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寓言两则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郝斌中学 备课人:王玉玲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两则语言的寓意。(难点)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抢答成语,导入新课)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看看这两则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并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
2、文学常识(课件展示)
三、学习研讨 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⑵ 不筑,必将有盗。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⑶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⑷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4、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富人失窃,智子疑邻。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宋国富人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你觉得宋国富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这则文言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4、当别人给你提出意见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1)以上4个问题,个人认真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言;(3)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4)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 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教师小结并过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接下来再来学习研讨 《塞翁失马》。
四、研讨学习《塞翁失马》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确,读通畅
(1)、请男女生各一人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而折(duò)其髀(bì)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xián)而战。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2)、老师范读,然后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二读课文———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解释加点的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翻译句子: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故跑到北方胡人的境地去了。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讨论、小结:
a.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b.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c.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d.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e.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五、课堂小结:
寓言,总是以短小精悍的故事,给人深刻的启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相应的问题的时候,希望你会想起我们今天的学习,让这节课给你的人生正确导航。
六、作业设计:
1、必做:《伴你学》自主学习和读读背背部分。
2、选做: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塞翁失马》,题目叫《塞翁之子》,内容就是塞翁之子跛脚之后的生活,他是否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白了得与失的关系呢?
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
寓意:我们应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不因关系的亲疏而肯定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塞翁失马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第二篇:古代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记重点文学常识及重点词语的意思:智、将、暮、亡、果、吊、居、遽。
2、熟读并背诵课文、将两则故事译成现代文。
3、归纳两则寓言的寓意。培养自己遇事能冷静分析和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学习过程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完成下列练习。(完成之后,小组内相互交流,有争议的,科代表请教老
近赛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借助其他资料,小组内相互合作,将两则故事翻译成现代文,译文写在练习本上(小组长安排相互检查翻译)。并将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在组内相互讲着听。(为课堂展示做准备)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何遽.
塞.上
堕而折其髀.
跛.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宋有富.人()
智子疑.邻()
不筑.()
天雨.墙坏(暮.而果大亡.其才()()()
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有善.数者()()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家富.良马()
堕而折.其髀()()
丁壮..者()
引弦..而战()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
()(3)看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两组句子中的意思一样吗?请准确解释。马无故亡而入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暮而果大亡其才()
不筑必将有盗()(4)准确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邻人之父亦云:
智子疑邻: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暮而果大亡其才:
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吊之: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4、完成下列空格填写。(1)《智子疑邻》选自《
》,作者
、末期
家。故事告诉我们:
(2)《塞翁失马》选自《
》,又名《
》,淮南王
等编著。故事告诉我们:
5、深入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列出提纲,准备课堂交流)
(1)你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智子疑邻》这样的事情吗?
站在“富人”的角度谈谈今后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
站在“邻人之父”的角度谈谈今后向别人提建议应当注意什么:
(2)你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塞翁失马》的事情吗?联系实际说说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6、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至少写出5个)将其中的一个准备好,课堂上讲给全班同学听,别忘了结尾告诉大家故事的寓意。(将你准备的寓言故事题目及寓意写在下面)
7、你喜欢寓言故事吗?用几句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第三篇:古代寓言两则
杏山乡中心学校六年级语文学习指南
课题:第七单元 《古代寓言两则》备课人:黎冶、张成华、赵旭使用人:审核人:
授课日期: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和“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重难点:
领悟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预习:
阅读两篇寓言,然后给下面的字注音:
悯卮揠祠趋遂槁
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效果。
三、自学指导。
1、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小组互读(互相纠正错误)。
2、根据译文自己翻译课文。
小组内成员互译。
组内两人互译(重点解决“悯、揠、芒、病、趋、槁、祠、舍、卮、固、安、遂、亡”字的意思)。
3、小组内讨论两则寓言的内容。
说说这两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四、小组展示,点拨提升。
五、小结。
六、当堂检测。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恼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新编一个寓言故事。
七、作业。
练习册。
第四篇:《古代寓言》目录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前言.补白………………………………………………………………………………(1)
目录
1.黠猱媚虎 ……………………………………………………………………………(1)2.按图索骥 ……………………………………………………………………………(2)3.鸲鹆学舌 ……………………………………………………………………………(2)4.拔苗助长 ……………………………………………………………………………(3)5.泽人网雁 ……………………………………………………………………………(4)6.杯弓蛇影 ……………………………………………………………………………(4)7.卞庄刺虎 ……………………………………………………………………………(5)8.骥服盐车 ……………………………………………………………………………(6)9.曲突徙薪 ……………………………………………………………………………(6)10.蛛语蚕………………………………………………………………………………(7)11.猩猩嗜酒……………………………………………………………………………(8)12.常羊学射……………………………………………………………………………(9)
13、荆人袭宋……………………………………………………………………………(9)14.一傅众咻……………………………………………………………………………(10)15.次非斩蛟……………………………………………………………………………(10)16.南岐之见……………………………………………………………………………(11)17.东施效颦……………………………………………………………………………(12)18.对牛弹琴……………………………………………………………………………(12)19.智子疑邻……………………………………………………………………………(13)20.高阳应造屋…………………………………………………………………………(13)21.给猫起名……………………………………………………………………………(14)22.良桐为琴……………………………………………………………………………(14)23.列子学射……………………………………………………………………………(15)24.海龟和蚂蚁…………………………………………………………………………(16)25.邯郸学步……………………………………………………………………………(17)26.和氏之璧……………………………………………………………………………(17)27.河豚发怒……………………………………………………………………………(18)28.涸辙之鲋……………………………………………………………………………(18)
29、后羿射箭……………………………………………………………………………(19)30、狐假虎威……………………………………………………………………………(20)
31、临江之麋……………………………………………………………………………(21)
32、画鬼最容易…………………………………………………………………………(22)
33、画蛇添足……………………………………………………………………………(22)
34、讳疾忌医……………………………………………………………………………(23)
35、棘刺雕猴……………………………………………………………………………(24)
36、纪昌学射……………………………………………………………………………(25)
37、蝙蝠骑墙……………………………………………………………………………(26)
38、截竿进城……………………………………………………………………………(26)
39、金钩桂饵……………………………………………………………………………(27)40、惊弓之鸟……………………………………………………………………………(27)
41、井底之蛙……………………………………………………………………………(28)
42、九方皋相马……………………………………………………………………………(29)
43、客套误事……………………………………………………………………………(30)
44、刻舟求剑……………………………………………………………………………(31)
45、滥竽充数……………………………………………………………………………(31)
46、畏日拘忌……………………………………………………………………………(32)
47、公输刻凤……………………………………………………………………………(33)
48、鲁侯养鸟……………………………………………………………………………(34)
49、买椟还珠……………………………………………………………………………(34)50、罴说…………………………………………………………………………………(35)
51、束氏狸狌……………………………………………………………………………(35)
52、猫头鹰搬家…………………………………………………………………………(36)
53、偷鸡贼辩解…………………………………………………………………………(37)
54、南辕北辙……………………………………………………………………………(37)
55、疱丁解牛……………………………………………………………………………(38)
56、其父善游……………………………………………………………………………(40)
57、齐人偷金……………………………………………………………………………(40)
58、宣王好射……………………………………………………………………………(41)
59、杞人忧天……………………………………………………………………………(41)60、千金求马……………………………………………………………………………(42)61、黔驴技穷……………………………………………………………………………(43)62、蜀鄙之僧……………………………………………………………………………(44)63、若石惨死……………………………………………………………………………(44)64、屠龙术………………………………………………………………………………(45)65、书生救火……………………………………………………………………………(46)66、守株待兔……………………………………………………………………………(47)67、眇者识日……………………………………………………………………………(47)68、磨杵成针……………………………………………………………………………(48)69、兄弟争雁……………………………………………………………………………(49)70、五十步笑百步………………………………………………………………………(49)71、鹊巢扶枝……………………………………………………………………………(50)72、薛谭学歌……………………………………………………………………………(50)73、掩耳盗铃……………………………………………………………………………(51)74、叶公好龙……………………………………………………………………………(51)75、亡鈇意邻……………………………………………………………………………(52)76、与狐谋皮……………………………………………………………………………(52)77、鹬蚌相争……………………………………………………………………………(53)78、再渡一遭……………………………………………………………………………(54)79、凿井得人……………………………………………………………………………(54)80、朝三暮四……………………………………………………………………………(55)81、折箭训子 ……………………………………………………………………………(55)82、郑人乘凉 ……………………………………………………………………………(56)83、郑人买履 ……………………………………………………………………………(57)8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57)85、痀偻者承蜩…………………………………………………………………………(58)86.自相矛盾 ……………………………………………………………………………(58)附1中卫小史 …………………………………………………………………………(58)附2 ………………………………………………………………………………………(58)古汉语短文训练
………………………………………………………………………(58)
一、传闻·逸事 ……………………………………………………………………………(58)1.大度 …………………………………………………………………………………(58)2.商於子驾豕 ……………………………………………………………………………(58)3.梁楚之欢 ………………………………………………………………………………(58)4.饱而知人之饥 …………………………………………………………………………(58)5.东坡卜居 ………………………………………………………………………………(58)6.宋定伯捉鬼 ……………………………………………………………………………(58)7.唐太宗面试程名振 ……………………………………………………………………(58)8.齐甄彬得金奉还西库 …………………………………………………………………(58)
二、史实·传记……………………………………………………………………………(58)9.陈平任相 ………………………………………………………………………………(58)10.圣琵琶传闻……………………………………………………………………………(58)11.害之而反利……………………………………………………………………………(58)1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58)13.强弩之末………………………………………………………………………………(58)
三、胜迹·游踪……………………………………………………………………………(58)15.小石城山记……………………………………………………………………………(58)
四、论说·政论……………………………………………………………………………(58)16.论世之事,因为之备…………………………………………………………………(58)17.人才论…………………………………………………………………………………(58)18.潜移默化………………………………………………………………………………(58)19.原谤……………………………………………………………………………………(58)20.罪不知谓之虐…………………………………………………………………………(58)21.约取而实得…………………………………………………………………………(58)
五、世情 · 物理…………………………………………………………………………(58)22.地震…………………………………………………………………………………(58)23.世家子读书坟园……………………………………………………………………(58)24.越车……………………………………………………………………………………(58)25.成衣……………………………………………………………………………………(58)26.火石与火镰……………………………………………………………………………(58)27.郑余庆召亲朋官数人会食……………………………………………………………(58)28.空桑生李………………………………………………………………………………(58)29.田不满怒斥骷髅………………………………………………………………………(58)
第五篇:《古代寓言二则》讲学稿
课题:《古代寓言二则》 课型:新授 执笔:cys
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年9月20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培养利用书中注释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寓言的文体特点,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
3、培养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思想意识,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问题。【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教学难点】
由寓言引发的感悟。【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本课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本课难点: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预习·导学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郑人买履()②自度其足()③吾忘持度()...④宁信度()⑤遂不得履()⑥ 遽契其舟()()....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郑人买履》 ①自度其足()②置之其坐()③至之市()...④忘操之()⑤吾忘持度()⑥反归取之()()....⑦及反()⑧遂不得履()⑨何不以足试之()()....⑩宁信度()11无自信也()..
3、文学常识填空。
①《郑人买履》选自《 》。韩非,时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学派代表。
②《刻舟求剑》选自《 》,该书是 国末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内容以、思想为主。
4、理解句子。
① 何不试之以足?
此句是 问句,又是 句。意思是 ②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此句意思是 ?
这句话以委婉 的语气批评了求剑者。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三、研读文本: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课内阅读
阅读《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同)②反归取之。(同)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 何 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欲买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句子。
①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 ②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5、写出含有“履”字的成语3个。
6、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课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本课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一、成语接龙,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搞个成语接龙,老师起个头,比如“日理万机”下一个同学再以“机”开头接着说一个成语,比如“机不可失”,接不上的表演一个节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从这个人找剑的过程来看,你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3、你觉得《刻舟求剑》里掉宝剑的人愚蠢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 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课外收集三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
3、完成练习:
阅读《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② 是吾剑之所从坠。.③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翻译下列句子。①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 ②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3、寓言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刻舟求剑”无疑是愚蠢的行为,求剑者“蠢”在哪里?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