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爸是乡巴佬》有感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家庭,妈妈杨柳细腰,眉弯眼大,粉嫩水灵,十分漂亮。爸爸又矮又黑,土眉土眼,像一个乡巴佬。可他们的家庭十分幸福,爸爸在单位干活十分出色,妈妈对爸爸很好,爸爸对妈妈十分体贴,爸爸自然很宠妈妈。妈妈也十分关心爸爸。妈妈和爸爸十年没红过脸,没吵过一次架,创造了现代家庭的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可天有不测风云,爸妈吵起来了。
爸爸妈妈因为爷爷的是吵起来了,爷爷70多岁了,奶奶去世了,爷爷又生病了,爸爸想把爷爷接过来住,妈妈也同意了,可妈妈要租房子给爷爷住,爸爸要让我去阳台住其实不冷,可妈妈不愿意,还有就是先爷爷脏,妈妈十分爱干净。爸爸不同意,妈妈要和爸爸离婚,便搬到沙发上去睡,爸爸怕妈妈感冒,让妈妈进屋睡。
我和爸爸去了乡下看爷爷,爸爸买了也也爱吃的东西,爷爷高兴的问爸爸我可以去吗,乃馨同意吗?爸爸告诉爷爷妈妈同意。回来是我问爸爸怎么办让爷爷来吗?爸爸告诉我不行就离婚。我很害怕,告诉了妈妈,妈妈很伤心,只好答应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照顾父母是儿女因该尽到的责任,不能嫌这嫌那,如果没有父母您能够长到这么大吗?
第二篇:读《超酷天使大肚子爸》有感
读《超酷天使大肚子爸》有感
甘棠小学502班 疏童指导教师 汤咏慧
爸爸这个词听起来并不陌生,但也没有妈妈这个词听起来亲切。
在全世界各种各样的语言里,“妈妈”这个词的发音总是或多或少地接近,几乎都是以m这个音开头,简直就像是天然的通用世界语。
而“爸爸”就不一样了,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叫法,比我们能够想象到的花样还要多。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种想法: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对爸爸这个词的理解远比对妈妈这个词的理解要复杂得多。爸爸在我们心里引起的感觉,绝不能像妈妈一样达到全球统一的甜蜜和温暖。
但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超级甜蜜超级温暖,超级天才又超级好玩,还有很多很多体贴,很多很多耐心,很多很多时间,能同时照顾好几个麻烦姑娘的爸爸。
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姑娘在他面前有畏惧和胆怯的感觉,而这些姑娘每一个都是有缺点和缺陷的,一点都不能算得上是完美的孩子。幸运的是,上天给予了她们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爸爸,以至于让姑娘们坚定地认为,她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群被爸爸生出来的孩子。
这个爸爸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大肚子,里面装满了奇妙的童
心、玩心和爱心!
为了那个总是呆在卫生间,有马桶强迫症的爱马桶娃娃苏打,大肚子爸爸变成了马桶超人,来拯救他的公主;为了那个怎么也站不起来,只能坐在椅子上,患有脑瘫的睡不醒娃娃饭团,大肚子爸爸为她打造了一把无比舒服的“饭团宝座”椅子;为了那个天生走着鸭子步却梦想跳天鹅舞的卓别林娃娃布丁,大肚子爸爸为她制作无敌金刚拐杖……
面对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们,他总能时时刻刻陪伴、聆听,并且用他奇妙的酷劲儿和不同凡响的才能,给予这些孩子们无限的爱。
在小姑娘们的眼里,爸爸是家里的天使。不过,他必须有两对翅膀,一对安在肩膀上,一对安在大肚子上,这样才有足够的力气飞起来。
我多么希望我的爸爸也是这样啊!小时候,他时常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一些大道理,用那充满爱的眼神望着我,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私底下默默地给予我爱,但陪我玩儿、跟我疯的日子几乎很少。直到我长大了,那些不可捉摸的复杂的神秘感全都变成了深深的感谢和满满的爱。
父爱是伟大的,我们不能没有父爱,也不能缺少母爱。直到你长之后,你才能明白那种来自父亲的深沉而厚实的爱。
我突然间更爱我的爸爸了!
黄山区甘棠小学
五○二班 疏童
第三篇:读《因为是医生》有感
读《因为是医生》有感
因为是医生,所以一切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一切的努力都是职责范围之内的,对病人的担心、对病情的关切都是出于本能的;因为是医生,所以连续站台十几个小时也毫无怨言,晚上十点过还未吃晚饭也能扛得住;因为是医生,即使是病人家属如何胡搅蛮缠、如何轻蔑也要忍住一切脾气好言相告;因为是医生,所以无怨无悔;因为是医生,所以即使经历世间的一切绝望、痛苦、失望、泪水、无助、两难抉择,也不曾忘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因为是医生》,出自一位北京协和医院医生之手。提到协和,我们医学生无不是抬头仰望的。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医院,协和是收治全国疑难杂症患者的大本营,有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来自北京之外地区。作为医生,自然是无比忙碌的;作为协和的医生,那自然是更加忙碌的。作者陈罡作为协和的医生,在如此忙碌的时间下还能腾出时间来完成这本医学类小说的撰写,无不令人心生敬意。
这本小说,我是带着崇拜之情开始阅读的。虽然这本书短小,只有四章,但是却精辟。几个故事,已让我这个尚且大二的医学生能够比较深切的体会医生世界里的种种情感了。读完这本书,感受还是很复杂的。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深知医路不易。虽然现在是大二,但是关于医生的种种,也是慢慢地在了解。我们是国家医疗改革的“小白鼠”,之前有三年规培,前不久又出台了“5+3+X”的政策。大家纷纷感慨医路漫漫、遥遥无期,这也是事实不假。但是如果让我五年本科毕业就走进医院,治病救人,我好像也缺乏勇气,更加缺乏的是能力。所以这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形势所需。
我的学校——重医是旁人眼中的学霸学校,走进校门的草坪,到处遍布看书、背书的学生。当然,我也希望自己是学霸级的人物。但我自知现实并非如此吧!虽然专业课我学得认真,但是自觉方法欠佳。譬如上期学的生理,寒假未过,已然忘得差不多了。我时常在思考,这样学一门、丢一门的学习,到最后就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医生吗?即使老师说内容太多,就算是很多临床医生,有时候还是需要回过头来看书。
或许真正的学习,是学以致用,是深刻理解后的举一反三,是不死记硬背,是学得快乐、用得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陈罡说:“我们共同雕琢的作品是生命。”是的,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共同雕琢的作品不是生命又是什么呢?白大褂如此圣洁地穿在身上,心中有如此平凡又不平凡的誓言,一切但求问心无愧的人生,只要是曾经努力,风雨过后仍是风雨,那又何妨?
叶圣陶在《稻草人》里曾经说过:“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键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有味的医路,远胜于无味的庸碌。而我,愿乐在其中。
第四篇: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这本书的语言颇有哲理性,读起来很是费心血。这本书书名叫什么是教育。但整本书看下来,对于什么是教育这个大问题还是不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对于教育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自身又有了新的要求。
书中提到,作为一名教师,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到关注学生们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认识到,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照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小学教师在传达内容的时言简意赅,使儿童受到思维明晰性和理解性的锻炼,以及获得对事物确切的了解。而且,作为一名教师,要抛弃所谓的权威、面子,与学生们平等相处,在交流探讨知识的同时,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先知者和后知者。正如同韩愈的《师说》里写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有忧患意识,教到老,学到老。
当然,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填鸭式教育是教育的大忌。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给予死的知识以生机,在注重学生精神上的层次提高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体验能力。正如书上所说,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要有一颗虔敬之心。热爱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书上提到,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教师,是一个伟大的字眼。能用一己之力启蒙别人的人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哪怕只有一点一滴。孔夫子曾有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焉。对于书中所提的教师,我还相差甚远,但有一颗向真正的教师看齐的心。
第五篇:读《什么是文化?》有感
读《什么是文化?》有感
广西北海 谭成功
最近细读了论文《什么是文化》后,心有疑问,因此到网络上粗作了解后,于此记录所感。
首先,对于原文《什么是文化?》(下称原文)的中心论点——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等交流传播并积累而成的一种思想结晶。对于这一论点,特在此作出十分赞同的表示。在结合其他学者的文章后,我认为原文存在论述有误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作一一分析。原文中用“文明”来对比“文化”,以建立鲜明清晰的概念印象,以突出中心论点。但是,有几个分论点有点偏颇。
第一,原文作者以英语发展史上“无特定的‘文化’与‘文明’概念之分”为论据,作出了“西方历史不比中华,故不懂得区分其二”的结论,我认为有错误。因为,其实英语中确有精神、物质上分别定义的‘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之分。因此其二者无论中西方,都有语言习惯中的重大区分。
第二,原文认为文化应存在于文明的基础上,我找到了更高明的见解。文化常与民族连在一起说,而文明常与国家连在一起说。可见,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存在就可以有文化;文明具有地域性,只有文化积累,才能达到“文明”,这一较高级文化形态,同一地域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发展,才形成文明。
又从历史上看,一般是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自己的文明,而未有“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根据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的《社会进化》和克拉克的《从野蛮到文明》,原始时代的人文现象一般称作原始文化,而不称作原始文明。可见,文化相对的是自然,而文明相对的是野蛮。正如前面所述,文化都有承载自己的种族,具有民族性。而文明具有跨民族性,一个文明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政权,其承载者是一片地域,是文化高度汇集的结果。如我们一般说“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却很少说“基督文明”、“汉族文明”.因此,我认为原文中“先文明,后文化”的观点并不如“先文化,后文明”的观点正确,有说服力。
另外,原文认为文化应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可以通过符号、语言、文字、动作、影视等渠道沟通交流学习教育、继承传播的一些思想”.则可见文化是中性概念,是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其成果既包括优秀,也有糟粕,既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如封建迷信、丧失人权的习俗,但它们都是文化。而又可知,“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一个褒义概念,常指文化的积极、进步的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可见,文明是文化凝聚的成果,是由文化的积极、进步的一方不断发展的结果的产物。人类在文明社会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因此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化”一词的概念应与原文中作者定义的一致,但是“文明”在“文化”之后。
(这是谭成功同学献给谭伟强的父亲节礼物,看后令人动容!虽然他们意见不完全一致,但是父子都非常认真、敬业!可喜可贺!最难得的是,谭成功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样做学问,而且敏锐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指出了文明与地域相关,而文化与族群相关。这是很好的补充!谭伟强应当愉快地接纳!大傻说:对父亲的关怀就是最好的父亲节礼物!)
另外,如果大家对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们将意见发送到大傻的邮箱:twq7772@sina.com.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