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献中的军坡剖析(5篇)

时间:2019-05-13 14:1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文献中的军坡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文献中的军坡剖析》。

第一篇:诗词文献中的军坡剖析

寻迹千年军坡

——古代诗文中的海南迎神赛社(会)

庙祀之后迎神像出庙,伴有仪仗、鼓乐、旗幡、歌舞、地方戏曲,甚至杂伎、方术、巫术,遍游神所“管辖”、“辐射”地域的街市、村巷,以达到为居民酬神还愿、神欢人娱的目的。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迎神赛社(会)。

迎神赛社(会)起源于何时何因? 北宋高承撰《事物纪原》“赛神”条言:“《礼.杂记》曰: 子贡观于蜡,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今赛社则其事尔。今人以岁十月农功毕,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因相与饮乐,世谓社礼,始于周人之蜡云。”(注1)《中国风俗辞典》“赛会条”的解释亦依据前书,言:“又作‘赛神’、‘赛神会’。旧时汉族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周秦时代十二月陈酒食祭田神亦即腊祭的遗俗。每年春秋两季以仪仗、鼓乐、杂戏周游街巷的还愿酬神的一种活动。唐宋以来颇盛,……明清时仍然不衰,即含祈福、喜庆之愿,也是民间娱乐盛会之一。”(注2)至于中国的“赛神”是否受佛教“行像”的影响,尚未考实。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确有记载洛阳奉佛像出游之盛况。(注3)

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仪式,海南军坡与历史上大陆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形态基本相同。现在,军坡已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民俗类中,证明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一部分的常识已被官方确认。军坡——这海南的迎神赛社(会)活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一、唐宋诗词中的内地迎神赛社(会)

内地民间迎神赛社(会)习俗至少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形成。唐代文人官宦多有关于民间迎神赛社(会)活动的记录,在比较著名诗人中,王维、韩愈、王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张籍、温庭筠等人的诗句中均有记载。(注4)其中描写较详 细诗句,如王维《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温庭筠《烧歌》:“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王建《赛神》:“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听神语。……但愿牛羊满家宅,十月报赛南山神。青天无风水复碧,龙马上鞍牛服轭。纷纷醉舞踏衣裳,把酒路旁劝行客。”(注5)

宋代诗词中对迎神赛社(会)也有不少描述,如苏轼词[浣溪纱]、陈师道词[少年游]、高翥词[秋日田父辞]等。(注6)诗人陆游有三首同名但不同时间、地点的《赛神》诗,其中两首生动描写了赛神的场景,其一:“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大饼如槃牲腯肥,再拜献神神不违。晚来人醉相扶归,蝉声满庙锁斜晖。”其二:“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绿袍槐简立老巫,红杉绣裙舞小姑。乌臼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驩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注7)

宋代笔记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也有详细记载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场面,多为都城附近风俗,不详录。(注8)有关海南的宋代笔记如《岭外代答》、《诸蕃志》、《桂海虞衡志》等,大多记载地理、气候、海况、风物、特产、军备、熟黎、生黎等,却没有关于汉族移民的生存情况的记载。(注9)

二、苏轼诗中海南的社祭与雩舞

唐宋时期的贬官至海南,影响了海南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增多的汉族移民也将内地民间信仰传播到海南。由于明代以前地方志大多散佚,无从得知汉族移民详细的生活状态及民间信仰活动。经过查找,在苏东坡的诗中见出端倪。苏轼居儋期间作《和 陶劝农六首》之六,有句:“大作尔社,一醉醇美。”(注10)《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二,有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11)诗句中的“社”即社神,也称土地神,其功能为保佑农耕民族的丰收,社神崇拜源于上古三代,是中国百姓最基本的神灵,延续了几千年。诗句中的“雩”就是祭神祈雨仪式,殷墟卜辞与甲骨文中对雩舞有大量记载,可见当时已很流行。由祈雨产生的雩祀、雩礼,也沿续了几千年。社祭与雩祀、雩礼本来都是国家、地方官员与百姓都要举行的祈祷神灵,护佑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的仪式,但随着民间信仰逐渐游离于国家信仰之外,并在道教的整合、佛教的渗透与儒家的影响下,各地方出现的神祗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势,以至于宋代(尤其是南宋)大批赐封民间神灵与祠庙,在精神上安抚地方官员和百姓,稳定外忧内患的局面。唐宋及其后,乡村社神的主导地位被其他神灵取代,乡、里甚至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主神和配享神,形成了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特点。这些神灵包括道教、佛教神祗、先贤神(文、武官员等)、山神、水神、神话传说神等等。雩祀、雩礼也走入民间,除了官方在旱魃之年行雩祀、雩礼之仪式,民间多由百姓自发请道士作祈雨斋,原本具有礼治性质的雩祀、雩礼,被道教改造为斋醮活动,而广为民间接受。(注12)

苏轼的诗句证实了北宋时期海南存在民间社祭和祈雨活动,而这些活动属于民间信仰范畴。但从苏轼诗句中看不到迎神赛社(会)的场面,可以判断北宋时期海南尚未形成具有仪式性的迎神赛社(会)。

三、李光诗文中的海南迎神赛社(会)

南宋贬官李光居琼、儋十一年,其《庄简集》中记载了当时民间信仰活动。《儋耳庙碑记》有描写庙祀的场景:“每岁节序,群巫踏舞,士女軿輳,箫鼓之声不绝者累日。自郡守已下,旦望朝谒甚恭。”(注13)当时儋耳庙祭祀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否迎神 出游,碑记中没有记录。另外从李光的《昌化军学记》中,还可以看出当时海南的风俗,其文有句:“丧祭冠婚无悖礼之失,禨祥巫觋祛习俗之蔽。”(注14)其意大概是:通过学习儒学,改变了地方风俗,办婚丧大事没有违背礼教,去除了神鬼占卜吉凶的陋俗。

重要的是在李光的诗中发现了对海南迎神赛社(会)、类似今天军坡场面的记录。《庄简集》五言古诗《元夕阴雨孤城愁坐适魏十二介然书来言琼台将燃万炬因以寄之》:

海滨遇元夕,况值愁阴天。重阴障佳月,微雨杂瘴烟。孤城欲黄昏,里巷已萧然。荒祠鼓坎坎,老巫舞蹁躚。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异城俗尚鬼,殊形耳垂肩。邦人素敬畏,香灯竞骈阗。使君招我饮,老病不得前。有如伏枥马,硉兀难加鞭。遥知琼台上,万炬照绮筵。幽人正愁绝,跏趺坐深禅。雾霭埋群山,不礙孤月圆。茅庵一灯留,照我独不眠。夜阑香篆销,息息火自传。何当访羽客,同上罗浮巅。(注15)

孤寂中居儋的李光在元宵节接到友人信件,得知琼州府要“万炬照绮筵”,更感愁绝。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微雨杂瘴烟”、“里巷已萧然”、“茅庵一灯留,照我独不眠。”而城中敬畏神鬼的百姓正在迎神赛社(会),祠庙中“香灯竞骈阗”,街巷“老巫舞蹁躚”;神附体的人“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

此诗描写的迎神赛社(会)大多与内地的一致,唯有“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这一句,在描写内地迎神赛社(会)的历代诗词中尚未见到,而这句与今天海南军坡的穿杖场面极为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海南已形成仪式性的迎神赛社(会),并具有地方特点——穿杖,这种特点一直传承到今天。

元岭海廉访司照磨范梈有《高山毗耶神祷雨有应记》一文,述毗耶神之来历及显灵诸事,其铭曰:“……天造石室,有神居中。灵妙变化,机神感通。英物呵护,三边 息烽。阳沴而和,十雨五风。民受乃赐,报彰神功。岁有常祀,爆牲致恭。……”(注16)高山毗耶神坛延佑年间立碑纪功,至正年间封为显应侯,入祀典。虽然“岁有常祀”,但其性质与民间迎神赛社(会)活动仍有不同。

四、明代海南先贤诗文中的“神道”环境

从明代开始,海南出现一批由学入仕的文人与官员,这些先贤遵循着儒家治学安邦的理想,他们的诗文中极少涉及“怪力乱神”的民间信仰活动。但历代统治者以神道立教,明代也如此。《明史》礼四“诸神祠”载:“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祗。名山大川、圣帝名王、忠烈臣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命有司岁时致祭。二年又诏天下神祗,常有功德于民,事迹昭著者,虽不致祭,禁人毁撤祠宇。”(注17)尤其明中期以后,朝廷对民间神祠疏于管理,各地方祠庙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海南也不例外,据《正德琼台志》载,明代所建祀典内外的祠庙神坛远远多于宋元所建。

因此,从海南先贤们的诗文中还是能看到当时海南的“神道”环境。如成化年间任左、右佥都御史的邢宥,老年归乡时所作诗《安乐乡长寿歌》有句:“日落春山社散时,少年醉卧老扶归。”(注18)迎神赛社(会)到天黑才结束,少年酩酊大醉,由老人扶伴回家。明代海南著名文人王佐《鸡肋集》卷五《三圣堂记》载:“琼之西九十里濒海澄迈南楚都那托村有三圣堂。所谓三圣,未究其何神。……水旱火伤,有祷即应。……”(注19)是否有求必应,是民间为神灵建祠修庙的前提,而神灵的来历并不重要。又《鸡肋集》卷八《鬼物辨》载:“辩鬼物何辨?琼俗所谓北天佛也。盖国初海上有炼形者,自焚其身,土人肖像事之,有‘东天’、‘南天’、‘北天’之号,俱谓之佛。北天旧有木像,在临高居洋山庵中。成化初,适有神物来凭其像,事甚奇异。吾友王聪子达始事之虔,每欲神降,即置像竹舆中,令二人手舁,以扳布灰。神至,用舆脚书诗辞,甚有声响。……其诸阴阳术数书皆能通之,与专门术士无异。乡之人士好事者爱其诗词,亦争肖像事之。未期年,建遍阖郡,……”(注20)琼俗将神鬼冠以“佛”号,但又具有道士阴阳术数的本事,人们争相为神灵造像并崇拜之,不到一年神灵造像遍及全郡。明代海南大儒之一的钟芳,在其《钟筠溪集》卷九《琼州府城隍庙碑》中言:“若城隍则浚筑所为物焉耳矣,顾崇之者何?盖阴阳至灵之气,无往弗贯,人心所注而神在焉。”(注21)明初,城隍神被纳入祀典,成为对应各级官府的冥界统治者,是直接管理一方百姓的神。碑文中钟芳站在官府立场上,把城隍神说成无所不在的阴阳至灵之气,统辖着百姓的人心。正德甲戊进士、官至按察使的林士元在其《北泉草堂遗稿》中有《员山里记》一文,记述了今定安县境内的员山里依山、旁湖、望江、涌泉,物产丰富,“岭下有水田数十顷”、“狐兔鹧鸪麋鹿野雉之属,未尝不有,故一时刍荛苫盖畜牧祭祀之用,多取给于此。”并记录了该里之俗为:“岁时伏腊,祈报登科。”(注22)《海南省志.文化志》载:琼山龙塘镇仁庄村有丘文庄公所撰《祭抱元境神碑》,记述丘濬祭祀抱元境神,祈求退洪水、保农田。(注23)该碑《广东碑刻集》未录,《民国琼山县志》亦未录,应是近年所发现。(注24)一代大儒竟也祈求神灵退水护田,可见神在儒门官宦人心中的地位。

此外,外地任职致仕回乡的琼籍官员、外地籍任职琼州府的官员,也常常受邀撰写祠庙碑文,文中亦颇具“神道”精神。如曾任广西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的李珊,为琼山郡城撰写的《重建东岳庙记》中引张公诩言:“庙宇之不治,迨守土者之责。国家之礼,天地百神不失其常,惠天之人不失其和,神既不妥,人胡以宁?”(注25)将神庙的地位与国家礼治、守土责任相提并论。任琼州府推官的湖广人洪之杰撰《重饬天妃庙田铺碑记》云:“厥地庙祀天妃,岁时崇礼,凡鼓楫扬帆乘潮 而顺渡者,莫不肃容起敬。盖俨然海天巍柱,为神称赫赫焉。”(注26)渡海往来琼州之官员,北宋始祀伏波将军以祈平安;南宋时,受赐封的妈祖其信仰传播至海南,官宦商民渡海多祷天妃(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上表言其灵异,遂进封天后)。任广东按察司副史的江西丰城人涂棐撰《重建灵山祠记》言:“琼州以神为有功于民言,乃得正今号曰灵山之神,……惟夫天下名山,卒能兴云致雨,而利济民物,然亦莫不有神以尸之。”(注27)天下利民济物的山必隐有其神,灵山便如此,其神有功于琼州百姓。另有有琼州知府湖广罗田人程莹、同知广西陆川杨启等外地籍官员撰文,海南籍致仕官员唐舟、周绍廉篆额、书丹的碑记《重修天妃庙记》,均为赞颂神灵之辞,不赘言。(注28)

上述诗文碑刻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场面,但乡野有民间神,府厢具城隍神,祭祀祈报于图里,祷神献奉逢伏腊。官宦文人、商人百姓均离不开 神的指引与护佑,那是什么样的“神道”环境啊!

五、王弘诲诗文中的军坡

王弘诲是明代海南先贤中名气较大的一位,《咸丰文昌县志》载其所写《祭铜鼓山灵文》,言:“而神又聪明正直,屹然镇之,宜其孕灵毓异。时能兴云雨而振起文人,如世所称嵩岳降神、尼山毓圣,非虚语也。”(注29)屹然矗立的铜鼓山神聪明正直,不仅能兴云雨,且钟灵毓秀,孕育出才人;如同尼山降孔子,嵩山生甫侯、申伯二位周朝贤臣。可见其对神的认识与其他先贤同出一辙。

由于其诗文中有军坡活动的记载,因此单列一节。

几年前曾遇《话说南建州》的作者、定安县龙河镇副镇长邓学贤先生,询问:历史文献有没有关于军坡的记载?最早是什么时候?这位地方民俗学者显然已查阅不少资料,肯定地说:所有文献包括地方志均无记载,只有王弘诲的诗文中有载; 并推荐阅读《话说南建州》,之后便一目了然。该书引王弘诲《天池草》记载祭祀冼夫人的场面,并对军坡的性质、特征、形式、过程、时间、境域、功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查王弘诲《天池草》卷九,确有碑文记载祭祀冼夫人的场面。

《新建谯国诚敬夫人庙碑》:“每令届期,即云集飚附,若三军之奉主帅,曾无敢有越厥志者。……且系以诗曰:……年年诞节启仲奉,考钟伐鼓声渊阗。军魔俨从开府日,杀气直扫蛮荒尘。高阁飞甍新启宇,百灵拥扈神戾止。岁时伏腊走群氓,祝禧报赛歌且舞。羽衣绛节来云房,即之若无视洋洋。奉帝威令俾勿爽,鲸鲵戮死魑魅藏。……”(注30)

其场面与今天军坡一样:庙祀、抬神、装军巡游、降神、鼓乐、歌舞……。除了装军巡游,其它内容与内地的迎神赛社(会)也一样。民间迎神赛社(会)不同于一般祠庙祭祀的烧香、上贡、礼拜,还要有游神,游神队伍有仪仗、鼓乐、歌舞、民间伎艺、杂技表演甚至还会有方术、巫术的呈现;重要的是大部分地方迎神赛社(会)中的神不止一个,根据赛社(会)区域的大小,可能是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神。

可以推断,到了明代中后期,海南的民间迎神赛社(会)即军坡,已经形成一套较完整、规范的仪式,这个仪式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军”的体现。由于各区域境峒所崇拜的神不同,“军”的体现有些地方是装军巡游,如冼夫人崇拜地区是依照军队出征仪式进行装军巡游;而在大多数地区则体现在军人勇武精神与方术巫术结合的穿杖、过火山等行为中。体现“军”的活动与行为,是海南军坡与内地民间迎神赛社(会)最显著的区分。

六、清代海南先贤诗文中的“神道”环境 清代海南先贤对儒家“道统”并没有严格的坚守,其诗文中已然关涉到民间神祗。如王弘诲曾孙王懋曾的诗文集《松溪小草》中所收《重修庙宇题名记》一文,言:“治民事神,其道恒相需而不缺也。那危镇原有南天火雷娘娘庙宇,阅久剥落。虽岁腊牵牲献醴,祷祀缤纷,然榱桷倾圮,雨矢风轮,斜飞迅卷,神之怨恫实甚。……”(注31)南天火雷娘娘应该是民间神祗,而儒门之士能为民间神庙题记在明代的先贤中不曾见到。受赐六品官衔的王承烈《扬斋集》收《拟王赞襄琼南人物风俗对》有句:“春逐疫而行傩,夏和水而浴佛。冥衣焚去,为赈孤魂;灵丹祈来,皆名辟瘟。”又有《孝贻祠堂纪》言:“南人信神,始祈终报,必筑祠以祀之,惟恐其不至。”(注32)所言实为当时海南民间习俗的缩影。

如果说道光甲辰进士林燕典为文昌东郊墟关帝庙重修题记尚不涉及“怪力乱神”,(注33)但其另一文《琼山仓一图兴贤社宾兴序》言:“图旧有冼夫人庙……相传前明丘文庄公过此默祷于神,迨公显贵,大而新之。图人岁时祈报,以行乡约,故至今益盛。”(注34)文中见出海南大儒丘濬的显贵与笃信先贤神冼夫人相关,有使文庄公失儒门风范之嫌。王承烈长子道光年间拔贡王廷傅《海南竹枝词十二首》有句:“鸣钲击鼓日喧阗,听说田家赛社神。何事村翁忙太甚,羔羊朋酒乐豳民。”(注35)显然是记录迎神赛社(会)之事。王廷傅之子增贡王沂暄《海门竹枝词三十首》之十二:“海南神显羡真君,最是潮行祷真殷。袋裹炉灰身上带,舟人每日把香焚。”之二十:“海渡神祈圣母多,人人喜愿拜娘婆。低头默祷无他语,惟欲天清海不波。”(注36)所咏为渔民与渡海人的海神信仰行为,句中所称“圣母”、“娘婆”应是妈祖。

清代外地任职致仕回乡的琼籍官员、外地籍任职琼州府的官员也承前朝传统,为祠庙题碑记。康熙四十八年任文昌县知县的旗人马日炳,撰有《创建龙王庙碑记》、《玉阳山神坛记》,《创建龙王庙碑记》言:“余惟神与风、雷、雨相呼吸,实司民命。…..乃买田五丘,以为香火之资,蓄其赢余,以供递年迎神办会并祈祷所需礼物。”(注37)神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是相通的,是关乎百姓的生计和命运的。康熙四十四年按察史司奉天人黄国材撰写的《重修灵山祠记》言:“盖神之灵诚足以捍灾御患,……于以邀福于神,奠我黎庶,……咸庆年丰而荷神庥欤!”(注38)神能抵御天灾人祸,于是祈福于神,保佑黎民百姓,在神的荫护下获得丰收。进士谢宝于《南天闪电水尾火雷夫人庙碑》一文中言: “实理者,在诚不可掩,有声有光,其光其诚也,即其神也。先儒有诚精,故明神应,故妙之解,今观火雷夫人而益信。”(注39)雷声闪电,就是人心的致诚使神发出的;先辈祷神之心颇诚,因此能得到神的响应,这就是其中的奥妙,今天闻见火雷夫人的神迹,更加相信了这个道理。康熙十九年任文昌县知县的浙江人何斌,在其撰写的《重修城隍庙碑记》中言:“城隍之神庇佑兹土,以无灾害,乃享其祀,而无忝一也。……上下休和,神人共协之怀,若有所不容,已而今得以告无憾也。神式鉴之,庶其无怨无恫欤。”(注40)城隍神保佑着这块土地没有灾害,因此享受着百姓的祭祀,没有辱没城隍神的名声。神与人的共同努力,使管辖之地官民融洽,如果我和士民做的还不能让您满意,那是能力、条件所致,今天告诉您我们就不遗憾了,城隍神明鉴,不要怨恨更不要恫吓我们。

从上述诗文碑记中可以见出,清代官员、文人、百姓对祀典内外的各种神的憬仰与膜拜是非常虔诚的。因此清代海南的“神道”环境仍然是宽松的,迎神赛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发展与传承。

七、云茂琦文章中的军坡

文昌人云茂琦曾师从探花张岳崧,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兵部郎中等职,道光二 十四年乞养回乡,翌年主讲琼台书院,五年后便病逝,年仅58岁。

云茂琦是清代先贤中少有的极端无神论者,其文章对“怪力乱神”的批判十分严苛,由此也可见当时海南炽盛的“神道”环境。《除邪编跋》言:“今天下妖庙日盛矣,左道日炽矣。高者玩心二氏,卑者趋避为心,侈谈神怪,然犹有神之名号也。吾琼乃大开名目,大帝圣母,封自道士师巫。”(注41)文中妖庙即淫祠,左道即非圣人之道、儒门之道。他继而批评:地位高的人崇佛信道,百姓为避灾祸,笃信神怪,并冠以名号。他忧心忡忡地讲:海南神怪更是名号繁多,都是民间道士、巫师所封。其《致从弟以聘书》言:“琼俗甚溺于风水时日之说,此圣经贤传所不言,先贤名儒所深斥,……”(注42)《初任须知》言: “境内如有荒诞大不经之淫祠,众所蛊惑者,即为毁去。……城内外有非祀典之庙,相其地势可以更改,则或为义学,或为书院,或为普济院,皆化无用为有用。”(注43)

云茂琦对鬼神论的批判态度和坚决破除陋俗的行为得到张岳崧的支持,据《除邪编》序、跋中所述,《除邪编》乃记录云茂琦的二伯父云崇维(字道枢,号定岸)在乡几度烧毁神佛雕像之事,而序为张岳崧作,跋为云茂琦作,成唱和之势。此事陈徽言所著地理杂记《南越游记》中亦载: “嘉庆中,琼有诸生云道枢者,嫉里人惑于邪说,数以得失谂于众,冀迁其俗。众闻群咻之,反以为邪说,而莫之信。云乃先毁数像,众为惴惴,谓获罪于神,祸且不旋踵。久之,竟无恙。更为众毁其聚会最著者,久之,又无恙。于是,众憬然于妄诞相沿,知所供奉者不足以祸福,人相率尽毁之焉。”(注44)

云茂琦《除邪编跋》在批判琼人陋俗的同时,对军坡形态的叙述更加详细。文中言:“始特崇祀于家耳,继也敛金钱,创庙宇,备仪卫,野游谓出军,筮日曰军场,董事曰军首。男女杂沓,老稚奔波,卜昼卜夜,举国若狂。”(注45)家家参与 迎神,户户为赛会捐钱,有主办人,有庙祀,有神灵装军出游,有军坡赛场,人们不分昼夜,神欢人娱,举境(乡里)若狂,这不正是海南迎神赛社(会)——军坡的形象写照?

从张岳崧的《除邪编序》中也证实当时军坡的规模,其言:“琼俗惑邪说旧矣,僧宇佛观之外,雕木象神,名号纷纠。甚者骤会万人,喧阗阅月,岁为常。”(46)

《南越游记》亦言:“琼州土俗多淫祀,梵宇之外,木俑、土偶、雕塑者不可胜计,其神名号亦夥,迎神时,銮舆彩杖,炫耀道周。如上帝、天妃、邓天君、羊元帅等,动聚万众,男妇喧阗,举国若狂。每会各自为群,大乡于村中,月余始罢,耗材荒业,莫此为甚。”(注47)能达到上万人祭神活动,显然只有军坡;每年定期一次,为何喧闹一个多月,是一个区域中各境峒军坡日期的不同,前后延续超过一个月。

八、结语

无论是记录、批判、赞颂,无论是旁观者抑或参与者,我们从儒家士大夫的诗文中,寻找到海南民间迎神赛社(会)萌生、形成、传承的脉络。

为何大部分传统儒家士大夫并未完全摈弃民间信仰?“传统儒家所主导的社会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要消灭部分民间信仰,但更主要的是要借助民间诸神的象征空间,将其意义铭刻于民间传统之中,从而实现控制与改造民间信仰的目的。”(注48)这的确是学界研究民间信仰时需要思考的。

2013年12月15日初稿 2014年2月19日定稿

释: 注1:[宋]高承撰:《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9页。注2:《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5页。

注3:见[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M],中华书局,1963年版;“长秋寺”条:第52—53页;“昭仪尼寺”条:第59—60页;“景明寺”条:第114—115页。

注4:[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八<凉州郊外游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全唐诗》卷343韩愈《游城南十六首·赛神》,第3850页;《全唐诗》卷298王建《赛神曲》,第3377页;《全唐诗》卷436白居易《春村》,第4841页;《全唐诗》卷396、398元稹《赛神》二首,第4453页、第4465页;《全唐诗》卷359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第4057页;《全唐诗》卷382张籍《江村行》,第4291页;《全唐诗》卷577温庭筠《烧歌》,第670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5:见注1中王维、温庭筠、王建诗。

注6: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一册,第316页、第591页,第四册,第2284页。

注7: [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卷16,第1282—1283页、卷29,第1975页、卷48,第2891页。

注8:[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7页。[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八日祠山圣诞)、卷十九(社会),《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4页,第299—300页。[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社会),《东 13 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77页。

注9:见[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南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1—179页。

注10:[清]王文诰 辑注《苏轼诗集》卷41,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57页。注11:[清]王文诰 辑注《苏轼诗集》卷4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23页。注12:见诸下列文献:

一、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礼记.祭法》第1304页、第1295页,《礼记.郊特牲》第788页。

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司巫》第687页,《女巫》第691页。

三、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出版社,1997年版,第六章“两汉民间信仰与神祗崇拜”,第332—372页。

四、储小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民间巫术、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民间神祗崇拜,西北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五、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第158页。

六、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三章祠赛社会、第四章 祈雨与宋代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七、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第162页。

八、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250页。

13、注14:[宋]李光:《庄简集》卷十六,《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集部七七集,沈阳出版社影印本,第3567—3568页

注15:[宋]李光:《庄简集》卷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集部七七集,沈阳出版社影印本,第3401页。

注16:[元]范梈:《高山毗耶神祷雨有应记》,载《光绪临高县志》卷十九艺文类,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450—452页。

注17:《明史》礼四.吉礼四.诸神祠,《二十四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06页。

注18:[明]邢宥:《湄丘集》,《湄丘集等六种》,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注19:[明]王佐:《鸡肋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注20:[明]王佐:《鸡肋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205页。注21:[明]钟芳:《钟筠溪集》,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注22:[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北泉草堂遗稿等七种》,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注23: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文化志》,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第523页。注24:

一、见谭棣华等编著:《广东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海南地区,琼山县,第909—913页。

二、见《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卷

14、卷

15、卷16,第741—911页。

注25:《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卷15,第808——809页。

注26:《康熙琼山县志》[康熙四十七年本],《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卷10,第352页。

注27:《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卷14,第789——790页。

注28:见《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卷14,第768—770页。

注29:《咸丰文昌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卷15,第669页。

注30:[明]王弘诲:《天池草》,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242页。注31:[清]王懋曾:《松溪小草》,《北泉草堂遗稿等七种》,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注32:[清]王承烈:《扬斋集》,《北泉草堂遗稿等七种》,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80页。注

33、注34: [清]林燕典:《志亲堂集》,《北泉草堂遗稿等七种》,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第345页。丘濬祷冼庙事,县志亦载。

注35:[民国]王国宪编:《琼台耆旧诗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注36:[民国]王国宪编:《琼台耆旧诗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7—388页。

注37:《咸丰文昌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卷14,第648——649页。

注38:《康熙琼山县志》[康熙四十七年本],《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卷11,第361页。

注39:《民国文昌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卷9,第910页。

注40:《咸丰文昌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卷14,第642—643页。

注41:[清]云茂琦:《阐道堂遗稿》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6页。

注42:[清]云茂琦:《阐道堂遗稿》卷十,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注43:[清]云茂琦:《阐道堂遗稿》卷十一,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注44:[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卷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注45:[清]云茂琦:《阐道堂遗稿》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注46:[清]张岳崧:《筠心堂集》文集卷五,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 页。

注47:[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卷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注48:徐志伟:《一种“他者化”的话语建构与制度实践》,载《学术月刊》,2009年7月,第41卷,7月号,第133页。

第二篇:边坡治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概述

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在工程活动中涉及边坡工程问题,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工程地质工作者已对边坡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通过理论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来的开展,人类已认识到:边坡诞生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必须顾及到边坡的环境效应,并且把人类的发展置于环境之中,因而相继开展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边坡作为地质工程的分支之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边坡一般是指具有倾斜坡面的土体或岩体。边坡处治,首先要进行稳定性分析,然后根据稳定性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边坡稳定分析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工程中广为应用的是传统的极限平衡理论。近几年,基于不同的力学模型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数值分析计算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

由于坡表面倾斜,在坡体本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整个坡体有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的趋势,同时,由于坡体土(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人为的工程措施,它会产生阻止坡体下滑的抵抗力。一般来说,如果边坡土(岩)体内部某一个面上的滑动力超过了土(岩)体抵抗滑动的能力,边坡将产生滑动,即失去稳定;如果滑动力小于抵抗力,则认为边坡是稳定的。

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包括组成边坡的地貌特征、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岩体初始应力等。外部因素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岩体风化程度、工程荷载条件及人为因素。内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部因素起诱发破坏作用。

三.边坡稳定分析与评价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边坡工程,且规模越来越大,其重要程度也越高,有时会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并且人们更注重由于边坡失稳造成的地质灾害,故边坡稳定性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目的,一是对与工程有关的天然边坡稳定性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二是要为合理地设计人工边坡和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边坡的稳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简单归纳起来有: 边坡体自身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的形状和尺寸、边坡的工作条件、边坡的加固措施等.边坡稳定分析的方法比较多,但总的说来可分为两大类,即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方法中的代表是工程地质类比法,而定量分析方法中得代表是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的条分法和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

条分法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由瑞典人彼得森在1916年提出,20世纪30~40年代经过费伦纽斯和泰勒等人的不断改进,直至l954年简布提出了普遍条分法的基本原理,l955年毕肖普明确了土坡稳定安全系数,使该方法在目前的工程界成为普遍采用的方法。

四.边坡病害的防治

边坡病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辅以治理的原则,在线路选定前要做到准确勘查所经路线的岩土性质及其他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不仅为后面的设计施工提供准确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而且避免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1.边坡病害的防治原则

(1)坚持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依据。重视滑坡定性评价,辅以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一定要满足定性评价。

(2)安全性:根据防治对象的重要程度,设计使用年限。根据地震条件、地下水条件合理地拟定滑坡推力计算的安全系数。

(3)技术经济合理性:充分利用一切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加强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做到工程措施、技术、经济合理性。

(4)实施的可能性:充分考虑施工过程和顺序,以保证滑体逐步趋于稳定,并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5)重视社会人文因素:制订工程措施和施工顺序时,应注意协调施工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尽量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6)重视环保绿化。(7)对于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可以绕避时应尽量绕避。当绕避有困难或在经济上显著不合理时,应视滑坡规模、公路与滑坡的相互影响程度、防治与治理费用等条件,设计几种方案比选。

(8)对于可能突然发生急剧变形的滑坡,应采取迅速有效的工程措施;对于滑坡缓慢的大型滑坡,应全面规划和整治,仔细观察每期工程的效果,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于施工及运营中产生的大型滑坡,应慎重做出绕避、治理方案或局部改移与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等,经全面综合比较后决定取舍,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其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

(9)对于性质简单的中小型滑坡,一般情况下可进行整治,路线不必绕避。但应注意调整路线平、纵面位置,以求整治简单、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

(10)路线通过滑坡的位置,一般滑坡上缘或下缘比滑坡中部好。滑坡下缘的路基易设成路堤形式,以减轻滑体自重;对于窄长而陡峭的滑坡,可用旱桥通过。

(11)整治滑坡之前,一般应先做好临时排水系统,以减缓滑坡的发展,然后针对引起滑坡滑动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12)滑坡整治工程宜在旱季进行,并注意施工方法和程序,避免引起滑坡的发展。

五.边坡的防治措施及防护技术

1、边坡的防治

1.防治原则

边坡的治理应根据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能性和必要性、工程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工程措施的社会环境特征与效应,并考虑工程的重要性及社会效应来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防治原则应以防为主,及时治理。2.防治措施

常用的防治措施可归纳如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①防止地表水入浸滑坡体。可采取填塞裂缝和消除地表积水洼地、用排水天沟截水或在滑坡体上设置不透水的排水明沟或暗沟,以及种植蒸腾量大的树木等措施。

②对地下水丰富的滑坡体可在滑体周界5m以外设截水沟和排水隧洞,或在滑体内设支撑盲沟和排水孔、排水廊道等。(2)改变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提高边坡的抗滑力、减小滑动力以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常用措施有:

①削坡及减重反压:对滑坡主滑段可采取开挖卸荷、降低坡高或在坡脚抗滑地段加荷反压等措施,这样有利于增加边坡的稳定性,但削坡一定要注意有利于降低边坡有效高度并保护抗力体。

②边坡加固:边坡加固的方法主要有修建支挡建筑物(如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护面、锚固及灌浆处理等。支护结构由于对山体的破坏较小,而且能有效地改善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故为目前用来加固滑坡的有效措施之一。

2、边坡工程防护技术

1.浆砌片石护坡

一般适用于易受水侵蚀的土质边坡、严重剥落的软质岩石边坡、强风化或较破碎岩石边坡、残坡积较厚而松散的边坡。

抹面和捶面是我国公路建设中常用的防护方法,材料均可就地采集,造价低廉,但强度不高,耐久性差,手工作业,费时费工,在一般等级公路上使用问题尚不显著,若在高速公路特别是边坡较高时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干砌片石或浆砌片石防护在不适于植物防护或者有大量开山石料可以利用的地段最为适合。砌石防护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坚固耐用、材料易得、施工工艺简单、防护效果好,因而在高速公路的边坡防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锚杆加固防护

对于失稳边坡和可能失稳边坡,我们须采用边坡加固技术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然后再考虑坡面防护工程。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锚杆防护、抗滑桩防护和挡土墙防护等。坡面为碎裂结构的硬岩、层状结构的不连续地层、坡面岩石与基岩分离有可能下滑的挖方边坡适用于锚杆防护。这种防护还特别适用于岩层倾角接近边坡坡角和有裂隙的厚层岩石。

另外,还有在一些土质边坡中常用的土钉墙,原理上与锚杆及抗滑桩相同,通过打人土钉,增加边坡土体的整体抗滑力,达到提高边坡稳定系数的目的。

3.支挡工程(1)抗滑挡土墙

抗滑挡土墙是整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抗滑挡土墙一般设置在滑坡前缘,挡土墙基础必须深埋于滑动面(带)以下的稳定地层中,以免随滑体被推走。抗滑挡土墙采用重力式,利用墙身重量来抗衡滑体,优点是取材容易、机械化要求不高、施工方便、见效快。

上述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应根据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实践证明,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处理效果更好。如常用的锚固与支挡联合,喷混凝土护面与锚固联合使用等。

第三篇:陕北---毛泽东诗词与文献

1、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2、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3、沁园春.雪

1935年底,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陕甘支队7000余人到达陕北与刘志丹、徐海东会师。蒋介石命张学良的东北军北上围剿,陕北红军在直罗镇大败东北军,击毙敌师长牛元峰,俘敌数千。为团结东北军,红军归还了俘获的人枪,与东北军达成了和平默契。

1936年2月,为巩固陕北根据地,解决䃼给困难。毛、彭率陕北红军东征,途径清涧,夜宿百姓白育才家的窑洞,土坑上一张小木桌,毛泽东彻夜不眠,俯案工作,夜降大雪,天亮大地一片银白,便在这张木桌上写下了“沁园春.雪”。目前,这张小木桌保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

当时的陕北红军不足二万,处在张、杨、马、闫、邓的重围之中,面对数十倍的强敌,高举抗日大旗,东渡黄河,鏖战三晋。如此逆境,却写出大气磅礴的千古诗篇,唯有毛泽东。

4、念奴娇.昆仑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念奴娇·昆仑》词语雄浑,气势磅礴。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而写成。既有现实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理想。

5、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红军抗日先遣队结束了长征,到达陕北保安的吴起镇。红军长征胜利后,蒋介石派5个骑兵团尾随而至。为了防止敌军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指挥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进行了“切尾巴”战斗。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取得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第一场胜仗。为此,毛泽东特作本诗赠予彭德怀,彭德怀受到诗后,将诗末两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还给毛泽东,题目后加。

6、临江仙.赠丁玲

1936年11月22日,在保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即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决定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前线。毛泽东为其作了这首词。不久,毛泽东在给陇东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附上了这首词,因丁玲同志一直在前线,未能读到。次年春,丁玲陪同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毛泽东抄录了这首词送给她。

毛泽东在这首质朴、清新、•畅达的诗中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体现了毛泽东对丁玲的欢迎、重视、信任和礼赞,同时也绝不限于这一位女作家,而是体现了毛泽东对所有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与鼓励。

7、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8、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民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轻敌思想,过于看重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以为抗战就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抗战爆发后,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比,在全国抗战的阵营中,有很多人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将会持久地进行,不会很快取得胜利,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人们对持久抗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基本上就是一种单纯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中国怎样去和日本侵略军进行持久战,怎样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等。很多人坚定地拥护抗战,拥护持久抗战,但是他们对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场战争的能力和发展规律,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来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

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9、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从毛泽东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应当说,这是对革命军队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要求,是对广大革命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为人民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被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10、反对党八股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它发表的大背景是延安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运动。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之所以搞整风运动,主要是因为王明的左右倾错误给中国共产党队伍带来的混乱没有肃清。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反对党八股》目的在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党八股或者洋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因为,主观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他们不肯作调查研究,不肯去学习群众语言,只是坐在屋里臆想和抄书,而党八股搞起来既方便,又能吓唬人、欺骗人。所以反对党八股实际上就是和党内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

11、论联合政府

《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总结了抗日战争八年的历史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国家学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两条不同抗战路线斗争的历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纲领和政策,进一步指明了新、旧民主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在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纲领时,毛泽东说明了废除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合政府的必要性与具体步骤。指出,为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的政策的中心环节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论述了发展工业与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之间的关系。还论述了发展文化教育和建设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性。指出为了建设新中国,需要有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提出了党的新的工作作风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认为这些作风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论联合政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重要时刻,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12、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的会议上的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报告总结了我党我军同国民党长期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在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下党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具体纲领和政策。

在军事方面,制定了人民解放军夺取胜利的十大军事原则,着重提出了“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原则,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等作战方针。

在政治方面,报告进一步阐明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基本政治纲领。

在经济方面,报告着重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党的建设方面,报告提出“必须整 编党的队伍”。解决党的成份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这个报告是党在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中国的整个时期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它为争取全国革命胜利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第四篇:诗词吟唱曲谱文献目录

诗词吟唱曲谱文献目录

诗词吟唱曲谱文献目录

作者:楚石

2010-08-15 16:54 星期日 晴

诗词曲在古代都可以被歌唱,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今天还能唱吗?很多人怀有疑问,这就涉及到古诗词曲乐谱的保存和整理现状。据我的调查,古诗词曲乐谱仍有相当的遗存,如果经过抢救和整理,应能满足我们研究之需,加上现代的音乐文学学者根据古调新创作,其数量也足够我们文学教育之用。我们抱着发展的眼光,一面保存整理,一面根据古腔古韵新创,就可以使古诗词继续传唱下去。

现存古诗词乐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古谱,二是前人传腔后人记谱,三是今人根据古韵新创曲谱。古谱中最著名的有

1《白石道人歌曲》,宋代姜夔的词曲谱集。共4卷,别集1卷。书中收有祀神曲《 越九歌 》 10首,词调令、慢、近、犯17首,琴曲《古怨》1首。

2《魏氏乐谱》。是逃亡日本的明代乐官所编辑的中国古代歌曲集。明末乐官魏之琰在甲申之变后东渡日本,定居长崎,将祖传中国古代歌曲教授给弟子,后由其四世孙魏浩从200余曲中选辑50余首刊印成书,取名《魏氏乐谱》。该书保存的歌曲,从诗经的《关雎》《伐檀》到汉代的《秋风辞》《长歌行》,风格较为古朴。

3《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这是一部戏曲音乐曲谱集。乾隆六年和硕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由乐工周祥钰、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朱廷镠、徐应龙等人搜集整理而成。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82卷,南北曲曲牌2094个,曲谱4466首。内容包括唐五代宋词、金元诸宫调、元代散曲、明朝散曲、南戏、北杂剧、明清崑腔等内容,其中唐宋词曲谱有数百首。

4《碎金词谱》。这是《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精选本,保存了大量的诗词曲谱资料。

5《纳书楹曲谱》。清代苏州叶堂编著,主要收录昆曲曲谱,但有一些元曲曲牌可供参考歌唱。

6《弦歌雅韵》(原名《琴歌》)。古琴名家王迪女士毕生研究琴歌,她从数十种古琴谱当中选择有曲有辞者近百首,汇编一册,其中大量是诗词作品,比如《关山月》《竹枝词》《渔歌调》。

7《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刘崇德译谱。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这些古代曲谱保存了古代歌曲的原貌,古腔古韵,原汁原味,虽然在译谱过程中难免讹误,但其价值仍然是无可估量的。

现代人因家传师授,从小吟诵古诗词曲,并致力于古诗词吟唱之研究,保留了大量曲谱,这些数量也颇不少。比较重要的有:

1《吟诵曲谱》,秦德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2《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秦德祥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古诗词文吟诵研究》,陈少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陈炳铮吟诵曲选》,陈炳铮著。油印本

5《中国古诗词吟诵曲谱》,茆家培、盘石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古诗文吟诵集粹》,王恩保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此书余未购得)

7《诗经吟诵与解说》,魏子云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版。

现代学者或音乐家新创作的诗词曲谱也颇不少:

1《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傅雪漪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国古代诗词歌曲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集》,林光旋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4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辛清华《诗词曲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6黄慰平《古诗词吟唱曲》,百家出版社1989年版。

7林光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8蔡肇祺,《谱李白诗怀李白》台湾中华民国意识科学研究所。(此书余未购得)

9《李白诗词吟诵曲选》,盘石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0《古韵新唱--古典诗词吟唱集》,许以正编曲,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11《古韵新声:潘丽珠吟诵教学》,台湾幼狮出版社2003年版。

12《诗经与楚辞音乐研究》,梁志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以上乐谱总计二十余种,曲目难以计数,大致在千首以上。另外还有大量港台吟唱谱有待整理发现。如何从这些古今乐谱中发现既富古韵,又有音乐美的作品,并把这些唱腔传承下去,可以说是古典诗词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五篇:交通运输效能文献综述剖析(最终版)

交通运输效能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运输效能是衡量运输系统运行状况及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是提高现代交通运输发展业的核心。国内研究总体上处于评价性研究,深度有所欠缺;而国外学者在运输效能计量模型、算例实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道路管理程序、智能交通系统、最优路径及综合运输体系四个方面;国外学者集中于多式联运、智能交通系统(ITS)及政府政策规划三个方面。国内外研究前沿的交叉点是综合运输即多式联运、智能交通系统(ITS),给日后深入研究交通运输效能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切入点。

关键字:运输效能;综合交通运输;智能交通系统;综述

Abstract:Transportation is a measur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 health indicator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it is the core of modern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dustry.In general,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port efficiency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stage of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lacking of depth;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made such as a transport efficiency evaluation econometric model and examples verification.About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ers in China focused on four aspects of road management program,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optimal path and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Foreign researchers focused on multi-modal transport,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and three aspects of government policy planning.The world's research focus is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 providing the scientific direction and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transport efficiency;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review 1.引言

“加快交通运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是交通运输部部长

[1]李盛霖在2010年2月26号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主题。现代交通运输业表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交通运输广泛采用新技术,实现基础设施和交通设备的现代化、智能化;二是随着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运输过程的统一化,各种运输方式朝着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效率高,成本低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首要目标,即对于交通运输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交通运输效能是指在一定的交通条件下所发挥的运输能力和效率,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运输目标。国外学者较早开展了运输效能相关研究,在其概念界定、评价、影响机理及政策制定等方面均有较为丰厚的成果积累。国内相关研究开展较晚,近几年在测度方法及各种运输方式等实证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政府的合理规划提出科学的理论支撑,优化社会发展的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等方面带来益处。

2.文献分析

国内刊发交通运输效能研究的刊物广泛,涉及地理类、旅游类、管理类、生态类、综合类等,但地理类、综合类为主流期刊。本文涉及的学术期刊中文类有《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综合运输》、《重庆交通大学学报》、《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7种期刊,外文类有《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3种期刊,以“交通运输效能”为关键词检索了以上10类期刊2010年--2015年期间的文献,合计145篇,其中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中文类文献为主,有130篇(表1)。中外文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共40余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智能交通系统、运输最优路径选择、综合运输方式等。

表1 文献来源分析

期刊名 经济地理

地理科学进展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数量 16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综合运输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5

3.国内研究内容

3.1.道路管理程序调控

道路的通行能力与运输效率不仅与道路硬件条件有关,还与道路管理程序软件条件息息相关。人为进行变速限制,分车道车型,专用线直达等管理程序上调整改善,从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时间成本,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道理管理程序调控方面具体研究较多的有:(1)道路交叉口动态变速

郭唐仪等人通过实地研究与VISIIM模拟,运用前后对比分析了交叉口设置基本路段限速和前进口及全段限速两种情形下的行程时间、延误时间、排队长度的差异,表明在交叉口

[2]前进口范围内设定较基本路段低的限速,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运输效率。李瑞敏通过分析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的多种模型与求解算法,采用线性规划与优化模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基于软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模型等,总结了典型交通仿真平台和信号控制优化软件对

[3]交通流的有效控制,但也表明仍存在计算复杂,效率低下等问题。何春光等人采用VIS-SIM软件对错位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协调主要车流、以错位交叉口中主要

[4]的T型交叉口相位设计为基础的相位方案能够减少平均延误时间,提高车辆通过效率。交通运输过程中城际之间往往耽误时间较少,但城市内部由于交叉路口及主干道信号灯、收费站等因素耽误较长时间,拉低了运输全程的平均效率。信号灯的动态控制设置得当确实会提高效率,但设置点或密度不当反而会降低交通运输效率。(2)专线专道运输

刘伟达等人针对专用线呈树枝状布置,直达车流非整列装车的情况,以车辆总停留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设计特定方案采用隐枚举算法直接在方案树上搜索最优方案,验证了提高

[5]运输效率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张小强等人应用电子商务的理论和技术,设计了适合电子商务环境下运作的铁路货运流程,通过对传统整车货运流程的分析,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对货

[6]运的三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有效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与服务质量。王晨云等人提出在新型快速运输系统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从运能、速度、制式和技术性能等方面出发,通过比较国内外常见的城市快速运输系统,总结了国内中小型城市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未来发展方[7]向。过秀成等人研究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可实行混合行驶和分车型分车道行驶等不同的运行方式,对比它们的交通流特性,表明分车型分车道行驶实际上是对车道进行差异化管理,[8]提高了运输车辆的通行能力。建立专线专道理论模式及算法模型能够显著提升运输效能,但具体实际可操作性难度较大,应根据实际道路情况及运输需求和方式采取合理的专线专道运输控制。

3.2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是依据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决策、发布过程,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建立的面向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智能型的交通控制、交通管理、交通决策系统。能够使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交通运输效率。(1)智能交通系统构建

龙琼等人提出一种基于分层递阶框架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策略,将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构建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解决相应的子问题。对于优化整合交通资源、实现

[9]交通实时管理,动态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封喜波提出智能交通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系统,更是一个有人参与的与社会和经济密切相关的系统,因此提出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特色智能交通系统,由八个服务领域构成,包括交通规划与管理、运营管理等[10]。丁革媛等人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实践研究中发现,仅依靠修建道路、扩大道路网络规模等传统方面来提高交通运输效能,很难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提出由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信息系统、车辆运营系统、公路管理系统等六个部分组成的[11]较为成熟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系统的组成部分没有确切的定义,大多数学者是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自己的观点,总结概括出智能交通的构建内容。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关系其研究方向,对如何提升交通运输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智能交通系统构建定义的确定是关键议题。(2)大数据支撑的智能交通系统

李敏等人认为尽管智能交通在现代交通矛盾中解决了众多问题,但也存在弊端如信息处理低效、交通流预测不准确等。所以提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加入云计算,并且在基于GPS

[12]短时交通流预测、交通信号控制等领域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实际运输过程的效率。张国伍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将物联网与之融合,提出利用智能交通和物联网的各种技术,有效集成的运用于综合运输体系中,使参与运输的人、车、路等要素形成一个协调的网络的架

[13]构和理念,并结合实际提出智能交通物联网建设方案。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提出智慧物流,包含智能运输、自动仓储、动态配送及智能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形成完备的智慧物流综合管控体系,给传统交通运输过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最大限度的提高效[14]能。陆化普等人从交通的基本概念、交通大数据带来的问题和大数据驱动的数学建模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交通大数据给智能交通系统带来的变革,讨论了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15]的体系框架。大数据技术使得人们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变化。21世纪是数据信息大发展的时代,数据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交通数据采集手段和处理方法的深度革新将引领智能交通系统的变革。大数据的发展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将大数据融入到智能交通系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3.3运输最优路径的研究

在既有的交通道路条件下,达到提升交通运输效能的目的,那么在复杂的运输网络中如何选择最优运输路径成为关键。国内许多学者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构建运输最优模型及相关算法的研究。(1)模型构建及分类

潘义勇等人剖析交通网络模型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网络拓扑结构G和路段的行程时间X,并且将交通网络模型分为三类:静态确定网络、动态确定网络及静态随机网络,在此基[16]础上融入算法进行建模。陈文强等人构建了运输网络中货物时间价值相关的最小运输费用模型,运输过程费用由运输客观费用和运输时间价值损失组成,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模型函数,[17]并通过实例证明此模型选出的最优路径运输效率较高。彭勇等人考虑真实路网车辆行驶速度随时间、路段不同而变化的特点,研究了一类单车多任务运输路径优化问题。建立了优化目标为运输时间最短的基于实时路网的单车多任务配送模型,并用相关算法进行了实时验证[18]。最优路径模型的建立,理论上的确可以减少运输时间成本,提高运输效能。但往往在实际道路网的实践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影响模型的理想状态。所以相关模型建立的前提应该将现实中运输过程中的相关干扰因素尽可能的纳入考虑的范畴。(2)算法的研究

段宗涛等人搜索符合出行需要的K最短路径算法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已有算法仅能搜索出单条满足最短及K最短路径的问题。根据Warddrop第二原则及路段阻抗函数理论,分析了路径集合搜索方法对优化交通运输的必要性,并定义了城市交通网络中K最短路径集合的概念及选择条件,从而提出一种面向城市交通网络的具有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K最短路径集[19]合搜索算法。周竹萍等人针对交通运输中最优路径搜索问题,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的新的求解方法。首先从剖析最优路径问题的求解要求出发,探讨蚁群求解算法的优势,由于其并行性、正反馈、协作性等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最优解。然后根据交通网路的特征,在基本蚁群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信息限定规则,采用平滑机制进行拒不更新,改进了全局更新模型等,是该算法能满足交通系统最优路径的求解要求,降低了路径选择的复杂性,最后[20]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殷超提出基于Dijkstra算法的最短路径搜索改进方法,通过设置高效的优先目标搜索区域,减少大量无意义运算,达到高效搜索效率的目的。以山东省淄博市道路图为实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分别以两点距离系数和拥堵系数作为权值进行系统仿真,得出了基于不同权值的最短路径求解结果,并对算法改进前后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改进Dijkstra算法实际运行时间均值仅占Dijkstra算法运行时间均值的[21]23%以下。对于最短路径算法的研究,能够精确算出实际复杂的道路网具体运输时间,进而科学选择合理的道路进行运输,减少不必要的延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但即使算法及模型构建的非常理想,投入到实际交通运输过程中仍然会产生偏差,所以精确的算法更应贴合具体运输道路而设计。

3.4综合交通运输方式

综合运输是指包括公路、铁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交通运输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无论是道路、机场、码头等硬件设施的修建,还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善,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起点较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解决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问题迫在眉睫。(1)多种运输方式衔接

李国全等人认为建立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运输系统要考虑一些基础要素,如货物特点、运输网的通道条件等。货物特点决定了相关潜在需求和不同交通方式组合形成多式一体化运输的可能性,而运输网的道路条件要求各种运输方式改进相应的运输设备及服务。讨论了形

[22]成公铁货物一体化运输系统的可能性及相关问题。贾鹏等人以空港为对象,同时考虑空港与陆路集输运输系统的衔接,考虑到空港节点与道路节点不同,是空域与陆域交通的界面,衔接两种不同性质的交通运输网络,利用GIS建立空港的陆域运输设施网络,根据航次信息

[23]构建空港的航空时空服务网络,最后计算两者之间的可达性。刘武君等人以上海机场与高速磁悬浮、高速铁路的建设为契机,提出空铁联运的设想。认为实现空铁联运需要从设施设备、运营技术、运营管理、运营机制等一系列环节的共同创建,实现空铁联运将大幅度减少

[24]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延误。张滨等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效衔接的交通运输方式------海陆联运的建设和发展。分析了我国海陆联运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港口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落后、海陆运输衔接困难、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等。提出要向现代化港口转型,完善海陆交通网,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在海[25]陆联运中的作用等对策。樊桦等人认为我国空铁联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成熟的空铁联运模式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综合交通格局的发展变化,应从国家层面重视铁路与民航合理分工与合作问题,加强高铁与枢纽机场的无缝衔接,提高空

[26]铁联运的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综合运输体统建立的核心问题即在于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公路、铁路、民航等运输方式各自适合的运输距离、货物特征等都不同,将几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集中进行分工合作,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从而提高运输效能。但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例如国家相关道路规划政策,公路、铁路、民航等技术及服务方面的高标准等。(2)综合运输体系评价

曹小曙等人以中国31个省为研究单元,采用DEA模型对1988--2011年中国省域综合运输效率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省域综合运输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从分解效率来看,中国省域综合运输技术水平较低,规模效率普

[27]遍较高,技术效率成为提高综合运输效率的主要途径。王伟提出综合运输体系的本质是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具有“合理分工、综合利用、一体服务”等三大特征和优势。提出了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任务,即调整优化综合运输结构、推进交通资源综合利

[28]用、提升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左大杰等人从综合运输体系的定义、优化思路、研究方法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阐述,评论了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综合运输结构优化,根据数学模型,采用路网布局法、运输负荷法、国际比较法,确定

[29]综合运输系统各运输方式分担量及合理的线网规模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关于综合运输体系研究,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适合的运输量及距离,集合每种运输方式的优势进而组合,达到提高交通运输效能的目的,目前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部分,真正付诸实践的较少,实际应用较弱。

4.国外研究内容

4.1多式联运

关于多式联运的概念,不同时期的学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但大多数有着共同的认识,即多式联运必须由两种及以上的运输方式联合构成。具体观点如下(表2):

表2 多式联运的不同观点

研究者及时间 Min(1991)

Spasovic and Morlok(1993)

主要观点

用不同的运输方式把产品从始发地运送到终点,这样的运输方式包括: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等。通过公路运输把集装箱或拖车运到铁路上,通过铁路完成长途货运,然后再用公路运输把货物运送到收货人手中。

Evers(1994)D’ Este(1995)Slack(1996)Nierat(1997)

Nozick and Morlok(1997)TRB(1998)

在同一个运输过程中的铁路和公路联合对集装箱或拖车完成的运输活动。

一个包括技术、法律、商务和管理的框架,此框架用于实现基于一种以上运输方式的门到门运输。把单位化负载(集装箱、拖车)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

联合铁路和公路运输服务来完成门到门的运输服务。

先用铁路完成对装卸了集装箱的卡车的运输,然后再用卡车把货物运送到各个终点。

用铁路和公路实现集装箱的陆地运输,用航运和驳船实现集装箱的海上运输。另大宗商品的空陆运输

也被认为是多式联运。

Ludvigsen(1999)

把运输的货物装载在同一个运输单元中,用若干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在转运的过程中不需要处理货物。

Van Schijndel and Dinwoodie(2000)Jones et al.(2000)

Southworth and Peterson(2000)

在同一算费率下,实现货物从托运人到收货人的运输。

在同一个行程中,用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来实现无缝的客货运输。

用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实现客货从出发地道目的地的运输,在所用到的方式中,任意两个方式互相衔接。

Tsamboulas and Kapros(2000)Newman and Yano(2000)Taylor and Jackson(2000)

用同一个运输车辆或单元,多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在中转的过程中不需要处理货物。轮船、卡车和铁路的联合货运。

统筹卡车、铁路、远洋等运输方式完成集装箱或拖车的货运。

资料来源:Y.M.Bontekoning, C.Macharis, J.J.Trip.Is a new applie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ield emerging---A review of intermodal rail-truck freight transport literature, 2004 多种多式联运定义的本质即交通运输过程中,采用两种及以上交通运输方式。在此本质下,国外较多学者展开了对多式联运模型的研究。Monios等人通过研究弗吉尼亚州中心区域多式联运走廊发展过程,提出多式联运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为周边地区如西弗

[30]吉尼亚州通过升级现有分支线到双栈能力,建设新的联运码头。William H.K.Lam等人研究在密集和拥挤的市区,多式联运往往具有不同和随机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性的用户均衡交通分配模型下,需求不确定的多式联运网络。并通过一个算例实证了该模型多式[31-32]联运提高了运输效率。Wenzhuan ZHANG等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用户在交通网络的[33]效率损失,建立不等式(VI)模型来描述这种混合交通,最后通过算例来验证其结果。国外学者对于多式联运研究,首先从其定义本质出发,然后通过算法模型的建立,最终通过算例来验证,具有严谨的逻辑性。

4.2智能交通系统

Umar Farooq等人认为目前智能交通系统(ITS)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做了重大的贡献,通过定量建立模型(IO)分析智能交通系统对密歇根州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对其社会经[34]济产生的巨大收益。Tao Feng 等人提出多目标优化模型,拟权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网络建设之间的权衡,提出在编辑器中讨论包括在相关技术,如车辆自动识别(AVI)和可变

[35-36]限速(VSL)控制这个特殊的问题,出现了管理智能交通系统(ITS)。麻省理工大学开展的CarTel项目就是一个旨在基于机会通信建立延迟容忍的移动感知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发送、分析以及可视化由底层移动用户采集感知的数据,该系统基建的网络可以称为[37-39]Cabernet。在美、日、欧等ITS建设比较先进的国家,ITS的发展正处于产业化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阶段,政府制定了不同层次发展战略规划并投入大量资金,我国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开始阶段,仍需要大量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国交通运输的实况进行深入研究。

4.3政府规划及政策

Saleem等人认为良好的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的城市交通运输成功的城市规划最高目标之一,苏格兰政府的支持下,爱丁堡市议会(CEC)已经开始建设一个电网络通过提供使用

[40]电车和公共汽车综合运输解决方案,以满足苏格兰首府的未来需求。Maria Lindholm等人认为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下,需要新的交通运输的[41]管理模式。目的是帮助奠定基础,制定战略,以克服可持续交通运输面临的挑战。Carey

[42]Curtis强调规划政策的目标是需要提供方便的交通运输,提高多式联运模式的实践。国外学者将交通运输效能的研究与社会交通公平等联系,政府有高度的重视且投入大量资金,制定相关政策规划进行引导,企业与政府协调合作,有利于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交通运输效能的发展。

5.述评与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对于交通运输效能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从交通运输地理学视角对运输效能的研究较少。国外学者在运输效能的计量模型、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均较为成熟,但模型主要针对单一交通运输方式;而国内学者相对集中于主观性较强的综合指标评价,精准的计量数学分析模型有待进一步加强。正因如此,国外学者从所有制、运输规模、经营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对运输效能的应先因素和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而国内学者由于研究方法在计量分析方面的不足,深度略有欠缺。

从国内外研究内容上看,其中综合运输体系即多式联运、智能交通系统是国内外研究前沿的交叉点。多式联运即在已有的道路网条件下,不改变硬件设施如何提高运输效能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在大数据发展势头迅猛的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ITS)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方面快速、高效,能够给交通运输提供实时信息,在运输过程中给予最优方案,以提高运输效能。因此,对交通运输效能的深入研究可将这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赵光辉,田仪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29-34.[2]程飞,郭唐仪,白泉.信号交叉口进出口段限速标志对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5,02:80-84.[3]李瑞敏.过饱和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3,06:119-126.[4]何春光,刘小勇,孙亮,王小艳.城市道路错位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1224-1227.[5]刘伟达,陈崇双,王慈光.树枝形专用线直达车流取送问题优化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2,04:89-93+115.[6]张小强,胡芳捷.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整车货运业务的流程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3,03:24-30.[7]王晨云,丛聪,陈城辉.新型快速运输系统比较研究及应用展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594-598.[8]段力,过秀成,姚崇富,余俊.不同运行方式下高速公路交通流特征对比[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4,04:49-53.[9]龙琼,张蕾,周昭明.基于分层递阶框架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建[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4,03:12-17.[10]封喜波.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构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11:98-99.[11]丁革媛,李振江,郑宏云.智慧城市中的智能交通系统构建[J].微型机与应用,2013,24:1-3.[12]向师仲,李建海,李敏,李学军,康志华.云计算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5,02:45-49.[13]张国伍.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建设探讨——“交通7+1论坛”第二十三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04:1-9.[1]张国伍.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建设探讨——“交通7+1论坛”第二十三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04:1-9.[14]张国伍.大数据与智慧物流——“交通7+1论坛”第三十七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01:2-10+233.[15]陆化普,孙智源,屈闻聪.大数据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05:45-52.[16]潘义勇,孙璐.交通网络最优路径问题分类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4,03:47-51+57.[17]陈文强,顾玉磊.基于货物时间价值的物流网络最优配送路径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3,02:19-23.[18]彭勇,何俊生.实时路网单车多任务物流配送路径优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22-125.[19]段宗涛,WANG Wei-xing,康军,李莹,郑西彬,程豪,刘研.面向城市交通网络的K最短路径集合算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03:194-200.[20]周竹萍,易富君.交通网络最优路径搜索的蚁群算法[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3,02:24-30+53.[21]殷超.基于改进Dijkstra算法的最短路径搜索仿真[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33-36.[22]LI Guoquan,TAMURA Kazuki,MUTO Masai,OKUDA Daiki.构建公铁货物一体化运输系统的基础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06:1-7+29.[23]贾鹏,刘瑞菊,杨忠振.基于陆域和空域运输系统的空港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13,06:91-97.[24]秦灿灿,刘武君.上海机场与磁浮、铁路开展联运的设想[J].综合运输,2006,05:31-32.[25]张滨,黄波,樊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海陆联运建设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5,06:96-102.[26]樊桦,刘昭然.我国空铁联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J].综合运输,2015,04:48-52.[27]李涛,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中国区域综合运输效率的测度及其时空演化[J].地理科学,2015,02:168-175.[28]王伟.基于分工协作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战略研究[J].综合运输,2013,10:9-12.[29]左大杰,赵柯达,谢媛娣.综合运输系统优化研究综述[J].综合运输,2014,08:8-10.[30]Monios, Jason;Lambert, Bruce.The Heartland Intermodal Corrido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stitutional setting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3,Vol.27:36-45 [31]Xiao Fu*;William H.K.Lam;Bi Yu Chen.A reliability-based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for multi-modal transport network under demand uncertainty[J].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2014,Vol.48:66-85 [32]Guoquan LI;Kazuki TAMURA;Masai MUTO;Daiki OKUDA.Fundamental Analyses for Constructing Road-rail Intermodal Freight Transport System[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Vol.14:1-7

[33]Xiaojun YU;Wenzhuan ZHANG.Bounding the Efficiency Loss of Mixed Equilibrium in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with Selfish and Altruistic User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Vol.14:59-64 [34]Umar Farooq1,*;Muhammad Abrar Siddiqui2;Lei Gao3;Jennifer Lynn Hardy3.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 impact analysis for Michigan[J].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2012,Vol.46:12-25 [35]Tao Feng1,*;Junyi Zhang2.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n accessibility-based transportation equity in road network design problem[J].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2014,Vol.48:526-541 [36]Special issue: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J].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2015,Vol.49:171-173

[37]HULL B, BYCHKOVSKY V, CHEN K, et al.CarTel: A distributed mobile sensor computing system[C]//Proc.ACM SenSys,2006.[38]THIAGARAJAN A, RAVINDRANATH L, LACURTS K, et al.VTrack: accurate, energy-aware road traffic delay estimation using mobile phones[C]Pruc.14th ACM SenSys, Berkeley, CA, November 2009 [39]ERIKSSON J,BALAKISHNAN H, MADDEN S.Proc.Cabernet: Vehicular content delibery using WiFi[C]//14th ACM MOBICOM, San Francisco, CA, September 2008 [40]Karou, Saleem1 saleem.karou@gmail.com;Hull, Angela1 a.d.hull@hw.ac.uk.Accessibility modelling: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planne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on accessibility patterns in Edinburgh, UK[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4,Vol.35:1-11 [41]Maria Lindholm;Sönke Behrends.Challenges in urban freight transport planning – a review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2,Vol.22:129-136 [42]Carey Curtis.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accessibility: Developing tools to aid discussion and decision-making[J].Progress in Planning,2010,Vol.74:53-106

下载诗词文献中的军坡剖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文献中的军坡剖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