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段】怎样写好一段话
怎样写好一段话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要先学会如何写好一段话。因为段是一篇文章的基础,段落具体形象了,文章才会生动形象;段落文从字顺了,文章才会通顺流畅;段落注意情感抒发了,文章才会真挚感人……那么怎样写好一段话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二是做到语句要连贯。三要做到内容要具体生动,注意感情的抒发。
一、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也是一个小的整体,围绕一个意思写,注意内容是要集中的,不能是一盘散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构段入手。
1、围绕一句话(中心句),写好一段话。中心句一般放在一段话的第一句。它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下面的几句话都是围绕中心句的意思进行写作的。例:山羊走钢丝,表演得很出色。在细细的钢丝上,山羊就像在平地上一样,稳稳当当地走过来,走过去。山羊还表演了它的绝技:钢丝上插着一块金属板,只有碗口那么大。山羊小心地把四只脚都踩在圆板上,身子弯得像一座拱桥。全场观众都为它喝彩。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山羊走钢丝,表演得很出色。”就是中心句,下面的四句话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具体描写,先写山羊在钢丝上来回走如履平地,又写了山羊在钢丝上表演的绝技,最后写观众为它喝彩。这一切,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作的。另外,中心句也常见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上段话的第一句放在最后一句,就是中心句在后;中心句偶尔也会在句中,在段落中,前面几句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句中的某一句话写的,这种情况偶尔也会出现。
2、还有一种是中心句是不明示的,需要根据几个句子去概括。如: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段话中的意思是写翠鸟如何敏捷快速的捉鱼,但这段话中没有明示。不管是写一句很容易地找到的中心句,还是需要暗示才能找到中心句,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构段的好方法。
二、语句要连贯。写好一段话句间还要有条理和连贯。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段落条理。总分式结构的一段话,并列式结构的一段话,对比式结构的一段话,因果式结构的一段话,递进式结构的一段话,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以空间方位为顺序写的一段话等。下面详细介绍4种段落条理。
1、总分式结构的一段话。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就是总分式。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这枝月季花”。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把一段话写得有条理。
2、因果式结构的一段话。例如段式: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在这段话里,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因,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是果,在因果段式里,因和果谁重要谁就放在后面。
3、以空间方位为顺序写的一段话。如课文《早》中的一段: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这段话就是以空间方位顺序来写的,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条理段式写一段话,可使段落条理清晰,或一层层展开,或层层递进,或先扬后抑……
三、做到内容具体生动,一段话中都有一个中心,从你这段话中:或是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或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行;或是如见其物栩栩如生;或是如入其境,如看其景,如闻其磅礴之声……这些感受的出现都是源于段落具体生动的描写。怎样做到具体生动呢?可以运用下列手法:
1、写得全面。
2、写得细致。
3、写出变化。
4、写出想像感受。
5、准确地运用修辞。
6、注意感情的抒发。下面我就几个段落分析一下如何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其中的一段: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这段话为什么会写得生动具体呢?1是观察细致,注意细节,抓住特点。形状,圆;大小,像桂圆;表面,有小刺;2是写得全面,运用多种器官观察,写看到杨梅的的圆。对比地写出了他的大小,尝到杨梅后的感觉。3是写出细微的变化,杨梅的刺是由生时的硬变成熟后软的。4注意情感的抒发。圆圆的,小刺细腻柔软等都表达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再如例段:一会儿,只见黄公鸡双翅一展,像只老鹰凌空扑食似的,冲向白公鸡,它用脚抓,用嘴啄,迫使白公鸡后退几步。但白公鸡也不示弱,它腾空一扑,嘴壳一啄,凶猛异常,把黄公鸡的毛啄掉了一撮。这一段是描写两只公鸡争斗的情景。是动态描写。作者巧用“展、冲、抓、啄”等表示黄公鸡进攻形态的动词,用“一扑、一啄”写白公鸡不示弱反扑的动作。用词准确、得体,把两只公鸡好斗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又如段落:夏天来了。校园操场周围的小樟树更显得可爱了。一片片叶子绿油油、光亮亮,好像竖起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们的琅琅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小樟树陶醉啦,舒展着枝条翩翩地随风起舞。这段中描写的是樟树,虽然它是有生命的植物,但是是不会思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于小樟树以丰富的思想感情。能像人那样用“机灵的小耳朵,倾听教室里小朋友们琅琅的读书声”,能“翩翩起舞”,能“陶醉”……。修辞的运用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描写的景物之中,收到借物喻人的效果。修辞的运用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最后再举一例:画家喜爱鹰。爱鹰的健美——它像欢腾的海水送着夕归的帆船那么美丽;爱鹰的声音——它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清脆,好像在遥远的天边吹着哨音,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爱鹰的眼神——它那目光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画家心里,使人产生美丽的幻想;爱鹰的雄姿——它那“一飞冲天”的身影,像黑夜中的流星,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这一段写画家爱鹰。全段五句话,用了四个排比句,写鹰的健美、鹰的声音、鹰的眼神、鹰的雄姿。句子整齐有力,感情波澜起伏,鹰的形象逼真。表达了画家爱鹰的真情实感。写一段话,如果做到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写,做到语句通顺连贯,做到内容了具体生动,注意真挚感情的抒发,那你这段话一定是一个精彩的片段。地基扎实了,万丈高楼才会巍峨耸立;段落写好了,华章的梦想才可能成为现实。
第二篇:1、怎样写好一段话
第一讲
写好一段话
作文里的每一段话都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呢?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组合成连贯的一段话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怎样写好一段话。
★怎样写好句子
要想写好句子,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注意一下四点: 1.句子结构要完整 看下面的句子:
①春天,蜜蜂在花园里采蜜。
②晚上,孩子们在屋前的空地上数星星。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了时间、人物、地点以及人物所做的事情。也就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是句子的四要素,有了这四要素,我们就可以把句子写完整了。2.句子的内容要具体生动。看下面的句子
朝霞抚摸着土地。
为了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必须适当地加上修饰限制的词语。
你打算怎么加呢? ①
——————————————————————————————————②
——————————————————————————————————③ ④
—————————————————————————————————— 3.变换角度写句子
用“津津有味”造句
①弟弟吃饭吃得津津有味。(形容弟弟吃饭有味的程度)②弟弟津津有味地吃饭.(形容弟弟怎样吃饭)③弟弟津津有味地看《幼儿园画报》。(形容弟弟看报很有趣味)4.句式要多样化 用“美丽”造句
①桂林山水像画卷一样美丽。(比喻句)②桂林山水多美丽啊!(感叹句)
③桂林山水难道不美丽吗?(反问句)④桂林山水被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拟人句)
相信大家不断积累、练习,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来。
动笔实践
1.按照句子的四要素写一个句子。
什么时候
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
————
—————————
———————— 你写的句子是
2.把下面的句子写得更具体。
玫瑰花开了。
()玫瑰花开了。
()玫瑰花()开了。(),()玫瑰花()开了。2.变换角度,用“感动”写句子。
——————————————————————————
—————————————————————————— 4.模仿前面用“美丽”造句的例子,用“温暖”写几个句子。(比喻句)
——————————————————————————————
(感叹句)
———————————————————————————————
(反问句)
———————————————————————————————
(拟人句)
———————————————————————————————
★怎样写好片段
写好一段话必须根据我们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用适当的方法把句子组合起来。
1.几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片段。
例:小河边的杨树丛换上了一身金灿灿的衣裳,而枫树林则一片火红。这时候那四季常青的松树和柏树显得更加苍翠,引人注目。颜色各异的树叶一片片飘落下来,好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树叶、花瓣落到水面上,把银白色的河装扮成彩色的河。
读了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在写秋天,第一句写杨树叶黄了,枫叶红了;第二句写松柏更加苍翠;第三句写落叶;第四句写河水。这几句话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方面进行叙述,把几个不同的句子组成了一段话。2.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成片段。
例: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入。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么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吸,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这段文字按照老象“喝水→陷进河里”的顺序组成一个段落,这个顺序叫做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比如写日出;按照空间顺序写,比如写一棵大树或一座房子。只有按一定是顺序写,文章才能更有条理。3.总述和分述组成片段
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这段话运用玲珑先总后分的方法组成段落。
第一句总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第2、3、4句分别描述松鼠的眼睛、毛和尾巴,从三个方面介绍松鼠很美丽。
例:她像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她像一块铺路石,把自己的身躯奉献给行者;她像一位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她就是我们最可敬的老师。
这段话运用了先分述后总述的方法组成段落。第()句分别描述老师所做的奉献,第()句是总述。4.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组成的片段。
例:我发现爷爷老了。原来爷爷的眼神很好,可是现在不戴老花镜就不能读书看报。他的背渐渐弯了,力气也没以前那么大了。最明显的是爷爷的头发,由从前的花白变成了全白。
第()句概括叙述“爷爷老了”,第()句具体描写“爷爷老了”的特点。这是先概括描写再具体描写的写法,另一种是先具体后概括的描写写法。你能试着把上面一段话改成先具体后概括描写的片段吗?相信你能行!
动笔实践
围绕给出的句子,写几句并列的话。
花园里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美丽极了。牵牛花像一个个紫色的小喇叭,被风吹出了优美的曲子。
——————————————————————————————————
——————————————————————————————————
——————————————————————————————————
妙笔生花
可爱的小鸭子
“ 姑姑送给我两只刚孵化出来的小鸭子。”根据这个句子扩写一段话。●第一步:学会思考
1.写什么?()
2.些小鸭子的什么特点?()
3.文章关键突出什么?()●第二步:怎样写话
开头有“ 姑姑送给我两只刚孵化出来的小鸭子”我们就要思考: 鸭子长什么样?身上的颜色什么样?走路是什么样?„„ 这两只鸭子的关系怎么样?„„
根据问题增添句子,就比较容易了。●第三步;巧相连
根据上面问题的设计,就能把这段话写得比较通顺、具体了,再加入精彩的想象,你的小鸭子就会写活了!相信自己你很棒!
第三篇:怎样读懂一段话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怎样读懂一段话
作者:李光宏 蒋 娴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4期
古代学问家刘勰在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个“章”是“句”与“篇”中间的桥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段”。显而易见,读文章不弄懂“段”的意思是不成的。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也要一段一段地去领会,才能进而理解全篇的内容。
“段”是由一些句子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衔接在一起的。每段话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并且和其他“段”形成这样那样的联系。不同的“段”在全文起的作用不同。
读懂一段话并不难。一般说来,可以分这样几步:先看清段中有几句话,弄明白每句话写了什么;再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按句间关系把一段话分成几层;再将各层归纳起来,概括出这段话写了什么。
这几步中关键的是两步:1.分清层次;2.归纳概括。也就是:一分,一合。
分,要分得开,分得准。有的同学总觉得句与句都连着,好像在哪儿也分不开。那可能是看的粗疏,对某些句子本身的意思还未看懂;或者是理解力差。辨别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可利用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标点符号等。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看看哪几个句子关系密切,这几个句子能否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合,要合得拢。这个“拢”不是把几层意思简单相加,而是根据每一层的轻重主次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层与层的关系来归纳。这归纳需要有提炼、抽象和加工的能力。
只有分得开,才能合得拢;分得准确,才合得严实。无论是分,还是合,都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认真地读段,经常地训练分与合,思维越来越严密,越来越有条理,阅读的理解力就会越来越强。
怎样划分一段话的层次呢?主要就是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句间关系常见的有事情的时间关系,有事物的空间关系,也有人的心理过程发展关系,还有事情的逻辑关系。写同一时间、地点,同一发展过程,同一逻辑关系的句子,可以划分为一层。
1.《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这段话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共8句话:①—④句说明春季的物候现象,⑤说明夏季的物候现象,⑥句说明秋季的物候现象,⑦—⑧句说明冬季的物候现象。因此,此段话可分为四层。说明了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有这样一段话:“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全段共4句话。①句先提出自由主义十分有害,②③句解释为什么有害,④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有开始句、展开句及结束句的相当完整的段落。按提出问题,摆理由,做结论的逻辑关系可分三层。事理的逻辑关系有多种,如主与次,因与果,总与分,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等,不一一举例。
有些段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划分时要注意大小不同层次。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话:“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并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段话共7句。从语言标志看,“不必说”和“单说”,把百草园的景物分为两大类,也可以说按空间关系,这段话可分为两大层。第一大层①句中又可根据分号或“不必说……也不必说……”等语言标志再分为两小层,一小层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注视点由低到高,另一小层写动物(树上的鸣蝉、菜花上的黄蜂、草间的叫天子),注视点由高到低。第二大层②—⑦句先写动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再写静物(何首乌藤、木莲、覆盆
子),因此,③④句可分为一小层,⑤⑥⑦句可分为一小层。分清了层次,你会发现夏日的百草园草木葱茏,昆虫鸣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整个园子的乐趣,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上述例文中有些是利用一些字眼来分层。常见的语言标志还很多。如“首先”、“其次”、“再次”、“过去”、“现在”、“将来”;又如“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还如“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等。抓住这些词语,分辨出主次、先后,相反、相对,总分等各种关系,会帮助我们分清句间的层次。
怎样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呢?
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往往要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这句话,首先要能概括全段内容,不能以偏概全。其次要用自己的话,或改写文章中的话,不能机械地重复原文语句。再次,语言要准确,简明。
1.“一路迎着溪流。顺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段话共3句,分三层:①层人迎溪流走;②层溪流顺山势流;③层走到溪流出处——双龙洞。这三句话是按时间顺序组合的,连贯性很强,也没有中心句,概括时要注意把握整个连贯的过程。这段话可以概括为:迎着溪流上山走,走到溪流的源头。
2.“四周的景色秀丽异常。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来了。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顽健的小虾儿,在眼前游来游去。
此段共4句。可分三层:①层写四周景色;②层写湖水;③层写鱼和虾。它们之间没有语言直接联系,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概括时就要找出它们是围绕什么话题或中心而写的。抓住共同的东西就完成了概括。可概括为:湖的景色优美。
有些段落,层次间是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等偏正关系,就可以运用复句的知识,从正句的意思来概括。
3.“„谦受益,满招损‟,这个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真理。这条真理指出了人们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但是,可惜得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这个格言受到教益。”
这段共4句。可分两大层:①②③句为一层,④句为一层,两层间是转折关系。概括时,以“但是”后面的意思为主,可写成:人们并没有都从这句带着普遍真理的格言中受到教益。有的段落,不但没有什么中心句,也没有明显的表示层次或层次关系的语言标志。概括时就只有靠切切实实地弄懂句意,理解句与句之间深层的联系了。
如《社戏》有这样一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这段话共3句。乍看是写乘船所见的夏季江南的夜景,可是再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句间是与心理发展过程紧紧联在一起的。第①句豆麦、水草的清香能“扑面的吹来”,足见船行得不慢。第②句远处连山“踊跃”地“向船尾跑去”,更知船行飞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个“还”字,暗示了这以前有以为船慢的意思了。第③句“他们换了四回手”,说明这些弄潮的好手,至
少是让船一直保持着最高速度的。而“我”比船还快,远望前面有黑糊糊的一片,就以为是“依稀的赵庄”,竟“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还“料想便是戏台”。这种错觉与猜想,说明盼望看戏的心情越来越急切了。因此说这段话是写看戏沿途所见,仅仅是表面的意思,虽然这夜景极富有诗意,并流露出“我”的热爱之情。含蓄着的却是盼望看戏的急切心情。只有看到深层的含义,才有助于阅读全篇。
分清层次,归纳段意,是读懂一段话的重要两步。要想使自己做得准确熟练,不要只热心记一些方法,要紧的是切切实实弄清每个词的意思,“逐句循诵”,努力理解,感受一段话的意思。另外,也要在反复练句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明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李光宏,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钟祥;蒋娴,女,大学学生,现居武汉。
第四篇:怎样写好材料
怎样写好材料
机关工作人员通俗讲有三件事:出主意、写材料、办事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会,谈一谈怎样“写材料”的问题。我感到材料写作要说难是真难,写好难,写精难,写出范文更难。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要学会几种文体也不是什么难事。在此,我就材料的主题、结构、修辞、文字等,给大家介绍一些写作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郑板桥在书斋题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这幅对联也可以用来描述对写材料的要求,即主题要鲜明,结构脉络要清晰。我的体会是:写材料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选好角度先立题。文以明道,纲举目张,都在强调材料必须主题明确。主题不明,人们读来就会不知所云。要认真领会上级精神。领会理解上级精神,写出来的东西就符合上级要求,就会得到认可。因此,在写材料之前,首先要弄清材料的方向和主题,避免离题万里,南辕北辙。实践证明,一些同志材料写不好?主要是领会意图不专心,没有把领导的想法吃透、意图摸准。要明确材料主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要注意把握领导平时讲话的内涵。领导讲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领会,就能把握其精神实质,就能发现其中的思想火花,这对领会领导意图很有帮助。平时,要多陪领导下基层,与领导接触多了,就知道领导什么时候,在想什么问题。还有一点很重要,有事无事,大事小事,都要多与领导交流和沟通,甚至可以与领导探讨一些社会或单位上的热点敏感性问题,慢慢地就会摸准领导的思想脉搏。比如,平时重视与领导的交流,知道领导的思想走势,组织写单位的材料,一般就不用听领导讲意图,写出的材料就能符合领导的要求。另一种,就是要努力争取领导的“接见”。当面聆听领导的意见,是写好材料的重要保证。领导的水平有高低,领导的风格不一样,有的领导在分配任务后,会主动找写材料的同志说明意图,遇到一些思路清楚的领导,可能还会告知材料的写法,这是再好不过的。但多数情况下,领导下达任务后,不会主动找你沟通,遇到这种情况,不管领导工作有多忙,必须设法争取领导的“接见”,通过与领导的交流,弄清写作目的、任务、要求,把握领导的真实意图,感受领导的个性风格。尤其是写领导讲话稿之类材料,要求严,标准高,必须争取主动,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充分体现领导的水平和风格,只有这样,写出的材料,才能体现领导的个性,符合领导的身份,反映领导的思想。
二、结构安排要合理。古人说,文无定法,并不是说写材料不要章法,而是有许多章法。一篇好的材料要有一个良好的整体布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既是说看问题的角度,又是说写材料的结构层次。比如,写总结就要说清:前段工作怎么样、将来工作又如何?成绩怎么样、问题又如何?有什么样的对策„„都要分条分块的有机组合。很多领导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对材料逐字逐句地读,他们往往只看看材料的整体结构,材料总共分几个大的方面,下边又有多少小点,重点写的是什么,中心在哪里等等?因此,在写材料时一定要突出要点和中心,让人一看就明白材料是写什么的。做到重点突出、事情醒目、一目了然。材料的种类不同,其写作方法也不一样,谋篇布局也有区别。以我的经验,材料的谋篇布局一定要精益求精,反复研究权衡,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是主题。虽然在领受任务时,摸了摸领导的思路,心里有了点底,但往往领导考虑的主题,不一定都很成熟,存在偏差也是正常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相信领导,但不能迷信领导,也不能迷信权威。必须在谋篇布局时统一考虑材料的主题,结合上级的精神、领导的意图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后才能确定主题。二是结构。现在,比较常见的材料结构有三种:一种是递进式的,就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比如,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并列式的,几
个层次的意思并列,多一层或少一层,都不会影响材料结构;还有一种新闻式的,也是倒金字塔式,就是把最重要的、领导和群众最关心的、最敏感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最抢眼的位置,就像新闻报道的导语,其它内容,按主次先后排列。还要注意详略得当,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三是提纲。写大材料,一定要认真确定好提纲。一般情况下,写作提纲定到三级标题就可以了。在详细提纲定下来以后,要主动征求领导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领导讲话材料,尽量征求讲话领导的意见。这样,就可避免走回头路,也可保证材料质量。前一段时间,领导要我整理部内效能制度体系,在写作材料前,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逐条拉出大纲,反复修改整理后,质量较高,领导满意。正月十五,为边书记写人事制度改革发言提纲,就邀请经常为书记写材料的同志一起搭材料架子,少走了弯路。
三、运用修辞语言美。要懂语法、修辞、逻辑。语法研究的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学习语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认识语言的结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消灭病句,把文章写通顺。修辞研究的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写文章不仅要注意遣词造句,还要讲究表达方法。学修辞的目的就是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把文章写得准确、鲜明、生动、优美,文通意顺,富有文采。常用的修辞形式有比喻、夸张、层递、对比、对偶、借代、设问、排比、反复、双关、比拟、婉曲、讽喻、仿词、联珠、拈连等十几种。逻辑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文章之所以犯偷换概念、改换论题、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就是因为作者没有掌握起码的逻辑规则。不掌握逻辑学的一般知识,发生逻辑错误是难免的。
四、文字要有感染力。杜甫有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就是文字感染力的问题。文字感染力来自推敲,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讲炼字问题的,一个“绿”、“闹”、“弄”,就写出了诗的意境。再如:“吃透上头,掌握外头,了解下头。”“危中有机,事在人为。”“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大家垮台。”“培养年轻干部,不要无土栽培。”“一万个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只有常备不懈,才能无隙可击。”“在能力上有危机感,在知识上有恐慌感。”这是讲炼句问题的,有的采取对照写法,有的进行换位思考,有的展开联想,写出的句子富有意味,让人叫好。通常而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区别词语的不同含义,务求用词确切。第二,要注意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区别在不同语境中词义的变化。第四、注意在公文写作中选用通俗易懂之词,不要生造词语,也不要使用那些专业性特别强而别人难以看懂的专业术语。第五,要掌握公文写作的特定用词。
最后,说说材料修改问题。写好材料离不开修改。古人说,写材料是三分写,七分改。材料是改出来的,再高的写作水平,也不敢保证一稿到位。我的体会,就是六看:一看题目。生个孩子,也要起个好名字,写材料也是一样,题好半篇文,题目一定要醒目,能够吸引人的眼球,看了题目,就想看内容。最近《人民日报》有几篇好的文章题目:《工作干起来,工作干上来》、《经济上创造奇迹,文化上创造辉煌》、《转变,从体制创新开始》。二看结构。结构的次序、层次、详略、因果无问题,还不能出现逻辑性错误。三看事实。素材要真实可靠,特别是第二手素材,一定要认真核实,心中没有数的素材,尽量不用,必须确保事实确凿。四看观点。观点不能有政治性错误,必须符合党的政策法规要求,也不能有常识性错误,经得起推敲。五看内容。内容不能重复,不能打架,必写的要写上,不必写的不能有。六看语言。语言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不同的材料,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比如,讲话稿,尽量用短句,用排比句,用双音节词,用口语,尽量少用形容词。演讲稿就要多用排比句、设问句等。述职报告要求朴实,语言概括性要强。信息材料主题、内容要新颖。要吃透上情和下情。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因此,在材料写完初稿后,一定要对整个材料进行不厌其烦
地修改。多读几遍、多改几遍、多与同行交流几遍,能简的尽量简,可要可不要的要大胆狠心地删减,这样才能写出让领导、同行赞赏的材料来。
谈怎样写好文字材料(连载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基本形象和基本素质,上级通过材料能够很好地了解基层单位的基本工作状况、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单位本身可以通过撰写材料,总结工作,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材料对于推进工作具有统领性和统筹性。可以说,撰写材料,是运筹、谋划和指导业务工作的主要手段,是把好点子、好主意、好办法落实到底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把事情办好、办对的必要条件。因此,写好材料对于加强机关建设,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整体形象具有很好的彰显作用,必须重视材料撰写工作,切实提高材料撰写质量。
一、写好材料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写好材料需要“笔杆子”。邓小平同志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讲,“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要学会拿笔杆子。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最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泽东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邓小平同志60年前的这段发言,深刻阐述了一个单位有几个笔杆子的重要性。机关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具有很强文字综合能力的笔杆子。写材料,在机关工作中,是运筹、谋划和指导业务工作的主要手段,是把好点子好主意好办法落实到底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把事情办好办对的必要条件。“笔杆子”既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基本素质的展示,也是一个单位整体形象的展现,它既是思想之舟,又是动力之源。因为许多工作要靠文字来推动,许多精神要靠文字来传递,许多经验要靠文字来总结,就是教孩子学好语文,有时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字基础。如何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好上级方针政策指示,需要用笔去研究和构想;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建设与发展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需要用笔去谋划和宣传;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的如何,有什么好的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和薄弱环节,下一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需要用笔去梳理归纳和分析研究;理论学习的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需要用笔去分析和完成;日常大量的报告、请示等文电,需要用笔去撰写和修改,等等。试想,机关工作中,有哪一项工作可以真正离开“笔杆子”,是没有的!
魏文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认为,人的一生匆促短暂,唯文章可以不朽。现在看来,这个论点显然不够完整准确。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命题,仍然能够深入人心,这么多年来经久不衰。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如在文字综合能力上过不了关,不仅单位领导对你有看法,觉得你在关键时候起不了作用,就是你自己也会因为没有“金刚钻”而不能揽“瓷器活”而感到心有自烦,说话的底气有时不足。当然也不可否认,现在很多机关的同志,已经早就不愿意或者不想写东西了,感到写东西太累太苦,加班加点,还没有一点实惠,有时还无法真正看到作为一个单位的“笔杆子”,在提升使用上的明显优势,这毕竟是非正常现象,应当尽力避而为之。
读毛选——数遍,看论坛——广泛,肯吃苦——常年,对写好材料是非常有作用的。毛泽东主席的著作,各类各式文章材料齐而全,是终身的无言老师,是永远用不尽的文字宝库。读它数遍,啃它数年,可以学会所有文种公文的写法与技巧,掌握写作必备的法则与规律,必成写作高手;网上著名论坛的一些帖子,紧跟形势快捷,语言精辟犀利,用词新颖活泼,
第五篇:怎样写好材料
怎样写好材料
机关工作人员通俗讲有三件事:出主意、写材料、办事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会,谈一谈怎样“写材料”的问题。我感到材料写作要说难是真难,写好难,写精难,写出范文更难。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要学会几种文体也不是什么难事。在此,我就材料的主题、结构、修辞、文字等,给大家介绍一些写作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郑板桥在书斋题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这幅对联也可以用来描述对写材料的要求,即主题要鲜明,结构脉络要清晰。我的体会是:写材料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选好角度先立题。文以明道,纲举目张,都在强调材料必须主题明确。主题不明,人们读来就会不知所云。要认真领会上级精神。领会理解上级精神,写出来的东西就符合上级要求,就会得到认可。因此,在写材料之前,首先要弄清材料的方向和主题,避免离题万里,南辕北辙。实践证明,一些同志材料写不好?主要是领会意图不专心,没有把领导的想法吃透、意图摸准。要明确材料主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要
注意把握领导平时讲话的内涵。领导讲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领会,就能把握其精神实质,就能发现其中的思想火花,这对领会领导意图很有帮助。平时,要多陪领导下基层,与领导接触多了,就知道领导什么时候,在想什么问题。还有一点很重要,有事无事,大事小事,都要多与领导交流和沟通,甚至可以与领导探讨一些社会或单位上的热点敏感性问题,慢慢地就会摸准领导的思想脉搏。比如,平时重视与领导的交流,知道领导的思想走势,组织写单位的材料,一般就不用听领导讲意图,写出的材料就能符合领导的要求。另一种,就是要努力争取领导的“接见”。当面聆听领导的意见,是写好材料的重要保证。领导的水平有高低,领导的风格不一样,有的领导在分配任务后,会主动找写材料的同志说明意图,遇到一些思路清楚的领导,可能还会告知材料的写法,这是再好不过的。但多数情况下,领导下达任务后,不会主动找你沟通,遇到这种情况,不管领导工作有多忙,必须设法争取领导的“接见”,通过与领导的交流,弄清写作目的、任务、要求,把握领导的真实意图,感受领导的个性风格。尤其是写领导讲话稿之类材料,要求严,标准高,必须争取主动,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充分体现领导的水平和风格,只有这样,写出的材料,才能体现领导的个性,符合领导的身份,反映领导的思想。
二、结构安排要合理。古人说,文无定法,并不是说写材料
不要章法,而是有许多章法。一篇好的材料要有一个良好的整体布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既是说看问题的角度,又是说写材料的结构层次。比如,写总结就要说清:前段工作怎么样、将来工作又如何?成绩怎么样、问题又如何?有什么样的对策„„都要分条分块的有机组合。很多领导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对材料逐字逐句地读,他们往往只看看材料的整体结构,材料总共分几个大的方面,下边又有多少小点,重点写的是什么,中心在哪里等等?因此,在写材料时一定要突出要点和中心,让人一看就明白材料是写什么的。做到重点突出、事情醒目、一目了然。材料的种类不同,其写作方法也不一样,谋篇布局也有区别。以我的经验,材料的谋篇布局一定要精益求精,反复研究权衡,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是主题。虽然在领受任务时,摸了摸领导的思路,心里有了点底,但往往领导考虑的主题,不一定都很成熟,存在偏差也是正常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相信领导,但不能迷信领导,也不能迷信权威。必须在谋篇布局时统一考虑材料的主题,结合上级的精神、领导的意图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后才能确定主题。二是结构。现在,比较常见的材料结构有三种:一种是递进式的,就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比如,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并列式的,几个层次的意思并列,多一层或少一层,都不会影响材料结构;还有一种新闻式的,也是倒金字塔式,就是把最重要的、领导和群众最关心的、最敏感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最抢眼的位置,就像新闻报道的导语,其它内容,按主次先后排列。还要注意详略得当,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三是提纲。写大材料,一定要认真确定好提纲。一般情况下,写作提纲定到三级标题就可以了。在详细提纲定下来以后,要主动征求领导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领导讲话材料,尽量征求讲话领导的意见。这样,就可避免走回头路,也可保证材料质量。前一段时间,领导要我整理部内效能制度体系,在写作材料前,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逐条拉出大纲,反复修改整理后,质量较高,领导满意。正月十五,为边书记写人事制度改革发言提纲,就邀请经常为书记写材料的同志一起搭材料架子,少走了弯路。
三、运用修辞语言美。要懂语法、修辞、逻辑。语法研究的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学习语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认识语言的结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消灭病句,把文章写通顺。修辞研究的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写文章不仅要注意遣词造句,还要讲究表达方法。学修辞的目的就是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把文章写得准确、鲜明、生动、优美,文通意顺,富有文采。常用的修辞形式有比喻、夸张、层递、对比、对偶、借代、设问、排比、反复、双关、比拟、婉曲、讽喻、仿词、联珠、拈连等十几种。逻辑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文章之所以犯偷换概念、改
换论题、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就是因为作者没有掌握起码的逻辑规则。不掌握逻辑学的一般知识,发生逻辑错误是难免的。
四、文字要有感染力。杜甫有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就是文字感染力的问题。文字感染力来自推敲,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讲炼字问题的,一个“绿”、“闹”、“弄”,就写出了诗的意境。再如:“吃透上头,掌握外头,了解下头。”“危中有机,事在人为。”“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大家垮台。”“培养年轻干部,不要无土栽培。”“一万个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只有常备不懈,才能无隙可击。”“在能力上有危机感,在知识上有恐慌感。”这是讲炼句问题的,有的采取对照写法,有的进行换位思考,有的展开联想,写出的句子富有意味,让人叫好。通常而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区别词语的不同含义,务求用词确切。第二,要注意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区别在不同语境中词义的变化。第四、注意在公文写作中选用通俗易懂之词,不要生造词语,也不要使用那些专业性特别强而别人难以看懂的专业术语。第五,要掌握公文写作的特定用词。
最后,说说材料修改问题。写好材料离不开修改。古人说,写材料是三分写,七分改。材料是改出来的,再高的写作水平,也不敢保证一稿到位。我的体会,就是六看:一看题目。生个
孩子,也要起个好名字,写材料也是一样,题好半篇文,题目一定要醒目,能够吸引人的眼球,看了题目,就想看内容。最近《人民日报》有几篇好的文章题目:《工作干起来,工作干上来》、《经济上创造奇迹,文化上创造辉煌》、《转变,从体制创新开始》。二看结构。结构的次序、层次、详略、因果无问题,还不能出现逻辑性错误。三看事实。素材要真实可靠,特别是第二手素材,一定要认真核实,心中没有数的素材,尽量不用,必须确保事实确凿。四看观点。观点不能有政治性错误,必须符合党的政策法规要求,也不能有常识性错误,经得起推敲。五看内容。内容不能重复,不能打架,必写的要写上,不必写的不能有。六看语言。语言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不同的材料,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比如,讲话稿,尽量用短句,用排比句,用双音节词,用口语,尽量少用形容词。演讲稿就要多用排比句、设问句等。述职报告要求朴实,语言概括性要强。信息材料主题、内容要新颖。要吃透上情和下情。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因此,在材料写完初稿后,一定要对整个材料进行不厌其烦地修改。多读几遍、多改几遍、多与同行交流几遍,能简的尽量简,可要可不要的要大胆狠心地删减,这样才能写出让领导、同行赞赏的材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