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切入角度:
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例题引路:
1.文中大量引用了苏轼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中大量的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首先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因为苏轼是大文豪,符合传主身份。
其次:从中透露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内心世界和性格。他在黄州期间过着被监视的生活,表面好像很潇洒,饮酒夜游,赋诗作文。实际上是以自嘲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同时夜游表现了他旷达的性格。
其三: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如引用苏轼的的一篇随笔,令人发笑、深思。
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答: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 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答:(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2)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切入角度:对传主、文本、结构、读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第二篇: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定稿)
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
曾宪一
【阅读方法点拨】
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常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等作用。
【考题精选】
例1: 2007年1月徐汇区初三现代文阅读《苦的感悟》选段
④倘若扩及人类的精神活动,这种甜与苦在认知上的二律悖反则更加明显。美术家们一向把那些格调不高、浅薄媚俗的画作贬之为“甜”。记得一位艺术理论家曾发表过这样的高论:“一个欣赏者,当其刚刚入门,还不具备够水准的审美眼光时,他往往喜欢甜俗的东西,就像一个婴儿偏爱加糖的牛奶;一旦他的鉴赏力提高了,审美口味也会随之改变,对那些看上去有些丑、有些怪、又苦又辣的作品,他会因其耐人寻味而产生共鸣和好感,这就像成年人舍去糖水、牛奶,转而喜欢咖啡和苦茶一样。”
问题:第④段引用一位艺术理论家的高论的目的是
例2:《读书的几种类型》选段
⑥借鉴中自然也有欣赏和消遣,那是感悟的“副产品”。而“研究型”欣赏和消遣的成份便微弱了。首先,学术研究主要是一种逻辑思维,相当枯燥乏味。如果说也有乐趣,那不在阅读本身,而在研究成果的激荡。胡适说:发现一个字不下于发现一颗恒星,就是这种研究意义和学术愉悦。韩愈说:“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苦读、研究中得到了答案,推进了学术,发现了真理,快莫大焉。但这种愉快,是寓乐于苦之中的。
问题:第⑥段中引用韩愈的话的作用是
【答题思路、技巧、常见失误分析】
引用名人名言到底有什么目的或作用,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首先要理解名人名言的含义,文言名句要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及关系,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通读原文,充分理解文意,然后在名人名言前后找到表明作者观点或说明内容的语句,有时要联系全文来寻找表明作者观点或说明内容的语句,可以用“引用(名人名言)证明、提出、说明(作者观点或说明内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的格式来作答。简言之,概括名人名言或例子的内容,答出证明了什么具体观点,极少数还需要再分析论据是怎样证明观点的。如例1,高论的内容是审美眼光低时喜欢甜俗的东西,鉴赏力提高了审美口味就变得不甜俗了。答案是“一个人对苦与甜的感受也可以显示其审美价值”。因只问“目的”不是“作用”可以不再做具体分析。例2,韩愈的话的意思是读书要夜以继日要有恒心,用权威人士的话是为了证明在苦读、研究中有学术成果的快乐是寓于苦中的,没有消遣的成分了。
【知能训练】
1.文学家们总是赞美童心的纯真透明好像一颗水晶,没有一丝邪念,充满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世的锤炼,心灵达到了另一种境界——成熟。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好似尖历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成熟代表着一种深度、一种稳重和宽容。人们需要纯真的童年,是因为要靠童稚的心中的热情去感受世界,接触生活,而成熟的成年则是要去管理世界和适应生活,就好像社会需要青年人意气风发地去创新改造、稳重从容的中年人去支撑一样。
问题:引用余秋雨的话是为了证明
〔一句话提示〕答案在句子所在段落的中心句中可以找到。
2.《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选段
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问题:写出引用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见中缝)
【《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知能训练”参考答案】
1.成熟是心灵达到了另一种美好的境界。2.狄更斯话中的“长期苦干的品质”就是“勤奋”,巴尔扎克的话中的“不息的劳动”也是“勤奋”,两句话作为理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三篇: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切入角度:
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例题引路:
1.文中大量引用了苏轼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中大量的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首先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因为苏轼是大文豪,符合传主身份。
其次:从中透露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内心世界和性格。他在黄州期间过着被监视的生活,表面好像很潇洒,饮酒夜游,赋诗作文。实际上是以自嘲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同时夜游表现了他旷达的性格。其三: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如引用苏轼的的一篇随笔,令人发笑、深思。
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答: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 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答:(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2)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值)。
切入角度:对传主、文本、结构、读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系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来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贝多芬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
B.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对于这一点,申德勒、格里尔巴策和舒曼都有相关评论。
C.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正如《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和《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然而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D.自1810年后,贝多芬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清楚的思想变得模糊了,乐思也完全消失了,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
12.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4分)
1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分)
第四篇:人物传记之特色技巧——细节描写引用学案(推荐)
《人物传记之特色技巧——细节描写、引用》学案
学习目标:
1、根据命题人的设问方式,学会判断关于细节描写、引用的具体题型。
2、掌握并运用细节描写、引用的基本作用。
3、掌握并运用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一、自学导练
(一)、细节描写
1、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追述传主往事时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2).×××细节在刻画传主形象中有何作用?请分析。
(3).传记一般要写大的事件,文中为什么提传主的日常生活小事? 【题型解析】★题干中有“细节”“小”等字样。
★题干中有“为什么”“作用”“意图”“效果”等字样。
2、基本思考角度
(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
3、具体答题
(1).如果是写人细节,可以这样:
①.思维趋向:写人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等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
(2)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
①.思维趋向: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句式:通过对„„等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二)引用
1、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题型解析】★题干有“引用”“引述”“援引”等字样
★题干中有“为什么”“意义”“作用”“效果”等字样
2、基本思考角度
(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温馨提示】:注意区分引用内容:
(1)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3)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引用他人的评述(话):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品质;与作者的详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等
二、解疑精讲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 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
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系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
1.文章写贝多芬去世时“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
答:
2.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答:
三、反馈形成
1、完成p225《盛中国的风度》
2、完成p227《收集中国植物的西方“植物猎人”》
四、过关巩固
完成《传记阅读
(二)》第一大题。2
第五篇:人物传记中的高频词语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文章中出现的高频词语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语
1、劝:鼓励,奖励。
2、课:考核、督促、征收。
3、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4、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5、闻: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象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谨拜表以闻”。
6、短、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7、害:妒忌,嫉妒。如: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害其能。
8、党:偏袒,伙同,包庇。
9、矫:假托,假传。
10、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出来。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知:主持。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知某地一般译作“担任或做某地的知县或知州”)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予官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封:指帝王将官衔、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仕、仕宦:做官。如:学而优则仕。∥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引:推荐。引拔:推荐提拔。简、简拔:选拔。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官削爵。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夺:削职(权)。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削籍:在官员名籍中北削除,即革职。如:杨涟等二十余人,削籍遣戍有差。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甄拔:甄别提升,选拔举用。如:山涛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陟:提升,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加秘阁修撰。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贬:降职;降职并外放。如:贬连州刺史。∥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左迁、左除、左降、左转:降职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调用。如: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出:离开京城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守:暂时代理官职,多指官阶低的人代理官阶高的职务。如: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判:高位兼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如:司徒兼侍中,判相州。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摄:暂任、代理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7、表辞去官职
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
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引疾:称病辞职。如:方劳精而共务,忽引疾以屡辞。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仕。
悬车:指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8、和官员有关的其他词语
廪食:官府发给的口粮;官府发放口粮。秩:官吏的俸禄;官吏的官阶、品级。秩满:官吏任期届满。沐、休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解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下车:官员初到任。视事:治理政事,任职。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知、主、当、典:主管,掌管。布政:施政。听事:处理政务;官府办公的地方。
部勒:部署,约束。后喻文章谋篇布局。处分:处理,处置。经理:治理;处理、料理。经营:治理;统一,统治;往来周旋。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改变平素志向。闾左:秦代居于里巷左侧的平民,也泛指百姓。豪右:豪门大族。望族:有名望的世家豪族。高门:显贵之家。冠冕:借指官位。冠盖:官吏的冠服和车盖,亦借指官吏。冠带:戴帽束带,亦借指官吏贵族。冠族:冠盖之族,即仕宦之家。庶务、庶政:各种政务。牧:治理、统治。人牧:人君。
三、和皇帝有关的词语
崩、山陵崩、崩殂、遗弓:帝王死。薨:诸侯、大夫死。
大行:指皇帝刚死。取义于一去不返。不禄:士死;诸侯、大夫死,讣文上的谦词。践祚(阼):皇帝即位。神器:帝位、国家。逊位:让位。顾命:皇帝临终遗命。
制:帝王的命令。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蒙尘:蒙受尘垢,指王公流亡受辱。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幸:皇帝到某处。鸾、鸾舆:皇帝的车。车驾:天子的代称。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入觐、朝觐:朝见、拜见天子。畿、京畿:国都周围地区。阙:代指宫殿或朝廷。诣阙、赴阙:到朝廷、到京城。
四、和时间、地点有关的词语。
旦暮、旦夕:时间短、很快、马上。遽:迅速;突然。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旋:顷刻、随即。
俄、俄而、俄顷:不久,一会儿。既而:过一会儿,不久。顷之、有顷:不久。少顷:一会儿,片刻。已而:随即,不久。须臾:片刻。
寻:随后,不久。无何、未几:不久,没多久。诘:第二天。诘晨、诘旦、诘朝:第二天早上。迟旦、迟明:黎明。迟日:日子久。(或:春日)
向、曩、昔:从前,先前。先是、先时:先前,在这之前。既:已经;在„„之后。竟日:整天、终日。比、比来:近来、最近。比年:连年;近年。逾年:一年多;第二年。期年:满一年。翌年、明年:第二年。居、平居:平时。
比、迨、逮、及、洎:及,等到。如、诣、之、适、造:到(往)某地。
五、和律法、礼仪、制度有关的词语。
行成:议和,求和。辟易:因受惊吓而后退。辟:刑罚,惩办。大辟:死刑。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监狱。当:判刑,判罪。坐:因为;因犯„„的罪。坐法:犯法判罪。文法:法令条文。三尺(法):指法律。按:追究、查办。论:判罪、定罪。狱:案件,案情。断狱:判决案子。
诬服:无辜而服罪。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悬赏捉拿。收:拘押、关押、逮捕。执:逮捕、捉拿。
构、构陷、构会:设计陷害。款引:从实承认罪过。发擿:揭发、揭露。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失。告讦:告发他人的隐私。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
太牢、少牢:三牲齐全、三牲少牛。总角、垂髫:儿童时期。
冠、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礼。笄、及笄:女子十五岁、成年礼。缞絰:丧服(大功服、小功服)。行服:守孝,服丧。
服阙、服除、服满: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孤:幼年丧父。怙:依仗,代指父亲。失怙:失去父亲。
恃:母亲的代称。怙恃:凭借,凭恃;父母的代称。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寝疾:卧病在床。
大渐:病危。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贡献:进贡。贡职:进献之物。
报:特指皇帝对臣子所奏之事的答复。不报:没有答复。
报罢:吏民所奏之事不予采纳。报复:答复,回信;通报,报知。坟籍:又称坟典,指古代典籍。典训:典章制度 束修(脩):十条干肉,代指礼物;古代儿童入学必须用束脩作为的拜师礼物,所以后 来用束脩借指入学。
对策:汉代试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
六、其他
稔:庄稼成熟。赡、给:富足、丰足
衔、怨、恚:嫉恨。阴、密、私、间:暗中
规、讽、谤、谏:劝说。过、咎、诛、让、谴、尤:责备。贷、恕:宽容。(责无旁贷:推卸)折:指斥,指责,驳斥。造、诣、过、谒:拜访。质:作人质;抵押。
多:赞扬,欣赏。与:参与,参加;赞同,同意;结交,亲附。脱:倘若、如果。第、特、顾、但、徒:只,只是,只不过。
逋:逃亡,离开;拖欠,拖延。白衣、白丁: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侵晨:破晓,拂晓。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始,才,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