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

时间:2019-05-12 22:4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

第一篇:《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

《郑人买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讲寓言故事。

4、动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1、课前两分钟: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2、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自己买过鞋?能说一说你如何买的吗?(先挑选,再选号码,接着试穿,最后付钱。)

这么看来买鞋子对我们小学生来说也很简单,但在古代却有一个大人却不如我们聪明,因为买鞋闹了一个大笑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

3、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板书课题,指导学生书写“履”字。)合作交流:

一、理解课文,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2、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何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教师提示指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出现了两个通假字,你知道是什么吗?(“坐”同“座”;“反”同“返回”。)

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反复朗读; 3)联系全文;

2、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1)学生自学(2)小组交流

3、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一位同学站起来发言时其他同学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1)不一样。谈出来(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5、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谁能说说文中那个买鞋者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告诫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懂得灵活运用和变通,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巩固延伸: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阅读古代的寓言故事,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寓言故事参加班级组织的故事会比赛。

3、查找“郑人买履”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或带“履”字的成语,全班进行交流。板书:

郑人买履

且置履——————————不得履

要从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3.学生自读。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时间

内容

备注

2003.9.1

1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且):想要,打算。郑国 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度其足

(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

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

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3.师生评价。

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请在活页夹上“备注”栏上记下来。(见上)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学生自主研究)3.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评价。(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

2.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请同学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 3.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教案二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duó量长短 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教案三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相关情况(2)弄懂寓言故事(3)解释默写

(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楚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教材分析:

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三、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教学安排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2)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解答:寓意(1)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3)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学习《郑人买履》

二、初读课文(6分钟)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三、构建画面(6分钟)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老师巡回释疑。D、小组汇报

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1)操、持、取的意义(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3)宁信度、无自信也

五、把握寓意(10分钟)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六、多形式背诵课文。(5分钟)第二课时教学安排

一、(1)学生读通课文,注意字音,断句。(3分钟)(2)学生展示学习效果。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疏通全文,把握文章结构(3分钟)故事: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小组间讨论,小组间比赛,采用一问一答。涉:渡江 遽:立刻、急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老师补充讲解:

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几是是我的剑坠落之处。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意强调B、C的肯定与委婉的反问语气。学生揣摩试读。

四、阅读讨论(8分钟)

A、《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B、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多形式背诵课文(6分钟)

六、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板书(见教学安排中)

六、课后时文阅读讲义。A、解释下列词语

置之其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之 至之市 其

试之以足 遽契其舟

B、说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2)宁信度,无自信也。(3)而置于其坐.(4)是吾剑之所从坠。C、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D、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参考答案: A、(1)量好的尺寸;到……去;履(2)他的;那,那个,指示代词 B、(1)没有行走;不可以,不能(2)相信自己的脚;不相信自己

(3)坐同“座”,座位,名词;动词,坐下。(4)这,这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动词。C、不顾实际,只信教条的人可笑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办不成事的。

D、(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拓展资料

1、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属于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

2、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首都,遇见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入秦为之游说,使之归国继位(即庄襄王)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记、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3.学生自读。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时间

内容

备注

2003.9.1

1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 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度其足

(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

(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

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3.师生评价。

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请在活页夹上“备注”栏上记下来。(见上)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学生自主研究)3.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评价。(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

2.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请同学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 3.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第二篇:古代寓言教案

古代寓言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寓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寓言教案1

14、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古代寓言教案2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古代寓言教案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 战 法2.duó dù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2)反,同“返”,返回。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古代寓言教案4

知识与能力:

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教师评点: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学后记:

古代寓言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文言文,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文言文以它特有的语言特点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文章《古代寓言两则》。

二、学习文章。

1、配乐读文,感知意境。现在老师和着这首古朴的乐曲,朗诵这文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2、三步学习,了解大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随着学习向导,来理解文章。

(1)出示学习向导: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含义。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小组间合作解决。

(2)学生根据自学向导的要求进行自学。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句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自己练习。

(2)全班汇报。

(3)同学。

第2课时

一、自读自悟,能通读懂每句话。

1、学习《郑人买履》。

2、自读课文,结合注视了解词句的含义。

3、全班交流文章的含义。

4、练习朗读,教师与学生进行评议。

二、讲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交流,进行推选,全班汇报,集体评议。

3、理解寓意:郑人买鞋可笑吗?为什么?你能悟出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吗?

4、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三、熟读、背诵课文。

1、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含义。

2、完成书后练习题,领会“之”的不同含义。

古代寓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间内容备注

20xx.9.11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度其足(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

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

3.师生评价。

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请在活页夹上“备注”栏上记下来。(见上)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学生自主研究)

3.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评价。(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

2.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请同学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

3.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古代寓言教案7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duó量长短 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古代寓言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学生先读通课文。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三.教师检查落实自学情况

四.教师引导,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同学范读课文。

2.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

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五、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引导想象,丰富故事。

2.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六、课堂练习:重点字的意思的掌握。

古代寓言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 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

契其舟()

二、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 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 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3.介 绍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 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范读正音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度其足(duó)吾望持度(dù)履(lǚ)遂(suì)宁(nìng)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主谓之见停顿)

而/置之其坐。(关联词前后的停顿)

何不/试之以足?

3.老师再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四、合作翻译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在笔记本上抄写原文,抄一行空三行,字间距稍微大一点,学习时,便于整理记录。整理时间已用不同颜色的笔。

示例: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欲(且):想要,打算。

履(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老师巡回释疑。

D、小组汇报

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操、持、取的意 义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宁信度、无自信也

2.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 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3.反馈交流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 置之其坐()

② 反归取之()

(2)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① 置之市()

②而忘操之()

③何不 试之以足()

(3)翻译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4.复述故事,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5.学生整理翻译,师巡回检查学生的整理方式。展示整理得好的笔记。

五、质疑交流

1. 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3.理解文章寓意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示例: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2)明确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六、自主小结

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我知道了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同时我也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七、反馈练习

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在笔记上整理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

2.背诵这一则寓言。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韩非子》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古代寓言教案10

主备:沈丽丽 审核:沈丽丽

复习内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复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

复习重难点:目标2、3

自学

一,《郑人买履》

1,《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 家,家学说集大成者。

2,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

3,找出最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我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于3个),说说其中任一个的寓意。

5,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二.《刻舟求剑》

1.《刻舟求剑》选自,亦称,是(时间)秦相 组织编写的 集。

2.这个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

3.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展示

质疑

点拨: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点拨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④通假。⑤词类活用。2.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①补充省略的部分。②调整语序。③适当增减。

4.多读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检测:

一,学习《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忘持度。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④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⑤宁信度,无自信也

3,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理:

现实意义: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3、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停顿)

(1)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2)何 不 试 之 以 足

(3)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4)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两项是()()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归取之

E何不试之以足 F是吾剑之所从坠 G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

一、阅读理解《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揠()谓()

2、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5、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②席上啖菱()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月怀一鸡》,回答问题。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请损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古代寓言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七个生字.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⑴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 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 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⑵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准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 置 忘

郑人 不得履

反归取度 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古代寓言教案12

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初步练习浅显文言文的阅读。

3、学习几个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方法:诵读、讲读、讨论交流

学习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寓言故事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凝炼的精神财富。寓言故事篇幅虽短,寓意却非常深刻,它对我们的精神修养的培养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就记载着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引入对《韩非子》《吕氏春秋》的简介)。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选址《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的这两则寓言故事--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讲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并范读课文。

1、读准字音(通过注释、字典了解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的正确读音)。

2、读准停顿(通过注释、字词典或其他参考书,了解短语和句子的含义,不把短语和句子读断)。

(二)学生先独立进行诵读练习,再互相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三)讲解两则寓言故事。

1、讲解时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句子。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鞋)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买鞋的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用脚试试)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置之其坐(通假字,“座”)

至之市(到)吾忘持度(尺码)

反归取之(通假字,“返”)市罢(停止)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不相信自己)

《刻舟求剑》:

遽契其舟(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这里)

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反问固定格式,不是……吗?)

2、随意抽两三个学生复述故事。

(四)学习小组合作自选一则寓言故事,作尝试翻译练习。

翻译结束后在班上交流,其他小组对所交流的翻译进行评述(翻译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语言是否流畅)

参考译文:

《郑人买履》--有个想要去买鞋子的郑国人,(到集市前)先测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大小,可是去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他拿到鞋子的时候说:“我忘了带尺码。”于是赶回家去拿尺码。等他再来到集市时,已散场了,他自然没能买到鞋子。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大小呢?”他回答道:“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有一个过江的楚国人,他的剑在船行驶的时候掉到了江中,他立刻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是行驶的,剑是不动的,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自由发言。

如果你是那个想要去买鞋的郑国人,或者是那个过江的楚国人,一定不会像他们那样愚蠢的说话和办事。那么,现实生活中真有那样的人吗?

(六)由上面的自由发言引出对寓言寓意的讨论交流。

(仍以提问方式展开。讨论前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

这两者寓言故事的内容(或要反映的寓意)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

主人翁都办事不灵活。

不同点:

《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实际的人。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不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改变看法或做法。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讨论学习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家庭合作练习作业:

向家长流畅背诵两者寓言故事,请家长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他们对这两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或看法,以“有感于《》”(填写其中一则寓言的题目)为题写一段话。

古代寓言教案13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3、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三、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1)是,指示代词,这儿。

(2)所……者,……的地方

(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

(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5、写法评析:

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总结学习成果。

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古代寓言教案14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

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古代寓言教案15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练习背诵课文。

3读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

1学习《郑人买履》。学生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教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指导难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引导学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二、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教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三、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读熟;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说句意,注意比较认识“之”字的不同意思。

3练习背诵,指导写生字。

第三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第二十五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作者:朱天洲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领会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交流。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2013-9-13

3:01:23 AM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一、复习导入

1、《矛与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①指名朗读短文。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

(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2013-9-13

3:01:23 AM

第四篇: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

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七、(一)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八、指导阅读,读准字音。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九、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总结学习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教学后记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东明一中张江龙

第五篇: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说明

揠苗助长

〔解题〕

本文是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现存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南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注释《孟子》的书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朝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结构分析〕

本文共两个自然段,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说明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语意理解〕

详见课本中译文与注释。〔写作特点〕

1.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2.言近旨远,发人深思。画蛇添足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订为33篇。宋时已有缺逸,由曾巩作了订补。

“画蛇添足”的字面意思是画了一条蛇,添上两只脚。〔结构分析〕

本文仅一个自然段,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语意理解〕

详见课本中译文与注释。〔写作特点〕

1.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生动形象。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2.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下载《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0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30 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 分析故事情节。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 1、 分析故事情节。 2、 领会寓意。 教学时间 :......

    古代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记重点文学常识及重点词语的意思:智、将、暮、亡、果、吊、居、遽。2、熟读并背诵课文、将两则故事译成现代文。 3、归纳两则......

    古代寓言两则

    杏山乡中心学校六年级语文学习指南 课题:第七单元 《古代寓言两则》备课人:黎冶、张成华、赵旭使用人:审核人: 授课日期: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

    《古代寓言》目录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前言.补白………………………………………………………………………………(1) 目录 1.黠猱媚虎 …………………………………………………………………………......

    古代寓言两则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郝斌中学 备课人:王玉玲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积累文言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两则语言的寓意。(难点) 教学时间:一......

    古代寓言教案(样例5)

    古代寓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寓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寓言二则》讲学稿

    课题:《古代寓言二则》 课型:新授 执笔:cys 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年9月20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培养利用书中注释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古代寓言两则》复习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课型:新授课执笔人:段学锋审核:刘胜军时间:2013.12.12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词句。②熟记寓意 基础复习:1、文学常识: (1)《智子疑邻》节选自。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