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姓名字号教案
机密
姓
名
字
号
高二语文组
王淑婷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梳理探究”中的一个小专题。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这个梳理探究小专题,教科书仅用短短的三段对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解说,简明中有侧重,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学生生疏的古人谥号问题。学生梳理探究这个繁杂的小专题,可以了解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了解姓名字号承载的文化知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对复杂问题进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一)了解汉代以前,为什么有姓有氏的知识;了解古人的名、字、号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梳理:语文1(必修)——语文5(必修)中古代诗文单元中涉及到的作者的姓名字号。在此基础上探究:
1、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
2、古人的名字号所蕴涵的文化;
3、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可根据情况调整、删减);
4、《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称名,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为什么?(可根据情况删减)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梳理探究该专题的认知起点: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因为在学习相关作者的篇目时,都要看一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化内涵的同学少之又少,即便有的同学有此探究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时间或由于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也搁之一边了。因此,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可以起到对整个语文必修阶段古诗文的作者进行梳理复习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勾连课内与课外,做到“知人论世”,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二)学习兴趣(探究兴趣):由学生本人的起名,名字的意义,联想到对古人名字号的探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学习障碍(探究障碍):古人的名字号十分繁杂,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细心的整理、思考、归纳;有的名字号的用字本身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还有梳理探究时间、查阅资料等其他方面的困难。
(四)学习难度(探究难度):探究古人名与字的相关意义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同学有难度;探究古人名字号的文化意义有难度;如何使每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落到实处,使每位同学都有收获,操作起来有难度。
四、设计思想 机密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制定专题梳理探究目标,学生通过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为了学习形式的花样,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梳理探究过程突出语文科特点:紧密结合语文必修中古诗文作者的姓名字号进行梳理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人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那么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如此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大戴礼记.五帝礼》记载澹台灭明(字子羽)投师孔子门下,孔子因为他体态和相貌很丑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碍于他“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徒,但澹台灭明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二、探究合作
1、姓氏的演变过程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什么是名?什么是字?
2、名是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由父亲命名。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意义相同的。如: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机密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同”与“异”都是反义。
3、什么是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
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谥、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4.古人称谓习惯 1:【称籍贯】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2:【称郡望】
韩愈 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
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3:【称官名】 《琵琶行》:“江洲司马春衫湿”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 4:【称爵名】
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兼称】
1:《游褒禅山记》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2:《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机密
三、课堂练习
1.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从学过的课文中各举几例加以说明。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项字羽,名籍)
②勃(字子安)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③单于闻陵(字少卿)与子卿素厚。(《苏武传》)
2.根据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解析下列作家的名字关系。
(1)班固,字孟坚(2)曹操,字孟德(3)韩愈,字退之(4)刘禹锡,字梦得(5)李商隐,字义山(6)秦观,字少游(7)陆游,字务观(8)姜夔,字尧章 3.下面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多出自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请指出“名”和“字”之间的关系。
(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2)清代的宋端已,子耻夫(3)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4)清代的奚疑,字子负(5)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
4、姓氏的读音
斗、乐、参、燕、尉迟、尉、令狐、宿、澹台、鲜于、长孙、查、仇、任、盛、单、华、盖、解、宁、过、翟、区、朴、冼、黑
四、交流
苏轼,名轼,字子瞻;苏辙,名辙,字子由,苏轼、苏辙的名字都与“车”有关。苏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对苏轼、苏辙兄弟取名缘由有交代: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轼(车前横木,供站立车上远观时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没有轼,车也不是完整的车了。苏洵给苏轼取名“轼”,是希望他不忽视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外饰”之物。所有的车都会留有车辙,但在功劳簿上却没有它的份。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车辙处于祸福之间,虽然没有福也不至于有祸。给苏辙取名“辙”是希望他平安免祸。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
前国家足球队的门将区楚良 战国时期的乐羊和乐毅父子,世为将帅, 最为有名.当代著名的游泳名将乐静怡,诸位不会感到陌生吧。电影明星盖丽丽 金庸原名查良镛
第二篇:日本姓名教案
日本姓名教案
课题名称:日本姓名 授课班级:2012级教育学 授课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授课教师:吕言易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教学手段:PPT、视频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大家对于我们的邻国日本了解很多,但是大家对日本的姓氏和名字真的了解吗?日本的姓氏和名字都是日本文化独特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日本的姓名吧!
(二)讲授新课:
1.姓氏
日本姓氏一般由一至三个汉字所组成,少数也有四个汉字以上的。1870年,为了征兵、征税、制作户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容许包括以前不准拥有姓氏的平民在内的所有日本人拥有姓氏。但已习惯有名无姓的日本平民对此并不热心,故创立姓氏的工作推行缓慢。因此,于1875年明治天皇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在日语中,苗字(みょうじ,myoji,也写作“名字”)是中文“姓氏”的意思;而中文的名字则是名前(なまえ,namae)。日语还有姓氏这么一词,指的是氏族,包括了源氏、平氏和藤原氏,也就是古时曾掌握过政权的氏族。
日本人结婚后,因为法律上禁止夫妻别姓的原因一般妻子改为丈夫的姓,如果是入赘的女婿则改为女家的姓氏。此外,日本天皇并没有姓。据估计,日本居民目前使用的姓的数量之中,不低于90%取自明治维新之后这一时期。不过这一数字目前缺乏权威统计。(1)来源
因为日本人姓氏的可变性很高(因开创新家业、家族集团分支或收养关系等原因都可以改姓,这也是日本姓氏数目众多的主要原因)。所以日本姓氏的来源十分复杂,众说纷纭。一般来说,日本的姓氏可以分为两类:自古就有的和从《苗字必称令》后创立的。
日本最大的姓氏是佐藤,其来源一说是来源于藤原秀乡,即藤原家中担任过左卫门尉的人的后裔。也有说可能是因为日本人普遍希望自己的家族兴旺,就像可以担任公家的藤原氏一样。相类似的是其他众多带有“藤”这一字眼的姓氏,寄托了同样的期望。日本第二大的姓氏是铃木,和佐藤类似的,来源于古时候的武将的姓氏。
日本人的姓氏中经常出现诸如川、田、山、野之类的字眼,有人认为与他们民族向往自然不无关系,例如犬养姓是过去为王公贵族饲养家宠而被赐姓。但主要是因为《苗字必称令》的关系,当时文化不高的平民只能采用他们熟悉的名称。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自然现象等等皆可以为姓。比如渡边就是住在渡口附近的,而鹈饲则是饲养鱼鹰的渔夫。
在日本,各地的姓氏分布是不一样的,这和其民族构成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冲绳“与那国”比较多,这是因为古时那里是琉球国的缘故。而北海道地方“金田一”并不少见,这是因为那里是阿伊努族聚居的地方。(2)读法
日本姓氏的读法十分复杂,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不能非常透彻地弄明白。同一个读音可能对应了几十个汉字的写法,而同一组汉字又可能有好几种读法,甚至根本毫无规律可言。这可能间接造成日本社会对于名片非常依赖的现象:大众需要名片上的罗马拼音或振假名才能准确读出对方姓名。(当然,名片文化与日本严格的阶级社会亦有关。)
以日本第二大姓氏铃木为例,同样读作suzuki者,尚有寿寿木、铃树等八种。而同样的汉字“铃木”又有十四种不同的读法。另外一个经典的范例:“小鸟游”读作takanashi,读音和汉字完全无法对映。这时需要像猜谜语般地来解析:taka是日语中老鹰的意思,而nashi是日语中的否定文语的终止型,写为汉字即为“鹰无”,“因为没有老鹰,所以小鸟能出来玩”,故曰“小鸟游”。(3)写法
日本实施简化汉字后,对人名中的汉字也公布了《人名用汉字》以为规范,但不强迫,可由人民自行提出申请是否改用新的简化字写法,所以有些觉得笔划多不好写的人便提出申请,例如姓“澁谷”的人很多都改为“渋谷”的写法。不过也有不少例外,例如“広”和“广”就是相反的情况,较多人继续使用笔划多的“广”,像“广末凉子”即是有名的例子之一,一般文书及媒体上因当用汉字的规范多会以简字“広末”出现,但其实户籍上登录的写法是“广末”。不过可自由选择写法的人民仅限于自古即生长于日本的家族,《人名用汉字》规范颁布后才归化的人民则一律使用简化字。(4)姓的含义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义。以地名为姓是一大特征。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脚下,便以“山下”或“山本”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边,便称“田边”。日本人的姓有许多是以“村”字结尾的,如:西村、冈村、森村、木村等,这些姓最初都是来源于地名或村名。此外,还有许多姓是表示大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百相、思想意识的。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宗教信仰,几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为岛屿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宫殿前的广场,白鸟、小熊是动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桥、鸟居表示建筑物;小野寺、西园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则是古时从亚洲乃至世界各地到日本定居的归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后要随夫姓,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结婚后随夫姓改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新的民法规定:夫妻双方可以根据婚前所定,或随夫姓,或随妻姓。但大多数日本女子婚后仍照日本的习惯随夫姓。
2、名字
日本名字通常是由两个名字组成,男性普遍以介、助、郎、夫为结尾。女性通常会以子、华、雪等作结尾。日本皇室的男性成员名字多以仁作结尾,例如明仁天皇,女性成员则多以“子”作结尾,如爱子内亲王。
日本人的名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含义。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表示伦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庆;龟、鹤、松、千代等表示长寿;君代等表示远久,广、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病、邪恶含义的字,如:瘦、饥、瘦、苦、怪、邪等是人们所忌讳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义,如:山本五十六,“五十六”是因出生时其父年五十六岁而得名。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俊、忠信等内容。如:黑田俊雄、奥野高广、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个特征。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广,一般来说,如今以郎、雄、男、夫等字结尾的名较多,如:小林秀赖、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维新以前,有许多男子叫“兵卫”或“左(右)卫门”。这类名起源于古代。公元八世纪时,天皇朝廷内设立了五个负责保卫天皇和宫廷的军事机构,即卫门府、左右兵卫府和左右卫士府,台称五卫府。那些最早叫“兵卫”或“左(右)卫门”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军士,有的则是这些军士的直系亲属。不过,这些陈旧的名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3、著名人物的介绍
(三)课堂及课后作业
(四)小结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古代花鸟画教案
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青蓝工程”
美术公开课教案
备课人:张印
指导教师:彭林
一、授课课题:移情草木――中国古代花鸟画
二、授课时间: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绘画传统和欣赏评论方法。
2、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分析评论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绘画传统,写生的绘画传统,让学生体会画家细致观察生活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托物言志的绘画传统,使学生了解画家的志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绘画传统和欣赏评论方法。
五、教学难点:教学生评论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的中国画知识,自主分析评论。
六、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法
七、教具学具:教材,ppt
八、板书设计:条理式板书(正副板书)
十、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螳螂捕蝉》
提问:1.同学们欣赏完这段动画片有什么感受呢?(美、生动)2.动画中都画了些什么?
(引出花鸟画的题材――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题。)中国画中以花卉虫鸟为绘画内容称为花鸟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移情草木――中国花鸟画 课程内容:
一、中国花鸟画的写生传统:
1中国花鸟画萌芽于工艺美术的纹样上(古代大量工艺美术品上,都经常出现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
2唐代---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科。问题1:欣赏唐·韩滉《五牛图》,看看图中所画牛是什么动作?
――步者、屹者、正踌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总结:结构准确,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写实技巧高超,画风工整朴实。源于画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花鸟画写生为基础的传统。
问题2:画家表现了牛的什么特性?――强健、有力、沉稳而又行动迟缓的形体习性特征。总结:写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表现出花鸟虫兽的生命力极其各不相同的特性。
3北宋
问题:猜猜这只蝴蝶是真是假?
这是赵昌所画的《写生蛱蝶图》花卉用笔简率,变化自然。蝶用笔精确。北宋---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建立画院,倡导写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工整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颠峰水平。
4南宋 南宋小品画出现一草一花、一鸟一鱼、数枝秋草、一湾流水、一瓶花卉题材小不见奇。但精心工巧没有一丝疏忽。对生命的尊重。追求意趣,画面雅致。
林椿《果熟来禽图》――作品风格在布局造型上在写生的基础上,更注重生命力和情趣的表现。小鸟有欲飞之态。技法更为生动。通过小景小趣,反应出大的自然观是最高的一种境界。
二、中国花鸟画托物言志的传统:
元代
提问思考:《墨梅图》王冕元,寻找发现花鸟画的另一个传统是什么?
提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第二个传统传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
托物言志――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通过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花鸟形象表达画家寄托在花鸟之中的情感和理想。
花鸟画,是发展变化的,到了明清时期,更多的强调抒情言志。明代徐渭为代表的水墨大写意花鸟兴起后,花鸟画在造型上就不再拘泥物象的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似与不似”。
欣赏徐渭《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墨葡萄轴,用大块的水墨点积而成,酣畅淋漓。此图构图奇特,信笔挥洒,似不经意;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用笔墨发出自己的感慨和愤怒。正是比喻自己像野葡萄一样被抛在野藤里。人们说,这张画的墨点就如同徐渭辛酸的泪珠。
三、作品欣赏
一 作品欣赏的方法 提问:“美术作品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美术欣赏过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那美术欣赏的过程是谁在动?”
“是欣赏者的什么在动?”
――美术欣赏活动首先需要欣赏者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情感。
方法:①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②对内容的感受体验、理解。③对内涵的研究和领悟。
二 分析举例:齐白石《虾》
①形象――描绘的是一群活泼的河虾。虾体透明,虾须柔软富有弹性,像在不停的摇动。身躯也好似随着水流屈伸游动。
此画和真虾还是有些不同的,真虾眼睛小一些,这里用重墨突出;真虾后腿很多,画中提炼为四五只;画中没画水,用白纸幻化成一泓清水。
②内容――一群虾自由自在的竞游,充满生命活力。画家笔墨浓淡刚柔,富有节奏和情趣。
③内涵――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跃动,领悟作者发自内心对自然的爱和赞美,对生命的颂扬。笔墨节奏中蕴含着画家内心深处的生命力。使人心灵受到向上的冲击。
三 欣赏评述练习
用所学的欣赏评述的方法对比分析:宋代李迪《鸡雏待饲图》
八大山人《鹌鹑图》 齐白石《鸳鸯图》
背景提示: 1北宋中期多数画家主张写生。生动传神,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工笔画
2朱耷是明朝献王朱权的九世孙,顺治五年(1648年)22岁削发为僧,顺治十年(1653年)在弘敏门下为徒。从此开始他的艺术生涯。写意画
3齐白石现代画家
从以下四点分析:
1形象姿态分析鸟的形态、神态性格。2形式、用笔、墨色找不同
3自己融入画面,对内容理解体验。
4联系作者性格人生态度、时代背景领悟内涵意蕴。
总结:
• 李迪《鸡雏待饲图》 张嘴嘶叫,等待饲喂。迫不及待的神情生动惹人喜爱。黑白黄三色勾出丰润羽毛。• 鸟多是一幅傲慢倔强的姿态,耸背取颈怒目圆睁。对鸟的眼睛都作了夸张特别处理,眼睛很大,甚至画成方形,眼珠向上看,显出白眼看人的神态。表现出他对异族统治的蔑视和仇恨。构图上以少胜多,笔墨精炼。造型遣貌取神,夸张变形,突出物象特征。形神意趣十足。两只鸟对立别无它物空间开阔,布局别具匠心,生趣盎然。用笔放纵不加装饰,单一墨色处理直接显露朴素之美。朱耷是时代背景造成的个性心理影响下形成的孤傲的性格杰出的风格独异的艺术之果。• 《鸳鸯图》美好祥和的气氛。
第四篇:古代宗教教案
古代宗教教案 川教版
【课标要求】
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理解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联系与三大宗教有关的前后知识)和相关的故事资料、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比较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基本教义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现象,分析三大宗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如何对待宗教信仰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以政策、法律为准绳处理问题的能力。既肯定三大宗教早期的积极意义,又认识到其本身的非科学性,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宗教实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认识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思想和影响。
二、难点:三大宗教的实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上网查找并整编《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关于三大宗教的故事,整编后的故事必须包含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创立的时间和创立者、基本教义、经典、传播概况;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感兴趣的图文宗教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演法、读书指导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具(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有关宗教的图片。
【流程预设】 导入新课(2分钟)——学习新课(30分钟):1.激趣夯基;知识链接。分发三大宗教的故事资料——学生演讲故事——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的要求在课文和资料上收集有用信息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并比较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教义的异同,分析三大宗教的影响。2.畅所欲言、集智解惑。老师组织学生结合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讨论:佛教和基督教本是下层人民的宗教,为什么后来发展成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维护统治的工具?为什么三大宗教能够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师生探究:既然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那为什么中国政府还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你对宗教有何认识?——巩固新课(6分钟):1.打破沙罐问到底。2.活学活用,把戏过手。——作业(2分钟)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放映幻灯片1,先后显示“如来佛像、观世音坐像”;“八仙、福禄寿三星”;“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聪明的阿凡提”。请学生说说这些人和物的名称,与什么宗教有关?
生:„„
师:学生答后指出,这四组人物图分别与四种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关,这些宗教至今已成中国化的宗教。但是,这些宗教并不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请同学们说,哪一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哪些是外来的宗教?
生:„„
师:学生答后指出,全世界有近一半人口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因此,它们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同时,放映幻灯片2,显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三大宗教分布的主要地区。
然后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世界各地形成世界性的宗教的?中国政府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你对宗教有何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同时,放映幻灯片3,显示课题及授课要点:即板书设计的内容。并向学生说明上述六个要点也就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新课之前,先给你们发关于三大宗教的故事资料,然后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事。
学习新课:
一、激趣夯基;知识链接
师:把课前准备的关于三大宗教的故事资料分发给每个学生,并选三个胆大、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演讲故事。根据需要在展示台上先后展示:释迦牟尼苦修像、出游感苦图、释迦牟尼像、佛教徒和尚和尼姑;耶酥像、《最后的晚餐》“基督教标志十字架”图片、“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图片、基督教信徒教士和修女;穆罕默德像、穆斯林的装束。
(目的是激趣、活跃课堂气氛。因为枯燥的宗教知识编成故事由学生一气呵成地讲、自己看比老师讲更有趣,这样就能达到“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的目的)
生:一边看资料一边听故事。
师生:学生讲完后,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的要求在课文和资料上收集有用信息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并比较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教义的异同。
放映幻灯片4。
1、三大宗教产生背景(学生看书后归纳,老师补充讲解,同时放映幻灯片5、6、7小结)
⑴佛教产生的背景:
公元前6世纪,印度劳动人民强烈反对等级制度和婆罗门的专横统治,刹帝利不反对等级制度,但要跟婆罗门争夺四个等级的首位,于是,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思潮;乔达摩·悉达多顺应这一潮流出家修行创立佛教。
(老师引导学生看书13页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67页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印度出现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思潮,佛教顺应这一潮流在印度兴起)
特点:佛教是印度没落奴隶主阶级为寻找精神解脱,综合了印度各种宗教思想而创立的。
⑵基督教产生背景:
公元1世纪前后,由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的人民不堪罗帝国的残酷统治而多次起义,结果都遭到镇压。当时他们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去斗争,只得期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神”来帮助他们,于是他们创造一个神来创立基督教。
(老师引导学生看书28、29、31页,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被征服居民沦为奴隶后的悲惨处境,让学生理解人民起义的必然性。简介犹太教及对基督教产生的影响)
特点: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被压迫者自发地创造的宗教,是从犹太教中分出来的新宗教,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产物。
⑶伊斯兰教产生背景:
公元6世纪以后,阿拉伯半岛的各部落都有自己信仰的神,这种多神教的信仰使人们的思想不统一,国力不强大,当半岛不断遭到外族入侵的时候,半岛的人民不能团结抗敌,不能保住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商路,于是建立强大的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必须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之下统一起来,所以,创立一个共同信仰的民族宗教就成了必要。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顺应了这一需要,创立了伊斯兰教。(老师引导学生看书17页、70页,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特点:伊斯兰教的产生既不同于佛教,也不同于基督教,它是社会统治集团尤其是商业贵族为了既定的政治目的而虚构出来的,它一开始就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统治工具而出现的。伊斯兰教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改造阿拉伯社会古代宗教信仰以及犹太教、基督教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例:伊斯兰教独尊的唯一的真神安拉与麦加原来的主神同名,教义上与《旧约圣经》犹太教有许多近似的色彩,却不同于半岛以往流传的宗教。它排除自然崇拜,摈弃拜物教,禁止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继承阿拉伯原有宗教的灵魂不死、善恶报应观念,保留对克尔白黑陨石的膜拜,采纳游牧人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朝觐等等)
⑷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比较:(放映幻灯片8)
①三教的产生都是在社会的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统治阶级需要对被统治阶级加强精神奴役,被统治阶级苦难深重,无力解脱,需要精神安慰的时代产生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苦难深重,找不到现实出路的时代,”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的绝望处境“。三教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应声而出的)
②三教都是多种文化传统融合的文化重构物。(它们在形成时都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观念、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习俗和价值观念,吸收和改造旧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的有价值的成份。这种改造和创新既照顾了群众对宗教的需要和宗教感情,又迎合了时代的客观需要,有着浓厚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能被整个社会迅速而平静地接受)
③三大宗教产生的时代不同。(佛教产生于前6世纪的印度奴隶制繁荣时期,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奴隶制走向衰落时期,而伊斯兰教则产生于7世纪初阿拉伯人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④三大宗教产生的动因不同。(佛教、基督教是在民众中自然产生的,并无一定的政治目的。伊斯兰教则是由政治人物根据政治目的创造的,即阿拉伯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创造的,所以与政治、国家政权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政教合一的特点)
2、三大宗的教基本教义(学生看书后归纳,老师补充讲解,同时放映幻灯片9、10、11小结)
⑴佛教基本教义:
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主张”众生平等“。(解释”因果报应“、”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众生平等“)
教义的实质:是要人们对苦难采取忍耐、顺从的态度,放弃现实的反抗斗争,通过修行,行善积德,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在宗教领域里实现”众生平等“。
⑵基督教的教义:
宣扬上帝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生来就有罪,人类深重的苦难和罪孽只有依靠上帝才能拯救。要人们虔诚地崇拜上帝、忍受现世苦难,抛弃人的自然情欲,培育向善的心灵,以求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否则,死后下地狱继续受到惩罚。
⑶伊斯兰教教义:
宣扬对天神安拉的崇拜,安拉是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全知全能的至高无上的神;遵循安拉善意行事的人灵魂就能升入天堂,作恶者下火狱。
特点:独尊唯一的真神安拉。灵魂不死、善恶报应。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朝觐。
⑷三大宗教教义比较:(放映幻灯片12)
①三大宗教的教义都主张顺从、忍耐、行善,死后升入天堂或极乐世界,否则死后下地狱或火狱受到惩罚。
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都主张世间只有唯一的真神,他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是唯一救助人类摆脱沉重苦难的救世主,并要求虔诚崇拜唯一的真神;都主张有天堂和地狱,对神虔诚者,灵魂就能升人天堂,反之,则会坠人地狱,从中可看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
③佛教不是一神教,是以佛陀为主神的多神教。(他认为佛陀不是世界的创造者,只是最高神,随着佛陀的降生,其余神便退居幽处。因此,在佛教的万神殿中有从呔陀教和婆罗门教承袭来的以及佛教新杜撰出来的众多的神)
④道教也是以玉皇大帝为最高神的多神教。(它是以神仙之说为中心,加上道家、易、阴阳、五行、卜筮、巫祝、占星、谶纬以及儒家之说,并综合方术、咒术和仿效佛教的组织体制而形成的宗教形式。)我国的种种民间信仰,也是多神。
3、三大宗教传播概况(引导学生看书和《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了解三大宗教传播 的范围、国家和地区。结合所学知识了解三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4、三大宗教的影响(放映幻灯片13)
⑴佛教对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看书68页”佛教被定为国教,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佛教文化: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人们通常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如果一个人心肠好,我们说他是菩萨心肠;敦煌、云冈、龙门、乐山的石窟佛像;佛学警世语人生20最等等)
⑵基督教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引导学生看书P35—36”教会的统治“、P44—45”十字军东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几个方面理解)
⑶伊斯兰教对促进阿拉伯国家兴起、发展和维系阿拉伯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看书P17—19”阿拉伯国家的兴起、发展“、P70页”伊斯兰教的作用“)
二、畅所欲言、集智解惑
师生:老师组织学生结合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讨论以下问题。(前后左右的同学为一组讨论。学生发言后,老师放映幻灯片14、15、16进行小结)
1、为什么佛教既深得中下层民众支持,又得到国王的大力推崇,并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因为佛教是要人们对苦难采取忍耐、顺从的态度,放弃现实的反抗斗争,通过修行(行善积德)进入极乐世界,在宗教领域里实现”众生平等“。”众生平等“的主张顺应了人们破除种姓等级界限的愿望,深得中下层民众支持。同时,它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的抗争,禁欲修行,有利于维护国王的统治,因此得到国王的大力推崇,立为国教,佛教逐渐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
2、基督教本是下层人民的宗教,为什么后来发展成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维护统治的工具?
基督教之所以成为下层人民的宗教,是因为基督教教义的宣传使苦难中的被压迫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寄托。基督教早期的教徒多是贫苦民众和奴隶,他们在吸纳信徒时不分阶级、民族、性别,反对罗马帝国的暴政和剥削者的为富不仁,在内部实行财产共有、共同消费、彼此平等互助的原则,因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基督教在各地逐渐传播开来。
基督教之所以成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维护统治的工具,是因为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发生危机以后部分军人、高级官吏和贵族纷纷加入基督教会并在教会中逐渐取得领导地位。教义中也出现了”君权神授“、忍耐顺从等有利于统治者的思想。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加入基督教,并给基督教以种种特权,于是基督教就由最初穷人的宗教蜕变为统治阶级控制的宗教。
3、为什么三大宗教能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举例说明)
三教的产生都是在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极其尖锐,不能掌握命运的人需要精神安慰的情况下产生的。三教的教义形成时都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观念、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习俗和价值观念),吸收和改造旧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的有价值的成份。这种改造和创新既照顾了群众对宗教的需要和宗教感情,又迎合了时代的客观需要,有着浓厚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能被整个社会迅速而平静地接受。
人类虽然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但人类对于他们的起源,未来的归宿以及现世存在的意义并不清楚,现在人类虽然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但并不能对人类生存的自然世界和宇宙做出全面的解释。人生的艰辛,世事的难料,几乎使所有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困惑软弱的时刻。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寻找一种帮助、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解释和答案,这就形成了人的内心深处的宗教需要(出自于《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对宗教的理解》)。宗教的神创论,灵魂不灭论,天堂地狱论和善恶报应说的基本观念,自然就被人们接受。于是,三大宗教就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
巩固新课
一、打破沙罐问到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三大宗教,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精深的教义。它们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现在我国还有很多人信仰三大宗教。我国政府保护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又明确的反对邪教、反对封建迷信。那么什么是宗教?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宗教、邪教、封建迷信?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宗教信仰自由“、邪教、封建迷信?
生:读导语,讨论。(前后左右的同学为一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师:学生发言后,老师放映幻灯片17进行小结,明确指出:
1、什么是宗教?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宗教、邪教、封建迷信?
⑴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是人类对社会现实认识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人生的艰辛,世事的难料,几乎使所有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困惑软弱的时刻。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寻找一种帮助、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解释和答案,这就形成了人的内心深处的宗教需要。于是想象出神灵来加以崇拜、祈祷。举例说明)
⑵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宣扬的神灵崇拜、天堂地狱、灵魂转世等体系化的神学理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宗教所出现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文学、医学等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举例说明)
⑶宗教是一种社会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为精神的,也体现为物质的。(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穆斯林世界、中外历史上以宗教为号召进行的人民起义等都是社会力量的表现。如:巴以冲突、”9.11事件“、人体炸弹等)
⑷”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所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苦难深重,找不到现实出路的时代,”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绝望的处境“)
⑸宗教和封建迷信、邪教的区别:宗教和封建迷信的相同点是都对超自然力量实体的信仰,宗教礼仪以及宗教感情的统一。但宗教有完备的组织、固定的神职人员、崇拜中心、道德规范、系统的教义和主张。宗教教义体现了对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些宗教一般都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而最终被许多人信奉,为社会的承认,其本质教人向善、遵守法制、奉献社会的;封建迷信则不是。而邪教教义主张粗制滥造,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其本质是反社会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坚决反对邪教,远离邪教、抵制封建迷信。
二、活学活用,把戏过手(放映幻灯片18)
㈠如何对待”宗教信仰自由“?
1、参考资料: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
第五篇:古代罗马教案
古代罗马教案 川教版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课标要求】
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罗马共和国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记住恺撒、屋大维及其相关的史实;知道布匿战争;了解罗马奴隶制发达的状况和斯巴达克起义;理解古代罗马国家的奴隶制性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概述斯巴达克起义的过程和起义奴隶的英勇斗争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罗马社会经济繁荣的史实,认识广大奴隶为社会经济繁荣所作的贡献,对学生进行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育;通过学习斯巴达克起义,使学生认识到奴隶起义具有正义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古代罗马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之上的。
【重点难点】
一、重点:罗马国家的演变过程、罗马奴隶制。
二、难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有关古罗马的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展示欧洲形势地图,教师设问,让学生说出意大利半岛的名称以及半岛上现在的国家)
(师导)同学们,地图上像一只高筒马靴有力地伸入到地中海中的半岛叫什么半岛?半岛上是现在的哪个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这个半岛就是意大利半岛,半岛上的国家就是今天的意大利。意大利是古罗马国家的发祥地,古代罗马人曾在这里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共和国,并通过血与火的斗争,不断扩张领土,最终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道学习这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板书第一个标题)
学习新课:
一、罗马共和国
㈠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10年)
(教师概略讲述)大约公元前2000年,一部分印欧人进入意大利半岛(指导学生看图),并定居下来。公元前8世纪,这些居民在台伯河边的山丘上建立起御敌的寨堡,形成了最初的罗马城。后来的罗马国家就是从此崛起的。公元前510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㈡罗马共和国的征服与扩张(板书)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教师重点介绍布匿战争)
(教师概述战争经过)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展示双方战争过程简表)
第一次
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
迦太基败
第二次
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
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
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
迦太基沦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教师引导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谁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制度。
㈢罗马的共和制度
(围绕一下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1.展示图标,阅读小字,了解法西斯的由来;
2.展示图片《罗马的元老院》,结合大字叙述,了解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执政官、元老院)
3.阅读大字,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并举出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生举出: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认识)既然罗马实行共和制,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
(教师继续引导过渡)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接着往下看。
㈣罗马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指导学生看书,并试着归纳罗马奴隶制的特点)奴隶使用的普遍和奴隶地位的低下。
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2000多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
如此多的奴隶,他们是从哪儿来的?请同学们所说看。(学生回答: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
㈤罗马共和国的衰亡(板书)
(放映《角斗士》中有关奴隶搏斗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罗马奴隶的悲惨处境,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师导)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在公元前45年,恺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最终进入了帝国时代。
二、罗马帝国(板书)
㈠罗马帝国的建立
1.建立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师导)恺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恺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2.帝国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
什么是元首制呢?请看注解和教材插图。你认为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君主制)
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国变成了帝国)
3.版图扩张与帝国前期的繁荣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请同学们看公元2世纪时的罗马的版图,找出其疆域。在西方,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也日渐强盛。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内容,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
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繁荣情况。
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社会安定,交通安全、税收增加,是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在历史上是罗马的“黄金时代”,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师:繁盛的罗马帝国,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教师板书)
㈡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公元3世纪,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农业衰落,隶农起义,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终于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到395年,帝国最终一分为二。
(指导学生看教材地图,找出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界线,两国首都,并说出分裂时间)
(师导)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查找到的资料,说出你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原因: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帝国分裂后,危机仍然存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在人民起义和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人说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提供资料,日尔曼人实行的氏族制度)
日耳曼人为了站稳脚跟,不能实施落后的氏族制政治度,也不能继续实施落后的奴隶制度,只能选择先进的封建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实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
师: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西欧出现了新的阶级——大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说说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并对比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的早晚,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早近一千年)
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古罗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恩格斯的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
巩固新课:
师:古罗马经历了哪两个重要阶段?(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了共和制,罗马的共和制和希腊的共和制是一样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相同点:①都实行共和制;②奴隶都没有任何权利;不同点: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担任各级官职,能参政议政,而罗马的实权在元老院手里,雅典的公民比罗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布置作业】
一、选一选
1.古罗马国家是以什么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A.迦太基 B.提洛岛
C.特洛伊 D.罗马城
2.历史上的布诺战争是罗马同下列哪个国家之间进行的战争
()
A.马其顿 B.波斯
C.迦太基 D.希腊
3.公元前2世纪末,夺得地中海霸权的国家是
()
A.波斯 B.罗马
C.加太基
D.马其顿
4.罗马共和国最高的官职是
()
A.执政官 B.公民大会
C.元老院 D.国家元首
5.公元前45年,以武力夺得罗马最高权利成为独裁者的是
()
A.奥古斯都 B.斯巴达克 C.伯里克利 D.恺撒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他们(奴隶)容易捕获。这桩买卖的最重要最发财的中心是„„提洛岛,这里一天之内可进出几万名奴隶。„„原因是,迦太基„„被摧毁之后,罗马人变得非常富裕,役使大量奴隶。海盗看出用这种方式来赚钱是多么的容易,于是海盗在各地兴起,自己去袭击和贩卖奴隶。
材料二
有人将工具分为三类,会说话的工具,半哑巴工具和哑巴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包括奴隶,半哑巴工具包括牛,哑巴工具包括车子。
请回答:①从材料一看,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②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奴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③为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罗马奴隶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