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

时间:2019-05-14 06: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

第一篇: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

 摘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

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可以为中国所借鉴。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主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即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

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在发达国家得到长足发展。尽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

1.选择适宜本国国情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一般分为4钟类型:以机械技术为特征的劳动节约型,以生物化学技术为特征的土地节约型,以灌溉技术为特征的节水型现代及综合性技术进步。许多发达国家在建设农业的进程中,都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的进程中,都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特点,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从而取得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依其自然、经济、社会、科技和经营管理特点,可划分为4类:(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地广人稀,工业发达,劳动力不足,其技术进步的方式大都从农业机械化起步,主要是通过机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来 实现对劳动的替代,使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劳动使用量减少,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这些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较高,有些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2)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更多地选择多用劳动型的技术和节省土地型的生物技术,即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精致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多数农户实行兼业经营,亦工亦农,其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第二篇: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在发达国家得到长足发展。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对现代农业的重视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多功能性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政策目标。农业是一个独特的产业部门,面对生态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大多数国家已经确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体现在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中。二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因而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适应于社会的需求。三是农业的发展超越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纵向和横向上与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现象,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美国,农产品的80%销售给食品工业,荷兰、丹麦2/3的农产品是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后再进入市场的。四是农产品品质、营养和安全受到高度重视,标准化生产越来越普及,食物质量安全受到高度关注,成为更为优先的政策目标。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都有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五是政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竞争力。为了提高农业的竞

争力,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如确定适宜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等等。同时,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六是民间组织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国家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提高自我服务的水平,以期能够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成本和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获利的机会。

纵观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从学习和借鉴角度,我们把它们划分为可以直接借鉴的、尽快借鉴的、现在还没有条件但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来借鉴的三类。

第一类,可以直接借鉴的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模式。一是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和西欧的综合型持续农业模式,其共同点都是通过尽可能减少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通过立法规定废弃物的排除、污泥用作肥料、防止施肥过量等等,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制造切实可行的措施,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来。二是走现代集约农业发展道路。目前,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主要有两个发展模式:地多人少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实行规模农业经济,或者说粗放经济;地少人多国家如日本、荷兰、丹麦、以色列,主要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提高土地生产率,即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加快农民

技能培训上下功夫。

三是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低,最重要的一条是农产品的生产链条短,附加值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数量一般占农产品总量的80%,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我们要继续学习发达国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好经验,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是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建立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以及政府部门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科技教育支持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中介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五是发挥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是现代社会相互作用又各司其职的三驾马车。综观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的力量。我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合作社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农协、农会等组织方面,还有待起步。

第二类,应当尽快借鉴的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模式。一是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向是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由常规型向生态型发展,由单向型向综合型发展,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

业、设施农业、高技术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工厂化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陆续出现。我们要研究这些模式,根据我国各地实际,尽快发展和普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关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我们自己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卫生安全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全面掌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动物流行病组织(IOE)、国际植物保护联盟(IPP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跟踪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进口农产品的差异和特殊要求,力争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和接轨。

第三类,现在还没有条件但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如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在我国农业还是一个弱质产业,处于需要工业反哺和城市支持时期,过早地把农业完全推向市场,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待条件成熟时,才能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又如高技术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工厂化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现在还只能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只有具备条件后,才能大范围地推广。

第三篇: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美国 小城镇追求个性

美国在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

美 国建设小城镇不能随意而为,需要编制详规,而且政府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 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则负责小城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 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 济环境。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小城镇建好 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德国 村镇建设注重自然美

德 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 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 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 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 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日本 发展小城镇缩小城乡差别

日本建筑界目前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人口过疏问题,三是旧区改造问题。而这三大难题在小城镇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城市大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形成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这时日本的城乡差别加大,小城镇没有 发展反而萎缩。70年代后期政府反过来开始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至80年代中后期,全国村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已和城市基本持平,政府鼓励人们返乡工作。

日 本注重在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东北部的山形县小国町,现有1.1万人口,面积738平方公里,97%都是山林,远离大城市,周围是山,有三条河通过,是“ 孤立"的小城镇。1955年人口1.8万人,之后沿海地区发展了,人口被吸引过去。当地政府为了本地的发展开始搞规划,找特色。除去搞水力发电、办工厂之 外,开始大搞特色旅游和旅游农业,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吸引城里人来度假。小国町地处东北,冬天积雪很厚,达2米多深,适合搞滑雪旅游场项目。城市离自然越 来越远,大城市的人渴望回归自然。当地还辟出一部分山地让城里人自己种、自己收获当地特产的山菜。

日本在开发建设小城镇中,注意保护农民的收益,对农产品实行限产,对价格实行保护价。

日本国内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的价格都相当高,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多少。这样一来,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小城镇的住宅及各项建设就能做到协调一致。

在 小城镇旧区改造时,注意保持传统风格。如在奈良附近有一个古镇寺内町,在改建时就保存完好。此外,日本小城镇建设也有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土地私有制与生 俱来的缺陷。由于土地私有,使旧区改造非常困难,“钉子户"非常难拔,极易形成不完整和支离破碎。由于土地私有,使不同户主建筑物互不相连,浪费土地,每 栋建筑交通占地面积过多,建筑使用面积系数很低,浪费严重。

英国 开发小城镇吸引大城市人口

伦敦市政府支持大规模开发新的小城镇。原因一是战后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国中部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是政府根据当时的趋势估计,需要开发居住、就业条件和预留规划用地。

英国的小城镇开发分为三个阶段:

1、1946—1954年,这时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城市的过剩人口,主要特点是城镇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功能区分清晰,较多考虑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2、1955—1966年,这时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分区趋向于综合功能分区格局。

3、1967—1976年,这一时期新的小城镇大部分由在老城镇基础上开发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形成,对于不适合单独扩展的小镇进行了成片合并。

第四篇: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

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对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及其对城市周围富庶的佛斯河谷底的威胁。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 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 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这些铸就了温哥华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也树立了大城市打造宜居的典范。

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在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费心思。

此外,在交通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 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把人才培养与引进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如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知识讲座、法制宣传、讨论会等社区教育来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避免了城市发展中很多缺少控制的问题。管理机制能保证不同的规划和执行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保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进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从而获得一个可信而可行的规划。公私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开发中整合意见和资源的一条值得世人借鉴的途径。

2.3.1城市发展背景概况

西雅图属纽约州,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也是美国的高科

技产业中心之一。西雅图地区常年风景如画,并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近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及居家的城市”。

.3.2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成为世界上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西雅图在规划的内容、编制程序和规划修订上均较全面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规划首先确立了弹性生长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独创新颖的规划模式——都市集合,制定了完善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其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主要是将西雅图都市区按建设密度从大到小分为“都市中心集合”、“核心型都市集合”、“居住型都市集合”和“社区中心点”四大类,每类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划,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交通规划中,力求缩短通勤和购物距离,鼓励公交、小巴、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多样以及区域性和社区性等综合特征。社区规划则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合作、平衡利益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要素界定了规划的总体原则和框架,设计了专门的规划程序和格式,以保证每个不同的社区在规划上的同一性。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等多方面,都能保证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参与行动随具体项目进程分阶段分解到整个过程中。在参与过程中,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操作 程序,涉及内容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订,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为保证公众参与的质量与效率,尽可能地量化程序中的各项指标,使其具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减少各类资源消耗、维护资源环境也是西雅图建设宜居的一项重要举措,包括减少家庭及办公环境的资源消耗,降低城市对各项资源的使用,增加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方面。

中小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背景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而这样的城市问题往往出现在人口集聚增长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尚不突出。不仅如此,中小城市在宜居性建设上也更具有优势。首先大量的中小城市面积并不太大,但与山水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好的生态优势。其次,多数中小城市社会结构不复杂,流动人口不太多,相对来讲,社会较为安定,易加强管理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第三,不少中小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多元化的特 征,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此外,中小城市的住房价格相对便宜,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和谐的社会关系,比大城市方便的交通条件和城乡之间的联 系,更容易造成祥和、安全、健康、便捷的人居环境。事实上,排在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宜居城市排行榜前列的几乎全都是小城市。

(1)美国

最受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是高等教育中心。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市被《城市排名和等级》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这里有著名的弗吉尼亚大学,还有雪兰多国家公园,风景十分秀丽。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弗吉尼亚大学在高科技方面与企业的研究合作,还为该市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使经济健康发展。

交通方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美国人挑选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位于华盛顿的班布里奇岛,有好的学校,房屋价格合理,风景优美,且拥有大城市休闲娱乐的便利交通条件,人

们每天搭乘渡轮就能到临近的大城市。纳珀维尔是独特的安静与平和、都市风光与小镇生活和谐共存的小城。沿着河边小道漫步,每个人都会随时驻足和旁人闲谈。在拥有这种闲适生活的同时,纳珀维尔拥有所有可能的购物设施、首映影院和各种档次参观的地方。

《金钱》杂志和CNN评出的“全美最宜居城市”是美国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新泽西州的莫里斯敦。洛克希德公司的雷达制造基地、一家大型IT公司和银行分行,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城中的学校教育水平较高,犯罪率低。每到节日,还有全市性的音乐、戏剧表演。高收入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人们在此安家落户。

(2)德国

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焦点》杂志每年都推出“宜居城市排行榜”。该评选活动有30项标准,其中包括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学校、安全的街道、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供人 们自由进行艺术和休闲活动的空间等。评选结果表明,德国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更多的是戈斯拉尔等小城市,即使排行榜中最大的城市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也不过上百万人口。以戈斯拉尔为例,城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丽古朴的街道。由于紧邻高速公路,并有铁路线经过,交通非常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德国十大连锁超市都在这里开了购物中心。西门子、大众等大公司在此设有制造基地,一些服务性机构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小城民风淳朴,禁止出售酒精饮品,但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的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近10年小城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刑事犯罪活动。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自驾残障车,方便地行驶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其他国家来的移民,也能与原来的居民和谐共处,没有种族和肤色的区别。

(3)阿根廷

在阿根廷,宜居的标准就是人们能不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富裕地生活,愿不愿意在这里安下自己的家。目前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5年全球“五大最适合退休人员居住的城市”之一的巴利洛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利洛切位于安第斯山脉东麓,风光秀丽,有雪山、森林和草甸,旅游业是其主要产业,每年吸引大约50万游客。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是吸引人们居住的一个重要因素。巴利洛切的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按人均比例计算,在阿根廷处于较高水平。天气好的周末,当地的青少年和文艺团体,经常会在市政广场搞一些免费的演出活动。

在巴利洛切,一栋带1 000多平方米绿地、能看得见湖水的两层小楼,售价基本在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这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能接受的水平,因此城市生活成本较低,也增 加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国外宜居性城市建设案例总结

从上述宜居城市的发展案例中,不难看出,优美的环境是公众对宜居最基本的要求,不论是像温哥华、新加坡一样的大都市,还是如同夏洛茨维尔、戈斯拉尔这般的小城镇,政府在如何创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上均下足了功夫。所以,几乎所有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口号的城市都会从生态建设入手。国外城市生态化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他们依然在此基础上 不断丰富其内容,美化其环境。其次,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备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 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各个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阶段。国外的宜居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了各项硬件设施的便利性与人性化,如西雅图在交通规划中,鼓励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温哥华在优化一些基础设施时充分考虑不同阶层、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便利性等。宜居城市不仅需要良好的“硬环境”,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软环境”。由于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相对完善,所以更重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强调城市的人文环境和 文化氛围。如温哥华在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并通过具体的手段竭力为公众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新加坡更加重视城市宜居性建设中

“人”的因素,通过人才培养、引进以及社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自身素质。戈斯拉尔民风淳朴,文化设施丰富,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并且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群都能在这个城市舒适地生活。巴利洛切不仅拥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而且经常会有免费的演出活动在市政广场举行,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了不少外来居民。其实,这种亲和的人文氛围和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才是宜居城市真正的精神体现。

3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结合目前国内城市自身特点,笔者将综合以上国外典型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实践经验,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不同角度,谈几点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

3.1促进公众参与建设

公众参与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重大决策对于城市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管理者了解公众的实际需要和各种规划决定对他们的影响;能启发管理者去创新以满足民愿;能使规划重视人们对城市的多样化追求,增强城市的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公众参与是引导宜居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国外典型城市建

设的案例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国内,可尝试借鉴国外一些城市在公众参与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如采用分期实施、跟踪反馈、定期评估和修编等方法增加公众在政 策制定中的参与,以协调和平衡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3.2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 造良好的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人居软环境的建设。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 个良好人居环境。针对目前国内城市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引进更多的世界公司来此投资;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培养相关产业,努力打造城市特色;加 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强基础高新技术的研发,用高科技改变企业落后状况,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永续发展提供动力。

3.3营造优美生态空间

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最直观的标志和象征。纵观国外典型的宜居城市建设,不难发现,各城市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几乎都是认可的,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已经相当成熟。而在国内,虽然一直很明确通过城市生态化建设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空间,但是相比而言,生态环境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还处于不断学习和借鉴阶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有效组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绿化空间,营造宜人的城市氛围并建造多样的活动开场空间仍是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宜居性建设努力的方向。

3.4努力创造宜居之所

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宜居城市首先要解决居住问题,“居者有其屋”是宜居最基本的前提。而在这方面,新加坡成为公认的典范。由政府担当住房保障的主体,成立专业化的制度执行机构,按照多数居民购买力确定房价,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活动保障居民买房。此外,宜居城市还要具备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建设不能忽略住区环境,应重点推进社区安全、绿化、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深化和细化。加强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兼顾弱势群体。同时,提高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素质,注重营造一个安静、清洁、具备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居住环境。

3.5建立高效交通系统

出行便捷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先发展交通则是必然的选择。在国外,交通舒适、便捷是人们选择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国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汽

车数量急剧上升,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效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宜居城市的交通应该是友好的、高效的交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宜居城市应合 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完善交通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与此同时,以人为本,建设宜人的、完整的步行休闲网络,方便市民的休闲出行并通过对客货流的合理组织及城市功能用地的组织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交通。

3.6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纵观中外城市发展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需求。一个安全的城市不仅能够在环境和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人身健康、资源供给、政府绩效以及其他和城市安全 相关的未知方面保持一种动态稳定与平衡协调状态,并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具有良好抵御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巨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利益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安全问题越来越为政府、社会、公众所关注。而目前国内的宜居城市建设对于安全性建设重视不够,也未形成完整的安全城市体系。部分城市即便对此采取了一定的行动,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安全的城市提供给市民的不仅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还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食品安全、城市社会安全、城市生产安全、城市经济安全、城市文化安全等方面。

3.7保护城市文化特色

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景观,每个宜居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最能反映城市个性的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因其凝聚着地域文化的精华而具 有强劲的竞争力,其发展才会有动力和后劲,才有可能朝着宜居城市的方向发展。而目前在国内,城市特色不明显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部分城市都难以逃脱“钢筋水泥森林” 的城市印象。宜居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仅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不是摈弃外来事物的自我崇拜。它应该是在维护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合现代文明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 环境。具体说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还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从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这是其一。其二,立足本土文化,实现同一场所不同时代特征、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审美追求的多元文化形式的融合。

第五篇:发展农业科技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业科技建设现代农业

——绥德县农业科技发展调研报告

□ 杨崎筠

为了促进我县经济跨越发展,全面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市、县关于发展农业科技的精神,提升我县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县委的要求和指示,我和县政协一些委员,于今年7月份开展了为期15天的关于绥德县农业科技发展的专题调研。在听取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老区等涉农部门情况介绍的基础上,我们深入16个乡镇、16个村、13个专业户、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集中座谈、个别走访、现场观察等方式,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业科技发展态势强劲

近年来,绥德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农业科技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不断优化发展战略,完善政策措施;各乡镇、各部门依托项目,争取资金,增加科技投入;全县的各级农技单位、农技人员转变方式,拓宽渠道,推广实用技术,传递科技信息,帮助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县的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不断增加农业科技的占有率,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植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有序引导农业产业化进程,县上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围绕“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形成品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兴县富民”这一目标,将全县现代特色农业规划为“一带两园三区四产”布局,推动全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苹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了8万亩,年产值8亿元,全县红枣面积达到14万亩,年产值达到了1.2亿元;全县畜牧业年产值达3.1亿元;马铃薯和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6万亩和10万亩左右,年产值分别达到1.8亿元和0.5亿元。区域内的千亩山旱地马铃薯平均单产达3261公斤,创全市山旱地最高纪录,千亩高产示范谷子平均亩产达到368.7公斤,单产创全国最高纪录;全县以蔬菜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达到2万亩,年产值达到1.14亿元。其中日光温室1600棚,棚均产值1.5万元,年产值0.24亿,大拱棚、小弓棚1.8万亩,年产值0.9亿元。我县的棚室芝麻蜜甜瓜,创造了全市五项纪录:创全市上市时间最早、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设施面积最大、品质最佳等五项全市第一;百亩川地花生,平均产量606.52公斤,创全国百亩单产最高纪录。同时县上也加大了农业加工的集群化、品牌化、流通化建设。全县已发展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3个,有近3500名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了661个农业信息化行政村,实现农业信息全县100%覆盖,新建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31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总资产达到了11872万元,年商品销售收入11197万元,注册了“兰花花”、“绥德汉”等一大批叫得响的特色品牌,提升了农业科技占有率,农业优质品种的占有率由过去的68%提高到现在的75%,提高了7个百分点。

(二)以科技推广为目的,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全面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通过推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通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热线,搭建了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平台,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民、科技与经济、生产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过去的57%提高到现在的65%,促使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在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方面,紧紧围绕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全面加强优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动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几年来引进推广各类农林牧新品种158个,其中,粮食作物52个,果树8个,红枣24个,瓜菜38个、畜禽37个,推广应用率达到了90%以上,平均增产幅度10—30%,发挥了优良品种的抗病、优质、增产的效果。以马铃薯为例,主要引进紫花白品种,全县新品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占到全县马铃薯总面积的90%以上,平均亩产达到了1500公斤右右,比传统的老品种每亩增产在300公斤以上。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全县共试验示范各类科技项目20多项。其中,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旱作农业等关键技术和新技术6项;示范推广红枣高接换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丰产园科学施肥、红枣加工贮藏技术等6项;建立猪人工授精站l个;示范推广小拱棚种植技术3项;示范推广苹果整行修剪、套袋等科学管理技术4项;在设施蔬菜方面,推广了工厂化蔬菜育苗技术、有机型无土栽培技术,使大棚里的芝麻蜜甜瓜亩产达10万元以上;日光温室高温消毒土壤改良技术,使根结线虫防治率达到了95%。新建省级科技示范园两个,市级1个,县级16个,建立科技示范点58个、科技示范户130个、示范村35个。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提升民营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专利、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近几年来,我县共组织申报省市科技创新项目4个,实施技改项目8项,自主研发和引进新技术6项,开发新产品4个,从2008年开始,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大大地提升了我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的推动力,展示了我县农业科技的对外新形象。

(三)以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加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增强现代特色农业的综合能力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职能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科技贡献率明显增加,科技的覆盖率明显提高,分别达到了48%和80%,基本建立起政府公益性职能服务和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一是拓宽科技推广网络。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服务。鼓励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专业技术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积极向会员及广大群众开展技术服务,促进科技由点向面的辐射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如绥德县农业科技协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向农户推广种养技术,相继与4300多个农户直接开展了生产合作,建立基地28个、种植芝麻密甜瓜0.3万亩。二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整合农业、科技、劳动、人事、扶贫、农民素质教育办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建立了全县统一的农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农民科技培训“十二五规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共培训农民13912人次。三是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整合县乡科技人才。县科技局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活动,水利、畜牧、农业、农机等单位常年选派技术人员50人深入16个乡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累计培育科技致富典型96个。同时积极加强村级科技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和利用好农村土专家、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推广作用。目前,全县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231人,农村土专家2103人。

二、我县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尖锐突出

我县农业科技的运用和推广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二差三缺失”。

(一)农业科技的推广能力较差

我县在农业科技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树立起了很多典型,创造了二项全国纪录、八项省市纪录,但是都没有全面推广。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资价格上涨,农业投入加大,比较效益低;二是农产品价格低,销售不畅,且劳动强度和风险性大,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从政府角度来看,存在着干部的短期行为和偏悖的政绩观,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县、乡干部多数愿意搞基础工程建设,既有利于突显政绩,又有利于改变农村现状,还能赢得群众的口碑。而农技推广难度系数大、周期长、加之自然灾害、市场经济等作用,有时会给农业科技推广带来风险,影响了干部的推广热情。另外干部考核中未将农业科技的推广列入其中,况且农业科技推广是个软指标,难以制定考核标准。从农技干部的角度来看,我县没有出台农技人员推广工作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把工资待遇、职称和个人提拔与农技推广的工作实绩结合起来,再加上农技人员待遇低微,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二)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差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具有较强公益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大力投资,才能保证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有效供给。按国家规定,每年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0.5-1.0%,也就是说我县年投入要在1600万元以上。可事实上,我县由于财政困难,每年三项经费的投入资金不足20万元,根本无法安排农业科技项目,其它涉农部门项目资金也很有限。即便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上,县上也在宏观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三大“缺”:缺规划、缺整合、缺连续。相当一部分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统筹,加上投入很分散,不连续,造成“统筹性”不够、“集中性”不足,“连续性”不强。从微观上看,我县的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主要依靠项目,而我县项目管理又十分乏力,使项目上本来十分紧缺的资金没有用在点子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例如集雨窖项目,近年来全县投入6000多万元,分别由老区、水利、林业、农业、农发等部门实施,但是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只能看不能用,大大地浪费了资金。再如红枣加工,今年我县大部分进行了旧式烤炉改造,旧式烤炉改造了,工艺还是落后的,加工产品质量仍然很差,如果重点投资,建一些新式烤炉,则随着科技含量的提高,经济效益会成倍增长。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缺失

目前,我县农业技术体系有严重缺失。深层次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农技推广站可以说是网破线断人散,机构改革使乡镇在编的农技人员围着行政工作转,造成农科人员职能错位,没有时间和精力搞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县上的农技推广单位没有推广经费,技术设备和服务手段落后,农业科技所必需的培训设施、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等残缺不全,现有的科技人员不能外出学习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农业科技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农技人员很难真正“沉下身子”到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活动。三是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出现了断层现象,近十年来,农业系统没有分进一个专业人员,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年龄老化。县种苗管理站在编人员26名,技术人员仅4名;县种子站,在编人员27名,有专业技术人员4名,50岁以上的占到50%,40岁以上占到了100%,40岁以下的没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

(四)农业科技推广对象的缺失

作为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大县,近年来,我县劳务产业开发不断深化,劳务输出逐渐由短期性转移方式向长期性转移方式转变,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类型增多,劳务输出的效益和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全县661个行政村,其中三分之一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262个,二分之一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151个,三分之二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111个,分别占39.6%、22.8%和16.8%。全县农户数为8.04万户,其中举家外出户数有3.19万户,占39.7%,足已可见劳务经济已经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劳力和农村中的精英分子,留在农村经营土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出现了较多的“空心村”,这种现象在我县极为普遍,如定仙焉镇井焉村有110多人,现在只留7人。我县劳力外出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的效益太差,二是农村撤并学校对举家外出有很大影响,三是农村的就业难、成家难,生产、生活、生存的质量低、环境差,年轻人凭自己的努力在城市安家落户,离开农村。

(五)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缺失

我县农村技术推广、经营、生产、融资四个体系存在着严重缺失,虽然注册了103家专业合作组织和31家龙头企业,但是发挥作用的占不到总量的5%。在服务方式上,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主要还是在产品的销售上为农户提供服务,或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和物资采购等服务,没有起到连接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户之间桥梁的作用。

三、推进我县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完善和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

1、要以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为主导,围绕我县果、畜、薯、菜四大主导产业,出台农业科技的整体规划、扶持措施、宏观决策、项目的确定、资金的整合、技术的支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等相关政策,确保农业科技科学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2、要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在投入方面,政府一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和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连续支持,板块推进,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决不能撒胡淑面;二要紧紧围绕我县的主导产业,科学界定农业科技的投资范围,明确投资方向和重点领域,长期和连续投资决不能盲目和跟风;三要管理好项目,我县财力十分紧张,农业科技的投入基本依靠项目支撑,因此要出台政策,鼓励部门单位向上争取项目,同时在项目申报时,县上要按规划,宏观把握,为实施好项目作好基础,在项目实施时,县上也要优化环境,规范管理,确保项目能顺利实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围绕农业科技,着力加强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改变农民的生活状态,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加强市场流通设施建设,构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生产、流通与消费对接,强化贮藏库建设,延伸我县主导产业产后链条。

(二)建立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培训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县政府要建立专项基金,专款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和推广经费,保障农技培训和推广经费不紧缺,同时要清理占有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却没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空出编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加入农技推广队伍。

2、要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县农广校、农机校、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着力培养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同时,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组织带动、专业服务和市场营销能力。另一方面,县上要给政策给项目,让现有的土专家直接参与和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以此引导和鼓励现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发挥作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3、县上每年应召开一次科技工作会议,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农技人员披红戴花,给予重奖,对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又成绩突出者,也要做出奖励规定,晋级晋职。对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有贡献的“土专家”、种养能手、能工巧匠,都应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励农业科技者的工作热情。

(三)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在推广体系建设上,要鼓励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在农业科技干部服务方式上,要逐步变过去的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要鼓励、支持我县的农技人员下乡搞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或领办农业科技产业、创办经济实体。对从事上述活动的农技人员,单位要保证工资,所得效益或公私分成、或全部归承包者;对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的,县上应给予一定的风险保证金。通过制定激励政策、设立奖励基金,量化补贴奖励标准,鼓励农技人员,走出机关,到农户、到田间地头开展工作,鼓励他们向产业化一线流动。

在农业科技推广路径上,要以我县的果、畜、薯、菜四大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以示范园的建设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一批农业科技的主推项目和主推技术,建立省级、市级、县级、乡村级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好“万、千、百”工程(万亩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千亩主导产业丰产示范建设,百亩科技攻关试验田建设),集聚科技要素,彰显示范引领作用。

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上,目前省农业厅推广的是“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平利模式,省科技厅推广的是“政府引导,群众点菜,企业埋单,科技送餐”的大荔模式。我县要结合实际,解决目前存在的“农技单位有人才,缺经费,技术进村入户难;民营企业有资金,想服务,缺技术支撑;农技人员有技术,缺平台,深入实际难;农民群众想致富,缺技术,产业效益提升难”这四大农技推广难题,逐步探索一个以政府推广组织为主体,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适合我县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四)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经营主体体系

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目标,推进经营主体和技术推广主体相结合的步伐,发展我县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经营主体,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一是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县上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二是提高现有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以企业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一批适合于我县农产品加工的重大关键技术,使其成为最重要的经营主体。三是县政府在涉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标中,应允许各类农业科技经营组织享有平等权力,公平竞争,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竞标,打破行政事业单位一统天下的格局,以利于农业科技的快速推广。

(作者系绥德县农业局副局长)

下载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

    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典型的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人多地狭,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称世......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分析(合集)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分析 一、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的共性特征 1、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 北京时代远景信息技术研究院 庆怀韬 各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都是在......

    清水河县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

    清水河县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兴县富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现结合我县实......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 □ 定襄县人民政府县长 贾玉文 编者按山西省定襄县素有“中国锻造之乡”的美誉,其制造的在管道工程中运用的许多锻件产品深受用户好评,近年来远销欧......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区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

    乡镇发展现代农业经验汇报(共5篇)

    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四路并进发展现代农业***市**镇人民政府2008年5月近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一城四片区”发展战略,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不断加大农业结......

    培育优势品牌发展现代农业经验材料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其重要特征就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是**的工业基地,也是农业大市,有着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如何引导**的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