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

时间:2019-05-13 14:5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

第一篇: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

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

(一)人物传记一般是写名人的,记录名人成长的轨迹,战士名人的生活风貌,皆是命人的内心世界。读人物传记,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名人、了解名人,从名人身上涉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不免让人为他们感到遗憾。因此,我们对名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求全责备。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只是他们可能在某一个方面为社会做出了比较多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生的各个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可。比如,我们常看到或听到,某某个性偷逃税款、某某主持人所要高额出场费,等等。

或许是学校生活的酸甜与苦辣;或许是学习生涯中的苦涩与辛酸;或许是朋友交往的枯燥与烦闷;也或许是同学之间的互为影响。我迷上了追“星”。

贝多芬,我所追之“星”也!

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

(二)我们的主席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读书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要多读书,不但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那么我们适合读哪些书呢?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传记,正所谓:读传记,益处多。传记文学是世界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优秀的传记有无法比拟的教育功能,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因此,我建议青少年学生应该读一读传记文学作品。一部传记就是一部灵魂的历史。仅就中国历史而言,几千年的历史变革,出现过众多的历史人物,既有伟人,又有罪人,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有过影响。读传记可以从中感受到热爱祖国,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时也能看清奸臣逆子的卑劣与丑陋,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潜心读一部好的传记,获得益处是多方面的,希望青少年在读好书之时多读好传记,留做精神财富。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读书故事100篇》其中我最喜欢《重病不忘读书》故事讲的是:张海迪曾经是一个活泼,坚强的女孩。不幸她5岁时,患了脊椎血管瘤。疾病使她失去上学的机会,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读书。在病得最重的日子里,他仍旧坚持每天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身体,甚至用小镜子的反射来读书。严重的疾病一次又一次地折磨着张海迪,她先后动了4次大手术,摘除了6节脊椎骨,全身有三分之二的部分失去知觉和功能。想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张海迪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海伦·凯勒》等书籍,为她鼓起了生命的风帆。现在,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张海迪深有感触地说:“离开书,我会垮下去。”

是啊!书,是我们精神的食粮。因为读书,我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呢!

那是一个中午,我在看书。吃饭了,妈妈连叫了好几声,我还是没去。无奈,妈妈只好把煮好的土豆放到我面前,拿来一盘盐。嘱咐我:“一定要吃了。”我点了点头。拿上一个土豆,蘸了些盐。可谁知我看得津津有味,蘸多了盐。吃了一口,“啊,好咸!”我大声说。后来把事情的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和我会心地笑了。

我们要继续发扬读书的精神!爱我中华!

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

(三)哈哈,我利用了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我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鼎鼎大名的《三国演义》。当然,读完一本名着后,也有许多我喜欢的人物啦!嘿嘿,就让我一一介绍吧!

我最喜欢赵云,他字子龙,家乡在常山真定,乃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大将之一。他身长八尺,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有勇有谋,使一条长枪。在曹操与刘备的一次大战役中,刘备军大败。赵云保护着奄奄一息的阿斗,在曹营军中杀进杀出,屡破重围,砍倒大旗三面,夺武器三条。他作战勇猛,威名远扬,一生中有着许多辉煌事迹,打过许多胜仗。

其次,我喜欢姜维。他字伯约,使一条钢枪,文武双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大事就交给了姜维。他曾多次打败魏国大将邓艾等人。蜀国一天天衰落下来,姜维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都没能挽回汉室(蜀国),自刎了。他生前屡建奇谋,可与诸葛亮媲美。

我还喜欢诸葛亮。他字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三国中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干过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辅助刘备,常胜于敌人---魏国名将司马懿。但最终与敌对峙以久,不幸病死于五丈原。

第二篇:人物传记和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 1 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认为把“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人间的仙女”“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这些称谓加在林徽因头上是不合适的,不够人性化。

B.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文化名人称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并为她倾倒,主要是因为她的美貌、才华和她追求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情怀。

C.抗日战争期间,林徽因夫妇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困居偏远地区,但没有放弃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体现了对建筑艺术的执着精神。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和家人并不看重这些,他们追求的是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E.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灵活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再现了林徽因的真实形象和高尚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2)为什么说“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3)相比张爱玲和林徽因,作者“觉得林可爱得多”,依据是什么?(6分)

(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这句话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结合某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神仙传授酿酒之法给两个凡人,叫他们选端午那天收割的稻子,与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珠调和,注入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中,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这两个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总算找齐了所有的材料,把酒调和好并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注定的时刻。

终于等到第49天了。两人整夜都不敢有片刻休息,急切地等着鸡鸣的声音。第一遍鸡鸣后,过了很久,才响起了第二遍,其中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陶瓮,却惊呆了——里面的一汪水,像醋一样酸,又像中药一般苦。

而另外一个,虽然打开盖子的欲望也让他按捺不住,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到了第三遍鸡鸣后打开陶瓮,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他终于喝到了甘醇的美酒。

人: 事: 理:

12(1)E3分,C2分,D1分(B不存在因果关系,范围扩大;A“不够人性化”理解不准确; D“她和家人并不看重这些”文中没有交代。)

(2)①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为人女)

②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操持事务。(为人母)

③ 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为人友)

④ 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人妇)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3)① 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② 林徽因利用家的沙龙,培育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的璀璨群星。

③ 贫病交加的林徽因,辅助丈夫梁思成艰难完成巨著《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④ 张爱玲有才气,但她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让人容易接近。(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4)【参考角度】

1、“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是对支撑林徽因与疾病斗争的精神的赞扬。(2分)

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但她奇迹般的又活了十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飞扬的灵魂。(3分)给我们的启示:战胜疾病需要一种精神,战胜困难需要一种精神激情。(3分)(意思对即可。)

2、“有贫困,但没有卑微”,这是对林徽因从容面对艰苦岁月的精神的赞扬。(2分)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一家颠沛流离,困居在偏远,贫病交加,没有怨言,靠典当从容度日。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执着的追求,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3分)给我们的启示:物质的贫困不可怕,关键在于要有一种勇敢面对的态度。3分)(意思对即可。)

3、“有悲怆,但没有鄙俗”是对她人生短暂、命运多舛但顽强不屈精神的赞扬。(2分)

在51个人生岁月中,她从芳华绝代的才女,到多病缠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事务的主妇;从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沙龙的女主人,到踩泥泞,乘驴车,于疾病斗争,靠典当度日,夫妻共度时艰、共撰巨著的顽强的女人,她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的心。(3分)给我们的启示:面对起伏的人生,始终要有一颗高尚的心。3分)(意思对即可。)

1.D(答非所问,本项说的是筷子的功能,并非筷子产生的原因。)2.B(因果倒置,本项与原文内容不符,筷子的长度决定了桌子的规制。)

3.B(表述有误,与原文内容不符,将筷子插入供品,最初的目的并非“掌握时辰”或“增添神秘感”)

第三篇:实用---人物传记 作文

▲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2006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予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2011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80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 堂里买的馒头。这些事件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 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C.何泽慧将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便是真实的写照。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 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E.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 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答:C项给3分,答A项给2分,答B项给1分;答D、E不给分。(B项,何泽慧没有明确表达心意,但有可能是一种暗示,故给1分;D 项“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的说法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符。E项外貌描写不能体现何泽慧“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6分)为人处世:①朴素。生活中衣食住行尽显朴素的作风。(2分)②对爱情忠贞不渝。她与钱三强有朴素而久远的爱情,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2分)③爱国。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一生的重大选择都与国家需要有关。(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做学问:④热爱工作,执着事业,科研成就卓著。追求无止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在物理学界被称为中国的“ 居里夫人”,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精益求精,成绩卓著。(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6分)倒叙手法。(2分)①作用: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2分)②具体描述起到强调作用。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何泽慧的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这是何泽慧人格上闪光的一面,放在开头起到了强调作用。(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文章最后写道:“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请你结合 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8分)观点一:朴素 朴素是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可以使人心无旁骛,坚定执着。①何泽慧在物质生活上极尽简朴,她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事业上,在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②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之上,一生风雨与共,相依相携,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朴素而久远。③何泽慧对祖国的热爱朴素而真挚,她没有豪言壮语,但一生的选择与奋斗都自觉地、主动地与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每一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观点二:信仰 信仰是一种人生追求,信仰是激励人奋进的动力。①何泽慧中学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就是她一生的人格追求。②何泽慧对祖国的热爱,成就了她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她为母校百年校庆的题词“爱国奋进”即是她一生奉行的信仰。③何泽慧对事业的执着也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她九十岁高龄还在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而奋力工作,对科学的信仰,支撑着她奋斗到生命的终点。(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CE)(5分)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首先,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②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⑤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⑥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以上6点写出3点即可)(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①“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②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③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④启示: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赓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慧眼识英才 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

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他终于来了,他把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节选自沈世《陈景润》,稍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①使读者对华罗庚的身世和经历有了基本了解;②说明了他极力推举陈景润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源;③赞扬了两代数学大师帮助和提携新人的无私精神。(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①热爱数学,锐意进取,思维缜密;②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③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力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现”、“推荐”、“支持”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观点一:善于发现、慧眼识才,是人才成功的前提。①华罗庚能够慧眼识英才,发现陈景润的非凡之处;②华罗庚的及早发现,为陈景润的钻研提供了动力;③遇上华罗庚,是陈景润成功的重要因素。观点二:即使不完美也敢于推荐,是人才成功的起点。陈景润出了“洋相”时,充分评价他取得的成果;②能够看清陈景润的主流精神,不为小的缺点所遮蔽;③极力推荐,主动协调关系,使陈景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观点三:大力无私的帮助,是人才成功的根本。①尊重陈景润的独特个性和科研方式;②尽力为陈景润的科研提供自由和方便;③华罗庚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是陈景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他专门攻读铁路一科。在毕业考试中,他夺得了第一名。在八年的留学生活中,詹天佑时刻思念着养育他的父母之邦。他非常关注时事,对美国殖民主义者从我国拐走大批华工,让他们从事奴隶般的苦役极为愤慨。1874年,日本侵犯我国台湾,更使他受到极大刺激。1881年,詹天佑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公司总办伍廷芳聘詹天佑为工程师。詹天佑梦寐以求的、献身于中国铁路事业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1892年修筑滦河铁路桥时,面对湍急的河水,英国、日本、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束手无策,相继败下阵来。这时,英籍总工程师金达不得不找詹天佑来试一试。詹天佑认真分析了以往失败的原因,仔细勘察研究了滦河地质情况后,决定改变桥址。他请来精通水性的人潜入河底,用中国的传统方法配合机器打柱,顺利建成了桥墩。大桥终于建成了,詹天佑在工作中显露出的卓越才能使他名声大噪。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他为正式会员。1905年5月,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它全长虽仅201公里,但必须通过地势险峻的燕山山脉,其中南口以北的关沟段(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带)更是层峦叠嶂,自古就有“天险”之称,工程难度非常大。一些帝国主义分子根本看不起中国人,他们嘲笑说,“中国会修关沟这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国内也有些人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为中国自己承办这条铁路是“不自量力”。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会办(后称总办)兼总工程师,主持该线铁路的修筑工程。詹天佑不畏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这一重任。他明确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应引以为耻”,“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

1906年初春,京张铁路正式开始从丰台铺轨。从南口到康庄的第二期工程.是京张铁路中最艰巨的一段。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要开凿居庸关、八达岭两大隧道。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400米;八达岭隧道更长,是居庸关隧道的3倍,而且全是坚硬难凿的花岗岩。第二个难题是地势高陡,如果采用正常螺旋式线路,列车难以爬上去。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更加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在给一位美国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中外人士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将不只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人们将不再信任中国的工程师。” 针对上述两个难题,通过反复勘查测量,认真研究思考,詹天佑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首先,他精心设计了两头对凿和中间竖井开凿隧道的方法。他把办公室移到工地,亲临现场指挥。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两条隧道终于打通了。接着,他又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折返线路,即从青龙桥起,用两个车头一前一后,一推一拉来牵引列车,通过“人”字交叉口后,推的改作拉,拉的改作推。这种创造性的设计,既简易可行,又减少了线路的长度。

1909年10月2日,盛大的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在南口举行。许多外国专家、驻华使节及清政府的官员们前来参观,他们都为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的质量好、速度快和耗资少而感到惊叹。据西方人估计,京张铁路需6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现在仅用了4年就胜利通车,并且节约工程费用三十五万六千余两白银。人们盛赞他是外扬国威、“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中华铁路工程师。人们不会忘记詹天佑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1922年,中华工程师学会在青龙桥车站为他树立了一座全身铜像,以纪念这位给中华民族赢得荣誉和尊严的科学家。(选自张秀平主编《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有改动)(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八年的留学生活中,詹天佑作为首批官费赴美留学生,时刻思念着祖国。他对美国奴役华工、日本侵犯台湾的殖民主义行径极为愤慨。B.1892年修筑滦河铁路桥时,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相继败下阵来。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时,他沉着应变,将中国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顺利建成了桥墩。C.詹天佑不畏艰难和嘲笑,毅然接受修建京张铁路的重任。帝国主义者嘲笑这是“不自量力”,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国人也认为完成该工程至少得五十年。D.在铁路史上,詹天佑首创了“人”字形折返线路,解决了地势高陡、列车难以爬行的难题。这种创造性的设计,既简易可行,又减少了线路的长度。E.人们是不会忘记詹天佑一生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的。青龙桥车站为他树立的全身铜像,表明他是给中华民族赢得荣誉和尊严的科学家。选B项3分,选A项2分,选D项1分,选C、E项不得分。(D项“首创”在文中没有明确依据,C项帝国主义者和国人的看法张冠李戴,E项第二句话表述因果倒置。)(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①“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应引以为耻。”

在詹天佑看来,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中国人却不能自己修筑京张铁路,是对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伤害。(3分)②“中外人士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将不只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人们将不再信任中国的工程师。”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接下修筑京张铁路的重任,已经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且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誉。(3分)(3)文中从哪几件具体的事情上写出詹天佑是一位“给中华民族赢得荣誉和尊严的科学家”?请结合原文进行归纳。(6分)①修筑滦河铁路桥时,詹天佑认真分析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失败的原因,仔细勘察研究滦河地质情况,用中国传统方法配合机器打柱,顺利建成了桥墩。(2分)②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他为正式会员。(2分)③接受修建京张铁路这一重任,成功攻克两大难题:开凿居庸关、八达岭两大隧道,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独特的“人”字形的折返线路。(2分)(4)作为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8分)①勤奋好学,打下基础;满腔热血,报效祖国;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深入调研,科学创新。(4分)②以其中一条为中心,或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或结合社会实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

第四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永玉:大师之境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凤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有删节)

1.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

2.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4分)答:

3.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4分)答:

4.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

约 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思考题:

1、这首诗在描写环境时,写到“处处蛙”,这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有何作用? 答:

2、“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是如何传神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态? 答:

第五篇:人物传记

成员传记出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把中队的老士官都介绍完了,接下来要出场的基本上都是95后小鲜肉了,请各位看官做好心理准备接受鲜肉消防员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黑班长的传记,说到老黑,那可真要好好说一说了.....老黑原名袁天一,义务兵都叫他黑班长,为什么叫老黑呢?不是给他起外号,是他真的很黑!大家叫他老黑也就见怪不怪了(战友们之间经常会起一些昵称,这里一点也没有侮辱对方的意思,反而互相叫昵称会更加亲密、更没有距离感。比如:梁总,涛涛,老二,老七,绳王、黑班长等等)。但是小编一直都叫他袁班长,这三个字包含了小编对他任班长一职的敬佩、工作之间相互支持的感激以及战友感情在里面。

那是1996年的冬天,袁班长出生在吉林四平的一家普通农户,从小他就特别懂事、让父母省心,干农活、做家务都是家常便饭。直到18岁那年,他听到了村里参军宣传车的广播声,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到部队锻炼锻炼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但是被爱子心切的父母拒绝了。自从那次以后,每次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关于军人的信息时他都格外关注,整齐的队列、矫健的身姿、帅气的军装处处都在冲击着这个热血男儿的参军梦。到了第二年的入伍季,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参军,父母看着孩子这样的坚定忍痛对他说:你要是去的话就别怕苦,别中途想回来,我们这边你放心吧,在那边照顾好自己。本来就不善言辞的袁班长此时哽咽了,嘴上说你们放心吧,但是内心确确斑斓万千,此时父母的退步让他第一次深刻的感觉到参军对家人隐藏的愧疚之情。他真的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路得那头是什么在等着他,但是他知道:作为一个男人绝不能辜负自己的理想,更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

此后开启了他和消防部队的缘分,初到连队,袁班长凭借自己优越的身体条件,加上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每次考核都名列前茅,凭借他出色的表现,新兵那年被中队推荐到总队参加驾驶员培训。学成归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袁班长最终得到了主站车驾驶员的宝座!同时他还负责中队的值班班长一职,负责协助队长管理中队,那时他才入伍第三年(最年轻的值班班长)。

现如今,袁班长从一个青涩的小男生已然成为一个男子汉。训练场上的他刻苦、努力;灭火救援现场的他冷静、沉稳。入伍5年战功累累,可是他并没有止步眼前的荣誉,他现在知道这条路虽然有些坎坷但是向着光明,未来不知道会走多远但是会脚踏实地的一直走下去!为部队、为祖国、为家人更是为自己的人生抒写一副华丽的篇章。

任凯:平时看起来是个懒散的,实际上工作非常细心,虽然比较慢,但是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疯抢:记得在烟大跑步的时候,主动带我跑长跑,感觉心理暖暖的 冯任陆:乱班长友善,热情,性格特别开朗。最喜欢和袁班长抬杠,犟!陶德明:栾宏智是个挺热心肠的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出手。

下载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人物传记的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物传记[范文]

    人物传记读后感 人物传记一——宫崎骏 宫崎骏先生是以为著名的漫画家、动画导演和动画师,被称为“动漫节的黑泽明”。喜欢看动画片的人没人不认识宫崎骏先生的。《幽灵公主......

    人物传记

    母亲小传母亲是个善良了一辈子的人。 话正传,都是写给先驱,亦或是阿Q这种集多种人素于一身的,自传,从何谈起,亦都是“夸”自己,他传,总要些洋洋洒洒的笔锋,我呢,适不适合的,于是便有了......

    人物传记

    史泰龙和他被拒1849次的“洛奇·巴波亚”2010届选调生王琳周末用了一天时间把史泰龙的作品《洛奇》系列的前五部和《第一滴血》系列都看了一遍。尤其喜欢《洛奇》剧情的设计......

    作文素材——人物传记大全

     吴良镛 【致力创新】在吴良镛看来,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不应给人们带来拥堵、焦虑、不适的感觉。在吸取中外建筑规划理论精华下,吴良镛结合中国建筑规划事件,开创性地相继提出“广......

    人物传记作文600字

    篇一:人物传记作文600字看人与看物的道路一样,有时需要变换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样的心态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自卑。换个角度看自己是我们需......

    人物传记的作文

    父亲是一个擎天的巨人,为我撑起一片生活的空间。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物传记的作文,希望你会喜欢!人物传记的作文篇1有一种爱,身为儿女的我们时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却从不......

    高考英语作文 人物传记

    高考英语作文 人物传记 题材:记叙文 时态:一般过去时/ 一般现在时 内容:. 出生年月 . 主要经历 . 事迹或成就 . 影响, 评价 一. 常用词汇 1.人物简历 Player, pop......

    人物传记作文(共22篇)

    篇1:人物传记作文某年,无意在电视上看见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春风沉醉的夜晚》,外景是在徽州的郡城歙县,油然而生亲切之感。郁达夫倒是真的来过徽州并留下一篇《屯溪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