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最喜欢的一本教育期刊”—《小学数学教师》
经典引领 书香立人 我最喜欢的一本教育期刊
推荐人
徐平推荐期刊
《小学数学教师》 推荐时间
2013年10月 期刊简介
《小学数学教师》1981年由教育部批准创刊。其办刊宗旨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交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是一本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专业性刊物,读者对象明确,比较实用。设有教材教法、教学经验、教学一得、教师进修、教师论坛、教研工作、数学园地、课外讲座资料等栏目。推荐理由
《小学数学教师》的办刊宗旨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交流,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刊物具有如下特色: 1.客观地反映小学数学教育的最新动向。2.摈弃空谈理论,倡导理论联系实践。3.文章风格平实,好理解、易消化。
4.栏目设置全面而合理,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师》创刊至今的30年,也是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发生重大演变的30年,经历了课程改革的起起伏伏,唯一不变的是刊物对专业性、导向性、科学性、可读性的不懈追求,并始终走在同类刊物的前列。最佳栏目
“精品课堂”“教学探讨”“案例与反思”“习题教学与研究”是本刊的主打栏目。名优教师、智慧教学、细节完全呈现是“精品课堂”的特点,总体考虑、多案例讨论、教材分析是“教学探讨”的标签,课堂重建、单案例教学思辨、反思磨课是“案例与反思”的角度。而由于习题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刊从去年起增设了“习题教学与研究”栏目,集中关注习题的教学、改编、反思。
经典引领 书香立人 阅读感悟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
徐平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教学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伴随我两年了,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不易解决的地方,怎样预设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预设新颖,教学随记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碰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立异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所以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强调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传递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传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相对单纯;例题与习题条件无多余;问题基本不开放;呈现方式多为纯文字叙述式;题材没有密切联
经典引领 书香立人 系学生生活;问题现成且多为“人造”,缺乏“提出问题的过程”;仅在解题模式上下功夫,将解应用题套路话等。而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多样话,情境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解决问题重视策略思考,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势:突出对数量关系的教学(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等);掌握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一些具体方法: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必须学会借助画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大约不等于估算,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要表述完整,知晓数学语音一定要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小学数学教师》中所讲的一些案例-《认识11-20的反思之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思路更清晰。
常读《小学数学教师》,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第二篇: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有的人喜欢西游记,有的人喜欢《你不可不知的中国名人故事》,还有的喜欢《圣龙骑士》,而我却对《二十一世纪科幻故事》情有独钟。
我为什么会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呢?那是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千奇百怪全文总共26个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你意想不到的内容呢?你一看题目就知道了比如《妈妈比我小三岁》、《铁老鼠敢死队》、《快乐精灵》!……这样够神奇吧?我喜欢这本书还因为画上的人物时都十分可爱。
这些故事情节也很曲折有趣:比如危险来了,又脱险了。又一个危险来了,又脱险了。而且每个危险都不一样……
小朋友,听我的介绍。你喜欢这本书吗?如果喜欢就快到新华书店去买吧。记住,书名叫《二十一世纪科幻故事》。
第三篇:我最喜欢的一本1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从小就喜欢书,童话书、漫画书、科普书、小说,看了不下百本。这些书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与其说是我喜欢这本书,还不如说我喜欢书里描写得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和生动感人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历史追随到东汉末年,也就是180年。当时由于汉灵帝的昏庸无能,经常由“十常侍”掌权,全国上下民不聊生,人民点燃了“熊熊烈火”,发动了黄巾农民起义。正是在这么一个乱世里,才有小说开头的桃源三结义,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刘、关、张、赵云、曹操、孙权、诸葛亮等等。
其中,我最敬佩的还数曹操、刘备。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写过一首诗,其中的一句叫“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喃,天下归心。”曹操也想做这种人,当然,他也做到了,追随他的人有许许多多。官渡之战助他一臂之力的许攸,火烧乌巢,打败袁军。有典韦,在宛城为保护曹操,再顶住住十几箭的情况下,掩护曹操逃走,自己则中箭身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越,也是他的谋士提出的,又使曹操的权利更加之大。至此,曹操统一了北方,为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说过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啊!这当中的你就是指的刘备。刘备出身微寒,但一心有远大的志向。又在公孙瓒那儿认识了赵云。但由于每一个出谋划策的军师,是他一直遭别人的排挤。“三顾茅庐”为他创造了一个机会,当时在他以前的军师
徐庶那认识到隆中那有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人,他神机妙算,人称“卧龙”。刘备便一直想得到这样一位人才,于是他便去隆中去请诸葛亮
第四篇:我最喜欢的一本科普读物
《少年科普世界》读后感
鄄城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三班 宋佳音
我拿出一本散发墨香的《少年科普世界》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丰富的知识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一本好书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少年科普世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动物、医药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平实的文字,清新的自然;幽默的叙述„„这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少年科普世界》让我没有梦幼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科学奥秘的存在。
我读了这本书后,开阔了视野,使我知道了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还懂得了许多科学道理。书中个个新奇的知识,让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真让我爱不释手。
其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家里的遥控器越来越多》这篇文章。“遥控器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近几年,家里的遥控器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遥控器太多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多功能遥控器”。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家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家里的电器也会越来越多。
《少年科普世界》它永远伴我成长。
第五篇:我最喜欢的一本教育著作 徐梅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关爱后进生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 徐梅
尽管我是带着儿时的梦想走上教师舞台的,但冷酷的现实很快让我感到倦怠。尤其是面对后进生,我黔驴技穷,筋疲力竭,一度动摇。有时,优秀教师的事迹也让我感动;有时,名师专家的报告也令我振奋。但是,真正让我顿悟、清醒的,是有一天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对于后进生费加,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从一位后进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令人欣慰。
我开始自我反省:以前总戴着副黑色墨镜去看后进生,从心里讨厌他们;批评、惩罚总想到他们,吝啬表扬与鼓励;从没关注过他们的内心,所以后进生要么躲在角落,一声不响,要么以过激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回想起那些渴求老师关爱的目光,自己也觉得心痛与懊悔。作为教育者,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去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尽可能多地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后进生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在校园愉快地生活学习、享受进步的快乐、收获成长,释放青春光彩。
我着手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摘掉墨镜,走近蹲下去看后进生。
一、倾注爱心,建立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者,师之帅也”。陶行知先生曾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教师热爱学生,那他会是一名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待学生们。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尤其需要教师有爱心、爱心是促进学生进步基础和情感前提,而缺少爱心,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它的人性本质。
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的爱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节课老师爱的目光从来没有沐浴过他们,老师的身影从没在他们的身边停留过,老师魔力般的爱语从来没有光顾过他们。当老师把自己博大的爱无私的撒向那些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时,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又从哪里去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呢?因此,对后进生的爱是点燃学生课堂学习热情的星星之火,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也能用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后进生,让他们感悟到老师的爱心和期待,从而点燃起希望之火,他们就会自觉将老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到那时,就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那样: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与后进生建立感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在心理上有亲切感,信任感。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有个学生上课时,从来都不听讲,也不参与课堂活动,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期末前,我们到外校参加技能操作考试,他在最后一个考,抽到题后,他像无头的苍蝇,不知该怎么准备。其实我一直在关注他,看他对待这次考试的态度。我主动上去帮他把每题的操作要点、程序讲了一遍,轮到他考试了,我拍拍他的肩膀,以鼓励的眼光看着他:“相信你,你会行的。”那次考试之后,每次看到我,他都很主动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这学期我又上他们班的课,课堂上,我发现原来的那个“他”不见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他,仿佛脱胎换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老师同学互动。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把我们无私的、真挚的爱倾注给后进生,让他们沐浴阳光,感受温暖。
二、真心尊重,增强信心。
教育也是一种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因为学习差,在学校后进生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教师的嫌弃;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爱与老师、同学唱反调,习惯于“破罐子破摔”式的自暴自弃。怎样看待后进生,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对他们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在平时教学中不自觉地对他们冷眼相看,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有偏见,会使他们在人格上有自卑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课堂上有意对他们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回答有困难时给予引导性的提示,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教师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微小的进步,与学生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的亲密真挚的情感关系,教师热切的期望、成功的激励才能通过这条情感的纽带源源不断地输入他们心中,促使他们战胜自卑,增强信心。
台湾著名的阿伦老师,面对经常恐吓、殴打其他同学的“叛乱分子”,在谈心时告诉叛乱分子:“我一直认为你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只是你都用在坏的事情上面。你有很多的优点,譬如领导能力就很强。只要你肯做,未来应该是很优秀的人。”之后在班级的“魔力点子”的排练工作中宣布:“所有的事情以叛乱分子说了算。”在叛乱分子的领导下,比赛顺利获得“魔力点子奖”,叛乱分子的人气迅速提升,在班干部选举中,获选班长。相信叛乱分子会以实际行动摘掉他的代称。
三、因势利导,点燃希望。
即使是后进生,身上也有长处。王金战老师说过,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没有一个学生生下来就注定是差生,让一个差生变好,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让他反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个差生就会慢慢变好了。对学生评价的好坏,是导致学生差异的开始。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因而,我时常注意观察,发现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给后进生创造闪光的机会,这样会点燃他们进步的希望。我班有一名同学,文化课成绩差,但体育成绩突出,在每学期的运动会上,他都能为班级争得荣誉。于是我抓住这一点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让同学在这一方面向他学习,也让同学们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后进生认识到自己也有长处和优点,从而产生赶上先进的勇气。有一个学生,他父母离异,父亲忙于做生意,无闲管他,他经常逃学,上网吧,打电子游戏,不做作业,成绩和纪律都比较差,但在学校艺术节上他表演的小品大获成功。我抓住这个契机鼓励他:我相信只要你对待学习就像对待这次艺术节那样认真,学习一定会进步的。在以后的学习中,他逐步改掉了坏习惯,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又如,当后进生偶然得到表扬,他会长久地将之铭记在心,并努力朝正确的方向继续努力。不但如此,还会因为老师的肯定而消除自卑心理,变得信任老师,和老师之间消除隔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听进老师的劝告,取得更多的进步。他就会看到自己的希望,也会产生追赶的勇气和力量。老师就要及时发现这个闪光点加以因势利导,扩大他的这种希望,在他追赶的路上,给予一臂之力。
四、放宽胸怀,耐心等待
不同的花儿,有着不同的花期,大地的仁慈与伟大正是承载着这种等待与包容。美国优秀教师罗杰斯提到,“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法国作家贝多有这样一段轶事:在他九岁那年冬天,他在爷爷那里过圣诞节。在他爷爷的农场里,一棵无花果树似乎已经死了,树皮已经剥落,树干也不再呈暗青色,而是完全枯萎了,稍碰一下,树枝“嘎巴”一声折断。于是贝多对爷爷说:“树早死了,把它砍了吧。”可爷爷不答应,爷爷说:“也许它的确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的。请记住,冬天里不要砍树。”果然,第二年春天,这棵看似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居然重萌新芽,到了夏天,整棵树看上去和其他树没有差别了。其树如此,那人何尝不是这样?其实在我们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看似没有希望的学生中,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无药可救,往往可能因为我们教育管理方法简单或者不当,使他们产生了某种逆反心理,离他们越远,对他们关心得越少,他们给我们的希望就越渺茫。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牢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耐心,再耐心些;宽容,再宽容些;鼓励,再鼓励些;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让我们永远不做“冬天里砍树”的傻事。
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并不吝鼓励和赞扬,唤起“后进生”的自信和自尊,并激发他改造自己、努力上进的意愿和潜能。相信“后进生”,相信他们会有转变与进步,给予期待,并放宽胸怀,耐心等待。相信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时,他们一定会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