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作文教学叙事一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教育叙事)
语文课题组 许俊玲
小学三年级是教与学明显发生转折,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学年,经过了两个年度的学习,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智力上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提高的标志之一,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看图说话,写话和一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很朦胧的,在这一种犹如种子发芽,但又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制约中,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和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尤为重要。而纵观几次的习作,大多数孩子写出的语句常常是颠三倒
四、前言不搭后语,错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运用,内容干巴巴,老师批改起来非常困难。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做法:
一、鼓励学生多仿写。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可能很多老师反对仿写,认为仿写不利于学生的造,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或者可以说是千篇一律。但从训练角度来说我认为是有好处的。如学习了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学完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片段。而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扇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石榴露出笑脸,“啪啪”,是对秋姑娘的问候。一只只燕子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果园,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走进秋,走进这五彩缤纷的演奏厅,你仔细地去欣赏这秋的奏鸣。
秋的声音,在每一个红红的苹果里,在每一片绚丽的花瓣上,在每一滴晶莹的露珠里,在每一朵绽放的秋菊里。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跑来,向远方匆匆地离去。„„
又如在指导孩子写观察日记时,我首先让孩子细心观察后交流,然后进行写作的指导;并找来几篇范文让孩子们欣赏,欣赏别人的谴词造句,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学习日记格式,然后让孩子们进行仿写。这样孩子们的思路更清晰了,觉得自己有话可写了。你看,这样的仿写不是很有实效吗?其实,我觉得三年级还是刚刚起步,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们老师教课文就是教学生学思路、方法、语言表达„„刚开始学生不会写作文,让他们仿写几篇有什么不好?能仿写也是一种进步,仿多了自然就学会写。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二、鼓励学生多观察。
罗丹曾经说过: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套用这句话,我想说,生活中无所不有,就看你有没有留心观察它。如果你留心观察了,你会发现很多微妙而有趣的东西。例如:第三单元的作文要求是:选一幅秋天的图画进行写作。一开始我是要求孩子们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然后根据画上的景物进行写作,而孩子们写出的作文都不尽如意,大部分孩子都写了一些与自己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或者没见过的事物,有的写了下雪的情景,有的写了苹果熟了,有的写了杏树叶子黄了„„看到孩子们的作文,我真感觉头疼呢。这样根本写不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就这种情况,我改变了策略,于是我带他们参观了我们学校,观察了秋天学校有那些变化,特别观察了学校的花草树木,这样学生的思路好象清晰了。接着我就上了一节以《秋天的校园》为题的作文指导课,首先我让孩子们把老师带他们参观校园的景点按顺序在脑子里重现, 然后让他用手中的笔画出来并涂上颜色,这样一幅幅秋天校园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接着我还指导他们的观察方法,写作方法,指导他们把景点说具体,这样孩子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而且写出来的习作质量还真不错。又如我在上第四单元的作文时,我一开始是这样做的:首先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你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回校与同学交流。第一次我发现他们是应付式的,观察的事物比较平凡,比较随意,根本说不出有自己的新发现,这不是我要的效果。于是我重新布置他们回去再观察,而这次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的发现最有创意?”,即与众不同的。这次孩子们可积极了,他们的发现可新奇啦:有的发现了蜗牛走过的地方为什么总留下一条长长的线;有的发现金鱼为什么睁着眼睛睡了——原来,金鱼不和人一样,金鱼是没有眼皮的!所以,金鱼就算很困了,它也不会眼皮打架;有的发现了蜗牛长触角的顶端有一个小黑球,那是它的眼睛,短触角相当于它的鼻子„„很多同学都写得很出色,很有意思,其实细读起来,没有谁写的是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但就是这些微小的变化,被我们的同学捕捉到了,观察到了,从而记录了下来,这不是很有趣吗?听了孩子们交流的发现,我倍感欣慰,我想有时一个小小的激励或者是一次小小的比赛,孩子们的兴趣、劲头就截然不同了,所以有时我们要多想办法,以引起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多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广泛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一种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于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让他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言、好的句段、古诗词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阅读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 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孩子们总有所见、所闻、所感,总有喜、怒、哀、乐,抓住生活这面多棱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真实可靠,写来得心应手,容易真情流露。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学时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去观察、去创新、去体验,学生就会运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
四、引导学生多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习作”的其中一条要求是“增强习作自信心”。对于起步习作而言,乐于表达比表达效果更重要,习作信心比习作结果更重要。怎样提高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怎样才能让对学生来说是“难于上青天”的习作变得让他们容易下笔,好下笔,这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根据我多年来教三年级语文的心得,我认为利用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多练笔对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小练笔,能够开启作文教学大课堂。
例如,在开学之初,我上第2课《金色的草地》时,因为里面写到了蒲公英,说草地因为蒲公英花会变色,所以草地也会变色:早晚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蒲公英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许多学生不仅见过、玩过,而且还吃过。于是我就叫他们写一篇关于蒲公英的作文。因为熟悉的缘故,许多学生写出了质量很高的作文,让我看了一点也感觉不到是他们的第一篇作文。事后我问他们,作文难不难,他们说一点也不难。说不难是假,只能说我叫他们写的是言之有物的作文,写起来不用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罢了。
还如,我上《风筝》一课时,学到第三段写放风筝时,我问学生:“你们放过风筝吗?”没有一个回答是否定的,我于是又让他们写自己放风筝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从作文反馈的结果来看,大多也很真实可感,读来也很吸引人。
练笔的另一种途经是记日记。记日记本,不在乎长短,只要不写成“早上起床白天吃饭晚上睡觉”就行。日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每日如此,善莫大焉!我并不强求学生每天都写日记,凡是有意义的事,印象深刻的事,生活中的思考、感悟,等等都可以写,每星期一两即可,但不得懈怠。
总之,教小学生作文难,教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更难。以上的只不过是个人看法而已,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人人心中都有一把钥匙,至于怎样开启,那就需要我们各施其法了;至于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如何找到一条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还有待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进一步努力探索。
第二篇:教学叙事一
教学叙事一: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体育特长生,上课时,有的时候说话,有的时候睡觉,一点也不想学习。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在观察,我发现其实他一点也没有自信。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试着让他回答问题,他根本不思考,站起来直接说,“我不会。”有些意料之外,又有些情理之中。后来,我就一直想办法,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不如就让他发挥体育特长吧。当时恰逢雅典奥运盛事,每次上课,我就让他为大家宣读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他很高兴,很认真,也很专业,有时候还要对体育明星介绍一番。同学们听得也很有兴致,掌声不断。奥运会的那几天,他简直就是变了一个人,上课也变得认真多了。不过,随之我的担心也就来了。因为,奥运会也就那么几天,奥运结束了,他是不是又要回到以前的状态?这是我心里的疑问和担心。为此,我又特意安排他为大家圈点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在雅典的表现。他说,这些体育人表现得很好,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体现了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他说完后,我顺势表扬他,“其实你这几天表现得也很好,热心为大家服务,精神可嘉,大家都羡慕你的体育素养,感谢你为班级做出的努力。”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更希望你平时上课时也是这样的表现。”,“No problem。”他爽快地答应了。他也确实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不断进步。
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懂得欣赏,懂得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为他们的真诚喝彩,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支持他们充满信心的走向下一个人生驿站。
第三篇:教学叙事——一节开心的语文课
教学叙事——一节开心的语文课
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得非常开心。教学内容是《积累`运用一》的“读读背背”。这是五幅对联,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背就行了,但是我想,这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呀,一定要好好利用一下。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试读对联,在读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主动问我“畦、韭、闼”这三个字怎么读。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随口就告诉他们了,因为他们勤学好问嘛!但是今天,我不想这么轻易地就告诉他们,因为我刚才来上课之前,也因为拿不准“闼”字的读音而自己主动地查了字典。而孩子们呢?为什么不主动地动动手呢?得“治治”他们。于是,我笑而不答。等到检查读的时候,不少学生把这三个字读成了“wa、fei、da”,我有点失望,但没表现出来。我说:“我跟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将近二十年没见面了,我也有个不认识的字,大家说,我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去问问她呀!”学生们都笑了,说:“不用。”我说:“那怎么办啊?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你们身边了,你们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了,怎么办?”学生似乎有点明白了,说:“查字典。”我说:“是呀,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去请教这位无声的老师呢?”这时他们才完全明白过来,开始动手,查出了这三个字的正确读音。我说:“这是你们自己查出来的,印象肯定特别深,假如我告诉你们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又忘了,对吧,幸亏我没告诉你们,谢谢我吧!”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又笑了。然后就是背对联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还是理解以后再记忆呢?我选择了后者。我这样说:“请大家再读读这五幅对联,说说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学生又开始读了,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帅佳宏同学先说的,他说他喜欢头一幅: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原因是,“图画”和“文章”都是他喜欢的。哦,他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我问:“还有谁也喜欢这幅对联呀?有没有不同的理由?”罗东旭同学站起来了,他说他也喜欢这幅对联,因为他觉得这幅对联对得好,我请他说具体些,他说:“‘无’对‘有’,‘水’对‘山’,‘文章’对‘图画’。”这时,其他同学马上开窍了,帮他说:“‘不’对‘皆’。”看来学生真的可以自己弄明白啊,只要你肯放手。然后我简单地讲了讲这幅对联的意境,尽量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来表达。这下,他们的兴趣更高了,我说:“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学学后面的几幅吧。”于是他们不仅自己大体了解了对联字面的意思,知道了每幅对联对得很工整,更是对每幅对联的意境朦朦胧胧地感悟了一点,我想,能感悟出一点就行啊,慢慢来。于是,师生互对,同桌互对,男女生互对,不一会儿,就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干什么呢?我看他们兴致这么高,就说:“看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想鼓励一下你们,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听我这么一说,好多学生高兴得恨不得站到桌子上去。于是,等他们都静下来后,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丁香花的故事,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因为里面有幅对联。学生们个个听得两眼放光,我把故事中的上联板书在黑板上: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他们跃跃欲试,竟然对出了下联:丁香花,一朵,两朵,三朵。我鼓励了他们,但告诉他们,后面对得有些不妥,重复了。看他们那么急于知道,我告诉他们,这不仅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千古绝对。这么一说,我一边板书下联,一边让他们自己分析,“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原来这两幅对联里面还蕴藏着字谜,他们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我又趁机给他们出了幅上联,请他们对: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马上就有学生举手站起来对出来了: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大家哄堂大笑,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并让她告诉其他同学她是怎么对出来的,她说是听《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说的,我马上对其他同学说:“看,生活处处皆学问,你们以后也要像这位同学一样,从电视里学语文。”
接下来,我又给他们出了几个上联,让他们记下来,回去自己想办法对对,并且说:“你们也可以搜集一些来,考考杨老师啊!”他们连声说:“好啊,好啊!”欣然接受了任务。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随口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学语文好不好玩呀?”没想到他们扯开嗓子,异口同声地叫道:“好——玩!”我开心地走了。
补记:课上完以后,我回到办公室,跟其他老师交流了一下,问她们是怎么教这个内容的,她们说就让学生自己读了读,会背就行了。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她们,并在心里窃喜,也许她们没像我这么开心吧!真好玩啊!只不过稍稍费了点心思,合理利用了一下教材资源,就收到了这样大的喜悦,何乐而不为呢?新课程提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地评价语文课,假如仅仅让学生读了读,背了背,教学任务是完成了,知识也学会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展示了思维过程,培养了学习能力;是否会得到这么愉悦的情感体验呢?是否会认识到,语文课也是可以这么开心,从而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培育出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看来,稍稍费一点点心思,就能得到许许多多享受,这真的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啊,下次还得这样用心。
第四篇:叙事作文教学
第一步: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第二步:考试作文五六段,最好首尾两行半
第三步: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第四步: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第五步: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如何写好作文题目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好题目也能够让文章涣然一新 写记述文,就要以突出事情中心为题目,例如,我要写我在小学的欢乐时光,我就可以命名为:欢乐六年.题目一定能够让人知道你在说什么,而且又不知道你要写的内容,这是一种命名题目的方法.另外一种,就是概括性的题目,也就是叙述性的题目.如我今天下午去了东门,我就可以“东门之旅”命名,让别人知道你要说的东西,以便更容易了解你的意思及中心思想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情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不少同学尽管有习作的材料,可往往被文章的第一句话难住,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有的七改八改耽误时间。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你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下面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上的范文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开头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开头
一、交待四要素开头法
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占、人物和事件。例如:“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快步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课间十分钟》)
这种方法直接点出文章时代背景,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作准备,它适合于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的开头均采用了这种方法。
二、开门见山开头法
即文章一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统帅全文。例如:“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肯劳动,连过年都更有滋味,乐趣。”(《劳动最有滋味》)
这种方法给人一种直截了当、简洁明了的感觉。使读者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一目了然,它是我们写简短记叙文(写人,记事、状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伟大的友谊》、《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开头均采用了这种方法。
三、描写景物开头法
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了铺垫。例如:“一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河水不断上涨,快要漫到了堤上来了。风很大,拥着浪花不断地向河堤上猛扑,刚退去,又猛扑上来,忽然天崩地裂,堤决口了。”(《抢险》)
这种方法对写文、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适用。如《少年闰土》、《草原》、《跳水》等课文均采用这种方法。但运用时要注意几点:
1、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人物思想,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注意描写的顺序,描写要抓住特征,还要注意遣词造句。
四、提出问题开头法
即文章的开头先提出问题让人思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例如:“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吗?”(《海底世界》)
这种方法应用比较广,不仅记叙文适用,说明文也常用,但切不可滥用。其是提出疑问,设下悬念,引人入胜,正文再围绕开头的“问题”“回答”叙述。如《海底世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均采用了这种方法。
五、倒叙开头法
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例如: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小木船》)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你引到过去的岁月里,然再向你叙述发生的往事,这样的开头,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引人入文。此法只适应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如《老牛》、《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的开头均采用这种方法。
六、抒发感情开头法
即文章一开头就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例如:
1976年1月9日清晨,当我从广播里听到敬爱的周总理不幸逝世的消息时,剧烈的震惊和极度的悲痛紧紧地缠住了我的心,泪水不住地夺眶而出,我久久凝视着在周总理家里作客时合影的珍贵照片,默默念着:“敬爱的老首长,老首长!你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我们永远怀念你!”
这种方法适合写人记事的文章。抒发感情的方法主要有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借物或借景抒情,抒情时要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死搬硬套。
七、揭示中心开头法
有的文章一开头就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例如: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为人民服务》)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文体。开头开宗明义,提示全文的中心。
八、介绍背景开头法
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除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外,还介绍事情发生前的形及相关的情况。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谴将,驻在赤壁,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写一些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文章。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是记叙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英勇献身的事迹,文章开头也用了介绍背景的方法。“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的阵地。我们志愿军准备在黄昏时发起突然袭
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转移。”另外如《小抄写员》、《亮亮》、《我的心事》等课文开头均采用了这种方法。
作为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能掌握以上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就很不错了。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形式的开头,诸如,引用故事,传说开头的“引用式”等等,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要随着知识的增长,写作水平的提高逐步掌握。作文开头歌诀习作开头并不难,开门见山最常见,点明主题揭全篇,交待背景动机先。引用名言点主题,设置悬念扣心弦。提纲挈领常变化,多读多写乐自然。
如何写好作文结尾
结尾是作文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精彩的结尾被称为“豹尾”。文章有了精彩的“豹尾”,就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文章有了精彩的“豹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感染力。
那么怎样的结尾才算“豹尾”呢?所谓“豹尾”,是说文章结尾不仅要笔法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还应该追求美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特别是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好的结尾更能在“最后一响”之时再次感动阅卷者,使之出手慷慨,从而获得高分。
下面我教大家几种比较实用,掌握起来也比较快的结尾方式,同时也希望能引发同学们的对结尾方法的思考和研究。
一、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即结尾或呼应题目,或呼应开头,这种结尾方式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又能唤起读者心理上一种首尾圆合的美感。
例如:文章《闪光的女工》,文中的“闪光”是题眼,也是文章的中心。其文章的结尾是“职工都称她‘只知拉车,不会松套的老黄牛!’党委连年评她为‘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文章用群众对她的好评和党委给她的荣誉结尾,呼应题目“闪光”。
二、引经据典,言简意明
选择引用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古诗文、名人名言、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名言警句作总结,往往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因为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含义深刻动人、有很强的哲理意韵、有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的话,有的还很有文采,用来结尾,不仅让读者信服,而且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一篇优秀作文的结尾,“冰心奶奶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作者引用了冰心的话,再融合自己的观点,使此结尾生动而富有深意。
在此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引用名言要恰当。名言警句是浓缩了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引用时不能望文生义,应做到深入理解。结合自己的感受,名言警句应是文章内容水到渠成的一个升华,将名言与自己的感悟很好地融合,从而借古说今。
三、活用修辞,妙笔生花
你想让作文结尾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吗?你可运用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排比、对偶、象征等结尾,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如明媚的春光,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还能使文章增色许多。
例如:此刻我才真正读懂巴金爷爷“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开花”是指为他人奉献。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总之,每一种付出就是一朵花。上面片段一采用了比喻、排比,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在篇末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效果很好。
四、巧妙发问,发人深省
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以反问和设问的形式接结尾,具有启发、强调、肯定、感染作用。
一篇优秀作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结尾: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么?是啊,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能把自己变成最好的。这样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启示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引人深思,催人警醒。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问句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只要同学们能够巧用神思,“豹尾”巧摆,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
小学生如何写好叙事作文 写谁(作文对象):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写什么(作文目的):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怎样写: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说明作文的目的。
写法:叙述事件,还可以在事件中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注意事项:作文过程中,必须坚持始终要与所写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相联系。
一、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一件事总离不开这六要素,把这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要围绕作文的中心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做为材料,生活中有不少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因此,我们平日要多观察,多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
三、事件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在事件中要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生动。要突出中心,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事不写
第五篇:初中优秀叙事作文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初中优秀叙事作文 :一
堂有趣的语文课
在同学们心目中,语文课是怎样的?枯燥无味?形式死板?相信和我一同经历那节难忘的语文课,一定会改变你的看法。
那还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堂课,要讲的是《论语》中孔子的几则名言。当时在我们心中,《论语》便是那一句句无味的“之乎者也”,因此上课之前,我和所有同学一样,做好了打瞌睡的准备。
“叮铃铃——”上课了,语文老师张老师和往常一样,夹着书本,笑容可掬地走进教室,只是笑容里多了一分神秘。与此同时,还拎了一只大包,里面是什么?
突然,只见张老师变魔术似的,从包里变出一件长袍,抖了抖,往身上一披——啊,是件古装!慢着,还有呢,她又从包里掏出一把“胡子”,往下巴上一粘。哈哈,这不是孔子再世吗?同学们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对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了期待,个个眼中闪着光芒。
只见“孔子”捋了捋胡子,摇头晃脑地讲授起她的名句。同学们一扫课前的百无聊赖,聚精会神地听着,比任何一节语文课都专注,举手发言更是异常激烈。
正当“孔子”抑扬顿挫地吟诵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前面一桌同学却正叽叽喳喳讨论着什么。不料,这一行为被“孔子”发现了。“孔子”走下讲台,敲了敲那两位同学的桌子,皱眉道:“汝为何坏我课堂?速速道来!”教室里爆出一声哄笑,又随即安静下来。
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摸了摸头,说:“老师,我们正在讨论,为什么上面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张老师立即转怒为喜,笑着说:“课堂上有什么问题就该大胆提出来嘛,不应该在下面讨论哦!孔子这样说,必然有它的道理。一个不会举一反三的学生,是不值得教的。”说着,她顿了顿,又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当然,这里这么说,也有失偏颇。有哪个学生天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老师要做的,就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诲人不倦。”同学们听得入了神,原来,古籍中所讲的也未必都为真理,而是要灵活运用。
这节语文课,妙趣横生,真是令每一个学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