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推荐)

时间:2019-05-13 14:2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推荐)》。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推荐)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

B.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多年来各学派学者对平板和壳体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没有找到内在联系,钱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都相似。

D.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E.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杰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2)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反映了钱伟长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6分)

(4)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人们平时却常说扬长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功。对此,你有何观点?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理由。(8分)

12.(1)B项3分,E项2分,A项1分。(A项原因概括不全面,还应该包括在学校遇到了好老师;C项原文说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D项原文说“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而不是“免遭德国导弹破坏”。)

(2)①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钱伟长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②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文发表于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③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爱因斯坦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每点2分,共6分)

(3)①热爱祖国,有远大抱负。为了振兴中国的军力,抵抗外族侵略,在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②勤勉刻苦,善于钻研。理科薄弱的钱伟长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多重困难,成为物理系优秀毕业生;留学加拿大后,废寝忘食地钻研,与导师共同攻克极具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③勇于担当,维护正义。二战期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勇担有关导弹研究的重任,曾为伦敦市中心免遭德国导弹破坏做出贡献。(每点2分,共6分)

(4)观点一:只要有梦想,够努力,“扬短避长”也能取得成功。(2分)文本:①崇高的理想是取得成功的动力。钱伟长改学理科,是想通过科学技术来振兴祖国的军力,抵抗外族的侵略。这一崇高的爱国理想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②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保障。钱伟长转物理系后学习极度用功,成为理科优秀毕业生;留学期间,通过潜心钻研,解决了重要的科学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脚踏实地、勤奋钻研的结果。③天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钱伟长在文史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反映出他是一个资质好、智商高、记忆力强的人,这也是他后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任意合理的两点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

现实:生活中面对自己的短处不应一味地回避,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找对方法,肯努力,多付出,短处也可以成为长处。失去双臂的刘伟,坚定自己的梦想,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让钢琴在自己的脚下流淌出优美的旋律,短处成为了他的长处。我们做任何事也是如此。观点二:懂得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会少走弯路,更容易取得成功。(2分)文本:①天赋好、记忆力惊人,有助于进行文史研究。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说明他在文史方面天赋极高。假如他没有弃文从理,在文史研究方面应该能取得优异成绩。②家庭环境与后天教育能促进长处的进一步发展。家学渊源,名师指点,进一步激发了钱伟长文史方面的学习潜能,使之在清华入学考试中,作文和历史得了满分。(任意意合理的两点得4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有自己的短处和长处,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长,更易形成制胜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扬长避短更易成功。(2分)(言之有理即可)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吴良镛欣然前往。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回到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协调、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地指出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E.本文撷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若干片段,详细地描写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的事业深深的爱,表现了一位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

【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项,说他“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不准确,原文只是强调他的社会影响大;C项,说他在国外“生活并不如意”不恰当;D项,理解错误。文中是在谈对“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地标性建筑”的看法。)(2)吴良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人,为了人民而走上了建筑这条路,为了国家而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②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遵从老师的教导,接受老师的邀请回国,在老师因坚持理想而遭遇困难的时候,他坚决地站在老师的一边。③他是一个有坚定个性的人,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屈从,对于生活中违背建筑规律,劳民伤财的事情,敢于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④他是一个执着坚韧的人,为了能尽快战胜病魔,他刻苦炼习,早日回到自己的岗位。(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3)吴良镛在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与梁思成合著《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保存;②在美国完成重要设计项目而且获奖;③参与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新北京的规划工作;④对于城市建设中文化灵魂失落的现象,敢于指出其错误的根源。⑤致力于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建筑界的后备人才。⑥保护大江南北的古城。(要点不分先后,每点1分,共6分)(4)请结合吴良镛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的看法。(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要有理想,并且为之奋斗。吴良镛自幼经历战乱,深知家庭房子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树立了“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的理想,这是保证他最终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②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吴良镛师从梁思成,以及到国外深造,这都是他成为伟大建筑大师的必要因素。③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吴良镛在病中的坚韧源于他顽强的意志和对事业的热爱,这也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④要有好的机遇,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梁思成对吴良镛的赏识和教诲是他成长的重要因素。(观点明确2分,理由分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医者仁心、肝胆相照的吴孟超 林蔚 雅商

“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么说。因为这份爱,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他是无数患者心中妙手回春的“老神仙”。“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 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

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来自浙江农村的妇女。手术后五六天,吴孟超去查房。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又认真看了她的病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半晌没吭气。那 时,在场的人都很紧张,“看样子,„老爷子‟准是又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果然,吴老把值班医生叫到走廊里,劈头便问道:“这个病人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 进口的?”值班医生答道:“作为常规术后抗感染,现在大家都在用先锋6号,这个病人也就用了。”吴孟超一听就火了,大声说道:“现在有的医院、有的医生不 好好给人治病,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凭此赚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你不要学他们!”

平时,吴老总是反复强调,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决不会让病人去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够看清楚,他也决不会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

每次手术结扎,他都是坚持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用一次缝合器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学费用啊!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正是这般精打细算,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人曾劝他松松口,也进一些自费的耗材和药品,这样医院一年至少可增加上千万元的利润。可是,吴孟超毫不松口,他说:“我们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作摇钱树。” 可就是这位医学泰斗,吴孟超一生中虽然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他特别强调,为医之道,做人很关键,要善于做人。“一是要做一个善于团结人的人,二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三是要做一个善于服务的人。” 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中,最让他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他说:“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和沉默中抱憾离开人间。”

如今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医了,吴孟超依然不忘恩师裘法祖的谆谆教诲,表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因为能踩在巨人肩膀上而获得的。他对记者说:“肝胆外科的发展是 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全体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任何一台手术的成功也不是手术者一个人的功劳。一个病人痊愈出院,护士的功劳占百分之七十,医生只占百分之三十。”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每天都会亲临“战场”,不是当指挥官,而是做一名荷枪实弹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向肝癌发起歼灭战。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每每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他曾自嘲说“这可能是手术依赖症”了。

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人老了,力气也越来越少了。但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刀我还是要开的,前提是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医疗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选自2013年第7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孟超作为医生,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省钱,正如他的座右铭——“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B.吴孟超反复强调,医生应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使用便宜药,处处为患者考虑,精打细算,所以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如今已年逾九旬的吴孟超,虽已是名满天下的肝脏外科医生,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坚持事必躬亲,主刀动手术。

D.吴孟超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在他看来,善于做人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关键。

E.吴孟超敢于挑战权威,鄙视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医生,他自己在医生的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和人生的意义。

(2)作为医生,吴孟超的医者仁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3)吴孟超除了有做医生的仁心之外,还有哪些优秀品质?清简要分析。(6分)(4)为什么吴孟超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1)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E不给分)

(2)①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②教导年轻医生不要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凭此赚 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要多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③吴孟超坚持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做摇钱树,拒绝进一些自费的耗材和药品。(每点2分)

(3)①谦逊质朴:认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踩在巨人肩膀上而获得的,是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全体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②鄙视怕担风险者,责任感强:从医生涯中,最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认为为病人解除痛苦是自己的责任与幸福。③崇高的敬业精神: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每点2分)(4)①年逾九旬的吴孟超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将近两百台,自嘲可能有了“手术依赖症”。②他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③他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和人生的意义。④他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精准无比;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一辈子的心愿与幸福就是为医疗事业奉献终生。(每点2分)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移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竞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了。

③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④2009年2月26日是一个卓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来幅。

⑥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

⑦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做“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烟火”。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

⑧91个春秋飞渡,吴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装不下别的了。

(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1)下面是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一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

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到”,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画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

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

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

(2)本文第二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6分)(3)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6分)(4)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他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他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选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 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 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 她,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E.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 性的伟大人格。

(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解析】B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错误,只能说杨荫愉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C项,“北洋教育部力保杨荫榆,”错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E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说法不恰当.

(2)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或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察入校,使对抗升级;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每点2分,共6分)(3)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或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每点2分,共6分)(4)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的确成就了杨荫榆。青年时代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刚烈;担任大学校长期间,身逢乱世,劲敌太多,让他无所适从,并身败名裂,这些经历让他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自费办学时,恰逢日军侵占苏州,她亲赴日军军营,慷慨陈词,解救一方百姓,最终被日军杀害,她的举动不逊色于任伺一名热血男儿,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联系实际略)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是杨荫榆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她不得不面对的。如果不是乱世,杨荫榆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然而她生不逢时,曾经身败名裂,处境狼狈。杨荫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如果不是战争,她不会英年早逝,她在教育事业上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实际略)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2)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12.(1)CE 试题分析:A满清皇室是为了自身利益才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态度;B是想告诉民众只有强民强国才能不受欺侮,立身于世界;D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2)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及其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民智就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民德就是把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让人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形成新的生产自救规范和社会秩序。(每一条2分,必须有概括与分析,若无概括只有陈述至多给5分)

试题分析:首先划定答题区间,即文章3—4段。严复认识到“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因此,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及其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民智就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民德就是把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让人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形成新的生产自救规范和社会秩序。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阅读文本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3)①甲午战败,中国积贫积弱,危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这是朝代的大主题;②严复有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于是向西方寻找真理,启蒙国民,救亡图存。(每一条3分)

试题分析:严复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这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从外因来看,午战败,中国积贫积弱,危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不能固守旧路。从内因来看,严复有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于是向西方寻找真理,启蒙国民,救亡图存。考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4)观点一:严复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值得学习。(1)面对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严复没有只考虑自身的官位与发展,而是关注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结合在一起,致力于探索救亡之路。(2)严复为启蒙国民,呕心沥血,穷尽在半生精力翻译了许多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观点二: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新颖、先进而深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观点三:严复不仅坐而论道,也起而能行。观点四:严复所提出的教育救国论思想也有不当之处。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片小的论文。考点: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此类题目跟封闭型题目的区别在于,虽然它也不能离开文本,但考生有了对文本表达不同意见的空间。学生在答题时仍然要先吃透文本,然后再谨慎提出观点,再进行简单论证。答此类题目,考生必须要在答题的一开始就明确表明态度,再进行论述。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和饥荒而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时,他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愤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17年任会长,直到他去世。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将色盲常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物理的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和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起,他陆续发表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的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的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多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发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和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1803年9月6日道尔顿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的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构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自学物理、数学。

B.道尔顿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任教后,仍坚持学习,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数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C.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治疗方案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

D.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对气象、大气、气体物理等问题研究的结晶。

E.道尔顿过惯了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因此,对于原子理论建立以后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他没有丝毫兴趣,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2)阅读文章第⑥段,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6分)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过哪些成就。(6分)(4)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对你的启示。(8分)12.(1)D项3分,B项2分,A项1分。[A项,原文“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教他数学和物理”;C项,原文没有提到“如何治疗色盲”,引起社会重视的是文章,而不是“治疗方案”;E项,道尔顿之所以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是因为他“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

(2)(6分)①道尔顿在对气象进行观察和对气体物理性质进行思考之后,对原子理论研究产生了兴趣;②道尔顿通过大胆的假设进行原子理论探索,他设想各种气体都是由微粒构成的;③道尔顿对原子进行研究时,充分利用前人的科研成果,他换算原子的相对质量就利用了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④道尔顿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予以发展,针对牛顿物质微粒同性相斥理论,他提出“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的观点。[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

(3)(6分)①发现了人类中存在的色盲病症;②研究气象、气体,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③开展原子理论研究,换算出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每点2分]

(4)求学方面:①家庭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性条件,道尔顿出身贫寒家庭,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②酷爱读书,对学习对象的浓厚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内在动力;③勤奋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保障。④虚心学习前人的成果,不拘泥前人成果,把前人的成果作为创新的阶梯。[每点2分]

处世方面:①家庭出身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一条勤奋学习、奋力拼搏的生活道路;②为人处世,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如此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③将科学研究作为立身之本,倾其一生,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④安守清贫,生活朴素,淡泊名利。[每点2分]

研究方面:①研究科学,需要广泛的知识做基础,包括数学、自然,还有哲学、文学等;②研究科学必须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坚持学习;③研究科学,需要实际的观测、观察,特别是对观测结果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④研究科学,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创见;⑤研究科学,要学会利用、借鉴、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每点2分]

第二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永玉:大师之境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凤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有删节)

1.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

2.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4分)答:

3.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4分)答:

4.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

约 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思考题:

1、这首诗在描写环境时,写到“处处蛙”,这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有何作用? 答:

2、“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是如何传神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态? 答:

第三篇:人物传记

成员传记出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把中队的老士官都介绍完了,接下来要出场的基本上都是95后小鲜肉了,请各位看官做好心理准备接受鲜肉消防员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黑班长的传记,说到老黑,那可真要好好说一说了.....老黑原名袁天一,义务兵都叫他黑班长,为什么叫老黑呢?不是给他起外号,是他真的很黑!大家叫他老黑也就见怪不怪了(战友们之间经常会起一些昵称,这里一点也没有侮辱对方的意思,反而互相叫昵称会更加亲密、更没有距离感。比如:梁总,涛涛,老二,老七,绳王、黑班长等等)。但是小编一直都叫他袁班长,这三个字包含了小编对他任班长一职的敬佩、工作之间相互支持的感激以及战友感情在里面。

那是1996年的冬天,袁班长出生在吉林四平的一家普通农户,从小他就特别懂事、让父母省心,干农活、做家务都是家常便饭。直到18岁那年,他听到了村里参军宣传车的广播声,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到部队锻炼锻炼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但是被爱子心切的父母拒绝了。自从那次以后,每次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关于军人的信息时他都格外关注,整齐的队列、矫健的身姿、帅气的军装处处都在冲击着这个热血男儿的参军梦。到了第二年的入伍季,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参军,父母看着孩子这样的坚定忍痛对他说:你要是去的话就别怕苦,别中途想回来,我们这边你放心吧,在那边照顾好自己。本来就不善言辞的袁班长此时哽咽了,嘴上说你们放心吧,但是内心确确斑斓万千,此时父母的退步让他第一次深刻的感觉到参军对家人隐藏的愧疚之情。他真的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路得那头是什么在等着他,但是他知道:作为一个男人绝不能辜负自己的理想,更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

此后开启了他和消防部队的缘分,初到连队,袁班长凭借自己优越的身体条件,加上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每次考核都名列前茅,凭借他出色的表现,新兵那年被中队推荐到总队参加驾驶员培训。学成归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袁班长最终得到了主站车驾驶员的宝座!同时他还负责中队的值班班长一职,负责协助队长管理中队,那时他才入伍第三年(最年轻的值班班长)。

现如今,袁班长从一个青涩的小男生已然成为一个男子汉。训练场上的他刻苦、努力;灭火救援现场的他冷静、沉稳。入伍5年战功累累,可是他并没有止步眼前的荣誉,他现在知道这条路虽然有些坎坷但是向着光明,未来不知道会走多远但是会脚踏实地的一直走下去!为部队、为祖国、为家人更是为自己的人生抒写一副华丽的篇章。

任凯:平时看起来是个懒散的,实际上工作非常细心,虽然比较慢,但是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疯抢:记得在烟大跑步的时候,主动带我跑长跑,感觉心理暖暖的 冯任陆:乱班长友善,热情,性格特别开朗。最喜欢和袁班长抬杠,犟!陶德明:栾宏智是个挺热心肠的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出手。

第四篇:人物传记[范文]

人物传记读后感

人物传记一——宫崎骏

宫崎骏先生是以为著名的漫画家、动画导演和动画师,被称为“动漫节的黑泽明”。喜欢看动画片的人没人不认识宫崎骏先生的。《幽灵公主》、《风之谷》、《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百变狸猫》„„无数的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温暖的画风,带给人不少温暖,也带给人不少警示。要爱护大自然,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宫崎骏先生的不同作品之中都会有不同的展示。宫崎骏先生的动画片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看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小孩子看,会喜欢上动画里面可爱、漂亮的人;青少年看,会对动画中的故事作出思考,受到启发。成年人看会勾起他们对过去人生的回忆,对未来人生的思考„„宫崎骏先生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热捧,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在我看来,看宫崎骏先生的动画作品,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因此,宫崎骏先生成为外国人最喜欢的日本名人这一称号是实至如归的。如今宫崎骏先生已宣布退休,我的心中有一丝失落,也有一丝希望,希望在今后会有更多像宫崎骏先生一样的动画师能带给这个世界更多深刻的回忆。

人物传记二——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是我记住的第一个日本名字,这个名字出现的地方是我的初中历史教科书。阿倍仲麻吕,中文名字是晁衡。他是日本著名的遣唐留学生,十九岁来到大唐,七十三岁在大唐逝世。阿倍仲麻吕在国子监太学毕业后考取了进士,并辅助太子研究学问。与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有密切交往。在阿倍仲麻吕的一次归国时,遇到不幸,险些丧命,幸运的是,阿倍仲麻吕最终安全回到了长安。在听到晁衡海中失事之后,李白伤痛万千,更是作了一首《哭晁卿衡》来悼念他,这首诗也是中日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

人物传记三——日本明治天皇

日本历史上有两次十分重要的由上而下进行的改革运动: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而明治天皇睦仁就是推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最大功臣。明治天皇领导明治维新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从一个贫穷小国,发展壮大为一个社会、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资本主义强国,从而完成了帝国主义,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这一切都不可以忘了一个人——明治天皇睦仁。是这一位神奇的天皇,领导了一场神奇的改革运动,促使着一切的发生。我认为从明治天皇身上,我们应该要学习到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的一种创新精神。

人物传记四——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出生士族。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福泽谕吉创办的庆应大学,如今是日本一所一流学校,为日本本国及世界培养了众多人才。

第五篇:人物传记

母亲小传

母亲是个善良了一辈子的人。

话正传,都是写给先驱,亦或是阿Q这种集多种人素于一身的,自传,从何谈起,亦都是“夸”自己,他传,总要些洋洋洒洒的笔锋,我呢,适不适合的,于是便有了这母亲小传。

从何谈起,总之母亲是个善良了一辈子的人。

我曾若虚若幻地听旁人谈起过母亲的小时候,在具体的成绩上,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过什么所谓的一鸣惊人,唯一的留言录上也只有一笔乐于助人,“天真无邪”。总觉得对于母亲的评价是少了些什么,又是什么呢?

曾听外公谈起过,小时候我母亲一家是生活在沙漠边界的,又由于母亲年纪较为年长,便又免不了那些天天为家里生计所干的重活,母亲家中较她小的弟弟妹妹又较为多,母亲的母亲,便是我的外婆,又因常外出,便少有时间照料家人,于是家中女二号的她时时就要在女一号中的事务中繁忙,学会坚忍。

“换做你大姨妈,要是要抱怨几声的,而你妈妈却一直都„„”

我还亲口听及外公讲述母亲儿时的为家人的吃苦,当时还小,自然是对比于当时的自己,是大为震惊的亦虚亦幻。

我儿时的七岁,是最为调皮的七岁,自然也是那种学校受气,家中一展抱负的人。于是,对我罕有还手的母亲便成了我的“出气对象”。

我时常是披上头巾,仿佛一股混世魔王,海盗头目的形象,便对老妈用稚嫩的腿手,拳脚相加,这似是不孝,以下犯上的表现,可母亲是母亲,时常是以沉默而表示她特有的性格。

有时,她也是时常因事务,少有陪我的时光,于是,我便似“鬼哭狼嚎”,母亲是关心我的,也便忙里偷闲的干些她最讨厌的事,与我“共演”武侠片。

母亲自言自语的说过,她希望一辈子能善待他人,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生命,她也曾若有若无的提起过:她希望在她老去的那一天,等我长大的那一天,能回到故乡,与故乡待在一起。这种试想总归试想,可母亲就是母亲,她善待长辈,晚辈,故乡。

母亲,是个善良了一辈子的人。

下载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物传记

    史泰龙和他被拒1849次的“洛奇·巴波亚”2010届选调生王琳周末用了一天时间把史泰龙的作品《洛奇》系列的前五部和《第一滴血》系列都看了一遍。尤其喜欢《洛奇》剧情的设计......

    人物传记(5篇)

    人物传记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传记基本理论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

    人物传记和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

    怎么写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定义: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

    人物传记(合集5篇)

    201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人物传记 一、基本知识回顾: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

    人物传记读后感

    职业发展与教育 新闻学院 2010202412王振宇 ·人物传记读后感 读《丘吉尔传》有感 "他是一位很有威望的领袖。他具有英国人在困难时所表现的勇敢而坚定、在顺利时所表现的因......

    人物传记写法

    怎样写小传 概要:小传,传记文的一种,是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要写好小传,首先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除占有书面材料外,还必须作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严格的选......

    人物传记读后感

    篇一:人物传记读后感居里夫人,一个感动了全世界的名字。她朴实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铭记;她激人奋进的故事,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传颂。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