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我们先复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注意: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
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 》,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 》变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3、4的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
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
“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仄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2)(4)形式相加。(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毛泽东
七律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3)形式两首相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十”入声字
4、仄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4)形式两首相加。(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律诗颔联(3、4句)、颈联(5、6句)应对仗,也可只在颈联对仗。
三、律诗个别句子的变通和拗救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古代诗人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关于“一、三、五不论”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雇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雇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变通。为什么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能变通呢?因为如果变为仄声,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全句只有第二个字(七言句中为第四字)是平声,这叫“孤平”。“犯孤平”在律诗中是禁忌的。不过,“孤平”只限于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现一个平声,也不算“孤平”。除这个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个字(七言句的一、三两个字),都可以平仄通用。
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见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称为正例;有的诗未依照格式,这是变通,称为变例。例如王维的《送别》: 山中相送罢,平平平仄仄 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春草明年绿,○仄平平仄 王孙归当归?平平平仄平
这末句第三个字应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属于“不论”了。张继著名的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仄仄平平平仄平江枫渔火对愁眠。平平○仄仄平平姑苏城外寒山寺,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七言中的第五个字应仄而用平,也属于不论之列。再如李白七绝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末联: 孤帆远影碧空尽,平平仄仄仄平仄 惟见长江天际流。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一联上句第五字应平用仄,下句相应地在第五字的位置上就仄用平。两句第五字都“不论”了。再读杜甫七律篇《蜀相》前两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平平平仄平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仄平平映阶碧草自春色,○平仄仄仄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四句有三句的第五个字平仄变通,也是“不论”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个字、七言第五个字都可以“不论”,例如:
“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变通为“仄仄平平平”。三个平声字在句子末尾连在一起,叫“三平调”,是应该避免的。(当然这只限于句尾,在句子中间三个平声字相连是可以的。)
关于“一、三、五不论”这个简明口诀,可以作如下的概括:(甲)仄脚句:
1、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不论。
2、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五不论。(乙)平脚句:
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以不论;但第一字不能不论,否则会犯孤平。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会犯孤平。
3、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出现三平调。
4、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可以不论,但第五字不能不论,否则出现三平调。四种句型的变通
律诗有四种句型,以五言诗而言,它们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诗只是前面加二字。为了运用灵活,古人在创作实践中曾经进行探索,在不失音韵声律之美的前提下,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平仄变通方式,几乎每位诗人的作品都有平仄变通,以致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比较少。下面,把前人变通的经验,按句型予以简明的概括,以便学习掌握。
1、仄仄平平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仄平平仄仄。如杜甫五律《秦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首联: 远送从此别,仄仄平仄仄 青山空复情。平平平仄平
又如白居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颔联: 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这两联的诗出句都把“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由平变仄,成为“仄仄平仄仄”,与之相应,在对句又都把第三字由仄变平,即由“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这种方法,即出句拗,而在对句特定位置上的某个字也加以变动,作为补救,这样的拗救,叫对句相救。“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变通句式,应注意在对句相救。
按照“
一、三不论”,“仄仄平平仄”句型也可变通为“平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仄”,这属于'半拗’在对句可救,也可不救。
2、平平仄仄平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平平仄平。
如李白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首联和颈联: 我宿五楹下,仄仄○平仄 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跪进雕胡饭,仄仄平平仄 月光明素盘。仄平平仄平
首联和颈联对句第一字应平而用了仄声,便出现孤平,于是在第三字应仄而用了平声,这是孤平的拗救,属于“本句自救”。
3、平平平仄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平平仄平仄”,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这种格式在古今的律诗中常见,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格式。如杜甫五律《月夜》颔联和尾联的出句: 遥怜小儿女,平平仄平仄 未解忆长安。仄仄仄平平何时倚虚幌,平平仄平仄 双照泪痕干。○仄仄平平
又如毛泽东七律《答友人》尾联出句: 我欲因之梦寥廓,仄仄平平仄平仄 芙蓉国里尽朝晖,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其二)尾联出句: 借问瘟君欲何往?仄仄平平仄平仄 纸船明烛对天烧。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大都用在尾联的出句,但也并不全然如此,如上举杜甫诗,颔联也用;他的《登岳阳楼》首句“昔闻洞庭水”,也用这种格式。不过,这句的首字“昔”可读平声,因为五言句“平平仄平仄”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个字,必须保持平声,不能变通为仄声。
4、仄仄仄平平
这种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变通,成为“平仄仄平平”。例句随处可见,不再列举。
从以上句型平仄格式的变通平看,“二、四、六分明”也不完全准确。上面的一式和二式,第四字的平仄都变了。可以这样概括:五言句第二个字必须分明,第四个字可以上述一、三有变例;七言句第二、四必须分明,第六个字有上述一、三两式变例。
拗救
(一)、仄平脚句型(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1字、七言第3字必须用平声(此处1、3字不可不论)如用仄声既“拗”,前人谓之“孤平”(除韵脚外,仅一平声。七言首字不论不计)这是诗家大忌。如在该处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补救,称为“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如此处理仍属合乎律诗之规定。孤平拗救的句子等于仄平脚句型的“变格”,其格式为(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此句型第4字(或3、4字)用了仄声,拗救时可在对句(下句同一联的)利用“粘对”的形式进行拗救,叫对句相救。但切记不可造成“四连仄”(利用规则第一字不拘平仄的说法);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该句型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了仄声,称为“半拗”可救可不救。
*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拗救方式,基本属于变格句式,习练者可以初步了解一下,避免阅读古人诗词时对其格律产生误解。
详细举例如下: *本句自救
1、五律句
(1)平平仄仄平句,一字拗、三字救,成为:仄平平仄平,即前述二式。
(2)平平平仄仄句,三字拗,四字救,成为:平平仄平仄;但第一字须保持平声,即前述三式。
2、七律句
(1)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平仄仄平平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平仄仄平平仄仄,或平仄平平仄平仄。*对句相救
1、五律句
(1)平平平仄仄句,出句第一字拗,对句第一字救,成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只限于仄拗平救。
(2)仄仄平平仄句,如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成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属半拗,也可不救。但是如第四字拗,则应对句第三字救,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七律句
五律句前加两字,第一字拗,可不救;以下五字同五律句。*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1、五律句
仄仄平平仄句,出句拗救为:平仄仄平仄,对句相救为:仄平平仄平。
2、七律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一、三字拗救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对句相救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平仄格式变通和拗救的通用的情况,初学者能掌握上述变通和拗救的方法,对掌握平仄格式,已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还有些不常见的变通,它们很罕见,属于个别变例,不再详述。我们初学者只需要掌握标题
(一)的常用的“孤平拗救”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拗救方式比较烦琐,习作时最好不涉猎。
古典诗人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一般总是合律的。有时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利用了变通的规则,进行了拗救。读近体诗和学写近体诗,熟悉平仄的变通和拗救,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二)、律句平平脚句型(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忌用平声,否则末尾3个字都是平声“三平调”是律诗之大忌;
(三)、律句仄仄脚句型(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如用仄声既成“3仄脚”最好也要避免(必要时可以一用)。
总之,近体诗“律诗”是严格的律诗,除了允许变格和拗救之外,其他地方不得用拗,拗了无救。初学者最好先完全照正格写作(按正格写不会出现拗句的);熟悉后,顺乎造句炼句的需要适当用拗救、变格及其它。
拗救是诗律给予作者的一定自由,相当于法律的“但书”,是格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写得畅达,减免“削足试履”之苦。
*
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种常用的变格句型、1、五言律句仄仄脚:(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变格后,仄仄脚变成了平仄脚。如“移舟泊烟渚”(梦浩然《宿建德江》)
2、七言律句仄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入声字(王之焕《凉州词》)。
此变格句型多为唐宋诗人所用。律诗多用在尾联出句,绝句则用于第三句,使通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
运用变格时,须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用平声。
四、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1、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句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言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2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2字相一致。具体来说要使第3句跟第2句相粘,第5句跟第4句相粘,第7句和第6句相粘,律诗的标准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中唐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存在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路,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故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3句和第2句不粘。到了后期,失粘的情况十分罕见。至于失对,就是诗人应留心避免的了。
五、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时对词性的要求
词性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概括起来,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单”“双”等字也算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以上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和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1、2句叫首联,3、4句叫颔联,5、6句叫颈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3、4句和5、6句。(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仗应用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用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用韵的较少,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但切记不能因为首联对仗了,就减少颔联、颈联的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它不利于做结束语。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减少为两联,一般用于颈联(5、6句)。
(三)、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好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谈。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因此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属不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的工整就是工对。例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虚词的同义词一般可用,而实词的同义词相对容易犯“合掌”。合掌是对仗中的大忌,例如鲲鹏对苍鹰、高山对俊岭等。
(2)宽对:诗人不能一味求工而损害了思想内容。相邻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都属于宽对。
稍微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最普通的情况。例如: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的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例如: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又利用它的乙义来和另一词相为对仗叫“借对”。
有时不是借意义而是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等。例如: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杜甫)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其中出句(对联的上联)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必须有对句(下联)补充,这叫流水对。例如: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要求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有很大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成功的运用工整的对仗,来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必要时,可以摆脱对仗的束缚(但要有原则)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境。而不是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
第二篇: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ze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第三篇: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初唐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黄鹤楼
唐代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恨别
唐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
杜 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
唐代 刘长卿
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渔阳老将多回席,鲁国诸生半在门。白马翩翩春草绿,邵陵西去猎平原。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唐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倦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武庙 隋唐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长安秋夕 唐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赠羽林将军 过陈琳墓 唐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唐 李郢
虬须憔悴羽林郎,曾入甘泉侍武皇。雕没夜云知御苑,马随仙仗识天香。五湖归去孤舟月,六国平来两鬓霜。唯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
旅怀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早雁 唐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贫女
隋唐 秦韬玉
篷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唐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
唐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仓黄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送冷朝阳还上元 唐 韩翃
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
第四篇:七言律诗
一 陆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 杜甫《客至》(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三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
六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七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八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九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十 答丁元珍(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长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十一 渝州寄放王道矩 苏轼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十二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十三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 白居易
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且惭身忝官阶贵,未敢家嫌活计贫。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十四 咏史白居易
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为鸾皇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
十五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 白居易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十六 自咏(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十七 送唐州崔使君侍亲赴任 白居易
连持使节历专城,独贺崔侯最庆荣。乌府一抛霜简去,朱轮四从板舆行。发时止许沙鸥送,到日方乘竹马迎。唯虑郡斋宾友少,数杯春酒共谁倾。
十八 见于给事暇日上直寄南省诸郎官诗 白居易
倚作天仙弄地仙,夸张一日抵千年。黄麻敕胜长生箓,白纻词嫌内景篇。云彩误居青琐地,风流合在紫微天。东曹渐去西垣近,鹤驾无妨更著鞭。
十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二十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十一 遣悲怀(其一)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二十二 利州南渡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二十三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二十四 宫词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二十五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敛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五篇:七言律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逢人京师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二回圆。虢亭送别李判官得秋字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赴北庭度陇思家 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亦疏。玉关寄长安李主薄 岑参
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纸书。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尤似汉时秋。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凉州词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塞下曲 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从军行 刘叉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已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凉州词 无名氏
朔雨吹叶雁门秋,万里尘烟昏戌楼。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再过金陵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池塘倒影入楼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征马长思青海上,胡笳夜听陇山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题金陵渡 张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可自愁。潮落夜江斜雨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缈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是去年。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送红线 冷朝阳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栏干南斗斜。塞下曲 张仲素
三戌渔洋再度辽,骍弓在臂剑横腰。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永夜何长,漫漫轻云漏月光。秋闺思 张仲素
碧窗斜月霭深晖,愁听寒螿泪湿衣。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旗满关山,不遣胡儿匹马还。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东流。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匈奴若欲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秋逼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寒食即事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山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转望迷。送客贬五溪 韩翃
南过猿声一逐臣,回看秋草泪沾巾。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声,竹溪村路板桥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寒天暮雪空山里,几处蛮家是主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轻阴待我归。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是碧桃千树花。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诗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