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秒的认识评析课
“2013年国培计划”初中(小学)× ×学科
课堂教学示范课程评析
点评专家:昌平教师进修学校 张丽芳
再评课前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个问题:看课,看什么?我觉得看一节课要看三点:一看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真正更新并切实转化为在课堂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二看教师是否真正坚持“以生为本”。三看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下面的评课环节。
黄老师执教的是《秒的认识》,秒在时间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秒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会了看整时、半时、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时针与分针,会读写几时几分,掌握了1时=60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时分秒”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是在此基础上来认识秒的。《秒的认识》一课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不难表现在此课没有太多的知识点,也没有太高的能力要求和思维难度;不易主要表现在时间概念抽象,它既不像长度单位可以比划或想象,也不像质量单位可以掂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要想建立比较清晰的时间概念,是比较困难的。由于“秒”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不能借助具体的实物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帮助建立秒的概念。学好秒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对于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老师《秒的认识》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目标准确、清晰,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明显、突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概念课。可以说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本节课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景,体现数学价值
黄老师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黄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春晚创设情境,再现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情景,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孩子们是边数边点头,使学生产生身临奇境之感,感受到了1秒1秒时间的推移。这个环节黄老师结合学过的时和分,唤醒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出了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存在的实际价值。
二、营造活动氛围,构建数学概念 整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的活动充分,体验丰富。在建立秒的这一时间概念过程中,黄老师安排了两次活动,活动一:看大屏幕的钟面,边看边听,通过听一遍再听一遍,让学生充分感受1秒有多长。通过看,让学生发现一秒就是秒针走了一小格。通过倾听秒的脚步声让秒的节奏留在学生心中,“滴答”就是1秒,很短。这一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1秒的长短,使1秒钟变得真实而清晰。
活动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你能从钟面发现什么?明确任务后,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了活动中。有的认真在看,边看边数。有的则是把小闹钟贴到耳边,认真地在听,样子非常可爱。听完了继续看。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又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秒针。知道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1秒。两次小小的活动学生建立了1秒的时间观念。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时间”概念,黄老师调动了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
在建立1分钟这一时间概念过程中,黄老师安排了几次有意义的活动。放一分钟音乐,数自己的脉搏一分钟跳多少下,一分钟内做了几道口算题,活动中,孩子们随着音乐在律动,在数自己的脉搏时,孩子们静静地数,非常认真。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在建立了1秒1分时间概念的基础上,黄老师又设计了“估一估这段音乐大约用了多长时间”,“估一估一位同学唱这首歌大约用了多长时间”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对“秒”这一概念的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滴答声响、数数、拍手等,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这样的设计使1秒,5秒,40秒,60秒,1分钟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感知和构建,成为本节课一个突出的亮点。
通过这一些列活动的安排,黄老师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一根主线清晰的显现出来了,始终贯穿的这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引出秒,在体验中建立秒的时间概念,在体验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关注文化渗透,感受数学魅力
这种教育不仅不露痕迹,而且映象非常深刻。
本课的另一特点是突显了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数学不仅仅只是科学,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忽视了其作为文化功能的存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强调作为科学的数学时,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文化的数学的存在。本课黄老师通过让学生数自己一分钟脉搏跳多少下,一分钟内做了几道口算题,30秒连续排球多少下,50米哪位同学跑的最快等活动,充分地让学生感受了时间的宝贵,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数学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是本课极具人文关怀的体现。四、一点建议
在教学1分=60秒时,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如果秒针走一圈(打个手势)分针的位置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的活动钟面,仔细观察。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秒针走了1圈,分针正好走了1小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分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分呢?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那也就是说1分等于60秒。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很快就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一过程看似是学生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的1分=60秒,实质上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老师给的多,学生悟的相对较少。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觉得这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是不是更好?1分=60秒关键是它们表示相等的时间,相等的时间不是看出来的,是通过体验得到的。顺着黄老师的教学进程,先让学生体验1秒,5秒的长短,继续体验10秒,20秒,50秒,60秒,体验的方式有多种,可以用声音、动作等方式表示出来。声音、动作的节奏不是随意的,比如拍5下就表示5秒?快慢不好控制,开始让学生看着钟表跟着秒针的节奏拍手。体验60秒的长短,拍着拍着学生发现60秒的时间和1分的时间相等。这时让学生思考60秒和1分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1分=60秒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处理使学生对1秒到底有多长有了更准确地把握,且充分体验了几十秒的长短,又为后面体验1分钟打下了基础。这样处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高。
整节课学生不仅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体会、感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三看:一看黄教师的教育理念切实转化为在课堂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了。二看黄老师教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三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的全过程。
第二篇:《秒的认识》评课稿
《秒的认识》评课稿
2014年5月30日下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在1号楼2楼观看了《秒的认识》一课,这节课听完后使我感受颇多,老师的以下亮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老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
老师设计了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一环节,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发现了 “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老师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向这位老师学习,认真研读教材,把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省时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三篇:秒的认识说课
秒的认识说课 稿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且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为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我认为,学生是否能选用恰当的时间单位进行事件表述,是其时间观念建立情况的反馈,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正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实践活动,体验交流,培养应用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奥运冠军刘翔夺金时的场景,询问其夺冠所用时间,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拍手体验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有关明明的短文,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拍手等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将电子表放于课件屏幕上,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桌练习。
③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在教学中,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组交流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每一个成员的发现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更有利于学习。例如:练习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秒在生活中应用短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秒,认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今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为“东方神鹿”,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刘翔)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的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感觉怎么样?为了给祖国争光,刘翔奋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绩。画面上显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刚才所用时间是12小时吗?12分钟?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观察探究
1、认识秒针
让我们观察一下商店里的钟,你发现钟面上的针有什么不同吗?(有的两根针,有的三根针)有两根针的各是什么针?其实,钟面上应该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看又来了一根针,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对!秒针长什么样?(引导:和时针、分针比呢?秒针最长最细)
①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1秒)请两生完整地说,同桌互说。(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②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为什么?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是几秒?举例。
③秒针从12走到6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呢?(板书:60秒)
2、秒与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跟着秒针弟弟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长,好吗?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说。
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分)
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两生说一说。(板书:=)
3、思考:想想时针、分针、秒针每天都在钟面上赛跑,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为什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引导:这说明了1时、1分、1秒,谁的时间最长?谁的时间最短?对比把握好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老师这里有个电子表被花瓶挡住了一部分,你会认这个时间吗?(8时30分)你是怎么认的?把花瓶拿开这个时间你会认吗?(8时30分34秒)还差多长时间就是8时31分?
(课件演示)电子表计时介绍:只有秒在走,满60秒,增加一分。满60分,增加一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征,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电子钟的计时方式。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 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老师 百年 乒乓 买肉 网夹 丢尽(都为六画)②口算: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瞧!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 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A、一生朗读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题: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④认时刻: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闯关1是基础性练习,闯关2是综合性练习,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习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四篇:秒的认识评课
秒的认识
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我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后面的环节中还有体验五秒、二十秒、体验1分=60秒,1分钟的体验活动等。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二年级组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学生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要探索的“数学问题”。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通过小明房间面积的计算,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学生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原有的学习经验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重点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有个人独立自学,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小组学习交流。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联系解决实践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师的语言亲和力很强,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看到,丁老师的课上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P82-83小数乘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的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我在进行“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时,我在出现新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找出积的变化规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时虽然产生了分歧,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再围绕学生的讨论,边提问、边总结。计算小数乘法时,必须先把小数化成什么数?转化成整数后这个小数扩大了几倍?要求原来的积、必须把乘出的积再缩小几倍?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他们自己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也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更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他们以后再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主动地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为达到掌握这知识点,沈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是主动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在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时,沈老师没有急于给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学生就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这种办法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从学生的做题情况看,学生整数乘法的基础掌握的不够好,应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我们能够在例1和例2上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就不致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漏洞百出。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班级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口算能力差,所以我们应该首先从口算能力着手,每天坚持进行口算练习。
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臵情况,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我想如果我们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意料,在课上作好强调,就会减少学生的出错。
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也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轻视自己的课堂。
第五篇:秒的认识评课稿
《秒的认识》评课
听了费老师的课,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费老师注意抓住了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费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费老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费老师设计了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一环节,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发现了 “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费老师在学生观察学具后就出示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学生只有在观察了实物钟之后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但是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建议费老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之后或者拿实物钟给学生看之后,再得出这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