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

时间:2019-05-13 14:2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物传记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物传记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

第一篇:人物传记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

2014年高考人物传记题型及答题策略

读书贵读人

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优秀的传记作品,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许多传记作者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阅读这些传记,可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课程标准》对传记阅读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一、传记种类及特征

1、自传——自述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自传的特点——第一人称①作者即传主。②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2、他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评论人物思想、作用、地位。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他传的特点——第三人称。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3、评传——记叙与议论各半,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评传特点——第三人称

①“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②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材料来源可靠,有代表性

(2)考虑作者与传主的关系,客观公允(3)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

2.文学性:用形象生动的写人艺术塑造个性化的人物

(1)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叙行录言,重视细节。(2)注意谋篇布局,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突出等。

(3)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三、阅读传记作品的基本要求(1)勾划评价性的语言(2)标注作者引用的事例

(3)分析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作传手法

(4)品味标题:品味一个好的标题,概括来说,主要从标题的风格、标题的特点、标题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品味。

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 新颖生动 简洁凝练 含蓄隽永

标题的特点:好标题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往往运用了某种手法,比如修辞、符号等等。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三种:(1)吸引读者关注

(2)体现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3)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四、积累人物传记的具体命题形式及应对策略

题型一:概括传主人生阶段(人生经历),多侧重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策略:紧扣传主身份特点,留主删次切分人生阶段进行作答。

答案可以用原文原句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题型二: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风貌)或某一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策略

1.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2.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 这一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到什么作用等。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

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一代怪杰辜鸿铭》、《高贵的灵魂》)题型三.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

1、正面描写: 多种修辞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作用:突出人物性格使形象血肉丰满

2、侧面描写:(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烘托)(2)他人(对比、衬托)

(3)引述他人的话等也属于侧面描写

3、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常见于记叙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小说中。

细节描写作用

(1)突出人物的性格。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个性丰满、鲜明。(传记、小说等都适用)(2)深化主题,有力地表达中心。(传记、小说等都适用)(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适用)(4)真实性。(传记适用)

(5)自然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除了营造典型环境之外,还起到象征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情作用。(散文、传记、小说、诗歌等适用)

4、环境描写对塑造传主形象的作用

(1)奠定思想感情基调,表现对传主的感情(2)烘托传主的心情,表现传主的性格品质。(3)渲染气氛,交代背景

(4)为内容或情节起铺垫作用 《追忆钱学森》《一代怪杰辜鸿铭》

5、运用选材(详略得当、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来塑造传主形象 题型四.概括传主在某方面作为的原因

注意:可从内因、外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角度作答。《追忆钱学森》《下不觉师造化》 题型五:传记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包括引用别人的话或名人的话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传主。《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1.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2.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3.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题型六.选材的处理(同人物通讯)

(一)选材的角度

1.以小见大 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3.正侧结合 4.选材典型

(二)材料的安排 1.详略得当

为什么选择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来详细记叙?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他这一阶段 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或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2.记叙顺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倒金字塔结构、悬念式结构):

①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②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什么。(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③表达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④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题型七:文章语言有哪些特点

1.从文体看:不同类别传记具有不同特点。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表现了传主或坦荡磊落,或谦逊谨慎的精神;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表现了作者对传主的敬佩、赞许、肯定之情。2.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用形象表达主旨。3.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4.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分析传记语言: 一要辨明传记的类别。二要有引有析,述评结合。

在分析文本语言的时候,最忌空洞概括,要从文本中举出典型例句(最能体现整个文本主要语言特征的语句),然后对这些例句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题型八:文章的写作特色 人物传记常见写作技法(特色)

1.衬托(侧面烘托)(他人衬托、环境烘托)2.对比 3.抑扬 4.引用 5.反复

6.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7.写作视角独特 8.如为评传,则夹叙夹议 题型九:探究题

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思考方向)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常见提问方式

1.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2.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传主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3.探究传主的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探究题按开放程度可分: 限制型、半开放型、全开放型

1、限制型。阐述的信息主要从文本概括。

2、半开放型。半开放型探究题答题思路可概括为:亮出观点——引据论述——联系现实——总结陈词。(1)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2)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传记多从表现传主精神品质来谈)(3)联系现实: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4)小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不可不记的话

1.引用材料的作用

增加真实性与可信度,有利于突出人物及主题。

2.细节描写的作用

更客观真实地塑造人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形象更鲜明饱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 其声、如临其境),突出文章主旨。3.传记中评论部分的作用

对主题表达起画龙点睛作用。评论性文字既是对事实的阐释,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公允的评价对形象刻画或主题表达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篇:英语各题型答题策略

英语各题型答题策略

一、听力理解

1.预读试题,大胆猜测。考生拿到试卷后应该快速读题,对将可能听到的信息或考核内容进行预测,带着问题听,带着预测去搜索答案。

2.整体把握,适当记录。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语段,理解语篇,弄清谈话双方的身份,谈话的地点以及主要内容,然后有意识地去听。听时可适当记录,记录要简略。

3.平心静气,大胆地放。在听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听不懂的词或单句,不要着急,放过去。听力答题的良好发挥,也将帮助考生更镇静沉着。

二、单项选择题

1.直接法。即直接利用相关语法知识,通过题干中的已供信息,捕捉到解题线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

2.关键词法。找到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类推法。如果对题目的备选答案没有十分把握或把握很小,不妨利用“如果A对,那么B也对”的类推法,从而可将A、B予以否定。

4.前后照应法。此方法多用于两个以上句子或对话形式命题的题目。解题前,透彻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捕捉隐含信息,方能准确找出答案。

5.排除法。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先把一眼就看出的干扰项排除,缩小选择范围,然后将剩余的选项填入空白处进行检验,辨别真伪。

6.交际法。此方法可用交际用语,联系上下文直接解题。

三、完形填空题

1.略读全文,掌握大意。完形填空首先是测试理解能力,所有题目只有在比较准确地理解短文意思,了解文章结构和句子结构后,才能有把握地去填选。很多考生为了节省时间,边读边选,这样做容易出错。最好先花1-2分钟把文章略读一下,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及文章的主要线索,都要心中有数。

2.瞻前顾后,谨慎选择。文意既明,就开始选择。完形填空的每个空格究竟选哪个选项才恰当,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境,即上下文。第二,语法知识。第三,必要的常识。第四,注意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和一些固定搭配。

3.复读全文,仔细检查。完成选择后,最好再将短文从头看一遍。为了使这一遍阅读顺畅,建议考生第二步就把选择的词语填在空格中。阅读时,对感觉不恰当的,进行反思并修正。

四、阅读理解

1.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时应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准确理解短文的大意获得整体印象。读题时还应找出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它们能提供主要的信息。

2.逐项选择,答易留难。在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后,考生可以带着问题第二次细读题。对于知识清楚、答案明确的直接选择。对似是而非、不好确定的疑难题先留下。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还应注意文章的整体性、逻辑性,前后意思兼顾,不得将句子拿出来单独考虑。

3.反复斟酌,全盘检查。第三次读题时,携带成果回归原文,要充满信心地复查。考生应对各个被选答案进行分析对比,去伪存真。即使无从判断时,也要猜测出一个答案,切不可留下难题不填。

五、选词填空

此类题需先将所给单词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然后可按照做完形填空的方法去完成。总之,判断正确答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词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

六、任务型阅读理解

完成这一题型应非常细致,应认真地到原材料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并且经过整理输出信息。在明白题意和文义的基础上,仔细阅读后面的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去完成所要求的任务。另外,任务型阅读题型涉及到写,应特别注意大小写及书写规范问题,做到每个细节都能万无一失,保证做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七、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作为阅读理解类题型成了必考题,用来考查学生的情景交际能力。因此对于考生而言,一定要熟悉日常交际用语及对话话题。语言是灵活多变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做好这类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仔细审题。明确大意首先要仔细审题,即在对话不完整的情况下,尽量弄懂该篇对话的大意和情景(如购物、看病、问路和应答、约会、口语应用等)。

2.分析对话。试填答案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语境和上下文,分析对话中所缺部分、判断所缺的句子。

3.全文复读。融会贯通在试填好答案之后,应从头至尾再把对话读一遍,按照对话情境,中心内容,推理判断。

八、词汇考查

单词拼写要拿高分,就要做到1-6册课本中多个单词都会背、会写。平时还可以多翻译一些英语句子,先用英文念一遍,然后再用中文表述一遍。答题时不能脱离句子单看单词,应该先弄清楚句子的意思,不然会背再多的单词也徒劳无用。

九、按要求完成句子

首先,通读浏览。浏览整个句子,根据所缺失部分大致判断需要选择的词语的方向(词性)。第二,层层筛选。将不同词性单词的易考点分层细化是提高此类题准确率的实用技巧。第三,检查整句。当作答完毕后,将所填词语放入句子,整体浏览,从时态、语态、词形、数的一致性等方面检查。

十、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从三个方面考查学生:内容分主要考查文章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紧扣命题、语言是否精炼。语言分主要考查学生单词的拼写能力、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语法的运用是否正确等。结构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熟练恰当地运用所学单词、词组和各类句型,行文是否流畅,衔接是否合理。

(1)写作前先仔细审题,分析题目与要求,搞清题意。研究题目要求与关键词或要点提示之间的关系,确定主题、中心思想和要写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思路与框架。

(2)确定文章的时态,注意时态前后一致,动笔之前根据题意把需要的句型、动词短语等罗列出来备用。

(3)组织运用语言,运用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依据素材形成初稿,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地道,文理通顺,尽量使用学过的、最熟悉也最有把握的句型和结构,应尽量避免长句和中国式英语。

(4)仔细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检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并做修正。最后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第三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一、人物传记基础 1.概念

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2.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 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3.语境原则

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4.点面结合的原则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七、传记常见题型

(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题型1: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信息主要有:

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③文中的概括句; 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 ①意项增加或减少; ②表述对象变化; ③角度转换; ④语境转换;

⑤正面和反面转换; 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 问答题:

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题型2:鉴赏分析形象

要明确传记的 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首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

①符合作用题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末段的作用答题思路】(1)内容:

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

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

题型6: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1.人称

① ⑦对什么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采分点与插叙、倒叙同)题型7:标题作用

①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③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④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

⑤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⑥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⑦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⑧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对比、引用 题型8:认识探究问题

1.解答探究题的原则:有文本意识、“小论文”表述意识、条理意识。

(1)有明确的观点,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论证要分点列出依据。

(3)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展开,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5)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2.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四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人物传记解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而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中单列1个人物传记单元,并单独编辑了选修《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项羽、苏武、文天祥、徐霞客、谭嗣同、孙中山、华罗庚、邓小平、袁隆平、梁思成、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罗曼罗兰、贝多芬、盖茨等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篇。

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理解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

2、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考点考查方向:

人物传记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一、详解传记的几个常考考点。

(1)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3)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2分);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三、传记解题提示: 其主要考查目标有: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

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如:

21、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答: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 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2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不朽的贝多芬》09佛山二模)

答:(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2)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4)领会把握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B.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如: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不朽的贝多芬》)答:(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如: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袁隆平》)答:①写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②作者记录了袁隆平三件“小”事情,是为了突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③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④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

4.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物传记类文本往往因为其反应了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现代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探究题:

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5.写作意图

如: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黄侃先生二三事》)(《核按钮》P263)09广东卷

答: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处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答题切入口:

1、突出传主怎样的精神品质?

2、人物的价值、意义及对时代的影响。

四、类型:选择题和简答题

(1)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要点。

示例: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示例: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4分)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最主要是审清题目,找准答题区间,答案是在整篇文本中寻找,还是在某一段落,如“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从题目的要求“根据文本”,可判断答案应在整篇文本中寻找。此外还可以根据赋分值判断应答几点,一般来说,每一点的分值应取整数。这道题是最为基本的,一般是送分题,各点应找齐,能得的分数尽量的满分。

(2)要求分析文章中某句话/某段话/某几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这句话/这段话/这几段话的含义及作用。

示例:文本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4分)

示例:第4自然段“既离民众……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应从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解答。

(3)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现实/自身体会,去论证这一观点。

【探究题最主要的设题点是】: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答题格式及层次(总-分-总)

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 ②分点陈述理由;

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④总结自己的观点;

⑤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3、为什么要简要疏理行文思路?如何快速疏理?

(1)A、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懂文本。B、帮助我们在解题时明确答题区间。

(2)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

二、答题误区

1、归纳失分原因:

A、不会审题,表现为所答非所问,不会分点作答; B、不明确对应的答题区间,遗漏较多得分点; C、筛选信息后简要概括能力弱; D、表述混乱,答题不规范。

2、针对以上失分情况,我们有哪些对策: A、认真审题,审出答题思路和答题区间; B、就算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当分值较大时,注意分点作答;

C、筛选信息后,多抓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概括,有时也要抽象概括; D、平时要养成“问什么答什么” 的规范答题的习惯。

第五篇: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

第三课时

文学性作品阅读主要题型

题型一:概括主要内容

(一)短语型

答题策略: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或“什么怎么样”。答题时要注意所给例子,有没有规定字数,这种类型的题目,在回答时往往省略主语。

例1:

9.阅读原文(4)-(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3分)

(1)▲(2)▲(3)敬畏红字(4)▲

(2008年温州卷《

35、惟有少年心》)

答案:勤做笔记 当众朗读 画简笔画

例2: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2)→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站在老屋门口

(2009年温州卷《

19、老屋》)

答案:(1)默默走近老屋(2)抬脚跨进门槛(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例3:2.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人下列空格。(2分)

拾提包--()--()

(2009年黄冈卷《

14、无价的奖赏》)

答案:2.还空包--送票据(每空l分)。

例4: 1.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作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

(2009年武汉卷《

18、父爱陷阱》)

答案:

1、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援)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二)句子型

答题策略: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谁,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干什么。”或“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谁干什么。”

例1: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009年河南卷《

12、北京时间不到点》)

答案示例:

1、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

例2:

1.(2分)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感人的小故事。

(2009年湖北荆州卷《

5、最美丽的谎言》)

答案:1.为了让患脑瘤的的妻子能安心治疗,丈夫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一个手机模具和家里沟通,从而表现出一种质朴真切、入骨入髓的爱(应抓住“美丽的谎言”这个核心来回答,大意相同即可,2分)

题型二:赏析句子

(一)抓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注意:一句话中是否这两种修辞都有,要会分辨。

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又如: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2、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例如: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这能全怪我吗?

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 和 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例如: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7、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8、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叠词(具体指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怎么样,“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海底世界》)

答案:运用叠词,“嗡嗡”、“啾啾”、“汪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给人听觉的感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典型练习:

例1: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2009年温州卷《

19、老屋》)

答案: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例2:

19.品味语言,回答问题。(4分)

(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2009年太原卷《

13、约会荷花》)

答案:(1)这个比喻生动(或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的无悔)。(2)(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例3:

(2009年广东汕头卷《

2、寻石记》)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5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答案:2.提示A 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可爱,富于想象力,充满童趣。

例4: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5分)

(1)赏析句子。(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2009年南京卷《

16、蔷薇几度花》)

答案:(1)运用拟人及叠词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并增强语言的韵律感。(3分,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对即可)

例5: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2009年烟台卷《

21、绝唱》)

答案:3.(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例6:赏析句子。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

例7: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2009年温州卷《

19、老屋》)

答案:“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例8: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2008年黄冈卷《

37、会唱歌的炉火》)

答案: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并且把炉火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二)抓关键字词。

答题策略: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答题格式:

赏析句子注意点:指出具体字词,(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表现了)什么怎样(情感或品质等)。

例1:

11.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4分)

(2008年温州卷《

35、惟有少年心》)

答案:11.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例2:

4.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4分)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2009年河南卷《

12、北京时间不到点》)

答案:4(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例3:

11、本文画线的两处都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说说它们的作用。

(1)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2009鄂州卷《

32、女儿的“遗产”》)

答案:

11、(1)一个“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抓妈妈手指头的力度,刻画出了女儿对妈妈的难割难舍的依恋;(2)一个“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死里逃生的庆幸与激动,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作业:从文章中找出比喻、拟人、对比句,及精彩句子(抓关键词)进行赏析,各两句。本讲义中已出现题目不可重复。

(三)其它类型

1、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答题格式: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 的 性格/思想/感情等。或以什么衬托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例如:

《口技》一文,写简单的道具和观众的反应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口技》一文,通过写简单的道具和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再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案: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之情。

又如:

9.第(1)段中有关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对刻画老人形象起什么作用?(2分)

(2006年温州卷《

36、不落别处》)

答案:以外表的丑陋、怪异反衬老人内心的美丽、善良。

还如:

1.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2分)

(2009年黄冈卷《

14、无价的奖赏》)

答案:1.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说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1分),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的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1分)。

2、讽刺手法

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答题格式:运用讽刺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例如:学校的屋顶上,鸽子低声地咕咕地叫着,我一边听,一边寻思:“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吧?”

答案:运用讽刺手法,对(侵略者)进行(嘲笑),强烈表达了“我”对侵略者愤懑之情,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又如: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运用讽刺手法,对(英法联军)进行(批判和嘲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批判之情,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3反语: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答题格式:运用反语手法,意思是(正说),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例如: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答案:运用反语手法,意思是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批判之辞,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谴责,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答案:运用反语手法,意思是侵略者罪恶滔天,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揭露和谴责,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4、抑扬法: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答题格式:运用了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手法,先,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一文运用了先抑后扬手法,先写托尔斯泰丑陋粗鄙的外貌,后写蕴情丰富,有威力的眼睛,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又如:老舍《母鸡》

开头: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起个小疙瘩来。

结尾: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文章开头为什么写我讨厌母鸡?

答案:运用了先抑后扬手法,先写母鸡令人讨厌,后写“我”对母鸡不再讨厌,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答题格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什么(相对应的事物),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如:《紫藤萝瀑布》开头第一自然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只此一句。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步伐。

答案:文章的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步伐”,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更加突出“我”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新投入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6、托物言志(同时适合古诗文阅读)

答题格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

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情感/志向。

例题:《爱莲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析。

答:《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高洁形象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7、以小见大

答题格式: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 这一件小事中,反映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例如:请你谈谈本文以《散步》为题的妙处。

答案:文章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 散步 这一件小事中,反映了“中年人要担当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8、虚实结合(同时适合古诗文阅读)

答题格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虚写,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文章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 之情。

例如:

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案: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上阕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下阕虚写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文章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流离异乡,无依无靠的悲愁之深重。

9、动静结合(同时适合古诗文阅读)

答题格式: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写动景,是写静景,动静相间,充分显示出了什么怎么样,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

例如: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奇斗研的牡丹花和金盏草。《窗》

答案: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情侣手挽着手散步是写动景,盛开的鲜花是写静景,动静相间,充分显示出了公园宁静而极富生气活力,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

又如: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答案:动静结合,“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景,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同时侧面描写,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白描(同时适合古诗文阅读)

专指那种不用比喻、不尚修饰、以叙述为主的描写手法。它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于平淡中见神奇。

①答题格式: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事物+特征,同时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什么)情感。(环境描写)

例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

答案: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同时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②答题格式:环境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人物+特征。(人物描写)

又如:“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答案:肖像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孔乙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性格。

还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而“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答案:动作,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爱。

11、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例1: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2008年襄樊市《

26、你在伞里吗》)

答案:4.不能删。因为本段是插叙,交代了拮据的经济背景,解释了我的心“一阵阵颤栗”的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节,描写人物。

12、铺垫

答题格式:采,用(具体内容)是为下文写 做铺垫,突出人物或事件(怎么样),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例如:

《羚羊木雕》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介绍“我”与万芳关系好呢?

答案:介绍“我”与万芳关系好为下文自己要回羚羊木雕做铺垫,突出我要回羚羊木雕时十分犹豫的心里,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12、伏笔(铺垫)

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答题格式:用(具体内容)是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例1:

4.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

23、火柴天堂》

答案:4.可以分析的伏笔,如:开头交代妈妈的职业以及对“我”的理解;“小火柴”成为“我”的徒弟后对“我”沉迷游戏的劝告;“小火柴”挺身而出保护“我”;“小火柴”说自己买号的原因是“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当“我”提出视频时她说“你会吃惊的”,这些都暗示着“小火柴”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妈妈对“我”的关心和教育方式的现代,为后文的情节逆转作了充分的铺垫。(分析不必要求与以上文字相同,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例2:

3.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4分)

(2009年武汉卷《

18、父爱陷阱》)

答案:

3、埋下了四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3)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4)父亲……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一、什么是伏笔和铺垫 ?

据《现代汉语词典》,铺垫指陪衬、衬托;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

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又如《明湖居听书》中在王小玉出场前写戏场氛围、琴师的演奏、黑妞说书(次要)都是为王小玉(主要)说书作铺垫。

【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铺垫的种类】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2、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在小说中用得多。如果说被铺垫与用来铺垫的人或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那么打下伏笔可以说前面的伏笔和最后的结果同样重要。比如说一部侦探小说,前面大部分的笔墨作者都是欲说还休,比如逐渐出现的证据、征兆,这种就是“伏笔”,但不是铺垫,因为作者要突出的是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那个结果。

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示/遥应”,面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不致感到突然。

伏笔的意思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意的穿插些情节,以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让人看到后面时,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样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能真正使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曹雪芹是用伏笔的高手,《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在书中都有伏笔。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词。第一首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里就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她的死因是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

再看下一首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又是一个伏笔。这个伏笔和其它的判词不一样:其它都是一词一人,这个是写的两个人,即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结局都很凄凉。

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二、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4、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

下载人物传记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物传记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考研数学各大题型答题策略

    2018考研数学各大题型答题策略 来源:智阅网 考研数学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科目,因为一旦数学拉开差距,那势必会拥有绝对性的优势,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数学......

    英语,按题型选择答题策略

    英语,按题型选择答题策略 一、听力理解1.预读试题,大胆猜测。考生拿到试卷后应该快速读题,对将可能听到的信息或考核内容进行预测,带着问题听,带着预测去搜索答案。2.整体把握,适......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大纲

    高考人物传记类题型大纲 一、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抓事实: 理清思路,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抓精神:概括传主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

    高考古诗和人物传记题型(★)

    高考古诗赏析题型 1.分析诗句中所描写的场景: 1)结合句子的描写内容,分析所写的场景画面(翻译句子),及交代的天气、时间、时令、地点信息 2)分析渲染了 氛围或突出了 景物的 特点 3......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最终版)

    让世界充满爱》观后感 今天上午考完试后,我们到多媒体室去看节目。本来去的时候高高兴兴的,但当走出多媒体时一个个痛哭流涕。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电视上的邹老师说了三大部分:第......

    2015年中招备考 部分题型答题策略

    2015年中招备考 部分题型答题策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掌握答题技巧 学会对不同类型的题进行不同的语言选择,掌握答题语言。 教学内容: 一、 做法......

    2010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五)

    2010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五) 第五课时小说阅读的考点及答题技巧 (前面已经涉及的题型本章节不再重复)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2016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16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