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实习感言三
随着登台讲课和监自习次数的增多,我和一班、二班同学间那种陌生的感觉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默契和熟悉。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他们的热情大大地衰减了,相反那种热情现在更多地转移到了知识上面来了,他们不再关注讲台上那个新鲜人的说话方式、讲课风格,而是更多地关注讲课的内容。我经过两个月的实战演习之后,也感受到了许多大学课堂里从未感受到的技巧和规则。在大学的课堂里,为了达到创新的效果,我的思路往往是自己原创,网上的不论是优质教案也好,还是普通教案也罢,挺多做一个参考,整个框架一定是我自己想的,最出彩的地方也多半是自己想的,或者是他处嫁接而来的。但经过实习之后,我发现这种做法是不成熟的。网络上流传的那些优秀的教案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虽然不是我们的原创但是学生容易接受,学生上万课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足够了,而且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那就是高一的学生心智的发育程度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想象,也就是说我们对高一的学生抱有了太高的期望。所以,在最初的一两个星期之内,我们听课的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一学生的时刻,我们在观察他们的思维、揣测他们的思想,到后来,随着和他们直接接触的增多,我想我们也完全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角色。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的板书成问题,所以每次讲课的时候都格外注意,为此我还特地分析了一下我板书难以成形的原因。
一、我的字大,这是我多年来的习惯,不管是不是在黑板上,我写字都较大。
二、我穿插进来的东西有点多,而且内容比较杂。针对以上两点我做出了以下尝试:
一、控制在黑板上板书时的字号,尽量缩小同时把没有必要的间距除去。
二、把 1
拓展延伸的内容加进保留的板书中,这样我在补充完课外的内容之后就不会把这部分内容删除了,因此我在板书这一区域时就不会那么随意了。
最近这一阶段,每次上课前我除了写教案之外总要在脑中预演一下上课的情景,几次下来,虽然上课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突发状况但是整体效果以及自我感觉都和预演时相差不多,因此,我觉得现在上课更加得心应手了。
我以前很害怕自己的课堂气氛会沉闷下来,现在,随着实习经验的积累,我能感觉到自己对课堂掌控能力的提升。我一直都希望在自己的课上学生们既愉悦了身心又能收获到知识,但是以前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我以为只有让学生捧腹才能算是一个幽默机智的老师,可事实证明,在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小寓言的感召之下,学生们很容易知足。有时一个很小的知识点就足以把他们全部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我要做到的就是既要这个小插曲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又不能让它出尽风头,而偏离了授课主题。
总之,现在所处的整体状态还是非常享受的。因为经过精心的准备,我奉上的是一顿顿知识的盛宴。
第二篇:语文教师实习感言二
虽然实习班主任和实习语文老师是并行不悖的,但是我明显感觉到这段时间以来我实习的重心由实习班主任转移到了实习语文老师上。也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忙着家长会和期中考试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我们刚到二中的时候主要是听课的缘故总之,我现在觉得当好一个语文老师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讲课的优缺点也日渐显现了出来。我最明显的不足是板书杂乱、比较随意。这一点可能是受大学课堂的影响吧,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高中生对老师板书的依赖,没有很好地照顾到这一点。可是,这个不足通过充分的备课是可以弥补的,而另一个问题则要棘手得多,那就是我对于时间的掌控。我常常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特定的内容讲完。这多半是因为学生表现太积极的缘故。面对着一屋子七嘴八舌的学生,我的掌控能力有限。他们说的都是与课堂相关的内容,但是联系却不紧密,一般都是他们感兴趣但却又被传统课堂抛弃的知识。他们的思维跳跃性极强,而我又不可能抛弃自己的备课内容毫无节制地扩展课外知识。
我很好奇的一点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对文章背景不理不睬的。比如在备《故都的秋》的时候,既不介绍郁达夫本人,也不解释“白色恐怖”,更不提“北京”什么时候更名“北平”了。有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图一时方便就没有深入研究,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从而误导了学生。如有些老师引导学生说北京是1928年改名北平,后1949年解放战争北平和平改编时才改回来的。我觉得即使是与课文理解没有直接影响也应该把话说得严谨一点,因为这是对与错的区分,是质的问题。因此在严格的自我要求之下我备课的时候也收获了很多。比如在大学里面都没有时间研究透的“赋比兴”的问题,在我上课前我弄明白了。比如,以前自己中学时学的东西现在自己在仔细分析了之后居然发现了错误。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这其中运用的手法,我一直以为只是简单的列举,没有细想它其实运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发现了这些问题、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之后我再去听课的时候变得更有针对性了。比如在听《归园田居》的时候我专门研究的就是老师如何板书,如何把全文的思路简练地体现出来。
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实习的日子是快乐的,但是与二中的分别就在不远的前方,所以在这剩下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习中去。
第三篇:语文教师感言
笑嘻嘻,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大学本科,曾任教于广州私立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中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了每一个孩子。注重从兴趣教学入手,推崇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感言:相信每一个学生,培养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与家长建立亲密无间的沟通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第四篇:小学语文实习感言
实习感言
我的实习,是在匆忙中开始的。当我还在感叹大
一、大二的迷茫和困惑时,转眼间就面临了毕业。这又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可是作为毕业生的我们,再也无法那样悠然的欣赏这校园美景。在这多彩的季节里,我们必须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实习。
教育实习是我们师范生即将踏上漫漫人生征途的标志,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3月11日,我怀着一半欣喜一半忐忑的心情,随着实习队一行来到逸群小学,将在这里度过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生活。
心的活,这话一点都不假。就说
一个班级就有54位小朋友,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汇聚在一起就足够老师承受的了。
还记得刚刚走进一年级(5)班的时候,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疑惑,那群孩子所投来的目光,似乎都在问,你是来做什么的啊?我只是微笑,并不语。看着讲台上上课如此自然大方的老师,看似简单流畅的向孩子们传授着知识。我心里想着,原来 上好一堂课,也不是那么难,但事实证明我是错的。要想真正地上好一堂课,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那是不可能的,至少像我们这样的实习生,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要想上好一堂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每上一堂课,首先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多花点心思去钻研教材,用适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实习生活刚刚开始,每天都要挤上拥挤的公交车赶往学校,也许是在大学里安逸久了,就显得实习的生活过于艰苦,生活起居都是问题。每天都感觉自己没做多少事情,也就听听课,维持班级秩序,改改作业,监督那些孩子打扫卫生之类的,可是却很疲惫。俗话说,老师就是一件费
现在回想自己当初心里忐忑不安,害怕进入实习的上课阶段,因为真正的站上讲台的时候,我担心我会紧张到语无伦次,甚至说不上话,因为我要面对54个等待接受知识的孩子,所以导致当时过分紧张。但是,紧张更是激励我更加认真地学习,做好听课笔记、上好每一堂课的动力。我在学习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注意学习指导老师上课的流程、课堂用语。如:123,快坐好;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闭闭好等来维持课堂纪律等等。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实习生是一个多角色的综合体,我们是老师也是学生,是同事也还是下属,能不能处理好这些角色显得很关键。
在实习生活里,我会认真地学习指导老师所教的上课方法,以老师的姿态、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在不断进步中逐步完善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会一直保持着这份热情,只希望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做得更好。
每天搭着同一辆车,沿着同一条路,过着我们的实习生活。实习其实是很短暂的,因为实习,我体验到了当老师的艰辛。虽然“学生会像海绵一样,把你的所有精力都吸个精光”,但是作为老师,哪怕是学生的一个小小的进步,也能够从中收获快乐。所以,选择教师这一行,还是挺好的!
10初等教育 李 兰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师感言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
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