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
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
典型的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人多地狭,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称世界之最。由于土地十分珍贵,荷兰人追求精耕细作,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依靠精耕细作,这个60年前还为温饱问题发愁得小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踞世界第一。
除荷兰外,值得一提的国家还有以色列。以色列地处中东,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国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节水农业世界第一,平均没立方水可产2-3千克粮食,是我国的2-3倍,水肥利用率达80-90%。现在以色列不仅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而且还能大量出口。专家说,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产率,地球可以多养活100亿人。
2、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
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广泛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美国平均每个农场耕种的面积近4000英亩(1英亩相当于6市亩)。如果离开农业机械,美国农业简直寸步难行。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地人口约为350万人,但这350万人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与美国情况差不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都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3、土地、劳动力适中型
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这类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多年来,为发展现代农业,法国实行了“一加一减”的做法。“一加”指的是为防止土地分散,国家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允许让一个子女继承;“一减”指的是分流农民,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必须退休,有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同时还辅以鼓励农村青年进厂做工的办法减少农民。除此之外,法国还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几十年来,法国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
现在,困扰法国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农业。目前法国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第二篇: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范文模版)
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农村工业
1970年韩国发起“新村运动”: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以增加收入为主,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第三阶段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10年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相当于财政支出的1%。效果十分明显,突出变化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始终保持在1∶0.8 1∶0.9之间。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的“新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日本造村运动:发展一村一品
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的是由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造村运动的主要做法是以开发农特产品为目标,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以开发农产品市场为手段,促进产品的生产流通。同时开设各类补习班,提供农业低息贷款。随着造村运动的发展,后来运动的内容扩及到整个生活层面,运动的地域也由农村扩大到都市,变成了全民运动。
--德国城乡等值化:农民变成企业职工
二战后的德国,农村问题长时间比较突出。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的凋敝使城乡差别迅速拉大,城市也不堪重负。在此背景下,巴伐利亚州开始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了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此后,这一发展方式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从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1990年,山东省和巴伐利亚州共同在山东青州南张楼村开始合作试验。15年共往该村的教育、土地整合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450万元人民币,但从未向企业投过1分钱。15年后,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兴建了80多个企业,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
第三篇: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理论依据、效益比较
核心提示: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统计,1997年世界上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和地区有116个,但是由于各自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因此所采取的模式也不相同,在结构和理论依据上各具特点。从发展的历史看,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部分单纯以储蓄为养老保险金的唯一来源的以外,比较完整地推...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统计,1997年世界上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和地区有116个,但是由于各自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因此所采取的模式也不相同,在结构和理论依据上各具特点。从发展的历史看,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部分单纯以储蓄为养老保险金的唯一来源的以外,比较完整地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模式,即自保公助型、福利国家型和国家保险型。三种主要模式的特点1.自保公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较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起源于1889年俾斯麦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后来为美国、日本所仿效,这种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强调养老主要是个人的事,因此应以自保为主,国家予以资助。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政府通过有关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交纳养老保险费,同时企业主也为雇员缴纳养老保险费,政府依法拨款予以补助。公民只有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资格后,才能领取养老保险津贴;——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小,有较强的基础后盾。2.福利国家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起源于英国,后为瑞典等国所发展,是“福利国家”借助于财经政策的调节作用,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这种制度的还有英联邦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其特征是:——把养老保险作为福利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依法管理,并设有主管的专门法院,监督执行;——强调待遇享受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除普遍养老金发放的对象为所有老年人外,退休人员还享受与收入相关的年金;——用于普遍养老金的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交纳或交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3.国家保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模式由原苏联首创,以前东欧各国、蒙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我国基本上采用这种制度。其特征是:——国家宪法把以养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为国家制度。“老有所养”是公民应享受的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退休金支出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养老保险费;——工会组织参与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养老保险的实施与管理。三种模式的理论依据1.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险所依据的理论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社会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先驱的旧历史学派,极力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世纪70年代,由旧历史学派演变而成的新历史学派,进一步大力宣扬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主张由国家通过法律进行自下而上的改良。1873年由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成立的“社会政策协会”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工人阶级状况可以得到根本改善,支持劳资协调,实行所谓“社会政策”,诸如举办社会保险、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等,以缓和阶级矛盾;俾斯麦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采用了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的理论,制订了保险条例。由俾斯麦创建的保险制度,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战后时期在西欧和美国进一步
发展。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案》不仅继承了俾斯麦所采用的那套理论,而且吸取了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依靠政府干预经济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理论与建议,进一步确定了“保险费用部分由雇主,部分由雇员交纳,而国家给伤残和养老保险提供津贴”的原则,把义务和权利作为对等条件,追求的社会目标是通过“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的原则,使受保人不致陷入贫困。2.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是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相标榜。作为英国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庇古,认为研究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改进社会状况,他在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和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福利”一词是指个人所获得的效用与满足。他还认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使社会福利总和的极大化。国民收入的总量愈大,社会福利就愈大。在国民收入为一定总量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福利也愈大。他主张通过国家的累进税政策,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转让给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低收入者享用,以增加社会福利。与此同时,英国以韦布夫妇为首的费边主义者主张对老年、疾病、伤残等实行社会服务,以取代《济贫法》。当时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参照庇古和韦布的理论,用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社会福利基金,举办包括养老在内的福利事业。1941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用“福利国家”代替“权利国家”,认为改进人民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同年6月,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调查报告为政府采纳,从而确定了英国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施行了以养老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和工业伤亡等四种社会福利方案。3.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制度所依据的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学说。马克思在考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总产品分配时,曾论及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问题。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提出的6项扣除学说,不仅明 地提出要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而且也通过其他几项扣除,特别是“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进一步阐明这些预留是生产继续发展、社会继续进步的基础,其中包含有现在老年人在他(她)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所作的贡献(即马克思所提出的六项扣除,其中最后一项扣除,实际上是用作赡养老年人和其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社会保险基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我们再把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缩小到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一方面为了形成保险基金和准备金;另一方面为了劳动能力的人必须为社会上还不能劳动或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而不断进行的劳动,包括到1必要劳动和2剩余劳动中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工资和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它们的为一切社会方式所共有的基础”。这段话说明社会保险基金对于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它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因此,在社会总产品中为建立 这项基金所作的扣除,是完全必要的。列宁在1912年“工人最好的保险是国家保险”的论述中提出国家保险的四项原则,其中的第三项是“一切保险费都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三种模式的效益比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老年人经济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体制上、理论依据上、资金筹集方式上的不同,以及覆盖范围、保障水平互有差异,因此在社会经济效益上也不尽相同,各种模式有各自的特点和利弊,各项比较见表1和表2。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处理收入再分配时,涉及到公平与效率孰轻孰重的问题。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所遵循的原则不同,因而对公平与效率各有侧重。福利型和国家保险型重公平,轻效率,强调保障的普遍性。其结果是福利开支庞大,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年上升。据统计80年代用于老年人的实际福利支出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瑞典 为19.48%,比利时为21.71%,而自保公助型的美国仅为7.53%。在以养老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支出上,实行福利型制度的国家高于自保公助型国家。社会福利支出
在国内总产值所占的比重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年增长率方面,也是福利型国家高于自保公助型国家。表1表明,1987年1993年的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福利型国家多数高于自保公助型国家。在社会福利支出的年增长率方面,除了日本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快带来的增长率高以外,其他自保公助型国家普遍低于福利型国家。表1 部分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及年增长率社会福利支出占 社会福利支出国内总产值(%)年增长率(%)国别 1960~ 1975~1987 1993 1975年 1980年福 瑞典 33.5 42.4 8.4 4.0利 挪威 27.1 — 9.5 5.1型 丹麦 29.0 35.2 9.3 4.4国 英国 24.9 26.9 5.6 3.3家自 美国 21.0 26.9 7.7 2.9保 日本 17.5 — 9.7 8.9公 联邦德国助 或德国 31.5 32.2 6.7 1.9型公平与效率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中写道:“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而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两个截然对立的价值体系。他在《矛盾与困境》一书中指出:“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的决策困境正好是由于这两个不同价值体系的抵触而引起的”。福利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国家包得过广,标准过高,导致用于生产的财力减少,社会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其结果是为了公平而牺牲了效率。据经合组织统计,在1984—1998年期间,推行福利型制度的国家的国民总产值的增长率,除了个别国家个别外,普遍低于自保公助型国家。当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社会保险的模式不失为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参见表2)。表2 部分福利型国家与自保公助型国家实际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对比(%)国别 1983 1984 1987 1998福 瑞典 2.40 3.40
1.25 2.60利型 丹麦 2.00 3.40 0.50 2.80国家 英国 3.60 6.403.00 2.70自 美国 3.60 6.40 3.00 2.70保 日本 3.20 5.10 2.75 1.70公助联邦德国型 或德国
1.80 3.00 3.00 3.00经合组织&nb sp;成员国平均 2.70 4.70 2.75 2.60资料来源:《oced economic outlook》dec.1998推行福利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走进了困境。以瑞典为例,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出已成为政府的重负。据统计,瑞典普遍养老金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1975年为7.7%,1983年上升为11.7%。1979 年政府用于老年人的开支为660亿克郎,以养老金为主体的社会福利支出已占国民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政府维持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1988年瑞典各种税收总和约占国民总产值的55%。年收入3万克郎的职工,交纳的各种税收高额超过1.5万克郎;年收入10万克郎者,纳税总额约6.7万克郎。这意味着工资收入者收入的50%—60%要用于纳税。1975年瑞典政府的财政赤字为75.5亿克郎,1980年上升为430.3亿克郎。截至1980年,瑞典的国债达到3770亿克郎,人均负债8600克郎。瑞典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阿萨·林德伯克认为瑞典的问题来自于体制,他强调“这种体制使我们的公共开支的增长超过了总资源的增长”,并指出,“福利无论就其范围还是就其内容来说,都是有限度的。超过了极限就要进入危险境地”。国家保险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与福利型国家有相同之处,如覆盖面广、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等等。实质上也是轻效率、重公平。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导致了收入再分配不完全与劳动贡献直接挂钩,含有较多的平均因素,从而削弱了对劳动者的鼓励作用,助长了平均主义,影响了效率的提高。以解体前的苏联为例,1965年到1986年国家用于养老金的支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参见表3)。表3 前苏联养老保险支出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1965年 1970年 1980年 1985年 1986年养老保险支出(亿卢布)106 162 333 349 493养老保险支出占国民总收入 5.5 5.7 7.3 7.9
8.6比重(%)资料来源:《苏联国民经济70年——纪念统计年鉴》、《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86年苏联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预算为523.25亿卢布,其中49.35%由国家补贴。匈牙利养老保险支出占国民收入的15%。东欧其他各国也大体相似。国家所承受的养老保险重负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波兰经济学家约瑟夫帕耶斯特卡认为国家保险型制度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和超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唯意志论急躁症”。这
种政策没有成为追求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相反地转化为“一种消极因素”,“滋长了平均主义的欲望”。自保公助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调效率,公平处于第二位。他们的养老基金基本上来自工人和雇主交纳的保险费,是“在职者掏腰包”。与福利型制度相比,这种作法强调“选择性原则”,因而平等不够。尽管有自己的缺陷,但是由于它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多渠道集资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竞争的需要,因而对发展经济能起到“保护器”的有利作用。
第四篇:英语阅读教学三种模式
英语阅读教学三种模式:
(一)、bottom-up approach自下而上模式:即生词短语→单句理解→段落理解→全文理解,强调阅读中的语言形式。
(二)、top-down approach 自上而下模式:即全文理解→段落理解→短语单句→生词短语,强调语篇和语义的理解。
(三)、interactive approach互动式模式:也是现阶段教师采取较多的阅读模式。首先运用“自上而下模式”让学生带着生词阅读短文,获取信息,然后再用“自下而上模式”让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语言知识。基于这种阅读教学理论,教师一般采取“三段式”阅读教学。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1、pre-reading(1)、guess(title,pictures),brainstorm→ prediction,reading expectation(2)、questions about the main idea → reading with a purpose
2、while-reading(1)、fast reading(silent reading,skimming,scanning,topic sentence)→ main idea(2)、careful reading →(questions,matching,multiple choice,analysis)
3、post-reading(1)、language points learning(研究课中,作课教师一般将此步骤略去,留在下节课处理)
(2)、comprehensive activities(discussion,role play,retelling,exercises,writing etc.)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叶淑芳 珠… 文章来源:人教社 点击数: 369 更新时间:2/17/2008 摘要:本文试图用图式理论来解释阅读过程,并分析学生不能阅读材料的原因,探讨图式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及提出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设想,即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创建新的图式知识,使图式知识相互作用,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理解;图式;图式理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
一、图式理论概述
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Cook,1989)。Thomas Devine(1987)将图式定义为: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识为单位(Schemata)的形式构筑而成的,这种知识的单元即图式。Widdowson(1977)认为,图式是认知的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Rumelhart(1977)把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的知识结构”或“构成了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
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如果学生在阅读中能利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将会对把握文章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图式理论在阅读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阅读。例如:我们提到“上山下乡”,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明白,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不明白。因为前者有这方面的图式,后者则无。再如一篇描写人们搓麻将的文章,没有搓麻将的外国人读起来就会如坠五里云雾,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会失败。
笔者认为在英语阅读课文教学中,通过使课文结构化,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层次结合到人们头脑中贮存信息的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网络中,即我们所说的图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从此可以看出,把图式的概念引入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中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三、学生不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原因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字面上完全读懂了一篇文章,但却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什么导致学生理解失败呢?鲁梅哈特曾经指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有三种情况:(1)读者不具备与文章相关内容的图式;(2)读者虽然具备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3)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但却误解了作者的意思(D.E.Rumelhart, 1980)。鲁梅哈特的这一归纳是对母语阅读而言,对英语作为外语阅读者来说,读不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作者虽然提供了足够的理解线索,读者也具备相关的图式,但读者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作者所提供的线索没有起作用,不能使读者的有关图式活动起来。任何一篇英语阅读材料都是由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构成的。读者通过语言图式(即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获得内容图式(即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阅读后留下心理痕迹的往往是内容图式而不是语言图式。阅读理解取决于读者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两者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教师们通常能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重要性,强调词、句和语法的学习和记忆,但忽略内容图式的重要性,不重视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英语阅读的失败常常是因为缺乏内容图式所造成的。
四、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图式理论表明:读者对读物的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具有的知识越多,其理解程度就越深。那么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知道学生进行的是有效的阅读呢?笔者认为,教师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图式的能力。
1.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从而为图式的产生奠定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语言意思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有时甚至歪曲原意,自然也就不能对阅读理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因此,笔者讲授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文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并指出其文化意义。
如,Christmas 一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知道“圣诞节”是西方每年12月25日庆祝的一个宗教节日,为了扩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本人给他们作了更进一步的文化背景介绍。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的诞生作为新纪元的开始,所以就有“公元前”(Before Christ)和“公元”之说。Jesus Christ为了拯救人类被以色列人钉在十字架上为人类受难。大多数西方人是基督徒,他们信奉Jesus Christ,视他为救世主。每逢星期日要去做礼拜,读《圣经》,听牧师讲道,向上帝忏悔、祈祷。每到12月24日晚,他们要守平安夜,举行各种庆典活动以纪念Jesus Christ。这个节日之隆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并在介绍“圣诞节”的同时,还给学生讲授Christmas Eve、Christmas tree、Christmas card、Santa Claus及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相关词语,同时播放Silent Night(平安夜)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另外还给他们介绍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其他节日,如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等。这样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文化。
2.设法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的预测联想能力
对文章进行预测和证实是图式知识应用于阅读的核心。因此提高读者的预测技巧、增强预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预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技巧,学生的预测不管对与错,都会使他们的想法更接近于即将阅读的文章主题。开始阅读后他们的预测就会得到确认或排除。有预测的阅读应优于无预测的阅读。譬如,SEFC 2B Unit 15 Lesson 58 Noises in the night, 笔者在教学时提出以下4个问题:
(1)What is a detective usually famous for?
(2)What ideas have you got from the title “Noises in the night”?
(3)What will the detective do to help his customer?
(4)How will the story end?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作出种种预测,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种open-ended questions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还包含了信息差(information gap),起到了真实交际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的内容,给出与文章主题有关的关键词,然后发动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讨论,并因势利导,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其思路引导到文章的脉络上,例如:SEFC IA Unit 4 Newspaper,笔者先把newspaper写在黑板上,然后动员学生说出与newspaper 相关的词,学生争相提出了以下词语:journalist, editor, interview, photographer, develop, type, computer, headline, print, deliver等,然后再让他们验证这些词语是否在文章中出现,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预测得到证实,必定欢心鼓舞。由此可见,图式一经激活,一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触类旁通。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阅读时的被动局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满意的阅读效果。
3.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整体教学
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背景材料后,再读课文和听录音。这时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细节方面的,也可以是总结性的;可以由学生个人思考,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大意及主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材料不可避免地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异域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阅读心理所决定的。参考文献:
[1]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齐鲁霞、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3] 张金生.图式阅读理论的一次运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3).[4] 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第五篇:民生银行现代农业模式透析
民生银行现代农业模式透析 图谋产业链定价权
(2013-06-08 07:54:05)转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民生银行决心深耕产业链金融,建立的地产、能源、交通、冶金、石材、文化产业、现代农业7大金融事业部。
最晚成立的现代农业事业部不仅视野触摸绿色茶山,而且还有蔚蓝的海洋。为了有效接触和控制产业链,分别在山东青岛和福建厦门成立了海洋渔业金融中心和茶业金融中心。
民生银行现代农业事业部总裁李林辉说,无论是海洋渔业还是茶产业,都处在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机遇期的当口,也就意味着分布在其中各个环节的民营企业和小微商户潜藏着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他们正是民生银行的战略目标群体。
“国内金融界普遍认为农村金融总体比较难做,我们选择这两个产业链作为切入点,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李林辉说。
圈定八大农产业民生银行选择海洋渔业和茶业两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先行产业,他们认为这两大产业是集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健康产业和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朝阳产业。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2年中国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72万亿,比2011年增长15%,而2011年则比2010年翻了一番。近20年全球的水产总产量虽然低速增长,但中国的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
不过,民生现代农业金融事业部的目标产业并非只有海洋渔业和茶业。“未来我们还将开拓猪、鸡、果蔬、物流、中药、农资等行业。但目前肯定要先把海洋渔业和茶业两大产业搞好,才能再腾出手做其他产业。”李林辉说。
为此,民生银行以其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构想争取政府支持。2012年,民生与国家农业部签订了《农业部与中国民生银行合作协议》,这项协议的具体合作内容包括:在产业方面,双方共同推动建立全国性的茶叶交易市场,农业部支持民生银行设立茶叶产业基金;双方共同推动渔业产业升级,农业部支持民生银行建设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基地;农业部支持民生银行联合茶业、渔业行业协会建立行业风险补偿基金等。
除此之外,民生银行还获得了农业部专题研究合作方面的支持,如由农业部筛选出渔业、茶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然后向民生提供相关企业信息;农业部还与民生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渔业、茶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并发文要求当地政府对民生银行给予相应支持。
民生对于产业链金融的做法是,围绕重点产业链进行细分市场,再以“商行+投行”的模式经营,对其战略客户提供包括存贷款、贸易金融、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交易金融、投行在内的金融服务;同时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客户实现批量开发,提供标准化的产品组合。
在组织架构上,民生现代农业金融事业部设有行业研发部、渠道服务部、直营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等部门。同时,分别在青岛和厦门两地下设海洋渔业和茶业金融中心两个二级部,推动分支行业务拓展。金融中心下辖市场整合部、市场支持部、风险控制部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市场开发与整合、核心客户销售与管理、产品支持与营销示范、风险识别与把控。
在分行层面上,民生在青岛、宁波、大连、福州、泉州等分行成立了海洋渔业金融部,进行区域内海洋渔业的专业整体开发。总行不仅给与经营、财务以及风险授权,而且客户销售所产生的业务规模和利润都归属当地分支行。
从冷链短板突破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民生现代农业金融事业部最先出击的一拳。在整个海洋渔业产业链,包含了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水产加工、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六个节点。
“比如远洋捕捞需要造船、买船、买油,捕到的鱼需要冷藏、加工、运输,然后再进行物理销售与网上销售,在打造这个产业链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封闭式服务。”李林辉说。
民生对发展海洋渔业客户采取自上而下的操作模式,先由事业部对产业链进行深度研究,制定出产业链各个节点的金融策略、风险限额、准入标准、产品和金融服务方案,再根据规划中的准入标准选取目标客户,将名单客户作为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对象。
据民生银行福州分行行长苏素华称,从授信项目数及金额看,行业内平均授信额度较高的是冷链物流、交易市场、远洋捕捞及近海捕捞;另一方面,水产加工、远洋捕捞及养殖育菌行业的客户群体或项目相对较大。民生目前首先对客户群体较大、资金利用率较高的项目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例如当前对远洋捕捞、水产交易市场和水产加工等行业重点支持。
但民生银行在开拓海洋渔业上并非没有竞争对手。
以冷库企业为例,福州分行给福建名成集团授信2亿元,但企业对于授信额度的提用率为零。名成集团已在福州建成的冷库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贷款利率仅为4%,名成集团目前计划在山东潍坊投资40亿元兴建60万吨的冷库,集团执行副总裁黄国清对记者表示,该项目最多能接受基准利率上浮5%。
李林辉说,农产业短期风险高、效益不明显,看似信贷投入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但长期来看,农业风险低、收益高。
“如果民生在冷链物流方面实现了突破,市场就会回报民生。”李林辉表示,海产品全靠冷链,但冷链是海洋渔业的短板,民生将抓住其为主攻方向。
至2012年,我国冷库总容量约为1300万吨,冷库容积仅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冷链流通率明显较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水产品冷链流通率超过90%,而中国仅有25%。流通腐损率达到20%-30%,而发达国家则控制在5%以内。
民生银行称,将为冷库企业提供包括项目金融、承包商金融、商户金融、存货综合化管理、ERP对接、融资租赁等服务。另一方面,租用冷库的水产经销商,也成为了民生大力开拓的小微商圈。
李林辉看来,民生与农行、邮储、农信社以及农发行、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实际上是互补和协作的关系,因为目前为农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机构实在太少了。
而民生对海洋渔业的野心,是希望做国内最大的海洋渔业产业银行,通过建设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基地等关键节点达到对全产业链的把控,最终掌握鱼种的定价权。
争夺茶定价权
对于茶产业,民生的切入点则是从建立全国性大型交易市场入手,除了要掌握定价权,还希望通过交易市场建立一套农业部权威认可的绿色认证标准系统,从而掌控有机茶叶的准入制度。
民生银行现代农业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尹灼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范围内约有400个毛茶的交易市场,最大的交易市场年成交量仅2亿元;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国外的茶叶虽然数量较大,但出口价格极低,平均下来每斤茶叶仅几块钱。
目前,民生银行已经同厦门市政府开展合作,准备在当地建设一个全国性交易中心,通过引进大型茶企在市场中开展大量交易,从而获得商品定价权。民生通过名单制开发,与50家左右的核心茶企业开始建立深层合作关系,集中扶持其成为行业龙头,还成立了“茶人俱乐部”组织。
这一交易市场将配套企业销售总部基地、茶叶交易中心、茶叶金融中心、茶叶标准中心、茶叶质检中心、以及茶业文化、博览、旅游中心。此外,民生还将打造2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及10个区域性专业交易市场。在小微金融和高端客户层面,预计将派生存款200亿元,发行100万张茶叶联名卡,并管理100亿元的财富资产。
根据民生银行厦门分行的估算,预计到2016年,茶产业存款派生率将达到200%,净非收入占比超过80%,年责任利润达到15亿元。
在厦门的茶业交易中心建设中,厦门市政府除了支持项目规划用地之外,还将出台包括贴息通道、茶产业引导基金在内的财政配套政策。在民生银行的计划中,将引导政府财政贴息15亿,专项配套财政存款50亿,财政投入产业引导基金5亿及投入产业风险补偿金3亿元。
民生银行对茶产业的调研显示,茶叶加工环节是产业链中最具工业化特征的环节,是维系种植与流通的纽带。
梳理茶产业的金融服务,民生建立了五大金融服务模式,包括交易平台服务、茶园建设服务、生产升级服务、小微企业服务、茶消费文化渠道建设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以厦门茶叶交易市场为产业切入点,项目以政府主导的成分居多,民生在实施这项金融服务计划时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撮合业务+产业基金拉动
近两年,民生的金融和非金融撮合业务得到很大发展,由于不需动用银行资金,却能带来可观的中间收入,民生银行乐于在其中扮演中介的角色。
在海洋渔业产业中,民生将集中开展投融资撮合业务和渠道资源撮合业务。一方面通过理财、私募、产业基金、资金池等形式,将资金投向成长性好、预期收益可观的渔业企业或项目;另一方面民生通过梳理客户资源,帮客户撮合海域租用、苗种购买、渔具采购、产品销售等业务。
“比如,目前有一家远洋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民生正帮其撮合企业的船舶建造和升级、捕捞配额和船只的转让等业务。”李林辉举例说。
对于小微客户群体,今年以来民生力推城市合作社模式,也开始复制到海洋渔业产业链中。目前的海洋渔业合作社运作模式为,内部会员共同出资成立共同风险基金或互助合作基金,基金为所有授信会员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向民生银行申请整体授信。共同风险基金或互助合作基金授信模式采取名单准入制,此后还将逐步建立还贷周转基金、集中团购平台、政府支持平台和交易撮合平台。
而茶产业发展基金则将借鉴“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通过民生私人银行客户募集资金,进行茶产业集聚区和龙头茶企的股权投资。
事实上,这一模式已经有了先行者,大型茶企天福茗茶早已同国内外私募基金建立了股权投资关系。按照李林辉的构想,年底首批茶产业发展基金将投向民生重点合作的核心茶企,第二期基金投向茶叶交易中心项目,第三期基金则拟投资于茶产业链其他细分领域。首批基金的规模将达到10亿元。
在融资抵押方面,民生也做出了部分创新。如在海洋渔业中,将渔船、海域使用权及符合条件的渔货纳入押品范围,研究并制订渔船抵押管理办法和海域使用权抵押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渔民和养殖户的融资渠道;如对船东提供基于柴油补贴作为还款来源的油补监管项下的船舶融资和流动资金贷款,对水产加工出口企业,提供基于出口退税项下的流动资金周转贷款等。
“虽然农业长期以来是粗放式发展,整体上呈现散、小、弱的特点,但其需要依靠金融服务来进行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因此现代农业金融服务这一领域应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李林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