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感言
笑嘻嘻,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大学本科,曾任教于广州私立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中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了每一个孩子。注重从兴趣教学入手,推崇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感言:相信每一个学生,培养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与家长建立亲密无间的沟通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师感言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
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语文教师毕业感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感言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感言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进行了第二轮集中培训学习。在这些天培训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专家、教授的讲座;我眼看到每位来自各区县的精英教师们在认真听讲座,在工整做笔记,并时不时与专家教授进行互动研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在教育观念上也得到了更新。作为我,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更清新地认识到自己在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以前我是在黑暗中摸索着朝前走,那么现在我眼前有了星星点点的萤光,在指引着我;在召唤着我:
一、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通过培训,我结合自己情况,明白,如果要做一个老师,要做一个好教师,就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练好“内功”。比如:九龙坡区的陈昌发老师就给我们例举了几个小小的问题“什么是无间道” “什么是帽子戏法”。下列成语错用了吗?“最近他很烦,一连几件事情,总是办得差强人意。难怪小李业务水平不高,原来师出无名啊。”“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所谓大方之家。”“他这个人做事不肯踏踏实实,老希望一些如明日黄花的事情发生。”这些个问题,说实在,我看了一会还不能及时全部给出答案。如同陈老师他自己在开场白中说的,他的讲解仅仅只是抛砖引玉。教师呀教师,应该多读书,通过各种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练好“内功”。
二、积极反思,改进语文教学
一个教师,即使你水平再高,但你不能把它通过合理的途径传授给学生,那么你也不能算一位合格的教师。因此,我们要经常认真反思每天的教学得失:课堂导语有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活动有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材料提供有没有恰倒好处„„.好的坚持并改进;不好的甚至是错的坚决舍弃。这是涪陵区教育科研所的张仪华老师说的一段话。
三、走科研之路,做复合型教师
现代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固守课程标准、课本而狭隘自己的天地,更不应仅用“时间加汗水”、“阳光加灯光加经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粗放式”的,是“刀耕火种”式的。现代教师应是知识丰富、视野广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能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能在多层次的知识、智能、情境、背景下开拓创新,做复合型教师。这是涪陵师院的傅茁教授的一段讲话。
专家、教授们的这些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他们的阐述中表现出一种风范:不能文章小而不规范;不以孩童小而不教之;不以世事而弃研修;不以家事烦而怠育人!在这里,我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第五篇:语文教师实习感言二
虽然实习班主任和实习语文老师是并行不悖的,但是我明显感觉到这段时间以来我实习的重心由实习班主任转移到了实习语文老师上。也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忙着家长会和期中考试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我们刚到二中的时候主要是听课的缘故总之,我现在觉得当好一个语文老师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讲课的优缺点也日渐显现了出来。我最明显的不足是板书杂乱、比较随意。这一点可能是受大学课堂的影响吧,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高中生对老师板书的依赖,没有很好地照顾到这一点。可是,这个不足通过充分的备课是可以弥补的,而另一个问题则要棘手得多,那就是我对于时间的掌控。我常常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特定的内容讲完。这多半是因为学生表现太积极的缘故。面对着一屋子七嘴八舌的学生,我的掌控能力有限。他们说的都是与课堂相关的内容,但是联系却不紧密,一般都是他们感兴趣但却又被传统课堂抛弃的知识。他们的思维跳跃性极强,而我又不可能抛弃自己的备课内容毫无节制地扩展课外知识。
我很好奇的一点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对文章背景不理不睬的。比如在备《故都的秋》的时候,既不介绍郁达夫本人,也不解释“白色恐怖”,更不提“北京”什么时候更名“北平”了。有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图一时方便就没有深入研究,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从而误导了学生。如有些老师引导学生说北京是1928年改名北平,后1949年解放战争北平和平改编时才改回来的。我觉得即使是与课文理解没有直接影响也应该把话说得严谨一点,因为这是对与错的区分,是质的问题。因此在严格的自我要求之下我备课的时候也收获了很多。比如在大学里面都没有时间研究透的“赋比兴”的问题,在我上课前我弄明白了。比如,以前自己中学时学的东西现在自己在仔细分析了之后居然发现了错误。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这其中运用的手法,我一直以为只是简单的列举,没有细想它其实运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发现了这些问题、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之后我再去听课的时候变得更有针对性了。比如在听《归园田居》的时候我专门研究的就是老师如何板书,如何把全文的思路简练地体现出来。
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实习的日子是快乐的,但是与二中的分别就在不远的前方,所以在这剩下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