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家分析穹顶之下(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5:0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学家分析穹顶之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学家分析穹顶之下》。

第一篇:环境学家分析穹顶之下

学了13年环境,试解析柴静雾霾纪录片

看到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非常激动。七年前我选择了以PM2.5暴露模拟为博士课题,后来又在美国南加州(洛杉矶一带)从事了两年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环境咨询工作。对照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国的雾霾问题有着深深的怨念。柴静作为一个新闻人,把几个关键问题都找出来并说清楚了,在科学事实上没有明显的错误,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容易的是她采访到了许多当事人,触动了长期以来敏感的话题;最重要的是可能她让许多人第一次认识到,雾霾不仅和自己息息相关,而且自己是可以推动改变的力量。这部片子必将载入史册。

吹捧过了,也吹毛求疵一下,以期作为补充。毕竟100分钟的视频没有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讲得让所有人理解和满意。有三点:

有些更敏感的问题,这个视频上其实没提。

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其弊病只是三言两语带过。然而既然引发了讨论,就不能停留在表面。

所涉及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很传统,都是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就开始采用的。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几乎占世界40%,大约是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总人口的3倍。我疑心,沿袭传统解决路径是会撞墙的。特别是,中国的环境问题远远不止雾霾。我们能不能借鉴一点新办法,避免走传统途径的弯路?

接下来结合她的主要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另外结合最近看到的资料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首先:雾霾真的很毒。对于雾霾,不存在“适应性”问题。这句话我再重复一遍:对于雾霾,不存在“适应性”问题。吸得越多,危害越大,特别是对小孩子。柴静视频中关于PM2.5的化学成分分析非常专业,健康危害的动画短片近乎完美。唯一的问题是,PM2.5的健康危害,除了影响呼吸道和肺功能,更为公认的是心血管疾病。公众更关注肺部疾病和肺癌容易理解,但是别忽略PM2.5对心血管的影响。如果家有老人或家族内有人有心血管疾病史,对雾霾天需要有更多关注。空气污染还被证实与出生缺陷率提高以及新生儿体重过低有关,影响孩子一生。

颗粒物更详细准确的健康危害表述可参阅美国环保署的Integrated Science Assessmentfor Particulate Matters,唯需注意这是2009年版本,近几年文献的结果未考虑在内。

而谈到重现APEC蓝需要减少一半排放的问题,我们不该忘记,这个一半只是以我国的“蓝天”标准而定的,并不意味着只要减少一半就能实现民众健康的需要。2014年,北京 PM10的年均值是115.8微克/立方米:而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制定的PM2.5标准,第一阶段为年平均35微克/立方米(最宽松的标准),指导值为10微克/立方米。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们的担子又重了?

对于10微克/立方米的制定依据,世卫组织的解释是:“[对于 PM2.5的长期暴露],这是一个最低水平,在这个水平,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的死亡率会增加(95%以上可信度)”。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这部片子中给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总的来说有这么几项:提高标准,严格执法,对垄断的能源行业开放市场竞争。而它也难得地明确了这么做的阻力和要付出的代价。在以往的报导中,我们总是看到说“很难”,但是难在哪里?利益相关方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别的国家如何能做到?柴静以贴近大众的方式做了呈现。几个主要的论点是:

论点一:导致雾霾的燃煤中,劣质煤占了很大成分,劣质煤被用在过剩产能上,形成的是浪费,但是却一直接受国家财政输血。对劣质煤的监管不力来自于对影响就业的担忧。环保部门没有否决的权力。

如果要淘汰这些产能,结果会是什么呢?一是原先的煤矿工人会失业,二是成本要提高(洗煤或是控制排放)。片中有三个人为“淘汰产能”的合理性说了话:英国的煤矿工人认为,自己重新找工作就行了,没有这份工还有其他的。英国的能源大臣表示,环保不是负担,环保会催动创新,让新产业淘汰旧产业。发改委副部长则认为,以绿色低碳倒逼产业转型是出路。清洁产业也能吸纳就业。

我们也不该忘记,环保需要付出代价,不环保同样有代价,甚至代价更大。该片对“环保是奢侈品”的概念发出了挑战。事实上,长期生活在高污染地区的底层劳动者,才是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肺癌村的环境难民,从小看不到蓝天的小姑娘,都在承受着沉重的代价。而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无论是看不见西山的北京人,还是看不真西湖的杭州人,已经在漫天雾霾中,呼吸了至少十年。人们需要工作,也需要健康,需要自在地生活。

在“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一观念甚嚣尘上的今天,这种声音非常难得。然而,我认为视频中的这些观点说服力还有欠缺。“失业了重新找份工作就好”,实在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也许我们更应该问的是:如果造成工人失业,我们如何帮他们重新找到工作?如果倒逼企业转型,利益又将如何分配?造成的能源和资源价格提升又将由谁承担?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回答这些问题,而不是以盲目的乐观搪塞,更不能以“难以回答”为借口,拒绝讨论。片中为了拒绝煤炭而采用“油气时代”的提法,更令我有些诧异。片中已经说明,煤炭经过清洁化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不需要完全否定。燃油并非清洁能源;天然气虽然较为清洁,但是燃烧过程中照样会产生氮氧化物(PM2.5前体物)。更不用说他们都是化石能源,既不可再生,又不低碳。视油气为未来,有点自相矛盾。有可能只是把污染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在呼唤对能源的节约,能效的提高,以及更清洁的替代能源。我们真的必须重走油气时代的老路吗?

论点二:燃油品质是导致车辆污染物排放标准迟迟无法提高的限制因素。而无法提高油品则是由于利益集团掌握了标准制定的权力。发达国家的燃油品质标准由环保部门制定,但中国标准制定中,环保部门缺少专业人员。允许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将相关信息公开,是本片提出的解决油品之道。片中还提出,应当放开能源市场,允许民营天然气进入市场竞争。

油品确实需要提高。但是将市场作为解决问题的捷径,则为不择手段的竞争留下了一扇后门。在片中我们屡屡看到监管不力造成的环保困局,又怎能保证,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不会因此产生新的环境污染?这种污染可能不如雾霾那么近在眼前,却不会凭空消失。水电是一项早就允许民营投资的能源产业,但是不同于一般人所想象的“清洁能源”,其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颇为严重。相关报道连篇累牍,这里不予展开。以市场竞争促进创新,把环保作为创新的动力,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并非不可实现。但,要令它成为现实,除了去掉垄断保护的枷锁,更需培育生长的土壤。

为什么发达国家放开市场没有导致这样的问题?他们的环保部门为何具有极大的权力?爱荷华州立大学周江评老师的这篇文章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江评:洛杉矶的治霾经验。在这里面,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NGO的参与,环境诉讼的威力,都是极为关键的。在我国的语境下,却有些水土不服。或者,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以改造水土„„

关于机动车,轮船,飞机带来的污染,柴静的报告都试图涉及,却未曾明确指出:交通和消费需求才是驱动这一切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很难说这是一种取舍还是一种忽视。唯一谈到的是减少开车次数,短距离不用车。其实,我们即使不自己开车,也难免由于所购买的商品在运输中的交通需求,给污染带来贡献。在轮船和飞机运输的货物中,有我们的海淘代购,也有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原料。你,意识到了吗?

而片中谈到个人对污染行为所能做的,似乎只能是不断的举报。这种结果,不能怪柴静和她身后的制作团队。我却不愿意停留在这一层面。雾霾治理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缩影。我们羡慕发达国家的蓝天白云,但是他们同样在被环境问题所困扰。要让经济绿色化,除了传统上的监管和污染控制,他们还有更多值得参考的办法。

接下来的阐述,主要思路参考瑞典Lund大学的Greening theEconomy课程资料。如何使经济发展绿色化,而不是演出猫捉老鼠的低效内耗,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这门课程以丹麦、瑞典、挪威的绿色经济之路,为其他国家提供启示。确实,北欧有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高的优势;而且他们也确实进行了一定的污染转嫁。但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牌发完了抱怨别人牌好是没用的,把自己手上的牌打好才是正经。这些方法能否在中国奏效?答案需要靠每个人共同塑造。我能做的只是通过告诉更多的人,希望引发讨论和改变。

个人层面:商品购买、交通出行、家庭能耗构成了个人对环境影响的主要部分。如前所述,商品购买中的运输能耗和尾气排放,同样对雾霾有所贡献。而商品制造过程及其原料供应链,都在对环境产生影响。家庭电器的持续能源消耗更难以忽视。在欧洲,许多商品都有绿色标识(Ecolabel),帮助消费者进行绿色选择。消费者选择进一步影响商品制造者注重环保。

中国有绿色标识吗?其实有的。但是你会注意吗?我想也许很少。我没有深入研究无法为任何绿色标识背书,不过起码有一种标识是国家强制的,那就是能效标识,详见官方网站:中国能效标识网

遗憾的是,如同柴静视频中的机动车排放标识一样,中国的能效标识还存在造假现象。欧洲和美国的绿色标识都是由NGO发起的,而NGO通过公信力发展自身,倾向于站在消费者这边。关键在于,消费者自己得去在意,得去用钞票投票,得去关注和了解相关标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消费者了解相关知识,监督相关部门履责,也是媒体、专家、政府、社会组织都可以去做的。

若是你嫌绿色商品价格高,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不买那么多东西。人们购买商品的动力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我们认为消费会带来快乐,认为商品会提升我们的社会形象。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整体幸福感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随着收入上升而升高,与家人、朋友、社区共享的快乐才带来更深刻的幸福感。

共享消费也是一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解决办法,比如共享用车。随着信息流动的便捷,这方面我们未来势必会看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在经济上也更划算。更难的也许是观念上从“拥有”到“共享”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有影响力的先行者的带动,依赖于社会对环境 的重视,依赖于每一个人,对这种现象的支持。

国家层面:除了制定排放标准并实行监管,政府其实还有许多办法可用。令我在意的是,至少在美国,国家的各种政策在实施前会进行经济上的成本-收益分析并将结果公示。这一点对于环境问题尤为重要。因为环境方面的收益是隐性的,长期的,覆盖全社会的,更不容易看到直观效果。也正因为没有相应的分析,我们有时往往注意不到环境政策对经济的正面作用,将环保支出视作负担。

欧洲国家的政策有这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政府采购。欧洲发达国家政府将环保作为政府采购的要求之一,尽管欧盟不允许在国家政策中规定具体的绿色标识,以免造成对特定组织的偏袒,但是计划制定一系列原则,来协助各国在政府采购中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Deposit-Refund System(DRS)。购买消费品时先交容器(如酒瓶)费用,用完后交还商家。国家层面实行这一政策能够大幅提高回收率。你可能觉得酒瓶而已,有那么重要吗?其实玻璃生产是能源消耗大户:“据玻璃包装协会统计,回收一个玻璃瓶节省的能量,可以让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4个小时,可以让一台电脑运行30分钟,可以收看20分钟的电视节目。”(玻璃瓶回收体系亟待建立)国家强制要求采用节能灯具。你知道吗?中国照明用电占所有用电量13%。欧盟通过使用节能灯,每年节约400亿度电。目前中国已有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国内照明用电节电潜力达480亿千瓦时)。

经济激励。这点我们在其他经济活动中并不陌生,现在是时候把他们用到环保上了!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污染的外部性未能市场化。政府对此进行的调节有利于释放正确的市场信号,例如对高排放车辆征收碳税或生态税,对电动车等予以税费减免甚至经济补贴。然而,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实践中会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而单纯的经济激励如果不辅以监管和充分的信息提供,则未必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此外经济激励必须考虑实际中的公平,而不仅仅是对环境水平的提升促进。

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公共政策很罕见。如果你不介入改变,就是在等待其他人来改变你。个人如何影响国家政策制定?这个问题有点超出我回答的能力。希望两会的开场,能让大家往这个方向多思考一些。

企业层面:

我们所关注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最终大部分还是靠企业解决。而企业相对于个人有更多资源,相对国家有更大灵活性,是创新的主要力量。关于传统环境领域的企业发展所带来的 工作机会这里就不多说,毕竟整体市场规模还不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提出的企业层面可持续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首先,针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企业不仅得考虑“环保需要我付出什么”,更要考虑“不环保我是否能承担得起后果”。企业若能利用好环境需求,则能变成本为机遇,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和竞争力。环境污染的产生本来就是由于未能成为产品的资源被废弃。如果能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则可以在环保的同时增加收益。为此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投入。

租赁而非售卖也日渐成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商业模式,这能够促进货品的循环使用,也鼓励生产有更长生命周期的高质量货品。

绿色供应链: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和NGO都开始注意供应链所牵涉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例如原料生产和运输中的污染,对工人的环境健康是否重视,给不发达地区的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否合理。企业的供应链是否绿色,也通过绿色标识和NGO调查报告的方式进入了公众视野。即使中国消费者对绿色供应链还没有那么大关注,作为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中国的企业也必须审视自己的环境标准是否符合发达国家的环境意识需要。

绿色营销:企业可以加强对绿色标识的宣传,和绿色标识组织一起对公众进行教育,增加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当然,消费者选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这种改变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小步走,制定最符合自己的策略。

绿色过程:在企业的运营、制造、工业流程设计中考虑环保和高效。

电子物资和远程办公:通过提供数字化产品而不是实物产品,既满足某种消费者需求,又不必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在办公过程中使用远程和虚拟的工具,减少出差开支和上下班交通,也可以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减少环境影响。

关于企业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还有太多可能性。看到这里,你还觉得环保和经济发展非此即彼吗?

城市层面: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我们能呼吸到怎样的空气最为相关。所能采取的办法,和其自身的城市特点有很大关联。欧洲的经验主要有这么几点:

能源供应:城市的能源选择和能源管理,影响着能源的价格,左右着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我们在谈到城市管理对人们出行的影响时,不仅仅是在说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也是在说城市的布局。在欧洲,城市规划中经常需要听取公众意见和各行各业的看法,长期讨论。因为城市的建设一旦确立,将会影响未来数十年或是更久。

可持续发展社区:社区成员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自给自足,共同协商确定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城市鼓励绿色的生活方式,例如提供公共自行车,便利的废品回收地点,方便的户外活动地点等等。(如果走路10分钟就有绿地公园,或许周末自驾出游的人,会减少许多)

城市规划和建设这一块我了解不多,有待专业人士补充。

写了两天,终于大致更新完毕。虽然学识有限,难免错漏,只愿有那么几点会触动你;无论是关注,是行动,是传播,都是当下所需要的力量。这已经是篇长文,但,请让讨论从这里开始,而不是到这里结束。

补充说明:

关于有争议的PM2.5浓度上升和癌症的关系,举一例:2013年,欧洲一项涉及九个国家31万人的研究表明,PM10与肺癌的相关性显著,PM10和PM2.5与肺腺癌的相关性显著。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的PM10浓度,肺癌发病率上升

22%。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49838.注:由于疾病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在研究中必须考虑剔除这些因素,但无法做到完美,因此以上研究不等同于“雾霾导致肺癌”。并且(如同柴静在视频中所承认的),老龄化和吸烟仍然是肺癌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无法根据某地的PM2.5浓度和肺癌发病率,直接得出相关性判断。相关性也不直接等于因果性。而人的免疫能力还有个体差异,所以即使环境因素一致,每个人因此患病的几率也不会一样。在此就不再一一详细说明,期待另有专家撰文讨论。

第二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穹顶之下观后感1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我看完这个片子最想说的是:和我们一起保护地球!同时,也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哪里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尾气,带来污染环境。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2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眼帘中的,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这样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每次发生雾霾时我都在默默祈祷着来一阵风将霾吹走,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因为雾霾已不是个偶发事件了,它依然会频频发生,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山东居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呼吸,我无法为治理雾霾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片子,我一人的力量很薄弱,那十几亿人的力量呢?

穹顶之下观后感3

今天,看了《穹顶之上》,我突然雾霾看对人类威胁很大。

从柴静的生活经历和以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说明雾霾对我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伤害。从柴静的孩子就可以说明雾霾伤害太大。一年中有174天是有重度雾霾的。那就是说一年有半年不能出去。

说钢铁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其实是在反面说中国的雾霾。

还有关与雾霾。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从20xx年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20xx年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预防雾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穹顶之下观后感4

今天,妈妈让我看了一部有关雾霾的记录片《穹顶之下》。看完之后,我对雾霾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记得去年,我们濮阳就出现好几次雾霾天气,雾霾的出现,不但会影响交通和人们出行,而且最可怕的是,他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纪录片上讲到一位名字叫柴静的主持人,她的孩子在没出生前就查出有癌症。于是她便走遍中国,外国。寻找雾霾来源。最终,她知道了原因。

雾霾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PM2.5以下的有害颗粒物可以进入血液,导致人物免疫力下降。

雾霾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造成的,我想,我们如果少开车,少放烟火,少造化学厂的话,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更美丽了。

穹顶之下观后感5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把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完整地观看完了。我非常敬佩柴静阿姨,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完成这个主题,还做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敬佩她。

这部片子里,她详详细细地为我们解答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PM2。5是在空气中污染空气的颗粒,对人们的心脏,肺很不好。尤其是吸烟,烧煤和汽车的尾气。然而,人们还是不知好歹,导致中国的环境遭到雾霾的污染,人们的生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其实,我们为这些污染的恢复只要做两个字:环保。

说起环保,我们有许多地方做的一点也不好。我们可以节能减排,只要留意,就可以做到。在3月29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熄灯一小时”活动,每节约一度电,可以减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给山区里的孩子们一片蓝天吧!保护环境,从生活中开始,也为中华大地增添一片绿色的大地!

穹顶之下观后感6

作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学生,最近才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里面很多大方面的东西我不懂,我生活在海南不知道雾霾长什么样雾也没见过几次,但我知道就在离我家文昌较近的海口,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省会,空气质量已经不再是优了,经常堵车燃放爆竹,雾也要来到这里……刚开始看时,我还侥幸地说还好华北地区没那么严重,我还是可以去那儿上学的,但是,我太天真了,我应该好好想想,等我上了大学要不要在海南也要防雾霾。

最后我被柴静的几句话给感动哭了,真正地为国家、环境着想而环保,或许我们还做不到,但是为了我们的亲人朋友以及下一代,他们还会在这个地球上,我们要行动起来,起码要从乘公交车做起。

穹顶之下观后感7

今天,我们看了穹顶之下,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在病菌的环境里。

在pm2.5中至少有15种致癌物,他们会慢慢到人的肺部,这时pm2.5遇到了敌人一肺泡,一个人的肺泡有3亿多个但是,pm2.5被肺泡‘’吃‘’掉后,会把肺泡爆了。因肺癌死去的人一年有1万2千人,每一pm2.5就有305.91微克,我国每年造煤36亿吨,其中3亿吨在河北,在煤的排行榜事这样的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到了冬季大气中的致癌物是夏季的25倍,在哈尔滨,每6小时亿吨。

听了这么多惊人的报告,我们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创造更蓝的明天。

穹顶之下观后感8

今天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深。

以雾霾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它是怎么来的为主线贯穿下来,我们国家的煤、油、环保部怎么了?我们该如何做?清晰条理的脉络,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应该强烈的意识到,我们的政府、企业还有我们自己都要去做什么、都要去怎么做。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惜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国家的能源体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难道我们还要将历史重演吗?大家经常会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就像片子说的那样,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买劣质煤炭,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工地上尘土飞扬的土堆等可以试试拨打12369举报……愿我们的行动能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的伤害。

穹顶之下观后感9

20xx年2月的最后一天,柴静在网上公开了这段视频,我认认真真观看了一遍,这段视频是关于雾霾正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痛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了,如果再迟疑,那么中国死于肺癌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村子100多户人家,仅20xx年去世的6人中就有4人是由于肺癌夺去生命的。我总是无可奈何的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每天就像鱼儿生活在污水里一样,苟延残喘。”

柴静103多分钟的演讲,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她采访时咄咄逼人的表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了弄明白雾霾产生的原因,她的足迹遍布多个国家,采访过很多管理者。柴静为了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只身来到伦敦,找出伦敦当年的资料,我们才得以看到伦敦当年的情景,交警手拿电筒在路上指挥交通,可想当年的雾霾多么严重。

穹顶之下观后感10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穹顶之下这个电影我们受益我穷。

《穹顶之下》,柴静以一个母亲的爱心和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在干净的蓝天下。中**亲的希望,是唤醒社会的公益精神,是激发从我做起的对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爱惜和维护——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让地球成为一道美丽的彩虹。

穹顶之下观后感11

今天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长片,是关于雾霾的,这个片子让我知道了雾霾的危害,以及雾霾里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有什么伤害。不仅仅是这些,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些煤烧毁的时候一些浮尘飘在空中,也是不好的。还有一些炼钢厂,在练的时候也会飘出一些物质。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生活在一个充满雾霾的城市里好么?如果不好,那我们为什么要砍下树呢?那我们为什么不再多植一棵树呢?

原来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像镜子一样,可现在呢?隔几天就是一次雾霾,隔几天就是一次雾霾,太恶劣了,让我们一起呼吁:不要再砍树了,多植几棵树吧!

"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不停旋转的`地球,让我们有着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它是我们的家园,我凝视着它,就像凝视着你;我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你。“这是主持人柴静说的话,说的很有道理。是呀,我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你。

穹顶之下观后感12

我在观看过《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后,大为震惊,种种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回旋,那一幅幅画面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眼前闪过,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吗?

以前,我听别人说起过在我们的城市中存在这大量的PM2.5,当时我怎么也不信,也没有对此有太多的关注,总觉得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要离烟筒远一点,里工厂远一点就没问题。可是观看过纪录片之后我怔住了。造成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低质燃油的燃烧和燃煤是一大方面,而且PM2.5会对人体有伤害。

不要总以为柴油煤烧多了,我们中国就进步了,我们进步了,那环境那越来越差了。所以我们要多多植树造林,尽量减少燃油的燃烧,出门尽量少开车。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雾霾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穹顶之下观后感13

看完《穹顶之下》,评论是众说纷纭,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不是来刷屏的,因为当我看到所有人转发评论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可是我内心 中还是想知道一个部门都解决不了的事情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把它摊在桌面上说。观后感是很震撼,她没有说教,而是身临其境,然后让你跟着她 身临其境,环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是从我做起。

它只是引导我们认识问题,引导我们思考,而解决问题绝不是像说起来那么简单的,看完之后发现太多的东西牵扯在环境问题里,你能怨某个部门或某个产业吗,能怨政府不给力吗,因为转型看似可以解决问题,实际牵扯太多,要考虑的 因素太多。

换句话来说人花自个儿的钱费自己的神却操大家的心,道义上是没错的。先别说人的私生活你是不是真的清楚和了解,就算有一二的不是,那也不关咱们的事,唯一和我们有关的就是,我们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柴静此举,我们不该感恩吗?

穹顶之下观后感14

我看了后觉得很惊讶,我们中国竟然如此污染严重,我们每天生活在雾霾中,却浑然不知。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雾霾的危害一性一、严重一性一。污染环境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管理上的疏忽,其实做任何干部都应该严谨,否则将酿成严重后果。

我现在虽然年龄小,力量小,但我也要开始行动,极少成多,一团一结力量大。我现能做的就是尽量同家人、朋友一起绿色出行、不放烟花、鞭炮等。

关于放烟花,烟花虽一时美丽,但极少成多,造成空气污染,灰蒙蒙的天难道还 好看吗?美丽吗?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努力吧!

穹顶之下观后感15

国务院,部委,局,司,处,科员。庞大冗杂的公务体制,有那么多的官员。清华北大社科院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还是有那么多的良心群众,在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做出研究和贡献,向所有有良知的官员和学者表示致敬。

国家这么大,每一项制度的出台背后都颇有深意和调研决策,希望国泰民安。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有我的孩子,那个时候我会给他我的全部,给他全世界。可我能不能做到,此时,此刻,此地,此身,就从现在做起。

同呼吸,共命运。从自我做起,节能减排。

第三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引文:2015年2月28日,一部集中呈现雾霾现状、成因以及解决之道的记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上播出,在短时间内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由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自费拍摄,视频深度解析了雾霾是什么?它来自哪儿?我们该怎么办?

在此,我想首先为柴静的职业操守和社会担当默默地点个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柴静在这一年调研了严重污染的企业和现场,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向我们解释了雾霾的危害和缘由;她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的官员,向我们展现了雾霾背后的利益取舍和执法困境;她还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希望从它们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中为我们找寻方向。虽然身为一个女流之辈,她却不求任何报酬甚至自费并不辞长达一年的到处奔波,其中各种艰辛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

虽然视频的开头首先提到她女儿的肿瘤问题,难免让人觉得她做这个深度调研更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而且其中一些数据信息也引起了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议。但是我觉得瑕不掩瑜,就这个视频想要传达的信息来说,她做得已经很好了。正像柴静在视频中所说的,她希望告诉我们,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且想想同样作为雾霾受害者的我们只会整天深恶痛疾并加以抱怨却又无可奈何,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来对一个做了我们所有人都想做的事情的人来加以挑剔呢?在此,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个人的见解和思考。

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

看完视频后,非常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多么深刻的讽刺啊!这不只是对体制内某些贪婪企业的讽刺,也是对以往乃至当今粗放式发展的反思。当今,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盛,环境质量缺越来越差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事实。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60万亿元,以美元计,亦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时,PM2.5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它的含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污染程度的标准。视频中对全国几个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记录令人触目惊心,2014年北京空气污染天数175天,天津空气污染天数197天,沈阳空气污染天数152天,成都空气污染天数125天,兰州空气污染天数112天,石家庄空气污染天数264天。

如果说这不足以说明这两者之间联系的话,那么去年11月份的APEC蓝会是最好的证据。虽然只有几天的时间,工厂停产、汽车限行,雾霾却可以消失不见。这说明什么?至少说明了我们的工厂、汽车确实是空气污染的很大一部分源头。

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小的时候中国远没有现在发达,高楼大厦和汽车也远没有现在多;那时只要是晴天,白天基本都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晚上还可以看见满天的繁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逐渐富强。走在城镇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筑楼、修路工地裸露的泥沙和飞扬的尘沙,私家车的泛滥也给空气中增添了些许燃油的味道。渐渐地,我们发现小时候习以为常的蓝天白云繁星竟然已经变成一种奢望,甚至就连走在路上都忍不住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

平心而论,我是一直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感到自豪的。我们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其中媒和石油,作为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的能量之源,除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更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当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时候,我们才逐渐意识到,煤和石油的副作用竟有如此之大?

研究表明,我国空气污染的60%来自煤和油的燃烧,而且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由于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精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直接来到大气之中。过去这么多年来,电力、钢铁等重工业对于煤的严重依赖从本质上其实是不合理的发展;而为了计较成本不去洗煤、升级油品更是贪婪赤裸裸的展现。其实仔细对比后可以发现,当今雾霾严重的大多数城市不正是那些严重依赖化石燃料的重工业集中地或者人口众多、汽车泛滥的大城市么?

许多年前,我们还很穷,为了温饱选择了粗放式的发展;但若干年后,即使我们有能力了,却依然贪得无厌地继续挑战环境的极限。总而言之,我们为了经济的发展,无视自然的感受。雾霾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源于对经济利益近乎疯狂的追求。如此一想,我似乎也嗅到了柴静所说的“我们的空气中钱的味道”。

同呼吸,共命运

记得初中的时候,看到过一则新闻,说不堪忍受漂洋过海的沙尘暴的日本人组织志愿者来中国帮助植树造林。沙尘暴尚且可以刮到日本,那么对于全国,更何况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看看北京吧!紧邻着污染最严重,燃烧煤炭最多的河北省,北京难逃其害,PM2.5值一度稳高不下。直到雾霾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的时候,我们终于意识到空气是没有墙的,生命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我们,真的是同呼吸、共命运。正如视频中所说,现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终生暴露的实验舱里。真的不敢想象,经常性地生活在这样的雾霾之中,我们会有怎样的命运?

我想凡是看过视频的人肯定对其中那个肺部肿瘤切除手术印象特别深刻吧!患者的肺部竟然夹杂着那么多的黑色物质,看得所有人心惊胆战。术后,医生对此推测说可能是空气污染所导致的,而且告知我们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颗粒物列为一级致癌物。可想而知,这位患者的肺部吸入了多少粉尘。雾霾在长期侵入人类体内的过程中,我们的免疫系统面对其中的十余种致癌物,很容易疲劳过度而导致最终毫无招架之力。

多方的数据已经表明,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视频中也提到2014年1月份重雾霾期间,我们整个国家有二十七个城市都出现了急诊人数的爆发性增长。而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过早死亡的人数是50万人。过去的三十年内,我国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可怕的是,当下的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地发生,而且还只是一个开始。更令我们担心的是,大部分的受害者是幼小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

说到孩子,我想到的更多是上一代对他们的亏欠。视频中有些小孩才两个多月大,还没有出过门竟然已经得了肺炎。他们好多刚来到这个世上就生活在雾霾的威胁之下,这岂是所谓的物质的繁荣所能够补偿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他们,许多父母选择将孩子囚禁在家里,只有在空气稍微好一点的时候才敢带他们出来透透气。但他们终归还是要走向社会,走进雾霾,走进这个所谓的天然实验舱。我们每个人对于呼吸没有办法选择,也没有办法逃避。如果我们的空气污染不能有所改善,那么当后代们真正面对这么一份大礼的时候,我们就只能自求多福和暗自祈祷了。

所谓“同呼吸,共命运”,不仅仅指的是不同区域的人,同时也包括不同代的人。柴静说,单她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时候,也许只考虑到自己在这个世间存在的几十年;但是当有了孩子,意识到了自己和未来的时间有了更多的关联。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后代是在的,我们还需要留给他们一点东西,我们留给他们什么呢? 执行是硬道理

视频中反复提到雾霾的解决之道,关键在于执行。我们国家其实是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和法律的,但基本都没有执行过,毫无存在感。于是,我们国家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企业在肆无忌惮地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染物,有那么多贴着合格证的超标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每到冬天就有那么多的散煤被全国几十万台小锅炉烧掉。没有任何标准,监管几乎为零,每天就有那么多污染物从法律的漏洞和缺口中排放了。

视频中的造假车企老板说,“如果环保部能够去执法,去抓那些造假车辆的话,我保证第二天就生产真的。否则的话,我生产假的,别人生产真的,明天我就垮了。”所以,不执法的结果就是逼别人作假。说到这里,我想每个人都会质疑环保部的惰政。这一点环保部门的人并不否认,但他们的尴尬也就在于此。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帖子,说我们中国的环保部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悲催的五大部门之一。尽管环保已经逐步成为基本国策,环保部门也被赋予重大的责任,但关键在于环保部门的执法处处受限,根本落实不到实处。要知道,环保部门的各项预算都要地方政府的审批。在经济发展大于天的今天,对于地方官员们为了积攒业绩而不惜批准污染企业开土动工,环保部门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频

中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对于他们的处境形容地很贴切,他们实在是有嘴没牙。

习主席一直在讲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我们国家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很多年,效果却没有那么明显。政策是好的,关键是没有执行好。相关的专家估计过,如果目前的环保设施按照国家的标准都到位了,排污企业和汽车制造商也都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做了,我们国家的粉尘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应该会低35%。一句话,我们中国的污染治理,关键还是在于执行。想一想“APEC蓝”为什么仅仅是几天的时间,雾霾就可以消失不见?不正是因为政府的强硬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的源头。虽然代价是大面积的工厂停工,汽车限行,但至少我们看到了执行的效果。如果国家拿出当下惩治贪污腐败的决心和行动,那么雾霾又岂在话下?

说到执行,即使是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治理好污染。它要依靠是我们每一个这样的普通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按照正确的法律和规定去身体力行。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就相应少了很多排放尾气的私人车辆;如果我们能够履行好监督的权利,就会倒逼更多排污的企业去进行排污处理。总之,尽管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当中国的十几亿人都参与进来的时候,我相信经常见到蓝天白云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最后我想再一次强调,雾霾的产生源于发展,也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但雾霾的解决最终也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纪录片,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

第四篇:《穹顶之下》逻辑浅析

《穹顶之下》和《对话丁仲礼》逻辑浅析

逻辑分析一般规律有云,从逻辑上说,宏观整体分析再到具体定量分析是最接近客观的。而从微观枝蔓数据入手,能得出局部真实,却容易走进整体逻辑陷井。

雾霾的实质是工业污染,从英国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雾都和20世纪60、70年代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可见一斑。工业污染分析,从宏观来看,应该看其中占比,分析出主次污染,然而解决之法同时要兼顾普遍规律和特殊情况。

柴静《穹顶之下》,举例自己早年采访经历、自己孩子问题,从感性入手分析出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什么、造成什么危害,进而分析各种工业、生活等污染所占比例。工业上,石油、煤炭造成燃料粗糙、不愿提升工艺水平、能源系统控制能源标准设定等,导致能源标准达不到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标准,而这些国家空气污染治理十分成功,因此提出国企工业逐步开放、有条件提升能源标准。生活上,借鉴美国加州汽车管制法,提出柴油等重污染汽车加装空气净化器,油烟净化器、减少汽车出行等。

柴静逻辑清晰,看似入情入理,在此,我再次梳理一遍柴静的逻辑。

工业污染来源于石油、煤炭等原料,比较发达国家也用石油、煤炭等,发现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根本在于中国标准过低、大企业形成利益集团进而碍于自身利益不愿提升油品、过剩生产等,进而归结于国有企业垄断。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提出的能源市场开放是否能够一定解决环境污染,私有企业一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配置资源,竞争一定有利于环境保护。

还要考虑竞争的尺度在哪里。2013年9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一篇名为《英国人称中国买下英国:李嘉诚控制伦敦三成电力》,里面称“而投資並購范圍,則從基礎設施到房地產,從零售業到實體企業,涉及領域相當廣泛,以至於有英國媒體更是聳人聽聞地用“中國人買下了英國”的標題對中國資本進入英國進行報道。”可见,基础设施等涉及国民经济命脉产业过度开放只会引起过度恐慌。

再来看看《对话丁仲礼》,柴静和丁仲礼的逻辑。先是从哥本哈根会议现状说起,“为什么一个有人类共识的会议,却不能谈妥《根本哈根协议》?”丁院士从国家利益解读什么样的节能减排才是公平的,接着在柴静的逼问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该参杂个人利益而应该可观陈述事实,丁院士回答说这不是个人利益,这是人权和发展权的人类普遍意义,也说明了自己这样作为科学家却不采用“科学”做法的苦衷。

柴静假设的逻辑大前提是,气候问题是人类共识,隐含逻辑是当前影响人类发展的问题是气候问题,因为气候问题关乎人类生存。

这个前提忽略了,人类共识是多个共存的,个别还有特殊情况,比如吃饭问题;还有人类共识,其实也可能被集体共识所充塞,比如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集体即存在一个集体共识,代表了全发达国家发言。

总而言之,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在做逻辑分析时候,没有切切实实界定“人类共识”、“公平”和“根本哈根协议”这三个关键词,其中更涉及了国家利益等政治经济文化各层次问题。

我国是一个国情复杂的国家,工业进步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西方国家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可以借鉴,但不可全盘西化,更不可以盲目提倡。从逻辑上分析,开放国企并非是解决工业污染的充分必要条件,存在逐步探险实践的空间。

第五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穹顶之下》观后感

姓名:尤瑶瑶 学号:2014411465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教育学

上课时间地点:周三下午

综合楼506 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柴静的《穹顶之下》,这长达篇103分钟新闻报道刚刚出现时,几乎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与讨论,现在再看仍是给人震撼。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责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柴静作为记者,她有能力看到普通群众看不到的数据,了解到普通老百姓不清楚的事实真相,更重要的是,她站出来了,她敢于顶着社会各界施加在她身上的压力去调查事实,去揭露所不为人知的真相,并将结果广而告之,其胆识可见一斑。

那些复杂的数据和看不懂的化学名称,那些雾蒙蒙的天,带着口罩的行人,我禁不住联想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我们那里的天同样的看不见,高高耸立的烟囱被领导视为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标志,曾经一度排放那些白色的黑色的废气,经上级检查禁止排放后常常在看不见的晚上悄悄的污染着大气,进入我们的呼吸,我们那里的河水变得发黑发臭,工厂后面的杨树春天已经不再抽芽。。可是不知道实情的人们并没有带起口罩,可想而知,我们的身体里藏了多少细菌和污染物。

当柴静问一个小孩,你有没有看见过蓝天白云啊,还有夜晚的繁星啊?小孩说,没有。多么可悲的一代,他们没有见过如此美妙的事物,又怎么能读懂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呢?同时我又是多么庆幸,我小的时候夜晚和哥哥去捉萤火虫,数星星,白天追着最大最白的云朵跑,在河里捉鱼,在田里捕蚂蚱。。十年,就这十年,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柴静说,中国用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近一个世纪的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已经不堪重负,为什么环境要替我们承担过错?到头来承担代价的仍然是我们自身。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雾霾的报道,更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我们每个人在滥用这自己手中的权力,我们自以为操控着某些东西,为了发展不惜污染大气,滥用权力去浪费,去排放,可是又有几人能承担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义务呢?又有几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去管理治理这些破坏生态的现象呢?我个人认为,柴静将她花费一年时间调查采访的结果整理出来告诉人们,并不是想引起恐慌,是想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想让有关部门出面解决事情而不是隐藏真相,号召我们每个人用手中的权利为我们自己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曾经蔚蓝的天空下,每个人的力量并不是杯水车薪,正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在穹顶之下,我们为了解事实感到震惊,在为柴静鼓掌的同时,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的后代为我们鼓掌,而不是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有震惊。

下载环境学家分析穹顶之下(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学家分析穹顶之下(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读后感 柴静作为一个新闻人,把几个关键问题都找出来并说清楚了,在科学事实上没有明显的错误,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容易的是她采访到了许多当事人,触动了长......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观《穹顶之下》有感 相信广大学生开学初时都在热烈讨论由柴静个人推出的《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作为一名关心社会现象,关注时事,关怀环境的大学生,我也观看了这一个......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宣称自掏腰包100万拍摄雾霾纪录片,这并不出人意料。她一直热心环保,曾经虔诚地阅读环保圣经《寂静的春天》。雾霾对于她确实是心向往之的主题。 在节目中,......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Jancy 相对于第一次看穹顶之下时候的那种沉重和触目惊心,第二次重温再看的时候却多了几分理性和思考。每次看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103分钟的视频,我一共完......

    穹顶之下读后感

    穹顶之下读后感 最近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我想从汽车人的角度谈一谈汽车和雾霾。柴静视频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称是:柴油车环......

    穹顶之下观后感

    化学中心学科与雾霾 ——观《穹顶之下》有感 “春天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深深的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

    穹顶之下读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在这部纪录片中,柴静说,她曾看过一部电影《穹顶之下》,剧里说的是一个小镇上被突然天外飞来一个穹顶,扣在底下,与世隔绝,不能出来。然而,柴静发现,她自己和她的......

    柴静穹顶之下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柴静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困境倒逼自救方法 伦敦,曾发生过“大烟雾事件”,污染远比当下的中国更为严重,但历经20年的治理之后,污染物下降了80%。洛杉矶,曾发生过“光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