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秒的认识评课
秒的认识
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我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后面的环节中还有体验五秒、二十秒、体验1分=60秒,1分钟的体验活动等。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二年级组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学生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要探索的“数学问题”。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通过小明房间面积的计算,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学生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原有的学习经验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重点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有个人独立自学,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小组学习交流。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联系解决实践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师的语言亲和力很强,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看到,丁老师的课上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P82-83小数乘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的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我在进行“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时,我在出现新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找出积的变化规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时虽然产生了分歧,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再围绕学生的讨论,边提问、边总结。计算小数乘法时,必须先把小数化成什么数?转化成整数后这个小数扩大了几倍?要求原来的积、必须把乘出的积再缩小几倍?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他们自己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也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更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他们以后再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主动地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为达到掌握这知识点,沈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是主动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在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时,沈老师没有急于给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学生就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这种办法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从学生的做题情况看,学生整数乘法的基础掌握的不够好,应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我们能够在例1和例2上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就不致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漏洞百出。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班级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口算能力差,所以我们应该首先从口算能力着手,每天坚持进行口算练习。
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臵情况,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我想如果我们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意料,在课上作好强调,就会减少学生的出错。
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也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轻视自己的课堂。
第二篇:《秒的认识》评课稿
《秒的认识》评课稿
2014年5月30日下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在1号楼2楼观看了《秒的认识》一课,这节课听完后使我感受颇多,老师的以下亮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老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
老师设计了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一环节,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发现了 “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老师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向这位老师学习,认真研读教材,把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省时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三篇:秒的认识评课稿
《秒的认识》评课
听了费老师的课,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费老师注意抓住了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费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费老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费老师设计了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一环节,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发现了 “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费老师在学生观察学具后就出示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学生只有在观察了实物钟之后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但是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建议费老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之后或者拿实物钟给学生看之后,再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四篇:《秒的认识》课后评课
《秒的认识》观课感悟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老师引导得好,学生回答得好。整堂课优点有很多,浅谈几点。整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孩子学习新知。比如我觉得非常好的两个问题“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下秒针的节奏吗?”“在钟表上你还能找到其5秒吗?”“从12走到11,秒针走了多长时间”。第一个问题,学生给出了“当当当”“点头点头”“跺脚跺脚”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第二个问题非常具有启迪性,一般老师在学生找到秒针走一大格表示5秒,就结束了追问。可是贾老师又追问了下,启迪学生思考,也让老师学到不少。学生也竟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从12和1之间的一个刻度到1和2之间的一个刻度,只要是走了5小格,秒针就走了5分钟”。第三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秒针是顺时针走,不能想当然说出5秒,因此是55秒。而我们一般课堂上都不会涉及到超过30秒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却是学生值得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因为一个问题深入思考一次,比让学生多做很多题有收获的多!
人体计时器活动的设计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让学生先估计,然后再计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时间的进度,同时又让学生得到了放松。
最后让我能够学习的就是,练习题之间老师的衔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秒非常短,但生活中1秒却可以做很多事情”等,老师的过渡,提高了学生做题的欲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一个细节很值得老师学习。最后,主持人提问,“一节课到底应该有多深”。我认为,一节课深不深,取决于老师用心,只要老师用心,学生总会给我们呈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第五篇:秒的认识评课(肖)
体验犹显鲜活 自悟更具灵动
——潘雪琪老师《秒的认识》教学赏析
章贡区教研室
肖莉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其中“做”字便是“充分体验”之意。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学习能力。在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课堂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体验的魅力、自悟的精彩,那开放的教学设计,那大气的留白时空,那完美的细节处理,那美丽的课堂生成,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后细思,满心芬芳!
《秒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对于时空概念尚在形成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且枯燥的。但潘老师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通过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在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秒的建构与体验过程。将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揭示学习目标,妙趣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以趣引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片段一】引入课题
(课前一起感受节目等候倒计时、火箭发射倒计时、新年倒计时、奥运会开幕倒计时)
师:今天我们学什么?让我们也用倒计时来迎接。
(师生一起:10、9、8……3、2、1,课件出示课题:认识秒)
师:刚才倒计时,数每一个数用了多长时间? 生:1秒
师:对,是一秒,你们为什么不用学过的“时”或“分”来作单位呢?
生:因为时和分表示的时间都比秒要更长。
师: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要用到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认识秒
评析:潘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通过列举并播放了生活中的“倒计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倒计时的形式顺利地引出课题:认识秒。同时,及时引领学生与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进行初步的比较,明确学习目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视学习起点,激活经验。
在信息化社会,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非是零起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秒”的认识或多或少已经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模糊的、甚至并不完全正确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理性的认知高度? 【片段二】关于秒的知识。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小闹钟,看一看在钟表上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秒的知识? 生1:秒针走一大格就是5秒钟。生2:秒针的形状是又细又长。生3:秒针走一圈,分针就走一小格。生4:秒针走一圈,就是一分钟。生5: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钟。生6:秒针走两大格是20秒。
生7:(纠正生6)秒针走两大格是10秒。生8:秒针走时会发出一嘀嗒的声音。……
评析:潘老师独具匠心,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钟面上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个问题设置既开放又大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主动思辩。其间潘老师收放自如、巧妙地将两个学生的回答“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钟”和“秒针走一圈分针就走一小格”结合起来,自然而然把前面学过的时、分的知识迁移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使“1分=60秒”的教学水到渠成,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本环节
教师不疾不徐,敢于留白,不急于纠错,不急于告知,而是直面学生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课件,引发学生的探索,让学生在自悟中逐渐把对秒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谓智慧无限、精彩纷呈。
三、丰富学习活动,互动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体验数学是本课最突出的亮点。【片段三】感受1秒 1.听、学秒的节奏。
师:时间是一秒一秒过去的,小朋友能用声音、动作把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请大家再拿出钟表仔细看一看,还可以放在耳边认真听一听。学生自主活动。之后,教师请学生带着钟表上来学一学。生1:咔嚓、咔嚓、咔嚓、咔嚓。(一边发出“咔嚓”声,一边用手打节奏。)
生2:嗒、嗒、嗒、嗒。(一边发出“嗒”声,一边拍胳膊肘。〕 生3:嚓、嚓、嚓、嚓。(一边发出“嚓”声,一边跺脚。)2.全体演奏。
师:现在你们对1秒的节奏有点感觉了吗?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秒针,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动作表示每1秒。学生集体打出秒的节奏。
师:你们合奏得真好,老师听到了 一秒一秒整齐的节奏声。3.个别演奏。
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单独演奏。
学生拍手表示每1秒。教师注意提醒动作快了还是慢了,演奏完后请其他学生评价。
评析: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更善于应用,并保持较长久的记忆。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本环节,教师匠心独运地安排了
“听秒一学秒一评秒”体验秒的节奏,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体验,使得学生对1秒有具体的、物化的感受,并在“模仿演奏一全体演奏一独立演奏”的递进活动中逐步内化。为后边的“感受10秒”,“估计几秒”等同样是精彩纷呈、动态生成的体验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整个教学设计一咏三叹、流畅自如,构思绝妙。
四、升华学习感悟,知情统一
课堂教学是通过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来完成的。有着情感相伴随的学习活动,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张力的课堂,是充满价值的理想课堂。【片段四】1秒能干什么?
师:就给你们1秒钟,能做什么呢? 生1:做一道口算。生2:打开电视。生3:写一个数字。
师:1秒钟太短暂了,眼睛一眨就过去了,好像也做不了什么,是吧。但是你也别小瞧这1秒钟,你们看:(课件出示)我国生产的高速电梯1秒可上升6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
亚太纸业1秒生产的纸能做500本本子。三峡水电站1秒最多能发电4900度。(生随着教师的解读发生阵阵惊叹声。)师: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1秒可以创造那么多的财富。生2:高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生3:我1秒钟一个笔画都不能写好,但是他们却在一秒钟创造了那么多的价值。
师: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评析:1秒的短暂和其产生的作用自然会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本环节通过欣赏有关秒的短片,让学生体会到秒应用的广泛性,并
且真切地感受到一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此环节教师将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要利用好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产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总之,在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秒。整个课堂以活动求体验,以体验求自悟,以自悟求发展,快乐和谐、目标达成,真正是“体验让课堂更鲜活,自悟让课堂更灵动”!
秒的认识
江苏常州市博爱小学
潘雪琪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二|、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中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与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观察与体验活动,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逐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口算纸、跳绳、皮球、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钟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延续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什么?让我们用倒计时来迎接。我们倒计时时,每数一个数用了多长时间?
“秒”也是一个时间单位,为什么不用“时”或“分”呢?揭示课题:“认识秒”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在钟面上认识秒
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已经知道了哪些秒的知识? 学生说到哪个,教师板书哪个。然后有序讨论。先解决:哪根是秒针?秒针长得怎样?
再解决: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 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
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 你想让秒针从几走到几是多少秒? 最后解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有什么发现?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得出1分=60秒。
(二)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1.体验节奏
你们能用声音和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 指名孩子带着钟表上来学一学。
让全班跟着动作做得好的孩子做一做。
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秒针,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动作表示每1秒。再指名两个背对大屏幕单独打出1秒1秒的节奏。2.感受10秒
10秒有多长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当你认为10秒到了就喊“停”。你怎么知道喊“停”的?
得出方法:1秒1秒数,从1数到10。3.估计时间
(1)不看钟面估一段时间有多长(20秒),看看谁能估准。(2)“长音王”到底一口气能“啊”多长。学生默数,老师按秒表计时。(3)听一段30秒的音乐,估计这段音乐有多长。
(三)30秒活动体会1秒的价值。1.30秒活动
指名3个学生分别跳绳,拍球,做下蹲起立。其他同学选择活动,看看30秒能做些什么。
活动完后让运动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 30秒能拍几个球?跳几下绳?做几组下蹲起立? 师归纳:1秒大约能跳2下绳,1秒大约能拍2个球,1秒大约做1组下蹲起立。让其他孩子说说30秒的时间做了些什么? 2.1秒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体会到1秒很短。然后出示课件:各行各业1秒产生的价值。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老师电脑上显示的时间是这样的,这上面的时间你们会读吗?
2.在括号内填上哪个时间单位比较合适呢?拿出作业纸先读一读,再想一想,最后填一填。(1)学生每天睡觉时间大约9()(2)做一次深呼吸大约用了4()(3)小明吃饭大约用了25()(4)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秒,你们有哪些收获?
2.延伸:出示前面记录“长音王”时间的秒表,你们看得懂吗?比秒更小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研究。
潘雪琪:江苏常州市博爱小学教师,全国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此为对其比赛课的评析。(请放在背景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