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精选】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精选】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精选】
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蕴意深刻,内涵丰富,对于纠正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进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给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实践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提高自己对于人生、世界的认识,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文中,作者用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认识的过程,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至此,认识运动还没有完结,毛泽东同志在文中指出:将预想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从认识事物,到形成正确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再将这种想法投身于实践中,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作者曾说道,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
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还有就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就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就好像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刻思考。
文中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就说明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从经过我们缜密推理和判断的抽象思维中,我们往往能获得更加可靠的答案。
文中说到,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正如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有个成语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
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文章的最后也写到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的,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我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其中的现象,从而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当这种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时,就可以用它反过来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产生巨大的实际能动作用。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
而从全文来看,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出发,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要用认识来能动的作用于实践,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进程中先后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的正确性。
不仅如此,《实践论》对于我们自己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要走入社会,走入企业和公司,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保持严谨的心态,不能有麻痹大意的思想。同时,我们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必须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在绘图设计产品时如果没有按照标准尺度和规范随随便便,下一步的加工就无法进行,再多的心血也是白费。而在大学生活中,我觉得我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实践就永远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事实的真相和本源。虽然实践第一,但是不能忘记,理性认识的获得,还应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收集、提炼和推理的基础上。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诺大的大学宝库里找到自己想要的,获得自己想学的,同时也要总结自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如此,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以后在大学毕业后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
总之,《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精选】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的中心思想是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着重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知行统一观,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实践的“左”、“右”的错误思想。
在《实践论》中,我了解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实践的几个主要观点。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的观点,指出实践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和基本特点。他指出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全面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为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飞跃为实践。指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深刻地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 论根源。明确了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历史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社 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 活显著改善。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 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 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 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 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凡是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那就 是正确的,必须坚持下去。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感觉是对 现象问题的解决,理论是对本质问题的解决,两者都离不开实践。简言之,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 是认识的深入阶段。感性有其不可替代的前提性作用,是理性思辨的基础。没有感性的直接观念,就没有 进一步思维的可能。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没有感性向理性的那一次飞跃,思维的深度只能限于直观的浅层次阶段,从而断绝了思想深刻的可能,以至于关闭通往真理的大门。
《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群众利益无 小事,环境污染危害群众健康,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和重点区 域的监管力
度,认真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环境安全事故防范,维护环境安全。“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是我们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借鉴的方法。《实践论》永远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永远是照耀我们事业前进的光辉理论灯塔。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精选】]
第二篇:《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S1:马克思之前的唯物论不能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S2: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S3: 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 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都对人的认识产生作用
S3;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S4: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S5: 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认识的感性阶段.认识的第二个阶段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阶段
S7: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S8辩证唯物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是
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S9: 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是 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
S10:总结:认识的过程:一,感性认识.二,理性认识
S11: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S12要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S13当认识不符合认识时,要在实践中纠正认识.S14:人的认识应该随着过程的推移而推移和发展
S15: 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 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S16: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S17: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三篇:《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写作并发表的。发表当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结束,开始了抗日战争时期。从当时的共产党内的思想状况看,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经验主义者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狭隘的经验,不了解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因而轻视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代到处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为了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从思想上、理论上分析批判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肃清其恶劣影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更好地参加领导抗日战争,毛泽东同志写作了《实践论》。在艰苦的民族解放战争年代,各种矛盾斗争激烈,各类关系错综复杂。革命斗争的严酷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开创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斗争之路来。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科学地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哲学之路。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指出实践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和基本特点。
他指出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全面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为理论认识,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飞跃为实践。
指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深刻地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明确了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实践论》的中心思想是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着重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知行统一观,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实践的“左”、“右”的错误思想。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感觉是对现象问题的解决,理论是对本质问题的解决,两者都离不开实践。简言之,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
是认识的深入阶段。感性有其不可替代的前提性作用,是理性思辨的基础。没有感性的直接观念,就没有进一步思维的可能。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没有感性向理性的那一次飞跃,思维的深度只能限于直观的浅层次阶段,从而断绝了思想深刻以至于深刻的可能,乃至于关闭通达真理的大门。
《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历史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凡是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那就是正确的,必须坚持下去。《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群众利益无小事,环境污染危害群众健康,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监管力度,认真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环境安全事故防范,维护环境安全。
《实践论》是永放光芒的伟大著作,它永远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永远是照耀我们事业前进的光辉理论灯塔。认识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对现实客观事物的把握,就要用现实客观的方法。在解决感觉的真实性方面,在解决理论的真理性方面。
第四篇:《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实践论》有感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从实践论中,可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两者不可分割。如果理论离开了实践,那理论的正确性便无法知道。当然实践也不能没有了理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理论的支持,没有了理论的实践,只会浪费人力物力。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理论只是人们根据前人的经验,或其自己的推理,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一件事的真伪,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明白,大概毛泽东深知其中的道理,才写出《实践论》。想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毛泽东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切活动当然也包括认知,“人的认知,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类才能不断的认知自然,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首先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基本来源。《实践论》让我我明白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实践论》让我懂得对待事情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大学里学到很多知识,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但实际却不是,一但毕业了,出去找工作才发现学校的知识大多数不适用,所以我现阶段在大学不单单只是学知识,还会尽可能找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实践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好手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
由此,我想到了《实践论》可以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指明正确方向。实践决定认知,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性的标准,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知的真理性的标准。”因此,若要直接认知事物,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活动,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也是认知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实践论》运用到教学领域,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课堂理论的正确性,不断完善课堂理论,使理论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仍以课堂灌输教学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与主动参与性,这种单向的教学路径既不利于实现双赢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践教学的提出,是改变单一教学模式的一大转折点,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对学生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论》注重实践的观点为实践教学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实践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我个人认为,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第五篇:实践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浅浅读完毛泽东的《实践论》,脑海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许也是因为自己两年时间没有接触过这种文字,再次咀嚼,难免生涩。
为了更好地理解毛的这篇著作,我特地找寻了一下当时的时间以及所处的大环境。
资料显示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所写,当时的中共羽翼未丰,正遭受国民党的严厉打压,红色革命被低估,形势岌岌可危,让中共看到一线希望曙光的却是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矛盾总是存在的,这次日军侵华却给毛泽东的红色革命带来良机,于是时势造英雄,时势也让毛写下这篇呼吁和指引红色革命的哲学著作——《实践论》。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排斥的,对于红色革命的被低估,并不是人们的愚昧,而是接触少,认识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实践论的发表,也让人们开始正视红色革命。
然而片面的理解也是无济于事的,若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那么对于红色革命是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只有付诸行动于实践过程中。即使这样,人们刚开始看到的也只是“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的外部联系”。实践必须要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最表面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会发生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在思想上达到一个“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实践论产生的最显著效果便是呼吁人们实践到红色革命之中,在实践中人们看得多了,即使是简单的思考,也会得到相同的观点:那便是在日军侵华的危机之下,“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
历史的轮子总是不停地向前碾去,时代在更迭,时势在变化,但是《实践论》对于我们的指导作用,却从未减轻,它不再指引我们进行红色革命,却在别的领域带来作用,譬如科学实践。
作为一名工科生,表示对此的理解更为深刻。在课堂上,我们不断地吸收着新鲜的知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只是纸上谈兵,停留在最原始最表面的阶段,想的再多,也只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只有投入到实践过程当中,也就是当我们从事科学实验之时,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也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称作真切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实践论中所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现在的我们大多时候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也说明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另外实践论也让我懂得,对于接受任务时,我们不能怯懦,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乃至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布置的任务,不敢接受的原因,恐怕主要是没有把握。然而没有把握是因为我们对此了解不够,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担忧,但只要我们付诸实践,我们便能看到很多东西,对于任务也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最终方法也会扑面而来。而不能像毛所说的“只有那
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在读《实践论》的过程当中,尽管理解起来很苦涩,但却让我的思绪分明起来,或许正如老师所说,我们学校出不了大家的原因,便是缺少一种学术氛围,我们有的是工程师,却少有创新型人才。
我想在日后的学习中,适量的哲学阅读对于逻辑思维的锻炼是显而易见的,对我的工科学习也是有益无害的。而毛的《实践论》所教会我的知与行的关系,对我日后生活工作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