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孩子是猫爸式教育培养出来的
好孩子是猫爸式教育培养出来的
在这场关于教育孩子的辩论中,几位辩手对家庭教育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听了他们偏僻入里的辩论并结合袁元老师的教学知识,我是支持猫爸式教育的。
其实,虎妈及猫爸对孩子的教育起点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只是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两者比较,笔者觉得猫爸式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小孩以后能考上什么名牌大学,会不会赚钱。正如猫爸常志涛所说,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心智健康,形成良好的情操及学习习惯,要把小孩培养成幸福、愉快、健康、乐观、富有爱心、充满自信、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一个人。猫爸式教育就是以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以孩子正确的引导,给与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孩子在拥有儿童应有的快乐中发展个性,塑造自我。而虎妈式教育方法则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应有的自由为前提对孩子严格要求,虽然说严是爱,但是我们要知道棍棒下是打不出天才的,虽然说虎妈蔡美儿采用了虎式教育最终把两个女儿送进了哈佛大学,但是正如蔡美儿在辩论过程中所说的:她的女儿曾经愤恨地对她说过“我恨你”,这足以说明像虎妈那样帮孩子决定未来,凡事都严格要求,这样不仅会抑制孩子应有的童真天性,还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健康。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小孩以后能考上什么名牌大学,而在于把小孩培养成幸福、愉快、健康、乐观、富有爱心、充满自信、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一个人。
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傅雷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成功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傅雷采用的就是猫爸式的教育方式。他虽然对孩子要求严格,但是这种严格并不是虎式教育那样完全为孩子做决定严厉苛求儿子的发展,他的教育是在以引导为主,在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加以正确的引导,家知户瑜的傅雷家书就是最好的说明——洋洋万言,字字涌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傅雷是个慈父,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傅雷算是一个成功的猫爸,而傅聪就是猫爸教出来的好孩子。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好坏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成败与幸福,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好孩子是猫爸式教育培养出来的。
第二篇:语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论文
先秦时中国人很重视“语”,孔子就曾开设“言语”一科,专教人练嘴皮子。今天的中国更是:文章不见得天天要写,话却天天要说。广告宣传、产品推销、应聘面试、社会交往等等方面无不在对“语”即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对“语”的培训还得进一步加强,这里我就这一问题谈点体会。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的人说话往往前言不搭后语,满腔的话儿却不知从何说起,这其实就是思维紊乱的表现。由于口语表达的特点是必须当场面对面地进行,因此“语”对思维的速度、反应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语者的思维要像一个加工厂,经过一个闪电般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想、想象,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氛围等情况进行判断,然后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转换成外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加工过程不仅精度要高,而且速度要快。因此“语”的训练对“文”的条理性、逻辑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语”的思维步骤和特点,可以借助以下方法进行培训:
1、借助老师分析文章的方法。教师上每篇课文时,事先可准备好一篇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对照老师分析范文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口述出来。如较学习《枣核》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品析余光中的《乡愁》,比如两文在手法上、内容上的相同点等。这样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有话可说,就不易紧张,容易发挥正常水平,从中也能体会到说话打腹稿的好处,从而主动地养成这一好习惯。当然教师也不必只局限于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分析电影、故事、戏曲及日常见闻等。
2、口头扩写、缩写,看图说话等。如学习了《刻舟求剑》,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对楚人的动作、语言、心理进行想象,从而完成扩写训练。还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擅长的熟悉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阐述。口头缩写可与扩写结合进行,如让学生把读过的长文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样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的作用。
3、课堂问答。问答训练是教师进行“语”的培养的一个省时、简便、易行的方法。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问答时往往只注意到问题的正确性,忽视了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能力。其实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可以教会学生针对问题,不要答非所问;教会学生对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然后该说明的说明、该分析的分析,教师要对说明分析的条理性进行点评。
二、词语的积累
口头表达时,心理有话要说出来还得有足够的词句供应,以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要把说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还得有迅速准确的选词组句的能力,词句的积累和运用练习就尤为重要了。
1、课堂练习。
学生不重视写作,说话时也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为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课内外阅读到的一些准确生动优美的词句挑选出来进行赏析,并让学生仿用。另外,课内外看到的成语、谚语、警句、典故等也要有意识地补充给学生,教会他们理解、运用,可以按照先解释再造句然后写片段、组文章的步骤练习。
2、课外积累。这主要是指一些口语的积累,这也是学生丰富自己口语表达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口语具有明快、简短、富于表现力等特点,而且往往是多种修饰的综合运用,和日常生活贴近,学生易记,而且愿意主动运用。
有了丰富的语句积累,就有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感觉,说起话来就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可以避免说话内容的苍白无力,提高“语”的技巧性、艺术性。
三、词语的运用
同样的说话内容,有的人结结巴巴、抓耳挠腮,有的人却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其中重要原因是说话的技巧运用水平高低的不同,包括用于表情达意的音调(声音的高低粗细)、音质(发音质地的纯净度)、音速(说的节奏)、音重(说话力度),以及强化效果的手段、表情、姿态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1、朗读。可分为集体朗读、分段落朗读。除了积累词语、增强记忆力,它还对掌握口语表达技巧很有好处,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口齿、声带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可着重训练学生的发音、语速、语调、语言。教师可选用一些感情色彩较鲜明的文章来进行训练。如朗读《春》应当用活泼的语调、跳跃的语速来表现轻快、明朗的作品风格,语音也较高;朗读《再别康桥》要用悠缓、轻柔的语气,读出文中隐含的丝丝愁绪。
2、演讲、辩论。这两种形式对动作表情的要求较高,因为它不仅使人听到,还使人看到,既要“讲”又要“演”,要求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的变化来增强讲的感染力。
3、观摩。可组织学生听磁带范读,或观看视屏(配音的示范)、话剧表演,教师从旁指导学生有重点地揣摩、体会其中的各种朗读技巧,让学生模仿或换用其他的表现形式(换不同的语速、语调等),以比较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语言运用的规矩
这里的规矩是指说话时语音的一些外在形式的通行规范。如语者视线方面要求直视对方或环视周围以便于沟通交流;穿着要庄重整洁;站、坐姿要端正、自然。这些只要开始训练时教师就注意督促学生养成好习惯,在以后的口语实践中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另外,语者的自信心非常重要,这对于克服“语”的紧张心理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充分准备、旁观者鼓励和多次练习实践的办法来克服。
以上谈的是“语”的培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实在不愿意看到学生们出现能妙笔生花却不能侃侃而谈的现象。培养出“文”、“语”双全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仅是答题能手,才真正是语文教师的最大心愿。
第三篇:快乐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快乐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快乐是一种简单却又十分复杂的态度。我们时常会说他天生就是一个快乐的人,现在这个说法得到了证实。据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快乐,我们的基因绝对了60%,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自身还掌控着另外的40%。因此,如果你想做一个快乐的人,那么就赶快培养一下自己的后天“快乐因子”吧。
发现自己的优点 找到释放的舞台
国外某专业机构进行了调查测试。这项测试一共有577名志愿者参与了进来,然后将他们随机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会被研究人员通过专业的手段来发现他们性格或者是能力上的优点,另外一组则并未做任何调整。随后研究人员又按照拥有相同爱好的第一组志愿者分成了若干组,并且每周都会组织一次他们做喜欢或者擅长做的事情,结果在一个月之后,第一组的人明显变得开朗、活泼和大方了很多,他们能够积极的处理每一件事情,而且非常乐观,然而第二组人员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还有部分志愿者出现了抑郁倾向。因此研究人员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释放优点的舞台,那么就完全可以掩盖掉先天60%的不足,变成一个快乐的人。
户外运动
有研究显示,每天你只需要在白天的时候拿出20分钟进行户外运动,而我们这里说的运动并不要求你做一些激烈运动,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跑步或者爬山都可以。它会让你的心情变得开朗、思想更加开放、还会有助于提高你的记忆力。相比室内的灯光和密闭、狭小的空间,户外的阳光、新鲜空气和广阔的视野定然会让你更加舒服,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主动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
有时候快乐是自我开发出来的。这是泰勒和弗朗西斯两位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的。他们做了一项测验,在同样的两个场地里放同样的快乐音乐,一组人被要求享受这些音乐,而另一组人被要求努力的听这些音乐。在两周之后,第一组的人再次听到这些欢快的音乐时会呈现出快乐的情绪,而另一组人则是出现厌恶的情绪。因此两位专家认为,只有自己积极的去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相反,如果被迫去做一些快乐的事情,反而会让你不快乐。
和快乐的人交朋友
没有人愿意跟成天抱怨社会的人交朋友,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你要做的不仅仅是避开这些不快乐的人,还要主动跟快乐的人交朋友。因为它的快乐会经常影响你。当你跟快乐的人交了朋友后,他会邀约你一起运动、一起享受美食、一起聊天,不自然你就会被他感染,没有时间去忧郁,逐渐变成一个快乐的人。
快乐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但是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让我们时常忘记了如何快乐。这样的状态是不健康的,长久持续下去就会让你的身体出现问题,从而让你更加烦恼,所以不如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户外运动一下放松自己的心情,做一个快乐的人。(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文)
第四篇:优秀员工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优秀员工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如果真的爱你的员工,就考核他,要求他,逼迫他成长,如果你碍于情面,低目标,低要求,养了一群小绵羊,这是领导对员工前途最大的伤害!因为这只会助长他们的贪婪、无知和懒惰。让下属因为你而成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备了完善的品行。不断的成长,就是主管对员工最伟大的爱!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执行是合情的:
1、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
2、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任何借口。随便找借口,成功没入口。
3、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有用心想办法。用心想办法,一定有办法,迟早而已。
4、结果不好,就是不好。
5、取是能力,舍是境界。
6、努力赞美别人,赞美别人=复制别人的优点。
7、细节做好叫精致,细节不好叫粗糙。
8、既民主又集中的战略战术实施,服从总是没有错。
9、先计划再行动,先策划再沟通。
10、多考虑应该做什么,少考虑能够做什么。
11、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相对优势是最大的优势。
12、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优秀下属的10点特征
1、替领导分担,而不是让领导担心。
2、想尽办法完成任务,而不是找到理由推卸责任。
3、时时刻刻找问题、找办法,而不是没问题、没想法。
4、给领导汇报工作能提出思路办法,而不是只是提问题、提要求、叫领导出解决方案。
5、每天向领导汇报工作,叫领导知道你的工作和想法,便于叫领导知道怎么去支持和配合工作。
6、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主动汇报,而不是总让领导追问。
7、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及时汇报沟通,而不是不说也不做!
8、正能量强,积极乐观的赞美公司和领导,使公司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9、积极的相互学习和帮助,使大家共同进步。
10、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一件事。
[离开团队,你要从零做]
1、不要老想着做不顺就放弃,哪个团队都有问题,哪个团队都有优点。
2、跟对领导很重要,愿意教你的,放手让你做的领导,绝对要珍惜。
3、团队的问题就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抱怨和埋怨团队就是打自己耳光,说自己无能,更是在放弃机会!
4.心怀感恩之心,感谢系统给你平台,感谢伙伴给你配合。
5.创造利润是你存在的核心价值,创业不是做慈善。
6.遇到问题请先思考,只反映问题是初级水平,思考并解决问题才是高级水平。
谁能最后享受到胜利成果?
第一、能始终跟着团队一起成长的人。
第二、对团队的前景始终看好的人。
第三、在团队不断的探索中能找到自已位置的人。
第四、为了团队新的目标不断学习新东西的人。
第五、抗压能力强且有耐性的人。
第六、与团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人。第七、不计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人。
第八、雄心博大,德才兼备,有奉献的人!
第五篇:坏孩子是班主任培养出来的
坏孩子是班主任“培养”出来的
在每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跟班上的那些不遵守班规校纪的所谓的“坏孩子”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斗争。坏孩子安稳了,我们还时常禁不住以自己的“智慧”教育而沾沾自喜。可是,到头来我们又常常发现那些“坏孩子”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是在我们的强制压迫之下行为收敛了一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改掉这些坏孩子们的缺点,反而加深了他们自己是坏孩子的印象呢?
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大凡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将相当一部分精力花费在了那些被自己“培
养”出来的坏孩子的身上。只要班上发生大大小小的事,目光总是先盯上那些坏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目光的聚焦下,同学们的目光也想当然地汇集到了他们的身上。这样一来,所谓的这些“坏孩子”早已失去了同学的信任和班级中的威信。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心灵的创伤愈演愈重,最终自觉地给自己戴上了“坏孩子”的帽子。因为有了这顶帽子,言行举止自然以“坏”来“规范”自己了。
前一阶段,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一书时,其中的一段话,更让我对以上的推论确信不疑。这位教育家在开篇的《致读者》序言中这样写道:“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
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中国古人早已经说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是指谣言坏话久而久之可以致人于死地。谣言坏话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是致力于不断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呢?这种现行的纠正和批评能不把一个认知尚不成熟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坏孩子吗?
在我班主任的管理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也曾不止一次地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了“坏孩子”的帽子。其实,回过头来想,这些孩子无不就是多说了一些废话、多做了一些动作、少交了几次作业、少搞了几次值日,无非是天性的自然表现,何止于每次紧咬不放、上纲上线、小题大做呢?为什么眼睛在看他们的时候就变小、变尖了呢?难道也因为孩子的这些“多”与“少”就掩盖或抹掉了他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吗?回首往昔,是谁在运动会上最先冲出了终点线站上了领奖台?是谁在话剧表演中精心组织加紧排练拿到了一等将?又是谁在歌咏比赛中全力以赴夺得了特别奖?„„为何在面对这些荣誉时,我们又变得畏缩不前、遮遮掩掩,不愿大张旗鼓地赞扬他们的闪光点呢?
原来,我们目光早已被考试和成绩禁锢了,早已变成了除了成绩什么都看不到的“独眼龙”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不足之处,同样,每个人身上都有其闪光点。一个优秀的老师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能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能让这些闪光点熠熠生辉。闪光点被人肯定和赞扬了,那么缺点和不足之处自然就会被孩子在潜意识中慢慢地掩饰或摈弃了,因为追求真善美是每一个正常人心智的本性追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所说:
“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地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
摘掉我们人为地戴给那些坏孩子的帽子吧,不要因为我们的不断“定位批评”让这些所谓“坏孩子”自我形成并加深坏孩子的印象。其实,只要多一些宽容与发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自然就会露出闪光点,我们教育的天空自然就会多一些蔚蓝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