己从大学来到农村的真正意义。我想正是因为像沈浩书记和梁书记那样的书记,像小岗村和渔儿沟村这样的村民,像我们这样勇于下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才会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的农村变成一个个富裕村,使中国农民的生活奔向小康。
第二篇:从优秀到卓越观后感
通过学习陈浩老师从卓越到优秀的三层蜕变的课程,我觉得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都觉得自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好。下面就学到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并且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些自己的感悟。
陈浩老师讲的成长的三层蜕变,第一层蜕变:从平凡的人群中突围(俗称变态),这是让我们从平凡中脱颖而出而变得优秀,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自己的特点、特征以及特长,在工作以及学习中,我们首先要攥紧自己的方向盘。
一:目标是人生的指针,它如黑夜中的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二:想要不同凡响,就要先照找准方向。
三: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结论:一个人在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之前,应该先想想自己的目标,制定一个需要攥紧为之孜孜以求,奋斗一生的目标,一个人能使你成就大业的目标。
其次我们一定要急早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
一:从平凡中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做的多不如做的精。
二:职业定位是人生选择的中心内容,职业规划要有三要素和职业规划图。
三:有梦想,才会有理想。我们要敢梦想,才会发生蜕变。成功者都是从小在自己的幼小心灵里埋下了梦下的种子。
再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人要有梦想,因为梦想是成功最大的动力。
二:没有梦想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因为人只要活着就不能没有梦想。
三:人生最大破产就是绝望。
结论:梦想是一个人一生的承诺,拥抱梦想才能看见未来,因为目标远大不怕起点低。
最后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才是成功的开始。
结论: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奋斗,终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工作价值完全由自己的心态决定。
结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思考反思,我还有多少可以改进的空间。
第二层蜕变(变化),就是与众不同。
一、做罗文式的员工
(1)不找借口只找方法。
(2)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3)可以不在乎薪水,但一定要在乎经历。
职场中如何脱颖而出,出人头地有方法吗?
二、做带头牛而不是老黄牛
(1)聪明是实干,小聪明是投机。
(2)做一个受欢迎的职场人。
(3)学会合作,使你更具有竞争力。
三、活在当下,活出精彩
(1)每个人其实都很优秀
(2)我是我认为的我(3)我是一切的根源
苛求完美是一种病态。
第三次蜕变(变质)
一、始终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
(1)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呐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2)谦虚是成大事的首要条件。
(3)万贯家产不如一技在身。
二、耐心是铸就辉煌人生的跑道
(1)、耐心是做人处事的首要条件。
(2)卓越来自8小时之外的点滴空闲。
(3)、能屈能伸,方能控制自我掌握命运,别抱怨和发牢骚。
三、勤奋是智者的成功秘诀
(1)人要有胆量才会有能量。
(2)人生就是不要怕和不后悔两个半场组成。
(3)每天进步一点点。
不管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子,但是这绝不是我未来的样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样子的生活。
第三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观后感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观后感
首先因为接触音乐不多,尤其是古典音乐不太懂,只是偶尔听听流行音乐。之前更不知道史坦是何人,后来是通过看这个《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才知道,而且深信其必定是大师。史坦1979年来中国,当时中国结束文革没几年,也是毛逝世没几年。影片介绍中提到了他此行的一个重大标志,那就是第一个文革后第一个到中国的外国人。
史坦先生79年来中国只呆几个星期,时间不长,一如这部纪录片的长度,只有84分钟。可这84分钟,内容却是很丰富。史坦和他的助手们先去北京,后去桂林,最后是上海。每到一个城市,史坦总要细细观察这个城市,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好奇地大量着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他们拍了民乐团,拍了那些练杂技的演员,还有京剧,还有在体校训练的小运动员……所以我们从影片的镜头中可以感知,当时的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好奇、惊讶、惊喜。这些影像中处处跳动着音符,欢快的、抒情的、悲伤的,很美。
当然,如果把这个片子当成一个美国佬看文革之后的中国,那就非常的不准确。史坦此行的目的重要的还在于交流音乐,这交流包括与中国音乐界的交流,与小琴童的交流。在北京和上海的时候,史坦经常要给那些小琴童讲课,每到讲课的时候,下面的观众座无虚席,掌声、笑声阵阵。为什么呢?因为这史坦不仅拉琴拉得好,而且极具幽默感。记录片中,经常可以看见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诠释着对于小提琴的理解。我相信,这个片子如果在今天放给那些正在练习小提琴的学生看,也一样受用。而对于如我这样的音乐门外汉来说,也是很受用的。
史坦告诉学生,把小提琴当作身体的一个部分,要自然,放轻松,要充满感情。他发现中国的演奏者对于西方音乐的理解力不够,追求快、熟练,其实这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影片中,史坦在排练的空隙专门和李德伦交流了对于莫扎特的看法。
结果这么一交流,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李德伦说莫扎特出身的时候正好是西方世界从封建社会变成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时期。意思就是说,莫扎特是由于时代而造就了他。史坦很不同意,他认为这与时代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莫扎特的天才有关。后来,1999年11月19日当史坦先生再在中国演出的时候,李德伦也来了,他坐在轮椅上,显然身体情况很不好,不过他还是坚持着坐在轮椅上指挥乐团,合奏二十年前与史坦合作的《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后来他私下承认,二十年前自己说莫扎特,也不是真心话,那个时代时时刻刻都要讲政治,他也认为莫扎特是天才,天才与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后来,史坦去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看到许多才华横溢的学生表演,大为赞赏,而且好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赞美。有个弹钢琴的小学生,在弹完钢琴之后,史坦直呼这是世界级的水平。二十年后这个叫潘淳的小男孩,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影片中还有那个弹大提琴的腼腆小男孩叫王健,现在成了世界著名的大
提琴家。
我个人以为,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在上海拍摄的时候。电影中还请著名小提琴家谭抒真讲述了他不少与小提琴的经历。另外,史坦给音乐附小的领导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发现8-11岁的孩子表演的都非常的好,而17-18岁的孩子就感觉不好了呢?音乐学院附小的领导,说十七八岁的学生经历了文革,文革的时候一切的练习全部禁止了,而且也无法听到西方古典音乐……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这个影片的名字《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我相信毛无疑是政治的代名词,而莫扎特必然是艺术的代名词(拓展开来是自由、开放的代名词)。回想79年之后,当西洋音乐再度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当西方艺术、文学、思想、经济大师走进中国。也许一部布满音符的纪录片就是一幅缩影,一幅让人温暖激动兴奋的历程。
第四篇:《四川:从悲壮到豪迈》观后感
《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国防大学作了《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形势报告。报告从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三方面,以翔实的资料再现了四川气壮山河、豪迈奋进的抗灾重建历程,描绘了四川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动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共产党的伟大,听后倍感振奋、倍受鼓舞。
2008年,四川经历了冰雪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特大山洪泥石流、5.12特大地震灾害,在灾难面前,四川人民没有倒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超强的智慧做好了灾后自救;在灾难面前,祖国同胞没有忘记四川人民,各地的救援队和医疗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力参与抢险救援和医疗救助。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团结、自信、坚强、奋起的民族精神。
在灾后重建的时刻,纪检监察人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努力践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要求,深入到灾后重建的第一线,将防治腐败寓于灾后重建的重要决策和措施之中,使整个灾后重建工程做到清楚、透明,为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明白帐、放心帐。当耳边再次响起“四川依然美丽”这首歌曲时,当看到四川灾区一座座巍然矗立的新村、新镇、新城,以及那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时,我再次感到祖国的强大。
地震震不垮坚强的中国人,地震震不垮坚强的四川人,灾难只会
让我们变得更坚定、对未来更有信心!正如刘奇葆书记所说:四川没有跨,四川经济没有跨、四川精神没有跨,四川依然美丽!
刘奇葆书记的报告是一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精彩报告,是一堂丰富生动的形势政策教育课。我们应该抢抓历史机遇,攻坚克难,以抗震救灾精神投入到各项事业的建设当中去,力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而奋斗。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危急的时刻是抢险救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的生命,我们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救人最多和伤员死亡率最低的奇迹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艰难的考验是安置群众。急灾区群众所急,解灾区群众所难;家家有住处,户户有饭吃,人人有保障。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我们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安置群众的奇迹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重大的任务是恢复重建。科学重建,规划为先;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我们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恢复重建的奇迹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根本的动力是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地“起立”,发展“起跳”。以“再生性跨越”为根本取向的“四川模式”是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伟大创举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深刻的创新是对口援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东西联动,内外互动。对口援建的“中国模式”是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伟大创举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振奋的目标是高地建设。爬坡上坎,蓄势突破;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四川发展,我们努力走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前列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伟大时代,这是人类抗震救灾史上大爱无疆的不朽丰碑。
刘奇葆书记的报告很受感动、很受教育、很受鼓舞,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个中心工作,立足岗位,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开拓奋进,要切实把好的方法、好的经验运用到工作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历程中汲取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切实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多干苦干实干,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走过了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同时谱写了气壮山河、坚韧奋进的历史篇章,这段历程概括起来就是从“悲壮走向豪迈”。刘书记的报告分 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三个方面,以翔实的资料、客观的陈述、精辟的论断,科学回顾了我党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的光辉历程,深刻揭示了创造人类抗震救灾史上伟大奇
迹的真正原因,科学描绘了四川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动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
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一颗“进取心”,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轻言放弃的坚持,去克服自身发展的障碍。不断树立新目标,拓宽新思维,寻找新思路,开辟新境界,脚踏实地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各方面的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受住困难和风浪的考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新的辉煌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场报告会让我们看到了,四川是如何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灾区群众的艰苦奋斗,使遭受重大创伤的灾区呈现出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一个个灾区人民坚强的站立起来。这场报告会使我们更加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之间强大的凝聚力,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堡垒作用,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应该将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这场报告会,使我们更加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让我们更加清楚的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先锋堡垒作用,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应该将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我们大学生青年骨干首要奋斗目标,刘奇葆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取得胜利,必须要有艰苦奋
斗的精神,没有坚苦卓绝,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就不可能做好灾区的防疫工作和重建工作,维持灾区的稳定与团结。
四川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使三年重建工作提前完成,房屋、产业、基础设施、文化等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四川没有垮,四川经济没有垮,四川精神没有垮,四川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四川经济发展起跳了,四川人民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正在走向发展,走向繁荣,走向美好新世界!
第五篇:《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观后感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观后感
消化内科薛春燕
女儿长大了,该进幼儿园读书了,千挑万选,选中了北京红缨幼儿园在灵山的分校。学校在开学的当天赠送了一本王学兵所著的《从幼儿园到清华园》,此书从研究“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孩子打小就要植入清华的基因,学习清华好榜样;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解密在学前教育阶段所要重点关注的三大领域,锤炼出一个人从普通到优秀的“五大思维方式” ;最后,直面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并给出了解决之道。
拜读后,感触良多,学习护理到参加工作到更高级的职称就像是幼儿园到清华园的过程,引用书中的说法“学习清华好榜样,以清华园为目标”,正如我们护理人员,应该要有远见、有目标,在选择学习护理专业这条道路后就应当以主任护师为目标,以优秀的前辈为榜样,加强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实践,总结经验,积极沟通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不断突破和创新,全身心投入护理工作,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护士。
再者,要创新思维,以优秀的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增强爱岗敬业的自觉性,树立“以院为家”的思想,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干,加强自己的事业心和工作针对性,积极进行换位思考,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任重而道远,必须依靠全体医护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因此,作为一名护士,我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以远大的目标鞭策自己,以创新的思维方式知道自己,不断突破自我,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