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介绍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介绍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介绍
我是来自雪域高原的天湖之子,从小成长在美丽的大藏北草原----拉萨当雄。小时候跟父母一起度过生活,阿爸外出做生意,阿妈总是在家里干家务,而我在宽广而美丽的大草原上放牛羊、我在这>幸福的草原上骑过肥壮的骏马、在清新的空气中轻松歌唱。
有一天,当我在龙仁乡希望小学前面的草场上放牛时,我看到校园里,有的学生们在那里小鸟般地自习,互相追捉,互相学习的时候,我羡慕他们,羡慕他们的青春与活泼,从此年轻的我向往学习的天堂,憧憬美好的未来。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阿妈不再让我去放牧,而背着一个缝好的书包走进了村口的学堂,从此我寻觅幸福的生活,2000年,带着亲人的期盼,带着朋友的祝福,踏进了内地,我觉得在内地时的生活很艰苦,特别是学习上的压力很大,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和师生的帮助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比如:学习、文娱和组织能力等,在高中时候受过“校园十大歌手奖”,“优秀学生干部奖”,“南通市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青年歌唱大赛演唱奖”—— 在2000年终于考上了咸阳xx民族大学,这里是我实现理想的起点。
俗话说的好啊:“藏族人只要能说话,就会唱歌;只要能走路,就会跳舞。”大部分西藏人会唱歌、跳舞,我也成了一名喜欢唱歌的人,因此我带着美好的心情,一路高歌,赞美我周围的一切,关心我周围的一切,交往我周围的人。本人非常喜欢交友,希望喜欢我的人能够与我沟通和交友,我一定会衷心地感谢你们。
最后祝福世界和平团结!祝福所有的人健康长寿!
第二篇: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
目录
论德宏少数名族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摘要:人是社会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人生来就是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我们时刻都处在人际关系的圈子内。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解决更新人际交往观念;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技能,是每一个少数名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少数名族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一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际交往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学中,我们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可以是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等等。人际关系的复杂多样的,它的存在对我们的生活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校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之外的最重要的生活场所,集体生活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起着重要作用,到了大学生活中依旧如此。校园的人际关系会对班上的每一名成员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而且在是心理上的。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种财富,在良好的同学关系中,学生不仅仅能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能够培养出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方式,反之,如果人际关系恶劣,那么学生心态将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同学之间的摩擦甚至是类似于马加爵事件、新疆恐怖分子、复旦投毒案等等校园悲剧。因此,这也是研究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
(一)地区
德宏是一个少数名族众多的地方,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和 “歌舞之乡”。德宏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30多种少数民族,是全国景颇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德宏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领略民族风情、品尝民族餐饮,参加民族节日,有巨大的诱惑力。也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要解决更新人际交往观念的地方;从各个州、市、县来到德宏高等专科学校,是学校让我们凝聚在了一起,让我们与多种少数民族有了能够更好的去了解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能让我们用更好的语言和适合的语言去彼此交流、探讨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以及习俗。有些同学是来自于山区,所以他们对于少数民族的习惯习俗、信仰、语言以及民族文化不怎么了解,让他们彼此去了解对方、沟通对方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说才是好的,不知道拿什么语气去认识一个新同学。有些少数民族的家庭是不错的,家庭条件好了的就居住在城里,对于这些在城里居住的和山区居住的语言表达能力机会不一样了,在山区的说话方式大部分都带着点民族语气,而在城里的民族说话的时候就略带汉音,就算是同民族让他们沟通起来也会语言不一致的,因为城里的民族平时交流都是用汉语,而山区的民族大部分都是用自己会的少数民族语言沟通,山区的少数民族说汉语也会听着有点别扭,就算我们从小就学汉语,来到这里和汉族交流也是有点困难,更别说是和别的少数民族沟通了。
二、现状分析
目前,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和社会学领域,在中国知网进行以“少数民族人际交往问题”作为主题进行搜索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研究成果是比较少的,在这些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关于班级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学校教师在进行,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一)德宏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问题
通过调对6种少数民大学生访问,对他们产生人际交往的困扰比例还是低的,被困扰的被困扰人数虽然不多,但因为被试与一般少数民族大生具有一定的共性,仍然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德宏师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总体状况,,即他们在人际关系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少数学生困扰程度较低。能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不仅注重自己知识素养的提高,也注重自己综合能力锻炼的结果。德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本次访问有些同学都是来自于山区,所以他们对各个少数民族的习惯习俗、信仰、语言以及民族文化不怎么了解,让他们彼此去了解对方、沟通对方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打交道,不知道拿什么语气去认识一个新同学, 本次访问的民族有傣族、景颇族、啊昌族、傈僳族、白族、德昂族学生为主。经过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民族文化、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个性发展有明显影响。这些不同民族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为了学业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这要求他们要适应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及环境的变迁。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互相适应及包容在适应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性的情绪反应, 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存在困扰。调查表明, 德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均略高于常模。德昂和阿昌族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略高于其他三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女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普遍高于少数民族男生以往有许多研究都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易感到焦虑和不信任, 有学者认为这与女性较敏感、情绪波动大、自卑感强有关, 而社会上在求职、用人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偏见与歧视加重了女大学生的交往困扰。调查中发现, 遍布各种文化对女性的看法都认为她们依赖性强、易激动、懦弱, 从而对她们产生偏见, 而引起女性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的产生。德昂族和阿昌族男生和女生的交往焦虑程度都较高, 通过访谈发现, 这是由于德昂和阿昌族是一个在德宏少数民族里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由于人口少, 导致德昂和阿昌族大学生在交往时小心翼翼, 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 担心被其它民族所歧视, 担心在交往时其它民族不注意本民族的忌讳。所以、德昂和阿昌族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较高。客观上, 少数民族聚居区, 儒家重男轻女的思想对汉族这一群体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接触的人仅仅是周边的,没有更多去和他人了解、学习, 参与社会活动等。在现实生活中, 女生在升学、就业、提干等方面出现男女机会不均等现象,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些都是导致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男女大学生交往困扰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水平较强,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但是他们不排斥任何同学和他们交往,他们共同存在着豪爽、团结的性格。从而推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存在较严重的交往障碍, 大学生整体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通过自己对他们的性格差异了解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存在交往障碍的学生只是少数。因为人没有完美无缺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常见的, 如果存在的问题太严重从而导致大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这样才称之为交往障碍。经过对六种少数民族的了解他们都喜欢广交朋友,他们热情好客主动性较强、对朋友都是大大咧咧。(一)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态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某种体现, 是人的心理对外界对象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 而这种趋向对人们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动具有导向和支配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就要树立积极的交际心态, 在这种交际心态的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去与人交往, 并且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信、乐观、热情、友爱、宽容、平和等心理特征, 使人们乐于与你交往, 使你的人际关系跃上一个新台阶。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由于历史、地域、语言、文化等多种因字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自卑、消极、狭隘等与积极心态相反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对人际交往非常不利, 要努力克服, 尽快培养起积极乐观的交际心态。
二、对大学生提出的建议与对策
个体进入大学学习是人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 大学生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 面临一些心理问题。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调查, 发现人际关系困扰、社交焦虑等都是困扰他们的问题。要帮助青海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克服人际关系困扰和社交焦虑,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使之健康的发展。
1.家庭教育应注重对自己的孩子自我和谐人格的培养。家庭是个体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它对个体早期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父母应给孩子积极的关注, 关心他们, 无条件地给予爱, 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指导, 以表扬鼓励为主, 避免过多的指责与惩罚。同时, 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协调一致,否则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 影响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2.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温暖、和谐的教育环境。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关注自己人格的健全, 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状态,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 帮助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 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班风。
(二)加强主动交往自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1.强化大学生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往能给大学生带来幸福和快乐, 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 要想改变人际交往的现状, 必须强化他们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 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使他们能自觉地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一名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要想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 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
2.营造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的氛围, 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一般而言, 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很强, 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风俗习惯, 对不尊重本民族习惯的人和事非常反感。因此, 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交往中, 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以兄弟般的热情关心他们, 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给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讲座, 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 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结论当人们的心理长期存在障碍时导致更强占主导地位的消极信念和假设,潜在的信念和假设为我们接触世界建立了模式建立自信就要改变潜在的破坏性的信念和假设,一方面;要认清自己的信念,先思考最近让自己感到社交焦虑的情境,通过思考令自己痛苦、尴尬的事来拓宽对自身及潜在信念的了解,然后重新验证这些信念将事实与观点分开,对潜在信念提出质疑,旧的信念往往是走极端被夸大或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在改变信念的同时改变行为方式,还可通过寻找与自己的信念矛盾的信息,帮助自己修订消极的潜在信念寻找看问题的新方法帮助建立更积极的信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专著、报纸和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问卷调查。
(三)参与观察法:对学生的日常交往行为进行观察,然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四、研究意义
大学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校园人际交往决定的,处理好校园人际关系不仅仅关系到班里每个同学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将来要面临的社会。所以,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处理好大学生人班级际关系对于每个人和每个学校来说都是有积极重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探析陈永湧青海社会科学
2009-01-30 期刊
[2]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黄竹民族教育研究
2005-10-16 期刊
[3]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适应性研究程孟瑾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28 期刊
第三篇: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第一节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一般要持续三天。
节期: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二节 肉孜节
肉孜节是每个成年穆斯林必须在肉孜节的前月(称斋月,即教史九月份)封斋一个月。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三节 巴拉艾提节
巴拉艾提节是所有穆斯林同胞的宗教节日。一般来说节日时间无互相拜节得风俗。
节期:为伊斯兰教史八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到了那一夜,虔诚得穆斯林们在“大净”之后跪坐诵经、忏悔、祈祷,彻夜不眠。
第四节 巴罗提节
巴罗提节(灯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节期:在伊斯兰教史巴罗提月的头两天。主要庆祝活动:第一天得晚上大家对着灯烛潜心祈祷,祈求真主佑助、消灾降福、全家平安。
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去墓地祭扫祖坟,在坟墓前点燃油烛等等。
第五节 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古老的传统节日。
节期:每年的春分日(3月21日)
主要庆祝活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三五成群地结伴奏家串户拜年。
第六节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体育竞技,娱乐的群众性大会。
节期: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
主要庆祝活动:赛马、射箭、摔跤、套马等传统竞技项目。
第七节
抹黑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节期:农历正月十六日
主要庆祝活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地起床,拿着前一天晚上蘸了清油,抹了锅底灰的抹黑布,走到街上肆意地往行人脸上摸。
第八节 帕斯喀节
“帕斯喀节”是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与俄罗斯人所信仰的东正教有关,是俄罗斯人的第二大节(第一大节日是圣诞节)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节期:每年的4月4日到5月6日之间
主要庆祝活动:在帕斯喀节前一天得傍晚,人们会穿上隆重而鲜艳的节日盛装,带上准备好的这三种食品到当地的教堂里去,把食物供存耶稣的神像前,点燃烛进行祈祷。到了节日这天,人们则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庆祝耶稣复活。
第九节
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节期:四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
编写人:胡尔曼别克
2011年9月25日
第四篇:少数民族大学生访谈提纲
请填写好后于本周五前发到指定邮箱:csigzu@163.com,请各位务必认真填写。少数民族研究生访谈提纲
姓名:性别:民族:年龄: 学校:年级(本、硕):专业:
1、家庭情况。
2、考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经历。
3、是否会说本民族语言,程度如何?
4、现在是否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5、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往情况如何?
6、毕业后是否愿意回到你的家乡工作?
7、对目前学习、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价。
8、对自己家乡的现状如何评价?
9、描述一下你所了解的本民族的风俗。
10、如何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11、如何评价一些少数民族汉化明显的情况?
12、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第五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摘 要:“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经过我们对南昌工学院的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四个认同”不够的问题,而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四个认同
教育
“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大学生群体来说,“四个认同”已经普遍深入人心,但问题仍然存在。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就存在“四个认同”不够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工学院为例,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设想。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南昌工学院是全国四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本、专科也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总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一万六千余人,包括53个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全校学生的64.8%。其中,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为数较多,有五千余人。2014年,我们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研究――以南昌工学院为例”为题,申报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14课题并获批。围绕这个课题,我们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8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七次有60余人参加的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加上平时的个别交谈,我们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社会主义是思想主流,但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特有的地理、种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蛊惑下,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新疆和西藏以及来自其他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四个认同”上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不能与“三股势力”划清思想界限。
例如,个别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在座谈会上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在他们的心目中很伟大,**没有要搞独立,没有要搞暴力,**是爱好和平的,他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要的只是宗教信仰自由。对于恐怖暴力事件,绝大多数民族学生明确表示反对,并给予谴责。许多民族学生说,所有宗教都主张和平、向善、仁爱,反对暴力和杀戮,那些搞恐怖活动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教徒,只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干的是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的坏事。但也有一些民族学生的看法存在明显错误。来自新疆的个别维吾尔族学生认为,发生在新疆和其他地方的暴力恐怖事件,是因为政府管的太严,限制宗教自由而引起的反弹。来自西藏的一些藏族学生也认为,现在对人们的行动,对宗教活动限制太多。
在平时交谈中了解到,一些来自新疆的学生认为,新疆的丰富资源是新疆人的(即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而汉族人掠夺了他们的资源。一些来自新疆的学生在交谈中甚至常以我们新疆人、你们中国人(指汉族)的话语表达。
在座谈会上,当谈到西藏、新疆等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解放前后的变化时,很多学生不了解,也就不能进行优劣对比。像西藏的学生对过去黑暗野蛮的农奴制就知之甚少。当老师提到《西藏秘密》这部电视剧中展现的黑暗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的悲惨生活时,个别学生甚至说那是假的。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各种优待政策,多数民族学生有感受,对党和国家扶持下家乡的可喜变化,使农牧民过上幸福生活以及使他们能够上大学,充满感激之情;但也有一些学生比较麻木,看不出有感恩之心。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被问到“疆独”“藏独”分子利用宗教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你怎么看?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危害不大,应该包容。当被问到: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宗教渗透,你怎么看?也有一部分民族学生认为,宗教渗透也是正常的文化传播,没有多大危害,不必大惊小怪。有部分民族学生认为不论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国家都不能禁止。
我们的调查虽然还是初步的,不够全面和深入,但也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很严重。虽然这些问题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决不能放松警惕,认真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十分迫切。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诸多复杂原因造成的。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感到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宗教文化的根深蒂固。一些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斯别克族、回族是全民信教,而且宗教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民族成员的宗教信仰大都比较虔诚。这是由特殊的地理条件、种族特点、宗教文化、民族传统造成的,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宗教在这些民族成员中的“固着性”,当他们面对许多具有宗教色彩或打着宗教旗号下的问题时,就有可能不问是非,不管青红皂白地站在所谓的“宗教”一边。如藏族学生对**认识上的糊涂,就是受了藏传佛教把**神圣化、必须盲目崇拜**,并且成为臧民族传统的影响。尽管**逃亡国外半个多世纪了,但他所具有的**身份,在藏民心目中的偶像地位并没有消失,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尽管他在国外从事分裂活动、策划暴力活动是事实,但在一部分藏民中,却因藏民的盲目崇拜而被掩盖。
第二,“三股势力”的蛊惑宣传。肖开提?依明在《新疆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案件,都有“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子。多数暴徒观看过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接受过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宣传;有的行凶时抱经宣誓,高呼极端口号。这些暴徒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和理智,其残忍和血腥程度无法以常理去想象。宗教极端主义近年来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趋于活跃,宗教极端思想渗入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地毒害着民众的精神和思想。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加之“三股势力”的推波助澜,宗教极端势力在新疆的活动也十分猖獗,宗教极端思想呈渗透蔓延之势。正是在“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下,一些无知的信众,特别是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⑴我们一些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对暴力恐怖事件不能正确认识,恐怕或多或少也是受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一定看过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或读物,但通过家人、同学、朋友、教友间接地接受过这种思想的传播是完全可能的。正因如此,虽然他们没有参与过非法活动,但心理上对恐怖分子有同情感是存在的。一些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之所以对恐怖暴力活动不能正确认识,则是受了“藏独”分子蛊惑宣传的影响。
第三,对历史的无知。例如,西藏解放前是黑暗野蛮的封建农奴制,藏族学生的父辈们都曾深受压迫和剥削,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血泪史。可是,我们的藏族学生却知之甚少,有的藏族学生还以为**统治时期挺好的。有的信仰藏传佛教的学生说,清朝、民国时期西藏形式上归中央政府领导,实际上是独立自治,言外之意是历史上西藏是独立的,现在的西藏不是自治。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对新疆的历史很无知。对历史的无知恐怕是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就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化民族地区历史教育,进行民族地区解放前黑暗与解放后光明的对比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就民族类高校、承担民族预科教育的高校和承担一定数量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来说:一是有的学校没有展开专门性的教育,只是将“四个认同”的内容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也没有把“四个认同”有效地渗透到所有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之中,没有实现全覆盖。二是在“四个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单纯地对“四个认同”的概念进行宣讲、阐述,缺乏深入诠释,很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地理环境、心理特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进行。三是有的学校没有严格按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预科生的思政课)的课时要求安排,任意减少学时。上述薄弱环节,就使得“四个认同”的教育效果打了折扣。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有一定关系。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
1.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的比较多,而且一些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的问题,往往与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而不能正确理解宗教有直接关系,因而进行宗教观的教育十分必要。一方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也要讲清宗教典籍中的教义本义。例如,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并重”,既重今世的幸福,也重后世的归宿,现世的行为为后世的归宿奠定基础。而后世的最好归宿是“天堂”。根据伊斯兰教的末世论,死者生前的行为将决定他在坟墓里的待遇。以此鼓励人们多做善功,今世行善,后世必有回报。《古兰经》中对进入天堂的条件有清晰的阐述,最根本的条件是要有坚定的信仰,要履行善功,明确指出信教、行善的人、恪守教规等4种人将永居乐园。与天堂相对的是“火狱”,生前作恶的人将被“戴上枷锁投入火狱”。可见,“行善进天堂”这样一个宗教中原有的教义,信教群众的一个美好愿景,却被宗教极端势力歪曲为“圣战殉教进天堂”。他们大肆鼓吹“杀死一个异教徒胜做十年功,可以直接上天堂”,鼓吹以“圣战”推翻人民政府,献身宗教等等。在宗教极端主义眼里,想上天堂就要“圣战”,“圣战”就要杀人,殉教就要自我毁灭。这是何等荒唐的谬论和逻辑!他们鼓吹的“圣战殉教进天堂”的谬论,既在《古兰经》中找不到任何根据,也丝毫没有训导人们行善的含义,更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他们的真实目的完全是以宗教为名,行分裂和暴力恐怖之实。⑵我们的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多数人是明白《古兰经》中的教义的,因而坚决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对《古兰经》的歪曲,坚决反对他们鼓吹的暴力恐怖活动。信教的藏族学生的多数也坚定奉行藏传佛教行善、和平、仁爱的本质,反对和抵制“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和暴力活动。但也有少数信教学生受到宗教极端势力歪理邪说的毒害,所以就很有必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讲清宗教教义的本义,揭穿宗教极端势力的荒谬理论和险恶用心,使少数民族学生都能与之划清思想界限,不要上当受骗。
总书记明确指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⑶这一重要判断,深刻指明了产生暴恐活动的思想根源。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需要在宗教教义的解读上下一番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要争取使那些信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崇尚科学,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就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他们认识“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⑸。科学信仰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但由于一些民族是全民信教,宗教文化根深蒂固,要转变这些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十分困难。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这些学生也是有益的,至少可以帮助他们的宗教信仰不致走向极端化,使他们把爱教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一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理应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进行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在“四个认同”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不熟悉,或者是不能真正理解,所以这个教育非常必要。国家对此是重视的,教育部将此作为民族预科生的必修课,我们认为,对非民族预科生的大学生这也应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开设。
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上存在的模糊认识,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着重理解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版图是历史上形成的,是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第二,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一个大家庭,而非仅指汉族;第三,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虽然以汉文化为主干,同时又是融合了56个民族的文化元素,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第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由56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开辟出来的,是各族人民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通过这“四个认同”的理解,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三个离不开”,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