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
一、教材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动物为主人公,描写了雪地里一群“小画家”画画的场景,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又融汇了科普知识的儿歌。全文语言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儿童喜爱。部编本语文对低年级阅读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通过诵读儿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借助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再和大家交流。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内容并依据上述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巩固识字,学习多音字“着”;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继续引导学生借助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4、通过了解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美好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继续引导学生利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雪在我们南方地区是比较罕见的,所以孩子们看到雪会显得格外喜悦和激动。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雪地背景图”,加上生动地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看雪景,感受课文意境,激发想象力,焕发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识字教学,分散巩固: 生字复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是把复习生字词和讲解课文割裂开,而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随机自然地指导他们复习巩固。例如在学习“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这两句时就随机地对“着”字进行复习巩固。
3、“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我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轮流读、加动作表演读等,同时避免生硬枯燥的朗读技巧地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
4、借助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低年级的孩子,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生活经验少,观察能力较差,要将四种动物的脚印和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是比较困难的。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对阅读目标的设定其中一点就是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基于这一点我扣住了重点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梅花”让学生观看课件,让学生把实物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一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重点抓住“下雪啦,下雪啦!”“小鸡画竹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梅花。”“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这几个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在教学“下雪啦,下雪啦!”时,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和送标点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孩子们,冬天来了,雪花姑娘跳起舞来了。她在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大地啊、树啊、房子啊都变白了。整个大地银装素裹,非常漂亮。你们喜欢雪吗?看到下雪的场景,你们高兴吗?那哪个孩子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看雪景,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同时出示句子“下雪啦,下雪啦”)抽学生读了之后,进行评价:老师听出来你有些高兴,老师再送给你们一个标点,它能帮助你读得更高兴。这个标点就是——感叹号。谁再来试试?教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这句时,和上述方法类似。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让学生分两次圈画文中的明显信息:
1、第一次自由读诗歌圈一圈:雪地里有哪些小画家?然后进行说话练习,同时出示两个句型:“雪地里来的小画家有__、有__、有__、还有__。”“雪地里来的小画家有__、__、__和__。”引导学生说话要完整、要规范。
2、第二次自由读诗歌画一画:这些小画家画了什么画?然后相机进行生字词的复习巩固: 抽生读词——竹叶、枫叶、梅花、月牙,重点复习生字竹、牙并做扩词练习。最后让学生做贴画游戏:把动物们的画贴在对应的地方,强化他们之间的联系。游戏是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图片也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
另外,这个部分的教学,朗读方面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自由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分小组读等来激发学生读的激情。
六、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同时又以图片吸引学生,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要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留出了充分读的时间,以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引读、男女问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例如,在学习课文第四句时,我利用贴画让学生了解了动物作画的成果。我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小动物,你什么都不用就画出了这么美的画,你的情绪怎样?带着你的情绪来读一读。这样不但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拓展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第五句时,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冬眠?学生有些回答是比较奇怪的,这个时候我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有时候没有切中要害,点评不够到位,捕捉信息的敏捷度还有待提高。
下面我就以解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这两个教学目标,来进行模拟教学。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孩子们,冬天来了,雪花姑娘跳起舞来了。她在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大地啊、树啊、房子啊都变白了。整个大地银装素裹,非常漂亮。你们喜欢雪吗?看到下雪的场景,你们高兴吗?那哪个孩子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下雪啦,下雪啦。”)
美丽的雪景不仅吸引着孩子们,还引来了一群小画家。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雪地里的小画家(出示课题,齐读一遍),一起来认识几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巩固识字:
1、出示小组学习提示:读课文(左手压书,右手指字),一人读一人听,然后同桌之间交换;注意读准字音,不会的请你再教教他;完成之后静息;比比哪对同桌完成得又快又好。
2、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从课文里跳出来了,你还能叫出他的名字吗?(课件出示生字词:群、洞、蛙、参加、一幅画)指名认。
3、齐读生字词。
4、齐读课文(左手压书,右手指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师评价)
三、再读课文,提取课文信息:
(一)学习诗歌第三句。
1、下雪了,有哪些小画家来雪地上画画了?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用铅笔圈。
2、学生汇报,相机在黑板上板书小鸡、小猫、小鸭、小狗。
3、说话练习:哪个孩子能把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完整地说出来呢?
4、规范语言:出示句子,让孩子填空说。
雪地里来的小画家有____、有____、有____、还有____。雪地里来的小画家有____、____、____和____。
5、现在再请孩子们回到诗歌当中,读读诗歌,找找这些小画家都画了什么画?用小三角标 出来。
6、对照老师的标示情况检查。
7、学生汇报:谁画了什么?现在这些画跑到老师手中来了,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相机进行生字词语的复习巩固。(抽生读、齐读巩固)
8、强化联系:请四名学生把老师手中的这些画还给我们的小画家。
9、分男女生轮读“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10、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画?把画贴在旁边。
11、齐读、分小组读赛读。
(二)学习诗歌第四句。
1、这些小画家是怎么画画的呢?出示课件,学生观看并汇报。
2、指名读、齐读(老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拓展延伸:雪地里除了来了这些动物外,还来了其他的动物,你们猜猜都有谁? 课件出示小猫、老虎、大白鹅、小鸟的图片,他们会在雪地上画什么?学生填空说。
(三)学习诗歌第五六句。
1、出示青蛙图片:瞧瞧这是谁?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他?抽生问。
2、我们的作者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青蛙,谁来替作者问问。送标点,指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齐读。
3、这个问题谁来回答一下?(他在洞里睡着啦。)
4、复习巩固多音字:“着”,组词辨析读音。(有一个生字宝宝有双重身份,你发现了吗?)
5、朗读: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
6、渗透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说出——冬眠。(外面有这么美的雪景,青蛙为什么不出来欣赏反而要在洞里睡觉呢?青蛙是因为懒故意在家里边睡觉吗?)相机出示青蛙冬眠的原因。
7、拓展: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要冬眠吗?
8、说话练习:()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四、全文回顾:
1、师总结。
2、手指读全文。
3、全班加动作表演朗读。
第二篇:《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板书设计四方面为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课文结尾用设问句,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绘画”的原因,介绍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识。本篇课文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几、用、鱼”。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脚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生字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2、语文重在“读中感悟”,所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四种动物脚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是本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观察能力较差,因此了解四种动物脚的不同形状与竹叶、梅花等实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法。情境教学符合低龄孩子的年龄特征,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条件。
2、朗读体验法。《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知。这节课主要让孩子学会朗读体验这一方法,懂得自主识字和与人交流,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阅读、思考、学习。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我则负责努力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讲好一堂课导言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此篇课文的时候正好是冬季,下雪是许多南方小孩子所期盼的事情,我通过询问学生是否喜欢下雪、下雪时会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出“雪地里”,然后邀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到雪地里“画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
初读阶段,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破词,不丢字,不添字,知道课文中有几句话。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应及时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指导。通过几次自由朗读之后,要求学生能读通全文,并动手圈出本课生字。
(三)、自主合作,认识生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小组合作识字、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之后,老师才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与讲解,让学生再次感知。
(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此环节又分为四个小部分)
1、个性朗读,体验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读,在学生个性朗读后我采用“生活经验的迁移”、“体态语言暗示”等方法来指导朗读,激发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以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2、分析课文,突破重点、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对课文的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实际生活中的东西孩子们有的熟知,有的陌生,而且它们与动物脚印之间还有着一段思维的距离,因此我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图片,让课文的难点在学生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轻松的突破。(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紧接着让学生做连一连的小练习,用练习巩固对重、难点的认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回答问题,了解冬眠
让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两句,并回答问题:青蛙为什么没来雪地上画画?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冬眠。并且让学生课后自己找一找问一问还有哪些小动物是需要冬眠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
4、美读成诵,强化体验
听了,读了课文之后,该是孩子们大展身手的的时候了。通过“背一背”、“比一比”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课后练习,又增新趣
在总结全文,使学生了解小动物脚趾的形状不同和青蛙冬眠的习性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四、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本着简洁、明了的原则,直指课文中心,突出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板书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图 小狗图 小鸭图 小马图
(对应贴上脚印图)竹叶图 梅花图 枫叶图 月牙图
第三篇: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雪地里的小画家
徐理想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一篇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作者设置了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后一部分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绘画”的原因,介绍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识。全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间对话的过程。所以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朗读,营造开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此我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啦、梅、蛙、睡……”等11个生字,会写几、用、鱼这3个字,认识2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各学段有侧重点,1~2年级的重点便是识字与写字教学,而语文重在读,重在“读中悟情”,因此我把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经验少,观察能力还较差,因此理解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因此我将美术、生物等学科内容融入在本课教学内容中,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观
察事物,通过学习感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启发设疑法等教学方法.2.朗读感悟法:
读是语文实践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内容及重点,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因此我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读生字、读课文。3.启发设疑法:
启发教学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为调动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应注重落实教学过程,给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逐句设疑,启发教学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景,揭示课题。
情景导入:播放课件雪景图,呈现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将学生带入轻松愉悦地情景之中,从而引出课文,学生齐读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录音,注意字音。
2、示范读课文:我给学生们读一遍,让他们评评我读的怎么样。(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学习、互动评价)
3、生自读课文:
(1)勾画出本课的生字。
(2)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我随机用多媒体显示出注音生字。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平时遇到生字,解决生字的办法。小结方法:看、问、查、猜……(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4、读注音生字:①学生自愿认读、教读生字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④男女生比赛读。
5、去掉拼音读生字:①同桌比赛读
②师生比赛读
③全班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三)、动情朗读,文里寻趣:
我在文本教学中采用逐句品读的方式,整个过程按:读了第()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边读边自我感悟、质疑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思考,从而一点点的突破难点。注重落实教学过程,给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能力。
1、想一想:(1)什么是“一群”?(联系课文和实际情况重点理解。小鸡来了是不是“一群”?小狗来了是不是“一群”?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了来了是不是“一群”?)(2)这些小画家画画用的是什么?在上一句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小画家的脚在雪地上踩出脚印,画的又快又好.(3)"青蛙没参加”是指什么?联系上文理解:青蛙没像小鸭、小狗他们出来到雪地上画画.2、品读第二、三句,突破难点:
(1)思考:小鸡、小鸭、小狗、小马为什么会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知道一些,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将学生带入思维最近发展区,我借助课件的播放,让学生感悟小画家作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看完课件再读文,为了启发学生,我会提出问题:你们读懂了什么?这时学生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将豁然感悟:他们脚的形状不同所以踩出的脚印也不同,小鸡是爪子,所以踩出的脚印形状像竹叶;小狗的脚中间和脚爪都有厚厚的肉垫,所以踩出的脚印形状像梅花;小鸭的脚中间有脚璞,所以踩出的脚印形状像枫叶;小马的蹄子踩出的脚印形状像月牙)
(2)拓展教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还能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请你当小诗人来编一编、写一写。什么叫冬眠,还有哪些动物也像青蛙一样要冬眠?(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抓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背课文:(1)播放课件学生据情景背诵课文。(2)学生自编动作背课文。(让学生用体态动作呈现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在活动中学习、在表演中学习,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巩固知识,又发展语言。)(四)、拓展练习,总结全课。
1、我会说: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四种小动物脚印的形状.2、我会画:动手画,感知本课或学生知道的其他“小画家”的作品。(儿童好奇、好胜、好动,动手操作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形式,为此,在学生领悟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下“小画家”的作品,重温课文内容。)
3、我会连:把小画家与它们的画连起来,看谁做得最好。
4、为了引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新的领域,启发学生思考:(1)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它们会画出怎样的作品?(2)还有哪些动物没参加?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第四篇:《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感知动物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说教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作者笔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来介绍他们脚印的形状特征;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绘画”的原因,介绍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儿童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观察事物,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说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和小马这四种动物爪子蹄子的不同形状特点,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说教法】
本课教学安排用两课时完成,写字安排在第二课时,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所采用的教法。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中,我将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与施展才能的空间。
1、演示法
演示法直观形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这种方法在本课的教学将多次运用。如在解决“了解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这一教学难点时,则用实物进行演示,这样就使难点迎刃而解。
2、读中悟情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将非常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但在读中,并不是一味地告诉他们该怎样朗读,而是通过自己的范读,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的基调。
【说学法】
新的时代对于孩子们的要求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自主识字
新教材最大变化是多认少写,有自主识字的愿望。教学中,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并适当进行点拨,让他们自己悟出识字的方法。如: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教给他们借助汉语拼音,请同学帮忙等方法认字。又如,认识完生字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把生字画出来,这都是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识字能力。在这样过程中,教师只要及时进行鼓励、肯定,相信我们的孩子对识字会越来越有兴趣。
2、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思促讲。
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的引言部分,不仅要向学生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开课之初,力争把学生带入童话般的白雪世界后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老师扮演冬爷爷说:我是冬爷爷,秋去冬来,我来到了大地,人间将会有什么变化呢?(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回答),是呀,大地像铺上了白色的地毯,今天我们来邀请了一批动物王国的朋友,你们瞧它们是谁。这时四位小动物出场了,谁来替它们自我介绍“我是„„”老师说:它们几个可是了不起的画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动情朗读,文里寻趣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
(一)初读阶段,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破词,不丢字,不添字,知道课文中有几句话。
2、要求通过几次自由朗读,读通全文,动手画出本课的生字。
3、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二)细读阶段,突出重点,理解词句。
1、利用实物图片,让学生认识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的形状,再出示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脚印图作比较,直切入课文的重点句。
2、通过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并知道青蛙“睡着了”是青蛙冬眠现象。
『在细读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正确停顿,读出感情,在读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感情诵读,升华情感
1、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仅了解小动物脚趾的不同形状和脚印的美丽可爱,而且能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情趣。
2、让学生在情境中复述、背诵课文。教师提示:你们能看着图来给大家介绍雪地里的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吗?
【背诵、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本课设计不提背诵两字,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四、发散思维,又增新趣
为了引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新的领域,启发学生思考:(1)雪地里还会
来哪些新的“小画家”,它们会画出怎样的作品?(2)还有哪些动物没参加?为什么?
【儿童好奇、好胜、好动,动手操作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形式,为此,在学生领悟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拓展思维,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由课内走向课外。】
【说效果】
总之,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从“趣”入手,使学生产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的欲望,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以“情”促学,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培养自学的能力。
第五篇: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材简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读起来琅琅上口。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他们脚的形状特征,以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后部分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画画的原因,介绍青蛙要冬眠的知识。全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识字11个,会写“几、用、鱼”3个字。认识2个偏旁“虫、目”。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作品”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想像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各学段有侧重点。1-2年级的重点便是识字与写字。因此,自主识记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会写“几、用、鱼”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语文重在读,重在“读中悟情”,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的引言部分,不仅要向学生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初,我力争把学生带入兴趣的天地.教学时第一步是导入新课。师问:“冬天到了,小朋友们喜欢下雪天吗?下雪的时候,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这里让学生充分表达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雪景。既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同时又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追问:“下雪时,你们高兴吗?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出现,课堂气氛一下子将被激活起来,学生的思绪立刻被拉到雪地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那热闹非凡的世界里。接着指导朗读课文第一句。师说:“小朋友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打开门一看,外面下了好大的雪,这时你一定会高兴地叫起来喊爸爸妈妈来看,你会怎么喊呀?”待学生模拟喊话后,出示课文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让学生齐读。
二、动情朗读,文里寻趣。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课文第三句,是最主要的一部分。首先出示课件说:
“不仅仅我们小朋友喜欢下雪,你看,雪地里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也喜欢下雪,它们是谁呀?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出示句式:①雪地里有()()()和()。②()()()和()来到雪地里。学生观察图用给定的句式说话。说完之后,教师范读课文第三句,让学生思考这些小动物到雪地里来干什么。接着出示课文第三句让学生自由读这一句。师提问:“小动物们画了什么呀?”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在板书时复习巩固生字词。教师板书“竹叶”时,复习“叶”这个字的结构和读音。还有“小马画月牙”没有板书,这个留给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让学生自己把板书补完。然后指导朗读这一句。这一句是个排比句,读排比句要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但“抑扬顿挫”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准备通过手腕的抬、压进行暗示,以帮助学生提高感情朗读的水平。指导了朗读,教师课件出示画有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图片,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课文第四句的讲解,教师可以问:“小朋友,平时我们画画是用什么工具的呀?”学生会回答:“颜料和笔”,接着再问:“可是小动物们有没有用这些作画的工具呢?”同时出示课文第四
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来作画的?”然后指导朗读。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说:“小动物们可真有本领,它们靠自己的小脚就能作画,多神气呀!读这一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呀?”通过这样的提示和感染,学生一定能够用骄傲的语气充满激情地读好这句话。接着教师语气一转故作神秘地说:“老师有一个想法,我想请小鸡、小鸭、小马和小狗都来画竹叶,你们说行吗?为什么呀?”让学生讨论讨论。学生会说:“小动物的脚印有不同的特点。”那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指着黑板上的图说:“()的脚印像()。”学生讲完后,教师作一个小结:“老师明白了,小动物们的脚印不一样,所以它们用小脚画出来的画就不可能一样啦!”至此,本课的难点已经解决。由于教师采取了“难点易讲”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当然也就容易多了,而且会深刻一些。因为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为了能够突出重难点的讲解,采取了“变序”的教学法。先拎出了课文的重点部分直接切入,所以故意遗漏了课文的第二句“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也是一个点题之句。接下来就讲解这一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讲什么是画家;再讲什么是小画家;最后问:“它们是在哪里作画的呀?”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称小动物们为“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说:“小动物们把画画好后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呢!它们说着笑着,忽然发现少了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是谁呀?”出示句子“青蛙为什么没参加?”然后指导问句的朗读。接着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说说青蛙在干什么。学生会回答“青蛙在睡觉”。这时师故意问:“它是不是在偷懒,睡懒觉故意不来呀?”这个问题让部分知识面较广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来介绍有关“冬眠”的知识。既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同时对其他不了解这一知识的孩子又是一个促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待学生答出后,教师板书“青蚌冬眠”。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句,指导朗读。“青蛙睡得真香呀!小朋友我们一起轻轻读课文最后一句,可别把青蛙吵醒啦!”在读“它在洞里睡着啦!”可让学生做一个睡觉的动作,激发他们把内心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一定会朗读得极富情趣,非常可爱。讲到这里可以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了解一下其它冬眠的动物。最后总结课文。说到这里,不难发现,《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课时的教学特色不仅仅是以学生主体性原则为教学思想,同时还是以朗读中理解主线进行讲解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而低年级语文教学则以朗读为主。朗读的最高境界即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感情朗读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故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就比较差,所以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困难较大。而《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课时中的指导朗读则显得比较自然有些特色。我采用了一些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方法进行指导。
一、生活经验的迁移。就是把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迁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文本上来。我在指导课文第一句的朗读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课文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前一个短句语音稍低,后一个则高一些,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就先问:“小朋友,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是不是开心得想立刻嘁爸爸妈妈来看呀?能喊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在模拟喊话时,正是前一个“下雪啦”音稍低,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再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不提一学生自己就已经把生活的经验迁移至此,一定会读得很出色。
二、体态语言的暗示。在课掌教学中,体态语言可以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而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更为明晰、清楚。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常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之一即为暗示作用。这主要是通过眼神和幅度不大的手势来表达的。对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较为适用。我
在教这篇课文的第三句(排比句)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此外,我还采用了“教师情感的传递”这一方法,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让他们边读边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激发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以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复习巩固字词也突破了传统的方式。不是把复习生字词和讲解课文内容割裂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随机地自然地指导他们复习巩固。
三、发散思维,又增新趣
为了引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新的领域,启发学生思考:雪地里还会来哪些 “小画家”,它们会画什么? 小孩子好奇、好胜,为此,在学生领悟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拓展思维,使他们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由课内走向课外。
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我从“趣”入手,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以“读”代讲,让学生读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以“情”促学,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培养自学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