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随笔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随笔
1.给学生一种会读能说的能力
——文言文两则教学随笔
教罢《学弈》、《两小儿辩日》二篇文言文,强烈蹦出一个认识: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
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二读,读出停顿,学生尝试读,师范读,指名读,交流读,划出节奏来读,指名读,齐读;三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读是提高。在学生读到第三步时,让学生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说意思交流中领悟文言文的感情。《学弈》一课就有学生说出弈秋没有理解学生,没有懂学生,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让他去学射箭好了,因为他对学下棋不感兴趣,而对射箭特有兴趣。鼓励学生说居然说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来。是啊,童言是率真的,无畏的,有想象力的。
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是多么重要的。
2.《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但是由于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巧借文中句子,抓住主线感悟。
在上课伊始,我就直截了当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朱自清这位作家,介绍了他的字号,介绍了他的作品,也介绍了他的生平。同学们马上被吸引住了。紧接着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拜读一下朱自清先生在24岁时写的一篇散文《匆匆》,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在学生充分自读后,我用深情地眼神望着学生说:“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朱自清的这篇《匆匆》都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呢?”
这下,学生来劲儿了,马上找到了“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 复返呢?”,我就趁势提问:“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一点的?”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反复指导诵读,积淀深厚感情。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而且又比较难懂,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做一些记号是很有必要的。我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各个方面,我都考虑得非常细致。比如哪些地方要用三角形符号,哪些地方要用不同的线标示,哪些地方应该写上它的意义,哪些地方应该作些注释等。甚至连画线的时候要先用铅笔画,等答案确定后再改成其他颜色我都讲得很细。
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能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等。
3让中差生拥有同一片温暖的天
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由于中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差生更差。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青少年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 “ 尖子 ” 明天不一定就是 “ 尖子 ”,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 “ 优生 ” 与 “ 差生 ” 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 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 “ 面向全体 ”,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 “ 不白之冤 ” 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担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4.《顶碗少年》教学随笔
赵丽宏的《顶碗少年》讲述了“我”二十年前在上海大剧院观看杂技表演,一位表演顶碗的少年在接连两次失误的情况下,最终获得了成功,赞扬了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表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与支持。文章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很
精彩,也是一次很好的练笔的机会。
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文章末尾,文中的“我”确信,“他是一个强者”,所以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联系到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题记,“真正的强者是那些有自制力的人”,那么文中的少年是不是一个强者呢?在我看来,这应该不算一个问题,面对两次失误的少年,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当然是一个强者了,然后顺势请同学们分析少年的形象,再分析观众和老者等侧面描写的部分,重、难点就解决了,这显然是我的一厢情愿。有的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文中的观众们在少年第二次失误的时候,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观众们很不耐烦了,很不满意少年的表现,而这时的少年神态木然,脸上全是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怎么能说他是强者呢?有的同学则认为他当然是强者,理由与我的观点相同。
怎么办?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问题。我们先不下定论他到底是不是强者,先看看观众们前后的表现,想想为什么他们会要求演下一个节目,体会他们此时的心情。同学们开始认真的读课文,圈划相关的语句,有的开始小范围的讨论起来了。经过一番的讨论,同学们发现观众们没有不耐烦,而是担心少年承受不了打击,所以才会说出那样的话,那是对少年的呵护和关爱,文章开始部分,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少年的精彩演出,如“屏住气”、“目不转睛”等词语,充分表现了观众们的紧张情绪,而接下来第三次表演中,“场子里惊得没有一丝儿生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对这些语段 的朗读和品析,体会到了观众们对少年的爱护、鼓励和赞赏。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从他精彩的表演和优秀的品质两方面来考虑)在这样一个探讨的氛围中,结束了课文的教
学。
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呀!在这样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小问题成为学生们的大问题,备教材,更要被我们的学生,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如来佛手中的孙悟
空——万变不离其中。
5.《手指》教学随笔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与以前课本中选入的先生的《白鹅》一样,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我十分喜欢和欣赏先生的文风,就当做精读课文来讲的,课前还请美术吴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插图。
果然,学生也十分喜欢学习本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课后我还布置了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结果很多孩子能模仿先生的语言风格,幽默地写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 姿态和性格,而且很有见解。如:有的孩子认为中指并不向先生说的那样“养尊处优”,反而是“忍辱负重”,每天扛着钢笔写个不停,都累得驼了背。多么生动的比喻啊!由此可见,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挖掘不同课文中的写法特点,让学生在仿写、续写、扩写等活动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6.《北京的春节》教学随笔
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了。
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我却总是束手无策。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刚一开始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大都没有什么感觉,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一次的引说让学生来体会。说是“意外”,其实并不意外。我总是指望着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经过反复解读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不然。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哪怕是读了多遍,我们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于是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会不置可否。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达成?我过于天真了。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篇章结构表达特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文章篇章结构上都采用了前后呼应,首尾连贯,点明主题的表达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我把《十六前的回忆》作为认识——感知阶段,把《灯光》作为知识点巩固阶段。
教学中,如何把“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知识点得到落实,我采用了这几种方法:
一、比较法
两篇课文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对词类理解、运用这一知识点,我采取由学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借助文言知识储备、上下文联系,通过课文自读解决。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描写特点,感知思路;老师也设计小练习,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掌握技巧。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除了篇章结构是前后呼应,而段落 之间,也有“前后照应”的结构表达方式,并指导学生,如果语句出现在文章前面,那在文章的后面就能找到照应部分,如此类推。而“灯光”一文,主要表达是看到眼前的灯光,就想起战争年代一“灯光——火光”发生的故事。通过文章内容、篇章结构上,段落层次表达方式上作比较,找出两篇文章异同之处,巩固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技巧。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更鲜明感知文章特征,使分散、模糊的认识逐渐集中、明晰。
二、讨论法。
通过设置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彩部分,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的把握。所设置的问题,由浅到深,带着问题细致阅读文章,在问题逐一解决的过程中,阅读的期望逐一实现,在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同时阅读兴趣大增。为此,我整合两篇课文,我设计讨论。一是《十六前的回忆》和《灯光》内容、结构、写法上异同的讨论,二是描写细节的构思上。讨论对于提高思辩能力,提升对文章的感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将是极有效的,这是阅读的深入阶段。问题的设计,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兴趣和参与热情。我将关注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疏通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鼓励学生表达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学生细品文章,明显理出思路:描写细节不同,段式结构不同,但篇章结构上都采用前后照应的写作特色。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育的启发性原则。知识点落到课文教学实处,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阅读技巧。
12.激起阅读欲望,突破难点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暨大附小 语文教研组 李洁萍
把《为人民服务》一文选进人教版第十二册教材,意图很明确,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基础。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是毛泽东在举行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演,虽然是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讲的,但文中所讲了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问题,对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启蒙教育意义。课文设计两个难点:一是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阅读欲望,课堂上我采用了这几种教学措施:
一、了解背景,初步了解议论文表达方式。
要了解毛泽东为什么在追悼张思德同志会上讲演,就得了解张思德牺牲的原因,他的牺牲有意义吗?有价值吗?为此,在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联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例如为建立新中国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为救掉进冰窟窿的朝鲜儿童——罗盛教、为推开受惊的战马而献身的欧阳海、为今年冰灾抢收电网,恢复电力供应的电力工人„„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为阐述这个论点,我把学生引回文本,读一读,毛泽东用什么表达方法?比一比,看谁最快背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通过这么一系列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读中明白每句话表达的意思,进而理解包含的意思。但也不能忽视让学生练习给这文段分层次,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议论文“围绕中心层层深入阐明”特征。同样以这种学习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以下几个段落,整体感知全文结构脉络,明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二.体会“为人民服务”思想。
课文中讲的道理,要让学生领会这些道理,就导学生熟悉的事例为着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发生在自己身边默默无闻的小事:对待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主动捡起点在教室的纸屑;同学病了,主动帮助;扶邻居上楼„„由此启发,“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建立在肯做小事基础上,是扎根于自己的内心深处里。
三、交流讨论,理解含义深刻句子。要理解句子含义,我认为,首先指导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这解放人民的,实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抓住重点词语,接着教会学生连起来,把刚才重点字词的意思运用到句子当中理解: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句子的含义就能整理出来了。
四、构思小练习,巩固学习方法。既然《为人民服务》是小学教材的第一篇议论文,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构思一些小练习,以巩固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点。我设计了这样小练习:如: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发言很踊跃,口头语言表达也很流畅。但转变为用笔写下来,部分学生的书面语言有新问题出现了:错别字多,要点和例子不贴切等。为扭转这种局面,我还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再补上一课。
以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上有发散点,也有集中点。所谓发散点,让学生就现代生活的事例,理解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用讲演方式鼓舞士气,深入浅出,论述了 8 “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何谓“集中点”,就是让学生明白“大道理,从小事做起”,“为人民服务”思想12.《一夜的工作》教学随笔
《一夜的工作》是何其芳饱含激情的一篇文章,歌颂了周总理日理万机的辛劳和简朴的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戴与崇敬之情。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去深入分析,因此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让学生能通过阅读说出自己对周总理的认识,体会文中流露的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课我让学生查阅有关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小故事,并反复读课文,加深理解,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位 的总理,按自己的理解能填上多少个词就填多少。第二节课我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自学情况,在课文上找出自己填空的理由,或者用查找的资料来说明。结果学生纷纷填出许多内容:这是一位认真工作、辛劳、生活简朴、细心、关心他人、一心为人民„„的总理,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可见学生对课文是理解了。特别是一位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从这里看出总理是一位细心的人,作者带歪了一把椅子他都会放好。我当场表扬了这位学生读书读得仔细。剩下10分钟我再让学生阅读《同步阅读》课本中有关周总理的两篇文章,再从别的方面感受这位伟人的事迹。最后每位同学都在课文的插图中写上一二句自己的感想。这两节课学生上得非常投入,回答问题的人也比以前的课堂多了。反思: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为学生指明行走的方向,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老师跟着学生边走边看边指点。学生在放手自己摸索的情况下反而还会走得自然、顺畅。这节课充分利用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补充他们的课文资源,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来看,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回过头来看看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似乎过于简单,虽然目标达成了,但是学生的学习仅限于对课文感情的理解,其实本课在表达方法上也是有许多值得学习地方的:比如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去表现人物,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去领悟的。看来以后在制定教学目标是要全面些。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随笔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以读寄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去品味文章,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1)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 “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2)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 “ 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 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 “ 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3)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15.《凡卡》教学随笔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18.《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随笔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同名散文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 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在教第二课时时,力求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课题中的美丽,力求在教学中做到实与活相结合我觉得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
一、读的训练比较扎实,我在让学生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句子、写感受,从多个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发言几乎都抓住了所有的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谈出理解,谈出感受,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同时我有意识的带领同学们将自己的理解、感受还原到朗读背诵之中。最后落脚到排比句的作用的领会上。实现了读中思、读中感、读中悟。
二、我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美丽是什么?”老师没有画圈子,设框框。学生联系文中的语句谈得比较充分,比较到位,把理解语言与受到感染、激励融为一体。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学生在交流中还缺少层次性,说明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交流过后教师还缺少必要的梳理,如果能够随着学生交流的不断深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样的印象,即:课题中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她的容貌上,更体现在他的伟大成就上,科学的精神上,高尚的人格上让居里夫人的形象镌刻在学生的头脑当中,让文中的语句活在学生的语言了这样我想就更好了。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随笔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教学中,我引导“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 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21.《我最好的老师》教学随笔
这篇文章是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原本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一则觉得它是篇略读课文,不怎么上心,二则觉得文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后来读着读着,发现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何不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呢?这是我最初的设想。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到现在,我已经有了再上这一课的盼望!
《七步诗》教学随笔
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第一层是初读课文,感知诗意。第二层是充分想象,体会感情。第三层实感情朗读,再次加深领悟。最后通过赏诗,达到深华的目的。学生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确实加深了对曹植的理解,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对《七步诗》的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理解表现出来了。美中不足的是集体朗读时的感情还未表达得非常到位,教师因为时间关系也未进一步指点。古诗本身的文化魅力还体现在她语言本身,这一堂课花在这方面的时间较少,故而“泣”与“煎”的品赏还不够。
《石灰吟》教学随笔
1、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灰的一生。课堂上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于是我讲解并引导学生弄清石灰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 → 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从这两词想到了“磨练”与“韧性”、“锻炼”与“坚强”之间的联系,理解到“磨砺”与“成器”、“历练”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联系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现,板书: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想起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树。
4、读,铮铮铁骨可见。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两首诗的本来之意,是非常简单的。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欣赏,拓宽了理解的宽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这样教是不是难了?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本来想说,也被学生激动的思维制止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是处于思考的兴奋之中。通过多年的课堂观察,我一直说,好多学生的大脑往往处于半关闭状态,所以一直想“全部打开他们的大脑,引领他们思考起来,以成为主动学习者”成为我研究的一个目标,今天通过这两首诗的教学,我找到了这把钥匙。学生拥有思考能力,需要着新鲜的话题,需要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相信,需要着综合,需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这一切,学生会主动的,学生会真正参与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智慧展现在师生的面前,学生会把自己的创造愉悦的拿出,与大家共同把玩。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中心小学 黄小亚
语文是一个庞杂而容量巨大的知识宝库,如何将六年级上下两册要点全面系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的确让我很为难。一课一课地说吧,可能既会耽误大家的时间,课与课之间也没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思考了很久之后,我决定按照字、词、句、段、篇,将两册知识贯穿起来,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生字的教学
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六年级学生了,没有必要把生字教学作为一个专项训练。生字当然不能像低年级一样学了,什么笔画顺序,什么结构,声母是什么,韵母又是什么,在我们六年级的教学中几乎可以全部省略。那我们生字学什么?我个人认为对于每一课的重点生字应该与它的形近字进行对比学习。如《山中访友》中的“邀”字,我们就要把它与以前学过的“激”进行区别,而当我们学到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中的“遨”时,就一定不能忽视与“邀”的对比并分别组词。《山中访友》中还有一个“峭”字,与它形近的字就更多了,在我们去年的一次月考中,就出现了一个于此有关的考题,请你为“肖”字加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写的空格内。有陡()的悬崖,胜利的()息,俊()的姑娘,()好的铅笔,弥漫的()烟,畅()的商品,()遥自在的生活,元()佳节,九()云外。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全做对,而这道题也是那次考试中失分最多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一个“眷”,这个字就与“誊” “誉”非常相似,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不加以区分,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犯错误。当然如果要把每一个生字的形近字都找出来,我们的教学任务肯定完成不了,所以我建议将比较典型的字如邀、峭、斑、魁、梧、歉、胯、抑、寇等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区别记忆以外,其余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把形近字找出来,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补充,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识字的容量大大加强,对于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题型就会将错误降到最低。
除了把字形区别清楚以外,对于字义的理解也不容忽视。比如足,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心满意足指满、充分的意思;无足轻重则是值得的意思; 画蛇添足明显指的是脚。临当靠近,面对时组词居高临下; 当到达讲又组词为身临其境;作为将要,快要来理解组词为临终。这就是一字多义的现象,有时给出词语,解释所填字的意思如争先()后、面面相()自强不()—、名不()传、如雷()耳、()头丧气。有时又给出意思,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如:分别用“举”得四个意识组四个词语①抬起 ②全 ③推选 ④举动,用故的四个意识组四个词语①原来的 ②原因③ 朋友④故意,这类题在这几年的考试中也频频出现。还有一种题型,就是按要求填空,如“巷”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能组成词语()。有些学生就不知道音序应该填大写字母,另外,对与部首我们也应该告诉学生找部首的规律,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如果是独体字,一般先查第一笔。那么“巷”字我们可查一横,也可查“巳”字底。
说到字的教学,我们就必须注意它的读音,几乎每一次考试中都会出现一字多音的考题,上一周的考试中就有给扎选择正确读音。如车夫挣扎(zhā zā
zhá)着坐了起来,伯父给他敷(fū fú)上药,扎(zhā zā zhá)好绷带,又给他扎(zhā zā zhá)了一剂止疼针。通过阅卷我发现好多学生只对了一个,只能说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多音字的积累。还有一种就是选择正确的音节如镌刻(juān juàn)抚摩(mó mē)扁舟(biān piān)挫折(cuō cuò)归宿(sù xiǔ)
瘦削(xiāo xuē)、薄暗、薄雾都要选择(bó)等很多字都要将读音记清。要想让学生在这些基础题中不失分,我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倾听学生的朗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才能发现哪些字读错了,从而引起重视,将一些易错字的读音牢记在心中,考试时就不会出错。其次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把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学生较为生僻的、容易混浠的多音字整理出来,抄写在积累指本上,方便学生记忆。只有将生字的教学抓细,落到实处,考试时就不会出现无谓的失误,会多了一份胜算。考试中出现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同音字选择填空时,只要我们了解字义,平时多积累,做起来就会容易多了。比如给出同音字艰、坚,第一个艰多指环境、生活不如意,而第二个坚多指人的意志、品格不易动摇。知道了这些,学生就能正确辨别()持()巨()固()险()贞 无()不摧()强()辛()定()决()苦 举步维()这些词语了。也有给出同一个音节,让学生填写同音字,如yōu()久()静()愁()美 yí()式()留 怀()转()qiàn()款 道()镶()mò 沙()()水()生()写等。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考核,只要生字掌握牢固,我们都会以不变应万变。
二、词语的积累
首先,把每一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必须牢记。每一次考试中必不可少的看拼音写词语,几乎全部来源于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或读读记记,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会让学生不厌其烦的写了一遍又一遍,所以每次这道题的准确率最高。但是,依然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于是我就会经常隔三差五的听写词语,每次 都会让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字在黑板上重写一遍,再集体订正。久而久之,本班学生的看拼音写词语基本不会出现错误。同时我会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词语给学生归纳出来,如陡峭、静谧、勤勉、德高望重、庞然大物、毅然、悬崖峭壁、狂风怒号、惹人讥笑、寝不安席、勘测、魁梧、自作自受、咳嗽、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旋涡、瞻仰……学生把词语熟记以后,那么出现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的题,只要是我们学过的就会十拿九稳。如自做自受()、流连忘返()、兴高彩烈()、张慌失措()、涛涛不绝、()一泄千里()、羞愧不以()、刻骨明心()、优胜劣太()等词语,上周的考试中就有一道改错字的题,8道题,8分,阅卷时发现全镇几乎一半的学生只改对了两到四道题,其实8道题中,只有一个书本上没有,其余都是学过的。这就非常明显的说明我们对于词语的积累还远远不够,所以我建议各位老师能够边学边积累,将学生可能出现错字的词语提前整理到积累本上。
其次,要注意积累四字成语,除了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牢记以外,要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多积累一些课外成语,考试中往往就会看哪个班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积累的课外词语多,成绩就会更好一些。积累成语时,不能漫无目的,碰到什么积累什么,要有计划、有条理,比如《草虫的村落》一文有一个词语:行色匆匆。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我顺便让学生积累ABCC式的风尘仆仆、白发苍苍、生机勃勃等,这时就有学生又提出AABC式的津津乐道、井井有条、ABAC式的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等,另外我们还可以按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历史故事如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望梅止渴、老马识途、三顾茅庐等,成语故事如每一学期回顾与拓展后面安排的阅读:入木三分、胸有成竹、程门立雪、闻鸡起舞等来分类。尤其在期末复习时,我们要安排有关词语分类的专项训练。根据这几年考试出现的类型,我认为比较重要包括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奋不顾身、舍己为人、坚强不屈;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千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谈笑风生;描写学习的成语: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真才实学、发奋图强;含有夸张成分的成语:怒发冲冠、一目十行、一日千里、一字千金;含有比喻成分的成语:挥金如土、骨瘦如柴、如雷贯耳、守口如瓶等。有时候往往就是你比别人多积累了几个课外词语,成绩就会脱颖而出。
积累词语的时候,关键是要把词语的意思理解、掌握,尤其是近义词意思的区分,比如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表示静的词语:安静、寂静、幽静、僻静,在什么情况下填哪个词,要让学生分清楚;还有用“然”字组词,并分别填入下面的句子。
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接受了任务。
2、岁月悠悠,唯有你()如旧。
3、爷爷今年八十岁了,他()能爬上五指山顶峰。
4、这种说法()错了,所以大家都摇头。
5、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雪,傍晚,天上()飘起雪花。
6、他()工作忙,可是对业余学习并不放松。还有去年期末考试中出现的抱怨、埋怨选词填空: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别人。我()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很多学生就不能正确填写。要想这些题全都作对也不是办不到,只要把功夫下到平时的教学中,多钻研教材,细化我们的授课,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近义词的好习惯,学生做这些是易如反掌。同 样,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也不同。比如“欣欣向荣”一个意思用来形容花草树木,第二个用来比喻事业。而“骄傲”可当褒义词来讲又可当贬义词来造句。这些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积累。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收集每课的词语搭配比如清幽的月光、水天相撞的地方、恬静的脸、排山倒海般地扑来、焦躁不安地吼叫、浓密丛林中的薄雾、闪闪发光的松针、生命的归宿 别有深意的仪式、湿润的山风、无字的歌谣等,光积累课文中的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记住一些固定词语的搭配,如维持秩序、保持卫生、坚持原则、改善生活、改正错误、改良品种、改变世界、改换工作、改革体制、改进计划、改造罪犯等很多,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修改病句也很有好处。
三、句子的教学
首先,要把课文中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记下来。每一篇课文都有好词佳句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等等,对于这些句子,上课时要让学生先找再体会好处,最后还应让学生试着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当学生遇到此类句子如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忽然,雷阵雨来了,像,又像。(把比喻句补充完整);风停了,山中的一切变得非常幽静(改为拟人手法)时学生就能很快地联系课文写出正确答案。可是通过几次考试我们都会发现,只要考题一旦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成绩就不是很理想,这充分说明我们没有重视课文内容地背诵,学生只是记了个大概。所以今后的教学我们要立足于课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其次,关于句型的转换中常见的如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着手修改。修改时,注重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2)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漂亮的季节,就通顺了。(3)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4)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5)不合逻辑。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平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6)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7)修饰不当。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修饰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常见的句型转换还有:1.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要点是:“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2.调换词语顺序,保持句子意思不变;3.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换,转述别人的话,提示语后加逗号,去掉引号,注意:人称代词要变换,一般方法是:“一(人称)变三(人称),三变一,出现第三人,直呼其名”。4.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方法:一般改在后半句,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一般的双重否定词有“不得不,不能不、没有不”,也有用“非……不可”的句式改双重否定句。5.把句子改为比喻句。本体+比喻词(好像、仿佛、是、宛如、似乎)+喻体,喻体和原事物有相似之处:性质、形状、颜色、特点等)6.把句子改为拟人句。被描述的对象一般是动物或植物,改拟人句就是赋予他们人的动作或行为。(好处:生动、形象)这在历年的考试中无一例外,每一次都会出现。在句子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比如《穷人》一课就采用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要指导学生区分清楚,能够在阅读文中准确的找出来。最后,每一单元后面的日积月累要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默写熟练,保证一点错误都没有。只要我们老师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耐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本中的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光靠这一点还不够。平时还要积累格言、警句、名言、谚语。如珍惜时间的、帮助他人的、对待机遇的、热爱家乡的、团结友爱的、勤奋学习的、、读书的、友情的、保护环境的、谦虚的名言警句等。
四、重点段落的教学
六年级两册书中每一篇重点课文都有其相应的重点段落,比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的心理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针对这一段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这一段时从写法,即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内心的不安。解释重点词语 “忐忑不安”及原因: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首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其次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深入分析,学生自然对桑娜这个人物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理解透彻。所以在两册课本中我们要把重点段落在课堂教学中突破,要求学生尽量达到背诵,即使部分学生记不住,也应该提到上句能接出下句。那么考试中出现的按课文内容填空就能比较轻松、准确的填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让学生自读自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 一段话的理解。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我们都是一线教师,我们肯定会深有体会;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公正、宽严相济的爱。
从听、说、读、写到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所以在平时,我们不妨常用读古诗,讲笑话、说绕口令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当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赏析古诗和品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 想,想象等。总之,要经常性的,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
另外,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一般来说破折号可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话题的转变、话语的中断、声音的延长、引出下文等。省略号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表示说话的断续。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话未说完。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5.表示引文的省略。当然,段落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不止以上几点,但只要我们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会在重点段落的教学中教出特色。
五、整篇文章的教学。
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一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我抓住“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进而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我们还要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 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这时我们就要让学生分清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说明方法是在说明文里的,不出现在其他文体,说明方法一般是3个字的。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在教学中,除了弄清它们的区别之外,还应注意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打比方和比喻,作比较和对比等。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托物言志的《白杨》、借物喻人的《桃花心木》、许多文章都采用的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方法。文章的结构特点又分为首尾呼应、开篇点题、结尾点题、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态、静态两种。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我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会让学生搜集作者及代表作,尤其是小学阶段选编两篇或更多课文的作者,我都会让学生把以前课文的题目牢记,因为考试中会经常出现此类问题。对于鲁迅、朱自清、老舍、季羡林等著名作家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会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有些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和知识链接也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知识点,包括回顾.拓展后面的阅读或趣味小故事等都不容忽视。对于作文的教学,“多积累、勤练笔”的作文教学方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其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我们的作文批改存在评改形式单一,学生未参与评改;所以要让学生参与评改、学会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的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而且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龄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
另外还要改进评语内容。像类似“你的习作狗屁不通。语句罗嗦,语言乏味……”试问这样的评语谁愿看?一味指责只会引起学生反抗。只有当评语充满鼓励、无比亲切,才能激起学生品读的愿望。作为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的正确使用都应给予赞赏,对于不足要委婉指出,使学生乐于接受。如这样的评语“比喻、拟人的使用,细腻的心理刻画,真挚的情感流露都表现了你非凡的创作才能。加油吧,相信今后作家的名册上一定有你的名字在闪光”!试问哪个学生不高兴呢?
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做到勤钻研,多总结,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感悟自己,感悟人生,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金兴北路小学
凃彦伶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途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金兴北路小学
凃彦伶
到好友处拜访时看见《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借回家已有一段时日,现在要写读书心得,就选择了它。刚开始纯粹为了读书而读书,但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后,发现有很多就东西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值得自己慢慢体味与琢磨,现整理出以下笔记:
一、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有些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特别“乖”。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人的宽容度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
二、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以智取胜。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它让我受益匪浅。在教育的路上,我也愿像书中写的那样: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充满阳光,为教育准备了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共享一片艳阳天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荔城区西洙中心小学 林丽娟
2011年5月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随笔
我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课标六下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说说自己的反思。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了。
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我却总是束手无策。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刚一开始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大都没有什么感觉,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一次的引说让学生来体会。说是“意外”,其实并不意外。我总是指望着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经过反复解读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不然。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哪怕是读了多遍,我们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于是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会不臵可否。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达成?我过于天真了。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荔城区西洙中心小学 林丽娟
2011年5月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1
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本着爱学生的心;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课上的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2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3
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这些学生即将迈入初中的大门,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一是抓住学生的学情。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墙上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要求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丰收,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4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一、因势利导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墙上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程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绝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丰收,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5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