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问候礼节常识
语言问候礼节常识
1.什么是语言问候礼节
语言问候礼节是指接待客人时所用的亲切、热情而又有分寸的关切、恭候、致意的问候语。
例如,初次见到客人,你热情迎上去亲切地问一声:“您好,见到您很高兴。”主动打招呼问候,就是向客人示意:我乐意为您服务或者我们欢迎您的到来,在这一瞬间,你与客人之间就建立了感情联系。
若客人远道而来,初次见面还可以说:“欢迎您到我们会所来,先生(夫人)”;对于曾在会所下榻过或在会所用过餐的客人则可以说:“欢迎您回来,先生(夫人)”,“重新见到您十分愉快。”
当客人到你工作处时要问:“早晨好!”,“晚上好”,然后问:“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办吗?”
分别时说:“再见”、“祝您一路顺风”、“欢迎您再来”、“谢谢您来我们这里住,请您以后再来”等等。
2.不同情况的问候语
问候语除了要注意用语得体之外,还要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来使用相应的问候礼节。如运动员参加比赛可以说:“祝你们比赛取得胜利。”对演员可以说:“祝你们演出成功。”如果是节日可问候:“祝您圣诞节快乐”、“祝您新年快乐”。如知道客人住宿本会所,也可说:“祝您在这儿过得愉快,”当客人因长途旅行而显得疲劳可说声:“祝您睡好”等等。
如果会所员工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而致以亲切的问候,客人就会感到十分愉快。
3.不同国籍的问候语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问候语。
例如,欢迎问候语,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一般见到客人后的问候语是:“您路上辛苦了”之类的话;若对外宾用这种欢迎用语,外国人就不习惯,他觉得我一路的旅行都非常愉快,没有一点儿的辛苦,到底为什么事你这样说呢?会觉得奇怪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说:“你一路很愉快吧?欢迎您到广州来。”
又例如,当我们看见朋友面色苍白时,就会关心地问:“你是否病了?”而西方人则往往会说:“你脸色有些苍白,你挺好吗?”由此可见,我们是从担心朋友健康的角度表示关心,而西方人则从祝愿朋友健康的角度表示关心,言殊意同。如果对方表明身体不太舒服或感冒,我们就会关心地说:“多喝些开水,穿暖和点,不要再着凉”等,但若你对西方人士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带着父母腔讲话或以监护人高高在上的语气教训人。这对于有强烈独立意识的西方人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可以说:“听到你病了我很难过。我真诚希望你很快会好起来。”如果对方否认自己身体有任何不适,就不宜继续谈这个话题,免得使对方不愉快。
4.问候语要切合情境
切合情境是指问候语运用要与所处的语言环境和空间相切合、相适应,还需作文化背景的思考,要注意不同文化所带来的语言运用、理解方面的明显差异性。
在远古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极其粗糙简单,无法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和吞噬,因此人们相遇的问候语是“无它乎?”古时候“蛇”与“它”相通,“它”象征毒蛇猛兽,这在当时是最大的关心,“无它”则对彼此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具更新,已相对能抵御毒蛇和猛兽了,“恙”即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又上升到主要地位,人们的问候语遂以“无恙乎”取代“无它乎”,直到解放前在民间仍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穷人无病就是福”。又过了若干年,医学医药发展了,人们对疾病的防治能力大大加强了,温饱又成了主要的问题,于是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又变成了“吃过饭了吗?”
现在,在我们的同事、朋友或邻居间问“一早到哪儿呀?”、“饭吃过了吗?”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这是问候打招呼,会使人感觉到亲切友好,甚至能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但如果你见到一些外国友人,你也问他们:“一早到哪儿呀?”、“饭吃过了吗?”外国友人听起来却会引起误解和不快。问他(她)吃过饭没有?会认为你要请他们做客吃饭,可是我国仅作问候,并无下文,问他一早上哪里去,他会认为你干预他的私事。
另外,我们中国人送客的时候,主人说“慢走”,客人说请主人“留步”,这些话你如果直翻过去,也会使外国人感到困惑,心想,我就要走了,怎么还叫我慢走,是不是叫我不要走呀?这样就会感到有疑问。
同样,英国人、美国人习惯说“soLong”(到此为止),也就是再见的意思,如果我们想solong就这么长?也会感到困惑,所以我们在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最好是用国际上习惯的打招呼用语,与世界潮流“接轨”,否则就难以适应世界各国的交流。
5.国际上习惯用的见面招呼用语
早上:Goodmorning!(早上好)
中午以后:Goodafternoon!(下午好)
晚上:Goodevening!(晚上好)
晚上分别的时候:Goodnight/Goodbye!(晚安/再见)
6.各国习惯用的招呼用语
(1)阿富汗。阿富汗人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乡村,亲友、熟人相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愿真主保佑你!”
(2)日本。日本人平时见面以“您早”、“您好”、“请多多关照”、“拜托您了”、“失陪了”等短语互相招呼,但不能问“您吃饭了吗?”
(3)蒙古。蒙古人主客相见是互相询问:“牲畜好吧?”同辈相遇说声“您好”。
(4)老挝。老挝人相见常用的祝词有:“愿您像鹿的角、野猪的颚骨和象的牙一样强壮”、“愿你活到千岁,象、马、粮食,应有尽有,金玉满堂”、“倘若你得了寒热病,愿它消失!”、“愿你在世上万能”、“愿你长寿、健康、幸福而有力量!”等等。
(5)土耳其。土耳其每当亲戚朋友相会时,双方必须互道平安,然后说一句尊敬的客套话“托您的福”,否则对方会不高兴。当客人离去的时候,主人必定要说一句:“请下次再来玩。”一个初到土耳其的异邦人士,只要你会一些土耳其语,即使只会说一句话,主人对你就会显得格外亲热。
(6)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阿拉伯国家,客人和朋友相见时总喜欢说一句“真主保佑你”。
(7)突尼斯。突尼斯人的问候语也是“真主保佑您”。
(8)美国人。美国是极其重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国家,人们连使用日常用语也注意节约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见面打招呼说:“Howdoyoudo?”四个音节,后来变成一个单词“Hello”,只有两个音节,现在就干脆简单地说一声“Hi(嗨)”。
第二篇:第四讲 问候介绍习俗和见面礼节
第四讲
问候习俗、介绍习俗和见面礼节
一、问候习俗
(一)问候的社会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71)认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问候体现礼貌、身份和地位,以及相互间的平等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J.R.Firth(1972)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确认,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人们不约而同地遵守问候的规范,因为他们珍视并希望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二)问候的类别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问候可大致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两类。
1. 祝愿式问候
——问候语基本上是一种期望对方平安无事、一切都好的良好祝愿。——例如,汉语中:“您好”、“早安”、“晚安”、“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
英语中: “Good morning”, “Good evening”, “Good day”, “Merry Christmas”, etc.2. 关心式问候
——问候语体现了打招呼者对对方身体或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关心。——例如,汉语中:“你吃过饭了?”“你去哪儿?”
英语中:”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How is your family?” “How is everything?” 3. 交谈式问候
——人们打招呼时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就如同人们就某一题目进行短暂的交谈。
——这类问候在汉语中使用较为广泛。例如,看见一个熟人离家向外走,打招呼人可以说:“出去呀?”同样,若是看到一个熟人像是刚丛外面回来,他又可以说“回来了?”再如,一些常见的例子,“上班去?”“进城去?”“忙着呢?”“锻炼呢?”“打球呢?”“听交响乐呢?”“搬家呢?”等等。
——英语中这类问候方式也有,但与汉语相比,却少得多。例如,“Doing some running?”再如,英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英国人,常常以谈天气来打招呼。“It’s a fine day today, isn’t it?” “It’s terrible weather today.”
——中国人比较多地采用交谈式的问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多问两句是一种关心的表现。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具体状况视为隐私,他们的习俗要求人们避开这类话题。之所以谈天气比较多是因为天气是个中性题目,不设计任何个人隐私,所以谈谈是没问题的。
4. 称谓式问候
——人们见面或相遇时只以某种方式称呼对方,而不说或省略那些 正式的问候语。
——这是一种不完整的问候方式。由于时间有限,或者觉得很正式的问候没有必要才这样做。
——例如,汉语中:人们只喊对方的姓氏、名字或者用姓氏+通称(职称、职务称谓、亲属称谓等)来问候听话人。“小王”、“老张”、“黎平”、“周老师”、“孙大夫”、“钱处长”、“赵大爷”、“洪师父”等等都属于此类问候。英语中:”Mary”, “Tom”, “Doctor Johnson”, “Mr.Smith”,etc.5. 称赞式问候
——人们会面时以称赞的方式向对方致意。——这类问候方式中英文都有,但使用频率并不高。
——例如,汉语中:两个老朋友,好久不见,再次相会时会说:“你发福了。”还有的人会说:“你看起来气色不错。”
英语中:在一段时间没有见面而偶尔在一个鸡尾酒会上再次相遇时说:”You look great.”
——这些称赞语式的问候一般是为了表达双方喜悦的心情,而不是说什么具体的情况。6. 体态式问候
——一种常见的非语言问候方式。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比较常见。——这种问候方式的采用取决于客观条件。当交际双方正在匆匆行走;或者两人相距较远;或者身处一个声音特别嘈杂的场所,说话听不清楚,等等。
——按照不同的体态动作可分为:举手致意;点头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微笑致意。
①
举手致意:一般不出声,只将右臂伸伸直,掌心朝向对方,轻
轻摆一下手。举手致意适合于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② 点头致意:在一些场合,如会议或会谈正在进行中,双方眼睛相
遇时可点头致意。如与某人只有一面之交,再次相遇时可点头致意。点头时,头微微向下一动,一般幅度不大。
③ 欠身致意:全身或身体的上部微微向前一躬,这种致意方式表示
对他人恭敬,其适用范畴也较广。
④ 脱帽致意:朋友、熟人见面时若戴着有沿的帽子,则以脱帽致意
最为适宜。戴帽人微微欠身,用距对方稍远的一只手脱下帽子,将其置于大约与肩平等的位置,同时于对方交换目光。若是熟人朋友迎面而来,只轻轻掀一下帽子即可。脱帽致意在西方国家采用的较多。
⑤ 微笑致意:熟人朋友见面时,由于某种原因,双方可以不用讲话,会意地一笑,表示注意到了对方,并用微笑表达自己的问候之意。有时人们会点头与微笑同时进行。
(三)问候的规范
——人们在实际运用问候方式时,非常复杂,有时会两种或多种问候方式同时进行。
——问候的规范受时间、地点、场合、问候双方自身因素以及文化差异 等因素的影响。
①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您早
英语中:Good morning,用于早晨起床后至午饭前这段时间。正式或非正式场合都可使用。
汉语中:您早,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的时间内。若早晨10点见了人仍说“您早”,就很滑稽可笑。而且,对于起床晚的人说“您早”恐怕是讽刺挖苦。所以,“您早”,实际上是说“您起得早”。因为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之一,见到早起的人,以“您早”来之意,实际上是一句赞扬的话。
英语中:Good afternoon是一句较为正式的午后用问候语,时间限定在午饭后至下午6点钟前。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英语中: Good evening是一个中性和正式兼而有之的用语。时间上用在晚上点之后。汉语中也没有对应词。② Hello, Hey, Hi Hello, Hey, Hi是非正式用语,有祝好的含义。Hello 一词英国、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均用,但Hey是英国英语,而 Hi则是美国英语。据语言学家考证,Hi是由 How are you?的读音演变迩来的。How are you?经历了一个逐渐由清晰到含糊的弱化过程: How are you→Haway→Hiya→Hi!(一个句子变成了一个词,标点由原来的问号变成了感叹号,意思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Hi本来是美国人的问候用语,现在英国年轻人用得也多起来了。
——在用以上两组套语互相问候时,人们常常会伴有其他的一些用语,如:How are you?(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比较正式)或How are you doing?(询问对方的工作状况,比较随便)例如:
Good morning.How are you?
Hello.How are you doing?
——How are you? 或How are you doing?还有一些衍生形式。如:
How are things going?
How are you getting on?
How are things?
How is everything?
How is life?
其中,前三句较为正式,后三句较为随便。用法与How are you?近似。
③ 问候的相互性
——问候是相互的,甲问候乙时,乙必须作出反应,并随之问候甲。对问候置之不理是不礼貌的。例如:
中国人相见喜欢用“你好”来问候对方,被问候者同样以“你好”来回答。
英语国家的人们初次见面时以”How are you?”来问候对方,语气正式,被问候者须予以回应。对于英语中询问身体状况的问候语 How are you?有一些习惯固定的回答套话,如:
Very well, thank you.And you? Quite well, thank you.What about you?
Wonderful, thank you.How about you? Fine, thanks.And you? OK, thanks.And how are you?
Not too good, I’m afraid.Actually, it’s going from bad to worse.What about you?
对于How are you doing?由于它并不很正式,回答时按照How are you?的答语来回答也可以,或者简单说一句”Good”就行。
对于Hello, Hi之类的非正式问候语,以同样的词语回答即可。
——现实生活中,甲问候了乙,但乙没有注意到甲或者没有听到他的问候,因此没有作出反应的话,应视作一种特殊情况。当然,问候的这种相互特性有时被人利用来冷落或怠慢他人,对他人的问候故意不回答。④ 问候与称谓语连用
——一般来说,问候语总是和人称代词及称谓语连用的。问候语的正式或随便应和称谓语相一致。例如:
Hello, Mary.How are you doing?
How do you do, Professor Smith? I am very glad to meet you.⑤ 问候双方自身因素对问候语的影响
——问候语有长短之分。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如”Hi, John!”,有时则是要说上两句或者更多的话。
——问候语的长短和互致问候人的个人关系以及双方下次再见的可能性有关。关系密切者,长久不见,相遇时问候话就多,而经常见面的人问候话就少或者短。英语中有个词语叫nodding acquaintance, 相当于中文的“点头之交”,说明二者交情一般,见面时点头而已。
——地位、身份或年龄的差异可能影响问候语的选择或者谁先开始问候。一般来说,地位低、身份卑微或者年纪比较小的人要选择比较正式的问候语并向地位高、身份重要或者年长的人问候。例如,一个学生和一个教授、一个科员和一个处长、一个年轻人和一位长者。当然,由于某种原因,后者首先问候前者的情况也有。例如,处长想向科员表示亲近,或者有求于科员,他屈尊低就,先向科员打招呼是很可能的。⑥ 文化差异对问候的影响
——陌生人相见一般需要第三者介绍后再互致问候,多数情况下比较正式。自我介绍相识,然后再互致问候的情况也有,但一般先说”Excuse me”然后再自报姓名,并互致问候。汉语中自我介绍相识者多数先说“您好!”,即先问候,再自报姓名。当然,汉语中也有先说“对不起”,再自报姓名的,但在汉语中也有自报姓名之后即切入正题,很少再致问候的。
——汉语中有些问候语常常令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见了熟人常爱用“你吃过饭了?”“干什么去?”“你去哪儿?”等话来问候对方。这种对中国人来说极普通有很随便的问候语往往令外国人大惑不解。同样,外国人用谈天气来问候他人,中国人也不习惯。虽然中国人见面也谈天气,但那是话题,多不是开头的问候语。⑦ 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的影响
——汉语中的“您早”,“新年好”,英语中的”Good morning”, “Merry Christmas”, “Happy New Year”等套语只能在一天的某个时间、一年的某个季节或节日使用。
——婚礼、宴请、重要会议是庄重严肃的场合,问候语自然很正式。走在大街上,户外郊游或朋友聚会,问候语就比较随便,不拘形式。熟人在一个声音嘈杂的地方相遇,或者两人相互都看到了对方,但相距甚远,他们只能采取点头或挥手致意的非语言形式互致问候。
二、介绍习俗
(一)介绍的社会功能
——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际礼仪,是众多互不相识者得以会面或结交的重要桥梁。
——帮助人们扩大友谊,不断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儒家经典著作《仪礼》有专门的篇章讲述“士相见礼”,规定普通人相见时必须遵循的六个礼仪程序:绍介、奉挚、辞让、拜揖、复见、还挚。其中“绍介”就是介绍或引见的意思。
——《礼记·聘义》中说“介绍而传命”,表示对所尊重的人不敢冒昧造访,是“敬之至”的礼貌。
——虽然社交礼仪的发展趋势是简化、实用,但必要的礼仪程序不可少。介绍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国家领导人互访,一下飞机就有人介绍来宾同前来欢迎的人认识。在欢迎仪式上,为首的官员又将自己的代表团成员和欢迎人员介绍给对方。出席社交活动,或新到一个地方,陌生人较多,往往借助熟人或朋友的介绍结识新人,扩大交际圈,开拓新局面。介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介绍的分类 1. 他人介绍
——第三者将互不相识的两个或多个人口头介绍给双方,以达到相识或相见的目的。——规范:
① 介绍者本人的态度、举止要自然、得体、落落大方。
② 介绍者需事先了解被介绍者有无和某人相识或相见的愿望。也就
是说,介绍者事先应征得被介绍者的同意。
③ 介绍人在引见别人时,除了言辞得体外,还需要礼貌地平举右手
示意,不可用手指指划划。若偶尔忘记了其中一个人的姓名,可顺气自然,请他自我介绍。
④ 介绍陌生人相识或相见时,需要注意先后次序,因为次序体现的是礼貌和尊重。按照通行的惯例,先向年长的人介绍年轻人;先向地位高的人介绍地位低的人;先向女士介绍男士。在女士之间,先向已婚的介绍未婚的;先向年龄大的未婚者介绍年龄小的已婚者。
在英国,习俗要求要先向有贵族头衔的人介绍没有头衔的人。当然,一些人虽有贵族头衔,但遇到女士,也要屈尊,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行事。只有王子是例外,需要先向王子介绍女士。
孩子带朋友回家,先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朋友。在一般的社交场
合,如家庭宴会,先向主人引见客人。赴宴的客人有先来后到之分,一般应先向先到的客人介绍后到的客人。若是一个大型的联欢会,来宾较多,则只向附近的客人引见后到者,切忌带着客人满场转,逐一介绍。
涉外场合,应先向主任介绍客人。介绍人一般由接待或礼宾人员充当,也可由欢迎、接待或宴请人员中的负责人充当。⑤ 介绍时采取的形式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视被介绍者的年龄、地
位以及介绍的场合而定。例如:
把一位新到的教授介绍给大学校长,介绍形式必须是正式的。所有外交场合的介绍也都是正式的。另外,把年轻人介绍给一位长者也采用比较正式的形式。但同龄人一起郊游,或者家中朋友聚餐是比较随便的场合,介绍几位生客相识就可不必拘泥于形式。
所谓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是指介绍时遵循介绍规范的程度和使用语言的特点。严格按社交规范行事就属于正式的形式;说话时使用规定的套语,采用职称+姓名的称谓,句子较长也属于正式的形式。反之就是非正式的形式。英语中几种常用的介绍用语: May I present/introduce Mr.X? Allow me to introduce Mr.X.I’d like you to meet Mr.X.This is Mr.X.介绍后相识者可以说:
I’m delighted/pleased/glad to meet you.It’s a pleasur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 Hello/Hi.三组简单对话,以区分正式和非正式: President Johnson, may I present Mr.Henry Green? Mr.Green, this is President Johnson.How do you do? How do you do?
Dr.Smith, I’d like you to meet Mr.Richard Wilson.Richard, this is my adviser Dr.Henry Smith.I’m delighted to meet you, Dr.Smith.I’m pleased to meet you, too.Hi, Bob, this is Andy, my friend.Hi, Andy.Hi.很明显,一、二组比较正式,第三组比较随便。
⑥ 社交活动中,为了使介绍这一礼仪程序进行得自然顺畅,介绍人
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说话。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介绍他人相识尽量少用或不用首名或教名的称呼形式(注:这不光与场合有关,而且还因为被介绍的双方需要了解各自的全名以便后来进一步联系)。在介绍某位客人时,除非关系特别亲密,一般不用“这是我的朋友”一语(因为在许多客人在场的情况下,容易使他人感到别的人都不是朋友)。另外,对于别人的姓氏称谓,如Mrs.Smith, 说一次就可以,不要重复多次。如果名字难念,可以说慢一点。
⑦ 有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不必介绍,介绍了反而有违礼仪。例如
婚宴,除非有特殊的理由,可以不必对生客一一介绍。另个人谈兴正浓时,最好不要为了介绍他人而打断他们的谈话,以扫了他们的兴致。一些客人刚到,而另一些客人又要离去,就一般不将刚到的客人介绍给马上离去的客人。另外,主人在家中和一个修理工谈话,这时主人的朋友来到他们面前,主人可以不必特别介绍,只要顺便说一句即可。
⑧ 作为被介绍者,也要表现出结识新人的热情和礼貌。一般来说,他需要面对对方,举止大方,言辞得体。除了女士和长者外,一般应该站起来(在宴会、会议或会谈正在进行中,只需点头或欠身致意即可)。若介绍人将被介绍者的名字、职称或身份弄错时,后者可以很有礼貌地立刻加以纠正,不必感到不好意思,但话可以说得幽默一些。
⑨ 此外,经人介绍相见后,新结识的人应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谈
一番,以增加了解。交谈时间的长短,视双方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但介绍后马上离开的做法是不礼貌的。
2. 自我介绍
——陌生人相见或相识最好有他人介绍。但若条件不具备,需主动结识新人的情况下,自我介绍很有必要。
——自我介绍的形式很简单,一方客气地走上钱,说声问候,再自通姓名并简单介绍一下个人情况即可。
——自我介绍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视结识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一方事先知道对方地位较高,在自我介绍时就需按社交规范行事,说话和举止尽量符合彼此的身份。即使互不了解,但场合、年龄和性别等条件是明显的,双方在互通姓名并简单介绍之后应立即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正式或非正式)。
——在英语国家,同龄妇女相互自我介绍时,或者向男士介绍自己时一般报全名,名前不加“小姐”、“太太”之类的称谓语,如:”I’m Mary Reeves” /“This is Mary Reeves”。但是一个年纪大的妇女向一个年轻的妇女介绍自己时,一般要在她丈夫的姓前加上“太太”一词,如:I’m Mrs.Johnson./This is Mrs.Johnson.——参加社交活动时偶尔发现自己与一个不认识的客人相遇,你可以随便聊几句,若对方乐意交谈,你可以自己是女主人的表妹,或者是男主人的邻居相告。
——现代社会,交换名片也是一种自我介绍,这在公务交往、学术交往、商业交往中尤其盛行。递交名片时,应用双手恭恭敬敬地递上,名片的下面应对着对方。3. 书信介绍
——指第三者用书信的形式将自己熟悉的人介绍给另一个人的做法。
——介绍人把信写好放入信封,但不封口,然后交给被介绍者处理。——一般来说,被介绍者并不直接持信去见对方,以避免对方必须当面作出反应。如果被介绍者去见的人是男士,他可先将介绍信和个人的名片递上,由对方的秘书或助手转呈,然后等待回音;如果要见的是女士,被介绍者应将信通过邮局寄出,再等待回答。当然,实际做法上也会因人而异。
——书信介绍是一种正式的介绍形式,其目的超出了结识相见的范围,更多的是通过介绍寻求帮助。
——现代社会,沟通方式变化,这样的介绍还可通过电话、网络等进行。
三、见面礼节
——问候和打招呼就是一种见面礼节,但都是语言行为。人们见面时,除互致问候外,还伴有一些体态动作,如中国人的鞠躬、作揖,英美等国的拥抱、吻面,世界通行的握手等等。
(一)鞠躬礼
——俗称打躬,就是弯身行礼,对他人表示敬意。除中国外,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都有鞠躬的礼节,英美等西方国家也有行鞠躬礼的习俗。
——鞠躬礼起源于中国。《论语·乡党》中说:“入公门,鞠躬如也。”《汉书·冯奉世传赞》又说:“宜乡侯参(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说明鞠躬表达的是一种恭敬和谨慎的意思。后来就逐渐演变称弯身行礼。《敦煌文集·庐山远公话》中说得十分清楚:“来至山神殿前,鞠躬唱诺。”
——鞠躬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三鞠躬,又称最敬礼。行礼前应脱帽,身体立正,目光平视;鞠躬时,身体上部向下弯约90度,然后复原,这样连续行礼3次,表示最深切的敬意。另一种是一鞠躬,行礼时,身体上部约下倾十五度,随即复原,一鞠躬只行礼一次。
——三鞠躬是大礼中之大礼,其适用场合有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等大的仪式或场合。如,“新郎新娘三鞠躬”等。此外,灵堂吊丧、参加追悼会、向遗体告别、祭奠死者或赠送花圈时都需要向遗像、遗体或骨灰盒施三鞠躬大礼。一鞠躬适用范畴较广,主要用于社交场合中,下级向上级、学生向师长、晚辈向长辈、甚至平辈之间表达由衷的敬意。受礼者应随即还礼。平辈之间可鞠躬还礼,但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鞠躬礼可欠身点头,不必以同样的方式还礼。一鞠躬虽然是一般的礼节,但随着弯身角度的大小其含义也不同,90度的大鞠躬表达的当然是一种深切的敬意。
——在我国,一些服务行业,如宾馆、餐厅、购物中心等地方的服务员常用鞠躬礼表示欢迎或感谢之意。另外,演艺界的人在演出一个节目之后,或整场演出结束,常常对观众的掌声鞠躬致谢。各类比赛的获奖者在上台领奖时,也常常施鞠躬礼以答谢评委和观众的喜爱。——英语或其他西方国家,鞠躬礼称为”bow”, 用俯首、弯腰表示尊敬之意。例如,鞠躬迎客、送客,向女士致意,向他人致谢。演艺人员向观众谢幕时也行鞠躬礼。男士邀请女性跳舞时,一边鞠躬致意,一边说:”May I?” 此外,向上帝祝福时多俯首默祷,祈求上帝的宽恕或帮助,其实也是一种鞠躬礼节。不过西方人没有东方人三极管的大礼,也没有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学生向师长鞠躬的礼俗。行李时弯身的角度一般情况下保持一种自然下倾,不超过15度的身体姿势。
(二)拱手礼
——俗名作揖,中国古代传至今天的以个传统礼仪。——行礼时,左手握空拳,右手抱左手,上下摇动几下。
——作揖时不分级别、年龄和尊卑,双方几乎同时拱手行礼。但按照传统,这是男士之间的礼节,很少有女士这样做的。
——旧时,男士相见多拱手为礼。如今,拱手礼适用于佳节团拜、节日祝贺或工商企业的业务会议。另外,邻里、同事、朋友之间过节见面时也常常施拱手礼,并伴有“万事如意”之类的祝愿话。
——作揖或拱手是中国的传统礼节,与握手礼相比,有许多优越性。除了它本身体现的平等、尊敬、斯文之外,还比较卫生。
(三)握手礼
1.起源
起源于西方,在我国存在就一个多世纪。两种比较可信的传说:①早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人们在战争和狩猎时,使用的武器是棍棒和石块。所以这些东西经常随身携带,以便适用。如果陌生人相遇,彼此互无恶意,大家就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双手让对方抚摸掌心,表示手中没有任何武器。后来双方的手掌心相贴,象征友好亲善,并由此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握手习俗。据说,直到现在,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仍然依稀可见古代人见面时摸手掌的习俗。比如,尼日利亚的一个部族的人员,双方握手前,先用大拇指轻掸对方的掌心,便是很好的一个例证。② 在欧洲的中世纪,战士骑马打仗,全身披挂盔甲,除了两只眼睛外,都被铁盔包裹得严严实实。来自敌对阵营的骑士相遇时,如果表示友好,需先脱去右手的甲胄,表示手中没有武器,并握手致意。根据这一传说,握手是和平不战的象征。——如今,握手礼的含义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延伸了。见面时的寒暄,分别时的告别,向他人表示的祝贺或感谢都可由握手表达。2.方式
握手时,右臂自然向前伸出,与身体略呈五六十度的夹角,手掌向左,拇指与手掌分开,其余的四指自然并拢并微向内曲。
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除非右手伤残,或手脏,否则,用左手握手是不礼貌的。这是约定俗成的礼节,即使是左撇子也不能例外。《礼仪常识》一书概括了7种握手方式: ①平等式
标准的握手方式,依依单纯,表示礼貌、友好、合作。② 控制式
握手时掌心向下,显得傲慢,暗示握手人想取得主动权或支配地位。③ 乞讨式
握手时,掌心向上,显得谦恭,暗示握手人处于受支配的地位。④ 手套式
握手时,双手握住对方伸出的手,并上下摇动,往往表示热情的欢迎、感谢、感激,或有求于人、肯定契约的意义。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用这种握手方式更显得诚挚和谦恭。陌生人初次见面要避免手套式握手方式,企业的代表与对方商谈公务一定不要用这种方式。⑤ 死鱼式
握手时,软弱无力,给人一种没有活力,任人摆布的感觉。⑥ 虎钳式
握手时过于用力,像老虎钳子夹住对方的手,给人一种粗鲁的感觉。⑦ 抓指式
握手时,轻轻抓一下对方的指尖部分,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某些女士自视清高,常采用这种方式。抓指式握手方式也含有与对方保持一定距离的意思。这7种握手方式,除了少数之外,多数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不宜采用,因为它容易传达特殊的含义,引起不快或误会。3.规范
——握手时,双方都要站着执礼,年老体弱或伤残病人除外。如果两人都坐着,可以微趋向前握手,不必起立。如果双方相距较远,要走上前去,不可等待。——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不可一面握手,一面东张西望,或斜视他处。——男士同女士握手,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或太久。男士之间可以握得较紧较久,但不要过猛,使对方有疼痛的感觉。
——握手要注意先后次序,约定俗成的做法是,①男士和女士之间,男士要等女士伸出手欠身后再握,如果女士无握手之意,男士点头或欠身致意即可。一般男士不主动去和女士握手。②晚辈和长辈之间,下级和上级之间,一般是晚辈、下级要等长辈、上级伸出手来再去握,前者贸然先伸手的做法是不礼貌的。③主人和客人之间,一般是主人先伸手迎客。无论是男是女,男女主人有先伸手的权力和义务。如果客人是主人的上级,主人仍然要先伸手执礼。④如果一个人要与若干性别、年龄、身份有别的人握手,最理想的顺序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但同时,人们忌讳交叉握手,就是说,当其他人正在握手时,不可伸手超过他们去与别人握手。应等别人握手之后再去与他人握手。
——男士如果戴着帽子或手套,应先脱帽并摘去手套再与他人握手。如果来不及,应向对方致歉。个别女士身着礼服、礼帽并戴着手套,与他人握手时可以不脱手套。军人与他人握手时不必脱帽,但要行军礼,然后再握手。4.其他交际功能
——应邀来访的客人在告别时,作为主人应同所有的客人握手。——在拜访他人,包括朋友、同事、上司等,辞别时应握手。
——当自己获知朋友或熟悉的人比赛获奖、晋升新职、喜结良缘、新添贵子等喜事,见面时应趋前握手以示祝贺。
——别人向自己表示祝贺,赠送礼物,应握手还礼,表示感谢。
——别人为自己提供了某种帮助,或者自己拜托某人为自己办某种事情,也应握手致谢或表达企盼之意。
——当参加友人、同事或其家属的追悼会完毕,离别时应与死者的主要亲属握手以示慰问之意。
(四)脱帽礼
——典型的西方礼节。是一种十分优雅的礼仪行为。富含古典韵味,体现一种斯文、大方、优雅的绅士风度。
——人们见面时相互脱帽致意,还常伴有点头或鞠躬的举动。
——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的武士对女子讲话时必须把头盔举起以示对女性的尊重。另外,武士们友好相见时,也常常把头盔掀起,露出个人的真面目,以示对对方的友善之意。脱帽礼先在有爵位的贵族中流行,到了中世纪的后半期逐渐为平民百姓接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脱帽礼成了西方国家的重要礼节之一,并传播到其他一些国家。
——少数中国人也有见面脱帽致意的习惯,但脱帽礼在中国并不流行。入室要脱帽、敬礼要脱帽等也是西方的传统。因为中国历代王朝的大臣见皇帝时,他们三百九叩三呼万岁,但并不取下帽子。因为他们的帽子是官阶的象征,取下乌纱帽不是自己辞官就是被罢了官,帽子是动不得的。
——西方的脱帽礼多在公共场合。两个人或多人相遇时,男士摘下帽子,向对方点头致意即可。若相识者侧身已过,双方亦可回身补致问候,并将帽子略掀一下,不必摘下。如果双方在同一场合多次相遇,不必反复行脱帽礼,只点头致意即可。男士在公共场合遇见熟悉的女性,也多脱帽致意,并伴有其他的礼仪,但一般说来,女士没有脱帽还礼的习俗。
(五)拥抱礼
——也是一种外国礼节,源于欧美、东欧及阿拉伯国家。该礼比较隆重,多见于男士欢迎宾客,向他人表示祝贺或感谢时使用。
——行拥抱礼时,两个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护着对方的左肩,左手扶着对方的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都先向左相互拥抱,再转向右拥抱,最后又向左拥抱。
——拥抱礼的具体使用情况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说,在大多数拉美国家,拥抱礼和握手礼一样普遍,男士之间,女士之间,男女之间都可以施拥抱礼。在东欧和独联体等国家情况也是如此,而且拥抱的动作更大、更热烈,被戏称为“狗熊式拥抱”。英语国家也流行拥抱礼,但也许没有拉美和斯拉夫国家那样的普遍和热烈。
——拥抱礼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十分有限。国家领导人在欢迎外宾时有时执拥抱礼,但多数情况下也是外宾主动,主人相随。当然,拥抱作为表达深厚感情的一种方式常用于婚恋者、夫妻、父母与幼小儿童之间。
(六)吻礼
——源于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表达爱护、情恋、友情和尊敬。
——盛行于欧美、拉丁美洲等地。一些非欧美国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行吻礼的习惯,如非洲,但远不如欧美国家普遍。吻礼在亚洲很少见。——吻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①原址社会中,母亲习惯于把嚼碎的食物以口对口的形式,喂入婴儿口中;另外,婴儿吮吸母亲的动作是人类遗传的本能,婴儿吃奶时,母亲与孩子的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爱的高度和谐;②母亲与孩子常嘴舌相昵,表示亲近;③吻礼产生于史前人类互舔脸部来吃盐的习惯;④古罗马人爱嚼香料,行吻礼可以传送口中芳香;⑤有人考证,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行吻礼的国家。
——吻礼是一个总称,但人们在行吻礼时,他们亲吻人的面部的位置并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吻唇,有的人吻额,有的人吻面,有的人贴面,有的人吻手。另外,行吻礼时,人们常常与行拥抱礼相结合。
——制约吻礼规范的是人们的年龄、身份、性别、亲疏关系等。一般来说,吻唇是一种非常亲昵的礼节,只有夫妻、恋人或情人之间才宜行此礼。长辈和晚辈之间,宜吻面或吻额,在公开场合,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吻面;而男女之间可以吻面或贴面;平辈之间可以贴面。男士对尊贵的女士可以吻手。行吻手礼时,妇女可以不必摘下手套,伸出她的右手,男人微微俯身,用右手捏住对方的手指部位,拿起来用唇部轻轻吻一下。吻手礼适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中国人在社交场合行吻礼是非常罕见的。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当迎接外国宾客时,国家领导人或礼宾接待人员有时行吻礼。一般的做法是,他们先握手,接着拥抱并左右吻面或贴面。
思考题:对于见面礼节,你有什么偏好吗?你认为在使用这些礼节上是否应该入乡随俗?对于有些见面礼节,如吻礼,你能接受吗?
第三篇:礼宾礼仪常识_参加宴请的礼节
参加宴请的礼节
应邀接到宴会邀请(无论是请柬或邀请信),能否出席要尽早答复对方,以便主人安排。一般来说,对注有R.S.V.P.(请答复)字样的,无论出席与否,均应迅速答复。注有“Regrets only”(不能出席请复)字样的,则不能出席时才回复,但也应及时回复。经口头约妥再发来的请柬,上面一般那注有“To remind”(备忘)字样,只起提醒作用,可不必答复。答复对方,可打电话或复以便函。
在接受邀请之后,不要随意改动。万一遇到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不能出席,尤其是主宾,应尽早向主人解释、道歉,甚至亲自登门表示歉意。
应邀出席一项活动之前,要核实宴请的主人,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是否邀请了配偶,以及主人对服装的要求。活动多时尤应注意,以免走错地方,或主人未请配偶却双双出席。
掌握出席时间 出席宴请活动,抵达时间迟早,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主人的尊重。应根据活动的性 质和当地的习惯掌握。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身份高者可略晚到达,一般客人宜略早到达,主宾退席后再陆续告辞。出席宴会,根据各地习惯,正点或晚一两分钟抵达;在我国则正点或提前二、三分钟或按主人的要求到达。出席酒会,可在请柬上注明的时间内到达。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应向主人说明后悄悄离去。也可事前打招呼,届时离席。
抵达 抵达宴请地点,先到衣帽间脱下大衣和帽子,然后前往主人迎宾处,主动向主人问好。如是节庆活动,应表示祝贺。
赠花 参加他国庆祝活动,可以按当地习惯以及两国关系,赠送花束或花篮。参加家庭宴会,可酌情给女主人赠少量鲜花。
入座 应邀出席宴请活动,应听从主人安排。如是宴会,进入宴会厅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和座位,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要随意乱坐。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先坐下。
进餐 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开始进餐。
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盘中食物吃完后,如不够,可以再取。如由招待员分菜,需增添时,待招待员送上时再取。如果本人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肴,当招待员上菜或主人夹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表示“谢谢,够了。”对不合口味的菜,勿显露出难堪的表情。
吃东西要文雅。闭嘴咀嚼,喝汤不要啜,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如汤、菜太热,可稍待凉后再吃,切勿用嘴吹。嘴内的鱼刺、骨头不要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用手(吃中餐可用筷子)取出,或轻轻吐在叉上,放在菜盘内。
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都应放在盘内,勿臵桌上。
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说话。
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口
交谈 无论是作主人、陪客或宾客,都应与同桌的人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不要只同几个熟人或只同一两人说话。邻座如不相识,可先自我介绍。
祝酒 作为主宾参加外国举行的宴请,应了解对方祝酒习惯,即为何人祝酒,何时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准备。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时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也不要借此机会抽烟。奏国歌时应肃立。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贵宾席人员碰杯后,往往到其他各桌敬洒,遇此情况应起立举杯。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
宴会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跃气氛,但切记喝酒过量。喝酒过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态,因此必须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内。
宽衣 在社交场合,无论天气如何炎热,不能当众解开钮扣脱下衣服。小型便宴,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宾可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喝茶(或咖啡)喝茶、喝咖啡,如愿加牛奶、白糖,可自取加入杯中,用小茶匙搅拌后,茶匙仍放回小碟内,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单独器皿盛放。喝时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
水果 吃梨、苹果,不要整个拿着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六瓣,再用刀去皮、核,然后用手拿着吃,削皮时刀口朝内,从外往里削。香蕉先剥皮,用刀切成小块吃。橙子用刀切成块吃,桔子、荔枝、龙眼等则可剥了皮吃。其余如西瓜、菠萝等,通常都去皮切成块,吃时可用水果刀切成小块用叉取食。
水盂 在宴席上,上鸡、龙虾、水果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飘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供洗手用(曾有人误为饮料,以致成为笑话)。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纪念物品 有的主人为每位出席者备有小纪念品或一朵鲜花。宴会结束时,主人招呼客人带上。遇此,可说一两句赞扬这小礼品的话,但不必郑重表示感谢。有时,外国访问者,往往把宴会菜单作为纪念品带走,有时还请同席者在菜单上签名留念。除主人特别示意作为纪念品的东西外,各种招待用品,包括糖果、水果、香烟等,都不要拿走。
致谢 有时在出席私人宴请活动之后,往往致以便函或名片表示感谢。
冷餐会、酒会取菜 冷餐、酒会,招待员上菜时,不要枪着去取,待送至本人面前再拿。周围的人未拿到第一份时,自己不要急于去取第二份。勿围在菜桌旁边,取完即退开,以便让别人去取。
餐具的使用 中餐的餐具主要是碗、筷,西餐则是刀、叉、盘子。通常宴请外国人吃中餐,亦以中餐西吃为多,既摆碗筷,又设刀叉。刀叉的使用是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叉送入嘴内。欧洲人使用时不换手,即从切割到送食均以左手持叉。美国人则切割后,把刀放下,右手持叉送食入口。就餐时按刀叉顺序由外往里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将刀叉并拢排放盘内,以示吃完。如未吃完,则摆成八字或交叉摆,刀口应向内。吃鸡、龙虾时,经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开吃,否则可用刀叉把肉割下,切成小块吃。切带骨头或硬壳的肉食,叉子一定要把肉叉牢,刀紧贴叉边下切,以免滑开。切菜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撞击盘子而发出声音。不容易叉的食品,或不易上叉的食品,可用刀把它轻轻推上叉。除喝汤外,不用匙进食。汤用深盘或小碗盛放,喝时用汤匙由内往外舀起送入嘴,即将喝尽,可将盘向外略托起。吃带有腥味的食品,如鱼、虾、野味等均配有柠檬,可用手将汁挤出滴在食品上,以去腥味。
遇到意外情况 宴会进行中,由于不慎,发生异常情况,例如用力过猛,使刀叉撞击盘子,发出声响,或餐具摔落地上,或打翻酒水等等,应沉着不必着急。餐具碰出声音,可轻轻向邻座(或向主人)说一声“对不起”。餐具掉落可由招待员送一付。酒水打翻溅到邻座身上,应表示歉意,协助擦干;如对方是妇女,只要把干净餐巾或手帕递上即可,由她自己擦干。
第四篇:各种礼节
握手礼
现代握手礼通常是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同时寒暄致意。握手礼流行于许多国家,在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离别、祝贺或致谢的礼节。
编辑本段握手的先后顺序
握手讲究“尊者为先”的握手顺序,即应由主人、女士、长辈、身份或职位高者先伸手,客人、男士、晚辈、身份或职位低者方可与之相握。
编辑本段握手正确的姿势与力度
行握手礼时,不必相隔很远就伸直手臂,也不要距离太近。一般距离约一步左右,上身稍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齐并,拇指张开,双方伸出的手一握即可,不要相互攥着不放,也不要用力使劲。若和女士握手时,不要满手掌相触,而是轻握女士手指部位即可。
握手礼还可表示向对方进行鼓励、赞扬、致歉等。正确的握手方法是:时间宜短,要热情有力,要目视对方。女子同外国人握手时,手指与肩部要自然放松,以备男宾可能要行吻手礼。
编辑本段握手的禁忌
1、握手前应摘掉手套,双目安然注视对方,并示以微笑。切忌握手时以另一手拍打对方身体各部位,也不要一面与对方握手,一面心神不安,目光游移不定。
2、握手一定要求用右手,在阿拉伯国家及少数西方国家,认为左手是“不洁之手”,用左手握手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
合十礼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原是印度古国的文化礼仪之一,后为各国佛教徒沿用为日常普通礼节。行礼时,双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
合十礼,流行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在泰国,行合十礼时,一般是两掌相合,十指伸直,举至胸前,身子略下躬,头微微下低,口念萨瓦蒂。“萨瓦蒂”系梵语,原意为如意。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礼的姿势也有所不同。例如,晚辈遇见长辈行礼时,要双手高举至前额,两掌相合后需举至脸部,两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礼人的头要微低,女行礼人除了头微低外,还需要右脚向前跨一步,身体略躬。长辈还礼时,只需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见国王或王室重要成员时,男女还均须跪下。国王等王室重要成员还礼时,只点头即可。无论地位多高的人,遇见僧人时都要向僧人行礼?而僧人则不必还礼。
合十礼可分为下列几大类:
跪合十:各国佛教徒拜佛祖或高僧时要行的一种礼节。
蹲合十:某些国家的人在拜见父母或师长时的一种礼节。
站合十:某些国家的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拜,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常用的一种礼节。
注意事项:
跪合十礼适用于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侣的场合,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诚;
蹲合十礼是盛行佛教国家的人拜见父母或师长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下蹲,将合十的掌尖举至两眉间,以示尊敬;
站合十礼是信奉佛教的国家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见,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端正站立,将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行合十礼时,可以问候对方或口颂祝词。
因佛教中不兴握手,所以在我国,一般非佛教徒对僧人施礼,也以行站合十礼为宜。
吻手礼
吻手礼由维京人(生活在8~10世纪)发明,维京人有一种风俗,就是向他们的日耳曼君主“手递礼物”,“吻手礼”也就随之出现。(当封建领主离开后,他走过的门、他摸过的锁和他碰过的门闩上,都要求臣民们亲吻,而且,对每样东西的吻都相应地被授予名称:门之吻,锁之吻和门闩之吻等等。)
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英法两国喜欢“吻手礼”,不过在英国和法国,行这种礼的人也仅限于上层人士。这种礼节的特点,决定了它宜在室内进行。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女士,而且应是已婚女士。手腕及其能上能下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
吻手礼正确的做法
男士行至已婚女士面前,首先垂首立正致意,然后以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俯首用自己微闭的嘴唇,去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指背。男子同上层社会贵族妇女相见时,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男方则可将指尖轻轻提起吻之;但如果女方不伸手表示则不吻。行吻手礼时,若女方身份地位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后,再握手吻之。
各国吻手礼的不同方式
英国的上层人士,表示对女士们敬意和感谢时,往往行“吻手礼”。
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不过施吻手礼时,嘴不应接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在德国,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
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最佳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
在沙特,普通国民在见到王室成员时通常要行吻手礼,表示尊敬、忠诚和崇拜。在王室传统活动期间,年轻的王室成员在拜见长辈时也要行吻手礼。但2005年09月10日国王阿卜杜拉宣布:除了(子女)向父母表示忠诚以外,请所有人都不要再吻任何人的手。
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
拥抱礼行礼时,通常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环抚地对方的右后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相抱,并头部于相贴,然后再向右倾而相抱,接着再做一次左倾相抱。
场合:
拥抱礼多行于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初次见面不宜:
欧洲人非常注重礼仪,他们不习惯与陌生人或初次交往的人行拥抱礼、亲吻礼、贴面礼等,所以初次与他们见面,还是以握手礼为宜。
拱手礼
拱手礼是属想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已基本成为本地区人民群众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
注意要点: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而对于女子来说,应该是右手在前、左手握拳在后。
拱手礼也叫作揖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拱手礼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行拱手礼时,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的方式。如穿西服拜年时最好行鞠躬礼,而不行抱拳拱手礼或作揖,否则反差过大让人觉得别扭。
适用场合:民间见面或约会朋友,双方告别等,拱手表示寒暄、打招呼、恭喜等。
举手礼
举手礼,中世纪时,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作炫目的太阳,骑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一睹芳容,表示虔敬。后来,这种动作便演变成为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并一直沿用下来。
标准的军人举手礼
口令:敬礼。
要领:上体正直,右手取捷径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微接帽檐右角前约2厘米处(戴无檐帽或者不戴军帽时微接太阳穴,与眉同高),手心向下,微向外张(约20度),手腕不得弯曲,右大臂略平,与两肩略成一线,同时注视受礼者。
介绍礼仪
在为他人做介绍时,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
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如果介绍对象双方的年龄、职务相当,异性就要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即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对于同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把和你熟悉的介绍给和你不熟悉的;介绍双方职务有高有低的时候,就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也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介绍等。
为别人介绍之前不仅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在开始介绍时再打一下招呼,不要上去开口即讲,让被介绍者措手不及。
当介绍者询问是不是要有意认识某人时,不要拒绝或扭扭捏捏,而应欣然表示接受。实在不愿意时,要委婉说明原因。
当介绍者走上前来,开始为你进行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都应该起身站立,面含微笑,大大方方地目视介绍者或对方。
当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彼此问候一下对方,也可以互递名片,作为联络方式。
不论是给别人做介绍还是自我介绍,被介绍双方态度都应谦和、友好、不卑不亢,切忌傲慢无礼或畏畏缩缩。
名片交换礼仪
名片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名片的递送、接受、存放也要讲究社交礼仪。
名片交换一般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索取;
第二 接受;
第三、如何递上名片。
如何索取名片,最好不要直接索要名片,除非非常必要,万不得已。
名片的递送。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街念出声来,并抬头看看对方的脸,使对方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满足感。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名片的存放。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在口袋里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递送名片是晚辈,下属,男士给长辈,上司,女士 握手是长辈,上司,女士先伸手。
第五篇:早晨的问候语言
早晨的问候语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问候语吧,问候语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增进和交流。那么要怎样才能写得出好的问候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晨的问候语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连夜甜蜜美梦,赶走疲惫忙碌。醒来打开手机,问候抢先登陆。朝阳每天依旧,牵挂日久弥新。不论何时何地,祝福永远相随。早安!
铃声的旋律多曼妙,清晨的气息真正好,打开手机傻傻的笑,短信问候早早到:捎上我的祝福,怀揣你的自信,收获美好的一天!早安!
每一天醒来告诉自我:理由少一点,肚量大一点,嘴巴甜一点,脾气小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微笑露一点,脑筋活一点。清清的晨风摇响愉悦的铃铛,我的心奏起欢快的乐曲,说声“早安”,向你问好!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舍什么就会得什。早安,朋友。呵呵我舍一毛钱,你得一天快乐哈。
轻轻的我来的,悄悄的又走了,忘了带走一个东西,就是愉悦,因此你要好好的为我保存这份愉悦哟,不然我随时能够找你的麻烦,嘿嘿,早上好,兄弟姐妹!
晨安,我永久的爱人,固然我尚未起床,但思维以前飞到你的身边来了,忽而愉悦,忽而忧伤,等候着命运的信息。不知它能否会依从咱们的期望。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坦荡;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而是拥有;最好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健康;最棒的祝福不是将来,而是现在。大家早安!
每天早晨,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不是每个人都注定成功,信念就是即使看不到未来,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错不了,自己选的人错不了,自己选的人生错不了。有梦想,就能看到未来!各位早安!
如果星星知道自己背负着所有的愿望。那它会努力地闪射。当你看见最亮的一颗星星时。早安。
睡眼惺忪迎接黎明,刷牙洗脸手要轻。阳光给我好心情,享受清新好空气。一杯热饮好甜蜜,家有人伴好温馨。新的一天,新期待,美好生活常伴您!
蓝天吻着海洋,海洋偎着蓝天,我把祝福写在蓝天碧波上。当太阳在海边升起,我的祝福就会来到你的身边:早安!
固然繁忙将问候落下,虽然岁月将旧事推远,但每一次回忆,每一次立足,每一次想起你,心便温馨怡然,愿我的祝愿伴你每时每刻,愿你今日有个好意情!
睁开眼睛,给你一个轻轻的祝福,愿它每分每秒都带给你健康好运和幸福。希望你度过美好的一天!
早上开手机,串串铃声连连响起!旭日伴随我的信息,给你快乐的开始;白天随时随地,祝福的短信发给你,开心无比。早安,朋友!
清晨的雨露清澈透明,多事的蝉儿热闹的鸣唱,欢快的喜鹊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可人的小麻雀也叽叽喳喳,原来你醒了,轻轻的问候一声:早安开心一整天。
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被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缘是天意,份是人为,知音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缘分是久久长长的相连,而你是我的牵挂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懂得珍惜的人找到爱情千万个心愿,无数个祝福,你快乐我满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永远向往着未来。因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周一的早上问候各位早安!
新的一天,新的苏醒,新的太阳,新的'暖风,新的空气,新的呼吸,新的快乐,新的着迷,新的遇见,新的心境,新的脚步,新的前行,新的一天,新的问候:早安!
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当成一件礼物,把每个开心后的微笑当成一个习惯。兄弟姐妹,消息祝早上好,愿你微笑这天,愉悦永远!送你颗星,早上舒心,出门顺心,路上留意,遇事耐心,做是细心,交友留心,待人诚心,回家开心,夜里安心,对自我有信心,对别人有爱心,祝你永远开心每一天!
清晨的霞光无比灿烂,扫除你一切的忧烦,清晨的露珠无比晶莹,装点你美丽的心情;清晨的鲜花无比美丽,代表我祝福的心意:祝早安带笑意,心情乐无比!
天亮了,铃响了,极不情愿睁眼了;别睡了,起床了,再不起来迟到了;高兴了,微笑了,问候及时赶到了;鸟鸣了,花香了,幸福永远跟随了;早安,朋友!
目标是用来超越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的。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哈哈,开个玩笑,大家早上好,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都要加油!
不是每天都有阳光,不是每天都会凉爽,只要我们心中有阳光,人生总会是晴朗,只要我们心中有凉爽,每天都会充满希望。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