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随笔:英语教学的三种模式
教学随笔:英语教学的三种模式
教学随笔:英语教学的三种模式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有三种: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Up-bottom model)、交互补偿(Interactive model)。
1.Bottom-up model 即字母---单词---词组---短语----句子-----段落----语篇,是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对构成该文章语言的理解过程,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被单纯地归结为语言上的问题。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的障碍。
优点:教师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采用分析语法结构的方法,精讲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有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
缺点: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形成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单词和句子的细节上,容易忽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样会剥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因为在阅读中令学生感兴趣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当中的词语;加之缺乏速度和技巧的训练,不能保证大量阅读,使学生无法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2.Up-bottom model 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根据已有的句法、语法和语义知识,并运用有关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验证、肯定,阅读的过程即一种猜测、证实过程。
优点:该模式强调阅读应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学生已有知识和主观能动性在阅读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缺点:该模式忽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句法结构,容易造成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最终导致阅读水平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下降。
3.Interactive model 由于Bottom-up model 和 Up-bottom model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采用Interactive model。这种阅读模式充分肯定词汇和语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又十分强调从语篇的整体来理解文章,符合中国英语教学的特点,对我们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篇:教学评价的主要三种模式
教学评价的主要三种模式
教育评价的模式是相对固定的评价程序,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评价的基本范围、内容、过程和程序的规定。西方教育评价的模式一般都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不但可以广泛地用于学生评价,在实践中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课程与教学方案评价等各个方面。
1.泰勒模式
泰勒模式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泰勒评价模式与现代学生评价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一模式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所谓的“泰勒原理”中。泰勒原理是由两条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组成的:一条是“评价活动的原理”;另一条是课程编制的原理。泰勒评价模式的评价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教育方案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对每个目标加以定义;(3)确定应用目标的情景;
(4)确定应用目标情景的途径;(5)设计取得记录的途径;(6)决定评定方式;
(7)决定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方法。2.CIPP模式
CIPP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泰勒评价模式提出疑问,认为,如果评价以目标为中心、依据,那么,目标的合理性又根据什么去判断?教育除了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的效应、效果,这些非预期的效果等要不要进行评价?……。在西方,有一种教育流派认为,教育乃是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用统一的目标模式去统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去评价教育、教学的结果,从根本上是不可以接受的。1966年斯塔弗比姆首创了CIPP评价模式。这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3.目的游离评价
这种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严格地说,目的游离模式不是一种完善的评价模式,它没有完整的评价程序。因此,有人把它仅当作一种关于评价的思想原则。斯克里文断定:“对目的的考虑和评价是一个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步骤。”按他的观点来看,目标评价很容易使评价人受方案制定者所确定的目的的限制。因此,他建议把评价的重点由“方案想干什么”转移到“方案实际干了什么”上来。他认为,评价委托人不应把方案的目的、目标告诉评价人,而应当让评价人全面地收集关于方案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才能使人们对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篇: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 2
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
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的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六)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
(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八)现象分析模式
1.理论基础
它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非常注意学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
2.基本程序
现象分析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的形成原因→现象的结果分析→解决方法分析。在教学中,某种现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学生要能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
3.教育原则
现象能够反映本质规律,创设民主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解释说明。
4.辅助系统
真实的现象感受,最好有音像辅助设备。
5.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6.实施建议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选取的现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后的规律。
(九)加涅模式
1.理论基础
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基本先决条件和支持性的先决条件。支持性的先决条件在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是没有这些条件学习也可以发生,而如果缺少基本先决条件则是不行的。不同的学习类别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并能产生五种类型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言语信息包括名称、符号、事实和原则。为了使言语信息的学习得以发生,言语信息的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有意义的。考查言语信息是否掌握,必须对一些事实进行提问。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智慧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呈现许多规则和例子以指导学习者找到正确的答案。可以通过要求学习者解决特定的问题来考查学习结果。认知策略,对这种技能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或说明策略后,学习者练习,一旦学生熟悉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要呈现,以帮助学生将策略迁移,或者评价学生对策略的掌握。动作技能,反复练习对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关键。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的时间或者精确性来测试对动作技能的掌握。态度,强化相依原理在态度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加涅的学习层级论主要适用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习层级论,也称累积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任何新的智慧技能都需要某种先前的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按照复杂性程度的不同,由简单到复杂,加涅将智慧技能分为八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其中前四类学习是学习的基础形式,总称联想学习。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后面四类的学习。
加涅把人的学习过程等同于电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他的学习理论中要点是: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诵、语义编码、提取、反应组织、反馈。
2.基本程序
按照电脑加工信息的步骤(环境──接受器──登记 ──编码──反应器执行监控──效应器──环境),他提出九步教学法: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条件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业绩
(7)提供业绩正确程度反馈
(8)评价
(9)增强保持与迁移
加涅认为学习这九个阶段和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三个部分。
准备包括接收、预期、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的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和强化、提取并一般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评价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
(十)奥苏贝尔模式
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的实用者。他通俗地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书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地再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和条件。他着重强调了概括性强、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建立学习者对教材的清晰、牢固、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着重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地位,围绕着认知结构提出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创造学习等几种学习类型,为新旧知识是如何组织的提供了一条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自他之后,认知结构理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人们广泛理解。
1.理论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学论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是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即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等三个变量)•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它具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奥苏贝尔于1978年提出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见实际效果的教学策略之一。
3.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注意到影响学习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在这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众多教育心理学家中,•能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些见解可归纳如下:
(1)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② 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
③ 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回忆不起来)•,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
(2)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 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由上面关于“动机理论”(包括动机成分的组成与动机的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奥苏贝尔确实对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或在课件脚本设计过程中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与不断强化上述三种动机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在有意义学习发生、•习得意义保持及知识提取等阶段)恰当地利用这些动机,•那么,由于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能得到较好的配合,所以定将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基本程序
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十一)合作学习模式
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为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课堂里的合作有四点不足之处:首先,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那么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使后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不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学生的学习进步。最后,小组的成就过多依靠个体的成就,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则会导致合作失败。
(十二)发现式学习模式
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布鲁纳(J.S.Bruner)认为发现式教学法有四个优点:
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2.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能。
3.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
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它更适合于低年级的教学,而且在课堂上运用太费时间,又难以掌握。
另外还有研讨教学模式、基于前概念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第四篇:英语教学随笔
曾读过刊登在《中国教育报》的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后,感到极其震撼,毋容置疑,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中,学校和老师所体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都是相同的——都倾注热心和精力,都希望带来奇迹,但是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却发人深省:我们在责任和热情之外到底缺失了什么?兴趣的源泉是什么?撬动学习兴趣的杠杆到底在哪里?
我在网上读过这样一句话:“学了好多年英语,有过不同的英语老师,结果感觉所有的老师上课都是一个模式”。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让我静下心来去反思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多年来似乎真的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逼着学生默单词、背课文、做练习,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学生一遍遍的罚抄,罚背,学生痛苦地学,老师纠结地教,毫无乐趣可言,又怎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英语课堂教学似乎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亟需一场彻底的变革。
记得某个教育家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负责任的教育者应该敢于否定自我,善于归零,才可以达及思维方式的裂变及行为方式的嬗变。近一段我们学校组织了我们老师到郑州的学校进行学习听课交流,他们也派老师到我们学校进行送课下乡,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每节课上,每种课型中,每位教师都能努力做到作为一个helper,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节课上教师都能设计出一定量的小组活动,通过多种游戏或多次小组活动,师生实现很好的互动,让学生有事可做,乐在其中,学有所获。结合我在交流学习中得体会,我觉得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英语课堂快乐起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的一大任务。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倾向性是可以在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调查就会发现,他们对英语缺乏兴趣、缺乏动力,总是在困难→不感兴趣→成绩差→更不感兴趣→成绩更差的轨道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充满快乐的英语课堂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奇的,喜欢新鲜事物的。我在开学初曾做过一次尝试,让每个学生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并给自己做一个漂亮的name card。孩子们非常开心,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翻阅字典,希望给自己取一个好听且有意义的英文名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查阅资料,不仅认知了大量的英文名字,同时还了解到了关于这些名字背后的文化、历史、传说等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每个同学都带来了自己精心制作的name card, 在此后的每一节课上,每个孩子都希望有机会被老师提到自己的名字,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们的期待与快乐。在实施组内互助学习的时候,我把七年级四班班52名同学分成了13个study team(学习互助小组),并让他们给自己的学习小组以动物的名称命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我再一次感到震撼,他们几乎查出所有的动物名称,Eagle,Bull,Alpaca 等,甚至包括中国神话传说中的 Kylin(麒麟)和Dragon(龙),有个调皮的学生竟然给自己的小组命名为bug(臭虫),我相信这些单词一定会被他们牢牢记住的。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可以常用录音、投影仪、电脑等多种现代化设备来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编唱英文歌曲、制作单词卡片、编写生动有趣的故事、举办英语晚会、开展竞赛、使用直观教具等。而通过设置诸如此类激发学生兴趣的games或activities,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调动和调节课堂气氛,让课堂处于积极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英语课上快乐起来。
(二)用主动的输入,替代传统的填鸭,让学生快乐地“学进去”
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了,唯独忽略了“做”这一环节。至今,这种填鸭式英语教学模式,还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延续——老师滔滔不绝地在上边讲,学生不厌其烦地抄笔记。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解,将自己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精力疲劳,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厌卷学习。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就毫无创造性可言。
要改变这种被动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法,首先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不再独白式地传授教材中现成的知识,而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教育自身的功能和本质,双方都既是说话者,又是倾听者,这也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真实的语境。
为此,我曾就单词教学板块进行过一次大胆尝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读单词,然后逐个讲解单词的意义及用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在课前把所有的内容放在ppt 上,课堂上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而学生则是疲于奔命的要把这些内容记到笔记本上,记完之后却不知老师所云,课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在教授新单词时候,我打破了原先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把学生分成13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阅3个左右生词的用法,包括如何记住单词的读音,结构,意义,以及如何用学过的单词来解释新单词等。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后,选出一位leader ,或口头陈述(相对简单易懂的单词),或黑板板书,或利用简笔画等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其小组的学习成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人人参与,积极探讨。在聆听别的小组成员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会带着批判的方式去接受,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比较之前纯粹抄写老师的板书内容的学习方式而言,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学进去,而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三)用大胆的输出,替代被动的问答,让学生快乐地“讲出来”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只用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知识接受者这个主体,在研读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及设置教学程序时,认真思考
如下问题:
怎样进行分层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学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怎样帮助学生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大胆输出”? 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考及妥善解决,无疑能帮助累积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Section A部分,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学校俱乐部的海报(school club poster),小组成员共同决定主题,然后分工,有负责海报内容的,有负责版面设计的,有负责绘画的...,在presentation(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地呈现自己的小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有效地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单词,句型及单元话题,有效地复习了单元内容。传统的“问答式”被动学习模式被改变,通过活动成果展示,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成为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来,进而“快乐讲出来”——英语学习的热情,被真正激发出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四)走下讲台,华丽转型,让教师成为快乐的导演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着课堂单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进而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走下讲台,华丽转型,成为课堂教学的快乐的导演。
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运营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一出精彩英语短剧的演员。因此教师就要力争做好一个称职的导演,清楚自己的任务,控制整个节奏,指导学生表演,点评表演效果……教师不应只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目标,而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协调、促进、激发、辅导及培养上:研究教材这本独特的英语剧本,协调各方资源,促进学生主动输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导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成为一名快乐的学习导演。
总之,在教学转型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思维,时刻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转换角色,做一名称职的导演,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帮助学生主动获取英语知识,善于学习、善于合作;树立快乐学习的理念,营造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良好局面,从而彻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快乐学进去,大胆讲出来。
第五篇:英语教学随笔
英语教学随笔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地掌握好英语这门语言,教育教学中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深思,去探索。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谈何容易。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使每一节课都精彩”却是有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与其望洋兴叹,不如放平心态,扎扎实实,向45分钟要效益,使学生在课堂中对英语产生兴趣并且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作为一名步入教育行业近五年的青年教师,在刚刚送走第一届毕业生之际,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浅薄之见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 “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英语教学内容枯燥、呆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存在着消极怠工的行为倾向。其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多等。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思想日渐成熟的他们,在学习中定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创设语言学习环境
考虑到县城初中生的英语实际掌握程度,全英教学模式对学生们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少说汉语,以英语为主体,利用肢体动作、音调等辅助手段来与学生交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景对话,通过直接的语言交流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通过这种方式组织教学,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营造语言氛围,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的习惯。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对于非母语的学生学习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是必要的。可通过课堂表演来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交流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给每位学生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求学生在学校见到老师、同学,用英语打招呼;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课外,也要鼓励孩子们尽可能使用英语。把英语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延续。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经常和学生一起交流和探索,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做到教学相长。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相应的表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功、合作发展。关注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正确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一次小小的突破成为他们进步的基石。
四、钻研教材,潜心与书本对话
绥化市中考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课本的考查。所以我认为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研读英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心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五、充分解读学生,尊重群体差异及个体差异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备课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这个班学生活跃而且好表现,那个班的学生文静而不爱表达,那么备课时教法上就要?^别对待。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不仅如此问题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提问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其中。
六、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预案
教参仅供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也有其针对性,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课堂有效性低下。所以精心备课,设计教学预案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要能体现施教者的独特见解和课堂组织的思路,目标明确,教学可行。总之,教学方案要经过自我设计,服务教学。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过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任务活动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
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尽情的表演,教师只需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尽量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使学生丧失主体地位,被动学习。教学上可根据课文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切入方式,如简单的阅读课文完全可以不设计任何问题,让学生按照pre-reading、while-reading、after-reading的环节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此外,对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赏识。教师要制定课堂激励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这门功课。
八、重视课后反思,以便总结提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每当看到那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进行总结提升时,我心想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在自己的各个层面上反思不足,以便提高。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勤于反思,将会对未来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快乐、实效的英语教学之路是我的奋斗目标,对于一名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教师来说,探索之路依旧漫长,但是我相信用爱心、热心和恒心去浇灌祖国的幼苗,定能培育出绽放的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