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密欧与朱丽叶 音乐剧 观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 音乐剧 观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古老而沉闷的主题。但是没有想到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法国人可以把这个古老沉闷而又美丽的主题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使得即使不懂法语的人也可以尽情的欣赏其中的音乐和表演。法国人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情感和唯美元素,虽然服装设计上面更趋于现代的,但是却表现得很自然,使人没有丝毫抵触之情。而且整部剧的服装设计非常精美,加上灯光效果整部剧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
剧中BENVOLIO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就像《巴黎圣母院》里Bruno Pelletien饰演的流浪诗人一样贯穿全剧。最喜欢听他和罗密欧以及墨古修三人一起的演唱,简直不能自拔。而谢幕也是他想出来的,他在谢幕的时候并没有报真人的名字而是报了剧中人的名字,这已经成为了这部剧谢幕的传统了。这部剧还有一个为人所乐道的地方:就像周星驰的电影一样,剧中没有小人物,每个人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个人都可以说是重要人物,每个歌者都有一首歌。从罗密欧到朱丽叶,从蒙太古夫人到卡布莱特家奶妈,从王子到子爵,没有一个落单。最触动人心的是剧中朱丽叶父亲扮演者SEBASTIEN CHATO唱的AVOIR UNE FILLE(意为“有一个女儿”,被译为《呵护一个女孩》,感觉翻译不是很到位,没有能表现出演唱者是一位父亲,还不如直接就叫做《有一个女儿》)。第一次听的时候想到了老爸,听着听着感动得都要留眼泪了。这首歌把一位父亲对女儿的那种呵护关心的细腻感情一一展露出来,看着女儿长大的那种喜悦和矛盾、无奈的心情也表露无遗。SEBASTIEN CHATO和他的父亲都认为这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歌曲,SEBASTIEN CHATO说每次唱起这首歌,无论唱多少次,在哪里唱都有心如刀割的感觉。如果不是一位父亲是写不出这么真实、打动人心的歌的,如果不是一位父亲也唱不出这么真实和打动人心的歌的。
都说法国人讲真实,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喜欢讲真实,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性都不避讳真实。剧中也展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真实生活。其实以前也说过,法语音乐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正式演出之前就会面向市场推出包含主打歌的概念碟,很多人都是在听过好听的歌,甚至自己都能哼唱上一两段后才对音乐剧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亲身去剧场体验的。这部音乐剧所带给我的可以说是——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
第二篇:《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剧赏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剧赏析
学号:112405030* 班级:表演一班 姓名:陈砚缘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我看过的音乐剧里最吸引我的,我喜欢音乐剧不只是因为它有好看的情节或是好听的音乐,更是因为我喜欢舞台上每个演员那赋有戏剧性的夸张的表演,音乐剧把戏剧表演、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然后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不管是在视觉还是听觉或是情感上都受到了很强的冲击,这也是音乐剧为什么如此受人们欢迎的原因之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两个势力相当的敌对家族间的矛盾导致两人最终无法在一起,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我喜欢他们的敢爱敢恨,敢爱敢恨是现代人值得歌颂和肯定的。这也是罗密欧的性格,但处在家族,等级观念站统治地位的时代,他的性格又铸成了他悲剧的根源。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了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巴黎首演,立刻轰动了全法国,被许多专家和观众推举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音乐剧,不但风靡法国,许多不懂法语的人也纷纷爱上了这部音乐剧,事实上,由于这个故事内容早已家喻户晓,就算听不懂法语,欣赏起来也不会有多大的障碍。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音乐剧,从音乐和舞蹈的角度上欣赏,音乐和舞蹈在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时一致地达到了细腻动人。当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展现出渴望爱情时,这时音乐悲伤抒情,歌颂主题;当家族对立争执时,这时音乐激烈而高亢,会给人一种对社会不公的亢奋心情。会使人们因家族间的矛盾感到不公,舞台的灯光和舞蹈给人以视觉冲击。
莎士比亚用诗情画意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方式,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第三篇: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第一次看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高中的音乐选修课上,老师断断续续为我们播放了其中的经典段落。那还是没有字幕的片段,但绚丽的场景,咏叹调似的唱腔却深深震撼了我,当那个已非常熟悉的故事在小小的舞台上用音乐剧演绎时,还是会不禁被它所吸引。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古老而沉闷的主题。但是没有想到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法国人可以把这个古老沉闷而又美丽的主题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完美。法国人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情感和唯美元素,虽然服装设计上面更趋于现代的,但是却表现得很自然,使人没有丝毫抵触之情。而且整部剧的服装设计非常精美,加上灯光效果整部剧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
音乐剧的主角是两位新人而非名角,他们的年龄也更接近人物本身,所以在演绎的时候更加有贴切感。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朱丽叶那种甜美、纯洁和对真爱的渴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男主角所有的那种柔情也是经过锤炼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剧中两人的默契和看对方时眼中流露的温情都会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现实生活中也是情侣。虽然年龄小,但两位主角的音域都十分广,看过有评论说有大海的感觉,但我每次听到都有一种在草原上的感觉,天很高,地很远,让人非常舒服。
剧中的人物除了两位主角外,还有很多出彩的角色,比如BENVOLIO,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贯穿全剧,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流浪诗人一般;还有蒙太古、卡布莱特夫人,以及朱丽叶的奶妈等我都非常喜欢。他们都各有自己经典的唱段。
剧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死神,她不同与我们想象中的死神,是一位年轻美艳的女子,身着白纱,漆黑的发髻,漆黑的眼线,冷峻而狡猾的神情,赤足而行,虽然她未曾开口演唱,却是全剧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游走于各位主人公之间,被她“青睐”的人也往往逃不开死亡的命运。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台词,没有任何歌曲的角色,有的只是舞蹈,但她却贯穿于全剧,成为一种宿命的象征。一开场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她,当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冲突的时候,当墨古修被提伯尔特刺死,提伯尔特被罗密欧刺死的时候她便在其跟前不停地跳着死亡之舞。当朱丽叶喝毒药自杀死后,罗密欧也自杀死去后,又是她撕毁了死亡契约让朱丽叶又复活过来,让朱丽叶看到罗密欧死在她身边,让朱丽叶饱受这种折磨,最后也是她递刀子给朱丽叶让朱丽叶自杀了的。
在开场之初,两位家族的夫人站在高高的平台上合唱《仇恨》,诠释了对两个家族相互仇视、厮杀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焦虑,她们一红,一蓝,加上充满磁性的嗓音,即使不懂法语,也能受到她们情感的感染。还有罗密欧、朱丽叶、神父三人对唱《因爱之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宣言,合唱表现了他们对彼此的重视与肯定。
除了音乐,本剧的舞蹈也是一大特色,基本上每个演员都有一定的芭蕾舞基础,舞蹈与音乐的搭配十分贴切,演员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舞伴的帮助下或缓慢,或激烈的表达内心的感情。比较记忆深刻的是朱丽叶母亲和奶妈劝说朱丽叶结婚时,是热情洋溢的ROCK风格,比较诙谐,给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世上的国王》(LES ROIS DU MONDE)是罗密欧与他的两位朋友一起表演的,是剧中的经典歌曲,但是前奏的配器就足以震撼听者,工业舞曲的风格令王者风范尽显其中。使人热血沸腾,展现了罗密欧等主角心中满怀的强烈感情。
总之,我认为这部音乐剧是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它融合了现代与古典的精华,创造了华丽的场景,塑造了不一样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歌曲和舞蹈有时更能表达人物心中的感情。
第四篇:《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1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现代激情篇》是由导演巴兹·鲁赫曼执导,片长120分钟,11月1日在美国上映。
罗密欧(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与朱丽叶(克莱尔·丹妮丝饰)在一个派对上一见钟情了,这个派对是为了庆祝朱丽叶找到了如意郎君。可是他们各自所在的家族是死对头,常常爆发冲突。罗密欧潜入了朱丽叶家的后院,两人互诉爱意,由于知道家族之间的不和是他们的障碍,所以他们在神父的帮助下秘密完婚。朱丽叶的表兄泰华是个暴躁的人,他要跟罗密欧决斗可是罗密欧只想和平相处,罗密欧好友莫邱托想杀死泰华,却先被泰华杀死,罗密欧愤怒之下也把泰华杀了。
罗密欧被驱逐出境,朱丽叶要另嫁他门。神父策划让朱丽叶假死,可是没有收到信件的罗密欧信以为真,在朱丽叶醒来之际,喝下了毒药……
前几个月的时候看过上世纪六十年代那部经典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故事情节还历历在目。这部片子的情节几乎没有变化,就是把故事场景从过去搬到了现代,从欧洲搬到了美国。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克莱尔·丹妮丝还很青涩,不过,正好符合剧情要求。欣赏一下未来影星初出茅庐的表现和靓丽的容颜。
我是边看边回想那部经典影片,实际上是对比看的,同时联想自己当年的表现。大概人在十六七岁的青春时期都有过那种为爱不顾一切的冲动吧。当然前提是遇到中意的人,如果是两情相悦的话就会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其中少数人可能会幸运地结合,有一个美满的结果。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有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们常说的初恋是美好的,但往往也是最难成功的。
希望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2
看完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中国的经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两者的大体内容都是深深相爱的恋人在家族的反对下,双双殉情。但在我看来,两部爱情故事还是有所不同。而我个人觉得更值得玩味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是在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上结识的,并且很快便坠入爱河,可谓一见钟情;而《梁祝》却严格遵守了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这可以从侧面映射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方含蓄蕴藉,西方显得跳跃性强,更加直截了当。
如果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就有一支残破的独木桥。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本可通过假死药在墓中相会罗密欧,永不分开。可阴差阳错,罗密欧未得传信,不幸在墓前饮鸩而亡,朱丽叶也随夫而去。那独木桥本可使两人相会,却中途断裂,有情人难成眷属,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在《罗朱》中,戏剧冲突描写得也十分到位。当朱丽叶得知哥哥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后,庆夫之生、悲兄之死的感情同时而来,让她不知是喜是悲。“滴滴细流本是悲哀倾注却呈献给喜悦”,这分明是朱丽叶内心的哀号。不过最终罗密欧被放逐的痛苦仍占了上风,进一步表现了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爱。
看书并不是单纯地看书中人物的卿卿我我,或打打杀杀。这是一种很不成熟的阅读方式。一部书籍之所以能够万古流芳,不只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的历史意义。莎翁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因而他的作品中常常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凯普莱特夫人对帕里斯的赞美,罗密欧对放逐的感慨,可以充分地看出莎翁对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肯定,这在当时对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是极有价值的。而我想罗朱的死,也是莎翁对封建势力的代表—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扼杀人性扼杀爱情的控诉吧!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3
一个凄婉的爱情剧中,两位恋人都以死表明自己的心迹。在两人的爱情中,欢乐是那么的少,刻苦铭心的痛却贯穿了始终。痛,成了他们爱的标志。
他们从未想到过要同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周旋或妥协,对他们而言,现实是一道死亡之墙,他们在热恋中根本就对它视而不见,但在深深的心底,他们都明白那是一道越不过的墙。然而他们却没有因此退缩,也许是年轻的心的那份热情,让他们对这份爱守侯到最后,即使面对的是死亡。爱,是他的是死亡。爱,是他们生存的动力;而死,是他们爱的归宿。
他们都知道因为这份爱,自己很可能死,却还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地爱一回,在这一片青春爆发所散发出的炫目的风景前,死亡退隐了。谁不想享受幸福?谁不想享受爱的甜蜜?而他们却以死结束了这份爱,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才会产生如此凄美纯洁的爱情,如果他们处在我们所在的社会里,也许我们就无法找到这般美的一段爱情故事了,也不会明白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曾经,我笑他们傻,以死亡结束这份爱,因为我以为只有人在,爱才会存在,人死了,那份爱就散了,淡了,没了;而如今,我不再这么认为,如果当初他们选择的不是死亡,也许再深的情,再浓的爱,到最后还是会化作一阵烟,散了!而死亡,却将这份爱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我不再认为死亡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死亡会是更好的选择!我才知道,原来爱情真的可以超越一切,包括越不过去的死亡的鸿沟,原来人真的可以与死亡为伴,活在最最纯净的世界里。
流星划过天际的'那一刹那,那短暂而耀眼的光辉照亮了他们的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4
这部影片可谓是风靡一时,作为那个年代最好的爱情片,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凄惨的心酸,让我们一起祝福他们!
后现代主义的改编,优点在于视觉效果的唯美动人,还有惊心动魄的流光盛宴,赋予了故事更多浪漫的色彩;缺点在于削弱了原著的命运式悲怆,青春狂放的肆意也沦为闹剧,对白台词的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演员带入,而流行配乐更是出戏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直难以抑制地激动着......因为我发现,这样充满智慧和少许实验性的佳片居然在十几年前就有了......手边刚好有莎翁原著的原文,十分吃力地在关键点解读了他的古英文,结合原文谈谈对该片的感受。
这一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由巴兹·鲁赫曼导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克莱尔·丹尼斯等主演的爱情片,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小说。该片讲述了在维罗纳滩市,一对分属两大世仇家族蒙太古及凯普莱特家的年轻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上一代的仇恨阻碍他们不能结合而导致的一场爱情悲剧。
罗密欧是个不羁的青年,跟朋友们开车兜风,在party上喝酒跳舞甚至使用麻醉的药品,他眼中绚丽的光彩犹如节日的烟火。他和朱丽叶的相遇是在一次化妆舞会上,他装扮成中世纪的武士,她装扮成安琪儿。一管毒药,一颗子弹,从此便是永恒。
女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她爱上罗密欧后,爱情灼热的火焰在她身上立刻变成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她变得大胆起来了,再也不是俯首帖耳,唯父母之命是听的闺秀。
这部影片讲述一部凄惨的唯美故事,爱不仅仅指儿女之情,而超越狭义的爱对于青春来说就如他的灵魂一般重要。祝福他们越来越好!
第五篇: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今天下午观看了《天使爱美丽》,一部经典的法国电影。剧情不但充满了喜剧色彩,也充满了温馨画面和浪漫情怀。
女主人公爱美丽,犹如天使般,可爱,善良,有点古怪搞笑,充满爱心。
虽然幼年生活封闭、凄惨:父亲是个医生,认为年幼的爱美丽有心脏病,让爱美丽留在家中接受教育;母亲有点儿神经质,不幸被教堂楼顶跳楼的人砸中,过早就离开爱美丽,父亲因为母亲的突然离去而更加郁郁寡欢。但是这一切丝毫没有让爱美丽乐观的天性受到压抑。幼年的爱美丽,充满了搞怪的小调皮:将草莓套到十个指头上,一个个的吃掉;爬到楼顶,拔掉邻居的天线,让看足球赛的邻居抓狂。。
长大了,爱美丽依旧有搞怪天赋。但是,目的不仅仅是搞怪,而是默默的帮助别人。为了帮助受欺负的水果店小伙计出出气,偷偷进水果店老板家做手脚,调快桌上的闹钟,往酒里加调料,把门手柄反装,让店老板抓狂。哈哈,十分搞笑的情节。她还帮助自闭的老人,给他凄惨孤单的生活带去一些欢喜的色彩;她以邻居中年妇女丈夫的名义,写信让活在怨气里的她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面对自己的爱情,爱美丽依旧喜欢带点搞怪的情节。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心中的白马王子向自己一步步的走来。幸福是要靠自己主动争取的。最终爱美丽主动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爱。
影片在欢欢喜喜中接近尾声。。。爱美丽幸福的偎依在男友的肩膀上,两人骑着单车,开怀的畅游在大街小巷。。。一副浪漫,甜蜜的画面。。
从爱美丽身上,我看到了一份乐观和豁达。虽然幼年生活充满阴霾,但是依然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喜欢在水库边上投掷石头打水漂,喜欢敲打布丁奶酪上面的一层硬壳,喜欢在电影院观察其它观众脸上不同的表情。。并从这些小小的嗜好中获得快乐。
其实生活真正开心与否,并不是受外界左右,而是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抱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
我没有读过莎翁的这部大作。从来没有。主要是因为在我读之前就已经很熟悉这个故事了,所以不是很能提起兴趣。我想,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是少数吧。但是真正拜读过这部大作的人呢?可能就少之又少了。记得外国文学老师曾说,其实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莎翁的这部爱情悲剧并不算十分突出。和他的其它悲剧作品相比,这部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算顶尖之作。我没有真正读过这部作品,因此对于如此学术性的论调,无法给出自己的判断。但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雨天,手捧着一杯滚热的玫瑰茶,从头到尾地细细欣赏一遍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失为一次绝美的享受。
整个故事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所以即使听不懂法语也没关系。有些段落因为带给我太多震撼和感动,结束后仍如绕梁余音一般久久不散,所以我决定把这些震撼和感动记下来,如果能使你们感受到一二,我就很满足了。
我看的这部DVD是2001年7月21日演出的现场录像,现在网上流传的本子大多都是这一部了。总体的感觉是,虽然DVD未能把现场那种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激情感觉百分之百传达出来,缺少了一定的身临其境感,但是借着完美的后期制作,还是赋予了整场演出一些在现场未必能够感知到的艺术元素。我们都知道,剧场的空间十分大,不可能保证每个观众都有完美的视角和音效,但是DVD完全可以保证这一点。也就是说,DVD可以给屏幕前的你最完美的镜头和音效。这一点我在后面会详述。
故事情节没有大的改动,该有的人物都有了。首先要先说说舞台。感觉整个法语音乐剧的舞美设计是写意与诗意、后现代和古典华丽并存的。也就是说,它的道具、服装、布景等等,一般不会精确地符合故事背景,总是用最简单的设计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面。比如在此剧中,始终在舞台中后部占据主要布景位置的就是一个普通的两层建筑,很像我们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的那些刚起建的毛坯房,没有天花板,没有墙面,只有几根柱子,和几层台阶。但是凭借着随着剧情变化的光影效果和升降机械,这个粗陋的建筑变成了蒙泰古家华丽的舞厅、朱丽叶的香闺、倾诉衷肠的阳台、以至最后两人殉情自杀的地下墓室。前台的布景主要是有几个活动幕墙和一块纱幕构成的。幕墙被藏在里面的工作人员推动,穿梭于幕间,构成了蒙泰古家的大门、维罗纳城的城墙、修道院的院墙等等。这种布景方式省时省力,在大写意中又透出了一种大写实,很容易让观众进入剧情。纱幕在“巴黎圣母院”中也曾出现,我的感觉是,这层纱幕很容易制造出前台和后台的朦胧界限,可以在有限的舞台上制造出远景和近景的区别,可谓别具匠心。
生活难免无数的误会与争执,作为一个到法国的游客,可能因为不了解当地文化注视一对热吻的情侣而被戏耍和暴扁,但是或许几年后想起会是一件趣事;或许一位老先生在红灯区却遇上旧情人,他们争执,他们又有些怀旧,多么矛盾的情况,是让往事随风而去还是再续前缘,这真的很难办;或许争执会上升到暴力事件,原本快乐黑小伙背着吉他却因为一场误会被匕首刺死,但是他或许死的时候忘却了这些争执,因为他遇到了让他怦然行动过的女孩。那么多争吵和遗憾的故事在巴黎发生,在欧洲发生,在这个世界发生,生活因此充满波折,充满不快,但是这不也正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中甚至难免不可解释的“灵异”事件,你可能一不留神碰上了一个女吸血鬼,让你害怕,却又让你神往,于是你宁可告别正常人的生活,化身一个吸血鬼去体会别样的爱情;你可能在王尔德墓前与女友莫名分手,又猛的碰见王尔德灵魂显灵,教导你与女友分而复合。那么多稀奇古怪,或真或假的故事在巴黎发生,在欧洲发生,在这个世界发生,生活因此充满了神秘和传奇。
生活终归还是由那么多平淡无奇的片断组成,年老的父亲和女儿“密会”,宛如情人一般在“躲避”一人,而这个人实际上是老人的孙子,他们“抱怨”着小孩子带来的麻烦,其实在品味平淡的幸福;保姆每天照看着不同的孩子,她对他们哼唱着美妙的儿歌,也包括自己的孩子,有些疲惫,也那么幸福;两位分居多年的老“夫妻”相见,他们谈论着各自的生活,或许不乏醋意,但是那也是一种融洽的气氛,大家都在各自的诡计行径,这也是多么的平淡而充实;或许朝着一口美式法语在巴黎游览显得有些滑稽,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一个美国游客对巴黎那种充满爱的气氛的体会,终于她学会体会爱,学会说我爱你,多么平常的小事,对一个人又是多么欣慰的转变。
众多导演以巴黎为背景展示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一瞥生活的片断,当然不可能涵盖生活无穷的变数,但是也足够生动了。片子的最后在优美的歌曲,几部短片的主角的片断也都再现了片刻,在同一时间,不同的人生还在延续,而电影作为生活的延展永远的在记录着,展望着。
《巴黎,我爱你》是部很适合放松心情的影片,很生活化的故事不会刺激你的神经,也不会考验你的大脑,你只需静静的靠在沙发上,慵懒的趴在床上,看看大导们的短篇故事,同时,本片也是云集了不少著名演员,在看片过程中突然发现几个熟面孔也是个有趣的过程。所以,朋友们,假期里,不妨看看这部让人有恬静之感的短片集,让生活有滋有味,巴黎,我爱你!生活,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